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古称好畤、奉天、乾州,是中国陕西省咸阳市下辖县,位于西安市西北,全县总面积1002.71平方千米。截止到2023年,县辖1个街道办、15个镇,常住人口62万人,县政府驻地城关街道。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乾县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人物、重大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乾县

别名

好畤、奉天、乾州

面积

1002.71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咸阳市西部

地理坐标

北纬34°19'~34°45' 东经108°00'~108°24'

所属省级行政区

陕西省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1个街道、15个镇

行政区划代码

610424

人口

截至到2021年末,乾县户籍总人口58.24万人

语言

中原官话关中片中的一个地点方言

民族

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回、藏、满、瑶族零星分布)

GDP

175.81亿元(2021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24588元(2021年)

著名景点

乾陵

车牌代码

陕D

邮政编码

713300

政府驻地

乾县城关街办文前巷1号

电话区号

029

火车站

乾县站

简介

乾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西北高而东南低,有山地、丘陵、黄土高原和河谷阶地;乾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旱少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夏,为雍州之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置好畤县;新朝,更名为好邑;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乾县,隶属关中道。

农业是乾县的传统产业;乾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陕西省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县和秦川牛饲养基地。截止到2023年5月,乾县打造了一批“漠西大葱”“乾县香菜”“泔河酥梨”等特色农业产业,全县累计认定“两品一标”农产品24个(其中绿色食品20个,“乾县漠西大葱”“乾县香菜”“泔河酥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认证面积110万亩。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5.81亿元,同比增长10.5%,三次产业占比为22.14:30.71:47.15。2023年第1-2月份,乾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07亿元,在咸阳市十四个区县中位列第六。

乾县东距省会西安6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5公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乾县是全国著名文化旅游县,乾陵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妻皇帝合葬墓,国家5A级景区;“乾州四宝”--锅盔、挂面、馇酥、豆腐脑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名称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设州,州名取境内乾陵之名,称乾州,乾县得名,系由乾州而来。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夏(约在公元前21至公元前16世纪),按禹贡九州,乾县属于雍州领域。商(约在公元前16至公元前11世纪),同样属于雍州。殷末时期,成为岐周之地。西周时期(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乾县属于王畿。西周灭亡后,乾地被犬戎占据。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即春秋战国时,乾地属秦。秦孝公十二年在国内设41县,乾地初置好畴县。以县境内有祭天的好畴而得名,治城在今县东好畴村。

秦汉至南北朝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年7),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置36郡。在京畿之地设内史(内史是掌治京畿的官名,亦为政区名),好畴县属内史管辖。秦末,项羽分内史地,章邯王咸阳以西,为雍国,好畴县为其辖地。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置雍国。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置中地郡。(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罢郡复为内史,好畴县属之。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置右内史,治京西之地。后又分右内史之西部,置主爵都尉(主爵都尉原为秦官名,汉用其号),好畴县归其所属。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好畴县自此属右扶风。    王莽新朝(公元9年~23年),好畴县曾被更名为好邑。   东汉(公元25~220年),建武初年,好邑复名好畴县。建武六年,撤销好畴县,以其地并入池阳县(池阳县境包括今泾阳、礼泉、乾县等地),属司隶左冯翊领辖。 

  三国时(公元220~265年),池阳归魏,初属司隶冯翊郡。中叶以后,改属扶风郡。西晋(公元265~316年),武帝初年,改扶风郡为秦国,治所在池阳。晋惠帝元康中,分池阳西部之地,再置好畴县,治城在秦汉时好畴故城南2里处,属秦国改置之京兆郡管辖。东晋、十六国(公元317~420年),呈割据局面。这一时期,行政制度无常,好畴县曾一度撤销。乾地先后归前秦、后秦等国统辖。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乾地属北魏、西魏、北周辖区。北魏太武帝始光时(公元424年后),改池阳为宁夷县(兼有今县东境部分地方),属雍州咸阳郡,而复设立好畴县为扶风郡治。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分好峙县西部置漠西县,以县境在漠谷河以西而得名。治城在今县西南老巨州村(古时漠水在此东折而南流,城址在河西岸);另一说在今县城西北,漠谷以西,但遗址无考。漠西县隶属岐州武功郡(分扶风郡置)。 西魏时,分咸阳郡地置宁夷郡、宁夷县属之。好畴县、漠西县统属武功郡(扶风郡废)。此时乾境仍分属三县。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以前,宁夷郡曾改置为秦郡,宁夷县仍归其所辖,好畴、漠西县属武功郡未变。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撤销秦郡,并入咸阳郡,宁夷县即属咸阳郡。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并好畤入漠西县,漠西县再属扶风郡。

隋唐至宋元

隋(公元581~618年),文帝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改漠西为上宜县(上宜兼有今永寿县境地)。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宁夷为醴泉县(仍兼有今县东境之地),并分上宜置好畴县。此时乾地仍分属三县,隶属京畿之雍州(咸阳、扶风等郡废后所置)。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废好畴,并入上宜县。是时乾境东归醴泉县,西属上宜县,隶雍州改置之京兆郡。 唐(公元618~907年),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分醴泉置好畴县,治城在今县东北6里许隋太子庄陵城。宋《长安志》载,在奉天西北6里,故址无考。是年,境内之好畴、上宜两县隶属雍州(京兆郡改置)。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好畴改属稷州。太宗贞观元年(627),稷州废,好畴又隶属雍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上宜入岐州之岐阳县。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撤销好畴、岐阳,复置上宜县。不久又更上宜曰好畴,县治在今永寿境西南之好畴河村,隶属关内道(贞观六年置)雍州。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分好畴、醴泉、始平、武功、永寿五县地设立奉天县,以奉乾陵。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奉天、好畴二县改属稷州。大足元年(公元701年),还属雍州。唐玄宗开元中,改关内道置京畿道。改雍州为京兆府,奉天、好畴县属之。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因朱泚之乱,德宗避难奉天。叛平,于兴元元年(784)升奉天为赤县,由京都直接管辖。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以奉天县置乾州,领奉天一县,隶京兆府。同年,建威胜军,领四县,好畤县属之。

