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是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之一。该师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1946年国民党军队缩编后,由军整编为师,属于中央军系统。

第74军成立于抗战期间,成立后陆续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两次长沙会战,并在德安会战、上高会战、常德会战中取得重要战绩,多次挫败日军。1946年5月,第74军整编为整编第74师,先后攻占淮阴淮安等解放区,并在二战涟水中取得胜利。1947年5月在重点进攻鲁南地区时,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在山东临沂孟良崮地区,于5月15日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阵亡。此后,1947年6月进行重建,于1949年淮海战役中再次被歼灭,军长邱维达被俘。1949年8月,第七十四军军番号撤销。

七十四师(军)1937年创立时由第51师与第58师组成,1938年增加第57师。著名将领有俞济时、王耀武、张灵甫等,因为抗日期间战绩优秀,故有“抗日铁军”的称号,同时也被称为蒋介石的“御林军”。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历史沿革、军制、主要战役、著名将领、相关评价、相关作品、后世纪念等介绍

中文名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

成立日期

1937年8月

所属组织

国民革命军

军队兵种类型

陆军

参与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

著名指挥官

俞济时、王耀武、张灵甫

历史沿革

建立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6日,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会决定,由国民政府授予蒋介石陆海空三军大元帅,并颁布中国军队战斗序列,将全国划分为6个战区,各战区部队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整编。

按照最高司令部的命令,第74军于1937年8月开始组建,主力由第51师与第58师合编而成,隶属于第三战区第五集团军。在武汉会战之后,该部队又并入了第57师。

第51师前身为新编第11师,1936年在汉中改称第51师,辖有三个团。西安事变后,编入“讨逆军”第10纵队,1937年8月,由陕西宝鸡开赴淞沪战场,在江苏嘉定整编辖有二旅四团。

第57师是五省联军旧部,1930年合编而成,辖有三旅六团。1931年至1935年,数次参与“围剿”苏区。1936年西安事变后,第57师编入“讨逆军”第5纵队,同年12月17日,进驻潼关。1938年2月,由陈诚亲信施中诚出任师长,6月隶属于第2军。武汉会战后,余部编成6个连拨归第9师。另成立第57师,于1938年冬改隶于第74军。

第58师前身为新编第26师,1931年4月改称第58师,辖有两旅四团。并在1932年至1935年数次参加“围剿”苏区,1935年由俞济时出任师长,1936年编为“讨逆军”第3纵队预备队。1937年8月,隶属于第74军。

发展历程

抗日战争

1937年8月,第74军创立之初便参加淞沪会战,第51师与日军在罗店战场激战,第58师在蕴藻滨地区抗击登陆日军,其中尤以第51师表现优异。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在湖熟镇、熟化镇与日军激战,并于南京沦陷前突围。之后北渡长江,转调到湖北荆沙一带。1938年4月,开赴江苏砀山,隶属于第1战区参加豫北豫东作战(1938年1月至6月),第51师受薛岳指挥与土肥圆师团先锋部队交战,表现不俗。

1938年,第74军调赴赣北,隶属于第9战区第1兵团参加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1月),并在德安战役中由第51师305团团长张灵甫奇袭张古山,起到关键作用。1939年,田汉将张古山之战编成话剧《德安大捷》在长沙演出,并为74军创建军歌。第74军之后转移至长沙,同时第57师并入,下辖三个师。1939年春隶属于第9战区第20集团军,参加南昌会战,4月克复江西高安,战后隶属于第9战区第19集团军。1939年9月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并于9月22日收复高安。1941年在分宜、宜春整训,3月参加上高会战,第74军在第9战区副司令官罗卓英指挥下击破日军第33师团,粉碎了日军“攻必克”的狂言,第74军会战的表现受到认可,获得“飞虎旗”这一国民党军队中的最高荣誉。同年9月,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第74军直接隶属于军事委员会。12月,移驻柳州隶属于第4战区,其后又集中于湖南,隶属第9战区,并于1941年12月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开赴浙江,归属第3战区第10集团军,同年移驻仙霞岭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第74军隶属于第6战区第33集团军,参加鄂西会战(1946年5月至6月)。其后所辖第57师于10月参加常德会战,8000余人负责坚守常德,与日军3个主力师团4万余人交战16个昼夜,伤亡惨重,部队人数锐减至500人左右,常德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胜利告终,共歼敌4万余人,此战也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第74军57师以八千人对抗四万日军数日,取得了重大功绩。1943年3月,改隶第9战区第24集团军,参加长衡会战(1944年5月至8月),所辖第58师配属第100军参加柳桂战役(1944年9月至12月)

