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海潮,男,汉族,1986年11月出生,籍贯云南施甸,中共党员。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中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航天飞行器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航天动力学与智能控制实验室核心成员。担任中国宇航学会空间科学与试验专委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青年委员。担任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办的期刊 IMechE Part G: 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的编委。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桂海潮的:人物经历、人物成就、人物语录、人物评价、相关文创、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桂海潮

性别

身份

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航天员,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博士生导师

出生地

云南保山

籍贯

云南施甸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86年11月

简介

2023年5月30日,桂海潮与景海鹏、朱杨柱组成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完成人生中的首次飞行,并成为首位非军人身份的航天员以及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7月20日21时40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支持下,完成了首次出舱活动。9月21日下午15时45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同另外两名宇航员景海鹏、朱杨柱共同为中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86年11月,桂海潮出生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一个普通家庭,家中兄弟两人,是家中老大。

2005年9月至2014年7月,桂海潮师从徐世杰教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就读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14年7月-2016年7月,桂海潮在加拿大约克大学地球空间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复杂航天器的姿态轨道一体化控制技术,合作导师为George Vukovich教授。

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桂海潮在加拿大瑞尔森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小天体探测和航天器运动高精度估计技术,合作导师为Anton de Ruiter教授。

2017年9月,桂海潮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北航宇航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年12月入选北航“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2020年7月,桂海潮加入中国共产党。

桂海潮

航天员经历

2018年5月,桂海潮参与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经过初选、复选、定选后,桂海潮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2020年9月,桂海潮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中国第三批航天员。载荷专家是航天员按任务分类的一种,是指在空间站中进行科学与应用研究等实验工作的科研人员,负责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维护和修理载荷设备,并负责与地面载荷控制中心联络。

桂海潮

2022年6月,桂海潮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桂海潮

2023年5月29日上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此次飞行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2023年的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个载人飞行任务,计划于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组成神舟十六号3人飞行乘组,桂海潮在此次飞行任务中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桂海潮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桂海潮

2023年5月30日18时22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进驻空间站。7月20日21时40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支持下,完成了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已安全返回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完成了核心舱全景相机B在轨支架安装及抬升、梦天舱全景相机A和B解锁及抬升等任务。

桂海潮

2023年9月21日下午15时45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同另外两名宇航员景海鹏、朱杨柱共同为中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展示介绍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以及又见陀螺实验,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人物成就

航天成就

2023年5月30日,以载荷专家的身份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完成人生首次飞行,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戴眼镜的航天员,同时,他还是首位非军人身份的航天员、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

科研成就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器动力学、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

学术论著

截至2023年5月,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发表在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顶刊。

桂海潮

专利成果

截至2023年5月,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承担项目

截至2023年5月,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装备预研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航天院所合作课题、商业航天课题等。

主要科研项目

项目来源

项目名称

时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基于力学不变性的航天器位姿运动状态估计方法研究

2020/01-2023/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基于非完整量测的航天器相对运动控制

2018/01-2020/12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XXX设计及评估优化

2021/05-2021/09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XXX优化设计与分析验证

2019/12-2020/08

空间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

考虑通信约束的集群航天器姿态协同控制

2019/01-2020/12

主持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柔性航天器非线性姿轨联合控制

2018/01-2019/12

北航“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

2018/01-2021/12

北京XXX公司

XXX姿控系统仿真

2019/01-2019/06

北航“卓越百人”启动经费项目

-

2018/01-2022/12

加拿大NSERC Discovery Grants

Guidance, Navigation and Control for Asteroid Exploration

2016-2021

人才培养

截至2023年5月,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3名;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荣获“2019年北京市普通本科高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教育部“首届全国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大赛”二等奖、三等奖,指导本科生获冯如杯科技制作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承担《深空探测导论》《非线性控制理论》等本研课程教学任务。主讲研究生学科理论核心课《非线性控制理论》(32学时)、本科生通识课《深空探测导论》(32学时,与王悦老师共同主讲)。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荣获“2019年北京市普通本科高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教育部“首届全国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大赛”二等奖、三等奖,指导本科生获冯如杯科技制作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人物语录

我进入航天员大队后,过去只能在报道中看到的各位英雄,成了训练场上的师父、运动场上的队友、生活中的朋友、任务中的战友,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家人。航天员大队门口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八个大字,每天送我们训练,又迎我们归队,它时刻激励着我们刻苦训练,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说心里话,以前,‘航天员’这三个字对我来说既神圣又遥远,我也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2023年5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接受中外媒体记者采访时,桂海潮如此说。

人物评价

虽然桂海潮是作为载荷专家上天,但除了科学知识基础之外,对航天飞行器的方方面面都是非常了解的。(桂海潮的同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师张晓天评)

相关文创

纪念邮封

2023年5月30日,中国集邮有限公司发行《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印有桂海潮等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照片的纪念封和个性化邮票。

桂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