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为兰理工,LUT。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兰州理工大学的:历史沿革、学校规模、学术研究、校园文化、行政管理、校区情况、校友情况、校园风貌、所获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兰州理工大学

英文名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别名

兰理工、LUT

成立日期

1919年

所属地区

甘肃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620000438002561J

地址

兰工坪校区位于兰州市兰工坪路 287 号、彭家坪校区位于兰州市彭家坪路 36 号

办学性质

公立大学

主管部门

甘肃省人民政府

占地面积

2430亩 (截至2023年4月)

学生人数

全日制在校生29563人,其中本科生22110人、研究生7061人、国际学生392人。(截至2023年4月)

教师人数

专任教师1479人(截至2023年4月)

前身

甘肃省立工艺学校

现任领导

夏天东(党委书记)(截至2023年4月)

校庆日

9 月 29 日

知名校友

董建方、苏少静、于建生、王习诚等

校训

奋进求是

校歌

《兰州理工大学之歌》

主要院系

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截至2023年4月)

院校代码

10731

主要专业

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等(截至2023年4月)

专业数量

72个(截至2023年4月)

学制

4-5年

博士后点

5个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22年5月)

博士点

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截至2023年4月)

硕士点

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截至2023年4月)

简介

学校前身是1919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兰州工学院,并改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由第一机械工程部管辖,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工程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学工程、石油工程、焊接工程和设备系划归该校,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学校转变为 "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截至2023年4月,兰州理工大学有兰工坪校区、彭家坪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设有19个学院、71个本科专业,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分院。有教职工2309人,其中专任教师1479人,全日制在校生29563人。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历史沿革

甘肃省立工艺学校

1919年(民国八年),根据国民政府《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测绘学专家牛载坤在兰州中山路创建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兰州理工大学前身),提出了“艰苦自立”的校训。因当时的教育管理混乱,从1919年至1944年的25年间,学校曾更名7次,1944年确立为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兰州工校)。

从1919年创建起,校址即采取借用和租赁的方式,1919年借甘肃教育会原址首办第一个班——编毛科,1927年租用兴文社房屋一院,直到1936年,属于学校自己的校舍在萃英门甘肃举院终于落成,占地17.6亩,各类校舍253间。

至1948年的30年中,学校累计编班54个,毕业学生1500余人。

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

1952年11月26日,经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名为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简称兰州工校),归属甘肃省工业厅领导。1953年到1958年,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时期曾多次变动。直到1958年根据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有关“全部中学和大部分的高等学校都下放给省、市、自治区管理”的精神,学校重归地方。

1951年,学校在市内下沟和傅家巷购租民宅三院,以解决学生的教室、宿舍和食堂缺乏的问题,1952年报经甘肃省工业厅同意,兰州市政府批准,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划拨土地420亩,建设永久性新校舍。1954年,学校由萃英门旧址迁入兰工坪新址。

1953年,将纺织科三年级学生24名和教职员工8人,合并于陕西咸阳纺织工业学校。同年9月,秦安、临洮两县工业学校的化工科并入学校。次年9月宁夏工业学校机电科35名学生,也并入学校。1958年4月21日,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求,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决定将兰州工业学校改为兰州工学院。

甘肃工业大学

1958年9月,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兰州工学院,组建甘肃工业大学,10月正式命名。。

1965年3月,经中央批准,甘肃工业大学归属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根据”八字方针“政策和当时中央关于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要求,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部分专业和北京机械学院部分专业整建制搬迁到兰州,与甘肃工业大学保留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铸造工艺及设备、工业与民用建筑三个专业共同组建成以机械类专业为主、崭新的甘肃工业大学,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高校抽调一批优秀基础课教师充实到学校师资队伍。搬迁任务在同年8月下旬基本顺利完成。

1971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在机械制造、铸造、焊接、水力机械、液压传动、化工机械、工业与民用建筑等7个专业共招收学生382名,学制为3年。到1976年,学校共招收了7届学员,计2020名(含工人试点班)。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国内首批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加工学科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机制、铸造、焊接、热处理、水机、液压、矿机、化机、工企、工民建等10个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8月,学校由机械工业部领导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0年,学校开始筹建西校区。

