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英语:Czechoslovakia;捷克语、斯洛伐克语:Československo)是指1918年10月28日建立的一个中欧共和国,于1992年解体,其间1939年到1945年是流亡政府阶段,先后历经11位总统。

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从奥地利独立的捷克和从匈牙利独立的斯洛伐克两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8年10月28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和国,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导致捷克斯洛伐克解体。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同年,同盟国开始承认贝奈斯领导的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1945年5月9日,捷克在苏军红军帮助下获得解放。1948年二月事件后进行全国大选,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加入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Ksc)新任第一书记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倡导“人道社会主义”和改革,引发布拉格之春运动,遭受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组织干预中断。在1989年发生的天鹅绒革命后,共产党垮台,于1990年更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走向天鹅绒分离,以和平不流血的方式各自独立成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这个中欧国家,与苏联、波兰、匈牙利等人民民主国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奥地利和西德接壤,全国分为19个州。在其民族构成中,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结构趋于简单,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占到了总人口的94%,另外还有牙利人、德国人、乌克兰人、犹太人、吉普赛人等少数民族。作为一个人民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国民议会,而政府则是最高的执行和管理机构。经济结构多样,以社会主义体制为主。在人民民主制度的框架内,捷克斯洛伐克已将国内大部分生产资料公有化了。工业在国内经济中占据的比重最大。重工业方面,捷克斯洛伐克有发达的冶金工业、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等。捷克斯洛伐克的轻工业也相当成熟,如玻璃、瓷器、木材、皮革纺织等工业。捷克斯洛伐克很早就消灭了文盲,并且普遍实行了免费的八年义务教育制度。在高等教育方面,截至1958年已增加到38所高校。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号、历史沿革、疆域、政治制度、外交、经济、文化、社会、政府首脑、当代捷克与斯洛伐克现状等介绍

中文名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英文名

Czechoslovakia

本国语言名称

Československo

官方语言

捷克语、斯洛伐克语

成立时间

1918年(第一共和国)

所属大洲

欧洲

面积

127858平方公里(1955年)

地理位置

德国以东、波兰以西的中欧中部

地理坐标

50°4'60"N,14°25'0"E(首都布拉格的坐标)

时区

UTC+01:00、UTC+02:00

气候类型

全境位于温带

首都

布拉格

主要城市

布拉格、比尔森、布尔諾、哥特瓦尔德夫、俄斯特拉發、布拉迪斯拉發、科息斯等

执政党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民族

斯洛伐克人、波兰人、日耳曼人、乌克兰人、匈牙利人

宗教

天主教、基督教、正教等

货币

捷克斯洛伐克克朗

国号

1918年10月–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1945年5月–1960年7月: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1960年7月–1990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90年4月–1992年12月: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

历史沿革

建国之前

青铜时代,捷克斯洛伐克土地上出现了乌涅蒂采文化和马贾罗夫两种文化。公元前4世纪凯尔特人迁徙到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地区定居,到了5至6世纪,斯拉夫人西迁到此。公元七世纪斯拉夫部落联盟发展为萨莫王国。到9世纪到10世纪初期大摩拉维亚帝国建立并统治了今天的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地区。9世纪末10世纪之交,捷克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普舍美斯王朝建立,并延续到公元1306年。1523年哈布斯堡王朝建立,它又称奥地利帝国,捷克斯洛伐克地区也归属于该国统治,1867年该王朝改为奥匈帝国,并一直延续到1919年,由奥地利国民大会宣布哈布斯堡王朝在捷克领土上的统治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建国前夕(1914-1917年)

