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张家界下辖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土地总面积为3474平方千米,居住着汉族、土家族、白族、苗族等28个民族。截至2022年末,桑植县户籍总人口为45.64万人。

桑植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广泛分布有中山、低山地貌,属中亚内陆季风气候。桑植县历史悠久,夏、商属荆地,西周属楚地,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后,雍正七年(1729年)置安福县,十三年(1735年)改称“桑植县”,至1950年正式成立桑植县人民政府。截至2023年3月20日,桑植县辖12个镇、6个乡以及5个白族乡,县政府驻澧源镇行政中心。

桑植县是贺龙元帅的故乡,作为革命老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包括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等。桑植县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有八大公山国家级保护区,是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被纳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还有七眼泉、雅溪瀑布、穿洞峡峪等自然景点。此外,县内还有桑植民歌、桑植仗鼓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植县的支柱产业为旅游业,还发展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桑植县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旅产业。2022年,桑植县共接待各类游客297.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17亿元。2022年,桑植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46亿元,三次产业比为16.1:14.5:69.4。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桑植县的:名称、历史沿革、自然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对外交流、著名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桑植县

英文名

Sangzhi County

面积

3474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中亚内陆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湖南省西北部

地理坐标

北纬29°17′~29°84′,东经109°41′~110°46′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湖南省

所属市

张家界市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12个镇、6个乡、5个白族乡

行政区划代码

430822

人口

45.64万人(截至2022年末)

方言

西南官话

民族

汉族、土家族、白族等

GDP

112.46亿元(2022年)

人均GDP

30038元(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15580元(2022年)

著名景点

九天洞赤溪河、贺龙故居等

邮政编码

427100

政府驻地

澧源镇行政中心

电话区号

0744

火车站

桑植站

政府官方网站

http://sangzhi.zjj.gov.cn/外链

名称

桑植县名来源于元代桑植土司,而桑植土司名来源于司治桑植坪(在今桑植县五道水镇芭茅溪)。

元代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始设置上桑植长官司(在今澧水中源北)、下桑植长官司(在今澧水中源东),隶新湖广行省新添葛蛮安抚司。元朝中期,合并上、下桑植二长官司,改建为桑植安抚司,司治在桑植坪,桑植坪因植桑树而得名,而桑植土司因司治而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桑植县历史悠久,早在3~10万年前已有人群居住,县域约在新石器时代已有氏族形成。

夏、商、周时期,今桑植隶属荆州。

春秋时期,今桑植属楚巫中地,战国属楚巫郡地。

秦汉至南北朝

秦朝时期,今桑植县隶属黔中郡慈姑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在今桑植置“充县”,东汉沿袭该建置。

三国时期,充县属吴,隶属天门郡。

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撤充县,并入漤中县,后又在充县故址置临澧县(因其侧临澧水故名,非今临澧),隶属荆州天门郡。

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改天门郡为北衡州,将临澧县、瀵中县合并为崇义县。

隋唐至宋元

隋朝时期,崇义县隶属澧州澧阳郡。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废崇义,并入慈利,隶澧州。

五代时期,今桑植为土著部落酋长辖地,仍隶澧州。

宋朝时期,今桑植为慈利县域。宋仁宗年间,桑植推行土司制度,以桑树垭为分野,北称内半县,南称外半县,内半县为土司辖地,外半县置安福寨,寨治在今洪家关西5公里。

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始设置上桑植长官司(在今澧水中源北)、下桑植长官司(在今澧水中源东),隶新湖广行省新添葛蛮安抚司。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桑植宣慰司归附,合并上桑植长官司、下桑植长官司,改建为桑植安抚司,司治在桑植坪。

明清时期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设安福守御千户所,治所酉水之北方家坪,辖朱家台、洋公潭、兴旺塔。洪武十八年(1385年),土家族首领向大坤自称向王天子,率3000多人在止马塌起义,后被明军围困于神堂湾鹰子岩,向大坤跳岩殉难,起义失败。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迁酉水之西瓦窑岗(今桑植县城),属岳州府澧州慈利九溪卫。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内半县置桑植宣慰司、柿溪宣抚司。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柿溪州宣抚使向仕金离世,其三子争袭,明廷下旨将柿溪州分为上、中、下三峒,三子俱袭父职,各执一峒;外半县属慈利县十四、十五都地,后合称十六都地。万历二年(1574年),桑植宣慰司使向仕禄奉命援助朝鲜,征伐倭酋关白,明廷论功行赏,向仕禄获赐回司。

清初,内、外半县隶属湖南省澧州慈利县九溪卫所巡司,由安福所督管。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土为流,合并慈利县十四都以及安福所旧壤与桑植宣慰司,置安福县,在原安福所土城扩建县城,城墙改用砖石垒建,县城开始出现规模。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上峒长官司向玉衡、中峒长官司向朝明、下峒长官司向梁佐献土归流,安福县始称“桑植县”,隶属辰沅永靖道永顺府。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原属慈利之后江十四都一区并入桑植县,以两溪口、凉风界为界,北属桑植,南属永定;原属永定茅岗司之赤溪、泥湖塔、岩屋口等并入桑植,以大米界为界,北属桑植,南属永定。之后又将慈利十五都之南岔,桐油关等处拨归桑植;桑植县的康三峪、屯田坪拨归永定,原桑植县的赵家岗裁入慈利;以木峡、马合、两溪3口为界,东属慈利,西属桑植。自此,县界沿袭至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民国

1914年,废永顺府,桑植县隶属湖南省辰沅道。1922年,废道制,桑植县由湖南省直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8~1935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桑植苏区,属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桑植、鹤峰、石门、慈利、长阳、五峰六县联县政府(县治桑植白竹坪),桑植、慈利联县政府,桑植、龙山联县政府。

1935年,桑植县由湘西行政督察区代管。1938年,桑植县改由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辖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6日,桑植县解放。1950年3月29日,桑植县人民政府成立,隶永顺专署。

1952年3月,撤销永顺专署,桑植县由湘西苗族自治区代管。1955年4月,桑植县由湘西苗族自治州管辖。1957年10月,桑植县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5月,桑植县划归大庸市管辖。

