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嵩军是中国北洋政府时期地方军阀刘镇华统率的一支豫西土著武装。因分驻在中国河南西部的22个县,驻地靠近嵩山,被称之为镇嵩军。

镇嵩军成立于1912年。中国陕西军政府实行裁兵减政期间,张钫所部秦陇复汉军被裁减下来的4000余人被改编为豫西地方部队镇嵩军。袁世凯任命时任豫西观察使的刘镇华为镇嵩军统领,下辖三个标和一个炮兵营。镇嵩军在军阀混战中曾扩展至数万人,刘镇华一度任陕西督军兼省长。1925年4月,镇嵩军在“胡憨战争”以及围困西安失败后大部溃散,刘镇华投靠蒋介石,被编入“国民革命军”。

镇嵩军是中国近代史上河南、陕西一带不可忽视的一支地方武装。为了生存,不断政治投机,摇摆于军阀之间,没有政治信仰。素质和能力均差,内部复杂,缺乏纪律性。对豫、陕两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破坏,加剧了社会动荡,对当地的政治风气、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等方面造成影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镇嵩军的:发展历史、编制序列、主要人物、重大事件、影响、评价、相关作品等介绍

中文名

镇嵩军

成立日期

1912年

所属组织

土著武装

驻军总部

分驻豫西22个县

规模

4000余人至数万人

前身

秦陇复汉军

参与战争

胡憨战争

著名指挥官

刘镇华

发展历史

源起绿林

镇嵩军源于清朝末年中国河南豫西一带的民军。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时任中州工学庶务长的河南巩县(巩义)人刘镇华以河南视学的身份到洛阳,联合嵩县反清知识分子石言、蒋峨等人,对占山为王的王天纵、张治公、柴云升、憨玉琨等人灌输“革命思想”。义军首领王天纵等人在革命党人的引导下自称革命党人,召集人马围攻洛阳。失败后带领手下3000多人到陕西省,加入张钫率领的秦陇复汉军。

1912年,南北议和后,中华民国建立,陕西的秦陇复汉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实行裁兵减政,河南民军属于秦陇复汉军的裁减之列。经袁世凯同意,被裁减的河南民军改编为豫西地方部队,用以清剿豫西地区的土匪。刘镇华任镇嵩军统领,兼任豫西观察使(后改称陕汝道),下辖三标一个炮兵营,总兵力大约3000人。因其驻扎地附近有嵩山,被称作“镇嵩军”。镇嵩军驻扎在河南、汝州、陕州所属的22个县,包括灵宝、陕县、新安、渑池、洛阳、巩县、荥阳、嵩县、登封、临汝、宝丰、鲁山、郏县和卢氏等地,其骨干以豫西占山为王的土匪为主,绿林出身的军事将领与“师爷”相结合,具有旧式军队的色彩和特点。镇嵩军在用人方面裙带风盛行,军内经常出现血亲复仇事件。

镇嵩军成立后,并未被纳入北洋军的正规体系,其所需的兵员、粮饷只能就地解决,往往以抢掠财物刺激军队的战斗力。

站稳脚跟

1912年,镇嵩军成立之初,驻河南的正规军仍视镇嵩军为土匪,随时准备加以消灭。为了脱去土匪身份,刘镇华率领镇嵩军开始剿灭豫西嵩县一带的土匪。1912年11月,将躲避在嵩县、永县两县交界处深山中自称“万岁”的土匪李永魁剿灭。通过剿匪,镇嵩军剿杀了豫西的一大批土匪,伊川、洛宁、嵩县、卢氏等地很快稳定。同时,刘镇华通过放出“外队”的方式迅速扩充镇嵩军的兵员和粮饷,镇嵩军得以快速发展。

1913年,白朗起义后,镇嵩军参与联合围剿义军的作战。一路尾随白朗军进入陕甘,又尾追折回河南。白朗在河南阵亡后,镇嵩军将白朗的尸体掘出割下白朗的首级向袁世凯邀功。1914年,袁世凯提拔刘镇华为中将,镇嵩军从此站稳了脚跟,但始终只是北洋一系的编外人员。

扩充实力

1917年,陕西地方武装胡景翼、杨虎城等组成靖国军,围攻西安,驱逐北洋政府的陕西督军陈树藩。陈树藩以陕西省长为诱饵,诱使刘镇华率镇嵩军进入陕西助战。刘镇华率镇嵩军3个团约5000人进抵陕西西安,与陈树藩联手对抗靖国军。镇嵩军入陕后,打败陕西靖国军,解了西安之围。1918年,38岁的刘镇华被任命为陕西省长,吸引豫西一带的文武官吏、知识分子、无业青年前往投奔,镇嵩军得以进一步扩大。

