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867-933年),五代后唐皇帝,即后唐明宗,公元926-933年在位。沙陀部人,生于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名邈佶烈,被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姓李,改名为嗣源。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李嗣源的:人物生平、为政措施、后世评价、家族成员、影视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李嗣源

别名

李亶、邈佶烈

所处时代

五代后唐

籍贯

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

民族

沙陀族

出生日期

867年

去世日期

933年

陵墓

徽陵

谥号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尊号

圣明神武广道法天文德恭孝皇帝

庙号

明宗

在位时长

926-933年

年号

天成、长兴

简介

李嗣源骁勇善战,因此被称为“李横冲”。李存勖继位后,封其为代州刺史。同光元年(923年),升任为天平军节度使、蕃汉马步军副总管。后向李存勖献计占领后梁都城开封,因功升为中书令。次年,又担任宣武节度使,兼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勖被杀,他合并魏州兵马进入洛阳,即皇帝位,改元天成,改名为亶。在位七年,这期间他革除庄宗弊政,使得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富庶。但是其统治后期弊政较多,藩镇权势膨胀,枢密使安重诲专权,诬杀宰相任圜;企图用“调防”的方法兼并夏州,但受到定难军节度使李彝超的抵制,被迫妥协。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秦王李从荣企图谋反被杀,李嗣源在病中闻讯,极度悲愤忧虑而死。谥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庙号明宗,葬于徽陵,其三子宋王李从厚于柩前继位。

《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中均提到,李嗣源在位期间后唐国力强盛,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但由于时代局限和李嗣源个人素质方面的不足,他并未得到有才干之人的辅佐,最终在病中忧愤而死,令人惋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嗣源(867-933年),后唐明宗皇帝,代北(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人,继位后改名为李亶。李嗣源十三岁时,善于骑射,为献祖李国昌所赏识。献祖认为李嗣源有勇有谋,希望他能常伴左右作为自己的心腹。

李克用遭上源之难时,身边将士大多死于战乱中,当时的李嗣源仅十七岁,带着李克用跳过城墙逃难,在乱兵之中穿过毫发无伤。李克用赏识李嗣源的才干,收其为养子,赐姓李。镇守河东时,令其带领骑兵。当时李存信为蕃汉大将,带兵征讨,时常出师不利。后李克用派李嗣源为副将,二人率兵所到之处战无不胜。

屡立战功

大败梁军

乾宁三年(896年),梁人大举进攻兖(今山东济宁)、郓(今山东东平)两地,郓地统帅朱瑄向李克用求救。最初,李克用派遣骑兵将领李承嗣、史俨率兵支援,令李存信率兵屯驻于莘县。后听闻汴军攻势迅猛,故派遣李嗣源率兵前往。李嗣源共率三百骑兵,大败汴军于任城,解除了兗州之围。同年,在莘县大败魏帅罗宏信军队,由于作战勇猛,其所率军队被称为“横冲都”,李嗣源自己也被称作李横冲。

乾宁四年(897年),大将军李嗣昭被梁军围困于青山口。李嗣源率兵到达后,他认为宁愿带兵与梁军决一死战,战败身死,也好过屈辱被俘。于是,李嗣源解鞍砺镞,登高列阵,与梁军展开激战。在此战中,李嗣源为流矢所伤,流血不止。李克用亲自为其涂药,赐其卮酒。青山一战后,李嗣源名闻天下。

天复年间,梁将氏叔琮率五万大军进攻太原一带,攻陷多处郡县。此时大雨持续多日,城墙大多损坏,李嗣源率兵追讨梁军,将其所占领的郡县悉数收回。后昭宗在凤翔时,梁祖率兵围攻岐下,李克用奉诏前往支援,大军被梁军大败。后梁军队直抵晋阳,在晋祠扎营,派步骑环城巡视。李克用意图出逃云中,李嗣源坚持守城,将溃败的士兵重新集结,日夜率军从多个方向袭击梁军,并擒获梁军将领。不久后梁军纷纷撤退。