五代(公元907~960年),道一级废。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又升乾州为威胜军,领奉天、好畴等五县,上属京兆府改置之雍州。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裁威胜军,复为乾州,领奉天一县,隶复置之京兆府;好畴县别属凤翔府。明宗长兴元年(930),好畴亦归属京兆府。后晋、后汉、后周,沿用前代建置。    北宋(公元960~1127年),北宋初年至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奉天县仍隶属乾州,好畴县仍归京兆府,由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所置之陕西路统管。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乾州废,奉天、好畴均隶永兴军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于奉天县置醴州,领一县,好畴县改隶凤翔府。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醴州废,奉天还隶京兆府。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复置乾州,领奉天、好畴县。隶属凤翔府未变。宋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乾州更名醴州,上隶环庆路,下辖奉天、好畴、永寿、武功、醴泉五县。

金(公元1128~1227年),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金夺取陕西诸州县。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金将娄室克邠州,醴州降,后与宋在此周旋十多年始定。金初,置京兆府路,醴州属之。金完颜亮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复改醴州为乾州,领奉天、好畴、醴泉、武亭(武功)四县(是时永寿属邠州)。元(公元1271~1368年,公元1271年前称蒙古),太祖铁木真二十二年(1227年),灭西夏,乾州归蒙古。

明清时期

世祖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年)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先后撤销奉天、好畴两县,其境域并入乾州,州牧亲民自此始。是时,永寿复归乾州,州亦领辖三县:永寿、醴泉、武功。乾州在元仁宗(1312年)前,上隶陕西行中书省安西路;仁宗后,归属安西路改置之奉元路。明(1368年~1644年),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乾州属之,州仍领三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割醴泉县直属西安府。从此乾州只领永寿、武功二县。清(1644年~1911年),初沿明制。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乾州直属陕西布政使司,故称“直隶州”,仍辖永寿、武功二县。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民国2年(1913年),改乾州为乾县,隶属关中道,不再辖永寿、武功二县。民国16年(192年)国民政府成立,废道,乾县直属陕西省政府。民国26年(1937年)设立行政督察区,乾县隶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在彬县)。民国30年(1941年),乾县由二等县编为三等县,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5月,全省整编为九个专区,本县划归宝鸡专区。1956年10月,撤销宝鸡专区,改由省直辖。1959年1月,乾县、永寿、礼泉三县合一,县名乾县,直属省辖。1961年10月,恢复原三县旧制,乾县改属咸阳专区。1968年9月改专区为地区,归属未变。1984年,实行市管县,咸阳地区改置为咸阳市,从此乾县为咸阳市管辖。

地理

位置境域

乾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偏西,渭北高原南缘,省城西安之西北。地处北纬34°19'~34°45'、东经108°00'~108°24'之间,全县总面积1002.71平方千米。东接礼泉县,南连兴平、武功二县,西邻扶风县,北靠永寿、麟游二县。乾县境地当秦陇之要冲,九嵕山控其东,漆水环其西,北枕梁山,南接台原,国道西(安)兰(州)公路自东而北曲折穿境而过。

乾县

气候

乾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干燥寒冷,春季气温渐高,气温变化大,夏季炎热,常有大风,秋季温和、湿润;由于境内地貌特点,气温东南稍高,西北偏低。日照时数为年平均1803.8小时。乾县四季风向不同,冬季西北风,春季东北风,夏季东南风,秋季西南风,大风多集中在3~8月,最大风力8级以上,多是西北风。

年平均气温为12.4℃。最冷月1月,年平均气温—1.0℃,极端最低气温—11.8℃(1983年1月8日);最热月7月,年平均气温是25.2℃,极端高温为38.8℃(1982年6月17日);气温呈现隆冬逐渐变暖,盛夏逐渐变凉的气候特点。

乾县属于半干旱地区,年均自然降水量为537.9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7、8、9三个月降水量为262.1~305.8毫米,夏秋两季降水占全年70%以上;冬季降水量最少,仅占30%以下,10月、11月降水量分别为59.7毫米和25.4毫米。

地质

乾县地质构造单元,北部属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中南部属渭河断陷盆地。古生代寒武、奥陶纪时期海水侵入,境内尽为一片海洋,海底沉积物,形成含砾泥岩、页岩、板岩及石灰岩等。至中生代之后期,海水渐向东南退,沙砾渐次冲积于浅海之底,结为沙岩、砾岩或夹带炭岩。至新生代第三纪时期,接受陆相沉积,陆地扩大。到第四纪,黄土堆积,后期风成黄土广布,全为陆地。

北部浅山丘陵沟壑,地层基座主要是古生代奥陶纪石灰岩及二迭纪页岩、沙岩,上面覆盖着新生代第四纪百余米以上的风成黄土。各种岩石呈东西带状分布,主要在五峰山、乾陵、方山及漠谷河郎沟段,泔河南北村段,漆水河龙岩寺段。中部山前洪积扇平原和南部黄土台原,地层组成以河湖相沉积为主,主要分布在漠谷河、泔河河口和白马沟、豹峪沟、邓家沟、龙堑沟等地。

地形地貌

乾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境西北高而东南低,地貌形态有山地、丘陵、黄土高原和河谷阶地。按地形可分为南北两部,北部为浅山丘陵沟壑区,海拔650~1467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9%;县城东北的五峰山地势最高,海拔1467米;南部为黄土台原区,地势较平坦,稍有波皱起伏,并有较多的宽浅洼地,海拔520~650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1%;马连乡的南上官(村)地势最低,海拔仅514米。

乾县

乾县地貌形成除地质构造运动、水力、风化、重力等自然因素外,现代人类活动对地貌形成和发育产生了重要作用。因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形成了一系列人工地貌,比如北部梯田、中部渠路、河道截流筑坝封沟建库等。

水文水利

  •  水文

乾县境内有泔河、漠谷、漆水三条河流,;泔河系泾河水系主要支流之一,在县境内长32公里。泔河沟一般面阔近1000米,河壁高度陆陌以北140~160米,以南70~100米。常流量0.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0立方米/秒。县境内流域面积368.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7.7%。

乾县

漠谷河属渭河水系分支,在县境内的长度为52.5公里,常年流量0.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洪水)20立方米/秒。在县境内的流域面积347.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5.4%。

漆水河为渭河较大支流之一,县境内长度18.25公里,常流量1.8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流量820立方米/秒,在本县流域面积78.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8%。

乾县

  • 水利

截止到2023年,乾县有水库22座,其中,蓄水1亿立方米以上的1座,储水10000万立方米-1亿立方米的3座。羊毛湾水库是乾县最大的水库,库容1.2亿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库,列陕西省3座大型水库及全国43座有名水库之一,可以确保32.54万亩田地的用水。