1958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原慈利的官地坪、长潭坪、淋溪河、佳木峪、马合口、人潮溪、竹叶坪、碾子地、西莲、五里溪10个乡划入桑植县,县域再次扩大,形成了今县域。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介于北纬29°17′~29°84′、东经109°41′~110°46′之间。县域东界石门县、慈利县,南毗永定区、永顺县,西接龙山县,北邻湖北省宣恩、鹤峰县,东西长约104千米,南北宽约51千米,土地总面积3474平方千米。

桑植县

气候

桑植县整体属中亚内陆季风气候,具有冬暖夏凉,四季长短不均,光照条件差,春夏多暴雨的特点。桑植县年平均最高气温21摄氏度,最低气温12摄氏度,无霜期220~275天;年平均降雨量在1415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4~9月,占年雨量的75%左右,同时雨量由南部丘陵区向西及北部中山区递增。桑植县日照时数约880~1340小时,季节分配悬殊大,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86.6小时,夏季占41%,冬春两季占35%,秋季占24%。

由于地形、海拔、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山地气候呈垂直规律变化,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6摄氏度,海拔最高和最低地区各月平均气温相差约6摄氏度,常出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形成间断的地方性热雷雨和暴雨,是湖南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

地质

桑植县境内地层发育较全,桑植县的地层总厚度达6169米。经历加里东地壳运动、海西地壳运动、印支地壳运动、燕山期地壳运动,桑植境内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二迭系与三迭系以及少量的第四季,其中泥盆系与下伏志留系、二迭系与下伏泥盆系都为平行不整合接融;三迭系、志留系、寒武系分布范围较广。此外,燕山期地壳运动致使县域内地壳遭受急剧的挤压抬升隆起并皱成山,形成了现今的东山峰复背斜之五道水背斜与桑植复向斜及沿走向的压性、压扭性断裂构造形迹。

地形地貌

桑植县四面环山,向西南敞口,北部群山起伏,南部弧山群丘,地形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1736.4米。桑植县主要的地貌类型有平原、岗地、丘陵、山地、中山原,且由溪河两岸呈阶梯状向不同高度的山体递进排列。其中,平原包括河谷平原、溪谷平原、溶蚀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3%;岗地包括红岩岗地、石灰岩岗地,起伏缓和,占全县总面积3.9%;丘陵包括红岩丘陵、石灰岩丘陵,海拔一般低于500米,相对高差约60~200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0%;山地主要包括低山、中低山、中山,占全县总面积的62%,其中低山海拔大约300~500米;中低山海拔约500~800米;中山海拔在800米以上,有40条山脉纵横交错,大小山头10426个,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203座,全县各乡均有分布。

水文水利

桑植县水源丰富,河流密布,河水湍急,境内年平均径流量38.94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量110万立方米,主要有澧水和淡水两大水系,境内流域面积达10平方千米以上。桑植境内有大小河流410多条,河流总长度达147万米;河流长度达5000米以上的有117条,其中干流1条(澧水干流),1级支流9条,2级支流42条,3级支流18条,4级支流2条,总长度1062.62千米。此外,桑植县境内还有属于沅水水系的猛洞河,发源于县境上河溪乡,经砂坝硫磺矿区、东风坪村等地流入龙山、永顺县,县境流经面积90.46平方千米。

桑植县

桑植县拥有11座小(Ⅰ)型水库,39座小(Ⅱ)型水库。桑植县原有35处涉保护区的水电站,2019年已全部整改或拆除。洪家关白族乡南岔村的贺龙电站,是桑植县保存较为完好的涉保护区水电站,已完全退出发电功能,主要用作防洪。2023年4月9日,桑植县饮用水源引水工程开工。此外,2022年1月开工的茶园峪水库,施工总工期为18个月。

土壤

桑植县内的土壤主要由水稻土类、红壤土类、山地黄壤土类,黄棕壤土类、红色石灰土类、黑色石灰土类、紫色土类、潮土土类构成。红色石灰土类面积1539320亩,是桑植县面积最大的土类,占全县总面积的47.9%,分布于红壤和黄壤地带的石灰岩地区,多处于山麓坡地。水稻土类面积达233849亩,是桑植主要的耕作土壤,可分为淹育、潴育、渗育、潜育、沼泽及矿毒性型,其中淹育型水稻土占稻田总面积的28.6%,多分布于山腰、山岗上部;潴育型水稻土占稻田总面积的61.76%,分布于冲田、垄田及低排田。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桑植县内荒山、林地多,耕地少,可称为“八分大山一分岩,一分耕地和水面,山地岩地七比一,水面耕地四六开”。桑植县有耕地34563.82公顷,占总面积的9.95%;园地2481.18公顷,占总面积的0.71%;林地282320.17公顷,占总面积的81.24%;草地2798.94公顷,占总面积的0.81%;湿地298.23公顷,占总面积的0.0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485.28公顷,占总面积的3.30%;交通运输用地3267.57公顷,占总面积的0.9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012.75公顷,占总面积的1.44%。

生物资源

  • 药材资源

桑植县共有1700余种药用植物可供开发利用,其中被列入《中国药典》的有558种,主要有中厚朴、黄柏、杜仲、天麻等品种。

  • 森林资源

桑植县森林覆盖面积122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5.23%,拥有木本植物有96科285属702种,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冬青科、山矾科、蔷薇科、杜鹃花科、松科、杉科、红豆杉科等为主。

水资源

桑植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7.2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8.4万千瓦。桑植县的地下水径流量每年约为48956.4万立方米,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是降雨补给,河道、水库、天然水库的渗漏补给和灌溉回归水补给。桑植县境地下水补给量每年为154685.14万立方米,排泄量每年为33365.36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桑植县内矿藏品种较多,有煤、铁、铝土、硫铁矿、铜、锌、铅、重晶石、莹石、大理石、陶瓷土、耐火泥、岩盐、硝土、磷、铀、石英、水晶、石煤、水泥灰岩、翅料灰岩等30余种。其中,县内有黔阳、鹰嘴山,乐平三个煤系,分布于32个乡,面积2100平方公里,总储量1.2亿吨;萤石矿主要产区在沙塔坪乡的油坊、鹿耳口村,河口乡的箭杆坡,以及细砂坪、大木塘等乡,综合质量高,总储量达20万吨;大理石矿分布广,层位稳定,多处可露天开采,总储量1亿多立方米。