天祐五年(908年)五月,庄宗李存勖率兵以解潞州之围,李嗣源率领突骑左右军前往支援,先入夹城,大破梁军,此次解围以李嗣源功劳最重。天祐八年(911年),柏乡战役爆发,李嗣源率军奋勇杀敌,部下百人直攻白马都,生擒两位骑兵校尉,自此三军气势大增,李嗣源因功被封为代州刺史。天祐十年(913年),李嗣源分兵进攻定山后八军,又与将领元行钦战于广边军。李嗣源腿部中箭,拔掉箭镞继续投入战斗。

幽州战争

天祐十三年(916年)二月,庄宗李存勖与梁将刘鄩大战于元旧城北部,李嗣源率领三千骑兵帝包围刘鄩,内外合力,大败梁军,占领慈州(今河北磁县)、洺州(今河北威县)等地。后被任命为安国军节度使,前往镇守邢州。

天祐十四年(917年)四月,契丹安巴坚率三十万大军进攻幽州,周德威遣使求援,其他将领均主张契丹不会久攻,应当采用消耗战术,而李嗣源则认为周德威孤城被攻,正处于危亡之际,自请带领五千突骑作为先锋部队前往支援。李嗣源担任前锋,在易州会军。李嗣源认为敌众我寡,因此应当不建营垒自溪涧潜行,攻其不备。八月,大军从上谷出发,李嗣源采取小军团作战的方法,更好地协调骑兵与步兵的作战。李嗣源擅长鼓舞军心,将士们舞槌奋进,万众披靡,俘获敌方将帅。敌军大败,后唐军队得以进入幽州。此次幽州战役给契丹以毁灭性的打击,契丹损失士兵超过一万人。九月,回师魏州,庄宗亲自前往迎接,封李嗣源为检校太保。

天祐十八年(921年)十月,李嗣源跟随庄宗李存勖于戚城大败梁将戴思远,斩杀两万骑兵。庄宗封李嗣源为蕃汉副总管,加封同平章事。

开封陷落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正式在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称帝,建立后唐,即为庄宗,李嗣源被进封为检校太傅,兼任侍中。不久后率领五千骑兵进攻郓州。由于天降大雨,李嗣源军队得以避开后梁边境巡逻队。郓州军队并未做好作战准备,因此李嗣源军队得以轻松攻下郓州,被授予天平军节度使。九月,李嗣源长子李从珂率军与梁军战于递坊镇,擒获梁将近三百人。后李嗣源作为前锋,大破梁军于开封,开封自此陷落。后梁末帝在京城自杀,后梁政权土崩瓦解,众多藩镇节度使请求投降。李嗣源到达汴州城后,攻打封丘门,汴州将领王瓒打开城门投降。听闻梁主驾崩,李嗣源安抚百姓,回师于封禅寺。此后,李嗣源又兼任中书令。

功高遭疑

同光元年(923年)十二月,庄宗坚持迁都洛阳,并且将开封委任于一批缺乏军事才干的将领。此后又坚持恢复宦官掌权,任用伶人。同光二年(924年)正月,契丹入侵边塞地区,李嗣源受命北征。四月,潞州杨立反叛,李嗣源奉命前往征讨。生擒杨立献给庄宗,进封太尉,前往镇守汴州,担任蕃汉总管。

同光三年(925年)李嗣源在涿州大败契丹军,被授予镇州节度使。李嗣源率兵经过邺城时,邺城库中有御甲,李嗣源取走五百副。而庄宗到邺城后对此十分愤怒,恰逢李嗣源奏请由长子李从珂担任北京内衙都指挥使,庄宗更加不悦,认为李嗣源身为臣子,没有旨意就私自取走御甲,是意图谋反的表现。李嗣源心中不安,上奏申辩。十二月,李嗣源前往洛阳朝见,此时庄宗已经失政,四方百姓为饥荒所困,军营内物资困乏,甚至又卖儿卖妻者,城中百姓怨声载道。此时庄宗开始怀疑身边大臣,许多老臣无辜被杀,李嗣源军功过重,也为谣言所累。朝中大臣人人自危。诸军马步都虞侯朱守殷曾提醒李嗣源说,他功高震主,而为人君者最为忌惮臣子军功过重,提醒李嗣源应该早做图谋。但李嗣源则认为自己的忠臣之心无愧于天地,是福是祸都无需规避。

