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是一种价格低廉的防御武器。埋入地表下或布设于地面的爆炸性火器,最早的地雷发源于中国。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地雷的:分类、产生背景、基础知识、定位技术、数据介绍、发展、危害、作用、组成、地雷战等介绍

中文名

地雷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类型

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

研制时间

1130年

分类

按用途,分为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防直升机地雷和特种地雷;按所用引信,分为触发地雷、非触发地雷和操纵(遥控)地雷(见遥控地雷);按制作方式,分为制式地雷和应用地雷。

防步兵地雷按其杀伤作用机理不同,又可分为爆破型防步兵地雷和破片型防步兵地雷。

地雷

防坦克地雷按其破坏目标的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反坦克履带地雷、反坦克车底地雷、反坦克履带车底两用地雷(又称全宽度攻击地雷)、反坦克侧甲地雷(又称路旁地雷)和反坦克顶甲地雷。

防步兵地雷-1903年前后由俄国研制。这是最早的制式化生产的地雷,在日暮途穷俄战争中首次实战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

防坦克地雷是1918年由德国人研制。1916年,坦克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这导致了防坦克地雷的诞生。受坦克威胁最大的德国人在1918年道德将炮弹改装成防坦克地雷,随后又研制了两种制式化的防坦克地雷,用于对付英、法军的坦克,获得了一定的战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防坦克地雷得到了广泛应用。据统计,在当时被毁伤的坦克中,有20%是坦克地雷的战线。

防步兵跳雷-1938年前后由德国人发明,该雷由绊线绊发,目标触雷后,雷体跳起在距地面0。5米的空中爆炸,它的杀伤威力比在地表或地表下爆炸的同等地雷要大。

火箭布雷系统-1970年由联邦德国研制成功。为了迅速,大面积地布雷,德军和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非洲道德使用飞机撒布防步兵地雷。60年代,一些国家着手研制用飞机,火炮和火箭撒布反坦克地雷,德国的火箭布雷系统使用“拉尔斯”轻型车载式36管火翻腾炮,一次可发射36枚110毫米火箭布雷弹,每枚弹由装有8个AT-1型炸履带防坦克地雷或多或少个AT-2型聚能破甲防坦克地雷。一门火箭炮在职8秒内可散布288个AT-1型或180个AT2型地雷。一个门制火箭炮连,一次齐射即可构成宽2300米,纵深为300米,面积为6900平方米的雷场。继联邦德国之后,苏,美,中,法等国也相继研制成功了这种火箭布雷系统。

现在国际公约已经全面禁止使用地雷了。

防步兵类

防步兵地雷专门用于使步兵从特定区域改道或后退。这种地雷通过压力、引线或遥控方式引爆,可以杀死敌人或使其失去战斗力。另外还有智能地雷,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丧失杀伤力。这些是目前美军最常用的地雷。

防步兵地雷分为三类:

爆炸式:最常见的一种地雷。爆炸式地雷埋于地下几厘米深,通常由人踏在压盘上触发,需要大约5-16公斤的压力。这种地雷旨在毁坏附近的物体,如人的脚或腿。爆炸式地雷可将目标炸成碎片,引起二次伤害,如感染和截肢。跳跃式:埋设时通常将一小部分导火索伸出地面,这种地雷由压力或引线触发。这种地雷也被称为BouncingBetty。一旦受到触发,导火索点燃发射装药,将地雷推起离地约1米高。地雷随即点燃主装药,对人的头部和胸部造成伤害。

碎片式:这种地雷朝各个方向释放碎片,也可只朝一个方向释放碎片(定向破片地雷)。这种地雷可以对远达60米之外的人造成伤害,可以杀死近距离的敌人。地雷中使用的碎片为金属或玻璃。碎片式地雷可以是跳雷式,也可以是地面爆炸式。

全球各国使用的防步兵地雷有好几百种。在本文中,我们选取了美军研制的两种地雷,讲解地雷的不同特征。第一种地雷是M14,它是一种压力操作爆炸式地雷。我们还会讲解M16,这是一种跳雷/碎片式地雷。