此外,桑植县内有多处温泉,汤溪峪的中温热水泉为42摄氏度,葫芦壳低温热水泉39.5摄氏度,鹿耳口低温热水泉35.2摄氏度。

生物多样性

  • 植物

桑植县内有珙桐、光叶珙桐、水杉等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钟萼木、连香树、香果树、伞花木、鹅掌楸、金钱松、白豆杉、水青等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桑植县

桑植县

桑植县

  • 动物

桑植县动物群落为亚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县内分布的动物种属约3000种以上,昆虫类分布尤其多。桑植县内有白冠长尾雉、云豹、林麝、大灵猫、穿山甲、金猫、虎、白头鹤、白鹤等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水鹿、红腹角雉、大鲵、毛冠鹿、勺鸡、鸳鸯、黑熊等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桑植县

桑植县

桑植县

桑植县

  • 自然保护区

桑植县内有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0平方千米,有天平山、杉木界、斗篷山三大林区,是湖南澧水和湖北清江水系发源地。保护区是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和珍稀野生动物为主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共有动植物物种7727种,有多种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云豹、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熊。1986年,八大公山国家级保护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1993年,保护区被纳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1998年,保护区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是亚热带保存完整面积较大的天然林区之一,被誉为“天然博物馆”和“物种基因中心”。

自2019年3月1日起,桑植县实施《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将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其中, 核心区为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入;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教学科研观测活动;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桑植县

桑植县

桑植县

自然灾害

  • 气象灾害

桑植县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大风、冰雹、冰冻等。桑植县的干旱主要以秋伏为主,受灾区多以坡地、梯地、螃田、石灰岩区为主。桑植的水灾主要以夏酣和山洪为主,其中夏酣为桑植特有的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地区,长时间的持续阴雨,日照明显减少,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扬花授粉,造成减产或失败。

1988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桑植县发生干旱,干涸山塘717个、水井18710口、水库44座、溪沟断流694条,16468户饮水困难,全县受灾耕地面积达151000亩。1988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桑植县出现夏酣,连续阴雨25天,粮食发芽霉烂的达900多亩,经济作物损失1500亩。2022年7月20日,桑植县走马坪白族乡汨湖村发生区域性较大洪水,部分公路与2000余亩农田被淹没。

  • 地质灾害

桑植县境内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岩溶塌陷等,其中滑坡是主要的地质灾害,占灾害总数的94.1%,主要分布在澧水河两岸,数量多,规模较大,危害大,其发生时间分布上与大气降雨一致。

2021年5月20日,张桑高速出现多处山体滑坡,特别是张桑高速南往北55公里处山体滑坡面积较大,严重影响了高速通行顺畅。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3月20日,桑植县辖12个镇、6个乡以及5个白族乡,县政府驻澧源镇行政中心。

桑植县

桑植县乡镇、街道名单

澧源镇、瑞塔铺镇、官地坪镇、凉水口镇、龙潭坪镇、五道水镇、陈家河镇、廖家村镇、利福塔镇、八大公山镇、桥自弯镇、人潮溪镇

空壳树乡、竹叶坪乡、河口乡、上河溪乡、上洞街乡、沙塔坪乡

民族乡

走马坪白族乡、刘家坪白族乡、芙蓉桥白族乡、马合口白族乡、洪家关白族乡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3-03-20,参考来源:

政治

桑植县现任领导

中国共产党桑植县委员会

书记

曹飞

桑植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杨绍武

桑植县人民政府

县长

梁高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桑植县委员会

主席

程持恒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3-05-28,参考来源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桑植县户籍总人口45.64万人,常住人口37.3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82万人,农村常住人口21.51万人。根据桑植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11月1日零时桑植县总人口性别比为105.72;0~14岁人口占20.34%,15-59岁人口57.43%,60岁及以上人口占22.2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7.96%。

民族

桑植县是一个以土家族、白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拥有28个民族,如土家族、白族、汉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壮族、高山族、侗族、满族、瑶族等。截至2022年末,有少数民族人口42.52万人,占总人口的93.16%。

语言

桑植县的方言属西南官话,县内方言又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俗称“民家佬腔”的白族方言,另一类是俗称“客腔”的其他民族方言。白族方言区在县境中南部,以马合口,芙蓉桥白族乡为中心,为典型的白族方言。客家方言分布在桑植其余各地,澧源镇一带是典型的客家话。桑植县除白族外的其他少数民族都使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都接近普通话,其声母大部分与普通话一致,明显差异是“f、h”混淆,“n”都读成“l”,少数地区。zh、ch、sh”读成“z、c、s”,此外,比普通话多一个声母“ng”。

桑植县的方言在语音语调方面差别较大,就客家方言来说,城郊有阴平、阳平、去声,阴平中又分低和高两调;县西北地区有五声,比城郊区多一个上声调。白族话的语调更复杂,各小方言区都在五种调以上,古汉语的入声大多保留在白族方言里。土家族民众一部分融入客家,有些与白族融合,保留土家民族语言的极少。

宗教信仰

桑植县主要信仰佛教、基督教、三元教,此外还有民族性宗教信仰。民族性宗教信仰则以崇拜祖先、崇拜巫教、崇拜道教(土宗教),桑植各少数民族对祖先的崇拜,远远超过对其他神灵的信奉。

  • 佛教

元末明初,佛教开始传入桑植,主要分布于河口、新街等地及县城诸地。明清时期,则盛行于桑植土司区域。桑植境内佛教主要分为三支:一支由四川峨嵋传入,第二支由贵州传入,第三支来源不详,流入后主要分布于城郊袁家坪大泉寺及县城附近诸庙,香火较另两支更盛。“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被毁,80年代后,讲究宗教信仰自由,上河溪乡部分僧徒又在家重设经堂,供佛诵经。

  • 基督教

基督教于1916年传入桑植县,于1927年,成立了“中华信义会桑植福音堂”。1938年,在福音堂内成立幼儿园,实施教会教育。1944年,因福音堂失火焚毁,教会停办,后经教徒重新募捐集资,在原址按原规模重建教堂。1954年,桑植县成立“三自革新委员会”,不久教堂为桑植工商联合会租用,教徒活动停止。