1914年,哈布斯堡王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遭到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暗杀,此件事成为了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1915年7月6日,捷克斯洛伐克开国元勋之一,托马斯·加里格·马萨里克(Tomas Garrigue Masaryk)在日内瓦发表演讲,首次公开表示反对奥匈帝国,并呼吁争取在战争结束后建立一个独立的捷克国家。10月22日,斯洛伐克人联盟和美国的捷克人组织成员签署了《克利夫兰协定》,支持建立一个由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捷克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组成的联邦国家。11月14日,托马斯·加里克在巴黎宣布成立捷克海外委员会,旨在与各协约国政府进行协商。该委员会在1916年2月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员会,领导人包括托马斯·加里克(Tomáš Garrigue Masaryk)、米兰·拉斯塔斯拉夫·什特凡尼克(Milan Rastislav Štefánik)、艾德瓦尔德·贝奈斯(Edvard Beneš)以及农民党代表约瑟夫·迪里赫(Josef Dürich)。1917年5月17日,在联邦议举行开幕式之前,弗兰蒂舍克·斯坦涅克代表捷克联盟发表了一份声明。在这份声明中,他呼吁建立一个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共同分享的民主国家。1918年1月6日,在布拉格,捷克帝国议会议员以及来自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捷克西里西亚的政治家们,在主显节圣日期间聚集。在这次聚会上,他们发布了一份《主显节宣言》,呼吁成立一个包含传统的斯洛伐克地区和波希米亚王国在内的独立国家,代表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利益。他们还要求在未来的和平会议上有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正式代表。

捷克斯洛伐克

1918年建国

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代表于1918年4月10日出席在罗马召开的被压迫民族大会,支持民族自决的原则。5月30日,美国的捷克和斯洛伐克组织成员与马萨里克一起签署了《匹兹堡协定》,根据该协定,斯洛伐克人将享有语言权利,并拥有他们在共同国家内的自治管理机构、议会和司法体系。马萨里克于1918年6月19日会见了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不久后,法国承认了在巴黎的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作为一个新国家政府的前身。美国在1918年7月2日也承认了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的地位,而英国则在1918年8月9日作出了同样的确认。贝奈斯于1918年10月14日宣布,巴黎的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已经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临时政府,这个声明促使协约国做出正式的支持声明。马萨里克担任了新政府的总统职位,贝奈斯担任外交和内务部长,而什特凡尼克则成为国防部长。最后,在1918年10月18日,马萨里克改变了他的计划,在华盛顿特区发表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独立宣言《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宣言》,又称《华盛顿宣言》。

捷克斯洛伐克

1919年至1937年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前,克拉马日和贝奈斯率领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获得了领土索求的确认。1920年2月29日,布拉格的临时国民大会正式批准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成为一个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民主宪政国家。5月27日,国民大会选举托马斯·加里格·马萨里克为总统,他将一直担任此职位直到1935年。随后,社会民主党的激进马克思主义左派脱离该党并退出执政联盟。1921年5月,一些脱离社会民主党的成员共同创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其创始人为博胡米尔·什梅拉尔。1928年早期,赫林卡斯格伐克人民党的报纸《斯洛伐克》刊登了一篇题为《马丁宣言》后的十年的文章。该文章引发了对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激进党领袖图卡早期代表匈牙利并反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活动的调查。这导致了图卡被指控为叛国罪和阴谋罪。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这个危机一年后也波及到捷克斯洛伐克。经济的衰退和政治动荡导致了公众示威活动和罢工的爆发。1935年12月15日,贝奈斯当选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二任总统,承担着引领国家走出经济困境和政治动荡的重任。1937年9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的创始总统马萨里克去世。

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捷克斯洛伐克(1938-1945年)

流亡政府

1938年9月,纳粹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吞并了苏台德地区。在此期间,英国和法国选择放弃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支持。1938年10月,贝奈斯面临纳粹德国的威胁,被迫放弃了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职务。同年11月,埃米尔·哈查被选为总统。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并颁布了一项法令,建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由纳粹德国保护者康斯坦丁·冯·纽赖特男爵统治。5天后,哈查总统解散了国民大会并解除了现有政党。1939年秋天,贝奈斯在巴黎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1941年,同盟国开始承认贝奈斯领导的组织为捷克斯洛伐克合法政府,即流亡政府。

