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长春中医药大学建立于1958年,原名为“长春中医学院”,前身是1950年建立的“长春市中医进修学校”;1970年,学校并入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恢复长春中医学院建制;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长春中医学院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
截至2019年10月,学校建有净月校区、红旗校区、博学校区、东民主校区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7.1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开设本科专业23个,有全日制在校生14515人,本专科生11282人,研究生3166人,专任教师493人,外聘教师107人,临床教师1123人,折合教师数1108人。学校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
历史沿革
长春中医学院
1950年,长春市中医进修学校成立;1955年,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1958年,在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建立了长春中医学院;1962年,吉林省卫生干部学校并入该校;1970年,学校与吉林医科大学进行合并;1978年,学校从吉林医科大学中独立出来,恢复长春中医学院建制,成为吉林省高等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中心;2000年,长春中医学院将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和吉林省职工医科大学一同合并;2002年,长春中医药大学净月校区一期工程胜利竣工,学校主体迁入净月校区;2003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行业唯一一所获得博士授权的学校,同时也是“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唯一一所获得博士授予权的学校;2004年,经教育局批准和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长春中医学院成为省属重点高校。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长春中医学院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2009年,学校成为在该年度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唯一一所获批建设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2020年3月,学校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高校。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设有教学组织单位15个,教学管理单位3个;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3个,学科专业覆盖医、工、管、法、文5个学科门类。
学院名称 | 专业内容 |
中医学院 | 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 |
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药学院 | 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生物制药(中外合作办学)、中药资源与开发 |
针灸推拿学院 | 针灸推拿学 |
康复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 中医康复学、康复治疗学、中西医临床医学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健康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药事管理、市场营销、健康服务与管理 |
医药信息学院 | 医药信息工程 |
职业技术学院 | 护理、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中药、市场营销(药品营销)、药物制剂技术、医药营销 |
基础医学院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创新创业学院 | —— |
体育教学部 | —— |
外语教学部 | —— |
创新实践中心 | —— |
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 | 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药物制剂、药学、康复治疗技术 |
国际教育学院 | —— |
师资情况
截至2022年6月,长春中医药大学有专任教师493人,外聘教师107人,临床教师1123人,折合教师数110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长江学者”,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中医药领军人物“岐黄学者”等一批优秀教师。学校拥有博士生导师155人,硕士生导师751人;其中,包括院士(双聘)1名,国医大师4名,白求恩奖章1名,“长江学者”1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全国中医药领军人物“岐黄学者”4名,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者2人,全国名中医4名,还有全国优秀教师4名,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名,1名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40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7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职称 | 名单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仝小林 |
国医大师 | 任继学、刘柏龄、王烈、南征 |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 任继学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 任继学、刘柏龄、王烈、王之虹等 |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 王之虹 |
全国优秀教师 | 苏颖、罗晶、王富春等 |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拥有1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1个吉林省“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2个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
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
截至2023年3月,学校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学科有1个。
学科类别 | 名单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 内经学、中医骨伤科学、药用动物学、中医眼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脑病学、针灸学、中医络病学等 |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 | 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 |
吉林省“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 | 中医学 |
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 | 中医学、中药学 |
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 药理学与毒物学 |
教学情况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建有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6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设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
专业建设点类别 | 专业名称 |
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 | 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资源与开发、护理学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 |
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 中药分析学虚拟教研室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中医骨伤科学》《内经选读》《中药分析学》《三维模拟工厂中药双黄连口服液生产实训项目》《中医针灸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 《中药分析学》 |
学校交流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日本、荷兰、加拿大、西班牙、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21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美国东洋医学研究院、韩国南部大学、英国QUEEN MARY大学、日本新泻药科大学、西班牙拉丝帕尔马斯大学、台湾中国医药大学、荷兰中医药专业协会等4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批准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台港澳地区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有在校留学生134人,来自美洲、亚洲、欧洲等多个国家。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拥有40多种数字资源,订有数据库6个。馆藏各类图书215.7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82.3万余册,纸质图书133.5万余册;收藏期刊共2719种(含过刊),电子期刊115.8万多种;同时具有馆藏古籍2700种,近3万多册。
