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源起
早在举办1937年环球博览会的时候,法国政府认为可以通过组织一项国际电影竞赛来彰显国家的文化实力。到1930年代,由法西斯政府组织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当时全球唯一一个国际电影节,而选送参加电影节的电影又常常以政治因素遭到审查。有鉴于此,法国艺术行动协会主席菲利普·厄兰杰(Philippe Erlanger)、影评人埃米尔·维勒莫兹(Émile Vuillermoz)与雷内·真纳(René Jeanne)向法国教育部长让·扎伊(Jean Zay)及内政部长阿尔贝·萨罗(Albert Sarraut)提出要在法国举办一个不受政府掌管的国际电影节的计划。结果让·扎伊对这个想法表示出兴趣,当时声明抵制威尼斯电影节的几位英美电影工作者也表示支持,其中美国电影协会驻巴黎代表哈罗德·史密斯(Harold Smith)、英国电影业驻法国官方代表内维尔·科尔尼(Neville Kearney)表示公开支持,承诺会率领明星参展。同时,美法两国也希望借助电影节打造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
当时有十座法国城市获选为电影节举办地的候选,起初比亚里茨中标,但支持戛纳成为举办地的人士将巴黎市议员乔治·普拉德(Georges Prade)团团围住,再加上戛纳的酒店业者大力动员游说,戛纳最终成为举办地。1939年5月31日,戛纳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在戛纳正式成立,标志着电影节正式诞生。
夭折
第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定于1939年9月1日至20日在戛纳市政赌场(Municipal Casino)大堂举行,由世界电影之父路易斯·卢米埃尔担任名誉主席。首届电影节强调全球参与的精神,各国可以自行选送电影参与竞选,胜出者可以获得一个大奖(Grand Prix)。为了避免产生摩擦,法国邀请所有生产出电影的国家参与角逐,包括法西斯阵营的德国和意大利。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局势十分紧张,德国和意大利拒绝了邀请,最终有9个国家参与了首届电影节,他们代表着当时电影制作的最强实力。
虽然政治气氛紧张,电影节的筹备工作还是如期进行。戛纳当地的画家让-加布里埃尔·多梅格(Jean-Gabriel Domergue)创作了电影节的第一幅海报,组委会向全球发出了2000封邀请函,美国米高梅公司租用了一艘跨大西洋班轮,将当时的好莱坞演员泰隆·鲍华(Tyrone Power)、加里·库珀(Gary Cooper)、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乔治·拉夫特(George Raft)、保罗·穆尼(Paul Muni)、瑙玛·希拉(Norma Shearer)、梅·韦斯特(Mae West)等带到了戛纳湾。
然而事与愿违,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批游客听闻消息后惊慌失措,纷纷逃离戛纳。尽管如此,组委会还是组织了一场私人放映活动,放映了电影节的唯一一部参选电影(也是戛纳电影节的第一部参选电影):由威廉·迪特尔(William Dieterle)执导的《钟楼怪人》(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在电影节原定开幕的9月1日,德国宣布入侵波兰,组委会宣布将开幕日期推迟10天。两天后的9月3日,法国正式向德国宣战,第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因而被迫取消。
1940年初,尽管世界依然笼罩在二战的阴云中,由菲利普·厄兰杰率领的戛纳当局仍千方百计重启电影节。当时意大利和法国还没有交恶,法国希望邀请意大利参加电影节,得到墨索里尼同意,但条件是戛纳电影节的举办时间不能和威尼斯电影节重叠。结果事情再度起变化,希特勒于6月10日正式向法国和英国宣战,再加上电影节的筹备工作已经被战争严重影响,既没有经费拨款,也没有充足的电影设备,更不用说军队已经征用了市政赌场,电影节的计划就这样再度胎死腹中。
启航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46年9月20日,首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正式在戛纳大酒店(Grand Hôtel)花园揭幕,由美国歌手格蕾丝·摩尔(Grace Moore)献上开幕表演。当年的电影节吸引了来自19个国家的电影作品,由乔治·于思曼(Georges Huisman)率领的国际评审团进行评选。电影的放映活动于市政赌场进行,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时常有技术故障出现。而除了电影活动,当地还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周边活动,包括焰火表演、火炬传递、放飞和平鸽、飞行表演、时装展,以及电影节小姐评比,首届戛纳的电影节就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下顺利落幕。其后于1948年和1950年,电影节两度因为财政问题暂停举办。
没过多久,冷战的阴云便笼罩着全世界,戛纳电影节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东西方阵营相互较量的战场。为了避免两大阵营因选片问题产生外交风波,组委会新增条件,批准在一定程度下撤回参展电影。到1957年相关规则取消,戛纳组委会共引用撤回规则11次,其中又以1956年的次数最多,共有六部电影撤展。有关规则取消后,戛纳电影节不再以外交因素作为首要考量,而是转而关注电影的注意。
随着法国等欧洲国家不断涌现电影节活动,戛纳在电影界的地位受到挑战。从1952年开始,戛纳定期于每年春天的5月举行。而从1955年开始,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棕榈奖正式颁发,由国际评审团评选出,首届的获奖作品为美国导演德尔伯特·曼的《君子好逑》。另外,自1946年起秘密举行的电影市场(Marché du film)于1959年获得戛纳电影节官方认可,成为电影节的重要活动。1962年和1969年又新增了影评人周和导演双周两个单元。
20世纪60年代,法国被严重的社会问题困扰,最终出现了1969年的“五月风暴”事件,电影节也迅速演变为集会和抗议的论坛,众多导演收回了自己的电影,评审团宣布集体辞职。1969年5月19日中午,按照电影节的原定安排,由卡洛斯·绍拉导演的《薄荷刨冰》(Peppermint Frappé)将在电影节上首映,但是被路易斯·马勒、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劳德·贝里、米洛斯·福尔曼、罗曼·波兰斯基和克洛德·勒卢什等人紧紧抓住舞台的幕布,阻止了电影的正常上映,以行动支持参与运动的学生和工人。
革新
1968年的抗议浪潮结束后,为了与当时社会流行的思想观念保持一致,主办方认为电影节应该体现现代化的重要性,首先从体现电影创作自由开始做起。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1969年的入选电影主要以革命性题材为主,包括美国导演丹尼斯·霍珀的《逍遥骑士》(Easy Rider)、英国导演林赛·安德森的《如果》(If),以及法国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的《焦点新闻》(Z)。除了题材新颖的电影作品,电影节还于1973年推出“法国电影展望”(Perspectives du cinéma français)和“肥沃之眼”(Les Yeux fertiles)两大倡议,宣传采用其他艺术形式的电影作品。也是当年,正式竞选单元的作品由电影节独立决定,不再由参选国自行选送。1976年,新增时事题材电影单元“时代气息”(L’Air du temps),以及经典电影单元“过去式”(Le passé compose)。1978年,新增平行单元“一种注目”(Un Certain Regard),新设表彰最佳处女作的“金摄影机奖”(Caméra d’or prize),同时加入惊喜电影及午夜放映场,减少电影节举办时长及非竞赛片的数量。
踏入80年代,戛纳电影节吸引了全球各地众多电影工作者参与,包括来自菲律宾、中国、古巴、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和阿根廷等国家的人士。
现代
1983年,电影节的主场地节庆宫(Palais des Festivals et des Congrès)正式落成,每年出席活动的明星沿着24级铺设红地毯步入节庆宫的环节成为了戛纳电影节的一大传统,而自1949年落成启用十字大道宫则于1988年完成使命,正式拆除。与此同时,电影市场也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电影博览会,在20世纪末的最后一个10年里吸引了2000多家参展商,日均放映场次高达600场。
踏入20世纪末,电影节吸引了来自亚非拉地区及前苏联国家的导演参与,其中以亚洲导演的成绩最为耀眼,其中陈凯歌凭借《霸王别姬》拿下金棕榈奖,侯孝贤以《戏梦人生》拿下评审团大奖,张艺谋以《活着》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获得垂青,《春光乍泄》让王家卫名声鹊起。此外,柬埔寨导演潘礼德以《稻米人》拿下特别提及。
而在西方,由于法国等欧洲国家计划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加入电影配额的条款,以保障本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利益,美国主流电影制片厂宣布抵制戛纳电影节。抵制浪潮下,独立电影制片人意外获得展现机会,其中科恩兄弟和昆汀·塔伦蒂诺分别凭借《巴顿芬克》和《低俗小说》拿下金棕榈奖。除此之外,继续有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历史电影入选戛纳电影节,包括肯·洛奇的《土地与自由》、马修·卡索维茨的《怒火青春》、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地下》、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尤里西斯的凝视》、斯派克·李的《丛林热》,以及迈克尔·温特伯顿的《烽火惊爆线》。
1997年,为庆祝戛纳电影节成立50周年,由当时仍然在世的金棕榈奖得主为英格玛·伯格曼颁发金棕榈荣誉大奖(Palme des Palmes),由伯格曼的妻子和女儿到场领奖。而在闭幕式上,评审团主席伊莎贝尔·阿佳妮(Isabelle Adjani)向执导《命运》的埃及导演优素福·沙欣颁发50周年大奖。