斯洛伐克

1939年7月末,斯洛伐克共和国成为一个单一政党的国家。约瑟夫·蒂索在10月的选举中成为共和国的总统。此后,许多斯洛伐克人选择公开抵抗或加入抵抗组织,反对由赫林卡斯洛伐克人民党主导的蒂索政权。1941年6月,斯洛伐克共产党成立了首个抵抗组织。1940年11月,斯洛伐克加入了轴心国,成为《三国同盟条约》的一部分。导致斯洛伐克政府于1941年6月向苏联宣战,并指派约5万名斯洛伐克武装部队参加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德国对波兰发动入侵,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44年8月,斯洛伐克爆发民族起义,推翻斯洛伐克人民党的独裁统治,从德国人手中解放了该国。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在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召开会议,宣布重建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并加入同盟国,旨在从纳粹及其盟友手中解放欧洲。1945年5月,蒂索和他的部长们正式向同盟国投降,德国也在同一天投降。

战后时期和共产党执政(1945-1989年)

二月革命

1945年5月8日,贝奈斯前往布拉格。随着他和其他流亡同事的回归,捷克国民委员会被解散,而国民阵线政府则被设立为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届政府。战时驻扎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苏联和美国军队分别在10月和11月开始撤离该国。5月26日,捷克斯洛伐克举行了一次自由和公平竞争的制宪国民大会选举,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KSC)以全国38.12%的得票率获胜。选举结果使得共产党在由共产党领袖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领导的国民阵线政府中占有9个席位。然而,到了1947年,由于国有化经济缺乏活力且官员无能,共产党的公众支持度开始下降。1948年2月革命爆发,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方式逼迫贝奈斯下台。共产党代表团于2月25日早晨拜会贝奈斯,建议他立即辞职,并按照哥特瓦尔德的建议重组政府。6月7日,爱德华·贝奈斯辞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职务,随后哥特瓦尔德担任总统一职,而共产党同僚安托宁·扎波托茨基则接替哥特瓦尔德成为总理。9月3日,贝奈斯去世。

社会主义转型

在1948年至1949年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加入了由苏联领导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农业集体化(1948—1953年),进行了经济转型。然而,1952年,发生了一系列政治清洗,其中包括捷共总书记鲁道夫·斯兰斯基在内的14名捷共高层官员被指控叛国罪名,其中11人被处决。1953年,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猝死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选择安托宁·扎波托茨基接替他成为总统,维里安·希罗基担任总理,而安托宁·诺沃提尼则出任党的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4年,斯洛伐克委员会主席古斯塔夫·胡萨克和其他斯洛伐克共产党最高领导人因“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受审并被判入狱。1956年,扎波托茨基去世后,1957年诺沃提尼当选为总统并继续保留第一书记一职。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了一部新宪法,宣布建立了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后将正式被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三个五年计划(1961—1965年)展开两年后,国内经济下滑的趋势已经无法阻挡。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垮台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KSC)的新任第一书记亚历山大·杜布切克上台。他推崇改革,致力于推进“人道社会主义”,3月初,杜布切克和共产党领导人同意放松审查制度,解除了新闻审查办公室对媒体的管辖权,并把职责移交给编辑自己。这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到6月初为止,审查制度逐步取消,那些长期被命令禁止、如今开放给公众讨论的议题和消息得以向公众曝光。引发了布拉格之春运动。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代表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觉的一次尝试,在与旧体制渐行渐远的改革领导人和知识分子的支持下,实行广泛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公众开始放弃冷漠和被动,转而对国家大事、文化活动、报纸及其他媒体,海外旅游感到兴味盎然的时候,公民社会重新出现了。利用新开放的时机,访问者和记者从西方到来,在第一线观察“人道社会主义”——杜布切克描绘的布拉格之春的政治实验。3月22日,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诺沃提尼因卷入丑闻而下台。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5月初,捷克斯洛伐克的形势发展让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列昂尼德· 勃列日涅夫 (Leonid Brezhnev ) 发出警告,如果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不改变路线,苏联将会做出回应,此外还包括来自捷共的一些更加强硬和右翼的成员比如瓦西尔•比拉克(瓦西尔•比拉克一一杜布切克的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的接替者)也提出了警告。在未能说服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改变路线后,作为回应,华沙条约组织的其他五个成员国开始了代号“多瑙河行动”的入侵行动。1968年8月20日至21日夜间,苏联坦克开进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列昂尼德· 勃列日涅夫 (Leonid Brezhnev ) 认为这次干预对于维护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至关重要,并誓言对任何试图取代的国家进行干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资本主义。入侵后一周,出现了一场自发的反对占领的民间抵抗运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层被迫在莫斯科向苏联让步,改编了他们早期的自由主义立场、政策。由于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干预,布拉格之春运动在8月被迫中断。随后,1969年,古斯塔夫·胡萨克接替杜布切克成为捷共第一书记。此后,捷克斯洛伐克进入了“正常化”时期。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被“正常化”所主导,停滞和冷漠成为长期存在的问题。1975年,胡萨克当选为捷克斯洛伐克总统。1977年,作家瓦茨拉夫·哈韦尔((Vaclav Havel)和其他同伴发起了《七七宪章》倡议,并建立了七七宪章组织,旨在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当局按照国家法律和宪法的规定来保护人权,反对“正常化”社会。1978年到1979年期间,以哈韦尔为首的“七七宪章”成员开始公开反“正常化“运动。1979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当局逮捕了“七七宪章”的成员,指控他们与外国间谍合作颠覆国家,其中包括哈维尔。1985年,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上台,推动“公开化”和“改革”。1987年,米洛什·雅克什取代古斯塔夫·胡萨克成为捷共总书记。此后,苏联及其邻国推行自由化的时代。1989年,天鹅绒革命紧随着对学生示威活动的暴力镇压而开始。捷克地区的公民论坛和斯洛伐克的反抗暴力公众组织成立,示威游行和罢工导致共产党政权垮台。瓦茨拉夫·哈韦尔当选总统,标志着“正常化”时期的结束。