1945年,第74军隶属陆军总司令部第4方面军,下辖第57师、第58师,暂辖暂编第6师和第169师参加雪峰山战役(1945年4月至6月),第51师配属第100军参战,这次战役歼敌5万余人,第74军在战役中表现优异,再次获得两面飞虎旗。抗战胜利后,第51师、第58师进驻衡阳,9月该军空运至南京,担任警备,第57师则在1946年1月27日进驻扬州、镇江。

解放战争

1946年5月,第74军整编为整编第74师,隶属于徐州绥靖公署。6月9日,所辖第58旅由六合进攻淮南路解放区。8月,调赴淮北战场。并于8月27日攻占睢宁,29日占领宿迁。9月19日攻入淮阴,22日占淮安。10月23日进逼涟水。1947年1月,归徐州绥靖公署管辖并参加鲁南作战(1947年1月14日至2月15日),由宿迁进攻临沂。3月隶属于徐州司令部第1兵团参加沂蒙山区作战(1947年3月至7月),5月13日至16日,师部及所属3个旅在山东蒙阴孟良崮被歼灭,师长张灵甫、第57旅代理旅长明灿、第58旅旅长卢醒阵亡,第51、第57旅旅长陈传钧、陈嘘云被俘。

1947年6月,国民党在安徽滁县重建整编第74师,辖整编第51、第57、第58旅。1948年1月,第74师由蚌埠移驻蒙城、阜阳。1948年9月恢复军、师番号,所辖第51、第58师,11月,增辖第57师。11月隶属于徐州“剿总”第2兵团参加徐蚌会战(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11月12日因增援第7兵团黄百韬部于22日返回徐州,12月1日撤离徐州,1949年1月10日在河北永城陈官庄地区被歼灭,军长邱维达被俘。

番号取消

1949年1月,第74军在浙江建德再次重建,隶属于第9编练司令部,仍辖有第51师、第57师、第58师。之后暂编第3师、第6师并入该军。4月,第57师在丽水战役中伤亡惨重。于是在5月,第74军所属各师并编为第51师,后续并入的第85军所属各师编为第23、第216师,隶属于福州绥靖公署第6兵团。

1949年8月14日,第216师在同安被歼灭,8月15日,第216师所属第646团1100人在罗源投诚。8月16日,第23师在马尾等地被歼灭大部。残部缩编为第51师,拨隶第73军管辖,第74军番号最终撤销。

军制

装备与编制

抗战期间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军队拥有重兵器过少、机动性差等特点,蒋介石下令减少步兵,加强特种兵。1938年5月制定陆军师编制表,规定每师辖三个步兵团。12月,重订编制表,以军为战略单位,辖有三师即位甲种军,各师逐渐统一为步兵三团制编制。

1940年,美国大幅增加对中国的援助,并通过“租界法案”为中国军队提供美式武器,第74军因为战功卓越,与第1军、第2军、第5军率先换装美式装备,被选为攻击军,作为各战区的直属预备队,由军委直接调配。攻击军编制下辖有炮兵、工兵辎重兵各一团,半机械化搜索营、高炮营、战防炮营、通信营、特务营相较于普通军都得到扩编,另有专属师管区解决征兵问题。