防坦克类

在开发新型军事武器方面,所有国家都力图紧跟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明了坦克,这导致了防坦克地雷的发明,同时开发了防步兵地雷,以防止敌军扫除防坦克地雷。

防坦克地雷和防步兵地雷非常相似,只是体积要大得多。防坦克地雷是通过压力触发的,但是设计比较特殊,人的踩踏一般不会引爆。多数防坦克地雷的触发压力需要158-338公斤。多数坦克和其他军事车辆都能达到这个压力。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种防坦克地雷。

M15压力操作爆炸式地雷

所有防坦克地雷都是爆炸式地雷,这是因为防坦克地雷的目的就是摧毁坦克履带并尽可能摧毁坦克主体。因此不需要跳雷或碎片式防坦克地雷。M15是圆形的钢结构防坦克地雷,主装药是TNT。其直径为337毫米,高125毫米。M15主要成分是10.35公斤的CompositionB炸药。CompositionB是TNT和环三次甲基三硝基胺(RDX)的混合物。

旋转M15的战斗开关,将其设置到引线上,就可以使M15处于战斗状态。圆柱形的引线由铁制成,通过铜盖固定在压盘上。坦克压过地雷时,会压下压盘。压盘下面是碟形弹簧,下面固定着撞针。当撞针被压到雷管中时,会引爆引线下的M120传爆药柱,然后引爆主装药。

产生背景

地雷在我国约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兵器制造家首次发明创制了地雷,并大量用于战争。明代兵书《武备志》中记载了10多种地雷的形制及特性,并绘有地雷的构造图。地雷多是用石、陶、铁制成的,将它埋入地下,使用踏发、绊发、拉发、点发等发火装置,杀伤敌人。早期的地雷多是用石头打制成圆形或方形,中间凿深孔,内装火药,然后杵实,留有小空隙插入细竹筒或苇管,里面牵出引信,然后用纸浆泥密封药口,埋在敌人必经之处,当敌人将近时,点燃引信,引爆地雷。这种石雷又叫“石炸炮”。其构造简单,取材方便,广泛使用于战斗。但也因贮药量小,爆炸力较小,而渐被更新。后来地雷的形制,特别是发火装置得到不断改进,扩大了地雷的有效杀伤范围。

明朝还创造了官亭炮和公署炮,专门埋设在官府大堂的公案下或官亭内,待敌军占领后,只要碰到发火机关,地雷立即爆炸。

清朝前期,统治者极不重视地雷及各种爆炸器材的制造和使用。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丁守存、黄冕等人才开始积极研制各种地雷,主要是拉发雷和绊雷。丁守存曾发明一种“跳雷”,曾携赴天津试演,十分灵验。这种地雷是将一个铁铸的圆形地雷装入木柜中,木柜下部填装火药,连接地雷引信,木柜内装有发火装置。使用时,先将木柜埋入地下,在木柜一旁,安置翻车,与柜内发火装置连接。敌人一旦误踏翻车,牵动发火装置,则火药爆发,可将柜中地雷抛起地面七八尺高,在空中爆炸,其杀伤范围可达方圆几十丈,威力极大。

地雷是一种埋入地表下或布设于地面的爆炸性火器,最早的地雷发源于中国。1130年,金军攻打陕州,宋军使用埋设于地面的“火药炮”(即铁壳地雷),给金军以重大杀伤而取胜。

到了明朝初年(14世纪要),中国出现了采用机械发火装置的真正的地雷。据1413年焦玉所著《火龙经》一收所载:“炸炮制以生铁铸,空腹,放药杵实,入小竹筒,穿火线于内,外用长线穿火槽,择寇必由之路,连连数十埋入坑中,药槽通接钢轮,土掩,使贼不知,踏动发机,震起,铁块如飞,火焰冲天。”可以看出“炸炮”不仅是最早的压发地雷,还与今天的“连环雷”相似,“地雷”一词也由此而出。1580年,中国明朝名将戚继光驻守蓟州时,曾制造一种“钢轮发火”地雷,当敌人踏动机索时,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引爆地雷。钢轮发火装置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明代文献中,已有多种地雷的详细记载,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地雷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欧洲在15世纪的要塞防御战中才开始出现地雷。