  • 三元教

三元教又称“白教”,是白族及与之杂居民族信奉的民间宗教,源于道教。“三元”在桑植有三种解释,一是“天、地、水”三元,即上元一品赐福天官大帝、中元二品消灾地官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大帝;二是上元封尉唐将军、中元斩鬼葛将军、下元捉鬼周将军;三是信奉白族始祖谷均万、王朋凯、钟千一等大二三公本主神,崇拜观世音、佛法韦陀等。既是道教的一个分支,又呈现儒道佛合流现象,无严密教义、教理和教规。

  • 民族性宗教信仰

桑植县各民族都信奉远祖,土家族敬白帝天王,苗族供奉盘瓠,白族则供奉列祖列宗。为了表示对远祖的虔诚,各民族都专修了祠堂庙宇,有天王庙、盘瓠庙以及诸姓家庙等,逢年过节,登庙祭祀。此外,桑植县各民族住宅堂屋都设有神龛,神龛样式分凹凸两种,土家族多为凸形长方体,其他族多为凹形长方体,每逢年节各氏族男女老少都要在神龛前摆上供品后,点烛烧香,磕头礼拜。男婚女嫁,也要行“敬家先礼”。

桑植县的苗族居民还会祭祀盘瓠神,盘瓠是苗族祖神,竹坪乡银市坪有盘瓠庙,每年首末,周围几十里的苗胞,都到此祭祀。土家族居民则会祭拜白虎神,白虎神是部分土家族崇拜的神灵,他们视白虎为祖先的化身,能保佑子孙消灾免祸、驱邪护身,每逢婚丧喜庆,都祭白虎神。而其他民族却视白虎神为坏神,有“白虎当堂坐,无灾必有祸”之说。

经济

综述

桑植县GDP体量较小,整体位于湖南省中等偏下位置,旅游业是其经济的支柱产业。桑植县依托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了“讲红色故事、唱桑植民歌、品桑植白茶”的特色旅游品牌,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峰峦溪国家森林公园、九天洞赤溪河、娄水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此外,桑植县大力发展茶叶、绿色能源、环保矿业、建材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桑植绿色综合产业园,建设有多个茶叶产业基地。

2022年,桑植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4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8.14亿元,占总产值的16.1%;第二产业16.25亿元,占总产值的14.5%;第三产业78.08亿元,占总产值的69.4%。

第一产业

桑植县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主导产业为茶叶种植业,还发展了粽叶、蔬果等特色产业,有桑植白茶、粽叶、萝卜等绿色生态产品享誉全国。桑植县在陈家河镇厂湾、仓关峪、龙潭沟、肖家桥4个村建立了茶叶基地,发展桑植白茶、青钱柳、莓茶等品种,成为中国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和湖南省8个茶叶重点县之一,实现桑植白茶产值5亿元。此外,桑植县还是“中国粽叶之乡”,建有繁育基地3000平方米,人工栽培基地3000亩,天然林改造基地2120亩,粽叶采摘道300公里,野生粽叶保有量27万亩,人工粽叶2万多亩,年产粽叶达到14亿片。同时,建有多个蔬菜基地,以萝卜、水果黄瓜、缸豆、玉米、圣女果等高产高质品种的种植为主。截至2022年末,桑植县拥有“张家界大鲵”“桑植萝卜”“桑植魔芋”“桑植蜂蜜”“桑植白茶”“桑植茶油”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22年,桑植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44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57亿元,全年粮食产量15.16万吨,蔬菜产量35.28万吨,茶叶产量2174吨;全年出栏生猪14.95万头,出栏牛0.92万头,出栏羊9.72万头,家禽出笼117.22万只。

第二产业

桑植县的第二产业以环保矿业、建材加工业、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建成了集绿色能源基地、环保矿业建材加工基地、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绿色综合产业园。桑植县的支柱产业为食品加工业,发展了棕叶、中药材、茶叶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县内有规模粽叶加工企业5家,加工厂5家,合作社58家,已形成集粽叶开发、收购、加工、销售、出口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桑植粽叶畅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成为三全、思念、五芳斋等知名企业的最大粽叶供应基地;成功开拓日本、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每年出口创汇近1000万美元。2021年,桑植粽叶实现产值2.6亿元,其中销售冷冻粽叶1.5万吨,干粽叶3000吨,销售量分别占到全国市场的70%、20%。

2022年,桑植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6家,规模工业总产值27.07亿元;全年规模工业生产制作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543.9吨,饮料产量4.48万吨,冷冻蔬菜产量2248吨,精制茶701.6吨,鲜冷藏肉44.5吨,熟肉制品76.77吨,水泥83.13万吨,萤石4.64万吨,家具39.83万件。

第三产业

桑植县的第三产业主要有商业、旅游业、金融业、通讯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建筑业、对外贸易等产业,其中旅游业是其主导产业。桑植县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有包括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等红色旅游景点,还拥有七眼泉、雅溪瀑布、穿洞峡峪等自然景点,打造了“讲红色故事、唱桑植民歌、品桑植白茶”特色旅游品牌,仙辰岛、天河农庄、民歌寨等景点也成为了乡村旅游打卡热点。此外,桑植县还建设有商业综合体——梅尼广场,四星级涉外酒店——古都国际大酒店,综合商务型酒店——富蓝特万豪酒店。2022年,桑植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297.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17亿元。

2022年,桑植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22646万元,实际利用外资10万美元,实际引进境内省外资金24.64亿元;电信业务总量完成2.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94.5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4.88亿元;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15.29万平方米,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33亿元。

经济功能区

桑植县内建有绿色综合产业园、桑植产业开发区、桑植县“飞地经济”产业园等经济功能区。其中,桑植产业开发区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是省级产业开发区,其前身是"桑植县工业园、桑植工业集中区"。2022年,桑植产业开发区完成GDP16.28亿元,截至2022年末,产业开发区核准范围内已入园企业数量18个。

