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字文仲,别名郭雀儿,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五代后周开国皇帝,史称“后周太祖”。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郭威的:人物生平、人物评价、人物关系、陵墓遗址、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郭威

别名

郭雀儿

所处时代

五代

籍贯

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

出生日期

唐昭宗天祐元年七月二十八日(904年9月10日)

去世日期

周显德元年春正月十七日(954年2月22日)

终年

51岁

陵墓

嵩陵

谥号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庙号

周太祖(史称“后周太祖”)

主要成就

建立后周

在位时长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五日至后周显德元年春正月十七日(954年2月22日)

简介

郭威出生于邢州尧山,其父母早亡,十八岁时被潞州留后李继韬征为兵卒。后唐时期,得到时任后唐明宗李嗣源副侍卫的石敬瑭信任。石敬瑭建立后晋后,开始跟随时任侍卫马步军都虞候的刘知远。后晋开运末年(946年),晋少帝石重贵被契丹俘虏后,郭威与众臣扶立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郭威也因功累迁至枢密使。但因刘承祐猜忌功臣,与亲信密谋杀害正在征战契丹的郭威等人。刘承祐被杀后,郭威在众臣的支持下登基称帝,建国号周,史称“后周”,建元“广顺”。

郭威登基后,勤于政事。在政治上,整顿朝纲,重修律例,任用贤臣;在经济上,为百姓减税纾困,停罢营田、招抚流民;在军事上,抗击契丹,开拓疆土。后周显德元年春正月十七日(954年2月22日),郭威驾崩,享年五十一岁,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嵩陵。

陶懋炳在《五代史略》中称赞郭威“算不上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但堪称五代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后周的改革创于太祖而成于世宗,为北宋开国奠定基础”。

人物生平

人物出身

唐昭宗天祐元年七月二十八日(904年9月10日),郭威出生于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父亲名郭简,母亲王氏。

郭威母亲王氏早亡,父亲郭简曾任后晋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刺史,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攻下顺州后,郭简被杀,失去父亲的郭威成为孤儿。

《旧五代史》记载郭威原姓常,因跟随母亲到郭家而改姓郭,郭威成为孤儿后由姨母抚养,18岁时转投旧好常氏;《新五代史》则记载郭威是在成为孤儿后,转而依靠于潞州常氏。

应召为卒

郭威十八岁时,因勇猛有力被潞州留后李继韬征为兵卒,并受到李继韬的重视。一次在市上游玩时,和一个屠户起冲突,郭威取刀将屠户杀害,被官吏下令捉拿,索性被重视他的李继韬秘密放走。郭威逃跑后不久,再次回到李继韬手下为卒。

同年,李继韬叛唐归顺后梁,而后梁又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灭,李继韬也因而被杀,其部下归为从马直(皇帝亲军),郭威因有学识、略知兵法升为军隶,后又成为侍卫军吏。

后唐明宗天成初年(926),后唐明宗李嗣源在浚城(今河南浚县)外与守城将是宣武节度使朱守殷对峙,郭威跟随时任李嗣源副侍卫的石敬瑭率先攻上城墙。郭威又被石敬瑭招致手下,负责掌管军籍,期间在军中颇受尊重。

后唐清泰末年(935年),石敬瑭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称帝,是为后晋高祖。郭威跟随时任侍卫马步军都虞候的刘知远镇守藩镇,并受到刘知远的重用。时土谷浑部落首领白可久叛降契丹,其部白承福受到牵连,郭威劝刘知远诛杀白承福的五个部族,占其良马和财产以充实自己的军队。

效力后汉

后晋开运末年(946年),契丹进犯后晋,晋少帝石重贵被俘虏。郭威与苏逢吉、史弘肇等于次年扶立刘知远在晋阳登基称帝,是为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后,郭威因辅佐有功升任临时枢密副使、检校司徒。两年后,刘知远病重,郭威与苏逢吉等人受遗诏辅佐后汉隐帝刘承祐,担任枢密使一职,加封检校太尉。

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接连造反,刘承祐派人分别讨伐但久攻不下。郭威受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安慰招抚为名,诏谕西面各路军队,都听从太祖的节制调度。八月,郭威率军抵达河中府,郭威调五县二万人筑垒连接三栅,并阻挡住李守贞的多次进攻。河中府兵粮殆尽后,郭威率兵大举攻下河中府,李守贞在城中自焚,赵思绾、王景崇等人接连投降。

郭威回师后,刘承祐赐他玉带,加检校太师兼侍中,但郭威推辞不受,反而劝刘承祐嘉赏其他将士。九月,郭威加封检校太师。同年冬,契丹侵犯边境,郭威以枢密使的身份率兵北伐,行至魏州时契丹率军退军。郭威回朝后,升任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任枢密使出镇,节制河北各州。

反汉建周

刘承祐与亲信李业等人谋划杀害后汉功臣,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等人先后被杀害。李业又命心腹之人持密诏前往澶州,诏令澶州主帅李洪义等人杀害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和时驻邺州郭威。李洪义收到密诏后担心事情不会成功,因而将密诏给给王殷,王殷立即命人告知郭威。

枢密使院吏魏仁浦劝谏郭威反抗,并教郭威伪造诏令,告知部下刘承祐命郭威杀害所部将校。郭威的部将被激怒,因而与郭威一同起兵。郭威起兵后,李业命人杀害了郭威在开封的全部家人。郭威起兵后,刘子陂战败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使其逃往兖州。

刘承祐被郭允明在赵村杀害后,郭威率军进入汴州城中,并允许部将在城中大肆劫掠,直至王殷劝阻后,郭威才下令停止在城中劫掠。几日后,郭威率百官朝见太后,请立武宁军节度使刘斌贝为嗣,并迎太后临朝听政。