1998年,“电影基石”(Cinéfondation)成立,负责每年网罗世界各国电影学院产出的中篇及短篇电影作品呈现。后来在2000年,电影基石单元的驻地计划(Résidence)正式揭幕,为年轻导演创作打磨剧本提供平台。2005年又设立电影工作室(Atelier)项目,每年资助20位导演拍摄电影。
2007年,为纪念戛纳电影节60周年,组委会组织全球33名导演以电影院为主题拍摄3分钟短片,组成《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的电影。
与此同时,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入围作品开始在全球各地展出,其中一年一度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戛纳电影周”(La Semana de Cine del Festival de Cannes)于2009年启动,此外还有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Christian Mungiu)倡议设立的“布加勒斯特戛纳电影节”(Les Films de Cannes à Bucharest)。2019年,六部出现在当年戛纳电影节的电影在香港展映。
2017年5月,戛纳迎来70周年大庆,115位世界级知名导演、演员齐聚一堂拍摄大合照。
2020年,因应新冠疫情,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不再举行实体活动,电影市场也全程转至线上进行。次年的电影节同样受到疫情影响,从往年的5月份推迟到7月份举行。到了2022年,电影节才恢复正常模式,重回往年的5月举行。

组织成员
戛纳国际电影节由不同职位的人管理。在2000年以前,电影节的管理工作实际上由两个人负责,一个是负责统筹的主席(Président),一个是担任总经理人及艺术总监角色的总代表(Délégué général)。其中主席为管理层的最高级,为无薪职位,一般作为电影节代表与合作金融机构、公共机构及媒体打交道,在电影节活动期间站在红地毯上欢迎出席嘉宾。而在管理方面,主席负责执导各部门的工作,有权决定电影节各环节的配置,为电影节未来的发展做出决定,同时规划电影节的活动策略,敲定最终的活动预算。至于选片等艺术范畴的工作,主席一般不参与,而是由艺术总监全权(Délégué artistique)负责。
主席人选通常由电影节董事会“法国国际电影节协会”(Association française du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投票选出,该机构由28名成员组成,包括:一位法国文化部代表、一位法国外交部代表、国会参议院及下议院议员、电影行业协会的制片人及发行商代表(如L'ARP法国编剧导演与制片人协会、SACP电影编剧与作曲家协会),以及在娱乐行业有较大影响的工会(如法国总工会CGT)。主席当选后负责任命总代表,一届任期为三年。
2001年吉尔·雅各布当选主席后,将总代表的职务划分为两个人来负责,一个是负责组织活动的常务董事(时为维罗妮卡·卡拉),一个是只负责选片的艺术总监(时为蒂埃里·福茂)。到了2007年维罗妮卡·卡拉卸任常务董事的时候,蒂埃里·福茂接任总代表,恢复了总代表的原有职能。时至今日,总代表又额外承担了行政、财务和会计职责。
目前戛纳的现任主席为德国人爱丽丝·诺布洛赫(Iris Knobloch),她于2022年5月23日获法国国际电影节协会董事会选举为戛纳电影节的主席,接任2014年起担任主席的皮埃尔·莱斯库尔(Pierre Lescure),成为戛纳电影节的第一位女掌门人。目前电影节艺术总监为蒂埃里·福茂(Thierry Frémaux),自1999年起他便担任艺术总监,一直至今。
常设单元
戛纳国际电影节常单元 |
主竞赛单元 | 电影节最主要的环节,入选作品有望争夺电影大奖金棕榈奖 |
导演双周 | 起源于1968年由一群法国电影导演创设的单元,由法国电影导演协会组织,自2022年起更名为“电影制作人双周”,以彰显包容性 |
一种关注 | 1972年创立,介绍国际电影新人带来的另类作品,设有独立奖项 |
国际影评人周 | 1962年创立,为戛纳电影节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单元,主要放映电影界新人的处女作或第二部作品,并由国际影评人小组从其中选出最优秀的作品,为获奖者颁发现金奖励 |
电影基石 | 1998年创立,收录全球各地电影学院学生的短片作品,获奖者将获颁短片金棕榈奖 |
戛纳经典 | 2004年创立,主要放映经过修复的经典胶片电影,以致敬世界各国电影发行公司、版权所有者、电影资料馆,以及国家档案库的工作成果 |
历届主要奖项得主
金棕榈奖
年份 | 电影 | 原名 | 导演 | 产地 | 参考 |
1939年 | 《联太铁路》 | Union Pacific | 塞西尔·德米尔 | 美国 | |
1940年至1945年的影展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停办 |
“国际电影节大奖”(Grand Prix du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时期 | |
1946年 | 《相见恨晚》 | Brief Encounter | 大卫·利恩 | 英国 | |
《最后的机会》 | Die Letzte Chance | 利奥波德·林特贝格 | 瑞士 |
《失去的周末》 | The Lost Weekend | 比利·怀尔德 | 美国 |
《玛丽娅的画像》 | María Candelaria | 艾米利奥·费南德兹 | 墨西哥 |
《没有翅膀的男人》 | Muži bez křídel | 弗朗蒂塞克·卡普 | 捷克斯洛伐克 |
《下层都市》 | नीचा नगर | 契坦·阿南德 | 印度 |
《田园交响曲》 | La symphonie pastorale | 让·德兰诺伊 | 法国 |
《大地将变成红色》 | De røde enge | 波迪尔·伊普森 小刘·劳里岑 | 丹麦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 Roma, città aperta | 罗伯托·罗塞里尼 | 意大利 |
《折磨》 | Hets | 阿尔夫·斯约堡 | 瑞典 |
《伟大的转折》 | «Великий перелом» | 弗雷德里希·埃姆勒 | 苏联 |
“大奖”(Grand Prix)时期 | |
1947年 | 《安东与安东妮》(最佳心理与爱情电影) | Antoine et Antoinette | 雅克·贝克 | 法国 | |
《十字炮火》(最佳社交电影) | Crossfire | 爱德华·迪麦特雷克 | 美国 |
《诅咒合唱团》(最佳冒险与犯罪电影) | Les Maudits | 勒内·克莱芒 | 法国 |
《小飞象》(最佳动画设计) | Dumbo | 班·夏普斯廷 | 美国 |
《齐格菲歌舞团》(最佳音乐喜剧) | Ziegfeld Follies | 文生·明尼利 | 美国 |
莱缪尔·艾尔斯 |
罗伊·德尔·鲁斯 |
乔治·希德尼 |
罗伯特·路易斯 |
1948年的影展因财政问题未举办 | |
1949年 | 《黑狱亡魂》 | The Third Man | 卡洛·李 | 英国 | |
1950年的影展财政问题展未举办 | |
1951年 | 《米兰的奇迹》 | Miracolo a Milano | 维多里奥·狄西嘉 | 意大利 | |
《朱丽小姐》 | Fröken Julie | 阿尔夫·斯约堡 | 瑞典 |
1952年 | 《奥赛罗》 | Othello | 奥森·威尔斯 | 摩洛哥 | |
意大利 |
《两分钱的希望》 | Due soldi di speranza | 雷纳托·卡斯特拉尼 | 意大利 |
1953年 | 《恐惧的报酬》 | Le Salaire de la peur | 亨利-乔治·克鲁佐 | 法国 | |
意大利 |
1954年 | 《地狱门》 | 『地獄門』 | 衣笠贞之助 | 日本 | |
“金棕榈奖”(Palme d'Or)时期 | |
1955年 | 《君子好逑》 | Marty | 德尔伯特·曼 | 美国 | |
1956年 | 《沉默世界》 | Le Monde du silence | 雅克-伊夫·库斯托 | 法国 | |
路易·马卢 |
1957年 | 《四海一家》 | The Friendly Persuasion | 威廉·惠勒 | 美国 | |
1958年 | 《雁南飞》 | «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 | 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 | 苏联 | |
1959年 | 《黑人奥尔菲》 | Orfeu Negro | 马西·卡缪 | 法国 | |
1960年 | 《甜蜜的生活》 | La Dolce Vita | 费德里柯·费里尼 | 意大利 | |
1961年 | 《维莉蒂安娜》 | Viridiana | 路易斯·布纽尔 | 西班牙 | |
墨西哥 |
《长时间缺席》 | Une aussi longue absence | 昂希·柯比 | 法国 |
1962年 | 《谎言》 | O pagador de Promessas | 安塞尔莫·杜阿特 | 巴西 | |
1963年 | 《浩气盖山河》 | II Gattopardo | 卢契诺·维斯康堤 | 意大利 | |
最高奖称为“国际影展最高奖”(Grand Prix du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 | |
1964年 | 《秋水伊人》 |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 雅克·德米 | 法国 | |
1965年 | 《色情男女》 | The Knack ...and How to Get It | 理查·雷斯特 | 英国 | |
1966年 | 《男欢女爱》 | Un Homme et une Femme | 克劳德·劳路许 | 法国 | |
《绅士现形记》 | Signore e Signori | 皮亚托·杰米 | 意大利 |
1967年 | 《春光乍现》 | Blow-up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英国 | |
1968年的影展因声援“五月风暴”抗议运动中途取消 |
1969年 | 《如果…》 | If.... | 林赛·安德森 | 英国 | |
1970年 | 《陆军野战医院》 | MASH | 罗伯特·奥特曼 | 美国 | |
1971年 | 《一段情》 | The Go-between | 约瑟夫·罗西 | 英国 | |