19世纪中叶以后,各种烈性炸药和引爆技术的出现,才使地雷向制式化和多样化发展,从而诞生了现代地雷。

基础知识

地雷是一种便于制造、廉价高效的武器,可以方便地布置在很大的范围内,以阻止敌人前进。地雷一般是人工埋设,但是也有机械化布雷装置,可以按照特定的间隔,挖地埋雷。地雷通常成群排布,称为地雷阵,目的在于防止或迫使敌人穿越特定地区。另外也可用地雷拖住敌人,直到增援部队到来。目前,地雷的种类达350多种,大体可分为两类:

防步兵(AP)地雷

防坦克(AT)地雷

这两类地雷的基本功能相同,但也有一些关键的区别。防坦克地雷通常体积较大,其内部的爆炸物也是防步兵地雷的好几倍。防坦克地雷中的炸药足以摧毁一辆坦克或卡车,并杀死车内或周围的人。此外,引爆防坦克地雷通常需要更大的压力。这种地雷多数分布在坦克可能经过的道路、桥梁和大片空旷区域内。

地雷术语

碟形弹簧:外表类似甜甜圈的弯曲钢片,用来垫起重荷

黑火药:用作爆炸物的火药,通常由硝酸钾或硝酸钠、木炭和硫磺制成

延时元件:在点燃引线或爆炸物之前,燃烧一定时间的化合物

雷管:用来点燃大量炸药的小部分爆炸物

撞针:地雷引爆时压入雷管内部的金属针

防步兵地雷

引线:用来点燃炸药的易燃物质

火索:(跳雷中)的金属棒,突出在地面上,当人或物触发时引爆地雷,又称为点火栓

磁性地雷:装有磁铁的地雷,当大型金属物体进入附近区域时引爆

主装药:引起地雷爆炸的大量爆炸物

撞击式雷帽:一种通过撞击或施加压力引爆的化合物

压盘:地雷顶部的金属盘,压下可以引爆地雷

射弹:地雷内部放置的金属球或玻璃碎片,可以加剧人员伤亡(地雷爆炸后其金属外壳也可以变成射弹。)

发射装药:装在跳雷底部的少量爆炸物,可以将其推到空中

保险销:地雷内部埋入的针状物,可以在不使用时防止地雷爆炸

定位技术

地雷埋在地下50年后仍具有杀伤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全球各国家都在努力清除地雷。要清除地雷,首先必须确定仍然地雷的埋藏位置,这些地雷被埋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内,数量达百万之多。要找到这些地雷的难度非常大,因为多数雷区都是没有标记的。即使有标记,清除地雷也需要数年时间。

探雷是一个讲究方法、速度缓慢的过程,因为确定地雷位置时有很大危险。虽然定位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以下几种传统的技术还是很常用的:

地面戳探:多年来,定位地雷最常用的技术是用棍子或刺刀戳探地面。训练有素的士兵用刺刀轻轻刺探地面,因为他们知道一不小心就可能丧命。

经过训练的军犬:人类可将狗训练后嗅查气味,这种气味来自地雷内部的炸药成分。

金属探测器:金属探测器在发现地雷方面能力有限,因为许多地雷都是由塑料制成的。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新型探地雷达(GPR)装置,这种装置可能在排雷方面更有效。它在探测金属含量极少或不含金属的地雷时可能会有用。所有地雷(包括塑料地雷)都装有爆炸物,有一定的电性能,而这可以用GPR等技术探测到。

据研究人员透露,GPR设备将雷达能量集中于使用者前方几米的地下。该设备会忽略从地面弹回的信号,并使用专门设计的软件,在雷达图像中高亮显示地下所埋物体。GPR已成功探测到内装蜡状物质的两种常见地雷外壳,而蜡状物质与TNT类似。