1920年,直皖战争(直系吴佩孚、皖系段祺瑞)爆发后,刘镇华被属于皖系的陈树藩派往洛阳配合作战,部队刚出潼关,刘镇华得知段祺瑞战败后,直接出卖陈树藩,投靠了直系军阀吴佩孚。1921年,冯玉祥接任陕西督军后,刘镇华又率镇嵩军投靠冯玉祥,并保住了省长的位置。1922年,冯玉祥担任河南督军后,保举刘镇华为陕西督军兼省长。镇嵩军在陕西得到快速发展,扩充第一、第二、第三、第三十五共4个师,其中第三十五师获得了中央军的番号。

参加直奉战争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派镇嵩军东出潼关与奉系军队作战,刘镇华兼任督军。在此期间,镇嵩军先后收编关中各地方部队,兵力迅速增至七、八万人。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刘镇华押注直系,一方面派兵到山海关参战,另一方面派兵到河南抢占地盘。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拥戴段祺瑞执政后,刘镇华再次投靠段祺瑞。镇嵩军憨玉琨部将驻在河南的吴佩孚残部驱逐。

改名国民革命军

1925年初,镇嵩军憨玉琨部与河南督军兼师长胡景翼爆发冲突,争夺豫西地区,憨玉琨战败自杀,其残部分散于河南、陕西两省,准备再起。1926年,镇嵩军趁冯玉祥部在河南战败之机,再次入陕抢占地盘。刘镇华被吴佩孚委任为“直奉讨赤联军陕甘总司令”,率镇嵩军围攻西安,司令部设在东郊韩森寨(后移至十里铺)。镇嵩军下辖10个师和35个直属旅团,合计兵力9万余人,号称“十万大军”。同年11月,刘镇华在围攻西安的作战中被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援陕部队击败,镇嵩军几乎全军覆没。1927年,镇嵩军被迫接受冯玉祥的改编,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从此,镇嵩军的番号不复存在。

参加北伐和军队改造

1927年4月7日,刘镇华通电易帜,将所属的镇嵩军改变建制,正式加入冯玉祥阵营,参加北伐战争。在第二集团军战斗序列中,刘镇华任东路军总司令,所辖部队由河南孟津渡过黄河向河北境内京汉铁路方面活动,先后与张宗昌、孙传芳等军阀作战。北伐期间,冯玉祥对镇嵩军进行改造。在进行基本行军操作训练的同时,对官兵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在后勤保障方面,冯玉祥给予镇嵩军大量支持。经过整顿,镇嵩军基本上成为正规部队,在北伐战争中起到很大作用。北伐之后,镇嵩军先后经过两次分裂,最终投靠了蒋介石集团。

编制序列

初建时期编制

1912年,镇嵩军初建时,属于秦陇复汉军的裁减民军。刘镇华任统领,下辖三个标统和一个炮兵营。按照编制,每标兵额1200人,实际上总兵力只有3000人左右。

军队

军事长官

下辖兵力

第一标统

标统:柴云升

下辖三个步兵营

第二标统

标统:张治公

下辖三个步兵营

第三标统

标统:憨玉琨

下辖三个骑兵营

炮兵营

营长:武衍周

以上资料来源于《军事历史研究》2013年第2期《地方军阀队伍的构建与转型》

镇嵩军入驻陕西编制序列

镇嵩军在陕西期间获得快速发展,并获得一个师的中央军番号。

军队

长官

中央第三十五师

憨玉琨

第六十九师

梅发魁

第七十旅

杨景荣

陕军第二师

张治公

第三旅

杨子明

第四旅

张治公(兼)

镇嵩军第一师

柴云升

第一旅

张振甲

第二旅

吴绍周

第一混成旅

马河清

第二混成旅

严际明

第三混成旅

麻振武

第四混成旅

贾济川

第五混成旅

缑保杰

第六混成旅

邓全发

第七混成旅

赵树勋

卫戍司令兼卫队旅长

韩凤楼

以上资料来源于《北洋军阀第1卷1912-1928》

二次入陕编制

1926年春,刘镇华以“讨贼联军陕甘军总司令”名义,率镇嵩军二次入陕,当时镇嵩军的编制如下表。

军队

长官

所辖队伍

直属部队

总司令刘镇华,副司令柴云升

卫队旅、警备旅、独立一、二、三旅和炮兵团、骑兵团等

镇嵩军第一师

师长:柴云升

辖四个旅,三个直属营

镇嵩军第二师

师长:贾济川

辖三个旅,一个独立团

镇嵩军第三师

师长:梅发魁

辖两个旅,一个独立营

镇嵩军第四师

师长:王振

辖四个旅,三个直属营

镇嵩军第五师

师长:武衍周

辖两个旅

镇嵩军第六师

师长:何梦庚

辖两个旅

镇嵩军第三十五师

师长:韩玉珍

辖两个旅

陆军第一师

师长:麻振武

辖四个支队

陆军第二师

(驻洛阳,未入陕)

师长:张治公

辖四个旅

以上资料来源于《洛阳文史资料第七辑 镇嵩军专辑上》

国民革命军编制(1927年)

