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县,是福建省漳州市下辖县,地处福建省沿海东南部,介于东经117° 07′~117° 33′,北纬23°45′~24°14′之间;东接漳浦县,西连诏安县,北与平和县接壤,南与东山湾及东山岛毗邻和相望。全县土地面积1050.82平方千米(含常山),海域面积106.7平方千米,海岸长75.5千米,大小岛屿12个。2021年末,云霄县有常住人口41.19万人,户籍人口467892人。截至2022年10月31日,云霄县下辖6个镇、3个乡、2个开发区。县人民政府驻云霄县莆美镇政通路一号。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云霄县的:名称来历、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运输、人文、风景名胜、著名人物、城市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云霄县

面积

1050.82平方千米(土地面积,含常山)

地理位置

福建省南部

地理坐标

东经117° 07′~117° 33′,北纬23°45′~24°14′

所属市

漳州市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6镇、3乡、2开发区

行政区划代码

350622

人口

41.19万人

方言

闽南话、客家话

GDP

236.75亿元

邮政编码

363300

政府驻地

莆美镇

电话区号

0596

建立时间

1913年

火车站

云霄站

简介

云霄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闽族先民在境内生活;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属南海郡;唐垂拱二年(686年),云霄境域分属漳浦、怀恩,隶漳州;清顺治三年(1646年),设立漳浦县云霄镇;嘉庆三年(1798年),建立云霄抚民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云霄厅为云霄县,隶漳州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龙溪区、龙溪专区、龙溪地区,1985年至今,属漳州市。

云霄县有“中国枇杷之乡”“中国温泉之乡”“ 开漳圣地”“光电之都”“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戏曲)之乡” 和省级“双拥模范县”“ 省级生态县”“福建省文明县城”之称。有枇杷、杨桃、东厦锯缘青蟹、等特产。已形成枇杷等农业支柱产业,工业已初步形成新能源、电子信息、食品和建材的“2+2”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水路的交通网络。2021年,云霄县地区总产值236.7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3652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8684元。

名称来历

云霄县因境内高耸霄汉的云霄山而得名。

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至民国时期

新石器时代,闽族先民已在云霄境内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越族南迁,演化为闽越族。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属南海郡。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属南海国;汉文帝年间(前179年至前164年),南海国反,平定后划归南越国揭阳县。

东晋,属绥安县,隶义安郡。

南朝宋、齐、梁、陈,属绥安县。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废绥安入龙溪、万川二县,分别隶泉州(今福州)、潮州。

唐垂拱二年(686年),建立漳州,并置漳浦、怀恩为属县,分属漳浦、怀恩,隶漳州;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废怀恩入漳浦县,属漳浦县。

宋至道二年(996年),云霄境域纳入宋朝版图,属漳浦县安仁乡。

元至治二年(1322年),属南胜县;至正十六年(1356年),分属漳浦、南靖,并建立漳浦县云霄驿。

明初,为漳浦县六都;正德十四年(1519年),分属平和、漳浦县;嘉靖后,分属漳浦、平和、诏安。

清顺治三年(1646年),设立漳浦县云霄镇;嘉庆三年(1798年),割漳浦、平和、诏安三县地,建立云霄抚民厅,因此也称漳州分府。

民国二年(1913年),改云霄厅为云霄县,隶漳州府;民国三年至三十三年(1914~1944年),先后隶属漳州府、福建西路道、汀漳道、龙汀省、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后又改隶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云霄县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龙溪区;

1955年,属龙溪专区;

1978年,属龙溪地区;

1985年至今,属漳州市。

行政区划

云霄县下辖6个镇(云陵镇、陈岱镇、列屿镇、莆美镇、东厦镇、火田镇)、3个乡(马铺乡、下河乡、和平乡)、2个开发区(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云陵工业开发区)。县人民政府驻云霄县莆美镇政通路一号。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云霄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东接漳浦县,西连诏安县,北与平和县接壤,南与东山湾及东山岛毗邻和相望。介于东经117° 07′~117° 33′,北纬23°45′~24°14′。全县土地面积1050.82平方千米(含常山),海域面积106.7平方千米,海岸长75.5千米,大小岛屿12个。

云霄县

地质

地层

云霄县境内有三叠纪至第四纪的各纪地层出露。由于古生代的长期海浸,沉积成巨厚石灰岩地层,为境内铝锌矿、钨矿等有色金属矿床的发育创造了条件。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白垩纪(1.35~0.7亿年前)至第三纪古新世(0.7~0.6亿年前),经夷平时期,形成早期地台,整体微抬升。在早第三纪古新世晚期(0.6亿年前)至晚第三纪上新世(0.03亿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地表整体急剧抬升,海水退出,出现了河流与山间盆地相的陆地环境,为境内低山丘陵地貌奠定了地质基础,并开始接受外力的剥蚀、搬运、堆积;这期间伴有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而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侵入岩。第四纪更新世(0.02亿年前)开始,区域构造运动为以继承性上升为主的震荡性运动。由于断层一断块差异运动,侵蚀基准面下降,河谷深陡,冲沟、河流阶地发育,在山间盆地、河谷的堆积物中积成粘土、砂和砾土层。

构造

云霄县处于晚中生代(1.35亿年前)以来发展形成的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中列隆起带,构造以北东向(华夏系)为主,北西向(西域系)次之,表现形成为褶皱和断裂两种,力学性质以压扭性为主。

北东向构造

规模较大,有古楼一后埔一孙坑一甘树埔断裂;湖丘一列屿一礁美断裂;东车一孙坑一埔项背斜

北北东向结构

礁美一带背斜

北西向构造

马铺一荷步断裂;车圩一城关一列屿断裂;三星一官洋一陈岱断裂

参考资料:

地形地貌

云霄县地处博平岭山脉和闽粤沿海丘陵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降落,形成东、北、西三面高,中部及南部平坦,向东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地貌主要由山地、丘陵、滨海台地和冲积平原组成。主要山峰有梁山、矾山、乌山,境内最高峰乌山位于和平乡与诏安县交界处,海拔1117米,最低点大坑内水库湖底,位于顶城村,海拔-2米。