土壤

乾县土地总面积150.27万亩,土壤分为垆土、黄土、黑垆土、潮土、褐土5大类。有油土、褐土、灰土、黄土、黏黑垆土、潮土、垫垒土、脱潮土、普通褐土、淋溶褐土、碳酸盐褐土、红胶土12个亚类,21个土属,48个土种。碱土、黄土占土壤总面积的95%,黑垆土、潮土、褐土占土壤总面积的5%。

乾县垆土类分布广泛,占全县总面积的56.48%,主要分布在南部台原各乡、中部洪积扇平原地区、北部浅山丘陵沟壑区原面洼地、新阳、梁村乡漠谷河岸、浅山丘陵区的槽型洼地以及县北和中部洪积扇平原前后缘地区。

乾县黄土类是第二大土类,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38.4%,主要分布在北部浅山丘陵沟壑区的原面及坡地、中部平原及南部台原的土壕、原边沟坡、漠谷河、泔河河滩、北部丘陵沟壑陡坡、沿沟集水槽、五峰山麓、南部台原北坡。

自然资源

水资源

乾县水资源总量为15799.10万立方米。地表水5294.67万立方米(含重复量514.56万立方米);地下水平均可开采量13402.41万立方米(含重复量2383.42万立方米)。按区域分:南部为富水区,水资源总量为4610.08万立方米,中部为浅水区,水资源总量4907.17万立方米;北部为贫水区,水资源总量6282.48万立方米,其中阳峪镇铁佛村方圆42平方公里为无水区。

县境内主要河流有泔河、漠谷河、漆水河,构成乾县主要的地表水来源,泔河县境内流域面积368.9平方千米,漠谷河在县境内的流域面积347.3平方千米,漆水河在本县流域面积78.4平方千米。

矿产资源

乾县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储量达到3亿立方米,是乾县最主要的矿藏,属于国家优质矿石,易于开采。此外,该地区的矿泉水、地热水也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石灰石主要蕴藏在北部,其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分布在龙岩寺、马家坡、南张以北,邵山、罗家岭、北注泔以南的地区,其面积约190平方公里,其次还分布在五峰山一带,其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价值最好的是五峰山矿区,含碳酸钙在97.25%以上,含氧化钙55%以上,属优质矿石,可以用做生产水泥、轻质碳酸钙等建材和化工产品。   

1974年7月,陕西省地质八队在龙岩寺发现藏量较大的磷矿区,此处磷矿石含磷量较高。经化验,最低含磷3.8%,最高24%。龙岩寺磷矿区地势开阔,矿苗外露,覆盖层薄,但岩石颜色多变,走向不一,结构多样,表层复杂,至1990年尚未开采。

土地资源

根据2022年乾县发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报告数据,全市土地资源状况:行政范围总面积1002.71 平方千米,折合100271 公顷,按土地利用现状分为耕地、林牧用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城镇级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类。

乾县土地资源情况一览表

土地类别

数量(公顷)

占比(%)

耕地

43100.80

43

园地

25644.21

26

林地

10251.89

10.4

草地

4025.19

4

湿地

4.26

0.04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12114.48

12.2

交通运输用地

2584.20

2.66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651.43

1.7

本表数据更新至2022年5月

生物多样性

  • 植物资源

乾县植物主要分农作物、林木花卉、药材,以人工种植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油菜、棉花、烤烟等经济作物,白菜、萝卜、葱、马铃薯等蔬菜,以及荠菜、藜等少量野菜。漠西大葱和乾县香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

乾县境内有19种乔木,主要为槐树、柏树、杨树、桐树、桑树等为主,槐树、杨树、桐树分布最广,均为人工造林,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地区。果树主要有苹果、柿子、梨,还有少量的桃、杏、李子、葡萄、枣、石榴等,果树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占全县果树总面积的70%。泔河酥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

乾县

乾县药材资源丰富,种类超过25种,主要产于北部、西北部山区。柴胡、远志、防风、全虫为名贵中药材,其他有茵陈、苍术、地榆、地丁、白蒺藜、苍耳子、黄芩、麦冬、甘草、香附子等。《本草纲目》载,乾州巨州村(在长留乡)所产之香附子为上等药材,故曰“巨附子”。1976年,由外地引进黄芪、党参、生地、白术、元胡、沙参、丹皮、白芍、苏子、牛夕、故纸、杜仲等中药材,人工进行种植。

  • 动物资源

乾县动物主要有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家畜以牛数量最大,其次有马、驴、骡;其它家畜有猪、羊、兔等    家禽类有鸡、鸭、鹅、鸽等,饲养量小。野生有脊椎动物主要有鸟类22多种、哺乳动物12多种、鱼类5种、还有少量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豆雁、鹞鹰、喜鹊是乾县常见的鸟类,在全县范围皆有;野兔、狼、狐狸、黄鼠狼等是乾县常见的野生动物,豹、鹿、黄羊等已濒临绝迹;鱼类和两栖动物主要有鲤鱼、草鱼、鳖、 大蟾蜍、蛇类等,在乾县各地的河流、水池等处较常见。

乾县

  • 自然保护地/区

据明、清《乾州志》载:“乾陵、漠谷、五峰山一带,树木丛蔚,禽兽藏匿”;由于战乱兵燹,大量垦殖,到明代,茂密森林已荡然无存,清末及民国,更是“数十里内,无荫可息”。从1949年开始,乾县政府开始推行封山保护动植物资源,进行植树造林活动,不允许砍伐林木和上山打猎,此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截止到1990年,乾县林业用地22.041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4.72%。

乾陵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从1950年开始,县人民政府将陵区山坡地划为国营林区,开始建造森林公园,进行封山造林,对植物资源进行保护,每到植树造林季节,县级机关干部职工、学校师生纷纷赴陵区植树;到1990年,陵区林木扩大到549亩,刺槐、柏、松等珍稀树种得到保护和发展,景区内的珍稀动物也日渐增多。2020年4月29日,在乾陵附近光头村发现一头猪獾幼崽,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1年12月13日,一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雕鸮闯入乾陵区一户居民家里;2021年8月9日,在漆水河流域发现一条野生大鲵,身长91厘米,重约6.1千克;2023年2月23日,乾县临平镇四兴村发现一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

乾县

自然灾害

乾县地处渭北高原南缘,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因受季风和地形影响,干旱、大风、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仍;尤以干旱严重,每次大旱,常伴有蝗、疫灾害。

