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理学学士学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发展、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发展方向、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开设院校等介绍

中文名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英文名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专业层次

本科

学科门类

工学

专业类别

电子信息类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工学、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代码

080705

开设院校

北京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

主要课程

光电子学、集成光学等

就业方向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从事研究等

简介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选择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

专业发展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光电专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光信息科学与工专业是集光学信息处理技术、现代电子学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1986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设置了光学、光学物理、光电子学、光电子物理等专业,属物理学类专业。1989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理工、农林、医药)本科专业目录及简介》中,设置了光学专业,属理科门类信息与电子科学类专业,还设置了应用光学专业,属工科门类应用理科及力学类专业。1993年,在教委高等教育司编写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原光学、应用光学专业合并调整为应用光学专业,属理学门类信息与电子科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71204。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原应用光学专业调整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代码为071203,属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并在《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中设置了光电子技术科学、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光电信息工程等专业。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原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科学、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合并调整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工学门类电子信息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0705。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工学门类电子信息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0705,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可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 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知识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光电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光电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光电信息科学的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以及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在工程实践中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工程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意识。

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包含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其中通识类知识包含人文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类;学科基础知识包含物理光学、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光电检测、激光原理、信息光学、通信原理、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专业知识包含光电子器件、光电仪器、非线性光学、光通信、集成光学、量子光学、光电成像技术、图像处理、光电显示技术、光电传感技术、光存储技术、微光机电系统、现代光学测量技术、光谱分析与测试技术、生物医学光电子技术、遥感技术、光电制导与跟踪、光电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光学制造、薄膜技术等。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授课内容

通识类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类

学科基础知识

物理光学、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光电检测、激光原理等

专业知识

光电子器件、光电仪器、非线性光学、光通信、集成光学、量子光学、光电成像技术等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本专业需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及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验实践活动。在电路类、信号类、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类、电磁场类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实验。至少完成2个有一定规模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其中电子工艺实习必修、金工实习或其他相关实习可选)、专业相关的制作实习、生产实践等。

毕业写作

本专业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有教师对学生有效指导。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类培养目标要求,一般应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可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专业可选择在物理学、光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方向继续深造。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报考中央办公厅、国家税务总局、广州铁路公安局等国家公务员单位工作。可选择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

师资队伍

本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5:1,每个专业的专任教师不能少于10人。如果是新开办专业,应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35岁以下专任教师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适当降低比例);实验教学须配备专任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教学条件

设置本专业的院校需配备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 充足,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生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具有良好的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近5年年均更新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0%,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应能满足实验教学需求。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开设院校

地区

开设学院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上海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

苏州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宁波大学

湖北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吉林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吉林大学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

四川

西南石油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

天津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安徽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理工大学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中北大学

长治学院

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

广西

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梧州学院

江西

华东交通大学

上饶师范学院

宜春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

河北

河北地质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河北大学

河南

河南师范大学

黄河科技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

新乡学院

海南

海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文理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福建

泉州师范学院

三明学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华侨大学

贵州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贵州师范学院

凯里学院

贵州大学

辽宁

沈阳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重庆

重庆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工程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参考资料

注释

[a]

以上课程均来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册)日期:2023.5

[b]

公务员招生专业为不完全举例,详情请参考国家公务员局招考公告。

[c]

以上学院来自阳光高考,不完全举例,详情请参考阳光高考,截至日期为2023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