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湖南湘潭人,本名纯芝,小名阿芝,后取名璜,字渭清,号兰亭、频生,别号白石、白石翁,以齐白石之名行于世。另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自号。中国近现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齐白石的:人物生平、创作风格、主要作品、主要成就、人才培养、主要荣誉、人物关系、后世纪念、人物评价、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齐白石

别名

小名阿芝,后取名璜,字渭清,号兰亭、频生,别号白石、白石翁

本名

纯芝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性别

出生地

湖南湘潭

出生日期

1864年1月1日

去世日期

1957年9月16日

职业

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所获奖项

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代表作品

国画作品:《虾》《蟹》等

简介

齐白石出身贫寒,早年曾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后又改学雕花木工,其从民间画工入手,习古人真迹,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此,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齐白石开始学画,先后师从萧芗陔、文少可、胡沁园、陈少蕃、王闿运等人,并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中年后,齐白石离乡出游,遍历陕、豫、京等中华大地,其画风逐渐由工笔转为写意。1921年后,齐白石定居北京。抗战期间,齐白石闭门谢客,直至1946年才重操卖画治印生涯。1949年与1953年,齐白石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齐白石为人朴实谦虚,其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精于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他成功地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代表作品有《虾》《蟹》等。其画作不仅得益于经典样式,还善于推陈出新,其所绘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代表作品有《仕女》《钟馗》《铁拐李》等,书法则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人物画中,完善了人物内在神情的表达,是一位在诗、书、印、画各方面均有所长的艺术大师。1953年,齐白石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后又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196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齐白石为世界文化名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64年1月1日,齐白石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屋斗塘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时,开始跟着外祖父周雨若读书,但未到1年便辍学。15岁时,开始跟着齐仙佑学习木工,因为力气小被送还,后又跟着齐长龄学习木工。

1878年,16岁的齐白石开始转学小器作,拜雕花木匠周之美为师。此后的多年间,齐白石均跟着周师傅做雕花木活。1882年,齐白石在一雇主家中,借到了一部乾隆年间刻印的彩色《芥子园画谱》,其被该画谱吸引,花了半年时间,采用薄竹纸勾影,染上色,作为底本,此后,再做雕花木活,就以该底本为依据,推出新花样。

拜师经历

1888年,齐白石改学肖像画,拜了纸扎匠出身的地方画家萧传鑫为师。次年,又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开始学习诗画,两位老师分别给他取名“璜”“濒”,又取了别号“白石山人”。同年,开始学习何绍基书法。

1894年,已有一定名气的齐白石,参加了在五龙山大杰寺成立“龙山诗社”,并被推举为社长。此后,又加入了黎松安组织的“罗山诗社”。在与诗友的擘笺唱和过程中,齐白石为他们绘制诗笺,逐渐掌握了押韵、对仗、用典的格律诗法。

1896年,齐白石开始钻研篆刻,后于1898年获得了黎薇荪从四川寄来的丁龙泓、黄小松两家印谱,更是细心研摹。此后,又于1899年,正式拜了经学家、古文学家、诗人王闵运为师。

游历经历

在学有所成之际,齐白石开始远游。其“一出一归”始于1902年,彼时,齐白石在夏午诒的介绍下,结识了诗人樊增祥。1903年,齐白石随夏午诒前往北京,经过华阴县时,登上万岁楼,作《华山图》画作,后又在弘农涧作《嵩山图》画作。同年,离开北京返回湘潭。1904年,齐白石春游江西南昌,至秋日方才返回家中,归家后将“借山吟馆”改为“借山馆”,这是齐白石的“二出二归”。

齐白石的“三出三归”始于1905年,彼时,齐白石应广西提学使汪颂年的邀请,出游桂林、阳朔,同年还结识了蔡锷、黄兴等人。1906年,齐白石从梧州前往广州,后又赶至钦州。在钦州,他临摹到了八大山人、金冬心、徐青藤等人的画迹,又答应了郭葆生来年再访钦州的约定后,开始返回家中。1907年,齐白石再访钦州,后又转到肇庆,至年底,才返回湖南,这是其第四次出游。

齐白石的“五出五归”发生于1908年,彼时,其受罗醒吾的邀请,前往广州,罗醒吾是同盟会员,齐白石以卖画的名义替罗醒吾传递了一些革命党的秘密文件。至同年秋天,才返故里。1909年,齐白石再次出游,先后途径上海、香港、北海、钦州、虎丘等地,历经月余方才返归故里。在游历过程中,齐白石感受中华大地的风貌,画风逐渐由工笔转为写意。

齐白石

齐白石

在京生涯

1917年,为躲避家乡的兵匪之乱,齐白石只身前往北京,以卖画、刻印为生。在北京期间,他结识了画家陈师曾,两人意气相投,成为莫逆之交。此后的数年间,齐白石往返于北京跟湘潭之间。