民国33年(1944),在城镇、杨庄乡、注泔乡、杨子乡、薛王乡、新河乡、临平乡部分村堡遭受蝗灾;时秋苗尚小,惟玉米较高,全部秆叶啮食殆尽。1959~1961年,遇到两个百日大旱,旱情严重,秋、夏薄收;人年均粮仅50~75公斤左右,群众生活极端困难。1983年5~10月,多次降雨,总降水量达798.5毫米,霉坏小麦4280万公斤,秋粮减产100万公斤,棉花减产105.5万公斤,倒塌民房10241间,窑洞3812孔,死亡11人。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乾县下辖1个街道办、15个镇。

乾县行政区划一览表

行政机构

数量

详情

街道办

1

城关街道办

15

临平镇、峰阳镇、阳峪镇、姜村镇、阳洪镇、灵源镇、王村镇、马连镇、梁村镇、薛录镇、注泔镇、梁山镇、大杨镇、周城镇、新阳镇

政治

乾县主要党政机关现任领导

主要党政机关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乾县委员会

书记

闫兴斌

乾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张会文

乾县人民政府

县长

段志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乾县委员会

主席

穆伟峰

资料更新至2023年6月

人口

人口数量

截止到2021年末,该市常住人口421.3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25.32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41.2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 180.10 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7.25%,比上年提高1.81 个百分点。0-17岁人口11.023万人,18-34岁人口15万人,35-59岁人口20.8万人, 60岁以上人口11.5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6.94‰,人口死亡率 7.22‰,人口自然增长率-0.28‰,男性人口30.79万人,女性人口27.4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2;2021年,省外人口迁入396万人,迁出到省外人口921万人。

民族

乾县人口以汉族为主,有回、维吾尔、满、侗等四个少数民族。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45.7万人,其中汉族45.68万人,占总人口的99.95%,回族、满族、维吾尔族和侗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0.05%。乾县少数民族零星分布在城关、薛禄、梁村、临平、关头乡、如阳洪、乾陵、峰阳等地。

语言

陕西方言同普通话相近,但存在声调差异,乾县语音除保留古代入声调外,在其他四个声调读音上与普通话区别较大,比如 大(dà),乾县读(dā);打(dǎ),乾县语读dà。普通话读zhi chi shi的字音,乾县读作zi ci si。普通话声母为k的某些字,本县将其声母发成f, 例如,裤,乾县音为fú。哭,乾县音为fu(入声)。普通话韵母为e的某些字,乾县发作ei,例如,革,乾县音为gei。普通话韵母为uo的某些字,乾县发作ui,例如,国,本县音为gui。边音l与鼻音n在乾县语音中没有区别,例如:兰(lán)与南(nán)等。在陕西农村多使用陕西方言,在当地成语、歇后语、谚语中被广泛使用。

宗教

乾县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从隋代开始兴起,到九十年代有佛教徒6000多人,教徒广泛分布在全县各地。在唐代,城内东北角就有东岳庙(也称青阳观),开始有道教徒活动,到九十年代,全县有庙宇一所(即城隍庙),道教徒约250人,道士一人。清光绪六年(1880),美国基督教协同会委派洛惠川牧师(瑞典人)首次来乾州传教,将基督教带入乾县,到1983年,教堂共13座、基督教徒5300多人,教徒主要分布在城关、峰阳薛家、东胡、杨庄等13地。清朝末年,乾州马连村西胡家妇女胡氏,由礼泉县云里坊常氏妇女引荐,信奉天主教,天主教开始流行,到九十年代,全县有天主教教徒1300多人,主要在西胡家盛行。1937~1958年期间,共有12户75名回民由河南先后迁住乾县关头乡,开始将伊斯兰教带入乾县,并在关头乡举行活动。

经济

综述

乾县是农业大县,农业是乾县的基础产业,第二、三产业主要是围绕农业服务和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按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思路,打造了“秦脆”苹果、泔河酥梨、大杨香菜、漠西大葱等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建立了苹果、蔬菜、奶山羊三大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乾县突出打造“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做强“新型工业、特色农业、商贸旅游”三大产业。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5.81亿元,同比增长10.5%,三产占比为22.14:30.71:47.15。

第一产业

乾县是咸阳市的重要农业县,第一产业涵盖了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等多个方面,农业是第一产业的支柱产业,农作物、水果和蔬菜是农业的主要行业。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油菜;水果主要有苹果、酥梨、西瓜等;蔬菜以香菜、大葱为特色。

截止到2023年5月,该县累计认定“两品一标”农产品24个;其中绿色食品20个,“乾县漠西大葱”“乾县香菜”“泔河酥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认证面积110万亩。形成了大力发展万亩大葱生产基地、万亩香菜和菠菜等特色露地蔬菜基地、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的三大蔬菜基地,以及北部十万亩双矮苹果产业园区、西部十万亩果业绿色长廊产业园区、中南部奶山羊产业示范区域,打造了产业布局清晰、带动效益明显的苹果、蔬菜、奶山羊三大特色产业集群。2021年,苹果、奶山羊、蔬菜农业特色产业年产值突破40亿元。

2021年,乾县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了69.8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5%。夏粮种植面积55.32万亩,秋粮种植面积25.78万亩,粮食总产27.46万吨;油料种植面积3.99万亩,油料总产5640吨;出栏猪121044头,出栏牛19897头,出栏羊40531只;奶类产量124455吨。

第二产业

食品加工和建材是乾县工业的重要行业,乾县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加工、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行业。截止到2021年上半年,陕西盛凡钢结构、咸阳盘州现代农业、致物环保、海升果业、双羊万隆再生石、陕西金兰医疗器械、秦太环保、叁环水泥等8家企业是乾县发展最好的企业。纳入乾县重点监测的工业企业23户,2021年上半年,完成总产值49亿元,同比增速33%。

截止到2021年末,工业生产发展突出,新型工业步履稳健,韩国PNT、高科铝材、优利士等24个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8户。2021年,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75.87亿元,同比增长35.36%,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52.76亿元,同比增长35.8%;轻工业产值129.3亿元,同比增长38.53%,重工业产值46.57亿元,同比增长27.27%;工业品销售状况平稳,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62.3亿元,同比增长31.85%。

第三产业

商品贸易是乾县第三产业最主要的行业,乾县的第三产业涵盖了旅游、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多个领域。2021年,乾县积极实施商贸服务业“千企万店”提质增效行动,12个限下示范店通过验收,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4家,合作社+电商村级综合服务站达到21个,全县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910家,同比增长13.3%。

