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鞍山市代管县级市,中国最大的镁质耐火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位于辽东半岛北端,全境面积2732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海城市全市户籍人口 1048572 人,以汉族为主。

海城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为山地丘陵,西部为平原,浑河、太子河流贯境内;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在3万年前,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战国时期属于燕国;汉置新昌、辽隧、安市3县;唐置安市州;辽置临溟、仙乡、析木、岩渊4县;明置海州卫;清置海城;1985年1月,撤销海城县,成立海城市至今。截至2022年10月,海城市辖5个街道、21个镇,市政府驻地经济开发区黄河路86号。

海城市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在清顺治年间,民间就有高跷、皮影、旱船、狮子舞、龙舞等文艺活动;拥有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文化遗址500余处。其中,高跷具有300多年的历史,是集舞蹈、杂技、音乐、小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该市有省级森林公园、国家AAA级风景旅游区白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级风景旅游区九龙川等。

海城市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形成菱镁滑石深加工、纺织服装箱包加工等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产业集群,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加快发展“一园一区一镇一品”。工业、农业、服务业“三业并举”。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68 亿元,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2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 195.3 亿元,同比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327.5 亿元,同比增长 2.3%。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海城市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交通、文化、风景名胜、重要人物、对外交流、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海城市

英文名

Haicheng City

别名

临溟

面积

2732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地理位置

辽东半岛北端

地理坐标

东经122°18′~ 123°08′,北纬40°29′~ 41°11′之间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辽宁省

所属市

鞍山市

行政类别

县级市

下辖地区

5个街道、21个镇

行政区划代码

210381

人口

1048572 人(2021户籍人口)

方言

海城方言

GDP

562.79亿元(2022年)

著名景点

白云山、九龙川

车牌代码

辽C

邮政编码

114200

政府驻地

经济开发区黄河路86号

电话区号

0412

火车站

海城西站、海城站

名称

海城,据《满洲地名考》记载,相传早期,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因地质结构变迁,地壳上升,渐成陆地,设治之时,取名为海城。另一说,“海城”县名源于“海州”。公元925年,辽灭渤海国,改渤海之地为东丹国,设立海州。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改海州为海城;1985年1月,撤销海城县,成立海城市。

历史沿革

先秦至清朝

战国、秦、汉皆属辽东郡。晋属高句丽,隋属高句丽卑奢城。唐先属安东都护府,后属渤海国。

战国时期,海城地区隶属燕国辽东郡。秦统一后,仍属于辽东郡。

汉朝时期,境内置新昌(今甘泉镇向阳寨)、辽队(今西四镇三岔河东岸)、安市(今八里镇营城子)三县。

辽朝时期,境内置海州、铜州、耀州,同设临溟、仙乡、析木、岩渊4县,并在海州置南海州,兼置临溟县为州治,隶属辽东道。海城之名源于海州至此始。

金代,改海州为澄州,辖临溟、析木2县。元代,属辽阳路,隶辽辽等处行中书省(简称辽阳行省)于境内置海州巡检司。

元元贞三年(1297年),境内州县俱废,“置巡检司镇”,受辽阳路管辖。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在旧海州临溟县置海州卫(今牛庄),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筒称辽东都司)。

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改海州为海城。隶属辽阳府管辖。顺治十四年(1657)辽阳撤府,改属奉天府(今沈阳)。

中华民国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海城县隶属辽宁省为一等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伪满政府改辽宁为奉天省,海城县遂改属奉天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政府撤销营口县,以辽河为界,其东划归海城县,西藏自治区划归盘山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海城县民主政府,隶属于辽宁省辽南行政公署 。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海城县。

1948 年 11 月东北全境解放后,海城县划属辽东省管辖(省会在今丹东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海城县归辽宁省辽阳专署领导。

1959年改属鞍山市。1965年又转属辽南专属(专署驻盖州市)。

1967年3 月成立海城县革命委员会,隶属于营口市。

1973年又转属鞍山市。1980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县人民政府。1985年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城县,成立海城市(县级市),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至今。

地理

位置境域

海城市位于辽宁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北靠鞍山市和沈阳市,南临营口市、大连市,东接本溪市及丹东市,西与盘锦市隔河相望。介于东经122°18′-123°08′、北纬40°29′-41°11′之间。东西长80千米,南北宽44千米,总面积2732平方千米。

