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恭(591年~640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宗室子弟,隋朝柱国大将军李安之子,系唐高祖李渊堂侄,太宗李世民堂兄。

李孝恭出身关陇贵族,从小沉着机敏,有见识气量,是李安的儿子中最为知名的。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攻克长安,尊帝号,李孝恭被拜为左光禄大夫,后改为山南道招慰大使,令他收抚巴蜀地区。李孝恭攻占三十余州,俘获巴蜀首领朱粲,顺利平定巴蜀。次年,李孝恭因平叛开州蛮首冉肇则有功,官授信州总管。他献计并攻打割据江陵的萧铣,平灭萧铣,攻下江陵,封赵郡王,任荆州大总管。后又招抚岭南四十六州,平定江南。武德七年(624年),李孝恭带兵讨伐江东枭雄辅公祏,屡战屡胜,大破辅公祏军,生擒辅公祏平定叛乱,官拜扬州大都督。武德末年,李孝恭因被人告发谋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后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贞观初年改封河间王。贞观十四年(640年),李孝恭病逝,终年五十,获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元”,被供奉在高祖(李渊)庙庭。

李孝恭历高祖、太宗两朝,二十余年先后平定巴蜀、平灭萧粱、俘辅公祏、平定江南等,战功显赫,爵至河间王。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图形二十四功臣于凌烟阁,李孝恭位列第二。《新唐书》中评价李孝恭是李唐王朝宗室子弟的标杆。明末学者黄道周赞扬李孝恭智勇无双,终其一生为唐朝功不可没。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李孝恭的:人物经历、轶事典故、历代评价、家庭成员、后世纪念、绘画形像、史料索引、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李孝恭

性别

身份

唐宗室王公

所处时代

隋末唐初

出身

关陇贵族

出生国家

籍贯

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

民族

汉族

出生时间

591年

去世时间

640年

终年

50岁

谥号

追封

司空、扬州都督

主要成就

平定巴蜀、平灭萧粱、俘辅公祏、平定江南

最高官职

河间郡王

主要官职

左光禄大夫、山南道招慰大使、东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礼部尚书等

父亲

李安

兄弟

李琛等

李崇义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隋开皇11年(591年),李孝恭降生,他出身关陇贵族,父亲李安,初仕北周,隋文帝继位后,历任内史侍郎、尚书左丞、黄门侍郎,封隋朝柱国大将军。祖父是北周朝朔州(今朔州朔县)行军总管李蔚,唐国公李虎的第七个儿子。李孝恭共有5个兄弟,大哥李琼,二哥李琛,下面两个弟弟李瑊和李瑰。李孝恭从小就沉着机敏,有见识气量,是李安的儿子中最为知名的。

平定巴蜀

隋义宁元年(617年),李渊于晋阳起兵,攻克长安,次年在长安称帝,国号大唐,改元武德,拜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不久又诏令他为山南道招慰大使,令其前往收抚巴蜀地区。李孝恭行营至处, 三十余州府前来归附,他率军大败巴蜀地区首领朱粲,并俘虏人马无数。因为朱粲杀食活人,为害一方,部将们建议李孝恭将其坑杀。李孝恭考虑到自此往东都是都是乱军,如果坑杀朱粲,会使他们负隅顽抗顽抗,不会来降,因而拒绝。他尽数放还所俘之众,又敕书给各地首领,果然,敕书到处,皆来归附,巴蜀初定。

平灭萧粱

武德二年(619年),开州蛮首冉肇则反叛,李孝恭率唐将李靖讨逆,李靖率八百精兵乘夜袭营,大破冉军,阵斩冉肇则。李孝恭因功诏授信州总管,并赐权益授官之权。同年李孝恭向李渊献上平定割据江陵的萧铣之策,李渊大悦,采纳其建议,封李孝恭赵郡王,并改信州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城),拜李孝恭为夔州总管,令其大兴土木,建造舰船,训练水师,准备进攻萧铣。李孝恭将巴蜀地区各州府部族首领之子收录任用,对外称是为国选才,实则为质。不久,朝廷又改授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节制水陆十二路军队,自硖州(今夷陵)出发,进攻江陵。

李孝恭率大军顺江而下,先后击破荆门,宜都(宜昌)二城。萧铣知悉后派大将文士弘率兵数万屯于清江(今恩施一带),李孝恭决意乘胜一战。李靖认为文士弘士气正盛,锐不可挡,劝李孝恭避其锋芒。李孝恭不从,留李靖守营,亲率大军前往,果然不敌,急率残部奔逃至南岸。文士弘乘大胜之机,纵兵抢掠,士兵四处掠夺,混乱不堪。李靖见状,趁乱发兵,大破文军,俘获文军各类战船四百余搜,杀死溺死的士兵达万人之众。

