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时期
湖北大学最早可追溯至1930年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1930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黄建中先生为发展全省乡村教育,开始了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的筹备工作,校址即武昌沙湖畔宝积庵。1931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将湖北乡村师范学院改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黄建中先生兼任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首任院长。1936年上半年,在官方的压力下,学校被迫停课。
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时期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设立临时省会,陈诚在鄂主政,制定了《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根据大纲,1941年秋季学院正式复办,择址于恩施五峰山。1944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了各方面的建议,命湖北教育学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隶属教育部。至1945年,国师初具雏形。1949年7月16日,中南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接管国师,国师停办,进行整理。
湖北教育学院与教师进修学院时期
国师停办后不久,在国师基础上筹建的湖北省教育学院成立,1949年10月正式开学。至1952年,学校设有教育、中国语文、数学、物理等9科,在校学生753人。1952年,教育部根据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进行了全国性院系调整工作。教育学院的大部分教职员工、各科学生和部分图书并入华中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同时,以省教育学院留下的部分人员和校产、校址为基础,成立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
湖北教育学院与教师进修学院时期
1953年中央确定继续调整高等教育。学校经教育部同意,更名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并于1954年4月获批。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1955年8月份,师专整体搬迁至武昌马房山。

1956年春,湖北省教育厅决定:将湖北师专的语文、历史两科分出,另行组建一所新的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同时,还将湖北师专的体育科分出,成立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将湖北师专的音乐、美术两个短训班分出,与华中师院的图画、音乐两系合并,组建成立武汉艺术师范学院。1957年秋,湖北省委决定,将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两校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师范专科学校。
两校合并后,校址重新迁回武昌宝积庵并将此作为永久校址。教职员工达到620人,在校学生达到2138人。
武汉师范学院时期
1958年8月8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武汉师范学院。新组建的武汉师范学院教职员1543人。1958年成立的武汉师范学院已经基本奠定了完整的师范院校的专业基础和建制。
湖北大学现今
1984年1月,湖北省委决定将武汉师范学院原由武汉市领导改为由省直接领导和管理。1984年8月11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将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湖北大学。1984年9月26日,湖北大学正式成立。201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湖北大学。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截止2022年11月,湖北大学下设24个学科性学院、87个本科专业、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院名称 | 机构/专业设置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
商学院 | 工商管理(MBA)、国际商务、金融学、旅游管理、会计学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及10个本科专业 |
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旅游管理学术硕士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理论经济学博士 |
法学院 | 法学 |
公共管理学院 |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中外合作办学) |
文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国际教育系、编辑出版学系、古籍整理研究所 |
新闻传播学院 | 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传播学 |
师范学院 | 教育学、小学教育、教育技术学、心理学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日语、法语、翻译、葡萄牙语、大学英语部等6个系部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和休闲体育 |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 物理系、电子科学系、微电子与光电信息系 |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信息安全、密码科学与技术 |
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档案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
哲学学院 | 哲学 |
艺术学院 | 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药学和生物信息学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系、应用化学系、化学生物学系和化工系 |
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 | 药学、制药工程、食品安全与检测 |
资源环境学院 | 环境工程、地理科学(师范类)、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生态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软件工程系 |
人工智能学院 | 人工智能 |
微电子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师资情况
截止2022年9月底,学校共有教职工2520人,专任教师162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为60.59%,在聘教师408人,折合教师数1833人,折合在校生36266人,折合生师比19.79。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66%,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93.43%。
截止2022年9月底,学校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其中国家级课程思政名师2人);新一届教育部教指委委员9人;现有省级高层次人才324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3人,湖北省教学名师8人,“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0人。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其中国家级课程思政团队2个),省部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37个。
学科建设