气候

海城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0.4℃,降雨量691.3毫米。日照时数2822.6小时,无霜期 152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 1.2米。 年 蒸发量 1659.4毫米,其中 5-6月份气温上升快、风速大,湿度小,属蒸发量最大时期,大约为 536 mm,11-2 月为结冰期,蒸发量最小。春季(3-5 月)大风多,降水少,日照长,回暖快,蒸发大,湿度小;夏季(6-8 月)降水多且集中,暴雨多发生在此季,气 温高而少酷热;秋季(9-11 月)天高气爽,雨量骤减,气温急降;冬 季(12 月至次年 2 月)雪少北风多,干燥寒冷。

地质

海城市地质构造属于辽东地块与下辽河段,陷东侧上升、西侧阶梯状下降,区内新构造运动强 烈,表现为明显的间歇性抬升运动。在此背景下,海城市存在多种构造形迹,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各种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使岩石破碎和构造节 理裂隙发育,加强了岩石物理风化作用。以差异升降运动为主,下辽河,沈酉大民屯等北东向断陷盆地内沉积了陆相碎屑岩建造,燕山运动后期本区以断裂褶皱运动为主,出现一系列北东向排列的正断层。壳继承性活动显著,老第三纪沉积充填在起伏不平的凹陷内;上新世沉积大规模地超复并伴随玄武岩喷发,从此形成统一的下辽河盆地。第四纪更新世以来,盆地下降,沉积物厚度超过400米,上部为河流冲积层及滨海沉积。东部山区缓慢上升,更新世抬升150米,堆积了残坡积红土砾石层和红土层(厚3~5米),及晚更新世黄土冲积层(厚2~3米)。全新世时期为河漫滩和河床砂砾石堆积。

地形地貌

海城市地处辽宁省南部,地貌复杂,自然分布为“五山一水四分 田”。全市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地势由东向南向北倾斜,处 于千山山脉项西部冲击平原过度地带。东部山区及丘陵地带绝大部 分海拔高度在50-500米,最高峰为一棵树岭,海拔 931 米。西部平原从海拔60米山地丘陵逐渐下降至辽河、浑河、太子河冲积平原,最低海拔10米。中部是山地与平原过渡地带,多丘陵漫岗,海拔100米左右。海城河上游支流呈树枝状汇聚,河流上游红旗岭、一 棵树岭、唐帽山、海龙川山等诸山环抱,下游形成接文、折木、马风等河谷平原。

土壤

海城市境内土壤类型为棕壤、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类土壤,有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草甸土、盐化草甸土、淹育型水 稻土、草甸沼泽土等七个亚类,麻石土棕壤性土、板石土棕壤性 土、砂石土棕壤性土、灰石土棕壤性土、黑石土棕壤性土、棕黄土 棕壤、棕红土棕壤、棕砂土棕壤、棕壤土棕壤、红黄土棕壤、潮黄 土潮棕壤、麦黄土潮棕壤、山地潮棕潮棕壤、河淤黄土草甸土、河 淤黑土草甸土、河淤土草甸土、底沙河淤土草甸土、河砂土草甸 土、山淤土草甸土、荒甸土草甸土、盐化河淤土草甸土、河淤黄田 土淹育型水稻土、河淤土田淹育型水稻土、淤土田淹育型水稻土、 苇塘土草甸沼泽土等二十五个土属。

水文水利

水文

海城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9条,其中面积超过5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大辽河、太子河、浑河,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有海城河,面积低于1000平方千米,有25条河流,各河流属于太子河水系。境内全部天然河道总长 656.4 公里,过境河流为浑河、太子 河、大辽河,过境流长分别为 31.6、34.7、27.5 公里。海城市内主要有海城河、毛祁河、五道河、杨柳河、三通河、八里河。

水利

2020年年底,海城市集中供水工程261处,供水率达到91.03% ,建设改造4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22年,农田水利改造内容包括西小干渠衬砌1条,长度5.1公里;支渠衬砌36条,长度34.2公里;配套建筑物339座,安装计量设备35台套等。海城市共有 9 座小型水库。其中小( 1) 型2座,总库容929. 44万立方米 ,小( 2) 型7座,总库容 228. 8 万立方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海城市水资源总量57649万立方米, 可利用量41139 万立方米,地表和地下水39039万立方米,地下可开采量28256万立方米 。 按照用水总量控制分配指标,农业灌溉可用水量为30857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和 地下水可用量为 11568 万立方米、19289万立方米。

