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先后属吴、越、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地属鄣郡。西汉初,承秦制。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划出泾县西境地,借陵阳山之名建陵阳县,石埭时为陵阳、石城等县地,属丹阳郡。

三国吴赤乌中(245年前后),置石埭场,因秋浦河上游钓鱼台溪流中有三巨石壅塞,犹如埭堰,锁琏溪、管溪、鸿陵溪三水,舟楫不通,故名。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改隶宣城郡。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晋成帝因避杜皇后讳,改陵阳县为广阳县,南朝因之。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置石埭县,属宣城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宣城郡,设宣州,石埭并入南陵、秋浦。
唐永泰二年(766年),洪府都督李勉奏割秋浦、青阳、泾县地复置石埭县,属江南西道池州。据《元和郡县志》:“石埭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有两横石壅江,有如埭焉,因为名”,据《太平寰宇记》:“因贵池原有两小石埭堰溪水,遂以为名。”
五代,地属吴、南唐。后升池州为康化军,石埭属之。
宋开宝七年(974年),康化军复为池州。
宋时,全国分为十五路,后改为十八路,又改为二十二路。石埭属江南东路池州池阳郡。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为路,石埭属池州路。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十月,改池州路为池州府,石埭县属之。直至明、清沿袭不变。
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裁府留县,石埭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三年(1914年)6月,设芜湖道,石埭属之。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存县,石埭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石埭县属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区属皖南行署。
1949年4月24日,石埭县解放。同年5月13日改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
1952年2月,池州专区撤销,石埭划归皖南行署徽州专区,同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徽州专区。
1956年1月,撤销徽州专区,石埭改属芜湖专区。
1959年1月1日,石埭县与太平县合署办公,同年3月22日正式撤销石埭县。
1965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分太平、贵池县地置石台县,属池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
1980年1月,池州地区撤销,改属徽州行署。
1988年1月,划属安庆行署,同年8月设立池州地区,9月改由池州地区领辖。
2000年6月,设立池州市,石台县属之。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石台县位于安徽省南部,皖南山区西部。东与黄山区交界,南与黟县、祁门县相连,西与东至县接壤,北与贵池区、青阳县为邻。地理坐标为北纬29°59′—30°24′,东经117°12′—117°59′。全县东西最长处70.7千米,南北最宽外46千米,总面积141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石台县在大地构造上属江南古陆和南京拗陷的过度地带,县内地貌以低山、高丘分布最广,总面积1156平方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2%,东南部为黄山北行千脉盘结,西北部是九华山脉的南端,形成南、北高,东、西低的地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度一般在50至100米之间,最高峰牯牛降海拔1728米,最低处莘田乡东庄黄湓河河床,海拔34米,相对高差1694米。
水文
石台县境内千沟万壑,各处溪涧支流,受海拔高程和山脉走向的制约,分别归属于秋浦河、清溪河、黄湓河三大水系。
气候
石台县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且冬夏长,春秋短。因受太平洋暖空气和北方冷空气的交替影响,一般年份,春季温凉多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先干后湿,冬季寒冷少雨。境内由于受特定的中、低山及高丘地形影响,又显示出显著的山地气候特征,如近地面风向复杂多变,平均风速小,岩、坡、谷地温差较大,夏季昼热夜凉,地形雨明显,雷阵雨较平原地区多等。
石台县年平均气温为16℃,最高气温的历年平均值为38.8℃,累年最低气温的平均值为—8.9℃。
石台县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626.4毫米,降水的年际变化显著,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1226毫米,月际变化更大。一年中降水量主要分布在4~9月份,总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1%。
