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公元175—公元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汉末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孙权长兄。孙策割据江东,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也是孙吴政权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孙策的:人物生平、历史评价、轶事典故、人物关系、艺术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孙策

伯符

性别

所处时代

东汉末年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江苏盐城

籍贯

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

出生时间

公元175年

去世时间

公元200年

终年

26岁

封号

乌程侯、吴侯

追谥

长沙桓王

主要成就

平定江东

历史典故

江都谋划、英雄忌人、怒斩于吉

主要官职

折冲校尉、讨逆将军、会稽郡太守

父亲

孙坚

兄弟

孙权、孙翊、孙匡、孙朗

孙绍

孙子

孙奉

简介

孙策出身江东世族,父亲孙坚官至长沙郡太守、破虏将军;孙坚举兵讨伐董卓时,孙策携母亲迁居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并与周瑜结交。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孙坚战死,孙策投奔舅舅吴景,不久又转投袁术,获准统率孙坚旧部,升任怀义校尉。袁术先后许诺孙策担任九江郡太守、庐江郡太守却两次食言,孙策因此失望。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请求率部征讨刘繇,袁术表奏孙策为折冲校尉,代行殄寇将军职权。孙策率兵南渡长江,趁机脱离袁术控制,并与周瑜合兵,先后击败刘繇、王朗、严白虎等人,占据江东五郡,自领会稽郡太守。孙策招贤纳士,重用张纮、张昭,以秦松、陈端等人充当谋士,快速发展壮大。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孙策致书与其决裂;曹操表奏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孙策又率部攻占庐江郡,尽得江东六郡,成为汉末割据一方的诸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在出猎途中就被仇人许贡的门客刺杀,重伤身亡,终年二十六岁。孙策死前,遗命其弟孙权继位。

孙策仅以四年多时间就攻占江东六郡,开创了孙吴建国的基业。时人对孙策评价颇高,认为他勇谋兼备、善于用兵;但郭嘉却认为孙策轻率而无防备,终将死于匹夫之手。两晋时期如陈寿、傅玄、孙盛等人盛赞孙策的勇武与才略,平定江东,任用贤能。后世如何去非、郝经、张佩纶、卢弼等学者同样认可孙策的功绩,倘若他能活得久一点,定会成为曹魏心腹大患;但晁补之、毛宗岗认为孙策虽勇武有余,却以身犯险,缺乏君王风度。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孙策出身吴郡世族孙氏,其父孙坚曾官至东汉长沙郡太守、破虏将军,受封乌程侯。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孙坚与曹操、袁绍等人举义兵讨伐董卓。孙策当时十六岁,已经开始结交名士。舒县世族子弟周瑜和孙策是同年所生,他听说孙策的名声,便前往拜访孙策,两人一见如故。周瑜建议孙策迁居到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孙策听从,周瑜直接把自家的一处大宅送给孙策居住。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冬天,袁术派遣孙坚征讨荆州刘表,刘表派遣部将黄祖率兵阻击孙坚,孙坚不慎被乱箭射死。孙策把父亲的遗体运回曲阿县(今江苏省丹阳市)安葬。安葬父亲后,孙策渡过长江,带着母亲和弟弟从舒县移居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境内),并有意结交当地士族才俊,江淮地区的人都归向于他。徐州牧陶谦非常顾忌孙策住在自己辖区境内,有意驱逐孙策。

从投袁术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将母亲和弟弟托付给广陵人张纮,只身前往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拜见扬州牧袁术,请求借兵为父报仇。袁术不愿把孙坚旧部还给孙策,让他去投奔时任丹杨郡太守的舅舅吴景。孙策于是与汝南人吕范、族人孙河等,迎接母亲到丹杨郡曲阿县居住,依附舅舅吴景。凭借舅舅吴景的关系,孙策在当地招募到士兵数百人。但却遭到泾县人祖郎的袭击,差点全军覆没。

孙策

孙策再次前往投奔袁术,这次袁术将孙坚的旧部还给孙策。太傅马日磾持节杖安抚关东,礼聘孙策为自己的下属,又上表任命孙策为怀义校尉。袁术的大将乔蕤、张勋,都倾心敬重孙策。孙策的部下有一名骑兵犯了罪,逃入袁术的军营,躲进马棚里。孙策派人进去斩杀了这名骑兵,完事之后,才去拜访袁术道歉,袁术还替他说好话。此后,军中的人都更加畏惧孙策。

