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英文名:Changzhou University),简称常大,位于江苏常州。学校主管部门为江苏省教育厅。学校是“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2020年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居全国第129位。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2002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常州大学。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000余亩,有科教城、西太湖两个校区,21个院系,本科专业67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有教职工2450余人,在校生总数为27175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常州大学的:历史沿革、办学条件、学术研究、校园文化、校区情况、行政管理、杰出校友、所得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常州大学

外文名

Changzhou University

成立日期

1978年

所属地区

江苏常州

地址

科教城校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滆湖中路21号

办学性质

公办

主管部门

江苏省教育厅

占地面积

2000余亩

学生人数

27175人

教师人数

2450余人

前身

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徐守坤

校庆日

5月10日

校训

责任

院校代码

10292

专业数量

本科专业67个

历史沿革

1978年,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成立;同年,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成立。1979年,常州分院并入无锡分院,校址设在无锡马山;1980年,为了改善交通不便问题,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址常州办学,并改名为“江苏化工学院”。

1984年,实行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办学机制。

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1年,江苏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2002年,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

2003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10年,江苏工业学院正式更名为常州大学;

2018年5月10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常州大学正式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西太湖校区完成一期建设并正式启用。

2021年,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常州大学和滨开区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联盟围绕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组建成立长江经济带(常州)产业创新研究院。

2022年,经省委统战部、省委教育工委联合审批,常州大学获批“江苏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

办学条件

院系与专业

截至2023年5月,学校共有21个院系,本科专业67个。

院系

专业

石油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

药学院

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

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

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

油气储运工程、石油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化学 (功能高分子材料方向)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应急技术与管理、消防工程、安全工程

城市建设学院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微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自动化、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软件学院源于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

商学院

会计学、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吴敬琏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

史良法学院

法学

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

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油画方向、中国画方向)、产品设计、视觉传达、数字媒体、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方向)、园林

音乐与影视学院

音乐、表演、舞蹈

外国语学院

商务英语、日语、西班牙语

周有关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体育学院

休闲体育

师资情况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2450余人,专任教师18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69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达72.9%。拥有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320余人次;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0余个。

类目

姓名

工程院院士

范维澄、冯长根、谢克昌、陈勇、干勇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李亚利、石枫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丁建宁、蒋军成、李永昕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苏旭平、丁建宁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苏旭平、丁建宁、蒋必彪、李亚利、 朱卫国、张跃、蒋军成、陈群、姚超、何明阳、孙小强 

国家教学名师

马江权、邵辉

江苏省“双创人才”

徐德锋、陈新、苏旭平、宋仁国、朱卫国、白宜凡、续伊特、陈奇、杨洋、包真、董莉莉、高大明、高丙莹、崔论等

“333工程”省级人才

陈群、蔡志强、陈新、丁建宁、 俞强    蒋必彪    袁宁一    翟光群    陈智栋    胡静    任玉荣、张跃、李忠玉、王明新、马建锋、张文艺、薛银刚、胡林潮、郑旭东、蒋军成、姜鸿、马继迁、陈智栋、何光裕、孔泳、孙江涛、石枫、姚超、钟璟、朱劼等

“特聘教授”省级人才

王亚飞、张嵘、陈铭、邓林红、欧阳明星、王翔、招秀伯、刘晓骞等

“青蓝工程”省级人才

王车礼、任杰、赵希岳、蒋必彪    李锦春    李坤    陈智栋    方必军    王标兵    姜彦 、姜鸿、姚星亮、刘玉兰、马继迁、陈智栋、陈海群、曹剑瑜、何光裕、孔泳、马江权、石枫、张致慧、黄薇等

省“双创团队”

绿色技术及中药高值化研发团队(团队负责人徐德锋)、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徐德锋教授领衔,徐华栋教授、张嵘教授等为核心成员组建的团队成功入选教育类“双创团队”项目等

“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

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李忠玉、陈海群、薛荣、王明新、马建锋、刘建国、薛冰、姚超、张致慧等