截止2022年11月,学科门类和专业齐全。涵盖12大学科门类,设有24个学科性学院、87个本科专业、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4个学科入选U.S.News世界最佳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植物学与动物学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有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截止2022年11月,学校累计获批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41项。
项目 | 学科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哲学、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生物学、生态学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美术学、设计学 |
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 材料科学与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与哲学文化、生物学 |
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奖补资金立项建设学科 | 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学校交流
截止2022年,学校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与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合作设立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在巴西、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波兰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3个。
学术资源
知名学术期刊
名称 | 创刊日期 | 主管与主办 | 备注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4年 | 主管: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湖北大学 | 期刊栏目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语言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新闻学等学术领域。本刊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75年 | 主管: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湖北大学 | 本刊为全国中文综合性核心期刊(北大),全国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主要刊发自然科学各基础学科(包括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地理与环境科学、体育与健身科学等)及有关应用科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 |
《蛛形学报》 | 1992年 | 联合主办:湖北大学和中国动物学会蛛形学专业委员会 | 主要刊载蛛形学动物(重点是蜘蛛、蜱螨和蝎)的分类学、生物学、形态学、生态学以及有害蛛形动物的防治、有益蛛形动物利用的最新科研成果,先后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定为核心刊物之一。《蛛形学报》在《中国生物学文摘》中的摘录率为100% |
《胶体与聚合物》 | 1980年 | 主办:湖北大学 | 主要报道和评述当前有关聚合物乳液等胶体及其他聚合物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生产应用、分析测试、科技成果和市场动向等内容 |
《当代继续教育》 | 1983年 | 主管: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湖北大学 | 办刊宗旨为:深入当代继续教育第一线,宣传国家继续教育方针政策,透视继续教育热点,传播继续教育信息,探讨继续教育理论,交流继续教育教学方法及培训方法,跟踪就业市场,提供职业指导,辅助成人学习,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
《中学语文》 | 1958年 | 主办:湖北大学 | 由中国现代文学先驱茅盾题写刊名,是新中国最早出现的综合性语文期刊 |
《中学数学》 | 1979年 | 主办:湖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所设栏目“名师新篇”、“新秀论坛”、“教改探讨”、“初数研究”、“教材教法”、“教学设计”、“解题技巧”、“奥林匹克”、“复习参考”等 |
湖北大学图书馆
湖北大学图书馆为国家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图书馆建于1931年,2005年新图书馆落成,建筑面积42051平方米;2011年通识教育学院图书馆建成,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图书馆设有阅览座位6096席。至2022年末,馆藏中外文纸质文献达250.24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总量301.64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10个(含子库),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4.69万种;中外文纸质报刊125份。整个展馆已配置信息点2100余个,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电子阅览室有电脑终端205部。
科研平台
类别 |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平台 |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 能源捕获和环境传感绿色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 湖北应用数学中心 |
省部级平台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有机化工新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有机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生物资源绿色转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高分子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中药生物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工业生物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铁电压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应用数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生物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能量转换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环境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植物倍性种质创新与绿色应用研究工程中心 |
湖北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农业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氢能源安全检测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软件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功能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基础条件平台 | 湖北省传感器与光电子器件研发检测共享平台 |
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中俄先进磁性功能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动物行为与系统发育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先进光电转换与光电催化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引智基地 | 生物催化与酶工程技术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 |
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 生物催化技术湖北省工程实验室 |
药物高通量筛选湖北省工程实验室 |
智慧政务与人工智能应用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
工业废弃物绿色产业化应用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