兰州理工大学

2003年,经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东南大学对口支援兰州理工大学正式签约,成为甘肃省第二家得到教育部高校对口支援的高校,也是2012年教育部推出对口支援6所高等学校之一,并成为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2013年,学校设立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同年9月,学校在酒泉市设立新校区,与酒泉市政府共建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同时,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研究生分院在浙江成立。

201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签署共建兰州理工大学,成为甘肃省第一所省局共建重点大学。2017年7月,甘肃省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签署《关于共建兰州理工大学的意见》,这标志着兰州理工大学成为甘肃省第二所省部共建高校。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分院,设有72个本科专业。

学院(部)

本科专业

学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普通班)

4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红柳卓越班)

4年

焊接技术与工程(普通班)

4年

焊接技术与工程(红柳精英基地班)

4年

功能材料

4年

金属材料工程

4年

冶金工程

4年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4年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4年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普通班)

4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红柳卓越班)

4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红柳基地班)

4年

纺织工程

4年

工业工程

4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普通班)

4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红柳卓越班)

4年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原风能与动力工程)

4年

机械电子工程(流体传动与控制)(普通班)

4年

机械电子工程(流体传动与控制)(红柳基地班)

4年

测控技术与仪器

4年

水利水电工程

4年

石油化工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红柳卓越班)

4年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4年

化学工程与工艺(红柳卓越班)

4年

化学工程与工艺

4年

环境工程

4年

应用化学

4年

安全工程

4年

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普通班)

4年

自动化(红柳卓越班)

4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普通班)

4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红柳基地班)

4年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4年

机器人工程

4年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年

物联网工程

4年

软件工程

4年

通信工程

4年

网络空间安全

4年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4年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红柳基地班)

4年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4年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4年

工程管理

4年

工程造价

4年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4年

测绘工程

4年

设计艺术学院

建筑学

4年

城乡规划

4年

工业设计

4年

视觉传达设计

4年

环境设计

4年

产品设计

4年

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4年

应用物理学

4年

工程力学

4年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4年

生物工程

4年

制药工程

4年

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4年

会计学(CPA方向)

4年

会计学(ACCA方向班)

4年

财务管理

4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

4年

金融学

4年

市场营销

4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4年

外国语学院

英语

4年

日语

4年

俄语

4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法学院

法学

4年

知识产权

4年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4年

研究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新能源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4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年

国际教育学院

/

体育教学研究部

/

以上资料

师资情况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2507人,其中专任教师1479人,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09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7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80人。有双聘院士3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柔性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聘请12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35人、“飞天学者”39人。有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2个,有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70余人。

院士

胡文瑞、谭建荣、柴天佑

享国务院特殊津贴

郝远、李慧、王智平、陈剑虹、袁占亭、王秀丽、李重申、卢堃、刘秀芝、邱镕胜、刘翠兰、丁贤明、李春旭、王政、严克明、张祯年、王春行、程兆雪、许广济、董庚茂、王新志、张丕祚、李鹤岐、陈学定、刘希远、胡赤兵、齐学义、樊丁、朱彦鹏、杜永峰

全国优秀教师

叶进、杜永峰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杜小泽、曾攀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

马颖、杜永峰、李文生

甘肃省领军人才

胡文瑞、夏天东、王晓明、芮执元、俞树荣、李仁年、曹洁、杜永峰、朱彦鹏、樊丁、杨新华、张秋余、张爱华、李贵贤、冀宏、徐建林、陈体军、李有堂、王兴贵、苏义祥、蔺全录、包广清、马颖、田振际、冯辉霞、霍海峰、朱昶胜、郝晓弘、李旭东、王希靖、李战明、丁雨田、龚俊、路阳、王秀丽

甘肃省飞天学者

陈辉、张人会、董建华、彭斌、曹睿、彭国义、孙东志、王立平、贾均红、顾建军、孔令斌、冀宏、包广清、韩建平、靳伍银、李金平、石玗、刘银水、张树生、管仁国、巩敦卫、周颖

甘肃省教学名师

陈剑虹、李世荣、杜永峰、王希靖 、李仁年、杨瑞成、朱彦鹏、张永义、袁桂慈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2个学科入选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有20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5个甘肃省一流学科。