袁术当初许诺孙策为九江郡太守,随后又改变主意,任用丹杨人陈纪担任九江郡太守。后来袁术打算攻打徐州,向庐江郡太守陆康索取三万斛米,陆康不给,袁术大怒。孙策过去曾去拜访陆康,陆康避而不见,只让手下的主簿接待他,孙策因此怀恨在心。袁术于是派孙策去进攻陆康,并承诺取胜后,让孙策担任庐江郡太守。孙策率兵攻打陆康,攻占庐江。然而袁术又任用昔日部下刘勋为庐江郡太守,孙策更加失望。

征讨刘繇

丹杨人朱治是孙坚的旧部,他见袁术并非贤德,于是奉劝孙策脱离袁术,进占江东。先前,朝廷任命刘繇为扬州刺史,但扬州治所寿春被袁术占据。刘繇只得南渡长江,将治所设在曲阿县。孙策的舅舅吴景时任丹杨郡太守,堂兄孙贲时任丹杨郡都尉,与袁术有来往,刘繇到了曲阿不久,将吴景和孙贲都赶走。刘繇又派部将樊能、张英等人驻扎在长江边上的横江津、当利口,以抵御袁术。

吴景和孙贲退到历阳县(今安徽和县)居住,袁术私自任命旧部琅邪人惠衢为扬州刺史,又任命吴景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一起带兵进攻张英等人,连年交战都未能取胜。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七月,孙策劝说袁术,请求让自己帮助舅舅吴景等人平定江东。当时王朗占据会稽郡,袁术认为孙策未必能平定江东,于是答应孙策,并上表举荐孙策为折冲校尉,代行殄寇将军职权。孙策部下有步兵千余人,骑兵数十人,还有愿意跟随他的门客几百人。孙策沿途募兵,到达历阳县,他已有五六千人马了。

当时周瑜的叔父周尚担任丹杨郡太守,周瑜率兵迎接孙策,并资助其粮草。得到周瑜协助,孙策大喜,随即率兵进攻横江津、当利口,樊能、张英等人败逃。孙策渡过长江,辗转作战,所向披靡。孙策进攻刘繇设在牛渚的军营,尽夺其粮草辎重,又先后攻占秣陵、湖孰、江乘等地,继续进兵攻打刘繇在曲阿的治所,刘繇丢下军队逃跑。孙策攻占曲阿,犒劳将士,并发布告令安抚百姓。很多人前来投奔孙策,十几天时间,孙策就得到士兵两万余人,千余匹马,威震江东。

平定江东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十二月,袁术上表举荐孙策担任殄寇将军。孙策任用吕范为都督,重用孙坚昔日部将韩当、黄盖等人,整顿军纪,又招贤纳士,任用张纮为正议校尉,张昭为长史,经常让其中一人驻守,另外一人随军征讨,又招揽秦松、陈端等人为谋士;周瑜与叔父周尚领兵返回寿春。

孙策

吴郡人严白虎等聚众数万人,依山为贼匪,在各处聚集驻扎。吴景等人对孙策建议,先剿灭严白虎等距离比较近的地方贼匪,再南下攻占会稽郡。孙策认为严白虎等贼匪不足为虑,于是率兵渡过浙江,攻打会稽郡。会稽郡太守王朗发兵在固陵(今浙江萧山市西兴镇)阻击孙策。孙策几次渡江攻打王朗,不能取胜,叔父孙静建议夜间突袭,孙策兵于是分两路袭击王朗,斩杀其部将周昕。王朗逃走,乘船经过海上到达东冶县(今福建福州市),孙策率兵追击,大败王朗的军队,王朗于是投降。孙权攻占会稽郡后,又回兵击败贼匪严白虎等人。

江东基本平定,孙策重新任命各县行政长官。孙策自己担任会稽郡太守,任命吴景为丹杨郡太守,任命孙贲为豫章郡太守;分出豫章郡一部分土地设置庐陵郡,任命孙贲的弟弟孙辅为太守;任命丹杨人朱治为吴郡太守。至此孙策占据江东五郡,逐渐发展壮大。

割据一方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二月,袁术僭越称帝,孙策致书谴责袁术,并与其决裂。不久,曹操表奏孙策为骑都尉,继承孙坚的爵位乌程侯,正式任命他为会稽郡太守。次年十二月,孙策派正议校尉张纮到许昌觐见,曹操想安抚招纳孙策,又表奏孙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孙策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术病死,长史杨弘、将领张勋等人率领袁术的部众,打算前去投奔孙策。庐江郡太守刘勋中途拦截,将杨弘、张勋等人全部俘虏了,尽得袁术部众。孙策听说后,假装与刘勋结盟。当时豫章郡下辖的海昏县上缭城里,有一万多家人以宗族关系组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地方武装力量,孙策劝说刘勋攻打他们。刘勋率军攻打上缭,军队到达海昏县,当地宗族部队得知后,纷纷逃走,刘勋一无所得。

