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是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电子技术学院和外国语学院。1999年,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电子技术学院合并建成原信息工程大学。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2017年原信息工程大学与原外国语学院合并建成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截止202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占地总面积近8000亩,拥有教职工2000余人,学校下设5个学院,开设29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由四所前身院校组成: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电子技术学院和外国语学院。

原信息工程学院
原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军委无线电训练班,1949年“军委工程学校”成立,标志学院正式创建,后多次搬迁,几经改名。
1978年,原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技术相关专业从洛阳搬迁至郑州,成立全新的工程技术学院。1986年,学校改名为信息工程学院。学校成立后曾分为“信息技术学院”、“信息安全学院”,后再次合并。

原外国语学院
原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军委无线电训练班以及1938年成立的军委日文训练班,1949年建校,在1978年原信息工程学院搬迁时,留在洛阳的语言类专业组建成原外国语学院,建校以来经过三次合并、四次分家、六迁校址、十易校名,在北京西苑、河北张家口、洛阳等地办学。2017年与原信息大学合并,组建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成为洛阳校区。
原测绘学院
原测绘学院的前身是1932年成立的红军学校测绘训练班,1946经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批准,正式于长春建校,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1946年5月迁至哈尔滨,8月迁至黑龙江勃利县,1948年迁至沈阳。1950年接中央军委命令,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校,后按照正规大学改建编制,开办本科、专科和训练班。1953年学校改为解放军测绘学院,11月迁至北京。1969年学院被撤销,1970年于武汉重建,1976年将校址从武汉迁至郑州,1978年中央军委命令正式恢复测绘学院。

原电子技术学院
原电子技术学院的前身是1931年红军总司令部机要训练班,1949年后发展为军委工程学校第三部,1952年第三部与东北军区司令部机要训练大队重组,在长春建成机要青年干部学校,后迁至长春、重庆多地办学,1969年学校被撤销,直至1978年,学校恢复组建迁至郑州,改名为“解放军技术学校”,1983年学校改名为电子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大学时期
1999年,驻地郑州的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电子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为原信息工程大学。2015获批成为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成立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发展创新中心,同年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句签订合作协议,2016年获得首批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资质。
2017年,接中央军委命令,原信息工程大学和原外国语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同年获批一流国家网络安全学院示范项目。2019年在中央军委的批准下,入选军队重点建设院校。2021年,与河南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创建首个省实验室:嵩山实验室。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止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拥有5个学院,开设29个本科专业。
学院 | 开设专业 |
信息系统工程学院 | 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侦测工程、水声工程、人工智能、网电指挥与工程 |
地理空间信息学院 | 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导航工程、军事地理信息工程、地理科学、作战环境工程 |
密码工程学院 | 密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密码工程 |
数据与目标工程学院 | 无人系统工程、大数据工程、目标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
洛阳校区 | 军事外语类、侦察情报、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
师资力量
截止202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拥有2000余名教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70余人、硕士生导师390余人,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5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5人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7名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相关专家,2名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专家,3人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12人获得何梁何利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求是奖和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2人获国家网络安全优秀人才奖,3人获国家网络安全优秀教师奖。教师队伍中,共有33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军优秀教师,15人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全军科技领军人才9人、学科拔尖人才17人,4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4人被评为“全军资深翻译家”,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家耀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高俊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吴瑛、季新生、王家耀、钟智翔、祝跃飞、潘正运、吕志平、斯雪明等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季新生等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王家耀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军事地图制图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 |
全国优秀教师 | 祝跃飞等 |
全军优秀教师 | 吕志平等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季新生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季新生 |
学科建设
截止202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拥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硕士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5个学科被评为军队重点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获评A+,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评A-,拥有14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点 | 军队指挥学、军事装备学、地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等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硕士点 | 数学、统计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军队指挥学、军事装备学、军事训练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等 |
国家重点学科 |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密码学、军事密码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 |
省级重点学科 | 网络空间安全、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等 |
军队重点学科 | 军事情报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等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军队指挥学、外国语言文学等 |
教学情况
截止202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有2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5个特色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门国家精品课程、12门军队优质课程、军队优秀网络课程、1门省级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4个省级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学校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学校学生先后有6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63篇论文被评为全军(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0篇论文获评军队(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有650余人获得国际、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一等奖以上奖励,1人获得“钟家庆”数学奖,2人获得国家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1人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3人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生2次获得中国网安竞赛全满贯,多次获得TCTF、XCTF等国际网安联赛冠军。
特色专业 | 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密码与信息安全、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军事测绘实验教学中心、信号分析与处理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实验中心 |
国家精品课程 | 大学英语、通信原理、密码学、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学、地图学、现代测量学、数字信号处理 |
军队优质课程 | 大学英语、通信原理、密码学 |
省级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 | 《地图文化》 |
省级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 通信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大地测量学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摄影测量学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密码学教学团队 |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是全军单体面积最大的图书馆,截止2022年5月,内藏图书320余万册,拥有53个中外文数据库,数字文献资源325TB。

