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2日,一颗子弹打穿了人民大会堂二楼的玻璃,当时这里正在举行重要国事活动。这起枪击案迷雾重重,最初时,专家们竟然连枪手的位置都确定不了,而这轰动一时的人民大会堂枪击案完全是个意外。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人民大会堂枪击案的:简介、枪手位置、大胆推测、原因等介绍

中文名

人民大会堂枪击案

发生时间

1966年2月2日上午

主要人物

小孩

地点

人民大会堂二楼

简介

1966年2月2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的二楼会客厅,周恩来正在接见外宾。10点10分,随着一声碎响,人民大会堂北侧的一块玻璃破了。闻讯而来的民警发现,一颗子弹击穿了两层玻璃,弹头掉在两层玻璃之间。

当天,公安部就成立了专案小组进行调查。专家们在现场发现了一颗小口径步枪子弹。

枪手位置

子弹是从哪里打过来的呢?专家们根据射击造成的两个弹孔延长线,认为枪手的射击位置在长安街上。但当值保卫反映,枪击发生的当时,长安街上并无异常。办案人员又推测,枪手很可能藏匿在车辆中,当车经过人民大会堂时,在车里开枪射击。但随后对一千多辆可疑车辆进行排查,也没发现任何异常,枪击案件一时陷入僵局。

大胆推测

此后,专案组成员陈建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人民大会堂被击碎的玻璃破碎不均,子弹更像是来自北面更远的居民区。

陈建华认为子弹在击穿第一层玻璃后,力量减弱的弹头其弹道会发生改变,不走直线,如果还按两个玻璃弹孔的延长线来判断枪手的射击位置是错误的,子弹可能来自北面更远的居民区。

随后办案人员选择一支与那颗子弹同口径的步枪进行射击试验。结果发现,有两发子弹从400米左右射击的子弹所形成的玻璃弹孔跟人民大会堂窗户上的弹孔很相近。

据此断定,子弹应该是从长安街以北400米以上的距离打的。

原因

根据这个结果,专案组立即在人民大会堂西北方向400米左右范围的区域排查。当查到南长街44号大院时,专案组发现了可疑枪支。在对枪支膛线的痕迹检验后,专家们断定,枪击人民大会堂的那颗子弹就是它发射的。

原来事发当天,有个小孩拿起家里的步枪打院子里的鸟。没想到鸟没打到,这颗子弹却击中了人民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