山地

分布于东部、东北部至北部的梁山、笔架山(龙墓山)、大帽山、矾山、大作山、尖尾山和西部由白石栋至乌山一带,山峰海拔500~1117米,一般山体宽大,山势陡峭,以尖顶为主,部分浑圆。冲沟发育完善,呈“V”形,涧深流急,山坡坡度一般大于30°。由大帽山与白石栋支脉相向延伸至中部的南岭门一带,乌山主峰向东南延伸至仙人亭山,主峰海拔300~600米,属低山高丘带,坡度20~30°

丘陵

分布于大帽山、矾山、尖尾山、白石栋及乌山东北面的山前地带(即孔仔岭至东车、菜埔、溪口、大坑,南岭门至孙坑、新坡、西安、庙后一带),连成时起时伏、破碎不齐的内陆丘陵,海拔50~300米,坡度10~25°。漳江上游及其支流网布其间,构成山涧谷地。乌山向东南延伸至仙人亭的山前地带,海拔50~300米,坡度1020°

滨海台地

分布于陈岱、列屿一带,可见到的有2~3级台地,海拔20~50米,坡度5~10°,有较厚的残积红土层,因受长期侵蚀,形成波状起伏地形

冲积平原

主要表现为河流、海洋堆积及风的搬运作用所形成的地貌。河流堆积平原分布于漳江中下游及一级支流的河谷开阔地带,组成阶地及河漫滩河谷地貌,地形平坦,沉积层厚,水源丰富,海拔8~12米,坡度3~5°。海积平原主要分布于漳江河口,海岸线一带也有零星出露,海拔2~3米,地形平坦,向海平缓下降。风积平原仅在列屿海岸边缘以沙丘形式出现,海拔小于5米

参考资料:

气候

云霄县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春季冷暖无常,潮湿多阴雨,盛吹东南风;夏季炎热漫长,多台风暴雨;秋季气爽宜人;冬季干燥少雨。多年平均气温21.5℃,1月平均气温13.7℃,极端最低气温0.0℃(1999年12月23日);7月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气温39.7℃(2002年7月4日);最低月均气温9.8℃(1963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0.1℃(2003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8.5℃,最大日较差19.9℃(1963年3月1日)。年平均日照时数1983.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777.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83.7天,最多达216天(1975年),最少为140天(2003年);最大年降雨量3079.2毫米(2006年),最小年降雨量1228.7毫米(1989年);降雨集中在每年4~9月,6月最多。

水文水利

河流

云霄县境内东、北、西部河流全部汇入漳江注入漳江湾内海;东南部沿海河流分别注入东山湾内海;西南部官洋溪流入诏安县。全县有大小河流13条,总长225.7千米。

漳江为境内最大河流,自北向东南贯穿全县,呈向心状水系独流入海。主流经平和县泮池入云霄县境内,汇诸水成漳江主流马铺溪。马铺溪依次流经马铺乡峰头、下河、下楼,而后经云陵镇折向东南,至东厦镇汇入柘港耒水,于湖丘村附近入海,境内长58千米,流域面积862.3平方千米。主要有安厚溪、车圩溪、火田溪(北溪)、西溪、山美溪(南溪)等支流。漳江水系年均输沙量0.0404万吨/平方千米,含沙量0.36公斤/立方米,输沙率5.5175公升/秒,年流沙量最高值85.21万吨,最低值11.27万吨,多年平均41.94万吨。侵蚀模数为250~350吨/平方千米。

潮汐

云霄县潮汐属规则性半日潮,为外海潮波从东南海面传入引起的感应。由于气候因素的作用,有增、减水现象,一般冬季减水,夏季增水,尤其以台风袭击,潮水顶托,引起江水上涨为甚。潮汐规律为:初一、十五水满正午,初八、廿四早满、晚满,初十、廿五日暮潮平。高潮水位出现在农历八、九、十月份,低潮水位在五、六月份。常年高潮水位2.1米,最小1.1米。最低退潮位-2.3米,一般-1.3米,最高-0.2米。最大潮差5.45米,一般3.4米。

水利

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云霄县常受干旱、洪水、台风、海潮等灾害威胁。至民国期间,境内只有陂、圳、池塘、埭沟等简单蓄水设施和序斗、绞桶、龙骨车、筒车等简单抗旱工具,江海堤也均用海泥杂土干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水利建设。50年代初期,主要抓整修破圳、江海堤防和建立小型抽水机站。1955年起,转入水库、滚水坝、水闸、引水渠等水利设施建设,同时不断提高江海堤的防潮防洪标准。1963年起,开始建设小型水电站。1981年起,发展电力排灌、管道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江海堤标准化建设。至1996年,全县共建成蓄水工程1537处,总蓄水量2.67亿立方米,建成引水、提水工程2246处,建成达标海堤58.81公里,合计有效灌溉面积14.82万亩;建成投产的小型水电站21座,总装机容量22135千瓦,年发电量6907万千瓦时。

截至2020年末,云霄县有大小水库77座,其中大(Ⅱ) 型水库1座(峰头),中型水库1座,小(一) 型水库 10座,小(二) 型水库65座。

土壤

云霄县主要有水稻土、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冲积上、风沙土、盐士六大土类。有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漂洗型、盐渍型、砖红性红壤、黄色赤红壤、粗骨性赤红壤、赤土、红壤、粗骨性红壤、黄红壤、水化红壤、红土、冲积十、灰沙泥土、滨海盐土、滨海风沙土等18个亚类,划分为47个土属,68个土种。六大土类按耕作种植使用条件分为水田、旱耕地、山地及滩地、风沙土土类。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云霄县已发现有金、银、铜、铅、锌、锡、钙、钼、稀土、高岭土、地热等25种矿产,已发现矿种数占福建省全省的19%。查明或预测有资源储量的有16种,其中金属矿产有钨矿、铜矿、银矿、锡矿、铝锌矿等8种;非金属矿产有饰面用花岗岩、建筑用花岗岩、建筑用凝灰岩、高岭土、脉石英及砖瓦用黏土等6种;水气矿产有矿泉水;能源矿产有地热。

