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陕西科技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院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1970年西迁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2002年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主体迁至西安;2012年陕西省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签订协议共建陕西科技大学。
截至2023年4月,陕西科技大学占地2055亩,建筑面积129.6万平米,全日制在校学生23000余人,专任教师1500余人。学校设有16个学院(部),66个本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3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9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
历史沿革
北京轻工业学院
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58年6月26日,北京轻工业学院成立。
1964年8月,河北轻工业学院造纸专业并入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发酵专业调整到河北轻工业学院。

西北轻工业学院
1970年10月,为支援陕西经济社会建设,国务院决定北京轻工业学院整体西迁至陕西咸阳,与咸阳轻工业学院筹建处合并,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纺织系并入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同年,纺织系从学校分出至西北纺织学院。
1998年,西北轻工业学院由轻工总会直属划转到陕西,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共管、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体制。
陕西科技大学
2002年3月21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西北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陕西科技大学主体迁西安市。
2012年4月17日,陕西省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签订协议共建陕西科技大学。2013年5月22日,陕西科技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陕西科技大学实行校院(部)两级管理体制。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部),66个本科专业。
院系 | 专业 |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 轻化工程、印刷工程、包装工程、柔性电子学、生物质能源与材料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乳品工程、生物工程、酿酒工程、药学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物流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 |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 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能源互联网工程 |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 |
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文理学院 | 英语、应用物理学、储能科学与工程 |
教育学院 | 教育技术学 |
阿尔斯特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设计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体育部 | |
参考资料: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陕西科技大学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拥有“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省级各类人才百余人。
类别 | 姓名 |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马建中、许并社、张美云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张美云 |
国家级重大人才称号获得者 | 陆赵情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许并社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李国梁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刘昭铁、王学川、黄剑锋、鲍艳、陆赵情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 沈一丁、黄剑锋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沈一丁、刘昭铁、马建中、王学川、张美云、许并社、黄剑锋、李剑、蒲永平、鲍艳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 马建中、黄剑锋、杜高辉、蒲永平、李剑、鲍艳、薛朝华 |
参考资料: |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2月,陕西科技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9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有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6个。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前3‰,化学进入ESI全球前5‰,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6‰。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设计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药学、工商管理学、艺术学、设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
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
陕西省优势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机械工程、工商管理
教育教学
截至2023年4月,陕西科技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轻化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包装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应用化学、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工业设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物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环境工程、生物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材料化学、电子信息工程、制药工程、包装工程、工商管理、动画环境设计;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化学、服装设计与工程、印刷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纳米材料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人力资源管理、机械电子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轻化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陕西科技大学-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国家级精品课程:《制革整饰材料化学》《皮鞋工艺学》《有机化学》等;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鞋靴造型设计》《应用化学导论》《理论力学》《电路》《版式设计与计算机排版》《社会实践》《北斗卫星导航定位虚拟仿真实验》《陶瓷喷墨打印智能装饰技术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模具制造技术》《工程制图》《数控加工技术》《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线性代数》《现代控制理论》《无机材料物理性能》《食品添加剂》
合作交流
陕西科技大学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入选高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拥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陕西科技大学阿尔斯特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陕西科技大学-基辅国立工艺设计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项目,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部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乡村振兴、国际组织后备人才等培养专项5项。开展类型多样的留学访学及研修项目,国家公派出国师生人数逐年大幅递增。招收来自德国、俄罗斯、西班牙、荷兰、巴基斯坦等40余个国家硕博士层次学生来校学习。
科学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9月,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30.96万册,电子期刊83.34万册,学位论文463.8万册,音视频57936.3小时。
学术出版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1982年创刊,双月刊,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科技大学主办,是学术性科技期刊。开设栏目:轻工技术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与化学工程、生命科学与工程、机械、电气工程与信息技术、物理与数学科学等。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4月,陕西科技大学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
类别 | 名称 |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高性能无机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纤维化学与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教育部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国家轻工业局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 | 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皮革工程实验室、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轻工机械CAD/CAM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造纸技术及特种纸品开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轻化工助剂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无机材料绿色制备与功能化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腐殖酸农业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陕西省高性能无机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陕西省天然产物稳定同位素组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生物质化学与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功能材料湿化学合成及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陶瓷材料绿色制备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协同创新中心 | 陕西省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 | 中国轻工业纸基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高性能陶瓷玻璃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皮革清洁生产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自动化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装备制造智能化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轻化工助剂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功能印刷与运输包装重点实验室 |
中国轻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中国轻工业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参考资料: |
学术成果
2016-2022年,陕西科技大学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428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重大重点项目等;获得科技成果奖励295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4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2项;出版著作141部,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2384篇,EI收录期刊论文520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564件,国外专利61件。
文化传统
陕西科技大学的象征有校徽、校旗、校歌、校训等。
校徽
陕西科技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学校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中间是由五条向上波浪和半圆相互交叉组合的图形,象征着学校团结、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双圆环之间有“陕西科技大学”中文和英文字样。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校旗
陕西科技大学校旗为天蓝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校名,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

校歌
陕西科技大学校歌为《远航》,集体作词,陈大明作曲。
迎着祖国初升的太阳,
我们从首都北京起航。
渭水之滨,搏击风浪;
“三实作风”放飞理想。
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
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
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
远航远航远航。
肩负民族振兴的希望,
我们在科学海洋荡漾。
至诚至博,发奋图强;
传承文明桃李芬芳。
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
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
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
远航远航远航远航。
——《远航》
校训
陕西科技大学校训为“至诚至博”。
“至诚”指对自己,要诚实;对他人,要诚恳;对国家和社会,要诚信。唯诚信,信而有德,才有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才能爱岗敬业,才可能善作善成。“至博”是指博学、博思、博大。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 姚书志 |
校长 | 李志健 |
党委副书记 | 李志健(兼)、杨欲晓、王道安、王为民、郭强 |
纪委书记、陕西省监察委员会驻陕西科技大学监察专员 | 王为民 |
副校长 | 王学川、黄剑锋、李学军、蒲永平 |
参考资料: |
校园环境






陕西科技大学占地137万平方米,由未央校区、咸阳校区、太华路校区三个校区组成,其中咸阳校区占地26.59万平方米。
未央校区
未央校区,因作为学校注册地一般也被称为陕西科技大学本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陕西科技大学本部有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等。
咸阳校区
咸阳校区,因历史悠久一般也被称为陕西科技大学老校区,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人民西路49号。
太华路校区
太华路校区是陕西科技大学三个校区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太华北路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