“天鹅绒分离”和两个共和国(1989-1993年)

1990年,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经济改革和大规模私有化的开端。在7月,联邦议会再次选举瓦茨拉夫·哈韦尔为总统。随后在10月,公民论坛的代表大会上,成员们选举财政部长瓦茨拉夫·克劳斯为党主席。1991年2月,公民论坛已经分裂成两个党派,克劳斯领导的公民民主党(ODS)和副总理伊日·迪恩斯特比尔领导的公民运动(OH)。1991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成为欧洲理事会的成员,并于6月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签署了一项合作宣言,最后在12月与欧盟的准成员国协定。而在1991年4月23日,斯洛伐克国民委员会主席团因政治问题免去了梅恰尔的总理职位,并由基督教民主运动的扬·恰尔诺古尔斯基接替。不久后,“反抗暴力公众”分裂成两个党派,后来分别发展为梅恰尔的民主斯洛伐克运动(HZDS)和公民民主联盟—反抗暴力公众(ODU—VPN)。1992年6月初,经过选举,瓦茨拉夫·克劳斯和弗拉基米尔·梅恰尔分别成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总理。在1992年6月底,苏联从捷克斯洛伐克撤军,同年华沙条约组织解散。1993年1月1日,“天鹅绒分裂”成为现实,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终结,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独立开启新时代。7月8日,联邦议会通过立法允许仅有在公民复决的情况下解散联邦体制,即两个共和国的多数公民投票决定摆脱共有的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

疆域

地理位置

捷克斯洛伐克是位于中欧的国家,它与苏联、波兰、匈牙利等人民民主国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奥地利,以及西德等国家相邻,其地理位置从国界到北海和到黑海均为七百公里。从国内到波罗的海和到亚得里亚海的距离都是三百五十公里。国内拥有易北河、奥得河和多瑙河三条可供航行的水道,它们分别流向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截至1955年,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面积共有127858平方公里。

地形

捷克斯洛伐克的地形是由平原和丘陵组成。西部地域主要是波希米亚高原,而东部地域则以喀尔巴阡山脉的弓形地貌和与多瑙平原相邻的丘陵为特色。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位于温带。

行政区划

1948年底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划为19个州。其中位于布拉格州的布拉格城市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