云霄县的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产多、金属矿产少。金属矿产的勘查程度不高,开发利用率少,非金属矿产及地热矿产的利用率高。优势矿产主要有地热、建筑石料;次优势矿产有饰面石材。矿床规模均为小型或零星分散,矿山开采规模中,地热、建筑石料及高岭土可达到大中型。

地热

主要分布于下河乡孙坑、火田镇溪口、后埔、官园、后门、陈谷镇院前,其中孙坑及院前地热的开采规模可达到大型

钨矿

分布于大帽山,规模较小

银铅锌矿

主要分布于马铺乡车墩和双过山一带,规模小

锡铜矿

主要分布在下河乡坎顶一带,为共生矿,规模较小

高岭土

分布于下河乡岩田山、列屿镇白衣一带

饰面用石材

主要分布于下河乡仙石村

建筑用石料

主要赋存于侵入岩和火山岩中,矿山分布面广,矿石资源量十分丰富

矿泉水

主要分布在火田镇碧云寺和莆美镇将军山一带

水晶

主要分布于乌山、大帽山

石英

主要分布于梁山、乌山、大帽山和大坂、白衣等处

地热水

分布于祥谦——云霄断裂带,有佳园、后门、后埔、溪口、孙坑5处

矿泉水

有将军山、七里铺2处

矽线石和红柱石

分布于前江头——礁美一线的东侧沿海

参考资料:

土地资源

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云霄县(含常山)有耕地4605.74公顷,园地26409.42公顷,林地55761.51公顷,草地525.56公顷,湿地1737.2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950.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005.66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436.81公顷,其他土地1875.8公顷。

耕地

水田3718.4公顷,占80.73%;水浇地177.75公顷,占3.86%;旱地709.59公顷,占15.41%

园地

果园26022.25公顷,占98.53%;茶园313.59公顷,占1.19%;其他园地73.58公顷,占0.28%

林地

乔木林地50304.71公顷,占90.21%;竹林地273.72公顷,占0.49%;灌木林地103.41公顷,占0.19%;其他林地5079.67公顷,占9.11%。林地均分布在年降水量800mm(含800mm)以上地区

草地

人工牧草地2.54公顷,占0.48%;其他草地523.02公顷,占99.52%

湿地

红树林地72.6公顷,占4.18%;沿海滩涂1223.06公顷,占70.40%;内陆滩涂441.58公顷,占25.42%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建制镇用地2881.75公顷,占48.43%;村庄用地2782.32公顷,占46.76%;采矿用地224.02公顷,占3.76%;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62.51公顷,占1.05%

交通运输用地

铁路用地64.42公顷,占3.21%;公路用地1107.24公顷,占55.21%;农村道路819.68公顷,占40.87%;港口码头用地14.11公顷,占0.7%;管道运输用地0.21公顷,占0.0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河流水面2374.58公顷,占36.89%;水库水面1479.03公顷,占22.98%;坑塘水面2302.63公顷,占35.77%;沟渠182.65公顷,占2.84%;水工建筑用地97.92公顷,占1.52%

其他土地

设施农用地460.67公顷,占24.56%;田坎314.55公顷,占16.77%;裸土地1.3公顷,占0.07%;裸岩石砾地1099.28公顷,占58.60%

参考资料:

水资源

云霄县地表水主要来自雨水,水量河流随流程而增大,夏季受台风影响,降水多。河流多年平均径流深925.06毫米,径流总量9.9606亿立方米,汛期(4~9月)占81.6%,非汛期(10~3月)占18.4%,年际变化差最大为2.87倍,径流分布与降雨量相对应,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境内地下水资源分布随地理位置、地形、地质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总面积1029.53平方千米,水资源总量12082.54万立方米/年。可划分为基岩裂隙水、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和松散岩类裂隙水3种类型。

基岩裂隙水

漳浦、平和相邻的分水岭地带及境内东南与北西部地区:水量中等,流量常见值0.1立方米/日,面积466.85平方公里,占45.34%,水量8531.91万立方米/年,占70.91%;

境内中部:水量贫乏,流量常见值小于0.1立方米/日,面积364.31平方公里,占35.39%,水量2163.64万立方米/年,占17.56%

风化带网状裂隙水

马铺、下河周围山地:水量中等,流量常见值0.1立方米/日,面积13.03平方公里,占1.27%,水量45.61万立方米/年,占0.38%;

火田、陈岱周围低山、丘陵山地:水量贫乏,流量常见值小于0.1立方米/日,面积大于1.39平方公里,占6.93%,水量199.91万立方米/年,占1.66%

松散岩类裂隙水

漳江下游河床两侧和列屿东南:水量中等,流量常见值小于0.4立方米/日,面积16.53平方公里,占1.61%,水量250.09万立方米/年,占2.08%;

山间洼地、河流两侧和滨海:水量贫乏,面积79.32平方公里,占7.70%,水量391.38万立方米/年,占7.41%;分布在城关以东与莆美、东厦辖区结合部的,面积18.1平方公里,占1.76%,水质差,不宜灌溉

参考资料:

海洋资源

云霄县海域位于东山湾内,最东端与东山湾入海口接壤,最西端与漳江出海口接壤,最南端位于陈岱镇白礁村,最北端位于东厦镇浯田村。八尺门海堤把云霄海域一分为二,海堤北边称东山湾,呈U形,最大处南北长20千米,东西宽15千米,湾口朝南,门口狭窄,宽5千米,海堤南边称诏安湾,呈L形。海域面积106.70平方千米,大小岛屿12个,其中,30米等深线内浅海面积57.22平方千米,有黄鳍鲷、日本对虾等渔业资源。海岸线长75.5千米,有潮间带滩涂面积30平方千米,其中位于东厦镇的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23.6平方千米。漳江出海口两岸滩涂有漳江淡水注入,是鱼类、贝壳类等水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场所。

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

两栖动物

沿海地区

1目(无尾目)5科13种,大多数属水生或湿地物种。其中虎纹蛙(中国特有沼蛙)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内陆地区

有无尾目蟾蜍科1种(黑眶蟾蜍),雨蛙科2种(无斑雨蛙、中国雨蛙),姬蛙科2种(饰纹姬蛙、粗皮姬蜍),树蛙科2种(斑腿树蛙、大树蛙),蛙科6种[沼水蛙(中国特有物种)、泽陆蛙、虎纹蛙(国Ⅱ级)、棘胸蛙又名石棱、竹叶蛙、大绿臭蛙],隐腮鲵科1种(大鲵)