森林资源

海城市土地总面积409.8万亩,林地面积153.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4%,其中优质果经济林面积47.6万亩,占林地面积的31.0%;国家公益林面积40.3万亩,占林地面积的26.3%,森林覆盖率32.49%。

矿产资源

海城市已探明有铁、硫化铁、铅锌、钼、铀、煤、石油、天然气、滑石、菱镁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40余种,其中菱镁探明储量26.4亿吨,占世界的1/4;滑石探明储量1亿吨,占全国储量1/4。

土地资源

海城市现状耕地面积112496公顷,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园地面积28278公顷,主要分布在市域中部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 带;林地面积65006公顷,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山区;草地面积2043公顷,零散分布于全市域,中部地区偏多。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海城市现有植物资源 69 个科,2066 种,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15 种。地带性植被包括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灌丛以及温带草丛区,其代表性植物为油松和辽东栎、蒙古栎等。主要植被类型有针叶林、落叶 阔叶林、果园林、灌丛、草地及农田植被。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主要有水曲柳、黄檗、紫椴和野大豆等。

动物

海城市三岔河湿地野生动物56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30种,省级保护动物85种,九龙川野生动物各类动物300余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30余种; 如狐狸、蛇类、麝鼠、野兔、野鸭、大雁、天鹅、白鹭、白鹳、丹顶鹤以及鱼虾蟹贝水生动物。在海城三岔河湿地停栖的鸟类有大小白鹭、鹳类、丹顶鹤、白天鹅,尤以野鸭、大雁、海鸥最多。

自然灾害

海城市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有台风、暴雨、风暴潮、内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海城市也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1975年2月发生过里氏7.3级地震,1999年冬天发生过小规模地震。海城市共发生3次较大地震。第一次在明弘治六年(1493年)一月,第二次在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八月十三日。第三次在1975年2月4日。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海城市辖5个街道、21个镇,市政府驻地经济开发区黄河路86号。

海城市行政区划

名称

行政区划代码

政府驻地

邮政编码

下辖地区

海城市

210381

经济开发区黄河路86号

114200

4个街道:海州街道、兴海街道、响堂街道、东四街道,21个镇:孤山镇、岔沟镇、接文镇、析木镇、马风镇、牌楼镇、英落镇、八里镇、毛祁镇、王石镇、南台镇、西柳镇、感王镇、中小镇、牛庄镇、腾鳌镇、耿庄镇、西四镇、高坨镇、望台镇、温香镇

参考资料

政治

现任领导

中国共产党海城市委员会

书记

陆荐援

海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冯义

海城市人民政府

市长

杨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海城市委员会

主席

闻英夫

备注:参考资料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3年6月15日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1年,海城市全市户籍人口 1048572 人,减少8383人。其中,城镇人口 304097 人,乡村人口744475 人;男性531098人,女性 517474 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50.6%和49.4%。全年出生人口 5235 人,其中,男性 2568 人,女性2667 人,人口出生率为 4.99‰;死亡人口 10087 人,人口死亡率为9.62‰;人口自然增长率-4.63‰。

民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海城市以汉族为主,有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

语言

海城方言属辽宁方言的地方分支,除具有东北话特征外,还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海城方言在大体上与临边城市鞍山是一致的,但有些字眼儿在使用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如如鞍山人形容东西好,经常使用“老”这个字:老好 了,老甜了等。而在海城地区,经常使用“成”:成好 了.成甜了等。海城方言和东北方言有些相似之处,以形容词居多,重音多放在前面的字上。