州名

特色产业

布拉格州

矿区、陶器、食品工业、化学工业、机器制造工业

契斯克一布德索维塞州

历史名城

比尔森州

工业、酒业

卡罗维发利州

煤、瓷土、工业

乌斯蒂州

蛇麻草、果园

利培勒茲州

纺织业、玻璃饰品

赫拉岱茨州

蔬菜、机械、食品制造

巴多比斯州

热拉发州

马铃薯

布尔诺州

阿罗木茨州

工业、文化

俄斯特拉發州

工业

哥特瓦尔德夫州

制革、橡胶

布拉迪斯拉发州

高等教育、工业、造船

尼特拉州

西利那州

工业、发电

班斯卡一佩斯带利亚州

科息斯州

修养

普累索夫州

政治制度

政体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人民民主共和国,其宪法明确规定,所有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宪法第四条规定:在人民民主共和国内,“自主的人民通过其代表机关行使国家权力,该代表机关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并对人民负责。”另外宪法第二条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是捷克与斯洛伐克两个平等的斯拉夫民族的统一国家。在国家中央权力机构中,这两个民族享有平等权利。

最高立法机构

这个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是国民议会,其由人民通过普通、平等、直接和秘密的投票方式选举选出,议员的任期为六年。议会主席团和国家领导人——总统,都是由议会选举产生,总统的任期为七年。

政府

政府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最高执行和管理机构,对国民议会负责,由总理领导,并由总统任命和解除其它政府官员。捷克斯洛伐克是由两个民族,即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共同组成的国家,在国家中央权力机构中,这两个民族享有平等权利。

政党

共产党在国家一切机构中起领导作用。它也领导导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民族阵线。捷克斯路伐克政府大多数委员都是共产党员。在政府任职的除了共产党员以外,还包括民族阵线中其他政党代表(已经撤换了以前的反动首领),如人民党、社会党等。在二月事件中曾在共产党领导下起到巨大作用的职工会,在革新后的民族阵线中也居于重要的地位。

斯洛伐克民族机关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是两个民族的国家。除了斯洛伐克人与捷克人享有平等权利的全国性中央权力机关(国民议会,总统,政府)以外,斯洛伐克还有单独的斯洛伐克民族机关——斯洛伐克民族议会。议会由斯洛伐克民族选举、任期为六年,在民族女化、国民教育、保健事业等问题上有立法权。此外,在斯洛伐克还有执行机关一—行政委员会,它是由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任命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负责,同时也对斯洛伐克民族议会负责。斯洛伐克民族机关的目的是,依靠它与共和国全国性机关各个环节的紧密性联系,来出尽斯洛伐克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消除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捷克与斯洛伐克之间的不平衡发展现象,巩固两族兄弟情义。

地方权力机关

地方权力机关,即人民委员会(包括州、县、市和村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是在第一次进界大战时期作为与法西斯奴役者进行斗争中产生的。人民委员会、国民议会和其他中央权力机关共同组成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政治基础。

外交

外交政策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是20世纪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基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理念,形成了稳固的兄弟联盟。在国际事务中,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同,坚定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战争政策。该国采取和平外交政策,力图实现和平共处和和平竞争的原则,并积极动员全国人民为和平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捷克斯洛伐克参与了1949年成立的苏联和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互助委员会,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增进与欧洲、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此外,为了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安全和欧洲地区的和平,捷克斯洛伐克积极参加了华沙条约组织。捷克斯洛伐克一直支持苏联提出的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各项和平倡议,包括裁军建议、禁止试验和使用核武器的建议、举行高级别会议的建议以及解决德国问题的建议等等。

与苏联关系

在1943年12月,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友好互助和战后合作条约。到了1957年,两国间的互访活动达到了高潮,年初,由薩波托斯基总统领导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代表团访问了苏联,同年7月,由赫鲁晓夫等领导人组成的苏联党和政府代表团访问了捷克斯洛伐克。在文化领域,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之间的交流也十分活跃。两国已经签订了1960年至1965年的长期文化合作计划。此外,两国在文化、教育、科学各机关团体之间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捷苏两国的经济合作中,技术资料的交换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与中国关系

捷克斯洛伐克和中国在1949年10月就已经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在文化合作方面,中捷两国在1952年5月就已经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到1959年,来中国访问的捷克斯洛伐克文化及其它方面的代表团和代表超过一百个,人数超过一千人。至1959年为止,中捷两国共举办了近五十次展览会,并互派了超过二百个各种代表团。1957年3月,由西罗基总理领导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应邀访问了中国,并在访问期间签订了中捷文化合作协定和中捷保健合作协定。在195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以諾沃提尼为首的捷克斯洛伐克党政代表团应邀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国庆典礼。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捷克斯洛伐克与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签署了友好、联盟和互助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它与这些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