第51师在1937年8月编为二旅四团,1939年9月1日,第51师和第57师裁撤旅部,皆改辖三个团。

解放战争前期

1945年,国民党制定《(民国)三十四年甲乙两种军师编制表》,规定甲种使用美械。1946年,开始整编,“军”整编为“整编师”,“师”整编为“整编旅”,整编师辖有两团到三团,整编旅辖有两团。

1946年整编第74师编制如下,全师兵力为32000人,下辖第51旅(旅长陈传钧,辖第151,152团),第57旅(旅长陈嘘云,辖第170、171团),第58旅(旅长卢醒,辖172、173团)。整编74师直属部队有一个辎重团,师属炮营、通信营、工兵营、骑兵营与特务营各一营,另有汽车连、卫生队、野战医院、文工队等。旅部直属部队则包括炮兵营(美式75mm山炮12门)、工兵营、通信兵营、辎重营各一营。

1946年5月,第51师整编为旅即第51旅,改辖三团,第57师整编改为第57旅,下辖两团。1947年5月16日,第51旅在孟良崮战役被歼灭,旅长陈传钧被俘;第57旅旅长陈嘘云被俘。

解放战争后期

1948年9月,国民党军队“整编师”“旅”恢复到“军”“师”番号,军下辖步兵三师,师下辖有步兵三团。

第51师在孟良崮战役后进行重建,1948年9月,恢复师的番号。1949年1月10日,重建的第51师在淮海战役中被歼灭。2月再次重建,6月,第74所属各师并编为第51师,隶属于第73军。

1946年,青岛警备第2、第3旅改编为第57旅,重建后没有立即归建。1948年11月,成立为第57师,隶属第74军。

历任长官

长官姓名

职务

起止时间

俞济时

军长

1937.8.30-?

王耀武

军长

1939.6.24-1943.8兼任-

施中诚

军长

1944.3.4-?

张灵甫

师长(整编为第74师)

?-1947.5.16阵亡

邱维达

军长(1948年恢复军、师番号)

?-1949.1.10被俘

劳冠英

军长

1949.2.1-?

主要战役

德安会战

1938年6月12日,安庆被日军攻陷,第74军隶属于薛岳第1兵团,设防于德安一线,先是击败日军第106师团主力夺回金官桥阵地,与日军106师团相持,日军于9月3日占领德安北部的马回岭,企图实现前后夹击金官桥线。9月25日,日军第106师团主力向万家岭方向进发,军事委员会认为第106师团乘虚突进威胁很大,薛岳于是调动3个军的兵力对其进行围困。9月30日,第106师团先头部队到达万家岭向第4军阵地发动猛攻,当日下午,第74军第58师的1个团进行增援,将突进至阵地前沿的数百名日军消灭。10月1日至4日,双方军队在小金山、万家岭、张古山一带反复争夺阵地,当日军106师团全部进入万家岭地区时,基本已被中国军队形成了包围态势。

10月5、6两日,第106师团在日军海军第2联合航空队和陆军第3飞行团的掩护下,集中全力向长岭、背溪街、狮子岩、张古山等阵地发起猛攻,但在守军第74军的顽强抗击下,日军仅攻占张家山和长岭北端高地,其他均被击退。薛岳认为歼灭日军时机已经成熟,于10月6日13时决心部署军队歼灭万家岭地区敌军。10月7日,第51师通过数次猛烈进攻,将长岭完全克复,并包围了张古山,9日,薛岳令各攻击部队选拔壮勇士兵组成奋勇军,担任先头突击。经过一夜血战,第106师团在万家岭附近的防御体系全部被打破,遭到歼灭性打击,死伤惨重。

万家岭战役中,日军106师团被歼3000余人,这是赣北地区主要作战中歼敌最多的一役。在德安会战中,51师奉命攻取由日本山地旅团把守的张古山阵地,因为地势险峻久攻不下,305团团长张灵甫建议从绝壁进去,夜袭张古山,74军由此一战得名。

上高会战

上高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队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战役,由国民革命军十九集团军所辖第70军、第74军、第49军与第72军参加。