宗教信仰

海城市现有宗教场所有海城大悲古寺、海城清真寺、响堂莲花寺、沐恩堂等。

佛教于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西僧东来,带来很多佛家经典,佛教开始传入海城境内。民国元年(1912年)海城县成立佛教会。道教东汉末年形成,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有30余处庙观,道士24人,道姑8人;泉铺西街慈化寺,殿房,土地较多。基督教,光绪二年(1876年),英人马钦泰牧师携眷来海城,建立海城中华基督教会传教,先后在县城,牛庄,腾鳌堡,接官堡建立教堂,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立海城耶稣教会福音堂(即复临安息日会)。民国4年(1915年)在耿庄子增设教堂一处,全境有教堂6处。天主教,同治八年(1869年),海城县牛庄开始设立教堂。光绪十八年(1892年),县城建立教堂。以后在东三台子.腾鳌堡,板子屯等地建立教堂。伊斯兰教,于清康熙年间,在海城镇,牛庄镇先后建造清真寺2座,民国初年,虎庄屯又建立礼拜堂;1980年11月,在清真寺院内因陋就简建立了礼拜堂,沐浴室,经匣室,会议室,办公室等。

经济

综述

海城市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高效粮食产业、绿色高效蔬菜产业、生态循环畜牧产业、特色生态南果梨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形成菱镁新材料、专业市场等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钢铁精深加工、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提质增效、不断壮大,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建成;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68 亿元,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2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 195.3 亿元,同比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327.5 亿元,同比增长 2.3%;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950 元,同比增长7.9%。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8.0:34.4:57.6。

第一产业

海城市是农业大县和产粮大县,农业生产呈“东部果园子、中部菜篮子、西部米袋子”的产业格局,形成了高效粮食、生态循环畜禽、绿色高效蔬菜、特色生态南果梨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了腾鳌英联饲料、耿庄盛利饲料、马风祝家南果梨酒、王家堡闯盛南果梨梨坨和果汁、绿世界中韩合作青黄储玉米、腾鳌虎仔食品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2021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82.1 亿元,增长 4.0%;粮食总产量 54.5 万吨;猪饲养量 76.2 万头,下降5.1%;牛饲养量6.8万头,增长24.4%;羊饲养量11.8万只,增长28.7%;家禽饲养量 7195.4 万只,下降2.9%;全年猪出栏 47.5 万头,下降4%;牛出栏1.5万头,增长40.1%;羊出栏 2.8 万只,增长54.6%;家禽出栏 5005.5 万只,增长0.6%。全年肉类总产量 14.7 万吨,下降1.5%;农作物播种面积 94221 公顷,下降0.05%。

第二产业

海城市加速推进菱镁产业供给侧改革,重点发展含铬产品的替代制品、无碳低碳镁质耐火制品和军工、航空航天用耐材涂料。以玻镁板、防火板、装饰板和粉沫水泥为代表的建筑用、装修装饰用等镁建材产品,推动菱镁石尾矿再利用和废弃耐火材料的再生利用,逐步淘汰传统炉窑,淘汰落后产能。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517.2 亿元,年增长16.7%;钢铁及深加工产业总产值188.4 亿元,增长17.6%;装备制造业总产值 25 亿元,增长5.5%;菱镁产业总产值 142.3 亿元,增长 12.3%;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73.4亿元,增长 21.9%;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11.9 亿元,增长5.6%;滑石产业总产值 21.9 亿元,增长20.1%;精细化工产业总产值16 亿元,增长 2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务收入550.5 亿元,增长22.7%;实现利润 24.4 亿元,增长57%。

第三产业

海城市以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旅体健“四产融合”为代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传统物流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加速转变,现代物流中心初步形成。现代金融体系更加完善,全市金融机构高达47家,全省第一家菱镁产业私募股权基金落户海城。“四产融合”框架初步拉开,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42.9 亿元,增长12.2%;西柳服装市场成交额904.9 亿元,增长6.5%;南台箱包市场成交额 85.1 亿元,增长24.8%;海城建材市场成交额 5.2 亿元,增长2%;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353 个,年增长0.7 %。

经济开发区

辽宁海城经济开发区位于辽东半岛腹地,成立于1992年,2002年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全区区划总面积158平方公里,常驻人口10万。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配件等高端装备制造主导产业;牌楼菱镁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高端菱镁耐材、镁建材、镁化工、镁合金等主导产业;交通独特,产业基础雄厚,要素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越;2020年,与牌楼镇实行“区镇合一”“一区多园”运行管理模式。截至2022年,海城经济开发区在省经济开发区综合考评排名中上升至第11名,取得了成立30年以来最好成绩;腾鳌经济开发区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8%。

