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株与枝
乔木,株高可达10米,枝常有刺;嫩枝圆柱状,密生灰白色绒毛,老枝紫褐色,具稀疏绒毛或近无毛,疏生皮孔;冬芽卵形,外生灰白色绒毛。

叶
叶片菱状卵形至椭圆状卵形,长4~8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稀近圆形,边缘有粗锐锯齿,幼叶两面都密生灰白色绒毛,老叶正面无毛具光泽,背面微具绒毛或近无毛;叶柄长2~3厘米,具灰白色绒毛;托叶线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膜质,两面都具绒毛,早落。

花
伞形总状花序,具10~15朵花,花梗长2~2.5厘米,总花梗和花梗都密生灰白色绒毛;苞片线形,长5~8毫米,膜质,两面都微具绒毛,早落;花直径1.5~2厘米;萼筒外密生灰白色绒毛;萼片三角状卵形,长约3毫米,先端急尖,全缘,两面都密生灰白色绒毛;花瓣白色,宽卵形,长5~8毫米,宽3~4毫米,先端圆钝,基部具有短爪;雄蕊20,花药紫色,约为1/2花瓣长;子房2~3室,每室具2个胚珠;花柱2或3个,基部微具绒毛。

果实
果实2~3室,近圆球状,直径0.5~1厘米,褐色,具浅色斑点;萼片脱落;果梗长1~2.5厘米,嫩时具灰白色绒毛,后脱落。

物种分布
杜梨原产于中国和老挝;在中国野生于华北、西北各省,河北、山西、甘肃、安徽、贵州、河南、湖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陕西、山东、西藏、浙江等省区均有分布。

生长习性
杜梨生于海拔0~1800米的平原或坡地向阳处。杜梨属深根性树种,主根发育强,可深入陡崖石缝中,显示出耐旱、耐瘠薄的特性;耐寒性极强,在绝对最低温度-30℃的地方生长良好;有极强的抗涝能力,在积水3~4个月的洼地中,未见其死亡;属阳性树种,在阴坡生长稍差;对土壤要求不高,壤土、砂土、黏土地均可栽培,且在贫瘠地、盐碱地、中性土上均可正常生长。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杜梨的花期在4月,果期在8~9月。杜梨种子有明显的休眠特性,发芽率较低,需要生理后熟才能更好地萌发。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中龄杜梨结果母树,于9月下旬果实充分成熟后采集。将采集的果实堆集厚度25~30厘米,待果肉腐烂变软后揉碎果肉,用清水冲洗取种,自然晾干,置阴凉处贮藏。播种前先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再混入3倍体积的湿沙,进行催芽处理,待种子露白即可进行播种。春播时间为3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土壤解冻后;秋播时间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土壤封冻前。播种方法为条播。
扦插繁殖
选用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半木质化杜梨枝条为插穗,将其插于消毒后的基质中。扦插后注意保持土壤和空气湿度,进行遮阴和覆盖处理,生根成活的植株经炼苗后即可移栽。
组织培养繁殖
组织培养繁殖具有用材少、不受季节影响、繁殖系数高等优点,生产的苗木整齐一致,能满足短期大规模生产需要,并且可以加快育种进程。为繁殖整齐一致的杜梨无性系苗木,可以其种子和幼嫩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快繁。
栽培技术
圃地选择与整理
选择光照充足,地势平坦,灌溉便利,排水良好,土壤质地为壤土或砂壤土的地块。播种前深耕土壤,旋耕耙耱整平,消毒土壤后作床。
肥水管理
结合整地,施入腐熟有机肥或氮磷钾复合肥作底肥。出苗2个月后,结合浇水追施腐熟的人粪尿或尿素。苗木生长后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幼苗生长期根据土壤墒情、苗木生长状况适时浇水。生长后期停止浇水,土壤封冻前浇冬水。
病虫害防治
杜梨常见的病虫害有锈病、立枯病、白粉病、蚜虫、金龟子等。锈病可用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或粉锈宁等防治;防治立枯病,播种前浇足底水,出苗后及时遮阴,必要时可喷施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白粉病可用甲硫·乙嘧酚或苯甲·乙嘧磺防治。防治蚜虫,应清除落叶、杂草,刮除树干上的粗皮,剪除秋梢和干枯枝,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虫卵;必要时喷施吡虫啉或氯氰菊酯进行防治。利用金龟子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和趋化性进行果醋液诱杀;用甲氰菊酯灌根,杀死幼虫蛴螬;成虫用溴氰菊酯或氯氰菊酯等药剂防治。
功用价值
种质价值
杜梨具有适应性强、抗干旱、耐寒凉、根系发达、结果期早、寿命很长和能保持梨品种原有风味不变等特点,并且与东西方梨均有很好的嫁接亲和性,通常作各种栽培梨的砧木。杜梨也是梨矮化砧木和抗性育种中非常重要的亲本。
绿化价值
杜梨枝叶繁茂,树干挺拔修长,叶色随季节变化而改变,是非常理想的行道树、小区绿化和庭园观赏树种。杜梨具有优良的抗逆性,尤其在盐碱、干旱方面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因此,常作为华北与西北地区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沙荒地造林树种。
药用价值
杜梨的果实、枝叶和树皮均可供药用。果实味酸、甘、涩,性寒,归肺、胃、大肠经,有涩肠、敛肺、消食的功效,主治泻痢、咳嗽、食积;枝叶味酸、甘、涩,性寒,有疏肝和胃、缓急止泻的功效,主治反胃吐食、霍乱吐泻、转筋腹痛;树皮可治皮肤溃疡。
经济价值
杜梨木材坚硬致密、纹理美观,可用作雕刻、乐器、文具、印版等工艺用材及家具用材。其树皮含鞣质,可提制栲胶。果实味酸,可酿酒、制醋。花可食用,也是很好的蜜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