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
东北电力大学始建于1949年,前身是沈阳电机高级职业学校。195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高等院校,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学校原隶属于国家电力公司(前电力工业部),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划归吉林省主管。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
截止2022年11月,东北电力大学有东、西2个校区,占地总面积80.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4.5万平方米。该校有14个学院,51个本科专业,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校在校生22997人,有教职工1551人。
历史沿革
建校初期
东北电力大学的前身是沈阳电机高级职业学校。1949年5月,为了适应东北地区电力建设的需要、解决工业各条战线人才匮乏的问题,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决定开办10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沈阳电机高级职业学校应运而生,隶属于东北电业管理总局。
1949年8月,由于用地规划调整,东北电业管理局总局决定将学校迁往长春,并更名为长春电机高级职业学校。
1949年9月,该校正式开课,修业年限为二年,次年设立发电科,送配电科和变电科三个学科。
1955年8月,该校由长春市迁到吉林市。次月,电力工业部决定,改名为“电力工业部吉林电力学校”。
1958年8月,该校被批准升格为本科高等院校,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
从1966年到1970年,学校没有正式招生。
东北电力学院时期
1978年3月,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学生(1977级学生)入学;9月,水利电力部批准该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当月,水利电力部下发文件同意该校建立电力科学研究所。
1980年,受电力工业部教育司的委托,该校开始举办日语培训班。
1981年11月该校获批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3年,该校开始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把大学办成教学和科研中心”。
1997年,该校信息化教学中心建设完成。
1980年9月至1999年底,该校先后选派100余名学子,分别赴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比利时、俄罗斯等国家留学。
东北电力大学时期
2000年2月,该校开始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8月,吉林省政府决定将吉林省轻工业学校、吉林省工业美术设计学校并入东北电力学院。
2005年12月,教育部批准该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
2011年12月,该校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2年5月,该校成功入选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13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止2023年5月,东北电力大学共有14个学院,51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
学院 | 专业 |
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能源与电力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 |
自动化工程学院 | 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器人工程 |
化学工程学院 | 应用化学、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轻化工程、生物工程 |
经济管理学院 | 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类)(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工程 |
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理学院 | 统计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2英国留学实验班)、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日语 |
艺术学院 | 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服装与服饰设计、表演(服装表演)、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
输变电技术学院 |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输配电工程技术(专)、供用电技术(专)、发电运行技术(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 |
体育学院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师资情况
截止2022年11月,东北电力大学有教职员工 1551 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47%。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选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3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教学团队”1个。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穆钢、严干贵、孙键 |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 穆钢、李国庆、严干贵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穆钢、李国庆、蔡国伟、严干贵、唐宏 |
国家“万人计划”人选 | 穆钢、 李国庆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人选 | 孙斌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穆钢 |
省级教学名师 | 穆钢、鲁志伟、张杰、周云龙、鞠彦忠、徐志明、曲朝阳、秦力、张喜荣、曹丽华、李鹏松 |
荣誉称号 | 团队名称 | 团队带头人 | 授予部门 |
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 复杂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分析与控制 | 穆钢 | 教育部 |
能源有效利用与热力设备安全节能技术 | 王擎 | 教育部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电气工程教学团队 | 穆钢 | 教育部 |
能源动力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周云龙 | 教育部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教学团队” | 电气工程教学团队 | 穆钢 | 教育部 |
学科建设
截止2023年5月,东北电力大学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2个,其中包含目录外自主设置二级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学校有“十三五”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9个,其中一流学科4个、优势特色学科4个、新兴交叉学科1个。
东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
博士专业授权类别 | 能源动力 |
东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 |
一级学科名称 | 二级学科名称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
|
|
|
|
数学 | 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
|
|
|
|
机械工程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 |
|
|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 |
|
|
|
|
|
电气工程 | 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经济与管理 |
|
|
|
|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 |
|
|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
|
|
土木工程 | 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输电工程 |
|
|
|
|
|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 |
|
|
|
|
核科学与技术 | 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
|
|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
|
工商管理 | 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
|
|
|
设计学 | 设计艺术学 |
专业型硕士学位类别授权点 |
类别名称 | 领域名称 |
体育 | 体育教学 |
翻译 | 英语笔译 |
电子信息 | |
机械 | |
材料与化工 | |
能源动力 | |
土木水利 | |
工商管理 | |
会计 | |
工程管理 | |
“▲”为目录外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点 |
东北电力大学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十三五”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 | 一流学科 A 类 | 电气工程 |
一流学科 B 类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土木工程 |
