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简称“浙传”(英文缩写“CUZ”),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建高校,拥有杭州钱塘和桐乡乌镇两个校区。学校占地1355.14亩,总建筑面积64.2万平方米。曾获得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称号。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浙江传媒学院的:学校历史、办学条件、学术研究、学校排行、获得荣誉、校园文化、校园环境、行政管理、杰出校友等介绍

中文名

浙江传媒学院

英文名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

别名

浙传

成立日期

1978年

所属地区

浙江

地址

钱塘校区地址为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学源街998号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主管部门

浙江省教育厅

教师人数

约1400人

前身

浙江广播电视学校(1978-2000)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杨立平

校庆日

每年10月第四周的星期六

校训

敬业、博学、求真、创新

院校代码

11647

专业数量

35个(注:无特殊标识,表格资料来源)

简介

浙江传媒学院的前身为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是由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和原有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两所独立建制的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两校合并后新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于2004年通过批准升格成立为浙江传媒学院。

截至2023年3月,浙江传媒学院设有16个二级学院(部、中心),35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工学、经济学六个学科门类。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3个专业为浙江省一流学科。有新闻与传播、艺术、汉语国际教育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外合作培养硕士学位项目。现学校有教职员工约1400人,本科在校生约13700人,研究生74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总量达到183.4万册、电子期刊136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73.3万册。

学校历史

浙江广播电视学校(1978年-2000年)

1978年,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成立。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初创时为浙江省广播事业管理局主管的一所中专学校,主要培养新闻与广播电视技术专业人才。当时校址位于杭州市富阳县万市镇,校舍是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战备用台(201台);1979年搬迁到杭州市余杭县勾庄乡金家渡浙江人民广播电台810发射台。1982年,校址搬迁至杭州市拱墅区被称为“第二文教区”内的舟山东路65号。2000年时,浙江广播电视学校由最初2个专业80名学生发展为有9个专业1500名在校生。

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1984年-2000年)

1984年10月,国家广播电视部正式作出《关于同浙江广播电视厅合办广播电视专科学校的决定》,由国家广播电视部(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管辖的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正式成立。1986年,学校第一届学生入学。

1994年,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正式更名为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校由学习初创时期的43名在校生发展到1999年底近1000名在校生的规模,各类毕业学生数量达两千余人,逐步成为全国培养广播电视人才的两大基地之一。

两校合并成立浙江广播高等专科学校(2000-2004)

2000年,浙江广播电视学校与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广播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下沙校区开工建设。2001年10月,省政府正式批文,同意在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传媒学院,等到办学条件符合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规定,再向教育部正式申报成立。2003年,学校整体搬迁到下沙新校区。2003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在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传媒学院。。

2004年,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在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题会议上通过升格评审,达到“优专升本”的目标。

浙江传媒学院(2004至今)

200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浙江传媒学院的通知》,正式批准成立浙江传媒学院。学校由最初的专科学校发展成为了本科院校。同年,学校通过浙江省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通过浙江省学位办评估,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01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签署共建浙江传媒学院协议。201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桐乡校区正式投入使用。2012年,浙江传媒学院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启研究生教学的新篇。2017年,华策电影学院挂牌成立,是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本科教育改革试点单位。2018年,浙江传媒学院举行40周年校庆。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根据2023年2月,学校设有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媒体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音乐学院11个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大学体育教学部、公共艺术教育部3个教学部及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创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以及35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工学、经济学六个学科门类。。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制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4年

播音与主持艺术(影视配音)

4年

播音与主持艺术(礼仪文化)

4年

电视艺术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4年

影视摄影与制作(电视节目制作)

4年

影视摄影与制作(电视摄像)

4年

录音艺术

4年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动面

4年

动画(漫插画)

4年

数字媒体艺术

4年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双语播音)

4年

英语

4年

传播学(中外合作办学)

4年

浙传华策电影学院

表演

4年

影视摄影与制作(电影摄影与制作)

4年

电影制作

4年

戏剧影视导演

4年

媒体工程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

4年

广播电视工程

4年

软件工程〈传媒大数据〉

4年

电子科学与技术(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

4年

网络工程

4年

人工智能

4年

设计艺术学院

摄影

4年

视觉传达设计

4年

产品设计

4年

服装与服饰设计

4年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4年

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

文化产业管理

4年

网络与新媒体

4年

广告学

4年

会展经济与管理

4年

公共关系学

4年

数字营销

4年

文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

4年

汉语言文学(网络文学与创意写作)