爬行动物

沿海地区

3目11科37种,即龟鳖目3科,蜥蜴目3科,蛇目5科。国家Ⅰ级保护的有蟒蛇。国家Ⅱ级保护的有蠵龟、绿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棱皮龟等5种

内陆地区

有龟鳖目龟科6种[乌龟、花龟(中国特有物种)、三线闭壳龟俗称赤米龟(国Ⅱ级)、四眼斑水龟、黄喉拟水龟、眼斑水龟],平胸龟科1种(平胸龟又名鹰嘴龟),鳖科1种(鳖)。蜥蜴目有壁虎科3种(壁虎、蹼距壁虎、疣壁虎),石龙子科4种[光蜥、石龙子(中国特有物种)、蓝尾石龙子、蜓蜥],蜥蜴科1种(南草晰)。蛇目有盲蛇科1种(钩盲蛇);游蛇科游蛇亚科16种(草腹链蛇又名草游蛇、滑鼠蛇俗称山濑、黄链蛇、紫灰锦蛇、三索锦蛇、灰腹绿锦蛇、翠青蛇又名青竹标蛇、中国小头蛇、台湾小头蛇、紫沙蛇、钝尾两头蛇、灰鼠蛇、环纹华游蛇又名环纹游蛇、渔游蛇,乌梢蛇又名乌风蛇、中国水蛇);眼镜蛇科眼镜蛇亚科4种(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蝮科3种(尖吻蝮、山烙铁头、竹叶青);蟒科1种(蟒蛇,国Ⅰ级)

鸟类

沿海地区

15目38科154种,主要有陆地鸟类4目23科74种,水域鸟类7目15科80种,其中70多种被列为重要鸟类。属国家Ⅱ级保护的有黄嘴白鹭、鸢、黑翅鸢、普通鵟、白腹鹞、红隼、游隼、小杓鹬、小青脚鹬、褐翅鸦鹃等10种;属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联盟(IUCN)禁止出售捉捕的濒危种为小杓鹬,濒危种为黄嘴白鹭和黑嘴鸥

内陆地区

有鹃形目杜鹃科2种(褐翅鸦鹃、八声杜鹃);鸽形目鸠鸽亚科2种(珠颈斑鸠、欧斑鸠);雨燕目雨燕科2种(小白腰雨燕、白腰雨燕,属中日澳保护);佛法僧目翠鸟科5种(普通翠鸟、冠鱼狗、斑鱼狗、蓝翡翠、白胸翡翠);鸡形目雉科和雉亚科3种(鹧鸪、鹌鹑、白鹇);鹤形目秧鸡科5种(红脚苦恶鸟、白胸苦恶鸟、花田鸡、红胸田鸡、普通秧鸡);鹳形目鹭科2种(白鹭、牛背鹭);鸮形目草号鸟科1种(草鸮),鸱鸮科4种(领角鸮、林雕鸮、领鸺鸮、长耳鸮);鴷形目啄木鸟科2种(棕啄木鸟、黑啄木鸟);隼形目鹰亚科1种(苍鹰俗称利叶,国Ⅱ级)、隼亚科2种(游隼、红隼,国Ⅱ级);雀形目燕科3种(金腰燕、家燕、斑腰燕),鹎科1种(白头鹎,中国特有种),伯劳科2种(棕背伯劳、红尾伯劳),椋鸟科2种(八哥、紫背椋鸟),鸦科3种(喜鹊、大嘴乌鸦、灰喜鹊),翁鸟科画眉亚科2种(黑脸噪鹃、画眉),莺亚科4种(暗绿柳莺、黄腹树莺、黄眉柳莺、强脚树莺),文鸟科4种(斑文鸟、白腰文鸟、树麻雀、山麻雀)等;其中属《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联盟(IUCN)禁贸和禁捕的为游隼,中日协定保护的为鹌鹑、普通秧鸡、花田鸡、红胸田鸡、金腰燕、家燕、红尾伯劳、山麻雀、长耳鸮

哺乳兽类

沿海地区

有4目9科14种,即食虫目1科、翼手目1科、鲸目6科、啮齿目1科,主要为暖水性海洋的鲸、豚类以及分布于农田、住宅的啮齿类和小型食虫兽类。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为中华白海豚1种,国家Ⅱ级保护的为宽吻海豚、伪虎鲸和江豚等3种

内陆地区

有翼手目蝙蝠科1种(黄头油蝠),啮齿目鼠科6种(纹背姬鼠、巢鼠、小家鼠、黄腹鼠、褐鼠、黄胸鼠),豪猪科1种(豪猪),猪科1种(野猪),穿山甲科1种(穿山甲又名鲮鲤,国家Ⅱ级保护),鼬科1种(黄鼬又名黄鼠狼);食虫目鼩鼠青 科1种(臭鼩)

参考资料:

植物资源

红树林保护区植被

红树林植被

由白骨壤林、桐花树林、白骨壤+桐花树林、秋茄林、秋茄+桐花树林、木榄林构成

滨海盐沼植被

分为卡开芦盐沼、芦苇盐沼、短叶茳芏盐沼、铺地黍盐沼4种类型

滨海沙生植被

分为厚藤、苦蓝盘、露兜树等群落

陆地植被

(属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类型,本境现存植被共有123科413属585种,其中乔木185种,灌木285种,草本115种)

常见乔木

麻栎、楠木、火力楠、垂柳、泡桐、苦楝、南洋槛、喜树、母生、木菠萝、银桦、厚壳桂、团花、降香黄檀、酸枣、贵州木瓜红、黄连木、凤凰木、白桂木、榔榆、重阳木、刺桐、肥皂夹、榕、绿果榕、丛花厚壳桂、木棉、朴树、二色波罗蜜、秋风、白果蒲桃、铁冬青等