石台县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04.4小时,最多为2004.9小时,最少为1483.7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为73.7千卡/平方厘米。
石台县内四季分明,春温秋爽,夏热冬寒,四季日期可作如下划定:春季为3月16日至5月20日,夏季5月21日至9月20日,秋季9月21日至11月20日,冬季11月21日至翌年3月15日。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石台县自然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皖南山地丘陵植被区、黄山、九华山植被片。境内植物种类繁多,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典型的原始植被,除古牛降自然保护区外,已不复存在,大多转变为自然次生植被。常见的有:人工杉木林、天然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混交林、竹林、山地草甸和灌丛蒿草群落等。境内共有野生植物1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有520余种。
生物资源
兽类

梅花鹿、金钱豹、龟纹豹、云豹、乌麂、鬣羚、山羊、苏门羚、猕猴、短尾猴、毛冠鹿、大灵猫、小灵猫、花松鼠、黄鼬、白猸、黄摇、豹猫、黄麂、果子狸、野猪、豪猪、班狗、水獭、穿山甲、貉、灌、獐、狼、豺、刺猬、野兔等。梅花鹿属园家一类保护动物;猕猴、乌麂、苏门羚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灵猫、小灵猫、金钱豹、獐、霓羚、穿山甲属国家三类保护动物。
白鹇、白颈长尾雉、鸳鸯、鸢、赤腹鹰、雀鹰、白尾鹞、红隼、画眉(噪鹛)、棕噪鹛、灰头鸦雀、白呕雀眉、四声杜鹃、环颈雉、啄木鸟、竹鸡、勺鸡、斑鸠、乌鸦、喜鹊、麻雀、八哥、黄鹂、相思鸟、燕子、翡翠、水葫芦等。
蕲蛇(俗称“五步龙”)、眼镜蛇、蝮蛇、竹叶青、王锦蛇、银环蛇、赤练蛇、菜花蛇、乌风蛇、石龙子、两头忙蛇、水蛇、蜥蜴(“四脚蛇”)、乌龟、鹰嘴龟(山乌龟)、甲鱼(鳖)等。
大鲵(娃娃鱼)、棘胸蛙(石鸡)、斑脚树蛙、日本林蛙、中华蟾蜍、蝾螈等。大鲵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青鲲、草鲲、鲤鱼、鲫鱼、鲢鱼、鳙鱼、鳊鱼、花玉穗、长蛇、石斑子、黄尾鲷、翘咀白、鲶鱼、黄丁、乌鱼、鳗鱼、斑鳜、鲛鱼、黄鳝、中华花鳅、大斑花鳅、泥鳅等。
有蜻蜓、蜂、蝶等昆虫类800余种,螨类130余种。
矿产资源
截至2017年,石台县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钨、钼、锑、铅、锌、煤、石煤、石英石及石灰石、大理石等。
土地资源
石台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地类数据:
一、耕地4188.75公顷,其中水田公顷,占比81.50%,水浇地30.87公顷,占比0.74%,旱地743.89公顷,占比17.76%。七都镇、小河镇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县耕地的50.17%。
位于2度以下(含2度)的耕地3186.32公顷,占全县耕地76.07%;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295.82公顷,占全县耕地7.06%;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525.59公顷,占全县耕地12.55%;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61.30公顷,占全县耕地3.85%;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19.72公顷,占全县耕地0.47%。
二、园地3738.77公顷,其中果园128.71公顷,占比3.44%;茶园3252.04公顷,占比86.98%;其他园地358.02公顷,占比9.58%。仙寓镇、七都镇园地面积较大,占全县园地的48.10%。
三、林地126988.52公顷,其中乔木林地122233.27公顷,占比96.26%;竹林地2282.70公顷,占比1.80%,灌木林地816.75公顷,占比0.64%;其他林地1655.80公顷,占比1.30%。林地在全县各乡镇面积均较大,其中七都镇林地占全县林地的22.44%。
四、草地81.85公顷,其中其他草地81.85公顷,占比100%。草地主要分布在七都镇、仁里镇、横渡镇,占全县草地的61.36%。
五、湿地140.67公顷,其中内陆滩涂140.67公顷,占比100%。湿地地主要分布在横渡镇,共占全县湿地的42.72%。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71.67公顷。其中,建制镇用地459.26公顷,占15.99%;村庄用地2242.42公顷,占78.09%;采矿用地138.37公顷,占4.82%;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31.62公顷,占1.10%。
七、交通运输用地992.84公顷,其中公路用地660.22公顷,占比66.50%;农村道路332.62公顷,占比33.50%。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167.24公顷,其中河流水面1401.76公顷,占比64.68%;水库水面168.82公顷,占比7.79%;坑塘水面116.94公顷,占比5.40%,沟渠401.84公顷,占比18.54%,水工建筑用地77.88公顷,占比3.59%。七都镇和仁里镇水域面积较大,占全县水域的35.86%。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自建石台县以来,县境地域几经变化,分属不一,县治几度远距离迁徙。