桑植县“飞地经济”产业园,总部位于长沙县,采用“反向飞地”新模式实现共同发展。截至2022年6月末,园区已建有飞地经济产业园、众飞区、同飞区、腾飞区和产品展示推介中心、企业创业孵化中心、劳务协作交流中心、产业承接服务中心、对外贸易创汇中心、总部经济发展中心,即“一园三区六中心”发展模式。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桑植县有中小学校225所,其中,小学26所(城区中心小学2所,农村中心小学19所,片完小5所,有学生教学点40所,无学生教学点122所);独立初中9所(城区1所,乡镇8所);九年制学校21所(城区3所,含德兴实验学校,乡镇18所);十二年制学校1所,普通高中3所;职中2所(含文武学校);特校1所。其中,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简称“桑植一中”)是湖南省省级示范性高中,被誉为“澧源文化的摇篮”,是“张家界市禁毒教育示范学校”,“广州空军飞行学院招生点”、“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生源基地”、“广州军区国防生生源基地”。2019年,桑植县教育工作被评为湖南省“两项督导评估考核”优秀等次,认定为“湖南省教育强县”。

截至2022年末,桑植全县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786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3296人,普通高中在校生8898人,初中学校在校生17899人,普通小学在校生28054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4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1016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2%,各类民办学校1所,民办学校在校生309人。

卫生健康

截至2022年末,桑植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14个,其中医院6个,乡镇卫生院38个(卫生院分院15个),有村医卫生室224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0个,专防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年末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347张,每千人拥有床位6.24张。2022年4月28日,桑植县整合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23家,成立桑植县总医院。

桑植县医疗机构(二甲医院及以上)

医院名称

成立时间

等级

地点

参考资料

桑植县人民医院

1950年

二甲

澧源镇朱家台社区大桥路

桑植县民族中医院

1958年

二甲

澧源镇文明路

科技事业

截至2022年末,桑植县全年专利申请562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工矿企业授权12件,有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家,特种设备776台,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100批次,重点工业产品定期抽查合格率99%。科技成果登记数10项,同比增长40%,签订技术合同7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47亿元。

2021年,桑植白茶研究院暨乡村振兴人才孵化基地揭牌成立,以该县现有科技专家服务团为班底,整合其他社会力量和资源组建的,下设品种繁育和培管专家组、加工专家组、品牌推广专家组,专门从事白茶科研、文化挖掘、产品开发及品牌保护。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桑植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30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纪念馆2个(贺龙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全年出版图书种类7种,图书出版总印数4700册。拥有档案馆1个,累计开放各类档案11749卷。

桑植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升公众对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如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湖南省红色旅游文化节暨桑植民歌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2021中国桑植白茶文化节等。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桑植县拥有体育场地730个,体育馆1个,运动场50个,游泳池2个,各种训练房30个,开展全民健身项目8次。截至2023年3月,桑植县已举办“践行二十大、优冠体育行”传承老区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重走长征路活动;已连续举办9届全县运动会,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体育先进模范集体”等称号,2022年,桑植县被授牌“国家队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基地”。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桑植县企业养老保险在职参保人数21629人,征缴基金12678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职参保人数10590人,失业保险总参保人数25204人,失业保险征缴基金405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28万人,征缴基金5685万元,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36.53万人,征缴基金34195万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0.21万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970万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人数1.66万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4870.8万元;提供住宿民政机构床位3486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2076张,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7个。

人居环境

自2016年起,桑植县4个省控监测断面水质稳定在Ⅰ类、Ⅱ类,地表水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2021年,桑植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56天,优良率达97.8%,在张家界市率先达到国家空气质量城市创建标准。桑植县森林覆盖率达72.8%,森林蓄积量达1194万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90.1%以上,湿地保护率达86%,拥有草山面积176.5万亩。

桑植县

为改善人居环境,桑植县在城区大密度增绿,有马桑树公园、中心城区“巴掌绿地”、创业路人行道及绿化提质改造等项目建成,增加了约50000平方米绿地面积。2022年,桑植县官地坪镇垃圾压缩中转站正式建成投产,主要用于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此外,桑植县计划在2025年内投资3670万元建成23座生活垃圾压缩站,拆除26座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炉,添置垃圾收集车辆、收集容器等环卫设备。

交通

综述

桑植县内有黔张常高铁过境,建有张桑高速、省道S246、省道S524,还有双门岛大桥、刘洪公路、东外环路、光明路、滨河路等县乡道,形成了国省干道、市政道路结合“网状”农村路网的交通网络。

公路

桑植县有张桑高速贯穿东西,有G353、S246、S524、S306、S304、S302刘洪公路等国省道干线过境,其中G353与S246的交叉路口处建有梅家山交通枢纽工程,主要为梅家山立交桥新增匝道及原有匝道改造。截至2022年末,桑植县公路通车里程为6585公里,其中组级农村公路里程3609公里,国道77.27公里,省道370.96公里,县道376.4公里,乡道818.5公里,村道1314.6公里,境内高速公路19.6公里。

截至2022年12月24日,桑龙高速公路仍在建设中。此外,桑植至鹤峰高速公路、桑植至慈利高速公路、桑植县高铁站至永顺桃子溪城乡道路、桑植县人潮溪至竹叶坪城乡道路等正在规划建设中,预计在2035年前建设完成。

铁路

桑植县

桑植县内有黔张常高铁(即黔常高铁)过境,线路全长335千米,在县内设有桑植站,位于利福塔镇叶家湾村,是建设中的黔张常铁路的一个中间站点,设到发线3条,安全线3条,牵出线1条,货场内设货物线2条,可直达恩施、湘西、张家界等城市。此外,安康至张家界至衡阳铁路(桑植段)正在规划建设中,预计在2035年前建设完成。

航空

桑植县境内暂无建成的机场,但桑植洪家关通用机场即将启动建设,桑植官地坪通用机场正在规划建设。

公共交通

截至2023年2月末,桑植县共开通城乡客运班线123条,共投放客运班车252台,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村(居)和旅游景点,通客班车率达到100%,共建乡镇运输服务站10个,农村客运招呼站586个,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此外,由瑞塔铺镇经县城至利福塔镇,九天洞景区至洪家关红色文化景区的城市轨道交通正在规划建设中,预计在2035年前建设完成。

人文

概述

桑植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在多民族相互交融的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7类,其中有桑植民歌、白族仗鼓舞、土家族撒叶儿嗬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有桑植傩戏、花灯舞、跳丧舞、白族神游等省级非遗项目项目9个。此外,桑植县还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处,是张家界市的文物“大县”,如红二军团兵工厂旧址(肖家峪肖家老屋)、红军养伤地旧址(横塘湾谷氏民居群)、红二军团第六师师部旧址(双溪桥谷氏宗祠)。