1922年,陈师曾带着中国画家作品东渡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齐白石的画作引发轰动,部分作品被选入巴黎艺术展览会,齐白石由此引发画界关注。

1927年,齐白石应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的聘请,开始在校教授中国画。次年,北京艺专改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齐白石受聘教授,这一年,由胡佩衡主编的《齐白石画册初集》正式出版。此后,齐白石的作品陆续参加南京政府于1929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931年由胡佩衡、金潜庵等发起的“古今书画贩灾展览会”等。

1932年,由徐悲鸿编选作序的《齐白石画册》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同年,齐白石亲自设计版式、封面,亲自担任纸张、装订线工作的《白石诗草》八卷开始编印。

抗战封笔

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北平、天津相继失陷。齐白石辞去了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京华美专的教职,开始闭门在家。次年,又中断了《三百石印斋纪事》的写作。在抗战期间,齐白石为避免日伪人员的纠缠,多次贴出“停止见客”“停止卖画”的告示。

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后,齐白石才逐渐开始恢复卖画刻印。

老而弥坚

1946年,齐白石获聘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并延请胡适为其撰写传记。同年,北平美术家协会成立,齐白石担任名誉会长。这一年,中华全国美术会还在南京为其举办了“齐白石作品展”。

1948年,平津战役开始,齐白石坚持留在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后,齐白石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后又加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成为美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49年,《齐白石年谱》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同年,其为毛泽东刻朱、白两方名印。

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齐白石获聘名誉教授,后又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此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齐白石先后将作品参加北京市“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沈阳市“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

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齐白石为大会画了《百花与和平鸽》,为世界和平大会作出贡献。同年,当选为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1953年,齐白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并当选为全国美协第一任理事会主席。此后的1954年,东北博物馆在沈阳为其举办了“齐白石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也在北京为其举办了“齐白石绘画展览会”。同年,他还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齐白石与陈半丁、何香凝等画家合作的巨幅画作《和平颂》成为世界和平大会的献礼之作。次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授予齐白石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

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成立,齐白石担任荣誉院长。

齐白石

齐白石

齐白石

与世长辞

1957年9月15日,齐白石因病卧床,次日加剧,后于9月16日6时40分与世长辞,享年93岁。齐白石逝世后,周恩来、陈毅、林伯渠等时任国家领导人于9月21日参加了其公祭仪式。

创作风格

绘画风格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绘画技法学自徐渭、朱套、石涛、吴昌硕等人,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其画作,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曾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合称“南吴北齐”。他把淳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齐白石画花鸟时,笔酣墨饱,力健有锋;画虫时,一丝不苟,极为精细;在画虾、蟹、蝉、蝶、鱼、鸟时,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他的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富有创造精神;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画作注意展示出花、鸟、虫、鱼的特点。齐白石的画作选材突破了单纯的民间画、学院画之间的森严界限,能把平凡普通的事物作为画材,从而使得他自己的画作空前的丰富。

书法风格

齐白石从一名手工艺人逐步蜕变为艺术大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其书体、书风有着发展演变的阶段性特点。他早年学习何绍基写魏碑,用笔多侧锋方笔;中年又学金冬心,书体古拙;后来又学了李北海(即李邕),行书风格形成了以李北海体势、郑板桥笔意为骨脉的风格。齐白石“衰年变法”后,他的书法风格完成了融合统一,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在他个人艺术风格高度成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基础书体是采自唐代书法家李邕的行书,作品中可捕捉到李邕书风的影子。齐白石的书法多融入画作,使得书法作品常常体现出绘画作品的风格、审美、技巧及创作习惯。因为他早年曾做过雕花木工,且长期工于篆刻,其腕底功夫极强,书法有着明显的阳刚之气。

齐白石奉行“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座右铭,其作品善于“入古”又善于“出新”,他的书法讲究性灵,陶冶性情,富于生气,明显的特色就是“霸悍”,作字我行我道、旁若无人、绝不媚俗。

篆刻风格

齐白石的篆刻技艺,先后学自丁敬、黄易、赵之谦、吴昌硕等人。他从汉《祀三公山碑》中得到启发,将圆笔的篆书改为方笔,又从《天发神谶碑》中得到启发,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此外,他还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多字官印等作品中,得到启发,最终形成了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齐白石的篆刻技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创造出了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齐白石

诗词风格

齐白石晚年自谓“诗词第一,刻印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表明其对自己的诗比较看重。王闿运、胡适等人曾称齐白石的诗为“薛蟠体”,直言快语、天真率性是白石诗的底色。齐白石四十岁后,诗风有所变化,不再对雅有过多的执著。此外,他通过题画诗与画紧密联系,是中国诗歌史上比较独特的存在。