学位授权点

博士后流动站

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一级学科博士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点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学、力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筑学、设计学、生物工程、法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

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电子信息、机械、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管理、土木水利、药学、生物与医药、艺术、工商管理、法律 、会计、国际商务、翻译

ESI排名全球前1%

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

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

材料科学、工程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力学、冶金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工程、设计学、数学

国防特色学科方向

舰船动力、能动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聚合物基功能涂层及膜材料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甘肃省一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4月,有34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1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3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1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有10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1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学科

入选“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

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建筑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冶金工程、物联网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会计学、工业设计、焊接技术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英语、财务管理、视觉传达设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估的专业

通信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住建部专业评估)、测绘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住建部专业评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教学团队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结构设计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

省级教学团队

混凝土结构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工程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等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材料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兰州大学草业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兰州理工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交流

截至2023年4月,学校与海内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中国的澳门科技大学、台湾中原大学、昆山科技大学、静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国际的40余所大学,获批建设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底,馆藏纸质图书251万余册,购买中外文电子图书123万册(镜像),馆藏中外文纸质期刊4460种,订购中外文电子期刊24087种。自1996年图书馆引进《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以来,在电子资源的建设方面,截至2020年底,可向读者提供49个中外文数据库或检索平台的利用,如权威二次文献数据库,全文电子期刊,学位论文,还开发建成了自建特色资源。图书馆利用CALIS、NSTL、CASHL等文献资源共享联盟资源及服务,结合多种“自助”式文献检索和传递平台及馆员的文献信息服务。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电子资源数据库

权威二次文献数据库

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EI工程索引数据库、CPCI科技会议录索引数据库等

全文电子期刊

Elsevie_SD数据库、Springer_Nature数据库;行业类数据库如IEL数字图书馆、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数据库、ASCE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数据库、ACM美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等

学位论文

PQDT欧美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数据库有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库、中宏网、网上报告厅,以及超星读秀、汇雅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百链云等中外文电子图书

自建特色资源

本校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兰州理工大学机构知识库

以上资料

学术期刊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兰州理工大学主办,为双月刊。创刊于1975年,国内外公开发行,辟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与动力工程、化工与轻工、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数理科学等栏目。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自1987年以来,该刊陆续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数学评论》(MR)、 德国《数学文摘》(Zbl)、《中国化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数学文摘》、《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机械制造文摘》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是中国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8年,《兰州理工大学学报》进入EI备选库。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拥有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个教育部科研平台、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个行业科技创新平台、5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转化中心、6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实验室、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及行业技术中心、16个甘肃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创新联合体、4个省部级智库及人文基地、5个独立科研机构。

科研平台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合金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理工大学高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中心、金属表面防护与延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金属表面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教育部科研平台

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技术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新材料与装备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有色冶金新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镍钴金属新材料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有色冶金成套装备及信息集成技术、西北恶劣环境条件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

省部级智库、人文基地

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甘肃省高校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甘肃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

以上资料

学术成果

2019-2023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458项,累计实现科研经费7.52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0项、国家社科基金2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发表高质量论文5248篇,以第二单位在Nature、Science发表文章各1篇,获得省级科技一等奖5项,授权专利1293项。

截至2023年4月,“十三五”期间为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项目1600余项。省级智库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获评甘肃省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校园文化

校训

奋进求是

寓意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校徽

学校校徽由校标、中文校名、英文校名、 两个圆和圆点组成,小圆内嵌校标,大圆和小圆之间的上方 为中文全称校名,下方为英文全称校名,中英文校名之间、 分左右各有一圆点隔开。学校校标由“L”“U”“T”三个 大写英文字母虚实结合、相互嵌套的塔形图案组成。

兰州理工大学

校旗

校旗为蓝色旗面,旗面正中为白色校徽及中文校名。

校歌

《兰州理工大学之歌》

作词者:刘显兴,作曲者:王娟

黄河之都,丝路金城,千千文脉滋养了工大之魂。

栉风沐雨,执着耕耘,育出不懈的红柳精神。

红柳精神,实业报国,铸才为民,一腔热血锻造着学子之魂。

百折不挠,乐观坚韧,竞展无畏的红柳精神。

红柳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年年桃李芬芳,岁岁春光迷人。

铺开明天更美的风景,我们豪情满怀,昂首奋进。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步步铿锵稳健,孜孜探索追寻。

