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1981-1985年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动物医学专业学士;1987-1988年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系 访问学者;1991-1998 年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生理学与生物化学专业 硕士、博士;1997年 德国Hanover动物医学院 合作访问学者;2000-2001年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省应用毒理重点实验室 访问学者;2006-2008年 美国Louisiana州立大学卫生科学中心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访问学者。
1985-1998年 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动物科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8年8月 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曾先后担任动物教研中心主任、生物学系主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等职务,200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生命科学学院 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教授,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生导师,生理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
免疫网络信号分子及细胞粘附、迁移和凋亡的信号转导网络及其靶向调控。
主要贡献
从免疫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角度揭示机体、组织、细胞损伤与抗损伤保护的免疫学机制和分子机制——着重探索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多信号分子的相互关系及调控策略,为指导有益免疫应答、避免有害应答,寻找和开发新型免疫活性调节因子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致力于环境有害因子致细胞损伤、凋亡的信号转导网络研究,探索靶向药物调控分子机制,特别关注环境化学污染物镉影响人类健康如大脑神经细胞损伤、凋亡造成神经性变性疾病的新药探索。研究肿瘤发生中相关信号分子在其粘附、迁移中的作用,为寻找靶向抑制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具体包括:
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多信号分子的相互关系及调控。
2. 人源性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hsBAFF)信号转导及免疫调节机制。
3. 肿瘤细胞粘附(Adhesion)、迁移(Migration)过程中mTOR信号及其相关分子的信号转导及靶向药物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
4. 环境污染物镉(Cadmium)致神经细胞损伤、凋亡过程中MAPKs和Akt/mTOR通路信号转导网络及靶向调控机制。
5. 功能性免疫乳的研制和应用研究。
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洲联盟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子课题、科技部“十五”科技专项子课题、江苏省科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5余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已在Cancer Research、Oncogene、Free Radic Biol Med、Int J Biochem Cell Biol、J Neurochem、Vaccine、J Agric Food Chem和Physiol Res等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申报发明专利2项。
获奖记录
先后获安徽省高校、江苏省南京市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