后李孝恭派李靖率轻骑五千,兵临江陵城下,又将清江所获船只,悉数弃于江中,诸将不解,询问李孝恭因何弃船。李孝恭表示,此地南至大海,东至洞庭湖,皆为萧铣所有,他们攻打江陵,如不顺利,拖到对方援军到来,将腹背受敌,就算有这些战船,也无用处。如今将空船顺江而下,沿途看到这些战船的萧铣部下,定会认为萧铣已经战败,不会轻易来援,等他们探听到确切消息,自己已攻下江陵了。不久,萧铣的援军见到空船后,不敢来援。萧铣于江陵城内外阻绝,不得已出城请降,萧铣覆灭。李渊知悉后,龙颜大悦,封李孝恭为荆州大总管,并且找来画师,为李孝恭画像。李孝恭上任后,在当地开荒屯田,开设铜矿,为百姓提供便利。

俘辅公祏

武德六年(623年),李孝恭改任襄州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当时岭南地区尚未平定,李孝恭遣使前去招抚,岭南四十六州皆来归附,江南悉定。 同年江东枭雄辅公祏反叛,入侵寿阳,李渊诏令李孝恭为行军元帅前去讨伐。武德七年(624年),李孝恭自荆州抵达九江,节制李靖、李勣、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五路人马攻打辅公祏。辅公祏遣大将冯惠亮、陈当时领水军驻扎在博望山(今安徽当涂县西南长江滨,与和县西南梁山隔江对峙),令陈正通、许绍宗领步骑驻扎在青林山(今安徽当涂县东南三十里)。李孝恭大军赶到,辅军居险邀战,李孝恭坚守营垒,避而不战,同时派兵奇袭辅军粮道。辅军粮草日渐不足,急于交战,便派兵夜袭唐军大营,李孝恭仍坚守不动。

后李孝恭派老弱之兵去攻打叛军营寨,并令部下卢祖尚率劲卒列阵伏兵以待。前去攻打营寨的老弱士卒败走后,叛军乘胜追击,途中遭遇卢祖尚部伏兵,大战而败。辅军将领陈正通弃营而走,与冯惠亮退保梁山(今和县西南),李孝恭乘胜追击,破其梁山营垒,辅军水师坠江溺亡者达数千人之众,陈正通率陆军连夜逃走。李孝恭又遣李靖连下广陵、杨子等重镇。同年三月,辅公祏穷途末路,弃其老巢丹阳东逃。李孝恭遣骑兵追击至武康(今浙江湖州地区),生擒辅公祏及其伪仆射西门君羡等数十人。叛乱平息。朝廷诏令嘉奖,李孝恭因功受赏“上等宅邸一座,女乐两部,奴婢七百人,金宝珍玩无数、授东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后发行台,拜扬州大都督,统慑江淮及岭南地区。

被告谋反

自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唐宗室子弟中,除李世民纵兵天下之外,李氏族人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独当一面,且有开疆拓土之功。李孝恭想以威名镇服远军,便将宅子盖到石头城中,设岗哨巡检来保卫自己。武德末年(626年),扬州有人告李孝恭谋反,李渊诏其还京调查,查无实据,将他赦为宗正卿,赐实封一千二百户,后来李孝恭又历任凉州都督以及晋州刺史。贞观初年(627年),李孝恭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

晚年生活

李孝恭生性豪奢,喜欢宴乐,歌姬舞女有百人之众,但他待人却宽恕谦让,没有骄矜自得之色。故而深得唐太宗的亲厚,整个宗室都无人与之相比。富贵如此,李孝恭却不喜反悲,对着亲近的人怅然若失的感叹,自己的宅子太宏大壮丽,应该卖了换座小的,能住即可,待他百年之后,子女若有才能,正好守住家业,如果没才能,也免得这么好的宅子便宜了别人。贞观十四年(640年),李孝恭抱病而亡,时年五十岁。唐太宗为其素服举哀,哭得非常伤心。李孝恭获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元”,被供奉在唐高祖庙庭。

轶事典故

识度安众

李孝恭在率军平定辅公祏前夕,宴请将士,杯中之水忽变为血,在座众人脸色尽变,唯有李孝恭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表示,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他自量没做什么负心之事,诸位不必为他忧心,辅公祏恶贯满盈,如今朝廷即将发兵征讨,这杯中之血,便是辅公祏授首之血。说罢将其一饮而尽,众人心安。时人评说,孝恭识度深远,能安众人之心。

历代评价

史书评价

《旧唐书》中高度赞扬李孝恭,认为隋亡以后,群雄并起,都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平定,谋臣猛将被他收入麾下,很少有能够另外率军建立功勋的人,唯有李孝恭军功显著,声名显赫。此外李孝恭性情豪爽,待人宽恕谦让,没有骄矜夸耀之态,唐太宗待他极为亲厚,宗室中无人可以与其相比。