政治方面,1957年初与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进行了五国会谈,进一步增强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1957年3月和4月,以西罗基总理为首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团访问了中国、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1957年5月下旬访问德国。1958年10月和12月,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党政代表团访问了捷克斯洛伐克。

经济方面,在1957年,捷克斯洛伐克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相较于1948年,增长了近三倍(283%),并且预计在1965年将会再增长一倍。在1957年,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据了捷克斯洛伐克对外贸易总额的67.6%,其中除了与苏联的贸易额之外,其他兄弟国家占据了37.6%。到了1959年,捷克斯洛伐克与兄弟国家的贸易额已占据了捷克斯洛伐克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

科学技术方面,在1955年至1957年这三年间,捷克斯洛伐克向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39份设计书,并获得了63份设计书。在同一时期,捷克斯洛伐克提供了520套图纸,而接收到359套图纸。此外,捷克斯洛伐克也向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556份工艺过程说明书,并获得了324份工艺过程说明书。

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

捷克斯洛伐克与众多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重建并维持外交关系。例如,在1957年2月,与日本的正式关系得以恢复。捷克斯洛伐克还表明愿意与西德改善并恢复各项关系。经济上,捷克斯洛伐克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在1956年相比1955年增长了33.2%。为了扩大东西方国家的贸易联系,捷克斯洛伐克除签订长期和短期的贸易协议与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每年积极参加众多的国际博览会和展览会。例如,在1957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了二十多个国际的博览会,并在国外组织了一些独立的展示会。1958年,它又参加了近三十个国际博览会和展览会。

经济

经济特征

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由多种社会经济结构组成,其中社会主义体制起主导作用。捷克斯洛伐克在人民民主制度下,将国内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公有化。自1948年下半年开始,社会主义已占据该国国民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国有化在工业、银行、对外贸易以及运输业得以全面实施,国内商业主要集中在国家和合作社的手中。此外,农业也正在向社会主义模式转型,到1953年年初,合作社和国家经营的土地已经占到全部耕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左右。小商品经济从1948年开始逐渐减少,只占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并因转变到集体劳动方式而逐渐被社会主义经济所取代。城市中的家庭手工业者和手工艺者合作社的数量也在增加。然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某些领域仍有存在,特别是在农业方面。对待富农经济的政策采取了限制和排挤。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工业强国。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农业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1947年,约28%的居民从事农业生活,而约36.2%的居民则从事工业和手工聚生活。其使用的货币是捷克斯洛伐克克朗。

工业

在欧洲的各个人民民主国家中,捷克斯洛伐克经济的一项显著特点是工业在国内经济中占据的比重最大。人民民主时期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项主要成就是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实施五年计划的年代,工业生产总额(根据预测材料)增加了一倍,超过了战前水平的1.2倍。同时,捷克斯洛伐克的生产总额也增长了3.5倍。重工业方面,捷克斯洛伐克有发达的冶金工业、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等。捷克斯洛伐克的轻工业也相当成熟,如玻璃、瓷器、木材、皮革纺织等工业。

农业

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体系中,农业起着重要的角色。在欧洲的各个人民民主国家中,捷克斯洛伐克在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出上居于领先位置。其国土面积的大约三分之二用于农业。在实施五年计划的期间,主要的农作物有牧草、各类工业作物(如亚麻、大麻、糖甜菜、烟草、油菜)、马铃薯以及饲料作物,它们的种植面积都有所扩大。相反,谷物(特别是黑麦)的种植比例有所减少。例如,到1950年,谷物的种植比例降低至54%,而马铃薯和瓜菜类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加至14%。在五年计划期间畜牧业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1958年,牛的总数比1948年增加了10%,猪的总数增加了88.6%,羊的总数增长了128.9%。到五年计划结束时,猪的总数比战前增长了51.5%,羊的总数增长了141.5%。