常见灌木

盐肤木、算盘子、胡颓子、岗梅、石斑木、胡枝子、冬青、构骨、余甘、铁冬青、石楠、阴香、扶桑、蜀葵、桃金娘、水冬哥、牡荆、栀子、檵木、鹅掌柴等。经济林主要为三年桐、千年桐、桑树、南岭黄檀、板栗、棕榈、杨梅、乌桕、油茶、龙眼、荔枝、杨桃、芒果、橄榄、柚、金枣、蒲桃、番石榴、黄皮果、橙、香椽、佛手、枇杷、桃、李、梨、石榴、无花果、乌榄、柑、桔、茶叶、菠萝蜜、凤梨、番木瓜、柿、葡萄等

花卉类

山茶花、玉兰、黄玉兰、菊花、水仙、兰花、月季、桂花、含笑、南洋杉、园柏、侧柏、龙柏、玫瑰、金合欢、银合欢、羊蹄甲、紫荆花、米兰花、木槿、鹰爪、夜合、梧桐、栀子花、假槟榔、皇后葵、鱼尾葵、散尾葵、油棕、蒲葵、酒瓶椰子、棕竹、桄榔、虎尾兰、万年青、杜鹃、映山红、木芙蓉、茉莉花、荷花、夹竹桃等

竹类

毛竹、石竹、刚竹、苦竹、吊竹、季竹、绿竹、蔴竹、莿竹、小刚竹、花竹、长枝竹等

药用类

淡竹叶、芦苇、泽泻、三脚虎、萱草、麦冬、天门冬、何首乌、玉竹、射干、七叶一枝花、仙茅、石蒜、土田七、益智、砂仁、山柰、黄精、文竹、百合、玉叶金花、鬼针草、薄荷、枸杞、骨碎补、九节茶、人字草、丁葵草、十大功劳、三桠苦、大青、三加皮、虎尾轮、虎耳草、狗肝菜、金丝草、赤地利、两面针、苍耳、杠板归、铁扫帚、七层塔、七叶莲、一条根、一扫光、一点红、一见青、一枝黄花、九里香、三月泡、三白草、排钱草、野苎麻、假艾、艾、菝葜、算盘子、薏苡仁、爵床、鰗鳅鑽、黄花地丁、黄花母、黄胆草、益母草、白马背、大红毛、大蓟、土荆芥、土瓜、土党参、山葡萄、山芝麻、山大颜、穿山龙、白花丹、马樱丹、马兰、马留蛋、马鞭草、千里光、千日红、女金丹、五爪三七、五爪龙、白毛藤、铁苋、白背叶、天芥菜、水蜈蚣、水杨梅、牛白藤、六棱菊、元宝草、天香炉、白牛胆、大尾摇、大罗伞、大通筋、牡荆、大金樱、土茯苓、土牛膝、飞扬、野牡丹、葫芦茶、紫珠草、威灵仙、茜草、鱼腥草、车前草、金银花、白花蛇舌草、龙葵、天胡荽、白茅根、石仙桃、过江龙、过山香、过路蜈蚣、田基黄等

地被植物

画眉草、野古草、荻草、海金沙、乌蕨、木贼、石松、卷柏、翠云草、阴地蕨、中华里白、贯众、金狗脊、铁线蕨、井栏边草、金鸡脚、筋骨草、玉柏石松、姬蕨、岩穴蕨、团叶鳞始蕨、园盖阴石蕨、松叶蕨、福建观音座莲、芒萁、肾蕨、蕨、华南毛蕨、石韦、乌脚枪等

水生植物

满江红、槐叶苹、凤眼莲(又名水葫芦)、莲花、日本水仙、苹(又名田字草)、泽泻、芦苇、莎草、水芋、木通、积雪草、蟛蜞菊、酢浆草、犁头草、酸藤、水龙、毛莨、石菖蒲、鸭跖草、土半夏、水蜈蚣等

参考资料:

自然灾害

云霄县主要有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其中洪水灾害比较频繁,此外还有寒潮、地震、冰雹等自然灾害。据记载,1949年后发生特大的洪水共12次,最严重的一次为2006年5月,受第01号台风“珍珠”的影响,全县普降大暴雨,城区70%被淹,局部地区淹没水深高达2.0米,全县倒塌房屋822间,因灾死亡19人,冲毁路基27处,堤防毁损110处,水利灌溉设施损失140处,经济损失6.5亿元。台风灾害年均发生4次,主要发生在7~9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5年8月13日,10号台风,风力10级,受灾人口16.2万人,农作物受灾7398公顷,成灾面积4567公顷,绝收687公顷,房屋损坏940间,倒塌95间,农业经济损失6825万元,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干旱灾害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4年,全县21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干涸,作物受旱面积2月上旬时达12.7千公顷。全年因灾损失粮食600吨,农业经济损失0.8亿元。

人口

新石器时代,闽族先民已在云霄境内生活。至春秋战国后期,由于越族的繁衍南迁,发展成为闽越族或越族。秦、汉发兵平定南方诸越族和东晋“衣冠南渡”,南下的汉人与闽越族居民杂居于云霄。唐初,发生“蛮獠啸乱”,陈政率兵平乱,建漳州,军校及家属64姓在云霄繁衍。陈政父子开漳,是云霄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原汉族移民。历代又有各姓汉人迁入,形成云霄主要人口。此后由于战乱频繁,瘟疫经常发生,人口发展缓慢,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云霄县人口109659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自然增长率从1954年的13.78%,提高至1968年的39.02%。“文化大革命”发生后,人口生育处于无政府状态。1975年后,逐步落实节育措施。1979年,后步上法制轨道。199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5年的27.05%下降至6.3%,全县人口394519人。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的控制,促进了优生优育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此外,1953年前后,有从国外回来的归侨和难侨进入云霄,计8000多人。

2021年末,云霄县有常住人口41.19万人,出生率9.4‰,死亡率7.3‰,自然增长率2.1‰。户籍人口467892人,116348户。户籍人口中,男性247008人,女性220884人,18岁以下99265人,18~35岁106083人,35~60岁180928,60岁以上81616人。

年份

常住人口(万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021

41.19

9.4

7.3

2.1

2020

2019

41.23

14.8

6.7

8.1

2018

42.80

15.8

6.9

8.9

2017

42.40

16.4

6.4

10.0

参考资料:

经济

综述

2021年,云霄县地区总产值236.75亿元,增长速度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8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3.7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8.1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3652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8684元。

云霄县

第一产业

云霄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丰富,农、林、渔业历史悠久,历史上盛产粮豆、果蔬、烟蔗、鱼贝,自给有余,远销县外。民国期间,由于战乱以及自然灾害,农、林、渔业生产遭到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农田建设、推广良种、科学种植等,农、林、渔业生产得到了发展。此后经历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农、林、渔业在曲折中发展,其中林业资源因农业体制及生产、生活需求,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科技人员政策,贯彻科技法规,实施科技兴农,促进了农、林、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业方面:1982~1984年,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和农业区划,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商品性农业和创汇农业。90年代后,传统农业从粗放经营型向高产、优质、高效的集约经营型转变。渔业方面:完善配套设施,兴建良种试验场,建设水产品养殖基地,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面向市场发展渔业生产。林业方面:采取绿化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

云霄县

云霄县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食为主;渔业以水产养殖、海洋捕捞为主;其中枇杷产业为云霄县农业支柱产业,有完整产业链条,有枇杷鲜果、枇杷花茶、叶茶、枇杷叶、枇杷膏、酒、果汁、蜜饯、花蜜等产品。至2020年末,云霄县建设完了省级特色枇杷农产品优势区、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区。还有云霄枇杷、竹塔泥蚶、东厦锯缘青蟹、列屿巴非蛤、下河杨桃、马铺淮山等地理标志性产品。

2021年,云霄县农林牧渔总产值79.8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6.05亿元,林业产值1.94亿元,牧业产值9.04亿元,渔业产值30.7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7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6802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57049亩。猪出栏262028头,期末存栏142638头;牛出栏3657头,期末存栏3363头;山羊出栏2444只,期末存栏2595只;家禽出栏594511只,期末存栏332604只。水产品产量267854吨。

2017~2021年云霄县第一产业增加值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增加值(万元)

268060

320736

373142

386035

448187

增长速度(%)

5.4

5.4

3.4

1.5

6.6

参考资料:

第二产业

汉代,云霄县境内已有造船业。唐代,中原先进技术传入。宋代,有水头瓷窑、黄墩盐场等。至明、清年间,境内有造船、陶瓷、冶炼、制糖、晒盐、腌制、酿造、染织、榨油、竹木加工等行业,其中红糖、腌制品及竹木制品远销津沪江浙及潮汕等。清代厅治期间,城镇手工业生产形成规模,其中打索街、打铁街、水车街、竹仔街、屐仔街、扁担街、灰窑头,都因其专设匠作门类而得名。民国期间,开始出现印刷、卷烟、碾米等机械生产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成立第一家国营工业企业云霄印务局。1951~1952年,先后创办公私合营云霄酱汁厂、碾米厂、云霄电厂、公营云霄卷烟厂。1957年4月,云霄糖厂投产。此后经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工业发展较慢。改革开放后,加强电力、交通和工业原料基地建设,逐步扩大工厂企业自主权,发展城乡集体、个体经济,工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至2020年末,云霄县已初步形成新能源、电子信息、食品和建材的“2+2”产业体系。形成了“一区多园”布局(一区:云霄经济开发区,多园:云霄节能光电产业园区、富佳宝食品科技和建材产业园、翔安云霄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临港工业集中区、列屿核电配套产业园、陈岱工业园),工业主要分布在云陵工业开发区、陈岱工业集中区、列屿临港工业集中区。

截至2021年末,云霄县有工业企业153家。建筑企业32家,从业人数7672人,总产值96184万元,房屋施工面积355305平方米,竣工面积136992平方米。

2017~2021年云霄县第二产业增加值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增加值(万元)

1038075

1164954

1210702

965683

937623

增长速度(%)

8.7

7.4

3.9

-18.0

-6.1

参考资料:

第三产业

唐垂拱年间(685~688年),云霄县建成“通衢市肆”。宋代,纺绵、陶瓷制造业已相当发达(境内火田镇有宋窑遗址),市场贸易商品种类不断增多。明代,航运业开始发展,商船川走福州、温州、宁波、乍浦、上海、天津等地,并远航日本、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明代中叶,云霄城区逐步形成较为集中地经营同一行业的街道,如米市街、卖碗街等;农村则有交易农副产品和水产品的圩市,如西林市、下河市、列屿市、陈旗岭市、牛圩等。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云霄厅治所在地形成以商业行业命名的街道20多条;城乡有圩、市场14个。道光年间(1821~1850年),有米谷、水产品、南北京果、棉布、金银首饰、糕饼、屠宰、医药、蔬菜、茶叶、竹筋、榨木等12个行业。

民国十五年(1926年),有13个商业行业。由于云霄地处漳浦、平和、诏安、东山等县中心点,是商品的集散地。民国三十年(1941年),有17个商业行业,县城登记发证的商店494户,越年补登记52户。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物价飞涨,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城乡物资交易时断时续,商业盛衰无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顿市场、稳定物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市场逐渐繁荣。此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商业再度萧条。至改革开放之后,集体、个体商业迅速发展,市场再度繁荣。

至2020年末,云霄县正在构筑“4+4”现代服务业体系,包括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四大现代服务业,以及中高端房地产、电商产业、现代商贸服务业和健康养老服务业。

2021年,云霄县有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128家,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51673.6万元,出口商品总额12931万元,年末存款余额188.52亿元。

2017~2021年云霄县第三产业增加值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增加值(万元)

781468

951894

990856

903242

981658

增长速度(%)

16.9

8.2

3.3

-6.1

8.3

参考资料: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唐垂拱年间,云霄县已设有松州书院。宋代,有石屏书院、精一堂。至明代,有镇城、紫阳等书院,城乡普遍举办社学、村塾、私塾。清代,云霄县设立义学;清末,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同时开启女子上学的风气。民国期间,发展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简易师范。民国三十七至三十八年(1948~1949年)间,因经济、战乱等原因,云霄县简易师范和部分小学先后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至1966年,云霄县有幼儿园71所、小学177所、中学5所。“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摧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教育事业再度发展。