一旦发现地雷,GPR设备会向地下射入两种化学试剂,消除地雷的威胁。一种试剂可以将地雷引爆装置与周围的土壤固化,让士兵可以穿过地面。另一种试剂可以永久固化地雷和土壤。然后就可以将地雷挖出并销毁。

扫雷机器

1996年5月16日在波黑McGovern基地附近,一辆遥控

Panther装甲扫雷车带领一队装甲车辆通过一条道路。

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军队清扫雷区,则通常会使用某些机器来清理出一条安全通道。军队使用多种扫雷机器来清除或引爆地雷。有些机器是专门为执行扫雷任务而设计的,而坦克在配备某些扫雷装置后也可以用来扫雷。

扫雷机器的种类很多。新式机器都是遥控的,这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扫雷机器通过用连枷链条击打地面、压过路面引爆地雷以及用扫雷犁通过雷区,将地雷挖除,推到一边。下面我们来了解几种扫雷机器:

坦克:坦克(例如美国军队M-1A1Abrams主战坦克)经常配备扫雷犁,可以将地雷推到坦克经过的道路以外。扫雷犁由多个犁齿组成,可以挖除地雷,犁板可以将地雷推到旁边,水准测量制轮则可以控制犁齿的深度。

Panther:Panther是一种重达60吨的遥控车辆,在改装后的M-60坦克外壳的基础上制成。操作人员利用操纵杆可以控制Panther通过雷区。如上图所示,Panther使用金属滚轮来引爆爆炸式或磁性地雷。

Aardvark:AardvarkMkIII车辆配有连枷装置,它以旋转运动方式,用链条击打地面,引爆并销毁地雷。据挪威人民援助会透露,这种机器通常用于人道主义扫雷行动。

Berm处理装配车:犁地式机器扫过雷区后,会留下大块含有地雷的土壤。Berm处理装配车的名字源于Berm一词,意思是大块的泥土。这种机器挖出泥土,从中筛出地雷,让地雷暴露在地面上,等待排雷组织安全地销毁地雷。

新地雷的埋设速度是扫雷速度的25倍。新技术让我们更容易发现并确定地雷的位置,但是却不能阻止地雷的布设。只要各国继续使用地雷,它就会对士兵和平民造成威胁。

数据介绍

330亿:如果不再埋设新地雷,清除全球现存所有地雷所需

的费用

地雷

2.5亿:全球储存的地雷数量

1.1亿:全球地下的地雷数量

250万:每年新埋设的地雷数量

100万:1975年以来防步兵地雷造成的伤亡人数

10万:20世纪以来由地雷造成伤亡的美国人数

26,000:每年因地雷导致的伤亡人数

1,000:清除一枚地雷所需的费用

350:地雷的种类

70:每天因地雷造成的伤亡人数

33:越战期间因地雷造成的美军伤亡百分比

3:一枚廉价地雷的成本

发展

地雷在近代和现代战争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损失的坦克有20.7%是被地雷炸毁的。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运用地雷同日军、伪军作斗争,创造了多种机动灵活的地雷战法,杀伤了大量敌人。1970年,美军在越南战争中,被地雷炸毁的坦克和车辆占其被毁伤总数的70%,损失于地雷的兵员占其伤亡总数的33%。1976年,美国陆军在奥德堡进行的试验中,将防坦克地雷场与直射反坦克火器相结合,使进攻的坦克突击分队的被毁伤概率提高了21%~73%。地雷场除对进攻目标具有很高的毁伤概率外,还具有阻滞、钳制、诱逼和扰乱敌方作战行动的效能。随着可撒布地雷和各种布雷手段的发展,地雷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显著提高。地雷的战术运用,在注重防御性布雷的同时,发展了进攻性布雷,可针对敌方的作战行动,出其不意地实施进攻性布雷,使敌突然陷于困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地雷的国家。