《新唐书》中评价李孝恭年少时沉着机敏,有见识气量。在建国之初,为唐高祖李渊扫平四方,是李唐王朝宗室子弟的代表人物。

历代评价

南宋末年文学家陈元靓认为,李孝恭辅佐李唐王朝的帝业,擒萧铣,定叛乱,俘辅公祏,立下丰功伟绩。

明末学者、抗清名臣黄道周赞扬李孝恭智勇无双,招抚巴蜀,平灭萧铣,俘辅公祏,封河间王,功不可没。

家庭成员

关系

姓名

简介

参考资料

曾祖

李虎

西魏八柱国之一,陇西郡公,北周追封唐国公

祖父

李蔚

李虎第七子,高祖李渊第七子,唐出追赠蔡烈王,生子,李安、李哲

新唐书

李安

字符德,隋右领军大将军,赵郡怀公。唐出追封西平怀王

旧唐书

李琼

李安死后,袭封爵位

北史

李琛

襄武王,历任刑部侍郎、蒲州、绛州总管

旧唐书

李瑊

济北郡王,卒于始州刺史

旧唐书

李瑰

武德五年(622年)封汉阳郡王,后降为公,贞观四年,拜宜州刺史,加散骑常侍,后追赠尾王

新唐书

旧唐书

李崇义

袭河间郡王爵,后降为谯国公,历任蒲州、同州二州刺史、宜州大都督长史,宗正卿

旧唐书

李崇晦

历任营州都督,右金吾卫将军,武则天临朝,升户部尚书,右金吾卫大将军、秋官尚书、永昌元年卒,追赠幽州都督(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做崇晦)

旧唐书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

李崇真

官至岐州刺史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

李尚丘

李崇义之子,袭谯国公,官至河西令

李尚范

李崇义二子

李可道

李崇义三子,户曹参军

李尚旦

崇义四子

李尚古

崇义五子

李尚宾

崇义六子

李荣

李崇晦之子,嗣吴王

后裔

曾孙辈往后人数众多,如金坛令李仙芝、左千牛中郎将李仙童等,详见《新唐书·表·卷七十·表第十·蔡王房》

后世纪念

图形凌烟阁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像于凌烟阁,李孝恭名列第二,仅次于长孙无忌。

庙祭

建中三年(782年),颜真卿向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为其建庙设祭,河间郡王李孝恭在列。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依照唐代旧例,追封七十二位名将,为其建庙设祭,河间郡王李孝恭在列。

墓祭

李孝恭陪葬献陵,墓地(现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献陵东北方向),据《唐会要》所载与襄邑王李神符、清河王李诞、韩王李元嘉、彭王李元则、道王李元庆等勋贵王公以及楚国太妃万氏及馆陶公主等宗亲墓葬相邻,封土为原型。

绘画形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

唐朝贞观十七年二月廿八日戊申(643年3月23日),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图,由褚遂良题字,是为《二十四功臣图》。原图已佚。

《凌烟图》

据《日知录·卷二十一》所载,是为唐永徽年间,曹永廓所画。

《凌烟阁功臣图》

此作品为(清)康熙七年,中州刘源从先民遗存文翰中领会摹绘,由朱圭刻制、胡真撰文的木刻版《凌烟阁功臣图》。201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成册,出版发行。

李孝恭

史料索引

《新唐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宗室》

《旧唐书·卷六十·列传第十·宗室》

《新唐书·表·卷七十·表第十五·蔡王房》

注释

[a]

1999年1月1号中华书局出版《事林广记后集·卷四·圣贤类·武庙从祀》段落,原文所载人名为“李孝义”并非李孝恭,但评语跟李孝恭的经历相同,故,此处引用为评李孝恭。至于原书是否错漏,或印刷时错漏,已不可考。

[b]

该资料为新唐书附录“表·卷七十”,非正卷七十。“电子版表格版链接:卷七十 表第十 蔡王房_新唐書(北宋)歐陽修等合撰_国学导航 (guoxue123.com)”

[c]

太宗图形功臣于凌烟阁诏命原文:十七年,令图画无忌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诏曰:  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铭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是以甘露良佐,麟阁著其美;建武功臣,云台纪其迹。司徒、赵国公无忌,故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孝恭,故司空、莱国成公如晦,故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征,司空、梁国公玄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士廉,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敬德,特进、卫国公靖,特进、宋国公瑀,故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志玄,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弘基,故尚书左仆射、蒋忠公通,故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开山,故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故荆州都督、邳襄公顺德,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故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故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故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勣,故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等,或材推栋梁,谋猷经远,绸缪帷帐,经纶霸图;或学综经籍,德范光茂,隐犯同致,忠谠日闻;或竭力义旗,委质藩邸,一心表节,百战标奇;或受脤庙堂,辟土方面,重氛载廓,王略遐宣。并契阔屯夷,劬劳师旅。赞景业于草昧,翼淳化于隆平。茂绩殊勋,冠冕列辟;昌言直道,牢笼搢绅。宜酌故实,弘兹令典,可并图画于凌烟阁。庶念功之怀,无谢于前载;旌贤之义,永贻于后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