主要作品

齐白石是一位在诗、书、印、画各方面均有所长的艺术大师。

绘画作品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绘画技法学自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人,形成自己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创了红花墨叶一派,其画作内容涵盖瓜果菜蔬花鸟虫鱼,兼及人物、山水等。下表列出其较有代表性的十幅绘画作品。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规格

1906年

花卉蟋蟀

24×24cm

1920年

纺织娘

15×21cm

1920年

葡萄蝗虫

25.3×18.4cm

1921年

蝗虫

57×26cm

1921年

蜜蜂

57×26cm

1926年

雏鸡小鱼图

142×41.5cm

1930年

花卉与蜜蜂

16.5×20.5cm

1930年

蜘蛛

16.5×20.5cm

1941年

老少年蝴蝶

29.2×22.7cm

1941年

谷子蚂蚱

29.2×22.7cm

参考来源:

草虫

齐白石的书法简约大方,主要是行书和篆隶,其中,行书多用于绘画作品的题跋,或是为别人书写书名、题识等,偶尔也有榜书,以及一些自由书写的便笺、日记等。其篆书作品则多存在于碑刻,以及部分题画、题字中。齐白石的书法作品许多都被博物馆收藏,下表列出其较有代表性的五幅书法作品。

作品名称

作品规格

收藏地点

篆书五言联

183.1×45.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篆书九言联

175.2×23.8cm

湖南省博物馆

行书轴“余年安得子孙贤”

135.8×33.8cm

湖南省博物馆

行书五言联

130.7×30.7cm

湖南省博物馆

行书轴

76×46cm

湖南省博物馆

篆刻作品

齐白石篆刻了大量的自用印章,如“齐大”“苹翁”“阿芝”“白石翁”等,偶有所思之时,他也会刻下作品,如“凝思长绳击日”“有眼应识真伪”“以农器谱传吾子孙”“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等等,其作品依内容可分为:姓名印、字号印、斋室印、闲文印和吉语印。此外,他还为他人篆刻了众多印章。齐白石较具代表性的篆刻作品有“中国长沙湘潭人也”“草木未必无情”。

齐白石

齐白石

诗词作品

齐白石自编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二集》两部诗集,后人在收集他的诗稿后,陆续编有《白石诗草续集》《白石诗草补编》《续补齐白石诗词联语》等,之后又编为《齐白石作品集·第三集诗》《齐白石全集·第十卷·诗文》。他一生共留下诗词三千余首,知名的有《南昌馆七夕连句》《自嘲》《葡萄》等。此外,他还有自述文稿,以及其他文稿、手迹多卷留传于世。

主要成就

绘画成就

齐白石的画作大气淋漓,小处又处理的一丝不苟,精密微妙,其笔墨功力与趣味,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均属登峰造极的存在。他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家,却在文人画家统治了数百年的中国画领域中,以一个农夫的质朴之情、率真的童子之心,运用老辣生涩的文人之笔,开创了中国文人画坛领域前所未有的境界,并得到了中国传统文人阶层与广大百姓的认可,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画坛上的卓异地位。他的绘画充满大自然的泥土芬芳和日常生活气息,作品既师造化又师古人,达到了民间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统一、写生与写意的统一、工笔与意笔的统一,使得无限生机跃然纸上。不仅如此,他的绘画艺术也赢得了西方绘画大师的尊重,毕加索曾对到访的张大千极力赞誉齐白石。

书法成就

齐白石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行书作品以及篆隶作品上,他的行草书独具面貌,篆书方折有力,留下了众多上乘之作,如篆书的代表作品《为毛主席书联》《元吉王灵联》等。他作书如作画,书法的布局、行次,字的大小、疏密、浓淡等,多与绘画性因素相关,他的书法作品将传统与现代、与生活的距离拉近了。因此,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强化笔墨、更新中国书画面貌上,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齐白石

篆刻成就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在中国篆刻史上独树一帜,其敢于革新的创作精神,对现代的中国篆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承接了明清“印学”的技艺,又启迪了现代艺术家可以把感情、理想寄托于篆刻艺术之中。他通过作品将率真、泼辣、执着进取、敢于创新的艺术精神直接表达了出来,展示了他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主张。他是世所公认的“单刀法”篆刻的确立者和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近现代印风嬗变期的代表人物。

齐白石的篆刻,历来评价毁誉参半。喜欢雄肆直率、大刀阔斧风格的人,对齐白石的篆刻作品多大加赞誉;而喜欢儒雅委婉风格的人,就嫌弃齐白石的篆刻作品过于霸悍;对于部分古文字学者来说,齐白石的篆刻作品存在自我作古现象,因而也批评齐白石作品为“野狐禅”。

