电影《太极旗飘扬》是2004年由姜帝圭执导,姜帝圭、韩知勋、金相敦联合编剧,张东健、元斌、李恩珠等人担任主演的韩国战争片。影片于2004年2月3日在首尔首映,2004年2月6日在韩国院线上映。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太极旗飘扬的:影片剧情、演员与角色、影片制作、主题与风格、获奖情况、制作与发行、上映信息、反响与评价等介绍

中文名

太极旗飘扬

原文名

태극기 휘날리며

别名

生死有情(香港)

语言

韩语

影片片长

148分钟

导演

姜帝圭、郑斗洪

主演

张东健

编剧

姜帝圭

制片人

Ha-na Lee

摄影

洪庆彪

剪辑

Kyeong-hie Choi

音效

金石源

配乐

李东俊

特效

李庸基

制片公司

首尔广播公司 等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发行公司

哥伦比亚三星家庭视频公司 等

上映国家/地区

韩国

上映时间

2004年2月6日

简介

影片讲述了在朝鲜战争的大背景下,李振泰和李振硕兄弟二人被迫走上战场,因为对战争的不同理解而心生间隙,在巧合与误会中二人意外成为了对立的两方,最终李振泰为了掩护弟弟而惨死战场的故事。

《太极旗飘扬》的制作成本高达145亿韩元(约合1118.6万美元),影片上映后吸引了1174.6万人次观影。影片在韩国本土获得了111.1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全球累计票房共7628.8万美元。影片上映后获得第40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最佳电影奖,第41届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效奖、最佳艺术指导奖,第25届韩国青龙电影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剪辑奖。

影片剧情

李振泰(张东健 饰)和李振硕(元斌 饰)是一对兄弟,哥哥李振泰十分疼爱弟弟李振硕,二人家中还有一位失声的继母和李振泰的未婚妻李英顺(李恩珠 饰)。为了供养弟弟上大学,李振泰放弃了学业,在街边修补鞋子赚钱养家。好在弟弟李振硕学习成绩很好,李振泰还买了一支钢笔送给他。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懵懵懂懂的李振硕被带上征兵的列车。李振泰登上列车后寻找到了弟弟,两人被一同留在了列车上,被迫前往前线。李振泰试图以弟弟身患心脏病为由送李振硕返回后方,却被上级告知只有获得最高荣誉奖章才能将弟弟遣送回国。李振泰为了立功,多次在战场上以身犯险。李振泰为了不让弟弟担心,也没有对他说出自己这么做的原因。李振硕逐渐对哥哥的做法感到不满,兄弟两人开始心生间隙。

在一场险胜过后,上级告诉士兵们,美国成功在仁川登陆,这意味着南韩的实力大大增强。众人高兴地欢呼雀跃,立下战功的李振泰被士兵们簇拥起来,而弟弟李振硕却并没有感到高兴。在美军的帮助下,南韩军队势如破竹,快速攻下平壤。李振泰在队友们的配合下,活捉了敌军的指挥官,并因此获得了一枚荣誉勋章。李振泰欣喜地准备送弟弟回家,李振硕却因对哥哥在战场上嗜血屠杀的行为感到不满而不接受哥哥的好意。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加入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局势,兄弟二人所在的部队开始快速撤退。退却到汉城时,李振硕担心年迈的继母跑回家查看,却正好目睹了李英顺被激进分子抓走,只好跟车前往刑场。战争时期,后方的营生越来越困难,李英顺为了领取救济粮加入了地下组织。哥哥李振泰也赶来现场,兄弟二人举枪试图阻止行刑,却引发了一场骚乱。在骚乱中,李英顺不幸被击中而亡。兄弟二人被当局逮捕,关在牢房中。长官下令用火烧死牢房中的骚乱分子,提前被上级带出牢房的李振泰挂念着牢中的弟弟,拼命前去施救,却最终只在灰烬中找到了自己送给弟弟的钢笔。误以为弟弟已经死亡的李振泰痛心不已,杀死了下令的长官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加入了北韩的军队。