1939年,日军侵占武汉、南昌等地后,向江西、湖北发起进攻,而上高地处江西西北部,是南昌进入长沙的要道。1941年,日军驻守南昌的第34师团因为邻军第33师团将调往华北,向第十一军司令建议趁第33师团还未北调,先向十九集团军进攻缓轻压力。

1941年3月15日,日军第33师团、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与第34师团兵分三路发起进攻,均以上高为目标。北路的第33师团在将中国第70军向西北击退后,于追击途中遭到第70军、第72军围攻伤亡惨重,于19日返回奉新,认为已完成配合第34师团的任务,转入修整。中路第34师团于3月18日占领高安,遭到74军顽强抵抗,21日南路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支援第34师团,日军以30多架飞机掩护轰炸,向74军主阵地连续猛攻,阵地多次易手,双方伤亡严重。

此时第34师团右侧背因为第33师团提前后撤失去掩护,中国第70军、第72军与第78军逐渐对第34师团形成包围。日军在发现第33、第34师团缺乏协同后,赶紧组织救援部队,但遭到中国军队阻击,前进困难。日军在撤退途中,第34师团抬运伤员的担架队伍长达7-8公里,又因为27日至28日连下大雨,日军重炮无法行动,只能将炮折毁,炮兵第8中队在途中遭到中国军队攻击,被全部击毙。4月2日,第70军重新占领奉新城,全部恢复战前态势,会战结束。

上高会战最终以歼灭日军1万6千余人为结局,何应钦将这次胜利称之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第74军主要负责防守官桥、泗溪等阵地,与日军主力第34师团相持,并在最后围攻日军时,担任正面进攻,战绩显著。为此,蒋介石以军委会名义授予74军“飞虎旗”一面作为奖励。

常德会战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发生转折性变化,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获得攻势,意大利在美英联军的攻击下投降,太平洋地区,美军正在新几内亚等地进击日军,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海军和航空兵也遭到毁灭性打击。常德是湘西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重心,附近集结有大量主力部队,日军为了牵制中国向滇缅用兵,同时打击国民政府主力部队,于是以常德为进攻目标,常德会战由此发生。

1943年11月2日,日军第11军发起进攻,并突破国民党第一线阵地,第六战区长官孙连仲在布置战场时,向军委会请求准许第74军归入到战区直接指挥,第57师入驻常德。11月10日,滨湖地区及暖水街附近被日军占领,11日军在占领子良坪后,开始进攻澧南地区,18日从西、北、东三面对常德形成包围态势。

11月23日,日军第116师团兵分两路向常德市区进攻,第109联队遭到守军第170团阻击,联队队长布上照一大佐与作战参谋田原弘夫中尉战死。11月25日,常德城北的日军第116师第109联队开始进攻夏家冈阵地,遭到顽强抵抗,3大队队长岛村长平被击毙。激战一天后,日军已逼近西门、东门、北门。为此第57师师长余程万下令外围阵地各部队全部退入城内防守城垣,26日、27日,日军投射毒气弹,并在航空兵与炮兵的支援下,对各城门发起进攻。29日,日军突入东门,守军进入巷战阶段,12月1日,守军仅凭少数残破碉堡支撑,2日各团仅存一两个班、排,全师不过数百人,3日决定突围,于是经过12昼夜的血战后,常德在12月3号被日军占领。但此时,中国各路援军已逐渐形成对常德的包围,军事委员会于12月3日电令第六、第九战区加紧对常德日军的围攻,5日起,各部队发起进攻,12月9日收复常德,12月19日日军全线溃败,随后双方隔江对峙。

第57师固守孤城12昼夜,巷战4昼夜,全师8000余人除极少数人在完全无望下突出重围,绝大多数官兵全部牺牲,最大限度地尽到了固守常德的责任。常德会战共歼敌4万余人,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对粉碎日军的战略意图有重要作用。