学术期刊
截至2023年4月,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有《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吉林中医药》,两者均入选“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1985年创刊,双月刊,每双月10日出版,是由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吉林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吉林省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学术成果。曾被评为吉林省一级期刊。开设栏目:学术探讨、实验研究、辨证施护等。
《吉林中医药》:1979年创刊,月刊,每月20日出版,是由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吉林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关于中医药的研究成果。曾连续四届获“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开设栏目:“973”专项、学术探讨、针灸推拿等。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拥有155个科研平台,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82个,包括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实验室,16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吉林省高等学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
平台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科研平台 | 中风病破血化瘀重点研究室、中药药理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等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实验室 |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长白山道地药材产业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 |
省级科研平台 | 现代化中药工程研究中心、中药生物转化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现代中医药研究院等 |
吉林省高等学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 | 人参高端科技创新平台、长白山道地药材高端科技创新平台 |
学术成果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项目等重大重点科技项目62项;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51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262项,其中《人参分析检测新方法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吉林省中药资源保护利用》等6项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校园文化
校训
长春中医药大学的校训为“启古纳今、厚德精术”,体现了中医药事业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发展思路,同时也体现了既要医德高尚,又要医术精湛的培养目标。
校徽
2021年,学校新版校徽正式启用。学校新校徽为圆形,中间主体部分为包含“天鹅”、“橄榄枝”、“盾牌”、“蛇杖”、“1958”的五边形图案;其中,“天鹅”表示地域、省份,“橄榄枝”“盾牌”代表平安祥和,“蛇杖”表示学校医疗卫生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方向,“1958”表示建校时间;外周为中英文校名;校徽主色调为红、黄、蓝三原色,代表纯正、高洁、辉煌。




校歌
《春之杏林》
作词:崔仲平
作曲:董伟、长瑜
歌词:
长白山麓绵延我宽广的胸襟,
净月碧波涌动我仁厚的爱心。
古老文明唤我勤奋求索,
时代风采催我勇敢创新。
岐黄学府,书声悠扬,
厚德精术,启古纳今。
给仁爱插上翅膀,
给人类送去温馨。
让杏林繁花似锦,
让中华永葆青春。
仲景理念铸就神圣的医魂,
时珍风采传承求实的精神。
勤求古训挖掘医学瑰宝,
博采众长探寻生命本真。
莘莘学子,奋发向上,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
给仁爱插上翅膀,
给人类送去温馨。
让杏林繁花似锦,
让中华永葆青春。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位 | 姓名 |
党委书记 | 江凤艳 |
校长 | 冷向阳 |
党委副书记 | 潘正岩、高文义 |
纪委书记 | 刘春雷 |
党委常委 | 陈长宝、李磊、王洪峰、徐晓红 |
副校长 | 陈长宝、李磊、王洪峰、徐晓红 |
注:查阅时间:2023-4-11
参考文献:
历任领导
历任书记当时校名 | 职务名称 | 姓名 | 任期 |
长春中医学院 | 党总支书记 | 济舟 | 1959年04月-1962年08月 |
党委书记 | 李品三 | 1962年10月-1968年11月 |
吉林省卫生厅副厅长兼长春中医学院党委书记 | 刘幕奇 | 1978年07月-1981年06月 |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 汪正 | 1978年07月-1981年06月 |
党委书记 | 张仙洲 | 1981年06月-1985年08月 |
党委书记 | 原一祥 | 1985年08月-1992年07月 |
党委书记 | 李影 | 1992年07月-1999年08月 |
党委书记 | 毛汉宁 | 1999年08月-2005年07月 |
党委书记 | 陈海英 | 2005年08月-2006年02月 |
长春中医药大学 | 2006年02月-2014年10月 |
党委书记 | 秦磊 | 2014年10月-2016年08月 |
党委书记 | 张兴海 | 2016年08月-2021年09月 |
参考资料: |
历任院、校长当时校名 | 职务名称 | 姓名 | 任期 |
长春中医学院 | 吉林省卫生厅副厅长兼长春中医学院院长 | 王喜天 | 1959年06月-1967年05月 |
| 副院长(主持工作) | 济舟 | 1959年06月-1970年06月 |
| 副院长(主持工作) | 纪宽 | 1978年02月-1983年10月 |
| 院长 | 邓明鲁 | 1983年11月-1997年05月 |
| 副院长(主持工作) | 王之虹 | 2002年01月-2004年01月 |
| 院长 | 2004年01月-2006年02月 |
长春中医药大学 | 校长 | 2006年02月-2014年08月 |
校长 | 宋柏林 | 2014年08月-2021年06月 |
参考资料: | | | |
校区情况
截至2019年,学校总占地面积57.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共有4个校区,分别为净月校区、红旗校区、博学校区、东民主校区。
净月校区: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博硕街道博硕社区博硕路1035号。
红旗校区: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红旗街道福锦社区工农大路1478号。
博学校区: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博硕街道永安社区博学路2067号。
东民主校区: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永昌街道杏花村社区东民主大街482号。
注:无其他相关信息。
校友情况
校友 | 职业 |
古怀明 | 延边州卫健委中(朝)医药管理处处长 |
孙飏 | 火人京创(北京)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负责人 |
校园风貌
长春中医药大学建有校园十六景,分别为杏林春暖、医道溯源、悬壶济世、九宫水法、八卦广象、轩岐问道、橘井泉香、河图洛书、五彩参络、赤凤迎源、龙门观鲤、五德文苑、日月星台、七星百草园、月池方歌、岐黄壁魂。






所获荣誉
学校荣誉
2015年,学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7年,学校获得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2019年,学校获“2019年长春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2019年,学校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2020年,经中央文明委严格复查,给予长春中医药大学保留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2020年,长春中医药大学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高校。
2021年,学校获国家“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称号。
2022年,学校获“2022年度吉林省最受高中生关注本科高校”称号。
附属医院荣誉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
2017年,吉林省中医院获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18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获“全国平安医院”荣誉称号。
2019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获得“中国儿童健康管理1+N工程”项目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荣获“党建引领下的抗击疫情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3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办公室获“省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
2021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荣获医疗卫生系统长春市三八红旗手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