文物古迹

桑植县是湖南省的文物大县,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两百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处。

桑植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及以上)

名称

时代

类型

地址

级别

批次

参考来源

贺龙故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国家级

第六批

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

1935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国家级

第七批

桑植起义旧址

近现代纪念建筑及重要史迹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八批

王氏祠堂

古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九批

贺龙刀劈巴茅溪盐税局旧址

1916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九批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六县联合政府旧址

1931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九批

廖汉生故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九批

中共桑植县委会旧址

1929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九批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四军罗峪整编旧址--贺氏住宅

1928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十批

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红二军团兵工厂旧址(肖家峪肖家老屋)

1928~1935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十批

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红军养伤地旧址(横塘湾谷氏民居群)

1935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十批

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红二军团第六师师部旧址(双溪桥谷氏宗祠)

1935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十批

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红二军团第四师师部旧址(刘家坪熊家老屋)

1935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十批

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红二军团第五师师部旧址(刘家坪八卦楼及民居)

1935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十批

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红二军团政治部旧址(龙堰峪刘氏宅院)

1935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十批

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红六军团第十六师师部旧址(王家坡王氏宅院)

1935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十批

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红六军团第十八室长征旧址(黄木潭老街及誓师地)

1935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十批

左翼北伐军后方司令部旧址

1925~1928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十批

中共桑植第三届县委旧址

1931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十一批

贺龙桥

1916~1928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十一批

贺龙武装讨袁廖城议事旧址

1916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省级

第十一批

最后更新时间:2023年3月11日

贺龙纪念馆

桑植县

贺龙纪念馆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是中国唯一系统展示贺龙同志生平业绩的纪念场所。贺龙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3148件,纪念馆共分为九大部分:桑之骄子、北伐名将、南昌起义总指挥、创建革命根据地、率部长征、威震抗日战场、征战大西北解放大西南、人民功臣、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位于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占地约2200平方米,建有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和环形消防通道、园林绿化等公共设施。馆内有丰富的史料,融合现代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展现了木黄会师、湘西攻势、长征从桑植出发、甘孜会师、将台堡大会师等重大历史事件。

桑植县

贺龙桥

贺龙桥,是1959年建成的架钢索木板桥面吊桥,全长108米,宽5.6米,载重限10吨。1936年,红二、六军团在贺龙、肖克的率领下长征经过叶央村,将翻身解放的福音和红色革命的火种带到了德钦,为纪念途经此地的贺龙元帅,这座大桥被命名为“贺龙桥”。贺龙桥已是一座危桥,不能承载过往行人,基于其文化内涵,于2021年被列为湖南省第十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廖汉生故居

桑植县

廖汉生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一栋五柱六棋的小青瓦木房。故居主体呈“一”字形排开,大小进共有房屋14间,湘西土家民居建筑风格。设有两个展厅,陈列着“跟着贺龙干革命”“人民军队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求真务实的国家领导人”“情系桑梓”四部分内容,集中展现了廖汉生的戎马一生。2011年,廖汉生故居被列为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村落

桑植县内多民族聚居的历史悠久,县内有3处中国传统村落,如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洪家关村。

桑植县传统村落

名称

级别

公布时间/批次

参考来源

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洪家关村

国家级

2016年(第四批)

张家界市桑植县人潮溪镇廖城村

国家级

2019年(第五批)

张家界市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双溪桥村

国家级

2019年(第五批)

刘家坪白族乡双溪桥村

双溪桥村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西部,东邻熊家溶村,西邻鹰咀山村,北抵田儿垭村,南与谷家坪村交界,村内主要有开国将士府、黎家大院、谷家私塾3栋传统建筑。2022年,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双溪桥村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工程完工,重点三栋传统建筑的屋面、大木架构、门窗、墙体及楼地面进行维修改造,并安装强弱电、给排水及消防等设施。

洪家关白族乡洪家关村

洪家关村是贺龙元帅故里,也是红军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洪家关村距桑植县13公里,距张家界市69公里,距省会长沙380公里,村内有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烈士塔、贺家湾烈士墓和在建中的烈士陵园等一批红色纪念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植县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拥有桑植民歌、白族仗鼓舞、土家族撒叶儿嗬等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桑植傩戏、花灯舞、跳丧舞、白族神游等省级非遗项目项目8个。

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名称

级别

项目编号

类别

公布时间/批次

申报地区

参考来源

桑植民歌

国家级

Ⅱ-10

传统音乐

2006年(第一批)

湖南省桑植县

仗鼓舞(桑植仗鼓舞)

国家级

Ⅲ-98

传统舞蹈

2011年(第三批)

湖南省桑植县

省级

-

民间舞蹈

2009年(第二批)

湖南省桑植县

土家族撒叶儿嗬

省级

Ⅲ-18

传统舞蹈

2014年(第四批)

湖南省桑植县

桑植傩戏

省级

-

传统戏剧

2009年(第二批)

湖南省桑植县

桑植花灯戏

省级

-

传统戏剧

2009年(第二批)

湖南省桑植县

桑植白族游神

省级

-

民俗

2009年(第二批)

湖南省桑植县

桑植跳丧舞

省级

-

传统舞蹈

2013年(第三批)

湖南省桑植县

陈洋盘的故事

省级

-

民间文学

2016年(第四批)

湖南省桑植县

桑植围鼓

省级

-

曲艺

2016年(第四批)

湖南省桑植县

手工制鞋技艺

(桑植土家布鞋制作技艺)

省级

-

传统技艺

2021年(第五批)

湖南省桑植县

表格最后更新时间:2023年3月31日

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质朴、粗放、风趣、诙谐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至今保留着较多反映原始宗教(如傩腔、薅草锣鼓)的歌谣。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此外,桑植民歌特殊的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极大地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桑植县

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如《板栗开花一条线》《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冷水泡茶慢慢浓》《马桑树儿搭灯台》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

仗鼓舞

桑植县

仗鼓舞是桑植白族男子手持仗鼓(细腰长鼓,或作“丈鼓”)表演的一种男子集体舞蹈,在桑植县白家山寨的节日庆典、庆贺丰收、游神、庙会、民间祭祀等民俗活动中,都可见到。表演者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伴奏下应节起舞,人数少则6人,多则10至20人不等,围观者也可即兴参加,没有仗鼓的人可随意拿起木棒、烟杆等器物随之起舞。仗鼓舞主要流传于走马坪白族乡、刘家坪白族乡、芙蓉桥白族乡、马合口白族乡、洪家关白族乡等十多个乡镇。