当时孙策正打算领兵攻打驻扎在江夏(今湖北武汉市)的黄祖,孙策的军队刚走到石城,就听说刘勋的军队在海昏,孙策于是派遣堂兄孙贲、孙辅率领八千人驻扎在彭泽,自己和江夏太守周瑜率兵两万人袭击刘勋的治所皖城(今安徽省潜山市),攻克皖城后,尽得刘勋部众三万余人。孙策又表奏汝南人李术为庐江郡太守,给其三千人守卫皖城。刘勋回兵到彭泽,孙贲、孙辅率军击败他,刘勋逃走,向黄祖求救,黄祖派其子黄射率领水军五千人协助刘勋,孙策回军攻打刘勋,将其击败,刘勋逃走,投奔曹操。

孙策攻占庐江郡后,尽得江东六郡,割据一方。当时,袁绍的势力逐渐强盛,而孙策吞并了江东,曹操的力量还不能压制孙策,只能暂且安抚他。曹操于是把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娶孙贲的女儿为妻,还礼聘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为部属,并指使扬州刺史严象,向朝廷举荐孙权为茂才。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相持不下。孙策打算暗中偷袭许昌,迎接汉献帝。孙策秘密组织军队,部署将领,还没等率军出动,就被许贡的门客刺杀。

遇刺身亡

先前,孙策曾杀死吴郡太守许贡,许贡的小儿子与门客一起逃走,在长江边躲藏起来,打算为许贡报仇。孙策生性喜欢打猎,因为他骑乘的是一匹骏马,护卫的马都跟不上。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外出打猎的途中,突然遇到许贡的三个门客,门客用箭射向孙策的面门,孙策遇刺受伤;护卫这才骑马赶来,将袭击的门客杀死。孙策伤势严重,回到治所后就将张昭等人请来,嘱咐他们要尽心辅佐弟弟孙权;孙策又叫孙权上前,把自己的官印和绶带佩挂在孙权身上,让他继承职位。当天夜里,孙策去世,终年二十六岁。

孙策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追谥长兄孙策为长沙桓王;封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后来改封上虞侯。孙绍死后,他的儿子孙奉继承了他的爵位。孙皓继位为帝时,有传言称孙奉应该当皇帝,孙皓于是下令将他处死。

历史评价

时人评价

孙策临终前嘱咐弟弟孙权,自我评价:率领江东的全部人马,在敌我交战时,掌握克敌制胜的战机,与天下英雄争雄,你不如我;但是任用贤能,使他们各自尽心尽力,以保有江东,我不如你。

时人对孙策评价颇高,认为他勇谋兼备、善于用兵。刘晔评价孙策“多谋而善用兵”;虞翻评价孙策“智略超世,用兵如神”;许贡评价“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张纮评价孙策“才略绝异”,率兵平定三郡,如同风吹草倒,而且敬爱贤能,心怀坦诚,忠心于汉室。

孙策

王朗评价:孙策勇武冠绝一时,才华盖世,志向远大。张昭素有名望,甘愿给他当谋臣,周瑜是江淮地区的人杰,也愿意给他充当部将。孙策所谋划的事情都取得成功,最终成为天下枭雄,并非一般的江湖贼寇可比。

郭嘉评价:孙策刚刚吞并江东,他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这些人能让部下为他们拼死效力。可是孙策轻率而没有防备,就算他的部众有百万人之多,却和独自在原野上行走没有两样。如果有刺客伏击,只需要一个人就能与他对敌。在我看来,孙策必定死于匹夫之手。

陈寿在《三国志》中形容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情开朗通达,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用人。因此士族百姓见了他,莫不尽心尽力,甘愿为他效命。陈寿评价孙策英气勃发,勇猛锐利,天下无人可比,他延揽人才,有攻占中原的大志,然而孙策与孙坚父子二人都轻率暴躁,结果殒命事败。此外,割据江东,是孙策开创的基业;而孙权对孙策未能追谥为皇帝,对孙策的儿子也只封侯爵,未免在道义上说不过去。

