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工学类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土木工程的:专业发展、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发展方向、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开设院校等介绍

中文名

土木工程

英文名

civil engineering

专业层次

本科

学科门类

工学

专业类别

土木类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代码

081001

开设院校

清华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白城师范学院等

主要课程

土木工程施工、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抗震与防灾等

就业方向

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等

简介

土木工程主要研究各类土地工程设施的勘测、设计、建造、保养、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进行各类工程建筑物的新建、改建或扩建,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等。本专业毕业生能在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水利、房地产等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研究、管理等相关工作。

专业发展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改名天津大学)创建于1895年,是中国最早的一所为培养土木工程人才而设立的学校。

土木工程

1923年茅以升先生创立了土木工程学科。

1998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土木工程(专业代码:080703)和其他相关专业(如矿井建设、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等)合并为一个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中,这些合并后的专业属于土建类(0807)专业。此外,在《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内也包含了土木工程(专业代码:080703Y)。这一改革推动了中国土木工程事业的全面进步。

1999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批准或备案,包括但不限于大连民族学院、西南林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大连铁道学院、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山西大学、吉林工学院、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山东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西藏民族学院在内的多所高校设立了土木工程专业。这些将为学生提供培养与发展土木工程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机会。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将土木工程(原专业代码:080703、080703Y)与建筑工程教育(原专业代码:040328W)合并为一个新的专业,即土木工程(新专业代码:081001)。同时,这一新专业也被划分至新的专业类别中,即土木类(新专业类别代码:0810),以更精准地反映其培养方向和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20年2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其中土木工程仍然保持原有的专业名称和代码,即081001,且属于土木类专业之一。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为人诚实、正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人文和艺术方面的良好素养,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开拓进取精神,有科学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坚持原则,有勇于承担技术责任,不断学习、获取新知识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愿望,有推广新技术的进取精神,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能乐观面对挑战和挫折,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注重土木工程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维护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

知识要求

本专业需具有扎实的数学和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有较强的理论分析、实验分析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设计的能力,具有工程质量和效益观念,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具有计算机运用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制图、仪器设备使用、试验测试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及土木工程法律法规知识,熟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当代国内外土木工程及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需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职业素养、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通识,在掌握土木工程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基础上,能够胜任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策划、勘察、设计、施工、管理、运维、科教等工作。该专业课程主要是由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三个模块组成。

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授课内容

通识教育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识选修课程、专业写作、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程序语言与科学计算、大学物理等

大类学科基础课

工程化学B、理论力学C、材料力学B、结构力学I、水力学I、画法几何与CAD制图、工程测量、土力学 与工程地质、土木工程材料、工程经济学、弹性力学及有限元等

专业主干课

房屋建筑学与城市空间规划、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抗震与防灾、建筑 结构设计、地下结构工程、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工程结构检验等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由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及创新训练等组成,实验的内容主要包括普通物理实验、普通化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基本构件实验、土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测试技术等。

土木工程

毕业写作

本专业将通过现场实习,形成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调查研究,收集与课题有关的技术资料,奠定设计基础。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为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打基础。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专业有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风工程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能在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水利、房地产等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研究、管理等相关工作,还可以报考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运行管理司等国家公务员职位。

土木工程

师资队伍

本专业需有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年龄、职称、学缘、专业)合理,教师须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教师队伍中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带头人,具有一定比例的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专兼职教师,应有业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主持教学管理工作,并有一支胜任本专业各主干课程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学队伍,有足够的实验技术人员(或实验教师)指导实验课程,有企业或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并履行职责。

教学条件

本专业需备大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测量、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材料、结构等实验室;实验设备、仪器完好,场地面积和设备台套数能满足实验教学的分组要求,操作型实验分组应满足人人动手的要求,实验标准符合现行工程规范规程要求,有一支能有效指导学生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人员队伍,管理规范有序,实验仪器设备运行良好,多媒体、语音教室等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计算机的数量和管理应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有固定教室,有稳定的、能覆盖所设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并符合专业实习的要求。

开设院校

地区

开设院校

北京

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天津

天津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城建大学

河北

河北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地质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山西

山西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中北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吉林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延边大学

白城师范学院

长春科技学院

黑龙江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土木工程

上海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江苏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海洋大学

安徽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福建

厦门大学

华侨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江西

南昌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山东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湖北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长江大学

湖南

湘潭大学

吉首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广东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汕头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广西

广西大学

广西科技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海南

海南大学

海口经济学院

三亚学院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重庆

重庆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西南大学

重庆文理学院

四川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贵州

贵州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遵义师范学院

铜仁学院

云南

云南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文山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

西藏

西藏农牧学院

西藏大学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青海

青海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宁夏

宁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理工学院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新疆

新疆大学

塔里木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石河子大学

参考资料

注释

[a]

此处参考东南大学课程设置,其他院校请参见学校官网。

[b]

公务员招生专业为不完全举例,详情请参考国家公务员局招考公告。

[c]

以上仅展示部分开设院校,不分先后顺序,数据来源:阳光高考、中国教育在线,数据截至时间为2023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