解放初期,石台县划分沙堘、美溪、龙岩、南屏共4个区、54个行政村,1956年撤区并乡,调整为1镇9乡。
1959年3月,撤销本建建制,安凌乡划属祁门县,其余的划归太平县。
1965年7月,分贵池县七里、矶滩、丁香、小河、莘田、大演、占大、珂田和太平县六都、七都、河口、兰关、七井、贡溪、横渡、香口计16个公社建立石台县。
1983年,全县进行农村体制改革,政社分开,恢复乡(镇)人民政府,全县设16乡、1镇。
1985年,丁香、小河、占大、七都4个乡改为乡级镇,辖5镇、11乡,127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
1988年,石台县辖5镇10乡:七里镇、七都镇、丁香镇、占大镇、小河镇、横渡乡、六都乡、河口乡、兰关乡、珂田乡、莘田乡、大演乡、矶滩乡、贡溪乡、七井乡。
2000年,石台县辖5个镇、10个乡。
2001年,撤销河口乡,并入七都镇,撤销横渡乡、兰关乡,合并设立横渡镇。区划调整后,石台县辖6镇、7个乡,共有9个居委会、127个村委会。
2006年,石台县辖6个镇、7个乡:七里镇、七都镇、占大镇、丁香镇、小河镇、横渡镇、六都乡、七井乡、珂田乡、大演乡、贡溪乡、矶滩乡、莘田乡。
2007年,石台县将6个镇、7个乡调整为6个镇、2个乡。
区划详情
截至2018年底,石台县下辖6个镇、2个乡:仁里镇、七都镇、仙寓镇、丁香镇、小河镇、横渡镇、大演乡、矶滩乡。县人民政府驻仁里镇。
乡镇 | 村(社区) |
仁里镇 | 马村社区、新街社区、和平社区、城东社区、金钱山社区、七里社区、三增村、杏溪村、东山村、永丰村、同心村、缘溪村、贡溪村、高宝村、杜村村 |
七都镇 | 七都村、黄河村、三甲村、毛坦村、毕家村、河口村、新棚村、启田村、芳村村、六都村、高路亭村、银堤村、七井村、八棚村、伍村村 |
仙寓镇 | 南源村、占坡村、碧潭村、利源村、莲花村、奇峰村、山溪村、珂田村、大山村、源头村、考坑村、竹溪村 |
丁香镇 | 丁香村、库山村、梓桐村、石泉村、华桥村、新中村、林茶村、西柏村、红桃村 |
小河镇 | 龙山村、梓丰村、栗阳村、安元村、红石村、郑村村、尧田村、樟村村、狮山村、九步村、来田村、东庄村、莘田村 |
横渡镇 | 横渡村、历坝村、香口村、河西村、兰关村、琏溪村、鸿凌村 |
大演乡 | 永福村、剡溪村、新农村、新联村、新火村、青联村、新唐村 |
矶滩乡 | 矶滩村、高乐村、洪墩村、塔坑村、沟汀村、太胜村 |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区 | - |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末,石台县总人口107553人。其中,男性55578人,占51.7%;女性51975人,占48.3%。全年出生人口861人,出生率为8.01‰;死亡人口601人,死亡率为9.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2‰。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33210人。年末全县总户数33668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2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石台县常住人口为80612人。
经济
综述
2019年,石台县全年生产总值(GDP)27.9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5亿元,增长3.12%;第二产业增加值6.52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16.72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7.1:26.8:56.1调整为17:23.3:59.7。人均生产总值达26017元,比上年增加1425元。
2019年,石台县全年财政总收入30016万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42万元,增长5.6%;上划中央财政收入10554万元,增长9.5%。全年共完成税收收入23794万元,增长6.0%。全年财政总支出161260万元,增长21.6%。
2019年,石台县全年居民可支配收入17895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9580元,增长9.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1596元,增长10.3%。2020年9月,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全年生产总值(GDP)282585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1604万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62648万元,增长0.6%;第三产业增加值168333万元,增长1.0%。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7:23.3:59.7调整为18.2:22.2:59.6。
2021年,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21858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4603万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77362万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189893万元,增长8.3%。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8.2:22.2:59.6调整为17:24:59。
