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英文名:WUHAN SPORTS UNIVERSITY)原名中南体育学院,简称“武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由湖北省教育局管辖,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获批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武汉体育学院的:历史研革、学校规模、学术研究、校园文化、行政管理、校园情况、杰出校友、学校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武汉体育学院

外文名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所属地区

武汉市

地址

东湖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461号

办学性质

公办

占地面积

占地面积1820.6亩(2023年6月)

学生人数

14680余人(2023年6月)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陈继平(2023年6月)

校庆日

10月18日

知名校友

程菲"

校训

公勇诚毅,学思辨行

院校代码

10522

专业数量

25个本科专业(2023年6月)

简介

1953年,学校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2001年调整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共有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820.6亩,有15个学院,有25个本科专业。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学校有专任教师 770 人,全日制在校生14680余人。

历史研革

中南体育学院

1953年,由南昌大学体育专修科和华中师范体育系合并为中南体育学院,办学地址在江西南昌。

武汉体育学院

1955年,学校整体迁至湖北武汉。1956年,学校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2001年调整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

2015年3月27日,武汉体育学院获首批加入全国学校机器人联盟会员单位。

2016年3月1日,武汉体育学院与洪山区政府在学校签订“十三五”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总体规划、科学与技术、文教卫生事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相互支持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和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2017年2月28日,学校成为南湖联盟十校联合办学秘书长单位。

2017年,武汉体育学院与湖北省体育局、武汉市体育局、武汉市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武汉体育产业研究院。

2018年1月20日,由武汉体育学院牵头,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全国十五所专业体育院校共同发起成立“全国运动训练联盟”。

2019年12月31日,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国柔道协会与武汉体育学院共建中国柔道运动联合重点实验室,中国柔道协会主席冼东妹、武汉体育学院副校长漆昌柱共同签订合作协议。

2021年5月17日,武汉体育学院受聘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体育分会主任单位。

2022年9月16日,学校与湖北省演艺集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定制化演职人员培训、艺术作品联合创编等方面深入开展精准化和精细化合作。

2022年,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归属于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

学校规模

院系与专业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15个学院,25个本科专业。

院系

专业

体育教育学院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学院

运动训练专业、体能训练

武术学院

民族传统体育

艺术学院

舞蹈表演、表演、舞蹈学、运动训练

经济与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体育)管理、经济学(体育经济)、体育经济与管理、休闲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运动医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心理学、运动康复、康复治疗、中澳合作项目(体育学类)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视觉传达设计

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

教育技术学、机械电子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国际教育学院

竞技体育学院(中国水上运动学院)、附属竞技体校

运动训练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足球学院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足球方向)

网球学院

运动训练(网球方向)

继续教育学院

附属体育运动学校

师资情况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专任教师 770 人;正高级 118 人,副高级 270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 例为 50.38%;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 590 人,占专任教师的 比例为 76.63%。生师比为 16.78:1。学校有吕万刚、杨翼等教师获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

类目

姓名

享受国务院津贴

吕万刚

省政府津贴

杨翼

总局“百人计划”

王志强、彭小伟

湖北名师

彭小伟

楚天学子

赵富学、吕珂

楚天学者

汤立许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获评“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有4个学科(群)获批湖北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项目

学科

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

体育学

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

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

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湖北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

智能体育与产业发展、运动与脑科学、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新闻传播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体育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特种医学、工商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艺术硕士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获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个学院入选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国家体育总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0门;获批11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类目

专业(项目)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新闻学专业等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

运动训练专业、公共事业(体育)管理专业

省级品牌专业

运动训练专业、公共事业(体育)管理专业、体育管理学

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运动训练专业、公共事业(体育)管理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

休闲体育专业、经济学专业

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

足球学院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体操、体育解说评论

国家体育总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篮球

学校交流

截至2023年6月,学校与3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知名体育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竞技体育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建有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成立的国际体操学院、中国水上运动学院、中国铁人三项学院、中国拳击学院、中国健美健身学院。积极开展同国(境)外学校联合办学项目,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6个;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丹麦、新西兰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学生短期实习实训合作。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 2020 年 9 月,学校图书馆面积达到 9276 平方米,开通了超星移动图书馆。积极开展特色 数字资源的研究和建设,进一步完善“体育专家文库”“体育学院文库”等自建 数据库,电子数据库全天 24 小时开放。馆藏纸质图书 130.01 万册,生均纸质图书 89.87 册,拥有中外文数据库 32 个,拥有中外文电子图书 96.4万册。2019 年全年新增图书 2.8万 册。