截至2021年末,云霄县有小学106所,在校生51931人,专任教师3105人。初级中学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中学6所,高级中学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在校生35652人,专任教师3104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4320人,专任教师150人。中学主要包括:云霄第一中学、云霄第二中学、云霄第三中学、云霄第四中学、云霄第五中学、云霄元光中学、云霄第一中学分校、云霄将军山学校、云霄立人学校、云霄云陵工业开发区第一学校等。小学主要包括:云霄县实验小学、云霄县元光小学、云霄县第二实验小学、云霄县云陵下坂小学、云霄县英济学校、云霄县莆美阳下小学等。

文化事业

云霄县人文荟萃,文学艺术创作活跃,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历代留下了不少诗文集,有唐陈元光的《龙湖集》,明林偕春的《云山居士集》,清何子有历代留下的诗文集,有唐代陈元光的《龙湖集》,明代林偕春的《云山居士集》,清代何子祥的《蓉林笔抄》、张继勋的《甲子纪事诗》、方士正的《霞屿生诗文集》等。民间戏曲演出历史悠久,剧种多样。民国期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县创办报纸刊物,演出文明戏,增加图书阅览、展览等活动内容,期间电影开始传入。然而,自清末至民国期间,由于政治、战乱、经济等因素,文化事业发展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霄县先后建立文化馆、文化站、专业剧团、广播站和电影队,设立新华书店,并相继建成电影院和剧场,农村普遍组织业余剧团。同时,还创办报纸、文艺刊物,设立无线广播电台,成立档案馆和出版《云霄文史资料》。80年代,发展电视转播和录像、投影放映,并成立各种文化艺术社团和开展修志工作;90年代,建立县有线电视台,发展调频广播。

至2019年末,云霄县有专业潮剧团1个,民间职业潮剧团21个,木偶剧团2个,芗剧团2个,专业文艺协会13个以及漳江画院、元光书画院、云山书画院、红树林书社、星期三4个合唱团。

截至2022年末,云霄县已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等文体场馆,还有9个文化站,其中云霄县图书馆连续多年被评为三级图书馆,云霄县文化馆被授予一级文化馆。云霄潮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卫生事业

唐代,云霄县已设有医学博士职官。明代,设有医学训科,后设阴阳医学僧道,民间已能利用中草药医治伤病。明、清少林拳医术传入云霄地,民间已普遍懂得药物、医理常识,还有龙坑等“医药村”,传统中医分布城乡各地。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开始有私人西医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云霄县在原戒烟所的基础上,设立县卫生院,院长兼医师,共有人员7人;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全县有中、西医疗单位56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霄县设立医疗卫生单位、培训医疗人员,通过一系列卫生运动,逐步控制根除了各种传染病。至1990年,全县已拥有县级综合医院2家、卫生防疫站1家,农村中心医院2家,乡镇场卫生院7家,215个行政村均有卫生所、保健站,还有私人诊所90家。

截至2021年9月,云霄县有医院3所,卫生院9所,其中公立医院有云霄县医院、云霄县中医院、云霄县妇幼保健院。

云霄县

云霄县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云霄县中医院

二级甲等中医院

云霄县妇幼保健院

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

参考资料:

社会保障

民国时期,云霄县未有劳动人事管理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设立组织、民政、人事、劳动管理机构,对工人、干部实行统一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工资、劳保福利、调配任免、招收录用、考核奖惩和退休制度。“文化大革命”初期,劳动人事机构受到冲击,管理制度遭到破坏。1985年起,实行劳动人事、工资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劳动人事部门实现职能转变。1992年后,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逐步实行劳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

2021年末,云霄县期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55742人,期末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22588人,期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1142人,期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0527人。有养老院5家,社会福利中心2家。

交通运输

综述

云霄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交通可分为陆路、水路,其中水路是云霄对外交通的主要方式。汉代,云霄县境内已有闽粤驿道。明代,水路已通航天津、宁波、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地区。民国期间,开始建设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现代化交通设施建设,开通了国道G324线等交通干道;水路则因多重因素影响,逐渐为陆路取代。

至2020年末,云霄县有厦深铁路、沈海高速、云平高速以及国道G324、G357、G228、沿海大通道贯穿境内。内河通航里程32.5千米,可直达厦门市、汕头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水路的交通网络。

铁路

云霄县有厦深铁路过境,境内设有云霄站,为三等站。厦深铁路的通车,结束了云霄县不通铁路的历史,迎来动车时代。2020年,云霄站停靠旅客列车64车次,发送旅客1025054人次,日均发送2808人次。

云霄县

公路

汉代,云霄县境内已有闽粤驿道。明代,开辟铜山驿道。清代,辟有莆美大道。此外,还有通往诏安、平和、东山、漳浦等地的古道。民国期间,开始公路建设,但因战乱等因素时断时续。民国七年(1918年),龙汕公路开建。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开通龙诏公路的云浦、云诏两段简易公路。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日军入侵,公路遭到彻底毁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开通龙汾干线公路(国道G324)。此后,陆续建成省道漳云线、双码线,县道云平线,以及百多条乡村公路。至1996年,有公路594.99千米。国道G324的开通,使云霄县成为沿海城市沟通香港、深圳、广州、昆明等地的必经之地。

至2020年末,云霄县已有沈海高速、云平高速以及国道G324、G357、G228、沿海大通道贯穿境内。并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云霄县

航运

云霄县历史上对外交通主要依靠航运。明嘉靖间(1522~1566年),已通航天津、宁波、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清末至民国期间,小货轮、机帆船通航香港、广州等地。漳江内河运输,是水陆联运、货物进出的重要转运通道。抗日战争期间,港口封锁,漳江成为湖南、江西、粤东、闽西等地的重要转运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代后,由于漳江水利设施建设,船只不能通行,至70年代逐渐为陆路运输所取代。1949~1979年,海运仅限于厦门、汕头之间。1980年后,航运恢复通至上海、广州、香港等地。

至2019年末,云霄县有渡口6道,航线5条,渡船7艘,渡工16人。渡口分别为:坑口、青美、龙镜、衫脚、峰头、马铺。全年水上交通客运量2.1万人、旅客周转量102.004万人千米。