第一产业
2019年,石台县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904公顷,比上年增加4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1394公顷,比上年减少656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439公顷,比上年增加21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7公顷,比上年减少3公顷;蔬菜种植面积994公顷,比上年增加26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5640吨,比上年增加12吨,增长0.08%;油料产量5966吨,比上年增加139吨,增长2.39%;棉花产量23吨,增长9.5%;茶叶产量5712吨,增长4.87%;蔬菜产量26190吨,增长6.92%。年末全县生猪存栏16301头,比上年下降2.15%;全年生猪出栏21004头,下降0.05%;肉类总产量2501吨,增长1.26%;禽蛋产量692吨,增长1.62%;水产品产量227吨,同比增长0.9%。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3.19万千瓦;农用拖拉机3334台;农用水泵3980台;联合收割机58台;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9828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235吨,下降0.3%;农村用电量2444万千瓦小时,增长5.4%。
2020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922公顷,比上年增加18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1410公顷,比上年增加16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691公顷,比上年减少748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0公顷,比上年增加3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148公顷,比上年增加154公顷。
2020年,全年粮食产量15216吨,比上年减少424吨,下降2.71%;油料产量4184吨,比上年减少1782吨,下降29.87%;棉花产量22吨,下降4.35%;茶叶产量5890吨,增长3.12%;蔬菜产量27175吨,增长3.76%。
2020年,年末全县生猪存栏17601头,比上年下降7.97%;全年生猪出栏12963头,下降38.28%;肉类总产量1748吨,下降30.11%;禽蛋产量1272吨,增长83.82%;水产品产量247吨,增长8.81%。
2020年,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3.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3316台;农用水泵3970台;联合收割机63台;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9740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209吨,下降1.2%;农村用电量2756万千瓦小时,增长12.8%。
第二产业
2019年,石台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分经济类型看,均为股份制企业。全县6个工业行业中有3个保持增长。其中,非金属采选业增长45.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2%,纺织服装、服饰业增长10.1%,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下降2.2%,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3.3%,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下降4.7%。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7980万元,同比增长18.6%,实现利税3920万元。
第三产业
2019年,石台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6555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6302万元,增长10.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0253万元,增长10.2%。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3308万元,增长9.9%,零售业零售额124792万元,增长10.2%;住宿业零售额3951万元,增长12.7%;餐饮业零售额24504万元,增长11.1%。全年实现出口总额3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4%。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54.6万人次,同比增长10.1%,实现旅游总收入8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文化