社会

教育

截至2021年,海城市共有各类学校 165 所,在校学生92978 人,教职工8362人。其中,中学 45 所,在校学生40135 人,教职工4238人;小学 113 所,在校学生 52653 人,教职工4042 人;其它各类学校 7 所,在校学生 1868 人,教职353 人。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9.5%,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100%。

  • 海城市高级中学

海城市高级中学成立于1948年,是辽宁省首批重点高中、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先后荣获鞍山市文明校园、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文化事业

截至2021 年,海城市有文化馆 1 所,农家书屋15个,镇(街道)文化站26 个。电影放映单位6 个、图书馆 1 个,图书馆藏书37 万册。全市有广播电台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 100 %。全市有电视台1 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97%。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2 万户。截止2020年,海城市已成功举办了十届群众文化艺术节。

科技

2021年,海城市高新技术企业 99 家,引用新技术3项,有22 家企业在2021 年被重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2020年,实用培训班20余场次,到外地参观学习和外聘农技专家授课辅导10余次,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997人。累计完成创新项目和创新成果60余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实现经济效益5亿元。

医疗

截至2021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 56 个,其中,医院29 个、卫生院23 个,采血站、妇幼保健站、专科防治和疾病预防中心共4个。医疗机构实有床位 5875 张,医疗技术人员5251 人,其中执业医生 1596 人;敬老院 22 个,床位1927 张;老年公寓21 个,床位 2608 张。

体育

2021年,全市有体育场 1 处,游泳馆11 个,体育训练馆1个,业余体校 1 所,有教练员 26 人,在校学生350 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7%,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9名,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平方米。

  • 海城奥林匹克体育会展中心

占地面积约为12公顷,总投资1.8亿元。其中体育馆总面积24507平方米。主比赛馆固定座位5100个,移动座位1100个,另设有训练馆、游泳馆、瑜伽馆、跆拳道室、乒乓球馆、屋顶网球场及全民体质检测中心等。

社会保障

2021年,海城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790772 人,工伤保险人数为118674 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767919 人。2023年,共有78.29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退休人员接近15万人,发放养老金待遇10.2亿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14.06万人,支付工伤保险待遇111.98万元。

人居环境

2021年,海城市全年空气污染指数Ⅱ级以上(优良)天数279天。其中,Ⅰ级(优)天数47天。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为1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值为 38 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年均值为3.2毫克/立方米;细颗粒 PM2.5 年均值为55 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 PM10 年均值为 100 微克/立方米。市区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 57.7 分贝。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100%。全市完成义务植树60万株。及时发布各类监测预报4期,监测覆盖率和测报准确率100%。完成杨树溃疡病防治作业面积1万亩,防治美国白蛾0.62万亩,无公害防治率100%。全市森林覆盖率、全市河流水质优良比例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32.24%、16%、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2平方米。

交通

综述

海城市境内拥有沈大高速、哈大高铁、沈西工业走廊出海大道等纵贯南北,京丹高速、盘海高铁、沟海铁路、海岫铁路、大盘公路等横亘东西,哈大高铁海城西站是辽南进京的门户,境内拥有9个高速公路出口;距沈阳桃仙机场100公里,境内拥有腾鳌机场可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距营口港、鲅鱼圈港仅1小时车程。

公路

海城市拥有沈大高速公路全长375公里、盘海营高速公路全长106公里、丹海高速公路全长143.125公里等多条公路穿过海城市,此外还有多条国道和省道通过海城市,如国道102、国道205、省道S210等。截至2021年,该市共有各级公路 2382.9 公里,其中:国家级公路38.4公里,省级公路 269 公里,县级公路 207.9 公里,乡级公路674公里,村级公路 1193.6 公里。共有桥梁257 座10374.5 延米,其中:大桥 21 座 5565.2 延米,中桥 29 座1822.8 延米,小桥207座2986.5 延米。

铁路

海城市拥有沟海铁路(境内长30公里)、海岫铁路(境内长50.3公里)、哈大高铁(境内长43公里)、长大铁路(县境内长39公里)等多条铁路干线经过。海城市境内主要火车站有海城西站、海城站。