诗词成就

齐白石曾在家乡成立“龙山诗社”,与朋友一起讨论《诗经》、唐宋诗词,从诗的演变发展到名家的长短,进而讨论诗与人生、与社会、与其他艺术的关系。齐白石的诗作题材范围极广,涵盖亲情爱情,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政事等等。内容上大致分为祭祀诗、乡土诗、政事诗三种,并以乡土诗为主,一生共留下诗词三千余首。作为一名乡土诗人,齐白石从诗的构思、运笔、饰句、定义上,一改唐诗宋词的旧习,大胆吸收了民间诗歌的优点,推陈出新,其诗作雅俗共赏,获得了百姓的认可。

人才培养

齐白石一生弟子众多,曾被美称“弟子三千”,主要弟子有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崔子范、齐良迟、陈大羽、娄师白、许麟庐、卢光照、田世光、俞致贞、释瑞光、李立、王铸九、新凤霞等。

姓名

简介

李苦禅

原名李英、李英杰,字励公,山东省高唐县人,中国现代画家。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代表画作有《兰竹》《英视瞵瞵卫神州》《双栖图》《墨荷》等

王雪涛

原名王适钧,字迟园,河北成安人,中国现代画家。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代表画作有《牵牛双鸡》《柱顶红》《藤萝群鸭》等

李可染

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画家,1947年拜齐白石为师,代表画作有《瓜架老人图》《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等

崔子范

山东莱阳人,中国现代画家,1952年拜齐白石为师,代表画作有《公鸡图》《枯木逢春》《松柏长青》等

主要荣誉

年份

荣誉

授予机构

1953年

人民艺术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1955年

德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

德国艺术科学院

1956年

国际和平奖

世界和平理事会

1963年

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和平理事会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祖父

齐万秉

父亲

齐贯政

妻子

陈春君

侧室

胡宝珠

长子

齐良元

次子

齐良芾

三子

齐良琨

四子

齐良迟

五子

齐良巳

六子

齐良年

七子

齐良末

长女

齐菊如

次女

齐阿梅

三女

齐良怜

四女

齐良欢

五女

齐良芷

参考来源:

后世纪念

齐白石故居

齐白石故居,又名齐家老屋、星塘老屋、星斗白屋,位于湖南省湘潭市白石乡杏子坞星斗塘,建于清咸丰年间,是土墙茅舍式的湘中普通农家院落,包括堂屋、两间正房和南北厢房,房屋面积达350㎡。该屋坐西朝东,背依紫荆峰,右有星斗塘,左为稻田,门前则是一个荷花池,齐白石曾在这里出生并度过36年的时光。1993年,齐白石故居被列入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白石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是一座建于清代中期的四合院建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13号院。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拨款买下该宅子后供给齐白石居住。齐白石逝世后,这里一度作为北京画院画家的创作场所。2012年,经北京画院安排修缮,该建筑正式以“齐白石旧居纪念馆”的面貌向社会开放。

齐白石

齐白石墓

齐白石墓原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小区北侧,墓地呈南北走向,占地约88平方米,由方形水磨石拼接而成,墓前立有汉白玉石碑,碑文由齐白石弟子、画家李苦禅所撰写。墓地自东向西,并立着齐白石及其继室胡宝珠之墓。文革期间,齐白石墓遭到严重破坏。1983年,齐白石墓获得重修。2001年,齐白石墓被列入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不过,因往来人员的不文明行为,齐白石墓又一次遭到破坏。2013年,齐白石墓被迁移入北京香山金山陵园。

齐白石

人物评价

齐白石出身于手工艺人,其画作取材于生活,被众多学者、专家评价为“人民艺术家”。其中,中国文艺理论家王朝闻于1952年撰写的《杰出的画家齐白石》一文中,评价道:“其创造性的劳动再一次证明,艺术的成就基于对客观实际的深入观察和表现形式的认真探求,他兼有民间艺术的纯朴和文人画的洗练的笔墨,扩大了画作的取材范围。”中国美术理论家刘曦林,同样对齐白石持有“人民艺术家”的概念评价,认为他创造了文人画的新用途。

中国现代画家朱金楼、薛永年、郎绍君等人,曾提出中国画现代传统四大家的概念,并把齐白石纳入其中,认为全才的齐白石,不仅使文人画笔墨充满生机,其山水画及人物画的“现代性”也使得他成为一位真正的现代画家,该观点得到了中国学术界的讨论与认同。

现代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对齐白石也赞誉有加,1956年,中国画家张大千拜访毕加索时,毕加索感叹道:“齐白石真是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并表示“谈到艺术,中国的艺术才是第一,为什么中国人会跑到巴黎学艺术。”以此来赞誉齐白石。

齐白石的作品喜爱者甚众,不喜欢者亦有。20世纪20年代起,其作品曾就被保守派攻击,有人骂其作品为“野狐禅”,认为画家就应该将绘画取材于梅兰竹菊君子图,而不是像他那样画些充满泥土气息的民俗风尚画,完全就是“山村野夫之画”,认为他就是“野狐禅”“厨夫抹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