2012年,石台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站8个;公用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量43052册;档案馆1个,档案全宗56个。2012年,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75%;电视台及有线电视台各1座,通电视村(含居委会)84个,电视人口覆盖率98%。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稳步发展,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传统风俗
饮食:大米为主食,兼食面粉。逢年过节,夹吃面条、汤圆、糯米粑、饺子等。菜肴口味重,喜酸好辣,常以辣椒为佐料,冬季家家腌菜、腌肉、晒干菜、做豆腐乳。喜用火炉砂罐吃炖菜,俗称“吃炉子锅”。居民习惯喝绿茶。
居住:民间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建筑十分考究宅基方位。旧时,凡建房均先请地理先生架罗盘定门向,若为地形所限,门向不吉,则将大门一侧内移直至对上“吉”向。这种风俗,在乡村中仍有时兴,多注重坐北朝南。建房架梁,民间视为大事,须择吉日良辰,亲友要送礼祝贺,屋主要大宴宾客。
礼仪:民间注重礼尚来往,据县志所载,凡“冠、婚、丧、祭”都要送礼,名目繁杂。如今送礼除物品外,常另加红包。另外,民间结婚、丧葬(俗称“红白喜事)的礼仪与习俗仍然繁琐。
贺婚礼:亲友对男家送贺联、烟、酒、钱以及糕点等;对女家送衣物、被面、枕头及梳妆用品等,称为“劝嫁”。
丧葬礼:亲友馈送香箔、食物、挽联等,儿女姻亲还要送豆米等。现送烟、酒、被面、花圈者居多。
祝寿礼:老人过大生日(一般为六十岁),亲友一般送寿联、寿桃、寿面、滋补品及衣物、生日蛋糕等。
月子礼:生孩子没有满月前,亲友馈赠老母鸡、鸡蛋、面条、糯米、干豆角、孩子衣物等,称“月子礼”。产妇上半月吃婆家亲属的食品,下半月吃娘家亲属送的食品。今送月子礼仍盛行,但产妇分吃食品已废。
建房入宅礼:建亲房,亲友赠红绸、烟、酒等之类贺喜,住时新房时,贺联文“乔迁之喜”,亲友分发米相赠,以示“祝发”。
茶文化
石台种茶历史悠久,据《文献通考》记载,宋代全国26种名茶中,产于当时的石台县的就有“仙芝”和“嫩蕊”两种。
民国4年(1915)“祁红”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后,全县成为“祁红”的主产地。至1986年底,全县茶园面积7.85万亩,产量2355吨,其中红茶产量占全县茶叶总产量90%。
1988年始,全县茶叶生产进行结构性调整,茶叶生产由单一的红茶调整为红、绿茶兼顾生产,并逐渐加大绿茶比重,特别是名优绿茶比重。至2008年底,全县茶叶总产量2845吨,其中红茶产量1805吨,绿茶产量1040吨,绿茶产量590吨;总产值694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22.14%。
1996年以来石台县茶叶主导品牌是三大类:一是全县名优绿茶公共品牌“石台香芽”;二是历史名茶“祁红”;三是天方茶业集团公司2000年创立的“天方”品牌。天方茶叶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茶叶品牌建设,研制成功“富硒有机茶”、“雾里青”、“天方抹茶”三大主导品牌,其中“雾里青”品牌绿茶被评定为“安徽名牌产品”。
2004-2008年,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池州市政府主办,石台县人民政府协办的“石台茶叶节”,每年四月中旬举行。茶叶节以名优有机茶及特色农产品、茶叶机械的展示展销为重点,开展“茶叶十佳经纪人”、“茶叶十佳科技示范户”评比、名优茶评比、茶叶科技与经济论坛、茶商茶农恳谈会、茶乡特色旅游、旅游推介会、石台民俗用品收藏展、秋浦画院书画展、集邮展、摄影展、名优茶现场制作表演、千人品茶、焰火晚会、茶王拍卖会、徽商古道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并组织一系列茶文化表演。
方言
石台县居民多为汉族,少数民族有回、壮、满等,使用的语言均属于汉语方言。境内有四大方言的五种话,即:吴语宣州片的两种话及徽语、赣语各一种,另有一种江淮官话。
分布情况大致是:七里、贡溪、横渡、兰关的土著居民说石台话,属吴语宣州片石(台)陵(阳)小片,是宣州话的特殊一支,跟贵池灌口、太平三丰、青阳陵阳、泾县厚岸的方言比较接近,但城关(七里一带)说赣语及江淮话的居民占多数。六都、七都、七井、河口的土著居民说广阳、六都话,属吴语宣州片铜陵、泾县小片。这种话跟泾县、贵池东部、铜陵等地话同属一类,是比较典型的宣州话。占大、大演、珂田的土著居民说徽语旌(德)占(大)片,跟祁门安凌、黟县美溪、旌德话同属一类。矶滩、丁香、小河、莘田及七里城关居民说赣语最靠北而具有许多江淮官话特点的一支,跟怀宁、东至、贵池西部、东南角等地话接近。此处多数居民为赣语区移民。此外,城关及县西部一些乡镇尚有部分居民说江淮官话。上述方言中,宣州话与徽语为石台县土著方言,赣语及江淮官话为移民方言。
随着近二十年大批移民的进入,石台县的方言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移民方言赣语势力范围扩大;另一移民方言——江淮官话被挤压得难觅踪迹;而土著方言——吴徽语势力范围急剧减缩,原属于吴语区一带,现在仅掘珠土著居民还说土话,且多数操两种口音,驳杂不纯,原属于吴语区的横渡的一些村落被赣语所覆盖,其他地区的吴徽语也不同程度的带上了赣语的一些语音特征。
根据吴语学会2011年在石台开展的方言普查资料,在石台境内,有24%的人口说宣吴(铜泾片),主要集中在县域东部,语言覆盖面积占全县37%;有26%的人说赣语(怀岳片),主要集中在县域西部,语言覆盖面积占全县17%;有19%的人说徽语(旌占片),主要集中在县域南部,语言覆盖面积占全县的26%;有17%的人说宣吴(石陵片),主要集中在县城及北部地区;还有14%的人说江淮官话,这部分人大多是集中在县城的外来移民,宣吴石陵片和江淮官话的语言覆盖面积占全县的20%。
交通