202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86.20亿元,同比增长20.5%。按行业划分,批发业实现7.72亿元,同比增长13.72%,零售业实现65.36亿元,同比增长23.13%,住宿业实现1.96亿元,同比增长13.97%,餐饮业实现11.16亿元,同比增长12.28%。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13年,该县共有中小学校247所,其中高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1所(民办),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29所(民办1所),小学151所(民办24所),幼儿园61所(民办52所);全县教职工人数7059人。

2021年,乾县的义务教育入学率100%,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巩固率100%。累计完成了对教师和校长培训1259人次。设立了7个县级名师工作室,评选出126名县级教学能手、23名市级教学能手,乾县的职教中心招收高一新生1036人,其他五年一贯制、高职、中职、技工、技师学校和成人大专等职业类院校的报名率达到了100%。

乾县一中始建于公元1939年(民国28年)8月,创始人为陕西省教育界知名人士张润泉先生,先后为全国各地培养各类人才2万余人,考入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名校的学生100多人。

卫生医疗

截至2023年2月,乾县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2所医院,临平中心卫生院、阳峪中心卫生院、峰阳中心卫生院等25个中心卫生院;截止到2019年,乾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现有护士从业人员1124名。乾县人民医院是乾县最大的综合性医疗机构,截止到2021年,在职职工39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7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24名。设有临床、医技、职能、行政、后勤等科室54个,开设病床300张,全年门诊量超过70000人次,住院病人近8000人次。

科技

截止到2021年,围绕县域产业发展,扭住项目建设不放松,持续推进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乾县工业技改项目11个,总投资2.3亿元,已完成投资1.8亿元,其中挤压生产线、健民制药生产车间、2万锭纺纱技改等3个项目已全面完成技改。乾县政府助企惠企服务效果显著,为银华纺织等18户企业累计拨付2020年设备更新专项资金449万元,为晨兴纺织等16户企业申请2021年中小企业技改、纳规奖励资金预计430万元。

2020年12月,咸阳市科协主办的第36届咸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乾县共有14件参赛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6个。

文化事业

乾县文化设置多为过去兴建,一直沿用至今;截至2011年,乾县拥有有1个剧场,1175个座位;1个电影院,1120个座位;工人俱乐部一座,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文化馆一个,建筑面积2640平方米;图书馆1个,建筑面积1077平方米,藏书56000多册;档案馆1个,建筑面积1070平方米;新华书店1个,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乾县民间特色艺术有高家庄泥塑、窗花剪纸、刺绣工艺、唐三彩复制、棉絮画、弦板腔、蛟龙转鼓等,其中弦板腔被列入国家级非文物质文化遗产名,蛟龙转鼓被列入陕西省非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乾县举办了“4·23世界读书日”、 “花好月圆话咸阳”及“今年花开逛咸阳”等系列活动 ,开展了戏曲进乡村活动,为全县各镇村送戏137场次。

环保

乾县坚持“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措并举,持续开展铁腕治霾;2021年,全年空气质量PM2.5浓度为36,同比下降10%,优良天数达到301天,同比增加24天。乾县积极改善水生态环境,实施泔河流城综合治理9项工程,泔河屈家咀断面水质基本消除劣V类,实现了“千吨万人”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00%的划定比例。皖能生物质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农作物秸秆综合处理等项目进展顺利,109125户清洁能源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占全县总农户数的87%。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共完成营造林3.88万亩,完成道路绿化75公里,建设森林乡村2个。扎实开展矿山恢复治理,实施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12处,顺利完成五峰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任务。

乾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截至2022年2月,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产业,淘汰了74家工艺砖厂,并对421家“散乱污”企业进行了关停、淘汰、整合、搬迁等处理;同时,拆改了417台燃煤锅炉,督促38家加油站完成了三次油气回收改造,治理了31家汽修行业的喷漆房,对140家已整治到位的散乱污企业实行了动态管理。此外,还强制淘汰了418辆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

乾县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完成了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县域规模养殖粪污设施装备率达到9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也在93%以上;该县拥有2座县级垃圾处理设施、19座镇级垃圾中转站,以及已覆盖16个镇办和173个行政村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2021年,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94.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65%。

体育

乾县传统的群众体育项目多为习武和民间游戏活动,比如丢方、弹杏核等;近代,群众体育以球类和跑步为主。乾县体育活动场地老旧,以过去旧场地为主,多建造在学校,近代很少建造体育设施;1959年,革命公园篮球场改建为灯光球场。1960年,三县合并期间,在县城东北角三眼桥征地105亩修建体育场。1961年,其中400米跑道、简易司令台建成后,增建射击场、灯光球场。至1990年,乾县城内共有体育场161个,其中篮球场133个,排球场7个,运动场1个,小运动场18个,总面积262677平方米。

乾县

2021年,乾县体育赛事成绩显著,积极组团参加市十二运,选拔188人参加了田径、游泳、武术、跆拳道等10个项目的比赛,共荣获93枚奖牌,其中金牌20枚、银牌44枚、铜牌29枚,位列全市第六名,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组织参加咸阳市2021年“庆建党百年、迎全运盛会”全民篮球联赛,乾县代表队获得青年组小组第3名。

社会保障

截止到2021年末,城乡居保累计参保30.21万人,基金累存2.68亿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18470人,职业年金收缴4675.99万元。工伤保险扩面完成1325人,完征缴工伤保险基金264万元。失业保险扩面1083人,失业保险基金征收475万元。全年社保卡发放29.46万张。各种招聘会24次,提供就业岗位1700个,带动就业225人。通过“乾县人社就业信息发布平台”“秦云就业”发布线上招聘信息60期,提供就业岗位14620个,带动就业800余人。

截止到2021年末,乾县累计投入13.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080个,16655户55821名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5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先后5次提标农村籍60周岁以上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生活补助金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低保、五保实现应保尽保,建成11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建成3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19个农村互助幸福院。

交通

综述

乾县地处陕甘要冲,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安咸阳半小时经济圈的核心地带,东距省会西安60千米、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5千米,312国道、福银高速、西平铁路、银西高铁和西法城际铁路穿境而过,107、108省道及周边县市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80年代开始,全县就已实现了乡乡通班车,村村有公路,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向四乡辐射的农村公路交通网。