淮阴淮安之战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华东解放区成为重点争夺地区。7月,国民党李默庵部在苏北进攻失利,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整编第74师于1946年8月18日调往华东战线。在装备优势下,74师先后占领睢宁、宿迁。9月12日,整编74师越过第7军正在进攻的泗阳,直接向两淮发起进攻,在兵力与装备的优势下,先后占领淮阴、淮阳等地。

一战涟水

两淮失守后,整编第74师和整编第28师第192旅共3万余人,于1946年10月19日向涟水发起进攻。涟水是苏北地区的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整编第74师在涟水城与华中野战军的主力6师进行相持消耗14天,双方均付出较大代价,伤亡数千。10月28日,华中野战军主力全部到达,开展进攻,整编第74师撤回淮阴城,第一次涟水保卫战以华中野战军胜利告终。

二战涟水

1946年12月初,蒋介石分四路向华东解放区进攻,其中整编74师继续进攻涟水,在吸取一战涟水的教训后,张灵甫隐蔽主攻方向,用第28师、第7师在正面战场牵制华中野战军主力第6师,另派第51旅和58旅袭击只有独立第6旅镇守的涟水城,并将赶来增援的16旅和18旅进行重创,第74师取得二战涟水的胜利。

孟良崮战役

1946年6月底,蒋介石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但经过八个月的作战,国民党军队兵力减少,且战线过长,守备兵力不断增加,于是蒋介石放弃全面进攻战略,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然后在转兵华北、华东战场。针对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战略,中共中央认为可以趁此将国民党军拖在这两个地方,有利于为解放军反攻创造有利条件。于是,1947年3月上旬,中共中央要求华东野战军对北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不要阻止,趁机分散他们的兵力。3月28日,华东野战军主力结束休整,自胶济线分路南下,歼击分散配置在临沂、郯城、马头等地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

4月20日,国民党军与华东野战军在泰安、蒙阴两地展开激战。最终国民党军占领泰安和蒙阴,整编第74师驻守界碑、蒙阴段。因为国民党采取密集平推、稳步前进,不轻易分兵的作战方式,所以华东野战军多次尝试分散国民党军兵力的作战都没达到目的。后来,华东野战军撤除对新泰地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退回鲁中,静待时机,寻找作战机遇。国民党军由此认为华东野战军攻势疲惫,便更换了作战方式,让整编第74师为骨干,以整编第25、第83师各1个旅掩护其左右翼侧北进。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根据国民党军的动向判断其目的是以整编第74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两翼和后续强大兵团掩护下对华东野战军实施中央突破,及进攻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所在第坦埠。为此,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作出了迎歼整编第74师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区的作战计划。5月12日,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下达孟良崮战役部署以及歼灭整编第74师的命令。

5月13日黄昏至14日拂晓,华东野战军占领了黄鹿寨、佛山、马牧池、随家店、桃花山、磊石山、鼻子山等要点,切断了整编第74师和整编第83师的联系。另外,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于5月14日黄昏全部进至距垛庄西南20余公里的观上、白埠地区。至此,华东野战军基本完成了对整编第74师的包围态势。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觉到了华东野战军的意图,立即下令部队放弃北上,经汶河向南退却,并试图向其他国民党军队靠拢,但未能达到目的。在华东野战军的攻击下,整编第74师被迫丢弃了大量的美式重炮以及一些现代化装备,缩集在孟良崮、芦山地方,凭借着陡峭的山峰、掩体和放炮洞与华东野战军周旋。

5月15日晚,由于受到了华东野战军的数次攻击,整编第74师只能在孟良崮、芦山等东西3公里、南2公里的几个山头上,并且直接暴露在华东野战军的炮火下。除此之外,由于孟良崮多为荒山秃岭,水源奇缺,所以整编第74师水源、粮食都很匮乏。次日,华东野战军以密集的炮火攻打整编第74师。最终导致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1个团共3.2万余人遭到歼灭,副师长蔡仁杰、师长张灵甫阵亡。另外,整编第74师与第83师1个团还有山炮和野炮28门、步兵炮和战防炮14门、轻重迫击炮235门、轻重机枪987挺、长短枪9828枝、火箭筒43具、枪榴简及掷弹筒61具、各种枪弹9.5万发被华东野战军缴获。

