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鼠(拉丁学名:Mus musculus),又称米鼠子、小鼠、小耗子、鼷鼠,属啮齿目鼠科动物。小家鼠体重12-39克,体长70-103毫米。从侧面上颌门齿看有一明显的缺刻,为其分类鉴定的主要特征。小家鼠作为宠物的平均寿命约为2年,但也有个别寿命长达6年。在野外,大多数小家鼠的寿命不会超过12-18个月。

小家鼠食性杂,主要吃粮食,在野外,食植物根、茎、叶、种子及少量昆虫。繁殖力强,几乎一年四季均可生殖,年产可达每年产5-10胎,一般一胎幼鼠1-12个(通常为5或6个)。

小家鼠适应性强、行动敏捷,主要活动于居民住宅区的室内及室周环境,是最常见的家栖鼠种之一。它们生活习性比较灵活,既能与人类共生栖息,又能与人非共生栖息,这一特性使之能够适应和扩散不同环境,成为遍布全球的鼠种之一。小家鼠不但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实验小鼠的祖先,也是人兽共患病的主要动物传染源和动物宿主之一。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小家鼠的:物种分类、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种群状态、主要危害、物种防治、主要价值等介绍

中文名

小家鼠

英文名

House Mouse

别名

米鼠子、小鼠、小耗子、鼷鼠

拉丁学名

Mus musculus

分布区域

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

平均寿命

作为宠物:约2年;野外:12-18个月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哺乳纲-Mammalia

啮齿目-Rodentia

鼠科-Muridae

小家鼠属-Mus

小家鼠

体长

70-103毫米

体重

12-39克

物种分类

已知的小家鼠分类主要沿用美国学者施瓦兹·恩斯特和施瓦兹·亨瑞特(Ernst Schwarz&Henriette K.Schwarz)的工作,他们根据形态和行为特征以及地理分布的差异进行分类,把小家鼠归为M.musculus1个种,将原来的60个亚种减少为15个,包括4个野生亚种和11个共栖或广布亚种。共栖和野生是按照小家鼠的生态行为来区分的,共栖指小家鼠的生活依赖人类的活动,随人类的迁移扩大其分布的范围。后来普遍认为小家鼠种组由M.domesticus、M.musculus、M.castaneus和M.bactrianus 4个共栖种以及M.spicilequs、M.macedonicus和M.spretus 3个野生种组成。

拉丁名

分布范围

M. m. musculus

东欧和整个北亚

M. m. domesticus

西欧、北非和中东

M. m. castaneus

印度东部至整个东南亚

M. m. bactrianus

从伊朗到印度北部‚直达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山谷

M. m. spicilequs

欧洲

M. m. macedonicus

西亚

M. m. spretus

北非

小家鼠亚种分布信息

形态特征

小家鼠体重12-39克,体长70-103毫米,耳长12-17毫米,尾长67-104毫米,后足长14-20毫米。

小家鼠头骨略细长,吻部短,脑颅低平,额骨微向上拱。门齿孔较长,其后缘超过第一上臼齿前缘的联接线。无眶上脊和颞脊。上颌门齿,从侧面看有一明显的缺刻,为其分类鉴定的主要特征。雌鼠五对乳头。

小家鼠

小家鼠体毛颜色从浅棕色到黑色不等,通常背部灰褐色,毛尖黄褐色,腹部颜色较浅,通常为白色或棕褐色,背、腹无明显分界线。四足背为暗褐或灰白色。尾上覆毛稀疏,两色,背面较深,为暗褐色,腹面稍浅,呈沙黄色,鳞环可见。许多家养形式的小家鼠已经进化,体毛颜色从白色到黑色不等,并有斑点。

在寒冷的环境下,小家鼠尾长缩短,则散热减少,在炎热环境下,尾长的增长使尾表面积相应扩大,有利于散热面的增加。当与人类生活在一起时,家鼠的尾巴往往更长,皮毛更深。

小家鼠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小家鼠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小家鼠起源于印度北部,另一种认为小家鼠起源于亚洲中西部,它已经通过人类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全球范围内是人类伴生鼠种。该物种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并已在北美洲和南美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和许多大洋岛屿上生存。在中国,小家鼠遍及全国各地。