1972年 | 《劳工阶级进天堂》 | La classe operaia va in paradiso | 艾利欧·派特立 | 意大利 | |
《马太事件》 | Il caso Mattei | 法兰西斯柯·罗西 |
1973年 | 《稻草人》 | Scarecrow | 杰瑞·沙兹堡 | 美国 | |
《受雇者》 | The Hireling | 艾伦·布里吉斯 | 英国 |
1974年 | 《对话》 | The Conversation | 法兰西斯·柯波拉 | 美国 | |
“金棕榈奖”(Palme d'Or)时期 | |
1975年 | 《烽火岁月志》 | وقائع سنين الجمر | 穆罕默德·拉卡达-哈米纳 | 阿尔及利亚 | |
1976年 | 《出租车司机》 | Taxi Driver | 马丁·斯科塞斯 | 美国 | |
1977年 | 《我父我主》 | Padre, Padrone | 保罗·塔维亚尼 | 意大利 | |
维托里奥·塔维亚尼 |
1978年 | 《木屐树》 | L'Albero degli zoccoli | 埃曼诺·奥尔米 | 意大利 | |
1979年 | 《现代启示录》 | Apocalypse Now | 法兰西斯·柯波拉 | 美国 | |
《铁皮鼓》 | Die Blechtrommel | 沃克·施隆多夫 | 西德 |
1980年 | 《影武者》 | 『影武者』 | 黑泽明 | 日本 | |
《爵士春秋》 | All That Jazz | 鲍勃·福克斯 | 美国 |
1981年 | 《波兰铁人》 | Człowiek z żelaza | 安德烈·华依达 | 波兰 | |
1982年 | 《大失踪》 | Missing | 科斯塔·加夫拉斯 | 美国 | |
《生之旅》 | Yol | 伊尔玛兹·顾内 | 土耳其 |
雪利夫·果伦 |
1983年 | 《楢山节考》 | 『楢山节考』 | 今村昌平 | 日本 | |
1984年 | 《巴黎,德州》 | Paris, Texas | 文·温德斯 | 西德 | |
法国 |
1985年 | 《爸爸出差时》 | «Отац на службеном путу» | 艾米尔·库斯杜力卡 | 南斯拉夫 | |
1986年 | 《战火浮生》 | The Mission | 罗兰·约菲 | 英国 | |
1987年 | 《恶魔天空下》 | Sous le soleil de Satan | 莫里斯·皮亚拉 | 法国 | |
1988年 | 《比利小英雄》 | Pelle erobreren | 比利·奥古斯特 | 丹麦 | |
1989年 | 《性、谎言、录像带》 | Sex, Lies, and Videotape | 史蒂文·索德伯格 | 美国 | |
1990年 | 《我心狂野》 | Wild at Heart | 大卫·林奇 | 美国 | |
1991年 | 《巴顿·芬克》 | Barton Fink | 乔尔·柯恩 | 美国 | |
伊森·柯恩 |
1992年 | 《善意的背叛》 | Den Goda viljan | 比利·奥古斯特 | 瑞典 | |
1993年 | 《钢琴课》 | The Piano | 简·坎皮思 | 新西兰 | |
《霸王别姬》 | 陈凯歌 | 中国大陆 |
1994年 | 《低俗小说》 | Pulp Fiction | 昆汀·塔伦蒂诺 | 美国 | |
1995年 | 《地下》 | Подземље | 艾米尔·库斯杜力卡 | 南斯拉夫 | |
1996年 | 《秘密与谎言》 | Secrets & Lie | 麦克·李 | 英国 | |
1997年 | 《鳗鱼》 | うなぎ | 今村昌平 | 日本 | |
《樱桃的滋味》 | طعم گيلاس | 阿巴斯·奇亚罗斯塔米 | 伊朗 |
1998年 | 《永远的一天》 | Μια αιωνιότητα και μια μέρα | 狄奥·安哲罗普洛斯 | 希腊 | |
1999年 | 《罗塞塔》 | Rosetta | 尚-皮耶·达顿 | 比利时 | |
卢·达顿 |
2000年 | 《黑暗中的舞者》 | Dancer in the Dark | 拉斯·冯·提尔 | 丹麦 | |
2001年 | 《人间有情天》 | La stanza del figlio | 南尼·莫瑞提 | 意大利 | |
2002年 | 《钢琴家》 | The Pianist | 罗曼·波兰斯基 | 法国 | |
2003年 | 《大象》 | Elephant | 格斯·范·桑特 | 美国 | |
2004年 | 《华氏911》 | Fahrenheit 9/11 | 迈克尔·摩尔 | 美国 | |
2005年 | 《孩子》 | L'Enfant | 尚-皮耶·达顿 | 比利时 | |
卢·达顿 |
2006年 | 《风吹麦浪》 |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 肯·罗奇 | 英国 | |
爱尔兰 |
2007年 | 《4月3周又2天》 | 4 luni, 3 săptămâni şi 2 zile | 克里斯汀·穆基 | 罗马尼亚 | |
2008年 | 《我和我的小鬼们》 | Entre les murs | 洛宏·康铁 | 法国 | |
2009年 | 《白丝带》 | Das weiße Band | 迈克尔·哈内克 | 奥地利 | |
2010年 |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 | ลุงบุญมีระลึกชาติ | 阿比查邦·韦拉斯塔古 | 泰国 | |
2011年 | 《生命之树》 | The Tree of Life | 泰伦斯·马力克 | 美国 | |
2012年 | 《爱·慕》 | Amour | 迈克尔·哈内克 | 奥地利 | |
法国 |
德国 |
2013年 | 《阿黛尔的生活》 | La vie d'Adèle | 阿布戴·柯西胥 | 法国 | |
2014年 | 《冬日苏醒》 | Kış Uykusu | 努瑞·贝其·锡兰 | 土耳其 | |
2015年 | 《流离者之歌》 | Dheepan | 贾克·欧迪亚 | 法国 | |
2016年 | 《我是布莱克》 | I, Daniel Blake | 肯·罗奇 | 英国 | |
2017年 | 《自由广场》 | The Square | 鲁本·奥斯特伦德 | 瑞典 | |
2018年 | 《小偷家族》 | 万引き家族 | 是枝裕和 | 日本 | |
2019年 | 《寄生虫》 | 기생충 | 奉俊昊 | 韩国 | |
2020年的影展因新冠疫情未举办 |
2021年 | 《钛》 | Titane | 朱利亚·迪库诺 | 法国 | |
2022年 | 《悲情三角》 | Triangle of Sadness | 鲁本·奥斯特伦德 | 瑞典 | |
2023年 | 《坠楼死亡的剖析》 | Anatomie d’une chute | 茹斯汀·特里耶 | 法国 | |
评审团大奖
年份 | 电影 | 原名 | 导演 | 产地 | 参考资料 |
评审团特别大奖(Grand Prix Spécial du Jury)时期 |
1967年 | 《巫山梦》 | Accident | 约瑟夫·罗西 | 英国 | |
《快乐的吉普赛人》 | Skupljači perja | 亚历山大·佩特洛维奇 | 南斯拉夫 |
1968年的影展因声援“五月风暴”抗议运动中途取消 |
1969年 | 《阿达伦事件》 | Ådalen 31 | 波·韦戴贝伊 | 瑞典 | |
1970年 | 《调查可疑者》 | Indagine su un cittadino al di sopra di ogni sospetto | 艾利欧·派多利 | 意大利 | |
1971年 | 《强尼上战场》 | Johnny Got His Gun | 达顿·川波 | 美国 | |
《逃家》 | Taking Off | 米洛斯·福尔曼 | 美国 |
1972年 | 《飞向太空》 | «Солярис»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 苏联 | |
1973年 | 《母亲与娼妓》 | La Maman et la putain | 让·尤斯塔许 | 法国 | |
《奇幻星球》 | La Planète sauvage | 赫内·拉鲁 | 法国 |
1974年 | 《一千零一夜》 | Il 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 | 皮耶·保罗·帕索里尼 | 意大利 | |
1975年 | 《贾斯伯荷西之谜》 | 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 | 韦纳·荷索 | 西德 | |
1976年 | 《饲养乌鸦》 | Cría cuervos | 卡洛斯·索拉 | 西班牙 | |
《O侯爵夫人》 | Die Marquise von O... | 艾力·侯麦 | 西德 |
法国 |
1978年 | 《纵情狂啸》 | The Shout | 耶日·斯科利莫夫斯基 | 波兰 | |
《猴子再见》 | Ciao maschio | 马可·费拉里 | 意大利 |
1979年 | 《西伯利亚颂》 | «Сибириада»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 苏联 | |
1980年 | 《我的美国舅舅》 | Mon oncle d'Amérique | 阿伦·雷奈 | 法国 | |
1981年 | 《光年之外》 | Les Années lumière | 艾伦·坦纳 | 瑞士 | |
1982年 | 《疾走繁星夜》 | La Notte di San Lorenzo | 保罗·塔维亚尼 | 意大利 | |
维托里奥·塔维亚尼 |
1983年 | 《脱线一箩筐》 | Monty Python's The Meaning of Life | 泰瑞·琼斯 | 英国 | |
1984年 | 《留给女儿的日记》 | Napló gyermekeimnek | 玛塔·梅莎洛丝 | 匈牙利 | |
1985年 | 《飞鸟侠》 | Birdy | 亚伦·帕克 | 英国 | |
1986年 | 《牺牲》 | Offret |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 瑞典 | |
1987年 | 《忏悔》 | მონანიება | 钦吉斯·阿布拉泽 | 苏联 | |
1988年 | 《上帝的另一个世界》 | A World Apart | 克里斯·曼吉斯 | 英国 | |
评审团大奖(Grand Prix du Jury)时期 |
1989年 | 《天堂电影院》 | Nuovo Cinema Paradiso | 朱赛贝·托纳多雷 | 意大利 | |
《美得过火》 | Trop belle pour toi | 贝特朗·布里叶 | 法国 |
1990年 | 《律法》 | Tilaï | 伊德沙·屋德瑞古 | 布基纳法索 | |
《死之棘》 | 『死の棘』 | 小栗康平 | 日本 |
1991年 | 《美丽坏女人》 | La Belle Noiseuse | 贾克·希维特 | 法国 | |
1992年 | 《小小偷的春天》 | Il Ladro di bambini | 吉安尼·阿梅利奥 | 意大利 | |