学术期刊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59年,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0-520X,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2-1105/G8,设有体育人文社会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四大栏目。《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入选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阵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奖”“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奖”“湖北最具影响力十大人文社科期刊奖”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入选202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名录。

体育教育学刊

《体育教育学刊》于1985年创刊,曾用刊名《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1年更名为《体育教育学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7-1028,国内统一刊号CN42-1922/G8。《体育教育学刊》是《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核心期刊。《体育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6月,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10个。

类目

名称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运动训练监控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程重点实验室等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运动与健康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湖北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等

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湖北省运动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学术成果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51项、横向科研项目27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参与8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2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21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类目

项目名称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华体育精神谱系构建研究(2022年)、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伦理问题及其纾解路向研究(2022年)、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推进研究(2021年)、中华体育精神在中国女排的代际传承研究(2021年)、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2023年)等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0年)

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

青少年校园足球推广普及的空间格局、演化过程与调控优化(2022年)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体教融合视域下“一校一(多)品”学校体育模式问题研究、中、美、澳三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素养培育的比较研究(2021年)、城市社区亚健康人群的社会学特征及智能化运动指导研究(2019年)、中层理论视域下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研究(2014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青少年户外运动健身特点与指导方案研究(2014年)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我国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研究(2015年)

国家科技冬奥专项课题

优秀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模型和科学选材标准的研究(2019年)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提升体育软实力战略研究(2012年)

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优秀奖

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2019 )

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小众项目驱动大众效应: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事运营及社会效应的调研报告(2020年)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媒体体育与体育媒体(三等奖)(2016年)

校园文化

校标

武汉体育学院

学校校标为圆形,图案上下标有中、英文校名,中心图案由“武体”汉语拼音(WU TI)中的声母“WT”变形成和平鸽和田径跑道,组合后形似行进中的火炬。

校训

公勇诚毅,学思辨行

公: 《说文》公,平分也。本义:公正无私。

勇:《说文》勇,气也;《吕氏春秋·论威》勇,天下之凶德也。本义:勇敢,胆大。

诚:《说文》诚,信也。本义:诚实,诚信。

毅:《说文》毅,有决也;《论语·泰伯》毅,强而能断也。本义:意志坚强、果断。

学,《广雅》学,识也。《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论语》君子学以致其道。本义:学习。

思,《说文》思,容也,《书·洪范》思曰容,言心之所虑,无不包也。本义:思考。

辨,《说文》辨,判也。《小尔雅》辨,别也。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陈继平

党委副书记、院长

吕万刚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张 飙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湖北省监委驻武汉体育学院监察专员

朱建中

党委常委、副院长

王志强、刘彦博、朱磊

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

潘高峰

数据截至2023年6月

历任领导

姓 名

职 务

任 职 时 间

吕 良

中南体院筹委会主任(兼)

1953年底—1955年7月

杨志远

中南体院筹委会副主任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武汉体育学院革委会主任

武汉体育学院院长

武汉体育学院党支部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代理党委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1953年底—1955年7月

1956年5月—1975年12月

1975年12月—1978年10月

1978年10月—1981年11月

1955年8月—1957年4月

1957年4月—1959年1月

1959年10月—1972年12月

1972年12月—1983年12月

孙耀华

武汉体育学院院长(兼)

1957年2月—“文革”

刘远光

武汉体育学院党支部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常委(专职)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1956年10月—1957年4月

1957年4月—1959年1月

1959年1月—1972年12月

1972年12月—1981年6月

1981年6月—1993年12月

周宏明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1957年11月—1959年10月

1959年1月--1959年10月

王 经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1959年10月—1965年6月

1959年10月—1965年6月

王树棠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1961年1月—“文革”

1961年1月—“文革”

马 斌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1972年9月—1981年6月

1981年6月—1983年12月

武天祯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常委(专职)

武汉体育学院革委会副主任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1972年9月—1975年12月

1975年12月—1978年10月

1978年10月—1983年12月

戴 光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革委会副主任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武汉体育学院代理院长

1973年3月—1983年12月

1975年12月—1978年10月

1978年10月—1981年11月

1981年11月--1983年12月

张国理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1976年9月—1983年12月

陈 宽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顾问

1981年1月—1983年12月

1981年12月—1983年12月

1983年12月—1995年12月

钟添发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武汉体育学院院长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1981年1月—1983年12月

1983年12月—1991年10月

1983年12月—1991年10月

陈宏缘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1983年12月—2001年9月

徐家杰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武汉体育学院纪委书记(兼)