小家鼠

栖息环境

小家鼠栖息地多样,室内外都能栖息,包括房屋、农场附属建筑物、其他类型的建筑物等。也可以栖息于野外,如耕地、牧场、沿海沙丘和灌木丛。但它们很少远离建筑物,房舍是小家鼠最适栖息地。另外在森林和沙漠中往往找不到小家鼠,但如果有人类存在,由于小家鼠与人类的联系,它们就能够生存在它们无法独立生存的荒凉地区(如苔原和沙漠)。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小家鼠是杂食性动物,在野外,小家鼠会吃植物,比如种子、肉质根、叶和茎,有条件时,小家鼠可以食用昆虫(例如甲虫幼虫、毛虫和蟑螂)和肉(多是腐肉)。在人类居住地,小家鼠吃任何可以获得的人类食物,还有胶水、肥皂和其他家用材料。

小家鼠取食主要在夜间,一般19~22时为取食高峰。

小家鼠

筑巢习性

小家鼠可以在多种环境中筑巢,在野外,小家鼠营穴居生活,其洞穴有短浅无巢的临时洞和较长而有巢的居住洞,通常有2-3个洞口,洞道长10-100厘米或更长,室外窝巢常用多种作物的茎叶和细软的草本植物筑成。雌鼠产仔后,大部分洞口堵塞,只留1个洞口。秋收季节,在田中挖临时洞。在人类生活地,一般在杂物堆、衣柜、抽屉、墙角等地筑巢,室内窝巢常以破布、烂棉、纸屑等柔软物质铺垫而成,呈半圆形;在柴草或粮食垛下,则在地上或地表浅层建造一个明洞,且有跑道通向各方。

群体习性

小家鼠集群居生活。在野外,小家鼠每个种群由单个雄性(平均3-9个从属雄性)主导,它们比其他雄性交配更频繁(54%:46%)。小家鼠群体中有子群体,但个体数量有限,亚群由一只占优势地位的雄性、2-5只雌性和多达3只从属的雄性和幼鼠组成。这些领地内的幼鼠通常在成年过程中被驱逐出领地,但有部分幼鼠(特别是雌鼠)可能会留在它们父母的附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的雄性能够杀死占优势的雄性,并占领领地,而那些没有领地的雄性成为从属的雄性。

随着社会等级的出现,其它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聚集行为减少,嗅底物行为增多。成年优势鼠和成年从属鼠除打斗行为有显著差别外,优势鼠嗅底物、社会探究、尿标记等行为也显著高于从属鼠。

雌性在领地之间流动,没有雄性试图独占雌性,但是雌性倾向于和拥有最富饶地区的领地雄性交配繁衍后代。种群领地雄性会在它们的领地周围移动,当它们遇到其他雄性时,身体会直立,同时竖起头发、耳朵、尾巴。要么一只老鼠撤退,要么一只老鼠攻击并追赶另一只。这会改变两个种群的结构和数量。

节律习性

小家鼠昼夜活动,夜间活动较频繁,晚上8-9时为活动高峰。移动迅速(时速可达12874米),善于攀爬和跳跃,还善于游泳。尽管如此,它们很少在离家15米以外的地方活动。

小家鼠具有明显的季节迁移习性。春季开始播种时,小家鼠从居民住宅区外迁到野外农田进行危害,入冬前随作物成熟收割,粮食进仓,大部分迁回住宅、库房,少数在秸秆内过冬。

交流习性

小家鼠视觉和听觉极好,嗅觉敏锐,它们可以用胡须感觉空气流动和物体表面的纹理。小家鼠经常在窝里互相吱吱叫,它们可以利用信息素和其他气味来相互交流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社会地位、家庭组成和生育准备情况。小家鼠在交流信息中所用气味的主要来源是尿、粪和特化的外分泌腺的分泌物。小家鼠全身散发气味,特别是外阴区域,气味主要以标记方式散布,标记以沿着围栏或明显物体的边缘撒尿方式来完成。雄鼠还会应对雌鼠性信息素反馈复杂的超声波。

种间关系

小家鼠活动主要集中在晚5时至次晨6时,尤以晚8时至12时为活动的高峰。褐家鼠活动时间,以晚8时至翌晨4时为活动高峰,平均每小时往返于洞穴和采食处8~9次。若小家鼠和褐家鼠共存时,则小家鼠活动的时间主要在白天。

