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庙,读音是qǐn miào,汉语词语,意思是古代宗庙的正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住宅和宗庙,有时亦泛指住宅。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寝庙的:引证解释等介绍

中文名

寝庙

解释

古代宗庙的正殿

引证解释

⒈古代宗庙的正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

《诗·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

《礼记·月令》:“寝庙毕备。”

郑玄 注:“凡庙,前曰庙,后曰寝。”

孔颖达 疏:“庙是接神之处,其处尊,故在前,寝,衣冠所藏之处,对庙为卑,故在后。但庙制有东西厢,有序墙,寝制唯室而已。故《释宫》云‘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是也。”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先帝园陵寝庙,羣臣莫习。”

章炳麟 《訄书·订文》:“五世之庙,可以观怪,禹之铸鼎而为离鬽,屈原之观楚寝庙而作《天问》。”

⒉住宅和宗庙。有时亦泛指住宅。

《诗·大雅·崧高》:“有俶其城,寝庙既成。”

孔颖达 疏:“寝,人所处,庙神亦有寝,但此宜揔据人神,不应独言庙事,故以为人寝也。”

《左传·襄公四年》:“经起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昼伏夜动,不穴於寝庙,畏人故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经言寝庙,多指宗庙言之,此寝庙则指人之寝室言之,寝室为人之所居,故鼠不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