1993年 | 《咫尺天涯》 | In weiter Ferne, so nah! | 文·温德斯 | 德国 | |
1994年 | 《活着》 | 张艺谋 | 中国大陆 | |
《烈日灼身》 | «Утомлённые солнцем» | 尼基塔·米亥科夫 | 俄罗斯 |
评审团大奖(Grand Prix)时期 |
1995年 | 《尤里西斯生命之旅》 | Το βλέμμα του Οδυσσέα | 狄奥·安哲罗普洛斯 | 希腊 | |
1996年 | 《破浪而出》 | Breaking the Waves | 拉斯·冯·提尔 | 丹麦 | |
1997年 | 《意外的春天》 | The Sweet Hereafter | 阿托姆·伊戈扬 | 加拿大 | |
1998年 | 《美丽人生》 | La vita è bella | 罗伯托·贝尼尼 | 意大利 | |
1999年 | 《人,性本色》 | Humanité | 布鲁诺·杜蒙 | 法国 | |
2000年 | 《鬼子来了》 | 姜文 | 中国大陆 | |
2001年 | 《钢琴教师》 | La Pianiste | 麦克·汉内克 | 法国 | |
奥地利 |
2002年 | 《没有过去的男人》 | Mies vailla menneisyyttä | 阿基·郭利斯马基 | 芬兰 | |
2003年 | 《远方》 | Uzak | 努瑞·贝其·锡兰 | 土耳其 | |
2004年 | 《原罪犯》 | 《올드보이》 | 朴赞郁 | 韩国 | |
2005年 | 《破碎之花》 | Broken Flowers | 吉姆·贾木许 | 美国 | |
2006年 | 《野兽逻辑》 | Flanders | 布鲁诺·杜蒙 | 法国 | |
2007年 | 《殡之森》 | 『殡の森』 | 河濑直美 | 日本 | |
2008年 | 《娥摩拉罪恶之城》 | Gomorra | 马提欧·加洛尼 | 意大利 | |
2009年 | 《预言者》 | Un prophète | 贾克·欧迪亚 | 法国 | |
2010年 | 《人神之间》 | Des hommes et des dieux | 札维耶·波瓦 | 法国 | |
2011年 | 《安那托利亚往事》 | Bir Zamanlar Anadolu'da | 努瑞·贝其·锡兰 | 土耳其 | |
《骑单车的男孩》 | Le Gamin au Vélo | 尚-皮耶·达顿 | 比利时 |
卢·达顿 |
2012年 | 《卢哥来唬秀》 | Reality | 马提欧·加洛尼 | 意大利 | |
2013年 | 《醉乡民谣》 | Inside Llewyn Davis | 乔尔·柯恩 伊森·柯恩 | 美国 | |
2014年 | 《蜂蜜之夏》 | Le meraviglie | 阿莉切·罗尔瓦赫尔 | 意大利 | |
2015年 | 《索尔之子》 | Saul fia | 拉斯洛·杰莱斯 | 匈牙利 | |
2016年 | 《只是世界尽头》 | Juste la fin du monde | 泽维尔·多兰 | 加拿大 | |
法国 |
2017年 | 《BPM》 |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 | 罗宾·康皮洛 | 法国 | |
2018年 | 《黑色党徒》 | BlacKkKlansman | 斯派克·李 | 美国 | |
2019年 | 《大西洋》 | Atlantique | 玛蒂·迪欧普 | 塞内加尔 | |
法国 |
2020年的影展因新冠疫情未举办 |
2021年 | 《一个英雄》 | قهرمان | 阿斯哈·法哈蒂 | 伊朗 | |
《六号包厢》 | Hytti nro 6 | 尤霍·库奥斯马宁 | 芬兰 |
2022年 | 《亲密》 | Close | 卢卡斯·德霍特 | 比利时 | |
《正午之星》 | The Stars at Noon | 克莱尔·德尼 | 美国 |
法国 |
2023年 | 《利益区域》 | The Zone of Interest | 乔纳森·格雷泽 | 英国 | |
美国 |
波兰 |
评审团奖
年份 | 电影 | 原名 | 导演 | 产地 | 参考资料 |
国际评审团奖(International Jury Prize)时期 |
1946年 | 《铁路英雄传》 | La Bataille du rail | 雷奈·克莱门特 | 法国 | |
评审团特别奖(Prix spécial du Jury)时期 |
1951年 | 《彗星美人》 | All About Eve | 约瑟夫·曼凯维奇 | 美国 | |
1952年 | 《我们都是凶手》 | Nous sommes tous des assassins | 安德烈·卡耶特 | 法国 | |
1954年 | 《相逢》 | Monsieur Ripois | 雷奈·克莱门特 | 法国 | |
1955年 | 《迷失的大陆》 | Continente Perduto | 安立柯·葛拉斯 | 意大利 | |
乔治欧·莫瑟 |
莱昂纳多·邦奇 |
1956年 | 《毕加索之谜》 | Le mystère Picasso | 亨利-乔治·克鲁佐 | 法国 | |
1957年 | 《地下水道》 | Kanał | 安德烈·华依达 | 波兰 | |
《第七封印》 | Det sjunde inseglet | 英玛·柏格曼 | 瑞典 |
1958年 | 《我的舅舅》 | Mon Oncle | 贾克·大地 | 法国 | |
1959年 | 《沉默的星辰》 | Sterne | 科拉·沃夫 | 东德 | |
评审团奖(Prix du Jury)时期 |
1960年 | 《情事》 | L'avventura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意大利 | |
《键》 | 『键』 | 市川崑 | 日本 |
评审团特别奖(Prix spécial du Jury)时期 |
1961年 | 《修女乔安娜》 | Matka Joanna od aniołów | 杰兹·卡瓦莱罗维奇 | 波兰 | |
1962年 | 《圣女贞德的审判》 | Procès de Jeanne d'Arc | 罗伯特·布列松 | 法国 | |
《蚀》 | L'Eclisse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意大利 |
1963年 | 《切腹》 | 『切腹』 | 小林正树 | 日本 | |
《魔法师的猫》 | Az prijde kocour | 沃依采克·雅斯尼 | 捷克斯洛伐克 |
1964年 | 《砂之女》 | 『砂の女』 | 敕使河原宏 | 日本 | |
1965年 | 《怪谈》 | 『怪谈』 | 小林正树 | 日本 | |
1966年 | 《风流奇男子》 | Alfie | 路易斯·基伯特 | 英国 | |
评审团奖(Prix du Jury)时期 |
1969年 | 《大风暴》 | Z | 科斯塔·加夫拉斯 | 阿尔及利亚 | |
法国 |
1970年 | 《隼鹰》 | Magasiskola | 伊斯特万·嘉尔 | 匈牙利 | |
《草莓宣言》 | The Strawberry Statement | 斯图尔特·哈格曼 | 美国 |
1971年 | 《爱》 | Szerelem | 卡罗利·马克 | 匈牙利 | |
《碧血黄花》 | Joe Hill | 波·韦戴贝伊 | 瑞典 |
1972年 | 《第五号屠宰场》 | Slaughterhouse-Five | 乔治·罗埃·希尔 | 美国 | |
1973年 | 《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 Sanatorium pod Klepsydrą | 沃伊切赫·哈斯 | 波兰 | |
《邀请》 | L'Invitation | 克劳德·戈瑞塔 | 瑞士 |
1980年 | 《山巅的呼唤》 | Constans | 克里斯多夫·赞努西 | 波兰 | |
1983年 | 《结案》 | খারিজ (চলচ্চিত্র | 莫利奈·森 | 印度 | |
1985年 | 《雷德上校》 | Redl ezredes | 伊斯特凡·沙宝 | 匈牙利 | |
1986年 | 《圣女小德兰》 | Thérèse | 阿蓝·卡瓦利埃 | 法国 | |
1987年 | 《光之翼》 | Yeelen | 苏雷曼·西塞 | 马里 | |
《亲鸾白道》 | 『亲鸾 白い道』 | 三国连太郎 | 日本 |
1988年 | 《杀人影片》 | Krótki film o zabijaniu | 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 波兰 | |
1989年 | 《蒙特利尔的耶稣》 | Jésus de Montréal | 丹尼斯·阿坎德 | 加拿大 | |
1990年 | 《致命档案》 | Hidden Agenda | 肯·罗奇 | 英国 | |
1991年 | 《欧洲特快车》 | Europa | 拉斯·冯·提尔 | 丹麦 | |
《生命之外》 | Hors la vie | 马隆·巴格达帝 | 法国 |
1992年 | 《光之梦》 | El Sol del Membrillo | 维克多·艾力赛 | 西班牙 | |
《独立的生活》 | «Самостоятельная жизнь» | 维塔利·卡内夫斯基 | 俄罗斯 |
1993年 | 《戏梦人生》 | 侯孝贤 | 中国台湾 | |
《雨石》 | Raining Stones | 肯·罗奇 | 英国 |
1994年 | 《玛歌皇后》 | La Reine Margot | 巴提斯·谢侯 | 法国 | |
评审团特别奖(Prix spécial du Jury)时期 |
1995年 | 《不要忘记你将死》 | N'oublie pas que tu vas mourir | 札维耶·波瓦 | 法国 | |
《玻璃情人》 | Carrington | 克里斯多夫·汉普顿 | 英国 |
1996年 | 《超速性追缉》 | Crash | 大卫·柯南伯格 | 加拿大 | |
评审团奖(Prix du Jury)时期 |
1997年 | 《日落前决定爱不爱你》 | Western | 曼纽·波依利 | 法国 | |
1998年 | 《雪地里的魅影》 | La classe de neige | 克劳德·米勒 | 法国 | |
《家宴》 | Festen | 托马斯·凡提柏格 | 丹麦 |
1999年 | 《情归何处》 | A Carta | 曼诺·迪·奥利维拉 | 葡萄牙 | |
2000年 | 《老师的黑板》 | تخته سیاه | 萨米拉·马克马巴夫 | 伊朗 | |
《二楼传来的歌声》 | Sånger Från Andra Våningen | 罗伊·安德森 | 瑞典 |
2002年 | 《妙想天开》 | يد إلهية | 伊利亚·苏莱曼 | 巴勒斯坦 | |
2003年 | 《少女总统》 | پنج عصر | 萨米拉·马克马巴夫 | 伊朗 | |
2004年 | 《热带幻梦》 | สัตว์ประหลาด | 阿比查邦·韦拉斯塔古 | 泰国 | |
2005年 | 《青红》 | 王小帅 | 中国大陆 | |