截至2019年末,石台县公路里程1021.39千米。年末公交车路数19路,线路总里程673千米,实有公共汽车劳动车辆47辆。全年共333个交通建设项目,总投资12674.6万元,上级补助资金8620.3万元。其中,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50个、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69个、农村公路大中修项目1个、交通扶贫项目113个。
社会
教育
截至2019年,石台县共有普通中专1所,在校学生484人;普通中学8所,在校学生3434人,其中:高中1所,在校学生1515人,初中7所,在校学生1919人;小学15所,在校学生4168人;幼儿园28所,在园儿童1982人。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5.67%、初中学龄人口1707人,入学率为100%;小学学龄人口4031人,入学率为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01%,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比例100%。
科技
2019年,石台县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49件,发明专利授权量4件。
文化事业
截至2019年末,石台县共有专业剧团1个,综合文化站8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37.9万册(含电子图书),文化馆(非物质文化中心)1个,文化艺术中心1个。文化馆(站)服务4.7万人次,公共图书馆年流通7万人次。广播电台1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9%。
医疗事业
截至2019年末,石台县医院、卫生院及其它卫生机构14家,实有床位54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7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85人,注册护士217人。全年实际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93621人。
社会保障
2019年,石台县全年新增就业6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8%。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1138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66458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3625人,失业保险参保3000人,工伤保险参保7710人,生育保险参保6314人。全年有6285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20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265人。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425人,其中,集中供养652人,分散供养773人。
生态保护
2020年2月12日,石台县入选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名单。
旅游
地方特产
石台名茶雾里清历史上多次选为贡茶。雾里清起初茶入口时有些青涩,但不久便会唇齿清香。多次获得国际、国家金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是保存较完好的原始森林,森林内多珍奇药材,中药材山茱萸素有“中国枣皮质量第一”称号,在国内市场十分走俏;珍珠菜、马兰、蕨、笋等山野菜因其无污染的特性被奉为桌上佳肴。
“石台香芽”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风景名胜
景点 | 简介 | 代表图片 |
牯牛降(4A) | 牯牛降古称“西黄山”,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以雄、奇、险、秀著称,山岳风光秀美绮丽。境内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 | 
|
怪潭(4A) | 怪潭漂流区位于秋浦河最上游,有三埭石、周文王庙遗址、奇石园、人间瑶池、天然古董奇石滩等景点。 | 
|
蓬莱仙洞(4A) | 蓬莱仙洞位于石台县仁里镇,被分为迎宾厅、探海长廊、东海龙宫、通明宫、迷仙宫、玉蟾宫、银河长廊、瑶池、南海、朝音殿、送客厅10个景点。 | 
|
秋浦河(4A) | 秋浦河沿途可观赏灯盏渡、板桥分月、老鹰扑鱼、恐龙渡河、元宝山、燕子洞、虎头庙、河马观鱼、大草甸、古树、古桥、古道、狮子潭、李白钓台、日军飞机坠毁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址等景点。河中水清碧绿见底,河道曲折回环,滩险水急。 | 
|
醉山野(4A) | 醉山野旅游度假区规划区内以自然资源为主体、兼具人文资源。主要开发建设“天佛花园”礼佛休闲观光区、“黄崖峡谷”运动体验游览区、“杉山胜境”高山休闲度假区三个旅游功能片区。以山、水绿色生态环境为基底,以休闲度假为核心功能,以山水观光、山野休闲、文化体验、康体运动为重要补充的山野生态文化休闲度假胜地。 | 
|
鱼龙洞(4A) | 鱼龙洞全长5000余米,有东海、南海、北海、西海四海,及莲花宫、月宫、庆喜宫、鲤鱼宫、玉寝宫、白鳝宫、点将宫、犀牛宫、藏乐宫、天宫、聚宝宫十一宫。 | 
|