因契丹人进犯黄河以北各州,郭威奉太后之命北征契丹。郭威抵达澶州后,澶州将士将黄袍披于郭威身上,拥立其为帝。郭威返回汴州后,受太后之命监国,而朝中文武百官、内外将帅、藩臣郡守等均上书劝郭威称帝。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五日,太后颁布禅位诏书,让帝位于郭威。郭威登基称帝,改国号周(史称后周),建号“后周”。

勤政治国

减税纾困

面对中原百姓为重税繁役所困的现象,郭威称帝后不久即开始着手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广顺元年(951年),慕容彦超之乱平定之后,郭威下令减免兖州城内的夏秋两季税收,兖州城内以及朝廷军队营寨四面离州城五里以内的地方,当年的夏秋两季的税收以及相沿应征收的钱物全部免除;十里以内,仅减免夏季税收;全州境内,当年夏季秧苗税减免三分之一。

因此前各道、州、府有自己的武器作坊,每季度运送到京师进贡。因而各州每年截留大量钱财,又在自己的境内大量征取土特产品,其数远超进贡朝廷之数。此外,各州还以进攻为名,私造武器战甲,其劳力和费用均取自民间。郭威见百姓多有困苦,各州所造武器兵甲工艺不精,因此于广顺二年(952年)颁布诏令,禁止各州郡官员仅供武器甲仗;挑选各州道的作工,在京城作坊中,以备使用。

盐税之苛,自唐中以后愈发严格,“一盐两税”使得百姓困苦不堪。广顺二年(952年),郭威诏令革除“一盐两税”的弊端,即:青盐一石依旧抽税八百(八十五为百),盐一斗,白盐一石抽税五百,盐五升,此外更不得别有要求。同时,又严禁贩私盐。

因修造甲胄需要民间供给皮革,故民间对皮革的管制严峻,稍有触犯便处以极刑,同时还多有伤害牲畜之举。为此,郭威于同年诏令减少每年所交纳牛皮数量的三分之后,另一份则根据每户田产配定,并停止了各州县巡检牛皮官员的工作。

自唐朝安史之乱后,各州县设立营田进行管辖,因营田多为军镇所把持,导致各地百姓失去田地,成为流民。广顺三年(953),郭威在李谷等人的建议下罢除营田务,将营田、土地、庐舍、农具、耕牛分给营田税,作为他们的永久产业。又于次年再次诏令废除共城稻田务一职,让农民自由租佃耕种。

整顿纲纪

郭威建立后周之初,见社会动乱,法书亡佚,于广顺元年夏令卢亿、曹匪躬等人重修法律,在对晋、汉法律进行重新辑录,制成二卷,名为《大周续编》。至广顺三年,又对看押、审理犯人的程序做了具体规定,禁止虐待囚人。凡死刑案件,必须上报。又有“民有诉讼者必先历州县及观察使,处理不直,听讼于台省”等规定。

面对建唐以来,将领多有割据藩镇的现象,郭威采取了“裁抑藩镇”的举措。郭威将唐朝时期的“移易节帅”的制度延续下来,在其统治时期,军镇中三年换帅达三人的有九镇,其他军镇只要换帅一次。在频繁的换帅中,郭威采用给节帅加官进爵的方式,避免了换下的将领勾结当地地方势力,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此外,郭威建立后周后,在官吏的任用上大力扶植文臣,选拔了李谷、范质、王溥等有才干的贤臣担任枢密使或宰相,在提高行政效能的同时,有效的改变了当时文人受轻视的现象。

安定边疆

郭威建立后周时,刘知远建立的后汉与契丹相勾结,对中原形成威胁之势。郭威对于后汉的南侵,都予以坚决的抗击。面对契丹的威胁时,郭威意识到后周还不具备与之对抗的实力。广顺二年(952年),郭威下诏:“北边沿边州镇,自守疆界,不得进入北界俘掠”。郭威通过避免与契丹正面冲突的方式,又下令采取措施优待燕、幽地区的流民,以此为后周积蓄实力。

因病逝世

后周显德元年(954)春正月,郭威大封百官,并恩赦天下,并改广顺四年为显德元年。正月十七日,郭威驾崩于滋德殿,享年五十一岁,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太祖”。晋王郭荣即位,是为后周世宗。

人物评价

《旧五代史》的作者薛居,称道郭威的改革,“期月而弊政皆除,逾岁而群情大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郭威“平生好俭素”。

陶懋炳在《五代史略》中称赞郭威“算不上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但堪称五代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后周的改革创于太祖而成于世宗,为北宋开国奠定基础。

郑学檬在其《五代十国史研究》中评价郭威是一位才干出众、果断而善于谋略的君主。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亲

郭简

追封庆祖章肃皇帝

母亲

王氏

追封章德皇后

皇后

柴氏

追封圣穆皇后

儿子

郭侗

初名青哥,为汉隐帝所害

儿子

郭信

初名意哥,为汉隐帝所害

养子

郭荣

又名柴荣,柴皇后侄子,郭威养子,承袭皇位,是为后周世宗

女儿

乐安公主

为汉隐帝所害,追封莒国长公主

女儿

寿安公主

嫁郭威部将张永德,封晋国长公主

女儿

永宁公主

追封梁国长公主

参考资料来源:

陵墓遗址

郭威驾崩后葬于嵩陵,嵩陵是后周皇陵的一部分,另有后周世宗柴荣的庆陵、后周恭帝的懿陵。后周皇陵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县城北十八公里的郭店,是五代时期中原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比较完整的陵墓群。

嵩陵位于郭店南约一公里处的同家庄,陵冢高十九米,周长一百零五米。因郭威依照,陵墓一切从简,因而陵墓规制简单,原有石柱、石人、石兽,不修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