2006年 | 《红路》 | Red Road | 安德莉亚·阿诺德 | 英国 | |
2007年 | 《我在伊朗长大》 | Persepolis | 玛嘉·莎塔碧 | 法国 | |
文森·帕宏诺 |
《寂静之光》 | Stellet Lijcht | 卡洛斯·雷加达斯 | 墨西哥 |
2008年 | 《政坛风云》 | Il Divo | 保罗·索伦提诺 | 意大利 | |
2009年 | 《蝙蝠:血色情欲》 | 《박쥐》 | 朴赞郁 | 韩国 | |
《发现心节奏》 | Fish Tank | 安德莉亚·阿诺德 | 英国 |
2010年 | 《呐喊的男人》 | Un Homme qui crie | 麦哈梅·沙雷·赫鲁 | 乍得 | |
2011年 | 《守护天使波丽士》 | Polisse | 麦温 | 法国 | |
2012年 | 《天使的一份》 | The Angels' Share | 肯·罗奇 | 英国 | |
2013年 | 《我的意外爸爸》 | 『そして父になる』 | 是枝裕和 | 日本 | |
2014年 | 《妈咪》 | Mommy | 泽维尔·多兰 | 加拿大 | |
《再见语言》 | Adieu au Langage | 让·吕克·戈达尔 | 法国 |
瑞士 |
2015年 | 《单身动物园》 | The Lobster | 尤格·蓝西莫 | 爱尔兰 | |
英国 |
希腊 |
2016年 | 《2016美国甜心》 | American Honey | 安德莉亚·阿诺德 | 英国 | |
2017年 | 《当爱不见了》 | «Нелюбовь» | 安德烈·萨金塞夫 | 俄罗斯 | |
2018年 | 《我想有个家》 | كفرناحوم | 娜丁·拉巴基 | 黎巴嫩 | |
2019年 | 《悲惨世界》 | Les Misérables | 莱奇·里 | 法国 | |
《杀戮荒村》 | Bacurau | 克雷伯·曼东沙·费侯 | 巴西 |
胡立亚诺·多赫聂拉斯 |
2020年的影展因新冠疫情未举办 |
2021年 | 《荒漠奥德赛》 | “הדרך” | 那达夫·拉匹 | 以色列 | |
《记忆》 | Memoria | 阿比查邦·韦拉斯塔古 | 哥伦比亚 |
2022年 | 《八座山》 | Le otto montagne | 夏洛特·冯黛梅尔许 | 意大利 | |
菲利克斯·凡·葛罗尼根 | 比利时 |
《驴叫》 | IO | 耶日·斯科利莫夫斯基 | 波兰 |
2023年 | 《枯叶》 | Kuolleet lehdet | 阿基·考里斯马基 | 芬兰 | |
最佳导演奖
年份 | 导演 | 电影 | 原名 | 产地 | 参考资料 |
1946年 | 雷奈·克莱门特 | 《铁路英雄传》 | La Bataille du rail | 法国 | |
1949年 | 雷奈·克莱门特 | 《玛拉帕加之墙》 | Au-delà des grilles | 法国 | |
1951年 | 路易士·布纽尔 | 《被遗忘的人》 | Los olvidados | 墨西哥 | |
1952年 | 克里斯蒂安-雅克 | 《勇士的奇遇》 | Fanfan la Tulipe | 法国 | |
1955年 | 朱尔斯·达辛 | 《警匪大决战》 | Du rififi chez les hommes | 美国 | |
谢尔盖·瓦西里耶夫 | 《石普卡的英雄》 | «Героите на Шипка» | 苏联 |
1956年 | 萨杰·犹凯维奇 | 《奥塞罗》 | «Отелло» | 苏联 | |
1957年 | 罗伯特·布列松 | 《死囚逃生记》 | Un condamné à mort s'est échappé | 法国 | |
1958年 | 英格玛·伯格曼 | 《生命边缘》 | Nära livet | 瑞典 | |
1959年 | 法兰索瓦·楚浮 | 《四百击》 | Les Quatre Cents Coups | 法国 | |
1961年 | 尤丽娅·索恩采娃 | 《烽火连年》 | «Повесть пламенных лет» | 苏联 | |
1965年 | 利维乌·丘列伊 | 《吊死鬼森林》 | Pădurea spânzuraților | 罗马尼亚 | |
1966年 | 萨杰·犹凯维奇 | 《列宁在波兰》 | «Ленин в Польше» | 苏联 | |
1967年 | 科绍·费伦茨 | 《一万日的太阳》 | Tízezer nap | 匈牙利 | |
1968年的影展因声援“五月风暴”抗议运动中途取消 |
1969年 | 克劳伯·罗加 | 《死神安东尼奥》 | O Dragão da Maldade contra o Santo Guerreiro | 巴西 | |
沃依采克·雅斯尼 | 《一切善良的市民们》 | Všichni dobří rodáci | 捷克斯洛伐克 |
1970年 | 约翰·鲍曼 | 《最后的李奥》 | Leo the Last | 英国 | |
1972年 | 米克洛斯·杨秋 | 《红色诗篇》 | Még kér a nép | 匈牙利 | |
1975年 | 米契尔·布洛特 | 《合众秩序》 | Les Ordres | 加拿大 | |
科斯塔·加夫拉斯 | 《特别法庭》 | Section spéciale | 法国 |
希腊 |
1976年 | 埃托尔·斯科拉 | 《丑陋的罗马人》 | Brutti, sporchi e cattivi | 意大利 | |
1978年 | 大岛渚 | 《爱的亡灵》 | 『爱の亡霊』 | 日本 | |
1979年 | 泰伦斯·马力克 | 《天堂之日》 | Days of Heaven | 美国 | |
1982年 | 韦纳·荷索 | 《陆上行舟》 | Fitzcarraldo | 西德 | |
1983年 | 罗伯特·布列松 | 《钱》 | L'Argent | 法国 |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乡愁》 | «Ностальгия» | 苏联 |
1984年 | 贝特朗·塔维涅 | 《乡村星期天》 | Un dimanche à la campagne | 法国 | |
1985年 | 安德烈·泰希内 | 《激情密约》 | Rendez-vous | 法国 | |
1986年 | 马丁·斯科塞斯 | 《下班后》 | After Hours | 美国 | |
1987年 | 文·温德斯 | 《鸽之翼》 |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 西德 | |
1988年 | 费尔南多·索拉纳斯 | 《南方》 | Sur | 阿根廷 | |
1989年 | 艾米尔·库斯杜力卡 | 《流浪者之歌》 | Дом за вешање | 南斯拉夫 | |
1990年 | 帕维·龙根 | 《蓝调计程车》 | «Такси-блюз» | 苏联 | |
1991年 | 乔尔·柯恩 | 《巴顿·芬克》 | Barton Fink | 美国 | |
1992年 | 罗伯特·奥特曼 | 《幕后玩家》 | The Player | 美国 | |
1993年 | 麦克·李 | 《赤裸》 | Naked | 英国 | |
1994年 | 南尼·莫瑞提 | 《亲爱的日记》 | Caro diario | 意大利 | |
1995年 | 马修·卡索维茨 | 《恨》 | La Haine | 法国 | |
1996年 | 乔尔·柯恩 | 《法戈》 | Fargo | 美国 | |
1997年 | 王家卫 | 《春光乍泄》 | 中国香港 | |
1998年 | 约翰·鲍曼 | 《王牌大盗》 | The General | 英国 | |
1999年 |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尔 |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 Todo sobre mi madre | 西班牙 | |
2000年 | 杨德昌 | 《一一》 | 中国台湾 | |
2001年 | 乔尔·柯恩 | 《缺席的男人》 | The Man Who Wasn't There | 美国 | |
大卫·林奇 | 《穆赫兰道》 | Mulholland Drive | 美国 |
2002年 | 林权泽 | 《醉画仙》 | 《취화선》 | 韩国 | |
保罗·汤玛斯·安德森 | 《爱昏头》 | Punch-Drunk Love | 美国 |
2003年 | 格斯·范·桑特 | 《大象》 | Elephant | 美国 | |
2004年 | 东尼·葛里夫 | 《北非行路遥》 | Exils | 法国 | |
2005年 | 麦克·汉内克 | 《隐藏摄影机》 | Caché | 奥地利 | |
2006年 | 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 《通天塔》 | Babel | 墨西哥 | |
2007年 | 朱利安·许纳贝 | 《潜水钟与蝴蝶》 | 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 | 美国 | |
2008年 | 努瑞·贝其·锡兰 | 《三只猴子》 | Üç Maymun | 土耳其 | |
2009年 | 布里兰特·曼多萨 | 《男孩看见血地狱》 | Kinatay | 菲律宾 | |
2010年 | 马修·阿马立克 | 《舞娘人生》 | Tournée | 法国 | |
2011年 | 尼可拉斯·温丁·黑芬 | 《亡命驾驶》 | Drive | 丹麦 | |
2012年 | 卡洛斯·雷加达斯 | 《舐梦人》 | Post Tenebras Lux | 墨西哥 | |
2013年 | 阿玛特·艾斯卡蓝特 | 《毒粉风暴》 | Heli | 墨西哥 | |
2014年 | 班奈特·米勒 | 《狐狸猎手》 | Foxcatcher | 美国 | |
2015年 | 侯孝贤 | 《刺客聂隐娘》 | 中国台湾 | |
2016年 | 克里斯汀·穆基 | 《毕业风暴》 | Bacalaureat | 罗马尼亚 | |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 《私人采购》 | Personal Shopper | 法国 |
2017年 | 索菲亚·科波拉 | 《魅惑》 | The Beguiled | 美国 | |
2018年 |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 《冷战》 | Zimna wojna | 波兰 | |
2019年 | 尚-皮耶·达顿 | 《年轻的阿罕默德》 | Le Jeune Ahmed | 比利时 | |
卢·达顿 | 比利时 |
2020年的影展因新冠疫情未举办 |
2021年 | 莱奥·卡拉克斯 | 《安妮特》 | Annette | 法国 | |
2022年 | 朴赞郁 | 《分手的决心》 | 《헤어질 결심》 | 韩国 | |
2023年 | 陈英雄 | 《多丹·布法内的欲望》 | 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 | 法国 | |
最佳男演员奖
年份 | 演员 | 电影 | 国籍 | 参考资料 |