仙寓山(4A) | 仙寓山风景区是一个集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悠久的古址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已开发开放的景区有仙寓山景区、大山富硒村景区。仙寓山景区主要景点有古徽道、榉根关及石长城、七彩玉谷。 | 
|
黄岩大狭谷 | 黄岩大狭谷距石台县城5.5千米,主要景点有慈云潭、姻缘谷、千石滩、叠缘泉、求缘瀑、青龙潭、水帘飞雪、黄岩瀑布等。 | 
|
大山富硒村 | 大山富硒村,地处石台县仙寓镇境内的崇山峻岭之中,东面与牯牛降相接,西面与仙寓山相连,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海拔高度1000余米,有明清时期的古村落、富硒神泉、富硒茶园、神龙谷、将军岩、老虎岩、青蛙石、观音洞、天方湖等。 | 
|
代表人物
桂仲武(约777-831),石埭七里(今石台县仁里镇)人。唐朝封疆大吏。清《池州府志》称仲武“盖有文才而兼治术者也”。《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文献通考》等有其记。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九华山叟,石埭贡溪(今石台县仁里镇)人,相传为杜牧妾出之子,唐末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绿窗琐碎》若干卷,《唐风集》十卷。收录《全唐诗》三卷326首。后人将他的诗称为“杜荀鹤体”,与“李商隐体”、“杜牧体”合称为晚唐三体。荀鹤当年牧鸭之湖、与罗隐相遇回驴之岭均成为长林(即石台)四景之一。
毕锵(1517-1608),字廷鸣,号松坡,石埭河口(今石台县七都镇)人。朝廷重臣,谥“恭介”。《明史》称“锵遇事守正,有物望。”著有《偃松集》传世。《明史》、《池州府志》等有其传。
吴应箕(1594-1645),原字风之,改字次尾,号楼山,石埭兴孝(今石台县大演乡)人。明末著名文学家。著有《楼山堂集》27卷、《盛事集》30卷、《国朝记事本末》、《读书鉴》2卷、《友鉴录》、《留都见闻录》、《东林本末》、《续觚不觚录》、《熹朝忠节传》、《读书观止录》5卷、《宋史》50卷、《庚辛壬癸录》等。
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石埭长芦(今黄山区乌石乡)人,清末著名的佛教居士,近代佛教复兴之父。其全部著作在去世后由金陵刻经处汇编成《杨仁山居士遗著汇刻》,于民国八年刊行。赵朴初在重印的《净土四经》序中称:“杨仁山居士遗著,开佛教一代之风气,为居士著述之先河,有功于我国近世佛教之发展者至钜。”
陈一甫(1869-1948),名惟壬,字一甫,石埭六都(今石台县七都镇)人,陈黉举之子。爱国实业家、慈善家。著有《欧美漫游日记》(幼子陈达有记)、《石埭备志汇编》,捐资翻印清康熙姚子庄辑修《石埭县志》,刊印董汝成辑稿《石埭县志采访录》、石瑶灿续辑《石埭县志》传世。
陈范有(1898-1952),名汝良。石埭六都(今石台县七都镇)人,陈一甫之子,生于天津。爱国实业家。1985年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提出为爱国实业家撰写百人名录,陈范有名列其中。2007年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之际,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完成了扩馆工程,新馆增加了“江南水泥厂难民营”展区,并展出陈范有事迹和照片。
李诚(1906-1977),原名泽宗,字敬夫,石台占大(今石台县仙寓镇)人。通晓国故的专家。先后写下《中国历代军事地理概论》、《西汉人文表》、《三国人文表》、《全国各省市地理资料记要》、《安徽各县市名称考释》、《清代安徽学术》、《李白秋浦诗注》、《欧曾王三苏文评》、《合肥史料辑》、《合肥军事概论》、《民初桐城文人轶事》、《桐城派文人在清史馆》、《古今名产琐记》等71篇30余万字文稿。
苏阿芒(1936-1990),原名承宗,笔名阿芒,石埭广阳(今黄山区广阳乡)人,生于北京。著有诗集《来自中国的诗》(上、下册,在意大利用意文出版)、《夏日的悲歌》(世界语)、《迟开的素馨花》。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际世界语博物馆为他塑了半身铜像。
获得荣誉
石台县后被授予“国家首批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安徽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安徽省首届十佳环境优美县”、“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2010年4月,30国驻华大使节游览后联合授予石台为最值得驻华大使馆向世界推荐的“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
2018年5月,荣获“养生宜居县”称号。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县城”称号。
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入选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入选2020中国人际信用百佳县市。
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20年11月16日,入选“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9月,入选“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12月15日,石台县被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2023年6月,入选“2023中国最美县域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