航空

海城市距沈阳桃仙机场100公里。

沈阳桃仙机场:于2011年10月开始筹备建设,2011年12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机场客运站为三级站,截至2022年,有5家客运企业,9条运营班线。

公共交通

海城市共有公交车共245台,公交路线有28条、长途客运车辆520余台、出租车2449台。

文化

综述

海城市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在清顺治年间,民间就有高跷、皮影、旱船、狮子舞、龙舞等文艺活动;拥有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文化遗址500余处。其中,高跷具有300多年的历史,是集舞蹈、杂技、音乐、小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文物古迹

海城市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海城市国家级文物古迹

序号

名称

等级

1

析木石棚

国家级

2

孤山仙人洞

国家级

3

金塔

国家级

4

银塔

国家级

孤山仙人洞

海城仙人洞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遗址,位于海城市孤山镇孤山村,整个遗址面积约400平方米。遗址出土大体可分为古生物化石、石 制品、骨制品、装饰品和陶器。其中古生物化石为重要的文物:物化石数量很多,除少量鱼的脊椎骨、鳖的腹甲、蚌壳碎片和鸟的肢骨外,主要是哺乳类的单个牙齿和残破头骨、下颔骨、肢骨等。分属7目14科28属38种,有翼手 目、兔形目、啮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等。仙人洞遗址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发现的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人类居住址,地层时代清楚,而且遗址保存完好。1988年12月20日,孤山仙人洞遗址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海城仙人洞遗址为第5批国家级文物 保护单位。

海城市

析木城石棚

析木城石棚位于海城市析木镇姑嫂石村,属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约 3500—4000年之间,析木城石棚原有两座,一座建于山上俗称“姑石”,一座建 于山下俗称“嫂石”,故称姑嫂石。析木城石棚属于大型石棚,为祭祀活动场所,是辽东半岛巨石文化的代表,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城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城市拥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鞍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海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鞍山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共26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2人,鞍山市级18人。建有海城高跷、喇叭戏、苏氏正骨等非遗展示场所15个。

海城市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序号

名称

级别

批次

1

海城高跷

国家级

第一批

2

海城民间鼓乐(辽宁鼓乐分支)

国家级

第一批

3

海城喇叭戏

国家级

第二批

4

海城苏氏正骨

国家级

第四批

5

海城皮影

省级

第一批

6

海城庙会

省级

第二批

7

海城牛庄馅饼制作技艺

省级

第四批

8

海城市小码头干豆腐

省级

第五批

海城苏氏正骨

海城苏氏正骨是我国传统中医正骨流派之一,发展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始创人苏相良早年自学中医正骨,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民间行医。1947年,苏相良携家人迁入海城镇内,开办“相良正骨所”。苏相良在总结前人正骨手法和中医理论精华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初步形成了苏氏正骨四法——分神复位法、刚柔固定法、内外用药法和自然练功法。此后历经三代沿革,日臻完美。苏氏正骨现有代表著作:《苏氏正骨》《苏氏正骨精要》《骨伤难症百例》《苏氏推拿与临床》。

海城五行通背拳

五行通背拳,以《易经》文化与拳法相契合,形成了“拳法通兵法,拳理通生理”,突出呼吸运使、有氧运动,技击与养生内外双修。练拳具有周身松柔严整,动作大开密合,精神意气饱满,快慢舒展流畅,起伏灵活多变,冷弹刚柔相济,技术体系完备,功法厚重独到的优秀传统风格、特点和特征。海城五行通背拳,基本势法理包括:五行生克制化论,势法理基础论,六路站状基本功法,六路行状技击用法、六套拳术演示练法及器械等。海城五行通背拳于2021年2月被列入海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节庆

海城高跷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海城高跷秧歌是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城市

海城民间鼓乐(辽宁鼓乐分支)

海城民间鼓乐是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现存传统的民族民间器乐乐种之一,俗称“鼓乐班”或“鼓乐房”,是以吹、打乐器为主要配置形式的民间器乐合奏,多由民间艺人、民间音乐爱好者组成,在民间的婚、丧和开业祝寿等场合演奏。作为辽宁鼓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源地,早在2006年,辽宁鼓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海城鼓乐受中国音乐学院的邀请,派10名鼓乐表演者以及两名高跷表演者前去北京表演,并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交流。