运输业

捷克斯洛伐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带动运输业持续增长。首先,铁路运输。捷克斯洛伐克每百平方公里有十多公里铁路。1953年,铁路运输量达到1.27亿吨,几乎比1948年增加了10倍。其次,水路运输。捷克斯洛伐克有约600公里可通航的水路。国内水运只占总运输周转量的3-4%,但在对外贸易中占比要大3-4倍。水路运输较低的费用成为其运输优势。第三,汽车运输。捷克斯洛伐克拥有比铁路多出4倍的公路网络,在五年计划开始时,汽车运输已占据全部货运的20%。

对外商贸

捷克斯洛伐克的主要出口产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工业品出口占整体出口的约五分之四比例。出口商品包括机器制造业、纺织品、瓷器、玻璃制品、鞋类、糖果和木材加工工业的产品。机器制造和纺织品是最主要的出口项目。例如,1948年,机器输出占19.9%,纺织品出口占16%。捷克斯洛伐克也向外进口原材料,其中包括各种矿石(尤其是铜矿石)、有色金属和轻金属,化学工业原料和半成品,石油产品和煤炭等重工业原材料。轻工业方面,食品和各种成品进口不到总进口量的一半。例如,1949年,食品占22.6%。

文化

教育

捷克斯洛伐克普遍实行了免费的八年义务教育制度。在1970年以前,政府致力于确保绝大多数青年接受中学教育,首先将初等义务教育延长为九年,并继续使青年们在十二年制学校、专科学校或工艺学校接受三年教育。截至1958—59学年,捷克斯洛伐克共设有中小学12551所,其中小学9233所,八年制中学2867所,十一年制中学451所。专科学校则有715所,学生人数超过19万2千多人,相比1936—37学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在高等教育方面,截至1958年已增加到38所高校。

文学艺术

捷克斯洛伐克的文学事业在党的领导下正沿着日益繁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前进。1959年6月召开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大会的文化工作者发出了"论文化接近生活,论文化工作者接近人民"的号召后,很多作家和艺术家深入生活和接近群众,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泉源。

捷克斯洛伐克出现了一批文学巨匠,例如作家扬·德尔达的短篇小说集《无声的防御》,描写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英勇抵抗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作家彼·伊列姆尼茨基的长篇小说《编年史》,描写斯洛伐克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情况;作家普伊瑪諾娃的著名三部曲《十字路口的人們》、《玩火》和《生与死的搏斗》,描写捷克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同法西斯主义作斗争的情况等。捷克斯洛伐克的文学界还创作了不少反映解放后人民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例如,作家马立克的短篇小说集《光明照耀着我们》,描写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在新创造的自由生活中的成长情况。

同时,捷克斯洛伐克也大量出版和介绍世界文学名著。世界著名作家普希金、高尔基、巴尔扎克、狄更斯、鲁迅、萧洛霍夫、阿拉贡、萨多维亚努、希克梅特等人的作品已广泛传播于读者之间。

社会

宗教

大部分捷克斯洛伐克居民信仰天主教,尤其是属于天主教救主会的罗马天主教徒。此外,在捷克地区还有捷克斯洛伐克天主教革新会。在斯洛伐克地区,主要信仰基督教的新教派,同时也有乌克兰族中的东正教徒。

人口

捷克斯洛伐克人口变动较大,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人口呈增长趋势,1950年捷克斯洛伐克人口约有1233.8万人。捷克人占三分之二,斯洛伐克人约占四分之一。1961年,则有1374.6人。到了1970年,人口增长至1444.5万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平均人口密度约在每平方千米110人左右。其中捷克的人口密度要高一些,约每平方千米123人,而斯洛伐克人口密度要低一些,约在每平方千米87人。整体来看,到了20世纪70年代左右,捷克人口整体呈现老龄化趋势,即50岁和5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高于儿童人口比例。而斯洛伐克则倒过来,儿童人口比例高于老年人。

社会阶层

1945年以来,捷克斯洛伐克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工人阶级一直在扩大。截止至1970年,工人和其它职工占总人口的84.2%,合作社农民占10.7%,而个体农民仅占3.5%。

社会保障

在捷克斯洛伐克,老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每个月都会有救济金。20世纪70年代,由布尔诺捷克斯路伐克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布拉格查尔斯大学,布尔诺J·E·普尔基内大学和有关学术界以及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出版社的地理学者集体编写的书——《捷克斯洛伐克地理》一书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捷克斯洛伐克有150万人领取救济金,占总人口11%。