魏晋文学家傅玄评价:孙策为人明白果断,勇武冠绝天下,因父亲孙坚战死,年纪轻轻就能收拢父亲的旧部,以报父仇,千里辗转作战,攻占了江南全部的土地,诛杀当地豪杰,威势达到邻近的诸侯国。

晋朝文学家陆机在《辩亡论》中评价:武烈皇帝逝世,长沙桓王以命世之逸才,年方二十,英姿勃发,召集遗老,共继武烈之业。神兵东出,以寡凌众,攻无不克,城无坚守之将,战无不胜,进无敢犯之虏,诛灭叛逆,抚慰民众,而江东安定;整饬法纪,治兵习武,于是德行武威,光明显赫。礼请名贤为辅,则张昭是群贤之首,交往豪俊为友,而周瑜是众豪之杰。这二位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因此志向相同者,性情相投者,纷纷会集,江东人才济济。

晋朝史学家孙盛评价:孙策与孙权兄弟都是贤明有德,才略冠绝一时之人。创业江东,是孙策的功劳,孙策临终之时,把未竟的事业委任给孙权。孙氏兄弟在天下大乱之时,能够发挥他们纵横天下的大志,事业并非继承先辈基业,国家也不是如磐石一般坚固,同心协力则后世绵延,情况紧急就会发生祸乱,怎么能不防微杜渐,顾虑即将发生的灾难。雄壮啊,孙策是奠定基业的人,孙权则是开国之君。

后世评价

宋朝学者何去非评价:孙策雄壮勇武,智谋才略都超过其父孙坚,又有周瑜、鲁肃等大才辅佐其创业。可惜孙坚没有打下基业,使得孙策不能角逐中原以争夺天下。然而孙策一出兵就平定江东,作为鼎足天下的资本,倘若他不早逝,定会成为曹魏的心腹大患。孙策没能角逐中原,不是他的智谋和能力不够,而是袁绍占据河北,曹操占据河南,他没有机会施展而已。刘备奋战多年,头发都白了还没能在中原获得一块立足之地;而孙策能够以数千兵马渡江辗转作战,不过几年时间就能席卷江东,他超过刘备太多了。

宋朝学者晁补之评价:吴人轻率而无谋,自古以来史书记载的太多了。孙坚、孙策都没有王霸之主的样子。孙坚轻骑出征,被敌人射杀;孙策独自外出,遇到仇家行刺,都是因为轻率而失败。所幸还有周瑜、鲁肃这样的人才辅佐继位者,而孙权又稍微持重一些,因此才能够建立吴国。

南宋诗人刘克庄有诗《长沙王墓》赞孙策:“霸略谁堪敌伯符,每开史册想规模。一千扫众横江去,十七成功自古无。不分老瞒称猘子,便呼公瑾作姨夫。君看末命尤奇特,指顾张昭为托孤。”

宋末元初学者郝经评价:孙策年纪轻轻,志永超群、才华出众,高视阔步,率领兵马平定江东,收揽豪杰,割据一方受封诸侯,孙吴政权至此才打下基础。

清初学者毛宗岗评价:有父亲创业而留给儿子的,没有兄长创业而留给弟弟的。孙策无年而孙权有年,孙策无嗣而孙权有嗣;孙策奋力战斗而夺取江东,孙权则安坐而享有江东。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呢。大概因为孙策冲锋陷阵,攻打敌人的勇武有余;然而坐镇指挥,作为君主的风度还有所欠缺。

清朝学者王懋竑评价:孙策创业江东,自然要凭借进攻战斗的力量,但他能礼遇张昭、张纮、虞翻,以师友之礼对待他们,委托重用,可谓信任臣下,而内外事务得以安稳,不仅仅是凭借武力。

晚清名臣张佩纶评价:可叹啊,孙策与周瑜创业江东,实际上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攻占荆州,然后袭击许昌。倘若上天能让他活得更久,与周瑜一起勠力同心进取中原,则天下大事为未可知也。

近代学者卢弼评价:孙策十七岁丧父,二十六卒,十余年间建立大业,少年英雄,勇锐无前,真一时豪杰之士。又评:孙策年未弱冠,已交结有识之士,在江东辗转作战,士族和百姓都愿意为他拼死效力,太史慈一见到他,当即拜服。孙氏父子兄弟都善于招揽英雄,据有江东,非偶然也。