在队友的帮助下顺利逃脱的李振硕在半年后听说了哥哥叛变的消息。李振硕想起自己和哥哥在战前的美好时光,他决定积极参与战争,劝说哥哥回家。两军对峙,李振泰却没能认出弟弟。直到一旁的士兵刺伤了李振泰,他才逐渐恢复理智认出了弟弟。李振泰拿着那只钢笔让弟弟先行离去,并承诺自己随后就到。为了掩护弟弟往南韩逃离,李振泰架起重机枪向北韩军队扫射,最终因多次中弹死在了战场上。

朝鲜战争结束后,李振硕回到了家乡,见到了年迈的继母。在家中,他发现了哥哥为他上大学准备的鞋子,不禁泪流满面。五十多年后,考察队在挖掘保护朝鲜战争遗址时发现了名为“李振硕”的死者的遗物。年迈的李振硕接到了考察队的电话后,立刻赶往现场,看到了哥哥李振泰的遗体和那根承载着兄弟二人情义的钢笔。

演员与角色

太极旗飘扬李振泰张东健饰李振泰是李振硕的哥哥。李振泰十分疼爱弟弟,为了保护弟弟回家,不惜拼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只为获得最高荣誉勋章好让弟弟远离战阵,返乡上学。在李振泰心中,亲情大于意识形态,因此他可以不断在南韩和北韩的军队中转换身份。太极旗飘扬李振硕元斌饰李振硕是李振泰的弟弟。李振硕也没有辜负一家人的期待,学习成绩优异。但突如其来的战争却打破了旧日的美好时光,兄弟二人不得不走上前线。李振硕因为无法认同哥哥以身犯险、屠杀俘虏等行为而对哥哥产生不满。太极旗飘扬李英顺李恩珠饰李英顺是李振泰的未婚妻。李英顺与继母一起在小镇里开了一家面店。战争打响后,面店无法维持生计,李英顺不得不加入地下组织以获得救济粮。懵懵懂懂的她参与了几次义工活动,却并不明白其中的意识形态斗争,最终惨死于激进分子的枪下。

影片制作

前期筹备

《太极旗飘扬》最早于2001年便开始筹备,导演姜帝圭亲自打磨剧本。招募好主创团队后,编剧们又在初稿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剧本。为了使剧本符合历史真实,主创们还邀请了由国防部军事专家、大学历史教授组成的顾问团,考证当时的战争历史,丰富影片细节。

为了确定影片的选景,主创团队们考察了18个地方,包括韩国、日本和朝鲜境内的地方。

拍摄

2003年2月10日,在筹备了6个月后,《太极旗飘扬》在全州开始拍摄。摄制组沿着全州、庆州、蔚山等地共拍摄了8个月。

影片的剧组由20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拍摄过程中共动用了两万五千多名临时演员。单从搭景来说,影片的花费就高达20亿韩元。为了再现50年代汉城的城市景观、展现真实的战斗场景,主创们还在实景拍摄之外使用了大量电脑CG技术。为了重现历史中的战斗场面,拍摄现场需要3000名临时演员和500名特技专家,需要准备1.5万颗子弹。在拍摄前,所有的演员都接受过特殊的身体训练。在该片段拍摄的三周时间内,平均每天都会发生50多起小事故,但好在没有大事故发生。

2005年六月,在拍摄首场战斗镜头时,张东健的膝盖部位发生了软骨破裂的情况。一旦立即就医做手术,张东健起码需要停止拍戏两个月。为了不耽误同组人的进度,张东健只告知了导演,并强撑着拍摄完了影片。

布景和道具

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多次遭遇台风的袭击,因此不得不撤回安全地带,推迟拍摄计划。虽然没有造成人员损失,但影片前期搭建的面积高达66116平方米的大型布景却损失惨重。很多战争场景的拍摄,需要提前埋下炸弹,这些准备大概要耗费4个小时。炸弹爆炸后,实际的拍摄时间只有20秒,因此爆炸时间、伪装情况、人员动向都需要精密安排。由于影片的临时演员众多,每重拍一次都需要多花费数百万韩元的经费。拍摄现场还摆放了各式各样的坦克、军用车辆、TNT炸药箱等,都是对实物进行一比一还原的。除了大大小小的战争道具,摄制组还专门花费3亿韩元制作了蒸汽火车作为道具。