由于对李嗣源的怀疑,庄宗开始回避任用李嗣源,转而重用自己信任的兵部尚书郭崇韬负责西南地区的作战,而将李嗣源留在京城。

兵变即位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六日,赵在礼在魏州谋反,庄宗派遣元行钦率兵平叛。元行钦出师不利,只得退守魏州。三月六日,李嗣源到达邺都,赵在礼等人登城谢罪,李嗣源安抚士兵并在邺城西南扎营,下令以九日为期攻城。八日晚上,军中发生叛乱,乱兵逐渐逼近李嗣源所在营帐。李嗣源亲兵与乱兵进行了激战,由于人数上被乱军压制,始终处于下风。李嗣源斥责乱兵谋反的行为是不忠。乱兵说,庄宗的统治每况愈下,而庄宗又多疑,军中待遇差,且听闻平定邺城叛乱后要将参战士兵全部坑杀,因此他们不得不发动叛乱。李嗣源为之动容,但仍然坚持抵御叛军。乱军持刀将李嗣源包围,声称让他在河北地区称帝。李嗣源被乱军拥入邺城,赵在礼等人迎拜李嗣源。但士兵大多流散在外,李嗣源十分看重军队,故而出城招抚诸军。到达魏县后,霍彦威率领五千镇州兵相继归附李嗣源。此后,李嗣源又听从安重诲、霍彦威等人的劝阻,选择回朝向庄宗辩解。

这期间,元行钦不断向庄宗进谗言诬陷李嗣源,庄宗派遣其子李从审前往招抚,路上被元行钦扣下,庄宗的奏章也无法到达。于是李嗣源前往白皋渡,驻军于河上。龙骧都校姚彦温、泰宁节度使房知温、天平节度使杜晏球等人均前来投奔李嗣源,其军队逐渐壮大。

四月,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带兵作乱,与黄甲两军进攻兴教门。庄宗听闻叛乱发生后,率领各位王侯及近卫骑兵前往抵御叛军,当时蕃汉马步使朱守殷率领骑兵在外,庄宗紧急将其召回讨贼,然而朱守殷并未返回。此时,乱兵火烧兴教门,进入城中,庄宗近臣皆卸甲而逃,仅剩散员都指挥使李彦卿及宿卫军校何福进、王全斌等十余人力战。在战乱中,庄宗被流矢击中,不久后驾崩。李嗣源到达罂子谷,听说庄宗驾崩后悲痛不已。

此后,李嗣源稳定京中局势,枢密使李绍宏、张居翰、宰相豆卢革、韦说、六军马步都虞侯朱守殷、青州节度使符习、徐州节度使霍彦威、宋州节度使杜晏球、 兗州节度使房知温等均劝说李嗣源即位,李嗣源始终拒绝。后改行监国之仪。

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二十日,李嗣源自兴圣宫前往西宫,文武百官皆穿缟素,李嗣源身着斩衰之服,在庄宗灵柩前即位,是为后唐明宗。

当政期间

李嗣源在位期间重视吏治,天成元年(926年)五月初,明宗下令文武百官每五日进行一次朝觐,共同商讨朝中大事,从而鼓励官员进谏。长兴二年(931年)五月,朝廷进行荫补方面的改革,明确划分了有权使用荫补的人员群体,减少了官员滥用荫补权收受贿赂的情况。明宗要求地方节度使举荐官员时提供更加详实可靠的背景资料,防止地方节度使任人唯亲,还对地方举荐的官员人数进行了严格规定。此外,明宗还重用冯道、赵风等能够针对政务提出观点的文臣,并且鼓励臣子积极进谏,从而防止了因武臣掌握朝中大权而等导致吏治腐败的问题。

此外明宗还重视改善民生,下令废除正税之外的苛捐杂税,制定详细的税收名目,严禁滥征捐税。他还下诏减免百姓欠租,命令诸道节度使不得向百姓征收苛捐杂税。还进行招抚流亡,劝课农桑。对于回归的逃户免于征收两税差科。又规定将招抚人口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鼓励流亡人口登记户籍。明宗还打击佛教寺院势力,下令合并佛寺,鼓励僧尼还俗。严禁百姓进入寺院躲避赋税徭役,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并且防止宦官专权现象出现,明宗大量裁撤宫、严厉打击宦官。此外,他还缩减政府机构的规模,并且废除一些无实际执掌的虚职。又对财政管理机构进行改革,将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合一,仅设一位长官。对钱币铸造严加管理,规定严禁铸造掺杂铅和锡等廉价金属的假钱。颁布“禁铁锡钱”的命令,以此来针对南方马楚政权发行的钱币。