优势特色学科 A 类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优势特色学科 B 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商管理 |
设计学 |
新兴交叉学科 | 智能制造工程 |
教学建设
截止2022年11月,东北电力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9门,吉林省高校一流本科课程6门,吉林省校企合作开发立项建设课程2门,吉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吉林省高校“金课”建设项目5门;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社会体育人才培训和科研基地,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个,省级教学成果奖50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核工程与技术、环境工程、会计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 |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 |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 运筹学、电力系统分析、工程流体力学、发电厂电气部分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工程、会计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核工程与核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等 |
省级精品课程 | 电路原理、高等数学、锅炉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汽轮机原理、材料力学、电机学、管理信息系统、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工程热力学、计算机网络、传热学、电机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过程控制等等 |
吉林省高校一流本科课程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过程控制、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工程热力学、物理化学、材料力学 |
吉林省校企合作开发立项建设课程 | 汽轮机原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 |
吉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工程里体力学、运筹学、工程经济、过程控制、化工原理 |
吉林省高校“金课”建设项目 | 电力系统分析、操作系统、高等数学、化工实习、运筹学 |
东北电力大学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不完全收录)教学成果名称 | 第一完成人 | 奖等与级别 | 获奖年度 |
“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李国庆 | 国家级二等奖 | 2014 |
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与实践 | 穆 钢 | 国家级二等奖 | 2009 |
突出“一实两创”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穆 钢 | 国家级二等奖 | 2005 |
工程需求牵引、校企协同贯通的行业特色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模式构建与实践 | 蔡国伟 | 省级特等奖 | 2022 |
“目标导向、产研支撑、多元评价”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孙 斌 | 省级一等奖 | 2022 |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完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 李国庆 | 省级一等奖 | 2018 |
能源动力类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 周云龙 | 省级一等奖 | 2018 |
“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李国庆 | 省级一等奖 | 2013 |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 | 周云龙 | 省级一等奖 | 2013 |
突出特色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关晓辉 | 省级一等奖 | 2013 |
面向工程突出实践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与实践 | 穆 钢 | 省级一等奖 | 2009 |
建设实践类数学课程群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 张 杰 | 省级一等奖 | 2009 |
实施学校“十一五”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创新工程的研究与实践 | 李国庆 | 省级一等奖 | 2009 |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 | 周云龙 | 省级一等奖 | 2009 |
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基地,提高电力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 蔡国伟 | 省级一等奖 | 2009 |
突出“一实两创”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穆 钢 | 省级一等奖 | 2005 |
面向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自动控制类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 黎 平 | 省级一等奖 | 2005 |
学校交流
自1988年起,该校每学年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还与国内外36所友好院校组织了多项学生短期留学、学生暑期交流、学生交换、教授学术交流、访问学者、教师研修等等校际交流合作项目。
截止2023年5月,东北电力大学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韩国、德国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和学术交流。该校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史萃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埃文斯维尔大学合作举办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截止2023年5月,东北电力大学承办了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五届全国学术会议、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化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特殊岩土力学特性与岩土工程技术研讨会、2021吉林省人工智能助力产业升级高峰论坛等等学术会议、论坛,加深学校师生与国内各领域顶尖学者和团队的交流与合作。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截止2022年11月,东北电力大学图书馆有纸质图书198.36 万册,期刊 702 种,拥有电子期刊 108.67 万册。图书馆实行全开架管理,实现采访、编目、流通、期刊、数据统计等业务工作自动化,读者可通过 OPAC 查询本馆信息资源。图书馆购买中外文电子数据库 19 个,包括CALIS、ASCE、Ei、IEL、DOAJ等等,种类覆盖学校所有学科专业。
学术出版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1977创刊,双月刊,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由东北电力大学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曾用名《东北电力学院院报》,2005年,随着东北电力学院升格为东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学院学报》也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学报》。主要刊载电力、电机、动力、热能、信息工程、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电厂化学与机械、电子等学科和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复合影响因子:1.321,综合影响因子:0.827,该期刊被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科研平台
截止2022年11月,东北电力大学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5个,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文科基地等 31个。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多能源互补高效供能管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油页岩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大学科技园 | 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 |
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 | 能源高效洁净开发利用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发电利用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热能利用系统节能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输变电工程安全技术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能源电力功能材料开发利用吉林省协同创新中心 |