约在13世纪初,中国就使用了爆炸性武器――震天雷(又称铁火_)。这种武器可埋设在隘路地段,当敌人逼近时,用缓燃火绳引爆杀伤敌人。这是早期地雷的雏形。到明代初期,有了关于使用地雷的文献记载。焦玉著于永乐十年(1412)的火器专著《火龙神器阵法》中,记有“地雷炸营”“自犯炮”“炸炮”“石炸炮”“无敌地雷炮”等地雷的制法。随着各种猛炸药和雷管的相继发明,地雷向制式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日俄战争(1904~1905)旅顺口之战中,俄军曾使用应用跳雷和可操纵的应用地雷。同时出现了工厂生产的防步兵地雷。

1916年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1918年德军首先用炮弹改装成应用防坦克地雷,接着德国人又研制成功两种防坦克地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雷在品种、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较大发展和提高。据统计,苏联共生产了61种制式地雷,使用过26种引信;德国共生产了36种制式地雷,使用过28种引信。在此期间,防坦克地雷的发展最快,并应用了聚能装药破甲原理和电子技术。1944年,匈牙利人和德国人先后利用聚能装药做爆炸效应试验,使球缺形药型罩翻转,在几百微秒内,锻造成一个能在一定距离上击穿装甲的高速“弹丸”。这一效应后被称为米斯奈-夏丁爆炸效应,利用这一技术制作的爆炸装药称为自锻弹丸装药。这为后来反坦克车底地雷、反坦克履带车底两用雷、反坦克侧甲地雷和反坦克顶甲地雷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20世纪40年代初,德国军队在北非战场曾使用飞机空投过防步兵地雷,开创了可撒布地雷的历史。70年代以后,由于可撒布防坦克地雷的研制成功和迅速发展,使防坦克地雷的发展趋向小型化。

80年代以后,在加速发展可撒布地雷的同时,一些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及微处理机技术,研制了具有初级智能的寻的地雷等。

进入21世纪,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高能炸药的应用,防坦克地雷将进入智能地雷和智能地雷场的发展新时期。智能防坦克地雷不但增大了地雷的作用距离,增强了地雷主动攻击目标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对目标的毁伤概率。还可与智能控制平台(雷场管理系统)一起构成智能地雷场,使地雷场具有收集战场信息、处理和传递数据、选择攻击目标的能力,还能与陆军信息化系统互联互通,以便更有效地对付集群目标的进攻。防直升机地雷将向智能型武器系统方向发展,以拦阻、打击超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和巡航导弹等。此外,在发展定时自毁、自失效、自失能和可控型防步兵地雷的同时,防步兵地雷替代武器亦将得到发展。

危害

据联合国估计,如今伊拉克依然有约2500万枚地雷和其他爆炸遗留物需要清除。

作用

主要用以构成地雷场或地雷群,形成障碍,阻滞敌方行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或破坏敌方装备,并给敌方造成精神上的威胁。

地雷

组成

地雷主要由雷壳、装药和引信组成。

地雷战

抗日战争时期,大泽山抗日根据地曾是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和西海、南海党政军机关,抗大胶东支校及平度党政组织、地方武装力量的重要依托地。大泽山是抗战时期胶东最早开展地雷战的地方,尤其是大泽山民兵发明的石头地雷,给日寇以沉重打击,被誉为“石雷之乡”。

民兵联防,反敌“扫荡”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胶东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提出在胶东首先创立大泽山抗日根据地,然后开辟以大泽山为中心的其他抗日根据地。大泽山抗日根据地建成后,日寇在大泽山周围先后安设了20多个据点,对大泽山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和“扫荡”,并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

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司令部驻地高家村曾经7天内连续3次遭受日寇“扫荡”,其中一次仅222户的高家村有183户房屋被焚毁,13人被杀,许多群众无家可归。为了保卫根据地,大泽山的高家、所里头、韭园、北台、南台5个村的民兵组成高家民兵联防,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同日伪军展开了浴血奋战,有效地掩护了胶东地区的党政军机关。