1946年 | 雷·米兰 | Ray Milland | 《失去的周末》 | 英国 | |
1948年的影展因财政问题未举办 | |
1949年 | 爱德华·罗宾逊 | Edward G. Robinson | 《无情世家》 | 美国 | |
1950年的影展因财政问题未举办 | |
1951年 | 麦克·雷德格雷夫 | Michael Redgrave | 《峰途路转》 | 英国 | |
1952年 | 马龙·白兰度 | Marlon Brando | 《萨帕塔传》 | 美国 | |
1955年 | 史宾塞·屈赛 | Spencer Tracy | 《黑岩喋血记》 | 美国 | |
赛尔吉·卢其亚诺夫 | Сергей Лукья́нов | 《大家庭》 | 苏联 |
鲍里斯·费奥多罗维奇·安德烈耶夫 | Бори́с Андре́ев |
阿列克谢·巴塔洛夫 | Алексе́й Бата́лов |
赛尔吉·库利洛夫 | Сергей Кури́лов |
瓦季姆·梅德韦杰夫 | Вади́м Медве́дев |
保利斯·比提耶克夫 | Борис Битюко́в |
尼可赖·古里斯寇 | Никола́й Грице́нко |
帕弗·卡东契尼可夫 | Па́вел Ка́дочников |
保利斯·寇寇夫金 | Борис Коковкин |
尼可赖·赛尔吉夫 | Николай Сергеев |
1957年 | 约翰·克兹米勒 | John Kitzmiller | 《和平之谷》 | 美国 | |
1958年 | 保罗·纽曼 | Paul Newman | 《夏日春情》 | 美国 | |
1959年 | 布雷福德·迪曼 | Bradford Dillman | 《朱门孽种》 | 美国 | |
狄恩·史达威尔 | Dean Stockwell |
奥森·威尔斯 | Orson Welles |
1961年 | 安东尼·帕金斯 | Anthony Perkins | 《何日君再来》 | 美国 | |
1963年 | 李察·哈里斯 | Richard Harris | 《如此运动生涯啊!》 | 爱尔兰 | |
1964年 | 安塔·帕杰尔 | Antal Páger | 《百灵鸟》 | 匈牙利 | |
萨罗·乌尔济 | Saro Urzì | 《诱惑与遗弃》 | 意大利 |
1965年 | 泰伦·史坦普 | Terence Stamp | 《蝴蝶春梦》 | 英国 | |
1966年 | 帕尔·奥斯卡森 | Per Oscarsson | 《饥饿》 | 瑞典 | |
1967年 | 奥戴德·科特雷 | עודד קוטלר | 《三天与男孩》 | 以色列 | |
1968年的影展因声援“五月风暴”抗议运动中途取消 |
1969年 | 尚-路易·坦帝尼昂 | Jean-Louis Trintignant | 《焦点新闻》 | 法国 | |
1970年 | 马切洛·马斯楚安尼 | Marcello Mastroianni | 《披萨一角》 | 意大利 | |
1971年 | 里卡多·库乔拉 | Riccardo Cucciolla | 《死刑台的旋律》 | 意大利 | |
1972年 | 尚·扬安 | Jean Yanne | 《我们不会白头到老》 | 法国 | |
1973年 |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 Giancarlo Giannini | 《爱情无政府》 | 意大利 | |
1974年 | 杰克·尼科尔森 | Jack Nicholson | 《最后行动》 | 美国 | |
1975年 | 维多利·欧葛斯曼 | Vittorio Gassman | 《闻香识女人》 | 意大利 | |
1976年 | 荷西·路易斯·高梅兹 | José Luis Gómez | 《杜瓦特的家庭》 | 西班牙 | |
1977年 | 费南多·雷伊 | Fernando Rey | 《埃莉莎,我的爱》 | 西班牙 | |
1978年 | 乔恩·沃伊特 | Jon Voight | 《归返家园》 | 美国 | |
1979年 | 杰克·莱蒙 | Jack Lemmon | 《大特写》 | 美国 | |
1980年 | 米歇尔·皮可利 | Michel Piccoli | 《虚无飘渺》 | 法国 | |
1981年 | 乌戈·托格内吉 | Ugo Tognazzi | 《一个可笑人物的悲剧》 | 意大利 | |
1982年 | 杰克·莱蒙 | Jack Lemmon | 《失踪》 | 美国 | |
1983年 | 吉昂·马利亚·沃隆特 | Gian Maria Volonté | 《马里奥里奇之死》 | 意大利 | |
1984年 | 阿佛雷多·兰达 | Alfredo Landa | 《天真圣人》 | 西班牙 | |
佛朗西斯科·拉霸 | Francisco Rabal |
1985年 | 威廉·赫特 | William Hurt | 《蜘蛛女之吻》 | 美国 | |
1986年 | 米歇尔·布朗 | Michel Blanc | 《晚礼服》 | 法国 | |
鲍伯·霍金斯 | Bob Hoskins | 《蒙娜丽莎》 | 英国 |
1987年 | 马切洛·马斯楚安尼 | Marcello Mastroianni | 《黑眼睛》 | 意大利 | |
1988年 | 佛瑞斯特·惠塔克 | Forest Whitaker | 《菜鸟帕克》 | 美国 | |
1989年 | 詹姆斯·史班德 | James Spader | 《性、谎言、录像带》 | 美国 | |
1990年 | 热拉尔·德帕迪约 | Gérard Depardieu | 《大鼻子情圣》 | 法国 | |
1991年 | 约翰·特托罗 | John Turturro | 《巴顿·芬克》 | 美国 | |
1992年 | 蒂姆·罗宾斯 | Tim Robbins | 《幕后玩家》 | 美国 | |
1993年 | 大卫·休里斯 | David Thewlis | 《赤裸》 | 英国 | |
1994年 | 葛优 | 《活着》 | 中国大陆 | |
1995年 | 乔纳森·普雷斯 | Jonathan Pryce | 《玻璃情人》 | 英国 | |
1996年 | 帕斯卡·杜奎奈 | Pascal Duquenne | 《第八日》 | 比利时 | |
丹尼尔·奥图 | Daniel Auteuil | 法国 |
1997年 | 西恩·潘 | Sean Penn | 《恋恋风暴》 | 美国 | |
1998年 | 彼得·穆兰 | Peter Mullan | 《我的名字是乔》 | 英国 | |
1999年 | 艾曼钮·斯高提 | Emmanuel Schotte | 《人,性本色》 | 法国 | |
2000年 | 梁朝伟 | 《花样年华》 | 中国(香港) | |
2001年 | 班诺·马吉梅 | Benoît Magimel | 《钢琴教师》 | 法国 | |
2002年 | 奥利维耶·古贺梅 | Olivier Gourmet | 《儿子》 | 比利时 | |
2003年 | 穆萨法·欧兹德米 | Muzaffer Özdemir | 《远方》 | 土耳其 | |
马莫·阿敏·托普拉 | Mehmet Emin Toprak |
2004年 | 柳乐优弥 | 柳楽优弥 | 《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 | 日本 | |
2005年 | 汤米·李·琼斯 | Tommy Lee Jones | 《马奎斯的三场葬礼》 | 美国 | |
2006年 | 贾梅·德布兹 | جمال دبوز | 《光荣岁月》 | 法国、摩洛哥 | |
沙米·纳西利 | Samy Naceri | 法国 |
洛契迪·森姆 | Roschdy Zem |
山米·布亚拉 | Sami Bouajila |
伯纳德·布兰卡恩 | Bernard Blancan |
2007年 |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 Константи́н Лавро́ненко | 《将爱放逐》 | 俄罗斯 | |
2008年 | 班尼西欧·狄奥·托罗 | Benicio del Toro | 《切》 | 波多黎各 | |
2009年 |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 Christoph Waltz | 《无耻混蛋》 | 奥地利 | |
2010年 | 哈维尔·巴登 | Javier Bardem | 《美错》 | 西班牙 | |
艾利欧·杰曼诺 | Elio Germano | 《我们的生活》 | 意大利 |
2011年 | 尚·杜贾丹 | Jean Dujardin | 《大艺术家》 | 法国 | |
2012年 | 麦兹·米克森 | Mads Mikkelsen | 《捕猎》 | 丹麦 | |
2013年 | 布鲁斯·邓恩 | Bruce Dern | 《内布拉斯加》 | 美国 | |
2014年 | 蒂莫西·斯波 | Timothy Spall | 《画世纪:透纳先生》 | 英国 | |
2015年 | 文森·林登 | Vincent Lindon | 《衡量一个人》 | 法国 | |
2016年 | 沙哈布·侯赛尼 | شهاب حسینی | 《新居风暴》 | 伊朗 | |
2017年 | 杰昆·菲尼克斯 | Joaquin Phoenix | 《你从未在此》 | 美国 | |
2018年 | 马切洛·冯提 | Marcello Fonte | 《狗奴人生》 | 意大利 | |
2019年 |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 Antonio Banderas | 《痛苦与荣耀》 | 西班牙 | |
2020年的影展因新冠疫情未举办 | |
2021年 | 卡赖伯·兰里·琼斯 | Caleb Landry Jones | 《恶的序章》 | 美国 | |
2022年 | 宋康昊 | 송강호 | 《掮客》 | 韩国 | |
2023年 | 役所广司 | 役所広司 | 《完美的日子》 | 日本 | |
最佳女演员奖
年度 | 演员 | 电影 | 国籍 | 参考资料 |
1946年 | 蜜雪儿·摩根 | Michèle Morgan | 《田园交响曲》 | 法国 | |
1948年的影展因财政问题未举办 | |
1949年 | 伊萨·米兰达 | Isa Miranda | 《玛拉帕加之墙》 | 意大利 | |
1950年的影展因财政问题未举办 | |
1951年 | 贝蒂·戴维斯 | Bette Davis | 《彗星美人》 | 美国 | |
1952年 | 李·格兰特 | Lee Grant | 《侦探故事》 | 美国 | |
1953年 | 雪莉·布思 | Shirley Booth | 《兰闺春怨》 | 美国 | |
1955年 | 依莱娜·都波拉弗发 | Елена Борисовна Добронравова | 《大家庭》 | 苏联 | |
薇拉·库兹尼索娃 | Вера Андреевна Кузнецова |
克莱拉·卢区寇 | Клара Степановна Лучко |
耶卡提莉娜·萨明诺娃 | Екатерина Фёдоровна Савинова |