海城市

海城喇叭戏

海城喇叭戏广泛流传于辽宁鞍山、海城、营口、大石桥、辽阳及周边地区,因最早形成于海城西部的牛庄一带,主奏乐器唢呐又俗名“喇叭”,故习称为“海城喇叭戏”。明末清初,海城喇叭戏初具戏曲形态。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海城高跷秧歌的盛行,喇叭戏由地秧歌进入高跷会,将跷功、手绢功等巧妙地融入表演之中,形成了跷戏结合的演出形式。海城喇叭戏现存传统剧目四十余种,大致可分为“单人戏”“二人戏”“三小戏”几个类别,《王婆骂鸡》《傻柱子接媳妇》《神州会》《锔大缸》等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城皮影

海城皮影戏约形成于清道光(1821-1850)年间。一百多年以来,海城地区的皮影戏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不但发展成为皮影戏最活跃、戏班最多、艺术最精湛地区,而且以其独到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海城地区现存和演出的传统影卷仅存有《大金牌》(周朝)、《罗通扫北》(唐朝)、《穆桂英挂帅》等二十几部。

海城市

海城民间剪纸

海城民间剪纸是海城较古老且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用剪刀或刻刀将纸剪成或刻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墙花、灯花等。逢年过节或新婚喜庆,常常贴"囍"字,剪纸还可以贴在墙上或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渲染喜庆的节日氛围,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于2020年6月被列入鞍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城庙会

海城庙会成熟于唐宋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清代后期海城的各个庙宇发展为辽宁地区重要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场所,参与庙会的人不仅有商贾和地方名人,还包括普通民众。举办庙会的寺庙、道观会举行“行像”大礼、道场,信徒民众前往斋戒听讲。举行行像大礼时(亦称“行城”或“巡城”),庙会组织人力用车载着佛像巡行于各街道,信徒跟随车队行进,顶礼膜拜。根据《鞍山文物志》记载,海城境内曾拥有寺庙道观300余处,其中关帝庙、城隍庙在众多的寺庙道观中较有名气。

历史文化名镇

海城市拥有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牛庄镇

牛庄镇位于海城西部20公里处,太子河下游左岸。全镇辖区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4万。因东南方向有一铁牛置于城基,用来镇城,牛庄的名字便因此而来。牛庄镇内河流众多,东有海城河,北有太子河,西北有大辽河,南有护城河,可谓“四河环抱”,也有人称其为水镇,许是水韵之景,使得其平添了几分江南水乡之韵,民间称其为东北的“小周庄”。历史上的牛庄曾是入境的必由之路,从曾经的繁荣昌盛与高发的战争不难看出,这既是古海港,也是热血传奇之地。牛庄城是古镇牛庄的标志性建筑,它的形成是在辽金时代,建于明代,为土城,清朝初年重修牛庄城。城墙用青砖砌筑,城高2丈2尺5寸,周围2里93步。古城共有3个城门,城门上有石刻的门额,用满文刻的北门,东门门额现存放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在牛庄镇,面积较大的古民宅院共有20座。其中,慎记大院规模最大,占地2万平方米,三跨三进四合院房子,室内装修都是实木。

海城市

传统村落

截止2020年,海城市拥有2个省级传统村落(析木镇下林村、析木镇姑嫂石村)。

析木镇下林村

析木镇下林村位于析木镇东北角,距离镇中心2.5公里,省级公路汤王线贯穿全村,已成为省级公路标杆路,全村585户,2150口人。耕地5195亩,山地5413亩。村内环境优美,山区地貌,空气清新,四季宜人。近几年村里围绕两园区开展建设,结合环境改造,在改善环境、交通、宜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果品经济林、收贮、沿路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区已基本形成,同时在传统乡村游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房屋,打造传统村落,通过十星级农家乐评选制度,依托公司运营,采用统一住宿,统一管理模式,依靠带动群众发展了原生态住宿。

饮食

海城馅饼

海城馅饼,又称海城牛庄馅饼,泛指辽宁省海城市这一地区传统做工馅饼的一种统称,是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的特产。它从当地老百姓的日常食品中来。“老山记馅饼店”由毛青山于1920年在辽宁海城县城火神庙街开设。毛氏名山,取其山字,立号老山记馅饼店,其馅饼店于1939年迁到沈阳。