小家鼠被各种各样的小型食肉动物捕食,包括斑猫(Felis silvestris)、赤狐(Vulpes vulpes)、黄鼠狼(Mustela)、獴(Herpestidae)、大蜥蜴(Squamata)、蛇(Squamata)、鹰(Accipitridae)、隼(Falconidae)和猫头鹰(Strigiformes)。为了避免被捕食,小家鼠总是远离空旷的地方。

生长繁殖

繁殖期

小家鼠具有巨大的生殖潜力。如果条件合适,雌鼠通常每年产5-10胎,最多可达14胎。一般一胎幼鼠1-12只(通常为5或6只)。

野生小家鼠的繁殖活动全年都在进行,但繁殖季节一般是4月到9月。食物的供应情况会影响种群的繁殖,冬季产仔量和产仔频率会比较低,繁殖在春季和秋季达到高峰。随纬度增加,小家鼠居民区的胎仔数有增加趋势。在较高的种群密度条件下,雌鼠的怀孕率降低,性成熟延缓。

小家鼠发情周期为4-6天,发情持续时间不到一天。雌鼠产后12-18小时可以再次发情。另外,小家鼠的交配系统为一夫多妻制。当雄性小家鼠暴露于雌性性信息素时,它们会发出超声波,这种行为可能与择偶有关。

育雏期

小家鼠妊娠期为19-21天,但如果雌鼠正在哺乳,可能会延长几天。它们刚出生时赤身无毛并且闭眼。幼鼠在10天后长满毛发,14天后睁开眼睛,3周时断奶,5-7周时性成熟。幼鼠一般在母巢中被照顾到21天大。不久后,大多数幼鼠会离开雌鼠的领地,雌鼠则会留在附近。

种群状态

小家鼠主要栖息与活动在人类干扰较大的居民生活区及其附近区域,而在人类干扰较少的城镇空旷区域往往数量较少,繁殖受限,难以建立稳定的种群。在人类居住地,小家鼠的种群稳定,密度可高达每平方米10只小鼠。在野外,小家鼠种群不太稳定,密度可能小于每100平方米1只老鼠。种群密度高时,雄性比雌性有上升趋势。由于数量增多,环境条件相对恶化,淘汰部分雌鼠,使较能适应恶化环境的雄鼠相对增多。

主要危害

小家鼠是农业有害动物,它们会损耗人类的粮食。它们还会破坏木制品、家具、衣服等等。此外,它们会导致疾病的传播,例如莱姆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鼠疫和地方性斑疹、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和黑死病等。它们携带一种病毒——小鼠乳腺肿瘤病毒(MMTV),这种病毒可能导致人类患乳腺癌。

物种防治

在每年春季3-4月和秋季9-10月,采取以化学灭鼠为主,生态、生物和物理灭鼠为辅的综合技术措施,实施农区大面积统一灭鼠。低密度时,以生态、人工捕杀或小面积投饵挑治;高密度时,采取紧急措施,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大面积统一灭鼠。因为小家鼠有较强的生殖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所以灭鼠是一项长期工作。

1.化学防治

选用溴鼠灵、溴敌隆、杀鼠迷等安全高效的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进行大面积农区统一灭鼠。

2.生态防治

结合农事活动,采取积极地防鼠措施。如平整土地,修整沟渠、田坎,铲除田边杂草和灌木丛,减少小家鼠栖息地,收割期间快收快打。

3.生物防治

利用害鼠天敌控制害鼠数量,农田养猫灭鼠,可有效降低害鼠密度。

4.物理防治

采取捕鼠夹、捕鼠笼、粘鼠板等常用灭鼠器械进行灭鼠。

主要价值

实验小鼠是应用最广泛的实验动物之一,生长繁殖快、培育容易、培育成本低,其祖先是小家鼠的一个亚种。

因为小家鼠在遗传特征上与人类存在部分相似性,因此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小家鼠常作为人类疾病的模型而被广泛使用,曾对糖尿病、眼疾等人类疾病和免疫缺陷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除此之外,小家鼠也可用来当作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