开放经济研究中心 |
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 |
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 |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
湖北人才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 |
绩效评价信息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 |
湖北大学农村社区研究中心 |
湖北大学当代文艺创作研究中心 |
湖北大学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
省委深改组智库 | 湖北县域治理研究院 |
省委宣传部十大智库 | 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 |
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 |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
巴西研究中心 |
外交部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单位 |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 |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
国家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湖北省文化厅重点研究基地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更新时间:2020年12月,参考资料: |
科研成果
截止2022年11月,学校获省科技奖33项,牵头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1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8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7项,其他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2项。
知名校友
统计时间:2023年3月
姓名 | 职位与荣誉 |
张先恩 | 现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和武汉病毒所研究员(兼) |
刘昌胜 | 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
校园文化
校徽
新校标整体形状为编钟。编钟外形取于楚国古乐器,由左右两组构成,组成湖北大学第一个字母H。左上部钥匙意为开启智慧之门。两侧用湖北大学的金文字体,形成一种装饰性的图案,并使编钟具有立体感。凤凰为楚国图腾,出自于出土楚文物的丝绣。凤凰造型为U,点出了大学这一主题。编钟和凤凰是楚文化艺术代表,以此为湖北大学的象征。

校训
“日思日睿 笃志笃行”为湖北大学校训,整体含义是:树立为中华民族繁荣富强而刻苦学习、敬业奉献的志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办好湖北大学,不断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谢红星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刘建平 |
党委副书记 | 侯勇、祝欣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 檀坤华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王世敏、艾青松 |
副校长 | 蒋涛 |
党委常委 | 李莉、章天金 |
更新时间:2023年1月,参考资料: |
历任领导
学校名称 | 主要负责人 | 任职时间 |
湖北省立教育学院(1931秋-1936夏、1941秋-1944春) | 院长 | 黄建中 | 1931秋—1932.6 |
罗睿 | 1932.6—1933.7 |
罗廷光 | 1933.8—1935.1 |
姜琦 | 1935.1—1936夏 |
张伯瑾 | 1941秋—1942秋 |
陈友松 | 1943.7—1943.11 |
叶叔良 | 1943.11—1944秋 |
国立湖北师范学院(1944春-1949.5) | 院长 | 汪奠基 | 1944秋—1947夏 |
王治孚 | 1947夏—1948.5 |
王震寰 | 1948.9—1949.5 |
湖北教育学院(1949.8-1952.9) | 院长 | 李实 | 1949.8—1952.9 |
|
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1952.10-1954.8) | 院长 | 史子荣 | 1952.10—1954.8 |
|
湖北师范专科学校(1954.9-1957.8) | 校长 | 黄先 | 1954.9—1957.8 |
|
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前)(1956.9-1957.8) | 校长 | 李伯刚 | 1956.9—1957.8 |
副书记 | 王立中 | 1957.4—1957.8 |
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1956.9-1957.8) | 党委书记 | 黄先 | 1957.10—1958.8 |
校长 | 李伯刚 | 1957.9—1958.8 |
武汉师范学院(1958.9-1984.8) | 党委书记 | 黄先 | 1958.9—1959.12 |
王宗东 | 1960.1—1962.3 |
李明 | 1962.3—1963春 |
李春鉴 | 1963春—文革 |
余金堂 | 1966.1—1977.5 |
周斌盛 | 1977.6—1980.5 |
李珠 | 1980.5—1981.6 |
李成文 | 1981.6—1985.1 |
院长 | 王宗东 | 1962.3—1965.12 |
余金堂 | 1966.1—1979.4 |
李成文 | 1980.5—1983.4 |
徐章煌 | 1983.4—1984.9 |
湖北大学(1984.9-现在) | 党委书记 | 徐善广 | 1985.1—1987.2 |
徐章煌 | 1987.2—1987.11 |
李开蕊 | 1987.11—1993.3 |
安明道 | 1993.3—2000.1 |
胡曙光 | 2000.1—2002.12 |
罗永根 | 2003.6—2010.5 |
刘建凡 | 2010.5—2015.11 |
尚钢 | 2015.11—2020.4 |
谢红星 | 2020.7— |
校长 | 徐章煌 | 1984.9—1993.3 |
安明道 | 1993.3—1998.2 |
蔡勖 | 1998.2—1998.12 |
吴传喜 | 2000.1—2011.3 |
熊健民 | 2011.3—2017.4 |
赵凌云 | 2017.4—2018.12 |
谢红星 | 2018.12—2020.7 |
刘建平 | 2020.7— |
参考资料: |
校区情况
湖北大学武昌主校区
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湖北大学汉口校区
位于武汉市谌家矶街兴盛路特一号,是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所在地。知行学院是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湖北大学创建。学院是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余人。学校设有会计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等十个教学院部。开设有40余个本、专科专业,其中生物工程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列为全省重点培育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被列为省级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生物工程等多个专业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湖北大学阳逻校区
位于武汉市新洲区阳逻平江东路630号,是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所在地。湖北大学于2011年7月成立通识教育学院。学院设置通识教育课、学生研讨课、学科导学课等课程;开设问津大讲堂、合唱艺术节、体育文化节等活动;借助志愿服务、社会考察等形式,结合实践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观走访各类企业、文化单位和社会其他各类组织。


所获荣誉
2020年9月,学校在教育部主办“全国高校“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展示活动”中获得全国二等奖。
2017年4月,学校在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的“2015-2016年度全省全民阅读评先争优活动”中获得“十佳书香校园”称号。
2012年3月20日,学校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