安重诲专权

天成元年(926年)夏四月,李嗣源任命中门使安重诲为枢密使。李嗣源十分信任安重诲,将各方上奏的相关事宜全部交由安重诲处理。又加封安重诲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六月起,安重诲因其掌握大权而逐渐骄横,甚至能够随意斩杀朝中大臣。安重诲曾与宰相任圜因政见不一而发生争执,他的意见未被采纳,自此怀恨在心。十月,安重诲上奏称任圜意图谋反,最终将其处死。当时安重诲权势过重,甚至连李从荣、李从厚这样的皇子都要对其态度恭敬。

安重诲长久掌握大权,为朝廷内外大臣所厌恶。他掌控朝政、欺压百官,甚至连明宗都对其态度恭敬。最终,安重诲为明宗所不容。安重诲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为明宗所不容,上书请辞。最终以太子太师的职位得以致仕。然而李嗣源仍然对安重诲持猜忌态度,令李从璋监督他,后派重兵包围安府,安重诲夫妇皆死于大棒之下。

兼并夏州

长兴四年(933年)三月,李嗣源下诏称夏州处于边境,而定难留后李彝超年少,难以镇守御敌,因此意图用“换镇”的方式兼并夏州定难军(治今陕西靖边)。但是李彝超则坚决抵制这一决策,拒绝前往赴镇。李嗣源令武将安从进出兵进攻夏州,但是夏州城坚硬如铁石,难以攻破;而党项万余骑兵四处掠夺军中粮饷,官军难以为继。李彝超称夏州本就是贫瘠之地,难以提供丰富的贡赋。他们世代镇守此地,因此不愿交出夏州。因此,李嗣源放弃兼并夏州,封李彝超为定难节度使。自此以后,夏州对朝廷采取轻视的态度,叛臣多与此处勾结。李嗣源征服夏州无果,军中颇有流言。因此,李嗣源下令赏赐士卒,但并没有合适的理由。士兵们从此更加骄纵。

病重逝世

长兴四年(933年)夏五月,明宗封其子李从珂为潞王,李从益为许王,侄子李从温兗王,李从璋为洋王,李从敏为泾王。九月,封山南东道节度使朱弘昭为枢密使。冬十月,任命三司使冯赟为枢密使。后前往士和亭,患上疾病。十一月中旬,李嗣源病重,他的养病地从广寿殿移到雍和殿。秦王李从荣进攻打探明宗的病情,听闻明宗病重,甚至已经不认识身边人。而又听见宫中的哭声,认为明宗已经驾崩。为了继承皇位,李从荣和其党羽开始密谋先挟持权臣。然而当晚四更后,李嗣源自御榻坐起,食欲大涨,大有病情好转之势。但得到错误消息的李从荣已经率步骑千人到达天津桥,李嗣源身边的禁军前往平乱。李从荣大败, 逃亡河南府,在此处遇害。明宗听说后悲痛不已,甚至多次停止呼吸,病情更加严重。在身体难以支撑之际,明宗令宫中大太监孟汉琼到魏州召回宋王李从厚,又命皇孙李从吉负责贴身保护自己。但由于变故频发,他的身体每况愈下。长兴四年(933年)十二月十五日,李嗣源于雍和殿内驾崩,享年六十七岁。同月,宋王李从厚为明宗发丧,并即位为后唐闵帝。

清泰元年(934年)四月底,明宗李嗣源被葬于洛阳近郊,陵墓名为“徽陵”,庙号明宗,谥号“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为政措施

重视吏治

李存勖统治后期一心追求变革,不吸取唐朝教训,反而继续重用宦官、伶官以及堕落的士族,产生了许多弊政。因此,李嗣源即位后便致力于进行吏治整顿。天成元年(926年)五月初,下令文武百官每五日进行一次朝觐,以商讨政务,方便大臣进谏。又致力于改善对官员生活进行约束的一些制度。例如,降低面向升迁官员收取的“礼钱”,以降低一些寒门入仕官员的升迁负担。长兴二年(931年)五月,朝廷颁布一项关于荫补的改革,革除了官员利用制度漏洞将荫补特权转让给别人使用,自己收取贿赂的弊政。明确划分了有权使用荫补的人员群体,减少了官员滥用荫补权收受贿赂的情况。