公路

截止到2019年,国家高速G70福银高速公路,国道312线,省道107等线共同构成了乾县陆路交通大骨架,并有乾岐高速(乾县——岐山)正在建设中。乾县境内通车公路总里程204千米,每百平方千米公路密度为20.35千米。境内有高速公路一条:G70福银高速;国道一条:312线,是上海至伊宁的公路,境内32千米;省道三条:西安环线(107)、乾扶公路(209)、乾陵旅游路,三条线境内总长度85千米;地方公路6条:乾普公路、乾兴公路、乾南公路、乾关公路、乾姜公路、154信箱路,6条线境内总长度超过87千米。乾县共有公交线路8条,其中6条标准公交线路、2条区间公交线路。

铁路

乾县境内共有正在运行的西平铁路、银西高铁和即将通车的关中城际铁路经过;西平铁路是西安至平凉的国铁I级电气化铁路,全长266公里,全线设车站22个,其中陕西境内164千米,16个车站;银西高铁是银川至西安的高速铁路,线路全长617千米,全线设18个站,银西高铁在陕西省境内163千米;新建城际铁路机法线接入银西高铁乾县接轨段工程2021年正式开工,目前正在建设中,在乾县境内全长5.5公里,是陕西关中城际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乾县高铁站的前身是乾县火车站,乾县火车站2015年4月10日开通运营,并于2021年12月26日改造成乾县高铁站正式通车,站房总面积7996.58平方米,可同时容纳800人乘降,银西高铁陕西段站房面积最大的站,是西平铁路、关中城际铁路、银西高铁在乾县的共用站;乾县高铁站隶属西安铁路局,位于咸阳市乾县工业区草谷村境内。

人文

概述

乾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文化积淀深厚,在陕西素有文化名县之称。乾县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5项、市级8项。乾县有独特的喜庆、丧葬和节日习俗,比如,葬礼习俗由来已久,程序复杂,需要经过10道礼仪、用时49天。乾县因独特的地理环境,拥有众多的小吃美食,比如,锅盔、挂面、馇酥、豆腐脑是乾县“四宝”,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到2021年,乾县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乾县弦板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蛟龙转鼓、乾州四宝制作技艺、乾州布玩具、乾陵唐三彩复制工艺、乾州酱辣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乾州花棍、乾州红拳、乾州土织布技艺、乾州面塑、木偶头制作、芝麻滚子制作技艺、余氏葫芦烙画、乾州全席制作技艺。

乾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1年9月)

民间文学

乾陵传说故事、丁兰刻母、肖河传说、羊毛湾传说、龟城传说、大白沟的传说、石牛山的传说、杨喜将军与华家女的传说故事、佛留村与塔的传说、令胡村的传说

传统音乐

乾州唢呐

传统舞蹈

乾州蛟龙转鼓、乾州花棍、莽原战鼓

传统戏剧

乾县弦板腔、木偶戏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乾州红拳、民间社火、好畤芯子、西宁舞龙舞狮跑竹马、阳峪社火、高跷芯子、社火跑驴

传统美术

高家庄泥塑、棉絮画、乾州剪纸、乾州刺绣、乾陵石刻、半个城刺绣、田双泥塑彩绘、韩靖剪纸、杨安村面塑技艺、木雕泥塑技艺、葫芦烙画、人像画、木偶头制作、根雕、礅花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乾州布艺、乾州四宝制作技艺、乾州鸡面、王居村竹编工艺、铁炉村工艺铁器、姜村灯笼制作技艺、米成亮献饭制作技艺、芝麻滚子制作技艺、豌豆粉制作、麻花制作技艺、土织布制作技艺、花馍制作技艺、烙面制作技艺、水果蔬菜雕刻技艺、乾陵唐三彩复制工艺、 唐壁画临摹技艺、乾州全席制作、布鞋制作、油粉制作技艺、羊肉泡馍、乾州酱辣子制作技艺、蒸鸡肉制作技艺、甄糕制作技艺、炸油糕、馍豆豆制作技艺、豆面糊制作

医药卫生

白灵丹湿润烧伤膏、祝由术

民俗

 乾州丧葬喜庆礼仪、 王吕村金凤山道场、城隍庙会、 端午节、 抹项圈、乞巧节、 铁佛寺庙会、化度寺庙会

文物古迹

乾县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据1988年咸阳市文物普查队考察,乾县境内共有古遗址88处,古墓葬38处,古建筑11处,石刻上千处,近现代遗迹及代表建筑3处,其他文物5处;从时代上分,文物古迹自新石器时代起、一直到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代。这些文物古迹,反映了乾县地区古代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历史面貌。

  • 鼓楼

亦名“谯楼”,位于县城北十字西北隅,县政府东南角。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明知州杨殿元重修,题额曰“响彻奉天”。民国年间,曾将钟楼之金泰和钟移其上,作为防空警钟(现钟已不存)。鼓楼建在一高5.6米,南北宽18.55米,东西长12.50米的砖砌方台上。台中有东西过洞,洞高4.20米,宽2.75米,为县衙东偏门。楼分两层,下檐高(至台上部)3.3米,二层檐高(至第一檐)2.5米,五檩四椽。屋脊饰以砖鸡及透花砖,四周有10根明柱。该楼于1995年拆除。

乾县

  • 城隍庙上殿

位于乾县城内西大街北侧,乾县二中院内。上殿居北,距大门约250米,南临新建成的教学大楼。五间,东西面宽22.2米,南北进深14.8米,建筑面积328.56平方米。七檩六椽,前檐下饰有木雕龙头。屋脊有砖刻鸟兽等。为明代建筑物,年久失修。大门原有古建木牌坊一座,建筑雄奇,雕刻精美,巧夺天工。

乾县

  • 三彩马与牵马胡俑

  这一组文物出土于章怀太子墓。三彩大马,马身象牙白色,马蹄咖啡色,金鞍绿鞯齐备,马头套及马身均贴黄花,花心绿色点缀其间,马头向左微侧含首屏气,马尾紧扎翅起,马身、马腿肌健纹理块状均匀,自然清晰分布于身体各部位,膘肥体壮,臀圆腰长,形体高大,造型生动传神,可谓马中之龙,稀世珍品。

乾县

  • 观鸟捕蝉图

这幅画出土于唐章怀太子墓前墓室西壁,画面描绘了三位侍女在宫廷花园内嬉戏游玩的瞬间情景,仅用一树、一石、一鸟和一只停息于树上的秋蝉作为情景气氛的烘托,是一幅反映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秋情意趣图。