“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

张跃、李忠玉、王明新、何光裕、李永昕、马江权、石枫、姚超等

外籍教授

陈新教授(美国籍)、邓林红教授(加拿大籍)、周晓鹰教授(英国籍)、亚历山大·波利亚科夫(俄罗斯籍)、欧丽佳·波利亚科娃(俄罗斯籍)、Igor Alexandrov(俄罗斯籍)、吉姆.哈迪等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拥有省优势学科2个、省“十四五”重点学科8个,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3‰,材料科学、工程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4‰。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10个学科在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上榜。

类目

学科/专业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国际商务、法律、社会工作、体育、翻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护理、药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艺术

拥有省优势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十四五”重点学科

化学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化工过程机械、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规划教材9部。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2016年以来,学校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类目

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会计学、法学、社会工作、休闲体育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安全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油气储运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江苏省品牌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

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生物工程、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护理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石油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化学、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软件学院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代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常州大学石油钻采与储运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多西他赛原料药生产仿真实习”、化工安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实践教育中心

江苏省生物医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石油石化安全人才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石油石化安全人才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跟进式”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逻辑生成•系统耦合•模式创新》

交流与合作

截至2023年5月,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工艺美术大学举办电子信息工程、制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硕士)等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1项,省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项,省国际实验室建设项目2项。与玻利瓦尔大学在委内瑞拉共建首家孔子学院,承办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孔子课堂。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5月,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4万多平方米,中外文纸质图书182万多册,阅览座位1775个,电子数据库60多个,中外文电子图书533万多册,电子期刊186万多册,学位论文1021万多册,音视频约15.8万小时。

学术期刊

截至2023年,学校有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常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个学术期刊。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 1989年,属于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类学术刊物,为双月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热能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安全工程及数理科学等。刊物被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以及美国《化学文摘》和《剑桥科学文摘》等数据库的来源期刊。

常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常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创刊于2000年,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为双月刊,主要栏目包括:《政治•法学研究》《经济•管理学研究》《文史哲研究》《社会学研究》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SCD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优秀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数据库或出版平台列为来源期刊。 

2023年,《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0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1个。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2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51个、产学研基地537个、校企联盟458个。

类目

项目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质高效炼制与高质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

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绿色过程装备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城市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过程感知与互联技术重点实验室等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江苏省能源动力高端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油气井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超特大型热载体炉高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大型重载齿轮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有机废弃物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油气储运实验中心、江苏省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常州大学石油工程研究院、常州大学油气回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光电热能量转化材料与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石油化工过程关键设备数字孪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

校企联合研发中心

阿里云本地版实验沙箱平台、阿里云实验教学平台等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5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省部级和行业科研成果奖项98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41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4项;被SCI、EI、CPCI、CSSCI等收录学术论文34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00余件。

类目

项目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晶硅冷氢化生产核心专用加热合成反应器成套工艺装备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高效利用反应热副产工业蒸汽的热法磷酸生产技术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含盐有机废水纳滤与MVR蒸发节能深度处理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葛彦东教授的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

校园文化

校标

常州大学

校标以“责任”为主体,“责任”二字为常州大学校训,采用李岚清赠与常州大学印章所用篆刻字体。“1978”字样是常州大学的建校年份。

校训

责任

责任,出自《新唐书·王珪薛收等传赞》:“观太宗之责任也,谋斯从,言斯听,才斯奋,洞然不疑。”《元史·武宗纪一》:“是以责任股肱耳目大臣,思所以尽瘁赞襄嘉犹,朝夕入告,朕命惟允,庶事克谐。”《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三年》:“陛下能责任将帅,令疆埸无事,即天下幸甚。”意思是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科教城(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滆湖中路21号)、西太湖(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延政西大道2468号)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000余亩。

科教城校区

截至2023年5月,科教城校区地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创新园区⸺常州市科教城,有石油化工学院、药学院、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华罗庚学院、中以科创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