宣发

影片在首映之时就引起了各国众多媒体和电影公司的关注,这种现象在韩国影史上是首次出现。《太极旗飘扬》被韩国媒体高度称赞为“韩国电影面向世界的处女秀”。影片上映后快速得到了美国市场的关注和购买。影片在第56届戛纳电影节的影片销售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日本的发行首先被敲定。德国、英国等电影大国也表现出强烈的购买意愿,一些几乎从未进口过韩国电影的欧洲国家,例如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参与了影片的海外发行权的购买。《太极旗飘扬》在当时创下了韩国电影出口海外数量的新纪录。

主题与风格

主题亮点

影片在布景上花费了大量经费,然而营造出客观真实的战争场景只是达到目的的外在手段,影片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战争表象之下对人的改变。正如导演姜帝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战场上我们没有自由”。影片始终讨论着“人的真实”,展现出战争对于自由的禁锢和对人性的戕害。而兄弟反目成仇的故事更能展现出朝鲜战争的本质,影片呈现出的战争因亲情的力量而更显得残酷无比,具有深刻的现实反省意味。兄弟之间血缘的天然性,“绝对”地超越了政治分野,是所有观影者心中都能构建起对纯净的民族之“家”的想象。因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民族的重点正在于它是不带有利害关系的。因此,兄弟之争作为亲情和纯净想象的缩影,参与构建了南北韩半岛的“想象共同体”。

人物塑造

影片中,李振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保家卫国的正义使者,而是拒绝任何意识形态捆绑的个人主义英雄,他不再是顾全大局的民族拯救者,而是具有缺陷和原始动机的多面、立体形象。李振泰是一个注重家庭的典型的传统东方男性形象,他将保护自己的亲人作为自己行动的首位,甚至高于自己生命。在李振泰心中,弟弟承载着自己的希望与寄托,是光明未来的代表。李振泰作为强大的兄长,需要保护年轻柔弱的弟弟。两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战争开始之前就表现得很明确,因此在战争开始之后,李振泰为了让弟弟远离战争而自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弟弟则在哥哥精神迷失、陷入冲动情绪时对他进行劝解。两兄弟的关系展现为一种相互间的“救赎”,而两人的最终和解也展现出个体情感与民族隐喻的统一。

影片将对战争和人性的展现放置在了二元对立的叙事格局中,展现出战争如何通过扼杀人性、违背理性实现对亲情伦理和民族意识的撕裂。而在结尾处,影片再次借助两兄弟在战火之中的手足情深证明了亲情的强大魄力,亲情成为了能够召唤李振泰回归的唯一合法途径。被战争伤害的亲情最终超越了政治伦理的局限,展现出了召唤美好人性和民族意识回归的动人力量。

视听呈现

《太极旗飘扬》是一部富含丰富政治元素的商业片,它的整体拍摄方式是好莱坞式的。尤其突出的是影片采用四种方式拍摄了影片中的四大战斗场面。第一场战斗采用大场面的拍摄方式,讲述刚上战场的兄弟二人初次体会战争。这里着重展现战场的现场感,采用大全景镜头将观众快速带入战争片的氛围和环境中。第二场战斗以李振泰为拍摄中心,大量采用具有运动感的镜头展现枪战拼杀的展示细节,营造出战争的残酷。第三场战斗是发生在平壤的巷战,镜头主要对准了逃命的人群,展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第四场战斗是最终的战地冲突,两兄弟再次相遇,突出肉搏战的惨烈与惊心动魄。这四场战争正好对应着影片中的四个转折点,更进一步体现出战争对生活的毁灭式影响与不可逆伤害。