1927年,镇嵩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总指挥刘镇华,其编制序列如下表。

军队

长官

下辖军队

第二十三军

军长:刘镇华(兼)

第七十六师,师长徐鹏云

第八混成旅,旅长贺有德

第九混成旅,旅长李柱青

第十混成旅,旅长姚北辰

第二十六军

军长:刘茂恩

第七十四师,师长武振麟

第七十五师,师长刘茂恩(兼)

第二十八军

军长:万选才

第七十二师,师长石振青

第七十三师,师长薛传峰

补充旅,旅长万品一

以上资料来源于《北洋军阀第1卷1912-1928》

主要人物

刘镇华(公元1882年-1948年),中国河南巩县(巩义)人,字雪亚,清朝末年秀才。刘镇华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河南镇嵩军统领兼豫西道尹,1913年升任陆军少将。1918年任陕西省省长,之后兼陕西省督军。1924年至1927年之间,在直系、奉系等军阀之间摇摆投靠。1927年2月,投靠冯玉祥后,所部镇嵩军被冯玉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并任总指挥。1929年之后,先后任讨逆军第十一路军总指挥、鄂豫陕边区绥靖督办、安徽省主席等职,兼任鄂豫皖边区“剿匪”总司令,发动对中国红军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兼任安徽省保安司令并率部追堵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北上抗日。1937年4月,因神经失常而辞职。

重大事件

胡憨战争

1925年春,镇嵩军和国民军为了争夺河南地盘的控制权,以豫西为中心爆发战争。镇嵩军的主将是憨玉琨,国民军的主将是胡景翼,所以被称为“胡憨战争”。镇嵩军号称10万,国民二军不足4万。1925年2月22日,胡景翼的国民二军和憨玉琨的镇嵩军(番号中央陆军第三十五师)在禹县与登封之间的白沙镇正式开战。27日,刘镇华到达洛阳指挥作战。战至3月底,刘镇华败走山西,憨玉琨退至豫西老家嵩县,并于4月2日自杀,胡憨战争结束。国民军取得完全胜利并占领了整个河南。镇嵩军残部溃逃至陕南、豫南山中。通过这场战争,国民军由弱转强,成为一支能够与奉系军阀相抗衡的武装力量,对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发挥了重大作用。

西安围城

1926年春,刘镇华受直系军阀吴佩孚指派,纠集镇嵩军10万兵力进入陕西,对西安发动进攻。4月底抵达西安城东,至5月15日,占领西郊三桥镇,完成对西安的包围,断绝西安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守城兵力不足万人,在李虎臣、杨虎城的率领下,军民坚守西安长达8个月。镇嵩军围城期间,无日不攻击。9月17日,冯玉祥在五原誓师,率军南下援陕,陕军各部齐起相应。11月28日,围城的镇嵩军退却,城内守军分途出击,西安城解围。镇嵩军围城期间,城内病、饿、战死的军民达数万人。

影响

镇嵩军是中国河南近代史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地方武装。面对生存问题,镇嵩军不得不先后依附于吴佩孚、冯玉祥等军阀。为了抢夺地盘,镇嵩军与国民军先后发生胡憨战争、西安围城之战等。镇嵩军的政治投机活动,是出于政治生存与总体利益需要,没有政治信仰可言。

镇嵩军的活动对地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筹集军饷和扩充兵源方面,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造成破坏。随着在陕西的发展壮大,为了谋求政治上的利益而干涉政治,破坏了陕西省内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镇嵩军的匪化严重阻碍了豫陕两省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动荡,延误了军事近代化进程,腐化了政治风气,也对文化、民众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方面造成影响。

评价

北伐期间,冯玉祥在给汪精卫的电文中,评价刘镇华及镇嵩军认为:“刘镇华所率旧部镇嵩军,自称八万,虽经改编,纪律仍差。……迭令刘约束整顿,但该部素性难训,又复无款可发,殊深焦灼。”在给何应钦的电文中,评价刘镇华及镇嵩军:“刘镇华部人数虽有三万,然素质及能力均差,独任则不足图功,助兵则指挥不便。舍之不用。而另拨军队,则又无大兵可以分派。且刘内部复杂,颇多顾虑。”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作品题材

作品名称

作者

历史小说

《刘镇华全传》

张连寿

长篇小说

《白鹿原》

陈忠实

长篇小说

《青台镇》

郑长春

长篇小说

《乱世争雄 镇嵩军豫陕沉浮记》

李耀曾

影视作品

类型

作品名称

时间

电影

《白鹿原》

2012年

电视剧

《白鹿原》

2017年

注释

[a]

“外队”是指将一些与各地军事力量有联系的士兵任命为排长、连长等职,谈好条件,发给一些枪支弹药,再放他们出去招募人马。被任命为连、排长等人,能招回来多少人马,就改任为相应的职务,招的人越多,得到的军衔就越高。招募回来的外队均系各地的土匪,使得镇嵩军得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