小白皮酥

小白皮酥是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县级市)特产,这种糕点外皮为水面油酥,内有馅心,属于季节性生产品种。在清道光二年(1822年)传人海城,延续至今。小白皮酥皮料为面粉,馅料用熟面、白糠、豆油、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青红丝、芝麻拌匀而成。酥料用面粉、大油和成。用文火烘烤,底火稍大,上火要小,烤成白色,熟透出炉。

地方特产

海城南果梨

南果梨俗称安果梨,属于秋子梨系统,是海城特产。果重约50克,大的可达200克,果肉细腻,浆汁特多,甜酸适口,有浓烈香气,含糖量15%左右。1988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名特优品种。南果梨抗逆性强,抗寒抗旱。耐运输,不耐贮藏,常温下可贮藏1个月左右。

耿庄黑蒜

因产于辽宁省海城市耿庄镇而得名。是辽南地区独有的特色农产品,蒜头平均重50克,最大可达60克。蒜型秀美,蒜衣色紫,蒜体白嫩,竖纹相间,六瓣相拥,香脆可口,捣出的蒜泥可保持一昼夜不氧化,不变味。

风景名胜

综述

海城市拥有省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A级景区如下表。

海城市A级景区

名称

级别

牛庄古城

AAA

白云山

AAA

析木镇下林村大果园

AAA

汤岗子温泉

AAA

九龙川

AA

主要景区

白云山

白云山风景区位于鞍山海城市东南部的孤山满族自治镇,距海城市区45公里,总面积23平方公里,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区。全景区有山峰450个,分为8个景区、200多个景点,海城境内的最高峰,海拔876米的唐帽山就坐落在白云山中。该森林公园以奇峰怪石、森林茂密而著称。白云山还建有白云山森林公园,面积是50.386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为76.96平方公里,分为五个景区,十二个景观。园内的“仙人洞”,与庐山的“仙人洞”大异其趣。它是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城市

西平森林公园

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台安县西北部,距县城19公里。总面积4333公顷,包括森林、植物园、果园和人工湖等,植被覆盖率为85%,有100多种木本植物和近百种动物及禽鸟类。林区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源丰富,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均低于国家一级疗养区标准。全区分为狩猎区、花卉区、滨湖区、娱乐区、林浴区等,可开展日光浴、水浴、林浴、狩猎、垂钓、采集等多项健身、游乐活动。

海城市

三岔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海城三岔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辽河、浑河、太子河三大河流交汇处,属辽河三角洲湿地范围,总面积20723公顷。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为沼泽、盐生植物的草甸植被。主要分布有以芦苇为主的温带植被乔木林、灌丛和草甸、沼泽水生植被等。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植物229种,动物574种。动物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5种。2004年建立县级保护区,2005年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海城市

重要人物

海城市著名人物

人物

简介

房毓琛

(1845年-1900年)

字仲南,别号心若,自号梦隅道人,原籍海城,后居辽阳(襄平)。清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判,1894年任吉林将军延忠恬的幕僚,掌管财政,与刘春烺、荣文达一起为人们誉为“辽东三才子”。主要著作有《梦偶草堂诗集》、《辽东三家集》等

首伦

(1926年-2013年9月26日)

辽宁省海城市人,1944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太行七军分区政治部敌工科干事、哈尔滨市保安总队哈西军分区科长、黑龙江省供销社科长;省供销社处长、办公室主任;省供销社副主任、代主任,省商业厅副厅长、省供销社副主任;清河“五七”干校副班长、副教导员;1993年12月离休。他是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代表

李传玺

(1907年--1990年)

少将。号受天,辽宁海城人。东北讲武堂第期、陆军大学第10期毕业。抗战期间曾任第32集团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抗战胜利后曾任陆军大学教官,陆军总司令部少将高参,1949年12月在云南曲靖投诚。后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战术教员,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

对外交流

2017年,海城市政府与二连浩特市政府缔结友好城市。

重要荣誉

2017年6月12日,海城市入选“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名单”。

2021年12月7日,海城市入选“2021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1年1月,海城市入选“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

2021年7月30日,海城市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