民族

二战之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结构较为复杂,例如捷克地区的捷克人仅占68%,斯洛伐克地区的斯洛伐克人也只占68%,其余的都是匈牙利人、德国人、乌克兰人、犹太人、吉普赛人等少数民族。由于二战时德国人对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犹太人和吉普赛人进行的屠杀,以及二战后遣返战俘,捷克和斯洛伐克人返回国家,导致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结构趋于简单,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占到了总人口的94%。

政府首脑

姓名

在位时间

托马斯·加里格·马萨里克

1918年—1935年

爱德华·贝奈斯

1935年—1938年

埃米尔·哈查

1938年—1939年

爱德华·贝奈斯

1945年—1948年

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

1948年—1953年

安托宁·扎波托茨

1953年—1957年

安东宁·诺沃提尼

1957年—1968年

卢德维克·斯沃博达

1968年—1975年

古斯塔夫·胡萨克

1975年—1989年

瓦茨拉夫·哈韦尔

1989年—1992年

扬·斯特拉斯基

1992年

当代捷克与斯洛伐克现状

捷克斯洛伐克解体后分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国家,以下是两个国家的近况:

捷克共和国

斯洛伐克共和国

国旗和国徽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人口

 1053万(2022年)

543万人(截止2023年7月)

面积

7.89万平方公里(截止2023年7月)

4.9万平方公里(截止2023年7月)

民族

90%以上为捷克族,斯洛伐克族占2.9%,德意志族占1%,此外还有少量波兰族和罗姆族(吉普赛人)(截止2023年7月)

主要民族为斯洛伐克族,约占81.2%,匈牙利族约占8.4%,罗姆族(吉卜赛人)占2%,其余为捷克族、卢塞尼亚族、乌克兰族、德意志族、波兰族、俄罗斯族等(截止2023年7月)

政体

多党议会政治体制

议会民主制

首都

 布拉格 

 布拉迪斯拉发 

官方语言

捷克语

斯洛伐克语

现任国家元首

彼得·帕维尔(Petr Pavel)(2023年3月上任)

总统 苏珊娜·恰普托娃(2019年6月就任)

现任政府首脑

总理 彼得·菲亚拉(Petr Fiala)(2021年21月17日就职)

总理 卢多维特·奥多尔(Ľudovít Ódor)(2023年5月15日就职)

议会

捷克国会 (捷克参议院、捷克众议院)

国民议会

主要宗教

捷克主要宗教是罗马天主教。全国有39.2%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4.6% 的居民信奉新教,还有少数居民信奉东正教、犹太教

根据斯洛伐克统计局数据,斯洛伐克62%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8.9%的 居民是新教徒,3.8%的居民信奉希腊天主教,0.9%的居民信奉东正教,13.4%的居民自 称是无神论者,10.6%的居民未回答有关宗教的问题

族裔群体

主要民族为捷克族,约占总人口的94%,斯洛伐克族约占1.9%,波兰族约占 0.5%,德意志族约占0.4%。此外,还有乌克兰、俄罗斯和匈牙利族等

主要民族为斯洛伐克族,约占81.2%,匈牙利族占8.4%,罗姆族(吉卜赛人)占2%, 其余为捷克族、卢塞尼亚族、乌克兰族、德意志族、波兰族、俄罗斯族等

国内生产总值

2909.2亿美元(2022年)

1097亿欧元(2022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约2.76万美元(截止2023年7月)

2.02万欧元(2022年)

货币

捷克克朗(Kč)

欧元 (€) – EUR

注释

[a]

狭义上是指捷克斯洛伐克于1989年11月(东欧剧变时期)发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瓦解,分离为捷克与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的历史事件。从广义上讲,天鹅绒革命是与暴力革命相对比而来的,指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就实现了政治制度更迭,如天鹅绒般平和柔滑,故得名。21世纪初期一系列发生在中欧、东欧独联体国家亲美化的颜色革命基本上都是属于广义的“天鹅绒革命”类型。

[b]

捷克斯洛伐克克朗可分为三版,分别在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二战结束后、1953年开始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