学术期刊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0年创刊,双月刊,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收录了关于信息通信、密码、网络空间安全、电子对抗、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指挥管理等领域的最新教学、科研成果,获评河南省优秀学报、河南省优秀期刊、总参优秀期刊、优秀国防期刊,入选中科院核心期刊、全军首批军事学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数学文摘及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电子科技文摘及中国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科研平台
截止202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军队(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 | 数学工程与先进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
重点实验室和平台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军事测绘导航工程实验室、作战环境工程实验室、导航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病毒防御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网络空间态势感知、网络密码技术、国家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工程中心、中国遥感定标场等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截止2022年5月,学校科研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军队重点科研项目达3000多项,参与高性能计算机研制、“中国天眼”FAST超级射电望远镜建设、载人航天、探月计划、量子信息、北斗导航、国家高速信息示范网等项目,累计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8项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国家自然科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5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0余项,信息工程学院发表的520余篇学术论文已被SCI、EI收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国产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测绘和应用关键技术 | 2013年 |
二等奖 | 分布式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开发与支撑环境 | 2003年 |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 | 2004年 |
智能化地图综合与多尺度级联更新关键技术及应用 | 2020年 |
大规模接入汇聚体系技术及成套装备 | 2017年 |
高性能系列网络设备研制与应用 | 2016年 |
面向资源管理的跨域认证与多级授权系统 | 2011年 |
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及应用 | 2010年 |
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 | 2008年 |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 | 2003年 |
分布式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开发与支撑环境 | 2003年 |
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 | 2002年 |
高性能宽、窄带混合数字交换系统 | 2001年 |
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GPS接收机综合检定场 | 2005年 |
将虚拟现实(VR)与数字地图技术相结合用于战场地形环境仿真 | 20世纪90年代初 |
校园文化
校徽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校徽以象征科技、自由的天蓝色为背景,中上部缀以鲜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表明院校所属;下部以纯白色字母"1"和灵动、飘逸的纹带承托;“1”代表学校勤力治学、努力办学,奋发向上争夺第一;同时又表示信息(information)的英文首字母“I”,表达学校性质。

校训
“求是、创新、奉献”

校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歌》
迎着时代挑战 迎着科技较量
我们在中原集合
励志学业 勇于创新投身国防
励志学业 勇于创新投身国防
信息在多维空间 信息在无形战场
信息在前沿阵地 信息在指挥心脏
信息是战斗力 信息是胜利保障
信息是战斗力 信息是胜利保障
面对高科技战争
面对信息化战场
我们从黄河出发
肩负使命
勇攀高峰献身国防
肩负使命
勇攀高峰献身国防
献身国防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校长:郭云飞(截止2023年5月)

历任领导
姓名 | 职位 | 任职时间 |
郑俊杰 | 校长 | 2013-2015年 |
孟学政 | 校长 | 2015-2016年 |
校区情况
郑州校区
郑州校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科学大道62号,有信息系统工程学院、地理空间信息学院、密码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和数据与目标工程学院5个学院。




洛阳校区
洛阳校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占地1998亩,有军事学、文学和法学3大学科门类,开设军事语言类、侦查情报、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等3个本科专业。

校友情况
姓名 | 所获荣誉/成就 |
陈左宁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邬江兴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家耀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怀民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高俊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钱曾波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孟祥斌 |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
刘小明 | 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立三等功2次 |
所获荣誉
2017年,获批一流国家网络安全学院示范项目
2019年,入选军队重点建设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