4年

汉语言文学

4年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学

4年

新闻学

4年

编辑出版学

4年

传播学

4年

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

4年

舞蹈编导

4年

艺术与科技

4年

注:资料来源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2月,浙江传媒学院有新闻与传播、艺术、汉语国际教育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外合作培养硕士学位项目1个(视觉传媒)。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名称

所属单位

新闻与传播(055200)

广播电视与融合新闻

新闻与传播学院

数字媒体与智能传播

新闻与传播学院

跨媒介沟通与国际传播

新闻与传播学院

媒介经营与管理

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

艺术(135100)

摄影与制作

华策电影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广电编导

电视艺术学院

节目策划与创作

电视艺术学院

编导

文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

播音与主持人艺术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045300)

视听化国际汉语教学

文学院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注:资料来源[18]

浙江传媒学院有3个省一流学科,13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名称

专业

省一流学科(A类)

戏剧与影视学

省一流学科(B类)

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广播电视学、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编辑出版学、文化产业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传播学、广播电视工程、网络工程、戏剧影视文学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网络与新媒体、戏剧影视美术设计、音乐表演、录音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新闻学、广告学、表演、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

注:资料来源

师资规模

浙江传媒学院教职员工约1400人,拥有省部级以上人才以及行业高端人才150余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级引才计划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等。

截止2022年12月,学校现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引才计划入选者1人,除此之外,还有5名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人才、1名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名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另外学校还拥有省重点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级高校教学名师5人、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才23人、省引才计划入选者2人、省级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四个一批”人才8人、省“151人才工程”各层次培养人才32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1人、行业高端人才50多人。

称号

姓名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徐小洲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王俊杰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王俊杰、梁碧波

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王俊杰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徐小洲、王俊杰、梁碧波、沈苇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

徐小洲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徐小洲、倪学礼

“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黄敏

浙江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杨超

“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

徐小洲

“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

张解放、黄敏

"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

何仁富、陈兵、吴艳彧、王国勤、李新祥

“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

詹成大、李贞、李晋林、温怀疆、吴生华、方建移、王保华、周朝霞、章洁、卢炜、鲁连显、钟丽茜、李涛、徐爱华、吴爱芳、陈奕、卢睿蓉、曾胜、赵莉、张少飞、薛林峰、陈凌广、李文冰、韩程、杨超、赵礼寿

省、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四个一批”人才

鲁强、倪学礼、傅拥军、沈苇、翟量、吕帅、吴文瀚、冯哲辉

省高校教学名师

何仁富、周朝霞、郑亚楠、常青、王平

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姚争、詹成大、张解放、徐方迁、张雷、孙燕、吴爱芳、李新祥、钱归平、黄鸣刚、陈翼翔、钟丽茜、姚望“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领军人才

黄敏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拔尖人才

杨超、张雷、陈翼翔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

王润、万波、齐峥峥、陈成、金晟、袁艺、裴雪莱、戴哲

浙江省“新光计划”电影类青年人才

黄竞天文化艺术创作人才沈苇、刘业伟、杨超、陈咏、陈奕、罗攀、韩忠、傅拥军、鲁强、雷涛、翟量

注:资料来源

教学情况

截止2022年12月,学校有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11个省级教学平台;4个省级教学团队。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承担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1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省课程思政教学项目31项。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另外浙江传媒学院还出版4部国家级规划教材、41部省级教材;获得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6门、省级一流课程177门;建有400余个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海外实习基地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

合作交流

截止2023年2月,浙江传媒学院目前已与亚非欧南北美五大洲近40个国家(地区)的11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进行合作交流,包括国际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中外合作办学、建立合作基地等模式。学校每年接收留学生和派出交换生两百余人,聘用国(境)外教师30余人。

