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时间 | 院校 | 专业 | 学位 |
1992年7月 | 武汉纺织大学 | 针织工程 | 学士 |
1994年7月 | 西安工程大学 | 纺织材料 | 硕士 |
1997年5月 | 东华大学 | 纺织材料 | 博士 |
工作经历
曾任四川大学教师、武汉科技学院(武汉纺织大学)教师、纺织研究所所长、院长助理、副院长(党委常委)、副校长(党委常委)等职务。
1997年6月至1999年3月在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9年4月至2000年3月在香港理工大学开展高级访问学者的研究工作。

2007年至2009年,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以及加州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2010年2月至今担任湖北省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
2012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辞去了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
2020年10月任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21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担任职务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美国纤维学会资深会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专家、湖北省纤维检验局技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创新研究院院长。
主要成就
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国家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SCI收录论文140篇,已授权美国发明专利5项及中国发明专利58项。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新型纤维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及纤维材料的改性、纺织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纺织测试仪器的研发及标准的建立、纺织新产品的开发等。
科研项目
可穿戴式无线体域网用UWB健康监护与遥测系统芯片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264001,主持在研)
可植入式生物医学用超低功耗UWB射频及无线供电集成电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166004,参与在研)
面向非规则计算算法的FPGA逻辑映射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61072135,参与在研)
基于TH-UWB的室内无线语音通信SoC研究与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161003,参与在研)
基于磁共振的多负载中距离无线能量传输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107089,参与在研)
生物医学WBAN用CMOS集成电路研究,(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主持在研)
基于医疗体域网的UWB移动健康系统芯片研究(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13GXNSFAA019333,主持在研)
科研成就
主持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等国家级和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国际重大合作项目20余项。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37篇,其中SCI收录89篇,获得美国及中国发明专利授权78项(已经公开专利93项),出版专著2部。
长期深入纺织企业,坚持进行材料的综合利用和高附加值的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的创新思路,进行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开展工作:(1)先进纺纱加工理论与技术;(2)纺织清洁化生产的技术创新与应用;(3)功能纺织品及其先进检测技术。
为中国高端纺纱技术做出了努力,提出了嵌入式系统定位复合纺纱理论,并创新了极细羊毛轻薄面料的加工技术。
系统分析纺纱过程中纤维运动受力以及纤维在纱线中转移原理,提出了“嵌入式系统定位”纺纱理论。
发明的普适性“柔顺光洁纺纱技术”可全面提高纱线品质。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和实现清洁化生产,发明了多项技术实现了纤维表面的改性以及相应的染色技术,从而可以实现少用水的涂料染色,污水排放量可以减少90%以上,成功的解决了涂料染色染不深、染不牢、染不匀等问题,在江苏等地的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在清洁化生产方面,还创新了某些由于长度不够的蛋白质纤维的超细微纳米粒子粉体的加工方法与装备,将这些性能优异的材料用于复合纤维的再生纺丝、织物的后整理、透气合成革的生产,以及重金属的吸附等领域。
在先进测试仪器与标准的简历方面,在深入研究纤维集合体导电与含水关系的理论基础上,采用现代检测技术及微电子控制技术,发明了纤维集合体三维动态导水性能测试方法及仪器(Moisture Management Tester),该仪器能够测试纤维制品的吸水速度以及扩散速度,特别是能够测试纤维制品两面导水性能的差异,该仪器已由全球最大的纺织测试仪器生产公司“美国SDL-Atalas”生产(深圳)及销售,相关机构如杜邦、宝洁、联合利华、耐克、阿迪达斯、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鲁泰、溢达集团等都采购了该仪器,在国际上已经销售200余台套。经过香港理工大学团队的后续努力,该方法已申请成为美国标准(AATCC TM 195-2009)和中国国家标准,该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在纺织材料与加工技术用于交叉学科的研究方面,与武汉协和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创新了小口径人造血管的研究方法,所开发的产品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能,正在由相关公司向临床应用推进,还参与了人工心脏瓣膜等国家重点专项的研究。
还承担了航天等特殊领域的纺织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等工作。
获得荣誉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美国纤维协会杰出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2000 年获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
2001 年获得第二届“湖北五四青年奖章”。
2002年获得第六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
2003年被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2003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4年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2004 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级人选。
2005 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资助。
2008年荣获“中国纺织创新年度人物” 。
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优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超细粉体化及其再利用”)。
2009年获中国“第十一届青年科技奖”。
2009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2009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

2010年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100万元。
2012年10月24日获得在沪召开的中国纺织学术年会“2012中国纺织学术大奖”。 (该奖自2011年开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对中国纺织界学术人员进行遴选,对1人进行奖励)
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8年,徐卫林被评选为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
2021年6月,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