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女,1973年12月出生,现任辽宁科技大学副教授。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李娜的:人物经历、主要成就等介绍

中文名

李娜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性别

民族

汉族

职业

教师

人物经历

1997.8 ~2000.7 在东北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00.8~2004.2 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攻读材料学博士学位。

2005.1~2007.2 在东北大学轧制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2007.3 ~现在 辽宁科技大学副教授,在校级和市级基金项目的资助下。硕士生导师,从事 材料加工工程 的教研工作。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1,合金的凝固过程控制,

2,复合材料生产工艺,

3,合金元素的偏析。

1997.8 ~2000.7反向凝固法生产汽车散热器用复合铝带工艺的研究。

2000.8~2004.2微量元素磷、硼、碳在高温合金中的作用及机理的研究。

2005.1~2007.2从事铸轧高磷、铜耐候钢薄带的基础研究工作。

2007.3 ~现在一直从事合金的凝固过程控制、复合材料生产工艺及合金中元素偏析方向的研究工作。

学术论文

[1]李洪楠,张红梅,赵大东,王渐灵,刘焕然,李娜,姜正义.调质热处理对EH47船板钢显微组织的影响[J].上海金属,2021,43(01):72-76+82.

[2]李刚,张红梅,赵大东,王超,李洪楠,李娜,孟令浩,姜正义.颗粒粒径对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组织和元素扩散的影响[J].功能材料,2021,52(01):1104-1114.

[3]张红梅,李娜,赵大东,滕莹雪.校企合作背景下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03):82-83.

[4]朱阳阳,张红梅,贾宏斌,李岩,李娜,姜正义.变形工艺参数对高强船板钢EH47显微组织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9,48(22):23-26.

[5]朱阳阳,张红梅,王渐灵,李岩,李娜,姜正义.高强船板钢EH47的连续冷却相变[J].金属热处理,2019,44(09):42-45.

[6]倪偲,李娜,杨博威,詹放,孔祥楠,王宇.430不锈钢热变形组织形貌和织构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8,41(03):161-167.

[7]李娜,杨博威,詹放,倪偲.热变形工艺对430不锈钢组织和织构的影响[A].中国金属学会.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6.钢铁材料[C].中国金属学会:中国金属学会,2017:127-133.

[8]沙明红,张丽,张峻巍,李娜,李泰增,王宁.退火对激光熔覆AlCoCrFeNiTi_(0.5)高熵合金涂层组织和耐磨性的影响(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7,46(05):1237-1240.

[9]李娜,王淞彦,白兵.高温下含铜钢的氧化行为[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7,40(01):1-5.

[10]张红梅,彭兴东,李娜,赵红阳.理工类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University Mohamed Khider of Biskra, Algeria、同济大学.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Volume 70)[C].University Mohamed Khider of Biskra, Algeria、同济大学: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6:422-427.

[11]邱以清,刘振宇,李娜,王国栋.亚快速凝固下磷对铁素体体积分数与形态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01):47-50.

[12]张爽,李娜,刘海啸,李激光.V型结晶器内含铜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3,42(21):55-57+61.

[13]邱以清,刘振宇,李娜,王国栋.双辊连铸高磷钢薄带中的铁素体[A].中国金属学会.第九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中国金属学会:中国金属学会,2013:1422-1426.

[14]沙明红,李娜,宋波,刘海啸,李胜利.硫代硫酸钠模拟液态金属凝固实验[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02):27-29.

[15]李娜,刘振宇,杨星地,周国平,刘相华,王国栋.含磷铸轧薄带钢的耐腐蚀性能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8,(01):22-24.

[16]赵红阳,胡林,李娜.双辊薄带铸轧技术的进展及热点问题评述[J].鞍钢技术,2007,(06):1-5.

[17]林兆森,李娜,邱以清,刘振宇,刘相华,王国栋.双辊铸轧高磷铜钢薄带的偏析行为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2006,(S1):68-71.

[18]李娜.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经济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