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学校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合作举办传播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博尔顿大学合作举办视觉传媒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浙江传媒学院还获批建立了“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国际人文交流与传媒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浙江省对台交流基地”4个基地。此外还是欧盟“伊拉斯谟”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教育部港澳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教育部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项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浙江省浙非高等教育合作伙伴计划等多个项目和计划的参与单位。在2021和2022年也数次举办国际论坛和国际学术讲座。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止2023年12月,浙江传媒学院有包括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网络治理创新研究基地)、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内的全国性科创平台八个,省级科创平台八个。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分为钱塘校区图书馆和桐乡校区图书馆,分别位于下沙校区和桐乡校区。钱塘校区图书馆拥有书库4个、阅览室2个、自修室6个、信息共享空间1个。桐乡校区图书馆拥有书库10个、阅览室2个、自修室3个、书库内研修空间9个。2019年,浙江传媒学院建立校史馆、广电陈列馆和教学成果展馆,三馆与图书馆合并,统一进行管理运行。

截止2022年12月,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总量达到179.5万册、电子图书170.8万册、电子期刊124万册、中外文数据库46个、学位论文894万册、音视频97101小时。

学术期刊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前身是由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于1994年创办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更名为《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年更名为《未来传播》。

学报被收录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目录(2021-2022)”等,也曾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定为百强社科期刊。

科研成果

科研与创作项目情况

“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项目100余项,在省部级科研与创作项目立项上共获得省部级项目320项。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数位列全省第2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位列全省第10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位列全省第1位;2019年和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数位列全省第1位,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位列全省第10位;2013年—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总数位列全国第8位;2021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立项数位列全省第6位。

科研与创作获奖情况

“十三五”以来,学校在在科学研究方面,获1项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飞天电视剧论文评选一等奖,另外获得星光电视文艺优秀评论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青年奖1项,2021年省哲社优秀成果奖获奖数位列全省第11位。

在艺术创作方面,大型舞台音乐剧《红船往事》荣获浙江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设计作品获德国红点至尊奖,参与创作的影视作品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指导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国际传播大奖、最佳纪录片提名等。浙江传媒学院建有中国高校首个5G+4K电竞综合实验室,近五年先后获批国家级科研与创作项目90余项,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电影金鸡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德国红点设计至尊奖、茅盾文学新人奖等60余项。

2022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在全部300项获奖成果中,浙江传媒学院共获得6项科研成果奖,其中第一单位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青年奖1项,获奖数量位列全省第十一位。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获奖名称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作者

应用对策研究与科普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研究报告

葛继宏

应用对策研究与科普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关于进一步完善浙江省高考制度改革的若干建议

研究报告

徐小洲

应用对策研究与科普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三足鼎立下的网络媒体的态势及其治理之策

论文

李良荣、郭雅静

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网络公民文化:互联网实践与中国社会

著作

王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奖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著作

高文苗

注:资料来源

学校排行

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国语言类大学排名12。

获得荣誉

2018年创业学院荣获“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2019年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获“浙江省科技企业孵化器”,2020年学校获省“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校园文化

学校校标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的校标可以解释为:传承着红色基因的一面旗帜;弘扬着立德树人精神的一册书本;代表传媒意象的一组光声电波;意味着奔流不息入海的一条河流;象征着翱翔天空放飞梦想的一只白鸽。

学校校旗

浙江传媒学院

校旗为长方形,基本尺寸为2400毫米×1600毫米。旗面中间为完整的校标,校标和文字为金色,旗面底色为红色。

学校校训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的校训为“敬业、博学、求真、创新”八个字。“敬业”的含义是勤勉笃实,爱岗奉献;潜心学术,诲人不倦;勤奋刻苦,学而不厌。“博学”的含义是博于问学,追求新知;虚怀若谷,求知若渴;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求真”的含义是上下求索,献身真理;感悟理性,严谨务实;知行并重,求做真人。“创新”的含义是审时度势,引领潮流;除弊兴利,革旧布新;志存高远,与时俱进。八字侧重不同各有内涵,本质为求真。求真构成敬业、博学、创新的基石,也有独立的丰富内涵。

校歌

校园环境

学校校区

浙江传媒学院拥有杭州钱塘和桐乡乌镇两个校区。学校占地1355.14亩,总建筑面积64.2万平方米。杭州钱塘校区地址为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学源街998号;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

桐乡乌镇校区地址为浙江省桐乡市梧桐街道逾桥西路998号。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