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吉林省精密驱动智能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吉林省重点实验室 | 吉林省节能与测控技术工程实验室、吉林省输电工程安全技术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智能电网信息技术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新能源电网智能化运行与控制工程实验室、吉林省人工智能及能源电力应用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电力基础设施安全评估与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等 |
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 | 吉林省油页岩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新能源发电联网运行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油页岩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火电机组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电力大数据智能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电站水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等 |
吉林省文科基地 | 吉林省服饰文化研究中心、吉林省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吉林省能源发展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服装领域)研究基地 |
参考资料: |
学术成果
截止2022年11月,东北电力大学承担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7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吉林省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 吉林省成果转化贡献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近 700 件;累计发表论文14340篇,其中会议论文1143篇。
东北电力大学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完全统计)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项目来源 | 项目类别 | 时间 |
低品位能源利用中能量转化与存储 | 陈奇成 | 国家自然基金委 |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2022年 |
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多尺度非线性耦合震荡基础理论研究 | 严干贵 | 国家自然基金委 | 智能电网联合基金项目 | 2018年 |
全系统实时闭合数字仿真关键技术 | 李国庆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 2016年 |
基于大数据的电力系统运行行为识别提取与表征 | 穆钢 | 国家自然基金委 | 重点项目 | 2014年 |
源-网-荷协同的智能电网能量管理和运行控制基础研究 | 穆钢 | 科技部 | 国家973 | 2013年 |
储能系统提高间歇式电源接入能力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 穆钢 | 科技部 | 国家863 | 2011年 |
含风电场电网的协同建模与平稳控制 | 穆钢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重点项目 | 2009年 |
传热表面污垢生成机理与对策 | 徐明志 | 科技部 | 国家973 | 2006年 |
校园文化
校徽

东北电力大学校徽设计释义:
东北电力大学校徽以正圆为标志的基本造型,将“石头楼”置于标志视觉中心,配以“1949”字样,表明东北电力大学1949年建校;“1949”下方弧线设计,沿弧形轨迹组合,浑然一体,做映衬数字之用。标志内圆四周设计弧线,其意如下:(1)粗细不一的弧线,向外扩散。(2)弧线定位有序,有如光圈,与内圆及相关元素有机组合,营造出“镜头聚焦”之感。(3)弧线打破正圆的凝滞,丰富了标志的体量,赋予标志强力的驱动感。中文“东北电力大学”两侧弧形设计,使标志极具立体感,强化中文。校徽选择绿色为标准色。
校训
东北电力大学的校训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东电品质是“忠诚、奉献、实干、团结”,展现了东电人忠诚担当的职业信念与敦本务实的干事作风以及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沉淀了东北电力大学建校历史经历与特殊的校园文化。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截止2023年5月)
职位 | 姓名 |
党委书记 | 李国庆 |
校长 | 蔡国伟 |
党委副书记 | 詹丽萍、李忱 |
纪委书记 | 侯奎岩 |
副校长 | 王庆洲、孙灵芳、陈厚合、唐逸 |
历任领导
(不完全统计)
职务 | 姓名 | 任期 | 职务 | 姓名 | 任期 |
党委书记 | 陈武 | 1993.03-1999.04 | 党委书记 | 赵春义 | 1988.04-1992.05 |
党委书记 | 陈自 | 1978.11-1983.12 | 党委书记 | 安乐群 | 1963.07-1968.10 |
党委副书记 | 苏运昌 | 1986.03-1992.01 | 党委副书记 | 齐肖文 | 1979.06-1982.01 |
党委副书记 | 张连斌 | 1997.02-2001.01 | 党委副书记 | 任辉山 | 1963.07-1968.10 |
党委副书记 | 李子方 | 1958.09-1959.07 | 院长 | 宋家骅 | 1993.08-2000.01 |
院长 | 陆楚龙 | 1990.10-1993.08 | 院长 | 陈坚 | 1979.06-1983.03 |
代院长 | 安乐群 | 1963.04-1968.10 | 校长 | 程明陞(兼任) | 1949-? |
副院长 | 李少华 | 1997.02-2012.06 | 副院长 | 魏家鼎 | 1988.04-1998.10 |
副院长 | 杨忠 | 1981.01-1983.12 | 副院长 | 程俊贤 | 1965.06-1968.10 |
副院长 | 李映江 | 1962.10-1968.10 | 副校长 | 高寒松(兼任) | 1949-? |
校区情况
截止2023年5月,东北电力大学位于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169号,有东、西2个校区,两校区仅相隔一条街道。
西校区即老校区,有电气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输变电技术学院等7个学院在该校区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校区内有主教学楼、第二教学楼、老图书馆、学生食堂、档案馆、学术中心、运动场、学生宿舍等设施。
东校区即新校区,有艺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体育学院等7个学院在该校区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校区内有第三教学楼、第四教学楼、新图书馆、校史馆、学生食堂、运动场、学生宿舍等设施。
校友情况
截止2023年5月,东北电力大学的知名校友有(不完全统计):
学术界 | 政商界 |
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 | 中国电力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郝兴国 |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红光 | 中国大唐集团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邓贤东 |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倪明江 |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禹民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研究所所长印永华 | 国家电力公司总工程师张贵行 |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所所长张化光 | 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郎成伟 |
长沙理工大学常务副院长洪源渤 |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会生 |
丹麦奥尔堡大学教授陈哲 |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朱永芃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林 |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简英俊 |
| 辽宁源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思琦 |
| 深圳市中科华宇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苏坤 |
| 上海滨能电力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安昕元 |
| 山东远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志强 |
校园风貌
石头楼群:校园内的三座石头楼是1929年至1931年间,时任吉林省政府主席张作相创办省立吉林大学是建造的大学楼群,由梁思成、陈植、童寯、蔡方荫等共同设计,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回国之后设计的第一件作品,中西合璧,以西式为主题,以中式为点缀,是吉林省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的见证。

苏式古典园林:东北电力大学老校区有3座苏氏园林,分别是犀园、亭园、芯园。

所获荣誉
1999年9月,东北电力大学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2004年12月,东北电力大学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吉林省重点高等学校。
2009年12月,东北电力大学获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4月,东北电力大学获模范职工之家。
2011年12月,东北电力大学获全国文明单位。
2011年12月,东北电力大学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2年5月,东北电力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19年2月,东北电力大学获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20年11月,东北电力大学获全国文明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