常州大学

西太湖校区

截至2023年5月,西太湖校区毗邻滆湖,西太湖校区现有微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阿里云大数据学院 软件学院、商学院 刘国钧管理学院、吴敬琏经济学院、史良法学院、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与影视学院、外国语学院、周有光文学院。

常州大学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截至2023年5月

姓名

职位

徐守坤

党委书记

陈海群

党委副书记、校长

黄海燕

党委副书记

沈新奎

纪委书记、 派驻监察专员

王建浦、杨琳、李忠玉、周刚、彭明国、李亚飞、晏成林

副校长

徐守坤、陈海群、黄海燕、沈新奎、杨琳、李亚飞

党委常委

历任领导

校 名

姓 名

职务名称

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施乐尧

党委书记兼院长

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徐 野

党委副书记

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金 延

副院长

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洪 奇

副院长

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李惠进

副院长

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

李 清

院长

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

羊 淇

副院长

江苏化工学院

朱家果

院长

江苏化工学院

李祥行

党委书记

江苏化工学院

施乐尧

党委副书记

江苏化工学院

徐爱如

副院长

江苏化工学院

朱 永

副院长

江苏化工学院

孙载坚

副院长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高锡祺

院长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张国忠

党委书记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高广达

副院长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杨银芳

副院长

江苏工业学院

林西平

院长

江苏工业学院

王雪峰

党委书记

江苏工业学院

王正洪

副院长

江苏工业学院

路建美

副院长

江苏工业学院

左健民

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江苏工业学院

陈志刚

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江苏工业学院

张桂华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常州大学

王凯全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常州大学

史国栋

党委书记

常州大学

孙小强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常州大学

芮国强

副校长

常州大学

浦玉忠

党委书记

常州大学

王卫星

副校长

常州大学

程 纯

党委书记

常州大学

蒋必彪

副校长

常州大学

陈奎庆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常州大学

丁建宁

副校长

常州大学

苏旭平

副校长

常州大学

蒋军成

校长

常州大学

邱正祥

纪委书记、派驻监察专员

常州大学

张宏如

副校长

常州大学

戴国洪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常州大学

陈群

党委书记

常州大学

陆锦冲

副校长

常州大学

徐树法

副校长

常州大学

陆华良

副校长

杰出校友

学术界

截至2023年5月

姓名

任职单位及职务

谢克昌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全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厚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奎庆

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龚建华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

商界

截至2023年5月

姓名

任职单位及职务

吴理达

浙江浙石油综合能源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欧健

常州新区广达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庆梅

江苏奥琳斯邦热能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副总

李德清

江苏天元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范晓峰

常州市特杰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所得荣誉

2008年,学校获“江苏省石油学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9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称号。

2009年,学校荣获“常州市生态园林单位”称号。

2010年,学校被评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0年度优秀会员单位”。

2011年,学校获“2010年度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2年,学校获“江苏省平安校园”荣誉称号。

2013年,学校获2013年“常州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3年,学校获“2009-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2013年,学校获“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

2014年,学校获“江苏省高校科协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4年,学校被评为2013年度江苏省高校节能工作先进院校。

2015年,学校被评为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节能工作先进院校。

2016年,学校获2013-2015年度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命名表彰。

2016年,学校获“江苏省文明校园”称号。

2017年,学校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2018年,学校获“江苏教育新闻舆论工作表扬单位”称号。

2019年,学校获2018年度“常州市消防安全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2019年,学校被评为“2017-2018年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19年,学校获“江苏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20年,学校获评2019年“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2021年,学校获评“2020年教科网优秀会员单位”。

2021年,学校获常州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2022年,学校获评江苏省“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

2022年,学校获2019-2021年度“江苏省文明校园”称号。

2022年,学校获评“江苏省涉外办学工作先进单位”。

2022年,学校获评首批“江苏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高校”。

2023年,学校获江苏省2022年度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争先进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