在影片的拍摄中,敌我之间的对抗总是呈现得十分模糊。手持运动镜头往往聚焦于南韩军人如何与敌人作战的英勇无畏,却从来不试图去展现敌人的面孔。敌人在影片中成为了极度虚化的抽象符号,哪怕是双方发生大规模枪战、冲锋和肉搏的全景镜头和交叉剪辑镜头中,也很少出现对敌人的正面展现。因此在战争中原本应该是双方的作战被单维化呈现,这使得双方在立场和意识形态上的矛盾被模糊化处理,巧妙地契合了影片中对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的探讨,展现出影片突破朝鲜战争表象后对朝鲜民族生存困境的深刻剖析。

获奖情况

获奖年份

提名/获奖名称

提名/获奖者

结果

2004年

第40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

最佳电影奖

《太极旗飘扬》

获奖

第41届韩国电影大钟奖

最佳摄影

洪庆彪

获奖

最佳艺术指导

申宝京

获奖

最佳音效

金石源

Taekyu Lee

获奖

第25届韩国青龙电影奖

最佳电影

《太极旗飘扬》

提名

最佳导演

姜帝圭

提名

最佳男演员

张东健

获奖

最佳男配角

孔炯珍

提名

最佳剧本

姜帝圭

韩知勋

金相敦

提名

最佳摄影

洪庆彪

获奖

最佳配乐

李东俊

提名

最佳艺术指导

申宝京

提名

最佳剪辑

Kyeong-hie Choi

获奖

第24届韩国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摄影

洪庆彪

获奖

最佳特效

Jung Do-ahn

获奖

2005年

第50届亚太影展

最佳影片

《太极旗飘扬》

获奖

最佳导演

姜帝圭

获奖

制作与发行

部分制片公司

1

首尔广播公司

2

Showbox Entertainment 韩国

3

KD Media

4

KTB Network 韩国

5

太极旗飘扬

OCN 韩国

部分发行公司

1

太极旗飘扬

哥伦比亚三星家庭视频公司 美国

2

1More Film 荷兰

3

3L Filmverleih 德国

4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Argentina 阿根廷

5

Min Gyo Group 澳大利亚

6

Showbox Entertainment 韩国

上映信息

部分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韩国

2004年2月6日

中国香港

2004年7月22日

瑞典

2005年8月17日

匈牙利

2007年5月24日

德国

2006年6月29日

法国

2004年5月13日

日本

2004年6月26日

丹麦

2004年8月21日

美国

2004年9月3日

反响与评价

截至2022年11月1日,《太极旗飘扬》在烂番茄收集的44篇专业影评中“新鲜度”为80%,观众“爆米花指数”为93%。IMDb评分为8.0分,豆瓣评分为8.3分。Metacritic网站收录的19篇专业影评中,《太极旗飘扬》平均得分为64分。

影片收获了很多正面评价。《华盛顿邮报》影评人Stephen Hunter认为:“相比导演的前作《生死谍变》,这部电影更加雄心勃勃,也更加激动人心:它描绘了最高级别的人类磨难。姜帝圭特别擅长重现战争的混乱和反复无常,他在这点上几乎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表现一样出色。”《西雅图邮讯报》的影评人Sean Axmaker认为:“这部充满戏剧张力的情节剧的象征意义并不微妙,场景往往是有意设计的,最终情感战胜了理性。但当这场磨难变成一场永无止境的血腥噩梦时,这种失控的激情也成了电影的动力。”美国媒体SFGATE的影评人G. Allen Johnson认为:“编剧兼导演姜帝圭完成了一部道德剧,它评估了战争的代价,以及它如何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和整个国家。”

一些评论对影片提出了质疑。《纽约时报》的影评人Dave Kehr认为:“《太极旗飘扬》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更加矛盾和暧昧。朝鲜和韩国都被描绘成残暴、滥用权力的政权,把本国公民当作炮灰。”《基督科学箴言报》的影评人David Sterritt批评道:“两兄弟被强制征召到韩国军队参加血腥的朝鲜战争。它让人想起《拯救大兵瑞恩》和《我们曾是战士》,但这部影片却几乎完全致力于呈现暴力和伤感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