1983年12月—1993年9月

1984年7月—1985年10月

喻慕侃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1983年12月—1987年12月

叶芳秀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1985年10月—1990年9月

梁少华

武汉体育学院纪委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纪委书记(兼)

1985年10月—1991年4月

1991年4月—2001年9月

1991年12月—1995年6月

陆金根

武汉体育学院工会主席

1987年8月—1991年9月

叶国雄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武汉体育学院院长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1990年9月—1993年9月

1993年9月—2001年4月

1993年12月—2001年4月

2001年4月—2001年9月

余松波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纪委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级调研员

1990年11月—1991年4月

1991年4月—1991年12月

1991年12月—2001年9月

2001年9月—2005年3月

孙汉超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1993年9月—2001年9月

杨鹏飞

武汉体育学院纪委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院长

1995年6月—2003年5月

2001年9月—2006年11月

2003年5月—2006年11月

陈 伟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

武汉体育学院院长

2000年2月—2003年2月

2000年2月—2001年9月

2001年9月—2003年2月

刘淦清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2001年9月—2007年8月

孙义良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院长

2001年9月—2013年5月

2006年11月—2013年5月

苏义民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2001年9月—2006年2月

姚家新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2001年9月—2007年9月

黄签名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纪委书记(兼)

武汉体育学院正院级干部

2002年12月—2008年2月

2008年2月—2013年3月

2011年3月—2013年3月

2013年3月—2015年4月

胡友权

武汉体育学院纪委书记

2003年9月—2011年3月

黄浩军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2007年8月—2014年12月

彭道海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2007年8月—2013年7月

2013年7月—2014年12月

2014年12月—2020年6月

叶成万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级调研员

2010年6月—2013年11月

李格非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2013年3月—2015年12月

2015年12月—2017年9月

易三平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2017年2月—2020年7月

徐雁冰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2021年1月—2021年11月

徐 屏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2008年2月—2022年3月

漆昌柱

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2011年3月—2022年8月

2021年6月—2022年8月

校园情况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820.6亩,分东湖(卓刀泉)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

东湖(卓刀泉)校区

东湖(卓刀泉)校区为主校区,位于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461号,校区内有体育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运动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足球学院、网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开设体育教育、休闲体育(含高尔夫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能训练、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

藏龙岛校区

藏龙岛校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区11号路,校园占地面积600亩,校区内设有体育教育、表演、经济学、新闻学、英语和舞蹈学等10个本科专业和体育教育、舞蹈表演(舞蹈、体育舞蹈、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方向)2个专科专业。

武当山校区

武当山校区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校区拥有教学楼、训练楼、实验楼、综合竞技训练馆、篮球馆、武术训练馆、网球场教师公寓、学生公寓、食堂等教学场馆。校区内设有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开设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

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

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开发区豹澥镇桥西路,学校占地面积112亩,校区拥有教学楼、室内篮球馆、重竞技馆、网球场、足球场、田径场等教学场馆;开设有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艺术等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及各类体育培训等。校区内设有附属体育运动学校。

杰出校友

教育界

姓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赖宣治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体育老师、副校长

杨昌林

武汉大学退休教师

吕浩

民航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湖北分局办公室主任

数据截至2023年6月

体育界

姓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王宗源

东京奥运会跳水项目男子双人三米板跳水金牌

汪周雨

东京奥运会女子举重87公斤级决赛金牌

管晨辰

东京奥运会体操女子平衡木项目获金牌

杨威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团体全能冠军

程菲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冠军

数据截至2023年6月

学校荣誉

2016年,学校获“2015年度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称号。

2017年,学校获评“2015—2016年度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2018年,学校被授予“湖北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示范节点单位”。

2019年,学校获2018年度"洪山区文明单位"称号。

2019年,学校获评“湖北省大学生征兵工作突出高校”。

2019年,学校获2018年度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

2019年,学校获湖北省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突出贡献单位。

2020年,学校获2019年度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优胜单位。

2020年,学校获2017-2019年度“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称号。

2020年,学校获“高校教育新闻宣传先进单位”称号。

2021年,学校获评2020年度武汉市道路交通文明安全先进单位。

2021年,学校获“高校教育新闻宣传先进单位”称号。

2021年,我校获评湖北省内部审计高质量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学校获评2021年度湖北省大学生征兵工作突出高校。

2022年,学校获“2021年度湖北省平安建设优胜单位”称号。

2023年,学校获评“高校教育新闻宣传示范单位”。

2023年,学校获湖北省文明校园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