标志景观

浙江传媒学院内的标志建筑有彩虹楼、传媒大厦、思镜湖、彩虹门等。

浙江传媒学院

传媒大厦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

传媒大厦布设有一系列传媒类实验室和各种规格的演播厅,浙江卫视多个节目的录制地。

彩虹楼

浙江传媒学院

彩虹楼俯看,楼体呈“S”形状,所以这栋“传媒最美的寝室楼”又叫S楼。

彩虹门

浙江传媒学院

思镜湖

浙江传媒学院

思镜湖名字意为对镜而思,位于桐乡乌镇校区,是5A级学校景区。

行政管理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杨立平

校长

徐小洲

党委副书记

徐小洲 宣裕方 陈永斌

副校长

杨荣耀 姚争 张梁 李文冰

纪委书记

徐伟标

党委委员

杨立平 徐小洲 宣裕方 杨荣耀 姚争 张梁 徐伟标 李文冰 陈永斌 陈兵 孙保胜

注: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时期(1978.10-2000.05)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夏鹏寿

副校长

(主持工作)

1978.10-1984.09

汪衍淦

副校长

校长

副校长

1978.10-1984.09

1984.10-1989.03

1990.05-1991.05

邱汉初

副校长

1979.04-1980.01

孙春礼

副校长

1981.05-1984.09

陈华春

副校长

1984.10-1989.03

程凤珍

副校长

1987.05-1995.05

董国权

校长

1989.03-1997.10

沈兵虎

校长助理

副校长

校长

1991.05-1993.04

1993.04-1997.10

1997.10-2000.05

王平

副校长

1997.10-2000.05

庄建忠

副校长

1997.10-2000.05

王天德

副校长

1999.11-2000.05

夏鹏寿

副书记

1978.10-1984.09

汪衍淦

书记

副书记

1984.10—1990.05

1990.05-1991.05

邱汉初

副书记

1979.04—1980.01

孙春礼

副书记

1981.05—1984.09

常志良

副书记

1984.10—1987.05

董国权

书记

1990.05—1999.04

沈兵虎

副书记

书记

1993.04—1999.04

1999.04—2000.05

注:资料来源

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1984.10-1994.09)、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1994.09--2000.05)时期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邱汉初

书记

1985.05—1988.11

张品兴

副书记

1987.07—1988.11

陈为良

书记

1988.11—1991.08

林和

书记

1991.08—1995.06

吴国田

副书记

书记

1992.12—1995.06

1995.06—2000.05

张品兴

校长

1985.05—1988.11

陈为良

校长

1988.11—1998.08

彭少健

校长

2000.03—2000.05

唐景绅

副校长

1987.07—1993.01

张长金

副校长

1991.08—1998.07

吴国田

副校长

1992.12—2000.05

王文科

副校长

1998.07—2000.05

毛国芳

副校长

1998.07—2000.05

注:资料来源

新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时期(2000.05-2004.05)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吴国田

书记

2000.05—2002.07

奚建华

书记

2002.07—2004.10

柴志明

副书记

2000.05—2004.10

彭少健

校长

2000.05—2004.11

吴国田

副校长

2000.05—2002.08

沈兵虎

副校长

2000.05—2004.11

王文科

副校长

2000.05—2004.11

毛国芳

副校长

2000.05—2004.11

胡竞男

副校长

2002.03—2004.11

注:资料来源

浙江传媒学院时期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奚建华

书记

2004.10—2014.12

彭少健

副书记

书记

2012.03—2014.12

2014.12—2017.02

项仲平

副书记

2015.01-2017.07

柴志明

副书记

2004.10—2012.03

王文科

副书记

2006.12—2016.07

汤兆武

副书记

2016.10-2020.08

彭少健

院长

2004.10—2015.01

项仲平

副院长

院长

2007.07-2015.01

2015.01-2017.07

沈兵虎

副院长

2004.11—2012.02

王文科

副院长

2004.11—2007.07

王渊明

副院长

2005.08—2015.11

李军

副院长

2008.11—2015.09

汤兆武

副院长

2012.02—2016.10

詹成大

副院长

2015.01—2018.11

注:资料来源

杰出校友

截止2023年2月,浙江传媒学院已经举办了九届“卓尚”金校徽杰出校友奖,评选出30余位校友。还举办了七届“卓尚”银校徽优秀校友,评选出共206位校友。校友多致力于传媒行业发展。

备注

姓名

企业家

龙丹妮、赵依芳等

主持人

朱丹、李响、李维嘉、章伟秋等

演员

戚薇等

制作人

杜昉、蒋敏昊、岑俊义等

注: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