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我们一路高歌,携手飞奔。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现任学校领导姓名

现任学校领导职务

夏天东

党委书记

丁虎生

党委副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

李香枫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王全进

党委常委、副校长

宋 琦

党委常委、副校长、党委统战部部长

郑小平

副校长

吕文英

党委常委、副校长

韩建平

党委常委、副校长

以上资料(截至2023年4月)

历任领导

党委书记

任职时间

校 长

任职时间

——

——

牛载坤

1919.5--1920.7

——

——

水枏

1920.8--1943.7

——

——

崔雨田

1943.8--1945.6

——

——

蒲敏政

1945.7--1946.3

——

——

胡嘉善(代理)

1946.4--1946.7

——

——

王绍文

1946.8--1950.12

——

——

周笃彦

1950.12--1958.4

——

——

朱培屏

1958.4--1958.6

朱培屏

1958.8--1965.3

——

——

靳汝骧(副书记)

1965.3--1967.10

高树勤(革委会主任)

1967.10--1971.3

程继章

1971.11--1972.12

程继章(革委会主任)

1971.3--1972.12

马继孔

1972.12--1978.9

马继孔(革委会主任)

1972.12--1976.12

李之钦

1978.9--1982.9

李之钦

1978.9--1982.9

李频如

1982.9--1983.6

——

——

张德邻

1983.6--1985.10

张德邻

1983.6--1985.10

——

——

陈剑虹

1985.10--1987.1

唐国选

1987.1--1992.6

陈剑虹

1987.1--1992.6

张弼

1992.6--1996.3

陈剑虹

1992.6--1996.3

刘秀芝

1996.3--1999.3

洪毅

1996.3--1999.3

刘秀芝

1999.3--1999.5

——

——

刘秀芝

1999.5--2002.9

王智平

1999.5--2002.9

王智平

2002.9--2005.1

袁占亭

2002.9--2005.1

王智平

2005.1--2005.3

——

——

王智平

2005.3--2008.3

李慧

2005.3--2008.3

王智平

2008.3--2009.5

——

——

王智平

2009.5--2012.8

王晓明

2009.5--2012.8

李贵富

2012.9--2015.10

王晓明

2012.9--2015.10

李贵富

2015.10--2016.10

夏天东

2015.10--2016.10

——

——

芮执元

2016.10--2022.12

以上资料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兰工坪校区、彭家坪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工坪校区

截至2023年4月,兰工坪校区是兰州理工大学校本部,也称为兰州理工大学东校区,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街,始建于2000年,占地1125亩,校本部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设计艺术学院、外语学院及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在校本部。

兰州理工大学

彭家坪校区

截至2023年4月,彭家坪校区是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位于兰州市彭家坪路 36 号,该校区距离兰州理工大学校本部约3公里,于2003年9月开始正式动工兴建,2005年10月完工,除了位于校本部的设计艺术学院、外语学院及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位于酒泉的酒泉新能源学院,其他学院均设在西校区。

校友情况

工商界

董建方:任宁夏红枸杞产业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酿酒师。

苏少静:任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铸铁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

于建生:任甘肃省建筑工程总公司总工程师。

王习诚:宏业集团董事长。

(截至2018年10月)

学术界

刘涛:全国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

朱彦鹏: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王兴贵:兰州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樊丁:任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院长。

(截至2018年10月)

校园风貌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学校的代表风景有银杏林、宜海湖等。

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的银杏树,是在新校址建立之初,学生们义务劳动所种,每年的秋季,兰州市民都会来这里游览特色景观。

兰州理工大学

宜海是个人工湖,受兰州的气候影响,该湖泊冬季能滑冰,夏季能赏荷。

兰州理工大学

所获荣誉

2004年,兰州理工大学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2009年,兰州理工大学被教育部授予“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获批首批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

2016年,兰州理工大学入选全国首批99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7年,兰州理工大学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18年,兰州理工大学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2022年,兰州理工大学被认定为首批“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