著名将领

俞济时

俞济时于1902年生于浙江奉化,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8年任警卫第一旅旅长兼南京国民党警备司令,1930年任警卫第一师师长。1932年,任第五军第八十八师师长参加上海“一·二八”抗战,挫败日军进攻。1933年任浙江省保安处长,1935年任“剿匪”指挥官,进攻方志敏领导的抗日先遣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第七十四军军长,参与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高安会战。1939年,先调任新五军军长未能成功,后任命为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八十六军军长。1942年,俞济时任蒋介石的侍卫长。1945年,任军务局局长,掌管原侍从室第一处军事事务。解放战争后,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1990年于台北去世。

王耀武

王耀武于1904年出生于山东泰安,1924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1926年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任排长,受到第一军军长何应钦青睐。1927年10月任第一军第二十二师第四团三营营长。北伐战争后,任独立第二团中校团副在徐州负责练兵。1930年9月因在中原大战中建功升任团长。在第四次围剿红军战争中因坚守宜黄24天不下,提拔为补充第一旅旅长。1934年11月,红十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宣传抗日主张,王耀武受俞济时指挥对先遣队进行堵截,2个月后,红19师师长寻淮洲牺牲,方志敏与红10兵团团长刘畴西被俘,王耀武得以晋升为五十一师师长,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国民党的甲种师。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

1937年七七事变后,第五十一师调往上海参加淞沪抗战,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1939年升任为第七十四军军长,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并在1941年上高会战中赢得“抗日铁军”的称号。1944年提升为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5月指挥湘西雪峰山战役。抗日战争期间以上高、常德、雪峰山三场战役最为出色。

1946年,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总揽山东地区党政军大权,1947年9月24日济南解放,王耀武随后被俘,1959年12月4日被释放,1968年7月3日,在北京去世。

张灵甫

张灵甫于1903年出生于陕西,1925年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1926年毕业分配到第一军第二师当见习军官,随军北伐。到1931年逐渐升任为营长。1934年在追击红四方面军时受到胡宗南嘉奖,升任独立旅一团团长,之后因杀妻事件被解送到南京。卢沟桥事变后,被秘密释放,返回第七十四军,此后任第七十四军五十一师一五三旅三零五团团长,参加上海保卫战、德安会战、上高会战、常德会战等。

1946年,张灵甫出任第七十四军军长,并兼任南京警备司令,在解放战争初期攻陷淮阴淮安地区,两战涟水。在进攻鲁南解放区时,因为冒进被围困在孟良崮地区,七十四师遭到歼灭,张灵甫本人阵亡。

相关评价

蒋介石:“自先总理首创黄埔以来,革命军队迭经内外战争,成就了许多能征善战的英雄之师,这其中新1军、新6军、第5军、第18军、第74军作风顽强功勋卓著,最为国人钦佩,而74军又是其中最突出之代表。”

国民党将领李延年:“有10个74师就可以统一全中国。”

美军顾问团:中国只有第74军最能打。

解放军:敌74师为蒋军五大精锐主力之一,全美械装备,官兵素质在蒋军中比较起来是很好的,老兵占极大部分,军官,射手甚至马夫都经过一定标准的训练,战术指挥及技术动作均正规熟练,被美蒋誉为标准部队,多方鼓励。故装备精良,补给充足。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年份

影视剧

又名

类型

地点

1963

红日

电影

内地

2009

红日

电视剧

内地

2010

喋血孤城

常德大血战

电影

内地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

文学作品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

年份

书名

作者

出版方

1957

红日

吴强

后世纪念

陆军第七十四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江口镇。以此纪念第七十四军在雪峰山会战中的英勇表现。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

上高会战烈士陵园,位于上高县城东郊镜山旁,修建于1991年,牌坊刻有“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隶书字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

注释

[a]

指明是炮兵、装甲兵和工兵等技术兵种,并非是现代意义的特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