发明石雷,痛击日伪

高家民兵联防刚成立时武器装备极差,枪支和弹药匮乏,打击敌人主要用土枪土炮。为有效打击敌人,1941年春,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武委会副主任王瀛洲在大泽山的韭园村举办地雷爆炸技术训练班,民兵们学会了制雷、埋雷、踏雷等技术。当年春天民兵们便在与日伪军的第一次交锋中运用地雷炸死炸伤日伪军3名。

随着日伪军对大泽山根据地的封锁,上级供应的铁雷无法运进大泽山,于是高家联防民兵们自力更生,在高家村东北梧桐涧设修械所,制造子弹;在高家村西北边的大疃村建兵工厂,收集生铁,压制雷壳,利用硝石、硫黄、木炭自制炸药、埋设地雷,大泽山地雷战就此展开。

地雷战让日伪军“扫荡”屡遭重挫,于是日寇从青岛调来工兵,用探雷器探出了不少铁雷。另外,造雷的原材料生铁也供给不上。针对这一情况,西海武委会主任傅健吾提议大家研究打鬼子的招数。大泽山民兵大多数石匠出身,他们决定立足山区,在石头上做文章。第一个想到造石雷的是高家村民兵高方和。一天,高方和望着漫山遍野的石头说:“没有生铁,我们可以用石头代替嘛!”高方和这句话提醒了大家,民兵们决定利用石头爆炸后碎片多,对人畜有杀伤力的特点,研究制造石雷。民兵们选取一块石头,在上面凿一个口小肚大的洞,填进炸药,安上引爆装置,一拉弦,石头炸得飞上了天。经过反复试验,1941年秋,高方和造出的第一颗石雷试爆成功。在此基础上,民兵们又进行技术改进,把錾子的尖端打一个斜弯,这样凿出的石雷口小肚大、装火药多、杀伤力大。

不久,民兵们通过情报获悉,日伪军要进山“扫荡”。高禄云带着民兵们在高家村西北河滩布下石雷阵,当场炸死炸伤50多名日伪军。石雷迅速在大泽山根据地铺开生产。当时为奖励造石雷,西海军分区武委会提出“造一个石雷,奖励一斤小麦”的政策。民兵们说:“打鬼子不用奖励我们也干。”妇女老人齐上阵,大泽山根据地一带家家户户都在打制石雷。

后来民兵们又相继发明出夹子雷、连环雷、水雷、子母雷等40多种石雷和布雷技术,以至于日伪军哀叹道:“千不怕万不怕,就怕大泽山的石头开了花”“进了大泽山,把命交给天”“不长铁脑袋,别再想去大泽山”。

1943年8月,八路军胶东军区授予大泽山根据地民兵“铜墙铁壁的高家民兵联防”称号。据不完全统计,8年内高家联防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与敌人单独作战600余次,毙俘敌2300余人,缴获各式枪支700余支,子弹上万发。高禄云、高方和等46名民兵被八路军胶东军区授予“爆炸大王”“民兵模范”等称号。

传授经验,名扬胶东

1943年4月,西海武委会在大泽山开办了2期民兵干部训练班。训练班的成员是由胶东各县每个区抽调一名干部参加,共有学员80多人,学习时间2个月。开课后,训练班除学习山东军区对民兵提出的“速决、速打、速走”等战术原则外,重点学习怎样制造石雷、瓦罐雷、瓷瓶雷以及怎样埋设地雷。同时,在敌人奔袭大泽山时,还让学员参与了实战演习。从此,胶东各县在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中,普遍使用大泽山的地雷战法,有力地推动胶东地区抗战胜利。

海阳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在大泽山韭园村学习地雷爆炸技术后,于1943年5月在海阳县小纪区南埠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议,介绍了大泽山区民兵运用地雷杀敌的成功经验,并宣读了《学习大泽山神奇战术,开创海阳地雷战的初步方案》,指导各区武委会立即行动起来,学习大泽山的经验。与此同时,参谋杨兆龙传授埋雷方法。这次会议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2007年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播发的《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专题中讲道:在抗日游击战争中,胶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了地方性、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其中,起源于平度县、大显神威于海阳县的地雷战,威震敌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