轶事典故

江都谋划

孙策居住在江都时,扬州名士张纮也因母丧守孝在江都。孙策多次去拜访张纮,向他咨询时事,孙策率先说出自己的看法:汉室衰微,群雄并起,各自拥兵自重。当初父亲孙坚与袁术共同讨伐董卓,功业未成,不幸被黄祖所害。自己虽然年轻,但有心干一番大事。自己打算投靠袁术,请求统率父亲当年的旧部,然后去丹杨郡依附舅舅吴景,招募士兵,进攻吴郡(今江苏吴县)、会稽郡(今浙江绍兴),报仇雪恨。

孙策

孙策问计于张纮,张纮推辞不答。孙策一再请教,张纮见他言辞慷慨,神色豪壮,被孙策的志向所打动,于是为他出谋划策。张纮认同孙策的分析,并进一步建议他占据吴郡、会稽之后,再率兵统一荆州、扬州,凭借长江天险,割据一方。后来孙策果然平定江东,为后来的孙吴政权奠定了基础。

英雄忌人

孙策十四岁那年,去寿春拜见袁术。他刚到不一会儿,豫州牧刘备也来拜访袁术。孙策听说刘备来了,起身就要离开,袁术挽留孙策说:“刘豫州来了,和你有什么关系呢?”孙策回答说:“英雄忌人。”孙策虽然不知道刘备是否顾忌见到自己,但是自己却顾忌见到刘备。说完话,孙策起身就要往外走。他刚从东边的台阶走下去,刘备就从西边的台阶上来了。刘备转身看到孙策,于是就停下脚步,不再往前走了。

怒斩于吉

孙策打算袭击许昌,带着道士于吉一起出发。时逢大旱,天气炎热,孙策催促将士赶紧搜集渡江的船只。孙策一大早出门督促,却看到将士们都聚集在于吉身边,听他谈经论道。孙策大怒,派人把于吉抓来,绑住于吉的手脚,把他扔到太阳底下暴晒,命令于吉求雨。如果下雨就赦免于吉的罪过;要是求雨失败,就杀死于吉。没过多久,果然有云气升腾,等到中午,大雨滂沱而至。然而孙策还是将于吉斩杀,将士惋惜,把于吉的尸体藏了起来,忽然云雾弥漫盖住于吉尸体。次日大家去看,发现于吉的尸体消失了。

孙策自从杀了于吉,每次独自坐在一处,总感觉于吉在身边。他认为自己被于吉的冤魂缠住,精神也变得异常。后来,孙策被许贡的门客刺杀,身受重伤,经过治疗逐渐好转。可是孙策拿着镜子照自己时,居然在镜子中看到了于吉,他转过头,却什么也看不到。他看镜子,又看到于吉了。如此反复几次,孙策丢掉镜子大声呼叫,伤口崩裂,不一会儿就死了。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身份简介

祖父

孙钟

汉末隐士,隐居在富春江畔的阳平山

父亲

孙坚

汉末官员,曾任长沙太守、破虏将军,孙权称帝后,追谥武烈皇帝

母亲

吴氏

孙坚正妻,孙权称帝后,追谥为武烈皇后

弟弟

孙权

孙策死后继承其职位,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弟弟

孙翊

东吴官员,官至丹杨太守,后被刺杀

弟弟

孙匡

曾举茂才,早逝

弟弟

孙朗

庶出,东吴官员,官至定武中郎将

妻妾

大乔

皖城人,公元199年孙策攻占皖城,纳大乔为妾

长子

孙绍

东吴官员,袭爵吴侯,后改封上虞侯

女儿

孙氏

嫁顾邵为妻

女儿

孙氏

嫁陆逊为妻

女儿

孙氏

嫁朱治次子朱纪为妻

长孙

孙奉

袭爵上虞侯,后被孙皓所杀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孙策年少勇武,被誉为江东“小霸王”,曾跟随父亲孙坚征讨黄祖,勇战数将。孙坚死后,孙策投奔袁术,后以传国玉玺换来孙坚旧部,在周瑜、张昭、张纮等人的协助下,渡江南下平定江东。《三国演义》中的孙策形象融合了《江表传》《志林》《搜神记》的相关记载,早年的孙策是积极奋进、具有大将风范的开拓者,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的宏图大略和智勇双全;但其性格中也有轻率冒进的一面,年轻气盛又容易冲动,勇猛有余而谨慎不足,最终被许贡门客刺杀,重伤不治,含恨而死。

影视形象

1994年出品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演员濮存昕饰演孙策。

2010年出品电视剧《三国》中,演员沙溢饰演孙策。

2020年出品电影《江东战神少年周瑜》中,演员王子宸饰演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