伊雅·阿瑞皮娜 | Ия Алексеевна Арепина |
拉莉莎·孔柏格 | Лариса Ивановна Кронберг |
1956年 | 苏珊·海华 | Susan Hayward | 《伤心泪尽话当年》 | 美国 | |
1957年 | 朱列塔·玛西纳 | Giulietta Masina | 《卡比莉亚之夜》 | 意大利 | |
1958年 | 碧比·安德松 | Bibi Andersson | 《生命边缘》 | 瑞典 | |
埃娃·达尔贝克 | Eva Dahlbeck |
芭洛·西亚·欧娜丝 | Barbro Hiort af Ornäs |
英丽德·图林 | Ingrid Thulin |
1959年 | 西蒙·仙诺 | Simone Signoret | 《金屋泪》 | 法国 | |
1960年 | 梅利娜·迈尔库里 | Melina Mercouri | 《痴汉艳娃》 | 希腊 | |
珍妮·摩露 | Jeanne Moreau | 《如歌的中板》 | 法国 |
1961年 | 索非娅·罗兰 | Sophia Loren | 《烽火母女情》 | 意大利 | |
1962年 | 凯瑟琳·赫本 | Katharine Hepburn | 《长夜漫漫路迢迢》 | 美国 | |
丽塔·塔欣厄姆 | Rita Tushingham | 《甜言蜜语》 | 英国 |
1963年 | 玛丽娜·弗拉迪 | Marina Vlady | 《女王蜂》 | 法国 | |
1964年 | 安妮·班克劳馥 | Anne Bancroft | 《太太的苦闷》 | 美国 | |
芭芭拉·巴里 | Barbara Barrie | 《天伦泪》 | 美国 |
1965年 | 萨曼莎·艾加 | Samantha Eggar | 《蝴蝶春梦》 | 英国 | |
1966年 |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 Vanessa Redgrave | 《摩根》 | 英国 | |
1967年 | 皮娅·德格马克 | Pia Degermark | 《鸳鸯恋》 | 瑞典 | |
1968年的影展因声援“五月风暴”抗议运动中途取消 | |
1969年 |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 Vanessa Redgrave | 《绝代美人》 | 英国 | |
1970年 | 奥塔维娅·皮科洛 | Ottavia Piccolo | 《我的青春》 | 意大利 | |
1971年 | 姬蒂·温 | Kitty Winn | 《毒海鸳鸯》 | 美国 | |
1972年 | 苏珊娜·约克 | Susannah York | 《幻象》 | 英国 | |
1973年 | 珍妮·华德 | Joanne Woodward | 《雏凤吟》 | 美国 | |
1974年 | 玛丽-若泽·纳特 | Marie-José Nat | 《舞会的小提琴》 | 法国 | |
1975年 | 瓦莱丽·珀赖因 | Valerie Perrine | 《伦尼的故事》 | 美国 | |
1976年 | 多米妮克·桑达 | Dominique Sanda | 《遗产》 | 法国 | |
特勒奇克·玛丽 | Törőcsik Mari | 《德里夫人您在哪》 | 匈牙利 |
1977年 | 雪莉·杜瓦 | Shelley Duvall | 《三女性》 | 美国 | |
莫妮克·梅屈尔 | Monique Mercure | 《摄影师马丁》 | 加拿大 |
1978年 | 吉尔·克莱伯勒 | Jill Clayburgh | 《不结婚的女人》 | 美国 | |
伊莎贝尔·于佩尔 | Isabelle Huppert | 《维奥莱特·诺齐埃尔》 | 法国 |
1979年 | 莎莉·菲尔德 | Sally Field | 《诺玛蕊》 | 美国 | |
1980年 | 阿努克·艾梅 | Anouk Aimée | 《虚无飘渺》 | 法国 | |
1981年 | 伊莎贝·艾珍妮 | Isabelle Adjani | 《四重奏》 | 法国 | |
《着魔》 |
1982年 | 雅德维加·扬科夫斯卡-切斯拉克 | Jadwiga Jankowska-Cieślak | 《另一个天堂》 | 波兰 | |
1983年 | 汉娜·许古拉 | Hanna Schygulla | 《皮耶拉的故事》 | 西德 | |
1984年 | 海伦·米伦 | Helen Mirren | 《恩怨情天》 | 英国 | |
1985年 | 诺玛·艾林德罗 | Norma Aleandro | 《官方说法》 | 阿根廷 | |
雪儿 | Cher | 《面具》 | 美国 |
1986年 | 巴巴拉·苏科瓦 | Barbara Sukowa | 《罗莎·卢森堡》 | 西德 | |
佛南达·托瑞丝 | Fernanda Torres | 《永远或不再爱我》 | 巴西 |
1987年 | 芭芭拉·赫尔希 | Barbara Hershey | 《羞怯的女人》 | 美国 | |
1988年 | 《上帝的另一个世界》 | 美国 | |
乔迪·梅 | Jodhi May | 英国 |
琳达·姆夫西 | Linda Mvusi | 南非 |
1989年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Meryl Streep | 《暗夜哭声》 | 美国 | |
1990年 | 克里斯汀娜·杨达 | Krystyna Janda | 《审讯》 | 波兰 | |
1991年 | 伊莲·雅各 | Irène Jacob | 《双面薇若妮卡》 | 瑞士 | |
1992年 | 佩妮拉·奥古斯特 | Pernilla August | 《善意的背叛》 | 瑞典 | |
1993年 | 霍利·亨特 | Holly Hunter | 《钢琴师和她的情人》 | 美国 | |
1994年 | 薇娜·莉丝 | Virna Lisi | 《玛歌皇后》 | 意大利 | |
1995年 | 海伦·米伦 | Helen Mirren | 《疯狂的乔治王》 | 英国 | |
1996年 | 布兰达·布蕾辛 | Brenda Blethyn | 《秘密与谎言》 | 英国 | |
1997年 | 凯茜·伯克 | Kathy Burke | 《切勿吞食》 | 英国 | |
1998年 | 艾罗蒂·布雪 | Élodie Bouchez | 《天使热爱的生活》 | 法国 | |
娜塔莎·雷尼耶 | Natacha Régnier | 比利时 |
1999年 | 赛芙琳·卡尼尔 | Séverine Caneele | 《人,性本色》 | 比利时 | |
埃米莉·德凯纳 | Émilie Dequenne | 《美丽萝赛塔》 |
2000年 | 比约克 | Björk | 《黑暗中的舞者》 | 冰岛 | |
2001年 | 伊莎贝尔·于佩尔 | Isabelle Huppert | 《钢琴教师》 | 法国 | |
2002年 | 卡蒂·欧蒂宁 | Kati Outinen | 《没有过去的男人》 | 芬兰 | |
2003年 | 玛丽-乔丝·克鲁兹 | Marie-Josée Croze | 《老爸的单程车票》 | 加拿大 | |
2004年 | 张曼玉 | 《错的多美丽》 | 中国(香港) | |
2005年 | 汉娜·拉斯萝 | חנה לסלאו | 《自由地带》 | 以色列 | |
2006年 | 佩内洛普·克鲁兹 | Penélope Cruz | 《回归》 | 西班牙 | |
卡门·莫拉 | Carmen Maura |
劳拉·杜纳斯 | Lola Dueñas |
丘丝·兰普雷亚韦 | Chus Lampreave |
布兰卡·波提罗 | Blanca Portillo |
尤汉娜·柯博 | Yohana Cobo |
2007年 | 全道嬿 | 전도연 | 《密阳》 | 韩国 | |
2008年 | 桑德拉·寇维洛尼 | Sandra Corveloni | 《越线》 | 巴西 | |
2009年 | 夏洛特·甘丝柏 | Charlotte Gainsbourg | 《反基督》 | 法国 | |
2010年 | 茱丽叶·毕诺许 | Juliette Binoche | 《爱情对白》 | 法国 | |
2011年 | 克斯汀·邓斯特 | Kirsten Dunst | 《惊悚末日》 | 美国 | |
2012年 | 克里斯蒂娜·弗卢图尔 | Cristina Flutur | 《灵欲告白》 | 罗马尼亚 | |
柯斯米娜·史崔坦 | Cosmina Stratan |
2013年 | 贝热尼丝·贝乔 | Bérénice Bejo | 《咎爱》 | 法国、阿根廷 | |
2014年 | 朱丽安·摩尔 | Julianne Moore | 《寂寞星图》 | 美国 | |
2015年 | 鲁妮·玛拉 | Rooney Mara | 《卡罗尔》 | 美国 | |
艾曼纽·贝考 | Emmanuelle Bercot | 《我心深爱的国王》 | 法国 |
2016年 | 贾桂琳·荷西 | Jaclyn Jose | 《私法拘留》 | 菲律宾 | |
2017年 | 黛安·克鲁格 | Diane Kruger | 《烈爱天堂》 | 德国 | |
2018年 | 莎默·耶斯雅莫娃 | Самал Ілиясқызы Есләмова | 《小家伙》 | 哈萨克斯坦 | |
2019年 | 艾蜜莉·碧崔 | Emily Beecham | 《小魔花》 | 英国 | |
2020年的影展因新冠疫情未举办 | |
2021年 | 蕾娜特·瑞因斯夫 | Renate Reinsve |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 挪威 | |
2022年 | 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 | زهرا اميرابراهيمی | 《圣蛛》 | 伊朗 | |
2023年 | 梅尔维·迪兹达尔 | Merve Dizdar | 《关于枯草》 | 土耳其 | |
华人在戛纳
华语电影人与华语电影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截至2023年,共有14位华人担任主竞赛单元评审,分别为巩俐(1997年)、陈凯歌(1998年)、杨德昌(2001年)、姜文(2003年)、徐克(2004年)、吴宇森(2005年)、张曼玉(2006年)、章子怡(2006年)、舒淇(2009年)、杜琪峯(2011年)、施南生(2011年)、贾樟柯(2014年)、范冰冰(2017年)和张震(2018年),其中章子怡又分别于2006年和2013年担任电影基石单元和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属于戛纳评审团的常客。除了评委之外,有两位华语电影人曾担任评审团主席,包括2008年短片单元评审团主席杨德昌,以及2005年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主席王家卫。