饮食

乾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关中平原区过渡地带,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豆类、薯类为主,主食以面食为主,受关中文化和陇东文化的交汇影响,饮食习俗讲究做工精细,花样繁多。饮食讲究味偏长,庄稼人的家常饭,生葱辣椒蒸馍蘸,米汤搅团酸汤面,一年四季吃不厌。乾县最著名的小吃美食有锅盔、挂面、馇酥、豆腐脑,称乾县“四宝”,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 乾州锅盔

乾县锅盔是该乾县历史悠久的特色小吃,广受人们喜爱。传说在修筑乾陵时,士兵们用头盔烙制面饼,这就是锅盔的前身。这种方法后来传至民间,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锅盔。乾县锅盔用面粉、水、酵面和碱面混合成团,用木棍边压边转,制成菊花式圆形饼。在鏊上经过第一鏊、第二鏊烘烤烙制而成。于2009年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乾县

  • 挂面

挂面在乾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在明朝时期,崇祯皇帝命各级官员进贡一丈长的细面。民间厨艺人宋百巧经过尝试终制成挂面。 乾县挂面是以精粉为主料,加盐水揉成面团,经过反复揉搓和发酵后,分成小条,挂在竹竿上拉丝晾干。食用时,将挂面煮熟后放入凉开水中冷却,用筷子捞成小撮,加入调制好的酸汤即可享用。酸汤挂面讲究油多、汤热、面少,汤清亮溢香,入口油而不腻,下肚舒肠开胃,是庆贺佳节和招待宾客的美味佳肴。

乾县

  • 豆腐脑

乾县豆腐脑是一道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特色美食,传说在清雍正年间,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的厨师,豆腐脑做得非常美味,年羹尧非常喜欢,后来流入民间,成为一道美食。豆腐脑使用豆汁加石膏制作,并加入鱼髓和少量鸡汤。这样制成的豆腐脑洁白光亮、鲜嫩柔软、筋而不散、清香可口,即使半固体状态也能搅拌均匀、不断裂。食用豆腐脑时,加入用醋、五香粉、辣子面、姜葱等调制的料包,红白相映,引人食欲。

乾县

  • 馇酥

馇酥是乾县一种历史悠久的特色美食。据说在唐高宗时期,刘太监要御厨做出一种油而不腻、糖多而不厌、滋养但不过补、入口即发酥的饼子,一个老花工制作出了这种饼子,唐高宗吃后十分满意,并将这种食品命名为“馇酥”。馇酥使用马油拌面,做成圆形的饼子,然后用白砂糖、冰糖渣、青红丝、黄桂、核桃仁拌成馅包上,放在菜油锅里用文火炸熟,饼子油多而不腻,糖多而不厌,滋养而不过补,一到口就酥的食品。

乾县

习俗

乾县有独特的喜庆、丧葬、节日习俗;主要喜庆习俗有生子、生日和婚礼习俗,婴儿出生后三天,外家备黄酒、挂面,让产妇食用,为婴儿“下奶”,并给婴儿一件布衫叫“蜕毛衫”,祈盼穿上蜕毛衫,便早日蜕掉胎毛; 一般人到60岁以后,逢生日举行“寿诞”,礼俗称“做寿”; 远在先秦时代,古人就确定了婚礼程序,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礼”,乾县当今的婚礼习俗,大致仍沿袭着“六礼”的程序。节日习俗与中国各地基本相同。

  • 婚嫁风俗

乾县传统的婚礼习俗,沿袭了先秦时期的“六礼”程序,包括提亲、遇面、看屋里、下彩礼、看日子和结婚。

提亲,通常是求婚之家先请媒人去提亲,也就是“六礼”中的“纳彩”;遇面,是便通过媒人双方会面,遇面时互问年龄、家庭情况等,如果都觉得满意,双方就互赠礼品;看屋里,是订婚仪式,由介绍人带领女方及其父母或兄嫂等主要亲戚去男方家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并通过介绍人互赠礼品;下彩礼,即旧时的“纳征”,乾县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约定俗成的彩礼一般是240元,缝纫机1台、自行车1辆、2—4套衣服、10—20斤棉花等,北部地区的彩礼更多一些;看日子,即男方家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女方家同意后,男方给丈母娘交线钱(作手巾枕头之费),再同去领取结婚证;结婚,是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经过迎亲、梳头、抬家具、回礼、谢媒人、开家饭、看厨师、耍房等环节,结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娘同去女方家中,称作“回门”,女方家备酒席招待,回门过后,婚事才算正式结束。

乾县

  • 生子习俗

婴儿出生后三天,外家备黄酒、挂面,让产妇食用,为婴儿“下奶”,并给婴儿一件布衫叫“蜕毛衫”,祈盼穿上蜕毛衫,便早日蜕掉胎毛;满月即弥月之喜,婴儿出生一月后,亲戚朋友送礼祝贺。家长设筵招待。客人们的贺礼有衣服、鞋帽、首饰及现金等。当日给婴儿剃头,穿衣,由祖辈抱着出门“撞道”。据说撞见什么人,这个婴儿将来的命运就和这个人相似。有人先在门口望风,看见“福”人“贵”人过来,赶紧让人将婴儿抱出,让“撞”见的人看看,并赠给这人两个馍,这人回赠婴儿钱或衣物。

乾县

  • 生日与寿诞

在乾县,一般人到60岁以后,逢生日举行“寿诞”,礼俗称“做寿”;年龄越大,寿诞的规模越大,一般的情形是设寿堂、挂寿幛、点寿烛,并举办丰盛的酒席招待亲朋;50岁以下的人诞辰祝贺,称“过生日”;乾县50岁以下人过生日,并不普遍。

艺术

乾县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民间手艺、歌舞歌谣遍及城乡各个角落。高家庄泥塑、窗花剪纸、蛟龙转鼓、弦板腔、高跷芯子等,都是乾县独特的民间艺术。

  • 弦板腔

弦板腔,又称板板腔,是一种源于陕西的地方剧种,其名称来源于其主要伴奏乐器“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其唱腔有九种固定板路,包括导板、上音子板、正板、紧板、二流板、气死人、三不齐、流板、撒板。所表演的剧目相当丰富,如传统剧《桃园结义》《三请诸葛》《回荆州》,新编剧《紫金簪》《武则天》《借驴》《十三姐妹闯三关》《七星剑》,移植剧《穷人恨》《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福寿图》等。 1979年9月,弦板腔《紫金簪》参加省文化局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并获演出二等奖。 2006年,弦板腔(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员丁碧霞、二弦演奏者李育亭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人。