为了规范官僚集团秩序,李嗣源下令禁止地方节度使与刺史额外征收苛捐杂税,禁止掠夺压迫百姓。而地方节度使举荐官员时要提供更加详实可靠的背景资料,防止地方节度使任人唯亲。明宗要求地方节度使举荐官员时提供更加详实可靠的背景资料,防止地方节度使任人唯亲,还对地方举荐的官员人数进行了严格规定。明宗还重用冯道、赵风等能够针对政务提出观点的文臣,并且鼓励臣子积极进谏,从而防止了因武臣掌握朝中大权而等导致吏治腐败的问题。

改善民生

明宗十分关心百姓的生计,关心民间疾苦。下令由中央全权负责向百姓征税,禁止地方官员插手。天成元年(926年)四月,李嗣源发布诏书下令废除正税之外的苛捐杂税,尤其是官吏为搜刮百姓财富而立的各种额外税收。此外,对于给百姓增加负担的高利贷也予以限制,还下诏减免百姓欠租。

李嗣源还进行招抚流亡,劝课农桑。为了招揽人口,发展生产,扩大兵源和税源,明宗令各道州府,对于回归的逃户免于征收两税差科。又规定将招抚人口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鼓励流亡人口登记户籍,对于检括户口数多的官员予以奖励。为了增加国家所掌握的户口数,明宗还打击佛教寺院势力,下令合并佛寺,鼓励僧尼还俗。并且在僧人出家前对其进行严格考核,且必须由官坛剃度,从而防止百姓进入寺院躲避赋税徭役。

发展经济

明宗即位后,大量裁撤宫人,缩减政府机构的规模,并且废除一些无实际执掌的虚职,从而减少俸禄支出。又对财政管理机构进行改革,将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合一,仅设一位长官。一定程度上精简了财政机构,也便利了皇帝与财政官员之间的交流。

此外,还对钱币铸造严加管理。后唐时期假币盛行,明宗即位后,规定严谨铸造掺杂铅和锡等廉价金属的假钱。此外,规定生铜器每斤二百钱,熟铜器每斤四百钱。若在铜器买卖中未遵守此种定价,则要受到处罚。为了防止南方政权发行的货币流入中原王朝,又颁布“禁铁锡钱”的命令,以此来针对南方马楚政权发行的钱币。

后世评价

《新五代史》中评价李嗣源,认为他在位时期年事已高,但是他从未懈怠。并且他是五代各个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在位期间后唐兵力强盛,国库充盈,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旧五代史》则评价在李嗣源统治时期,王室内部混乱动荡,但李嗣源即位后颇有帝王才干,推行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策。总体上是以为合格的帝王。但李嗣源并未得到有才干之人的辅佐,反而是重臣安重诲和任圜之间相互攻讦,这也是时代局限和个人素质方面的不足,令人惋惜。

美国汉学家戴仁柱也提出,李嗣源即位后勤于政事,将动荡的朝堂安定下来,并且得到了大臣的爱戴。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满足了百姓的期待,可见他是一位极其精明的皇帝。

家族成员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亲

李霓

李嗣源即位后被尊为唐德祖,谥号孝成皇帝

母亲

刘氏

李嗣源即位后被追尊位孝成懿皇后

皇后

和武宪皇后曹氏

生晋国公主

昭懿皇后夏氏

生秦王从荣、愍帝

宣宪皇后魏氏

最初嫁予平山民王氏,生子十岁,后明宗攻平山时将其娶回,死后葬于太原,其子为潞王李从珂

儿子

李从璟

初名从璟,屡立战功,故封为金枪指挥使

李从荣

明宗次子,封为秦王,加封为尚书令

李从厚

封为宋王,后继位为闵帝

李从益

王淑妃养子,即许王

女儿

永宁公主

兴平公主

寿安公主

永乐公主

永安公主

以上主要参考文献:

影视形象

作品名

时间

导演

《十三太保》

1970年

张彻

《十三太保》

1982年

杜琪峰

《画江湖之不良人》

2016年

五百/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