获奖成绩方面,截至2023年,有一部华语电影斩获了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奖金棕榈奖,为陈凯歌的《霸王别姬》(1993年)。以下为华人获得电影节各奖项的记录:
颁奖年份(届次) | 奖项 | 获奖人 | 电影作品 |
1962年(第15届) | 高级技术委员会大奖 | 李翰祥 | 《杨贵妃》 |
1966年(第19届) | 高级技术委员会大奖 | 尤磊 | 《半夜鸡叫》 |
1975年(第28届) | 高级技术委员会大奖 | 胡金铨 | 《侠女》 |
1993年(第46届) | 金棕榈奖 | 陈凯歌 | 《霸王别姬》 |
国际影评人协会奖 |
评审团大奖 | 侯孝贤 | 《戏梦人生》 |
1994年(第47届) | 张艺谋 | 《活着》 |
1995年(第48届) | 高级技术委员会大奖 | 吕乐 |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
1997年(第50届) | 最佳导演 | 王家卫 | 《春光乍泄》 |
1998年(第51届) | 国际影评人协会奖 | 蔡明亮 | 《洞》 |
1999年(第52届) | 高级技术委员会大奖 | 屠居华 | 《荆轲刺秦王》 |
2000年(第53届) | 评审团大奖 | 姜文 | 《鬼子来了》 |
最佳男演员 | 梁朝伟 | 《花样年华》 |
高级技术委员会大奖 | 张叔平、杜可风、李屏宾 | 《一一》 |
最佳导演 | 杨德昌 |
2001年(第54届) | 高级技术委员会大奖 | 杜笃之 | 《你那边几点》 |
《千禧曼波》 |
电影基石单元三等奖 | 杨超 | 《待避》 |
2004年(第57届) | 金摄影机奖 | 《旅程》 |
2005年(第58届) | 评审团奖 | 王小帅 | 《青红》 |
2009年(第62届) | 最佳编剧 | 梅峰 | 《春风沉醉的夜晚》 |
2013年(第66届) | 最佳编剧 | 贾樟柯 | 《天注定》 |
2015年(第68届) | 最佳导演 | 侯孝贤 | 《刺客聂隐娘》 |
电影原声带奖 | 林强 |
电影市场
电影市场创立于1959年,1980年被正式纳入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活动,是二战后第一个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每年,电影市场吸引1.2万名电影行业人士前来参观,超过4000部电影在电影市场上放映。电影节官方在蔚蓝海岸河畔搭建了众多展馆,这些展馆统称为“国际村”。虽然官方通常不会披露展会的成交总额,加上部分交易是在展会外进行,业内人士估计每年的交易总额大约在6亿到10亿美元之间。
2016年,大约1.19万人登记成为电影市场的参展商,其中中国在参展人数上迎头赶上,仅次于美国、法国、英国和德国。当年一共进行了1426场放映活动,共有985部长片放映,此外还有1050部其他形式的项目亮相。在当年成交的所有项目中,剧本已定稿、导演及演员人选获批准、只拍了少量镜头的开发中项目占比最高,其中胜图娱乐(STX Entertainment)以500万美元卖下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创下当年的成交金额纪录。另一方面,以往由DVD和付费电视占据的细分市场几近消失。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电影市场转到线上举行。近年来,VR、流媒体及利用人工智能手段的电影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新趋势。
行业影响
近年来,戛纳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全球电影界最重要的活动,是首屈一指的国际媒体和文化活动。电影学者吉尔·福布斯(Jill Forbes)和莎拉·斯崔特(Sarah Street)在《欧洲电影概述》(European Cinema: An Introduction)一书中认为戛纳电影节对影评圈及商业界来说非常重要,是欧洲人想根据电影的艺术价值卖片的重赛芙琳·卡尼尔要渠道,同时为各国确立电影品牌提供平台,让大众逐渐培养出“欧洲电影是艺术电影的观念”。
入选戛纳国际电影节被认为是等同于获得法国军团荣誉勋章,有如缔造神话。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入选竞逐金棕榈奖的正式单元,或是影评人周、导演双周、ACID(独立电影推广协会)等平行单元,对电影在法国国内或海外地区的推广都是至关重要,其在电影市场中的价值也同样体现在这里。如果影评人与其他观众的反响是积极正面,那么这部电影在市场上的售价就可以上涨。许多发行商会利用所谓的“戛纳效应”,选择在电影于戛纳电影节放映当天上映电影,也有发行商会把戛纳的放映当成试映。
电影的制片人、导演及演员都希望在电影节上得到“锦上添花”的奖项,而由官方评审团颁发的奖项更是媒体、电影爱好者和娱乐界非常看重的标签。在电影节的所有奖项中,金棕榈奖被认为是电影行业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代表着电影对法国国内及海外观众的质量保证。获奖者可以凭借这个奖项获得国际声誉,轻松找到发行商,收获成千上万的观众。除了在票房方面得到保证,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也时常在其他颁奖典礼上获得肯定,譬如《低俗小说》《钢琴家》《教会》《陆军野战医院》等电影就是同时获得奥斯卡和金棕榈奖。
相关争议
自2000年以来,部分人士批评戛纳电影节将新人导演和成熟导演的作品混为一谈,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也有意见认为戛纳电影节只邀请已经成名的国际巨星出席活动,而国际巨星根本就不需要通过官方的评选活动来积攒名气。因此,外界指责戛纳电影节逐渐商业化,不再以作品为中心。有媒体甚至称戛纳电影节为“过时电影节”,非常看重商业利益,已经不是非参加不可的那种。
多年来,戛纳电影节成为了大导演的专属活动,譬如大卫·林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大卫·柯南伯格三位,他们都是电影节的常客。又以2007年的正式评选单元为例,22部参选电影中,只有13部是戛纳新人的作品。2009年,演员桑德琳·波奈儿认为当年参赛作品缺乏新意:“拉斯·冯·提尔、昆汀·塔伦蒂诺、佩德罗·阿莫多瓦……我们老是看到他们的作品。”
意见认为戛纳电影节只会邀请已经成名的巨星参加。相比之下,当新人获得奖项的时候,现场观众会给他们吹口哨。然而1999年人气演员赛芙琳·卡尼尔和艾米莉·德奎恩分别获得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的时候,现场在她们发表获奖感言期间抱以嘘声。有参加电影节的人士直接告诉记者:“我们只想要莱茵石和亮片。”其他人则希望在获奖名单上看到更加迷人、更加主流的电影。第52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大卫·柯南伯格曾为评审团的选择辩护:“我们并不觉得自己被激进或反好莱坞欲望驱使。既然好莱坞已经把全世界都洗脑了,我们还设立评审团干嘛?如果人气是唯一的评选标准,你让观众来进行投票就好了,这样最受欢迎的电影就会获奖。”
在部分人看来,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作品如果入围竞赛名单,可能是因为其本国的其他电影作品有一定的口碑,或者是电影本身对本国的问题、文化或思维方式进行简单的解读,只为迎合西方观众的口味。从这个角度来看,一直以捍卫原创和前卫电影形式作为挡箭牌的戛纳电影节已经成为新学院派的殿堂。
热点事件
Netflix不满规则变更撤展
2017年,美国流媒体巨头网飞(Netflix)凭着韩国导演奉俊昊的《玉子》和诺亚·鲍姆巴赫的《迈耶维茨家的故事 (全新增订版)》参加戛纳主竞赛单元角逐后,法国各大电影院的老板和各电影工会向戛纳艺术总监蒂埃里·福茂提出抗议,反对将不在院线放映的流媒体平台纳入竞赛单元。事实上,网飞有意将参展作品放在法国的电影院公映,只不过法国法律规定电影在院线上映的36个月内不得出现在家用媒体平台,网飞才打消了原来的想法。最终,因应业界的反对声音,戛纳主办方于2018年修改参赛规则,要求竞赛单元的参赛作品必须在法国的电影院放映。然而此举被网飞视作对流媒体平台的歧视,于是决定退出当年的戛纳电影节。直至2023年,福茂透露Netflix仍未有重返戛纳电影节的计划。
Metoo运动的影响
2018年的戛纳电影节是Metoo运动爆发后的第一届戛纳电影节。在当年的电影节上,由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主席凯特·布兰切特率领82名女性电影演员及导演在走红毯游行,表达对Metoo运动的支持。而在2019年,持有比利时及荷兰双重国籍的女演员桑德·范·罗伊在阿兰·德龙接受荣誉金棕榈奖期间的红毯仪式上,以背部“停止对女性进行暴力”的巨大刺青表达抗议,反对组委会向涉嫌暴力对待女性的阿兰·德龙颁奖。
与俄乌冲突有关的事件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电影节组委会宣布不为未明确反对战争的俄罗斯媒体记者发放记者证。在当年电影节的开幕式上,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以视频方式发表讲话。2023年的红毯仪式上,在Instagram拥有百万粉丝的乌克兰健身教练伊洛娜·切尔诺拜(Ilona Chernobai)身穿乌克兰国旗颜色的裙子,将一袋假血涂在自己身上,闯入红毯区域。她之后被现场保安带离现场。
戛纳风采
每年到了电影节的时候,上万人会涌入戛纳小镇参加活动,造成了当地酒店及民宿房价大幅度上涨,涨幅又以新冠疫情爆发最为明显。尽管如此,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电影爱好者都会慕名前往。以往游客及记者只需凭借证件即可入行观看电影,据称有些疯狂影迷,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三餐只靠几块巧克力充饥,为的是尽可能把时间投入到看电影中。而从新冠疫情爆发后,为防止人群在进场排队时形成聚集,原有的通行证制度改成网上抢票,观众需要每天早上7点在网上抢四天之后的票。即便是抢到了票,也要趁早排队进场,排队落后的可能会面临有票没座位的情况。尽管如此,影迷们观影的热情并没有减退,而且排队人龙比改制前还要长。
注释
[a]1939年的金棕榈奖共有12部入围作品,但当年的电影节因德国宣布入侵波兰中途腰斩。当年的金棕榈奖到2002年才正式评选,评选范围为12部作品中7部得以保存下来的作品,分别为塞西尔·德米尔执导的《万世师表》《联太铁路》《四片羽毛》、米哈伊尔·罗姆执导的《列宁在1918》、维克多·弗莱明执导的《绿野仙踪》、道格拉斯·塞克执导的《小无赖》,以及雅克·费德执导的《诺德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