土家族撒叶儿嗬

土家族的“撒叶儿嗬源于其巴人先民的原始歌舞,在“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丧歌舞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内容变得丰富多样,并发展成歌舞乐的民间歌舞套曲。“撒叶儿嗬”歌唱时的腔调分为分高腔、平调两种,节奏感强,桑植的鼓点主要是6/8拍较为普遍,跳丧有歌有舞,舞的成分更重。演奏主要由打击乐器演奏,大鼓为主,锣、镲为辅,舞蹈音乐和唱腔有高腔或平腔之分。

桑植县

“撒叶儿嗬”大致构成场地设置、跳丧首夜、跳丧次夜三个阶段。撒尔嗬的执鼓者,以鼓点指挥舞蹈,以鼓点变换曲牌,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等20多个类型,其音乐高亢,舞步粗犷勇武,围在棺木周围的人也随着鼓点的节奏而击掌,时而绕背穿肘,时而触地吻物,时而踏脚打鼓,唱着古老而粗犷的曲牌,表达对死者的哀悼。

饮食

桑植县内各民族多嗜好酒及酸、辣、香味食品,民间有“三日不食酸和辣,心里就象猫儿抓,走路脚软心也花”之说,吃的酸辣食物,均系自己加工的酸汤、酸菜、腌菜、腌鱼、腌肉等。桑植县的特色美食有三草砂锅鸡、梭子丘咸鸭蛋、土家腊肉、土家酸萝卜、桑植盐豆腐干、河口豆腐等。

土家腊肉

土家腊肉精选上乘的五花肉作为原材料,先腌制一道,再经过自然风干,最后烟熏烘烤制成。做好的腊肉,耐保存,口味佳,可蒸制食用,蒸好的腊肉会流出油脂,散发出一种咸香。

河口豆腐

河口豆腐,一般是前一晚制作,第二天早上趁豆腐仍保持鲜嫩进行售卖。做豆腐的时候,先将黄豆用水泡到发胀,然后用石磨磨出豆浆,磨出豆汁以后,把豆汁一瓢一瓢地装入“沥豆浆”的口袋,再一点一点地挤出豆浆,直到剩下豆渣为止。在挤出的豆浆中,加入适量的石膏进行点化。食用时,可将豆腐切块,加入排骨等物熬汤。

梭子丘咸鸭蛋

梭子丘咸鸭蛋,挑选合适的鸭蛋,用酒淋湿,然后在鸭蛋上糊些盐,放入水坛中,适时取出(夏天放二十七八天,冬天则要放三十余天),用水煮熟即可食用。制成的梭子丘咸鸭蛋松沙可口,香气浓郁,黄油丰富。

桑植县

桑植县

桑植县

桑植县

展开

节庆

过赶年

土家族居民常会早一日过年,即过“赶年”,腊月月大则以廿九为岁,月小则以廿八为岁,土家族人过赶年常吃“合饭”,寓意“五谷丰登”,也有纪念先祖之意。苗族则有过三个年的习俗:腊月廿八,苗族居民都会做糯米粑粑,这一天叫“粑粑年”;腊月三十,是全家团聚的日子,称为过“团圆年”;正月初一,苗族居民讲究清早不洗脸就吃饭,称为过“发财年”。白族居民生活的地区,在除夕夜至正月十五的夜晚,会在祖先墓前挂灯,称为“送灯亮”。

花朝节

农历二月十五,称为“花朝”,男女青年会郊游踏青,与古时洛阳“二月二”习俗“士庶游玩”相近,有“喔麦子兜”(客家方言,意为麦子培土)之说,实为青年男女在郊外谈情说爱时,偶遇熟人问起的托词。与客家民歌唱的“茶树打籽叮当叮,茶树的底下好谈情,万一有人来相问,两人假作拈茶仁”一样。此外,还有“二月不捡花手巾(情人信物)”的禁忌。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扎蛇跟”,流行于桑植县各民族中,民间认为蛇的生活习性是:每年九月九重阳节后,蛇进入冬眠,次年惊蛰开始复苏,农历三月三出洞。因此,桑植县居民便有三月三开始防蛇的习俗,届时家家扯嫩蒿叶拌糯米做粑粑吃,有”三月三,做起粑粑扎蛇眼”之说,此俗源于古老传说:古时,有两条毒蛇精,常出来害人。玉皇大帝得知后,于三月三日派神仙下凡斩蛇精,神仙顺手拿起一个糯米粑粑将躲在磨眼里的蛇精堵住后斩杀。

清明节

在清明节前后,桑植县居民会有“挂青”的习俗,人们带着酒肴、钱纸、香烛到先人坟上进行祭扫,插素色纸条做成的挂坟纸,放在坟上,并培土,寓意不忘先人,称为挂青或称扫墓。

艺术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社巴日”祭祀活动的传统民族歌舞。“摆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在“摆手堂”前举行。“摆手堂”,在土王祠。“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

桑植县

摆手舞主要流行于桑植“内半县”土家族聚居的地区,摆手舞的舞姿粗犷奔放,充满了土家人古朴原始、崇勇尚武的生活气息,舞蹈者人数多少不限,可成一字长蛇阵,亦可布成方阵或圆圈,踏着锣鼓眼点,模拟各种生产及生活动作,边摆边唱,翩翩起舞。

永定土家刺绣

永定土家刺绣发祥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流行于永定区及周边的桑植县、慈利县、沅陵县的部分乡镇。按针法,土家刺绣分为单面绣、双面绣。按色彩,土家刺绣分为彩绣和素绣,素绣即以白底黑线或黑底白线的单一颜色绣制出的图案,风格素洁、朴实、高雅;彩绣是在纯色的织物上用对比度较高的多色线进行刺绣,常以黑红为主色,配以黄色、橘色等暖色线,以五色丝线绣出各种花卉、人物、山水图案。

桑植县

风景名胜

综述

桑植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等红色旅游景点,七眼泉、雅溪瀑布、穿洞峡峪等自然景点,打造了多个乡村旅游景点。桑植县还与17个市州、76个县(市、区)达成《桑植共识》,打造了“讲红色故事、唱桑植民歌、品桑植白茶”特色旅游品牌。