乾县

  • 乾州剪纸

窗花剪纸在乾县历史悠久,起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流传至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乾县剪纸流传甚广,每逢春节或新婚嫁娶,都要剪贴窗花,装饰居室,其内容多为吉祥如意、喜庆丰收、传说故事和戏剧人物之类,如“双喜临门”“喜鹊闹梅”“鸳鸯戏荷”“丹凤朝阳”“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孔雀开屏”“鱼儿钻莲”“麒麟送子”“孙悟空盗扇”“三娘教子”等。人们用多彩多姿的剪纸或装饰窗棂,或点缀顶棚,五彩纷呈,琳琅满目,给朴素简陋的农舍、新房增添了喜庆活跃的气氛。剪纸作品构思新颖,剪刻工整,洋溢着浓郁的关中风情。剪纸的主体是城乡妇女和手工业者,它是一种民俗生活艺术,受古老淳厚的民俗文化熏陶,呈现出鲜明独特的乾县地方特征

乾县

  • 乾州转鼓

蛟龙转鼓是一种流传于陕西西部的独特民间鼓舞,源于明代朱元璋宫廷内的凯旋庆功乐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表演者头饰金冠,脸戴面具,身穿宫廷古装,足蹬马靴。表演形式分为“座鼓”和“转鼓”,三大乐章:首先长号引鸣,锣鼓、铹钹击奏,“蛟龙出海”或“蛟龙探头”;接着以舞蹈动作腾跃旋转“蛟龙翻背”;继而乐舞在铿锵的快节奏中随着马号的长啸结束,称为“蛟龙摆尾”或“蛟龙入宫”。2007年,乾州蛟龙转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乾县

风景名胜

综述

乾县是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县,境内历史遗存星罗棋布,文物古迹多达539处,帝王陵墓3座,列陕西省18个文物大县之首,乾陵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妻皇帝合葬墓,被誉为“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乾陵唐文化景区被列入全省重点建设的十大文化景区。乾县的主要景点有乾县八大景:唐陵戴帽、汉宫流泉、五峰叠翠、双乳凌烟、石马开道、金龙锁关、龙岩古寺、响石名潭。2017年,乾陵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

2021年,该县努力打造旅游节庆品牌,举办了第六届大唐牡丹节暨世界牡丹大会、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暨“5•19中国旅游日”等宣传活动。其中牡丹节期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乾县旅游消费1500余万元。

主要景点

石马开道

距离乾县城6公里的地方有一处景观,与乾陵紧密相连。在乾陵朱雀门南面,有一条通道通往献殿,两侧竖立着华表、石马、驼马、翁仲、述圣纪碑、无字碑、石狮、六十一宾王等大型精细石雕。这些石雕依次排列,石马双翅高振,凌空欲飞,其他石雕则左右配置。这个地方被史学界誉为“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展示了唐代露天石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和丰富内涵。

乾县

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梁山海拔1047.9米。1956年,国务院将乾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永泰公主墓址上建起了乾陵博物馆。乾陵因两位皇帝合葬,且武则天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在盛唐时期执政21年,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2017年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同时乾陵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资源评审被通过。

乾县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去世时年仅17岁。据墓志铭记载,她因难产而去世。然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她因议论武则天与张易之、张昌宗的丑事而被武则天处以杖刑并杀害。唐中宗在即位后,追封女儿为“永泰公主”,并于公元705年将永泰公主与其丈夫合葬于乾陵东南。

乾县

乾陵博物馆

乾陵博物馆是中国的一座陵墓博物馆,于1978年建立。它的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乾陵文物管理所。该馆的藏品主要是已发掘的5座陪葬墓出土的4000多件文物,此外还征集了4598件文物,其中一级品有27件。馆内有一面重达4.25千克的铜镜,上面铸有麒麟、龙凤等图案,并刻有铭文。乾陵博物馆以这些独具特色的文物景点为基础,展示了唐三彩、唐墓壁画和石椁线刻画等被誉为乾陵文物三绝的展品。

乾县

人物

乾县部分历史人物介绍

姓名

时间

简介

照片

赵光逢

生卒不详

赵光逢,唐京兆奉天人,赵隐长子,曾任吏部侍郎,后又为左丞相,历太常卿。到唐王朝覆亡,累官至宰辅,封齐国公。当时人称他为“玉界尺”

乾县

范紫东

1879—1954

喜好体育锻炼,从师习练拳术,颇得要领,膂力过人主持编修了《永寿县志》、《陇县县志》和《乾县新志》等

乾县

张润泉

1895—1972

曾任任国史编审,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乾县文化馆任副馆长,《人文杂志》编辑,陕西省文史馆馆员等

乾县

赵光胤

生卒不详

赵隐季子,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进士登第。天祐初(904),累官至驾部郎中。唐覆亡后,在后梁官居显位,中兴用为宰辅

乾县

重大荣誉

乾县部分重大荣誉目录

荣誉名称

范围

授予时间

授予单位

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全国

2019年11月

水利部

中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全国

2021年12月22日

农业农村部

2022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

全国

2022年12月

农业农村部

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名县

全国

2023年5月

国际旅游联合会

注释

[a]

乾县志-行政建制-第一章县域-第一节位置

[b]

乾县志-宗教民族方言-第三章方音方言

[c]

乾县志-行政建制-第一章县区-第一节位置

[d]

乾县志-自然地理-第三章气候

[e]

乾县志-行政建制-第二章建置沿革

[f]

乾县志-总述

[g]

乾县志-自然地理-第一章地质-概述

[h]

乾县志-自然地理-第二章地貌-概述

[i]

乾县志-自然地理-第二章地貌-第二节地貌分区及山脉走向

[j]

乾县志-自然地理-第四章水文-河流水系

[k]

乾县志-水利-第章水利建设-第二节储引水工程

[l]

县志-自然地理-第五章土壤-第一节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m]

乾县志-自然地理-第六章植物

[n]

乾县志-自然地理-第七章动物

[o]

乾县志-林业-第三章植树造林-第三节乾陵绿化

[p]

乾县志-自然灾害

[q]

乾县志-人口与土地-第三章人口结构-第三节民族

[r]

乾县志-宗教民族方言-第一章宗教

[s]

乾县志-体育-第一章、第四章

[t]

乾县志-宗教民俗方言-第二章民情风俗

[u]

乾县志-文物古迹

[v]

乾县志-宗教民俗方言-第二章民情风俗-第二节喜庆礼俗

[w]

乾县志-文化艺术-第五章民间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