公共交通

2020年,云霄县有客运企业6家,车辆110部(客运班车66部、旅游包车44部),核定座位数3662个;客运班线25条(省际3条、县际11条、县内11条),其中农客班线17条。

全县公交车运营企业1家,车辆数25辆,有13条线路;出租车运营企业2家,车辆总数41辆;有网约车公司4家,车辆总数52辆;全县辖区都可以采用网约车方式出行,实现158个建制村村村通客车。有普通货运企业数27家,车辆数741辆;危险品货运企业3家,车辆数17辆。

人文

方言

云霄县属闽南语系地区,90%以上人口讲闽南话,也存在部分客家话区。声调分阴平、阴上、阴去、阴入和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其中阴上、阳上已同调,实存7声。与其他地方相比,语音、调值略有差异。境内平原、沿海、山区之间,也稍有差别。沿海的陈岱、列屿兼杂诏安、东山语音,山区的马铺兼杂平和语音。大体可划分为城区、陈岱、列屿、东厦、马铺5个片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保护单位

批次

级别

Ⅳ 传统戏剧

潮剧

福建省云霄潮剧团

国家级

Ⅹ 民俗

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

漳州市云霄县文化馆

省级

参考资料:

古迹

云霄县有威惠庙、燕翼宫、陈政墓园等“开漳史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陈政墓和陈元光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序号

名称

类别

所属年代

级别

1

陈政墓和陈元光墓

古墓葬

唐至宋

国家级

2

天地会遗址

古建筑

省级

3

云山书院

古建筑

省级

4

南山寺及南屏书院

古建筑

明、清

省级

5

何地何氏家庙

古建筑

省级

6

石矾塔

古建筑

省级

7

树滋楼

古建筑

省级

8

秋瑾故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

省级

9

乌山革命旧址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

1928~1949

省级

10

火田军陂遗迹

古遗迹

省级

11

云霄将军庙遗址

古遗迹

省级

12

菜埔堡

古建筑

省级

13

莆美堡

古建筑

省级

14

燕翼宫

古建筑

明、清

省级

15

云阳方氏宗祠

古建筑

省级

16

西林张氏家庙

古建筑

省级

17

西林五通庙

古建筑

省级

参考资料:

特产美食

云霄县有云霄枇杷、下河杨桃、下河金枣、马铺淮山、东厦锯缘青蟹、东厦缢蛏、漳江口大蚝等特产,还有粽子、水面、烧窑鸡、糟肉饭、粿(年糕)、水晶饺(米梭)、酥糖、煎饺、蚝仔煎、牛肉丸、糯米糍、香肠等特色美食。

云霄县

风景名胜

综述

云霄县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包括将军山公园、南湖生态园、和平乡乌山风景区、陈岱镇金汤湾旅游区、马铺乡百草园、下河乡杨桃生态园、七星山风景区等。正在形成以乌山红色景区为目的地、连接和平乡采摘园区、休闲农业景区、贯通将军山景区构建云霄“后花园”旅游带;围绕“能源新城”战略目标,以列屿“核电产业文化观光园”和陈岱温泉旅游为重点,构建工业文化及温泉休闲旅游观光带;以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和佳洲岛农业创业园为支点构建休闲旅游、美食观光的云霄“起居室”旅游带;以下河、马铺、火田镇三个乡镇“农业大观园”为支点,构建以农业文明为主题的美丽乡村旅游,创新“乡村旅游+休闲康养”旅游产业新模式。

主要景点

将军山公园

将军山公园位于云霄县城西侧,距县城2.5千米,总控制面积3.19平方千米,公园内有大观楼、大龙湖、茗香榭、碑楼碑亭、陈政墓等景点,其中陈政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

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位于福建省云霄县漳江入海口,距云霄县城区10千米,属海岸湿地类型自然风景区。漳江口红树林生长于漳江出海口两岸潮间带浅海滩涂中,保护区面积2360公顷。区内拥有多种珍稀濒危动物物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蟒蛇、中华白海豚),极危物种1种(玳瑁),濒危物种6种[江豚、小杓鹬、蠵龟、(绿)海龟、太平洋丽龟和棱皮龟],易危物种2种(黄嘴白鹭、黑嘴鸥),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9种,有中日协定保护候鸟77种,中澳协定保护候鸟41种;林下还滋生着多种藻类。有“海底森林”、石矾塔、“十月怀胎”、群鸥起舞、鱼虾嬉戏等景观。

乌山风景区

乌山风景区位于诏安、云霄、平和三县的交界处,海拔1117米,自北而南,绵延百里,是闽粤边区重要的山脉,距云霄城区约30千米。而且是原闽南地委机关所在地,被誉为“闽南的井冈山”。有乌山老游击队员之家纪念馆,有“地委机关秘密通道”“看守所”“印刷厂”等革命遗址和文物,有当年红军游击队的电台室,有原革命根据地创始人卢叨同志墓地等十多处革命胜迹。

著名人物

吴原(1431~1495年)

字道本,号云坡居士,云陵人,明代官员,著有《南行录》《浙巡录》《行囊录》《奏议稿》及诗若干卷

林偕春(1537~1604年)

字孚元,号警庸,晚年自号云山居士,云霄人,明代官员。参与校勘《永乐大典》,著作有《三国志摘》《晋书北史抄略》《云山居士集》等

郑开(?~1779年)

僧名提喜、涂喜,人称洪二和尚,又称洪李桃,高塘村人,反清组织天地会创始人

方宗熙(1912~1985年)

笔名少青,云陵人,生物学家、遗传学家、教育家和科普作家。编著有《普通遗传学》《达尔文主义》《细胞遗传学》等,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黄坤仪(1937~2001年)

云陵人,天文学家。编著有《人造卫星的照相观测和资料处理》《对人体气与气场的研究》等,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中国科学院奖、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参考资料:

城市荣誉

中国枇杷之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特产之乡推委会命名为“中国枇杷之乡”

中国温泉之乡

201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授予“中国温泉之乡”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注释

[a]

漳江以北隶于泉州(今福州)龙溪县,漳江以南隶于潮州万川县

[b]

漳江以北隶漳浦,漳江以南隶于怀恩

[c]

境内还有数处银、铅、锌、锡、铜多金属矿(化)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