桑植县国家级AAAA级及以上景区名单

景区名称

等级

评定时间

地址

参考来源

贺龙纪念馆

AAAA

-

桑植县洪家关

九天峰恋景区

AAAA

2019年

桑植县利福塔镇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景区

AAAA

2021年

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

重要景点

九天峰恋景区

桑植县

九天峰恋景区位于桑植县利福塔镇,景区总面积3.41平方千米,由九天洞和峰恋溪两部分组成,是张家界西线旅游“一轴五区多点”布局的核心组成部分。九天洞面积2.5平方千米,有百余处景点,洞内景观藏奇纳秀、神秘莫测。2019年8月8日,九天洞内的一处溶洞石柱被WRCA认证为“世界最大单体溶洞石柱”。峰恋溪与九天洞出口相连,景区内沟堑纵横,峰林奇特,有“小天子山”之称。

苦竹古寨

苦竹古寨,位于桑植县利福塔镇茅岩河畔,建于唐宋,盛于明清,曾是茅岩河上游的老码头和古集市。“苦竹”是土家语“两面都是高山”的意思,古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座具有一千余年文化的村寨,它建唐宋,盛于明清。苦竹寨内有体现土家族居住文化特色的土家古建筑群,有佛戏、道统戏,有“戏曲活化石”傩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等也独具特色,还保留了古时候商店客栈、伎院绣楼、作坊当铺、戏院庙庵等的遗迹,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桑植县

柳杨溪休闲度假区

柳杨溪休闲度假区坐落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竹叶坪乡境内,距桑植县城40公里,是以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红色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度假村是在原有古老土家吊脚楼群的基础上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别墅式群楼,体现古老而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

漂流平湖游的漂流起点在度假村,全程约8公里,可选择竹筏或橡皮舟漂流,滩多水急,有惊无险,景色宜人,会途径“三声潭”贺龙父亲及胞弟就义地、天然氧吧“双眼洞”、游船经神秘的“穿洞绝景”而过入溇水平湖;乘游船观玉女峰、男根生、螃螃泉、落香瀑布、桔子溪等溇水峡谷风光。在漂流终点柳杨湖设立综合性娱乐项目,以水上娱乐和自助烧烤场为主,相应配套有小帆船、竹筏、垂钓等参与性自助娱乐项目。

桑植县

桑植永生廊桥

桑植永生廊桥位于桑植县城永生街北端,全长106米,桥面宽63.4米,整体结构为主体三层,局部四层,总建筑面积18650平米,层高4.5米至5.4米,总高度为26.1米,整体桥面设计高于老城区主干道3米,南接城区主干道和平路,北与帅乡路和梅山路相交,是往来贺龙故居等桑植境内著名景点的必经之处。

桑植县

永生廊桥内有民族博物馆、民族旅游文化街区、时尚名品街、时尚女人街、母婴世界、廊桥文化连锁酒店、量贩KTV娱乐中心等业态分布,集“市政交通、民族文化、廊桥文化、旅游观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 上下4层,共计200多个商铺。

贺龙水库—双门岛

桑植县

双门岛是桑植集生态、红色旅游度假、疗养、会议中心于一体的景点。景点主体是双门岛上的双门山庄,座落于桑植县贺龙水库上游800米处,三面环水,,呈半岛状,景致幽静,气候怡人,可同时接纳200人在庄内休闲娱乐。餐厅面积达600平方米,配置有带空间的大、小包房20间。山庄拥有20间带独立卫生间别墅式套房,方便、卫生、舒适。  

对外交流

城市名

结对情况

参考来源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2021年6月2日,湖南省长沙县对口帮扶湖南省桑植县

著名人物

人名

简述

参考来源

贺龙

(1896~1969年)

原名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率部长征。曾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69年6月9日逝世,终年73岁

贺鹏飞

(1944~2001年)

贺龙元帅之子,逝世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196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进入部队工作,1984年12月任总参装备部副部长,次年7月任部长。1992年11月,调任海军副司令员

李云卿

(1896~1928年)

本名李大力,生于南岔回龙村李家台,17岁时与贺龙相识。从1916年至1926年,跟随贺龙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成为贺龙的得力助手。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1日,在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时,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2岁

贺春轩

(1907~1930年)

字学周,又名贵生,洪家关人,是贺龙的部下。在南昌起义战斗中作出重要贡献。1930年4月7日,贺春轩等奉命赴洪湖瞿家湾,途中遭敌伏击,英勇牺牲,年仅23岁

刘开锡

(1905~1949年)

刘家坪白族乡双溪桥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湘鄂“反围剿”战斗中,为巩固和发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抗日战争中,在八路军一二〇师任营长,抗战胜利后任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某部任师长。1949年12月,在解放大西南的成都战役中不幸被流弹击中,光荣牺牲,时年44岁

王培生

(1905~1971年)

白族,出生于南岔洋公潭地亩庙一中医药世家。13岁拜师五里桥名中医刘良松学医,仅一年半时间,就能坐堂行医,开据处方。擅长儿科、播科、内科、精攻伤寒,他的自学笔记,通过实践掌握的秘方、验方和内经学及学医指南手抄本共20余本,计80余万字,为珍贵的民间中医遗产,至今留存民间

彭碧玉

(1933~1993年)

又名月香,女,土家族,中共党员,瑞塔铺镇杨家洛人。参加革命30余年,先后两次当选为湘西自治州妇女联合会执委委员和湘西自治州第五届政协委员以及湘西自治州第五、六届人大代表,桑植县第六、第八、第九届人大代表,多次被评为省、州、县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1988年被中华妇女联合会授予“为妇女解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好干部”称号

重要荣誉

荣誉称号

授予单位

授予时间

参考来源

中国民歌之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2008年

全国绿化模范县

全国绿化委员会

2016年

中国粽叶之乡

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组织

2022年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22年

注释

[a]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b]

飞地经济,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c]

一般来说,“飞地”经济多由经济较发达地区“飞出”,“飞入”欠发达地区。“反向飞地”新模式,即由经济欠发达地区“飞入”经济发达地区。

[d]

世界纪录认证公司/机构,简称WR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