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辖县级市,藏语俗称“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州人民政府所在地。东邻甘肃省夏河县,西连贵德县南接泽库县,北与循化县、尖扎县接壤,距省会西宁市约181公里。辖3镇、8乡,共72个行政村、6个社区,2018年总人口9.4万人,面积3275平方公里。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同仁县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经济、文化、社会、旅游、代表人物、获得荣誉、交通等介绍

中文名

同仁县

别名

热贡、榆谷

面积

3275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高原大陆性气候

地理位置

青海省东南部

下辖地区

3镇、8乡

行政区划代码

632321

人口

101519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方言

中原官话、安多藏语

著名景点

坎布拉风景区 阿琼南宗寺、热贡艺术

电话区号

0973

机场

同仁机场(筹建)

火车站

同仁火车站(筹建)

外文名

Tongren

邮政区码

811399

所属地区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

地区生产总值

358484万元(2019年)

行政区类别

县级市

车牌代码

青D

简介

同仁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藏文化的源生地、全国第三个国家级、西部唯一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旅游景点主要有隆务古城、保安古镇、郭么日古堡、隆务寺、吾屯寺、吾屯下寺、年都乎寺、曲库乎温泉、旺加寺、扎毛麻什当蝴蝶滩、麦秀森林公园、双朋西丹霞风貌、根敦群培故居、朱仲禄故居等;区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达34项,各类文物保护单位达41处,热贡艺术、藏乡六月会、土族於菟舞、热贡藏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仁刻板印刷技艺入选国家非遗名录,苯教法舞、保安社火、佛教音乐等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2017年,同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9.07亿元,同比増长3.9%。其中:第一产业増加值4.4亿元,増长5%;第二产业増加值5.69亿元,増长7%;第三产业増加值18.98亿元,増长2.7%。101519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历史沿革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先零羌进入大小榆谷,同仁县境成为先零羌的居牧地。

同仁县

蜀汉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今同仁地区归属汉。

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北周在今化隆县群科镇设廓州总管府,其辖区达今同仁县地区。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唐划九曲之地予与吐蕃,今同仁县境遂属吐蕃所辖。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夏五月,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统兵攻吐蕃,拔洪济、大莫门等城,悉收九曲之地。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七月置洮阳、浇河两郡,今同仁县境属浇河郡辖地,还在保安铁城山置振武军、在曲库乎一带置曜武军。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萨迦绛曲智布在都乎乡曲玛村建当格乙麻寺。

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十月,拓拔怀光入廓州杀论恐热,吐蕃对青海东南部地区的统治宣告结束。宋元符二年,河南大首领边厮波结等以河南讲朱、一公、错凿和丹巴四城降宋,今同仁县境归宋辖。

金天元九年(公元1131年),金兵攻占河州等地,今同仁县境归属金统治历九十年。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三月,成吉思汗所部攻占河湟地区,设治河州,今同仁县境归属蒙古汗国。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五月,明朝相继攻克河州、西宁、循化、贵德等地,河州以西藏族诸部悉数归降明朝。是年,正式创建隆务寺。

民国十三年(1924年),隆务地区回族群众集资修建隆务清真寺。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14日,同仁县正式成立。

1949年9月22日,同仁县人民政府成立。

2006年8月,撤销牙浪乡,并入隆务镇。

202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设立县级同仁市,,其隶属关系、管辖范围、政府驻地均不变。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同仁市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州东北部,地处东径101°38′至102°27′,北纬35°01′至35°47′之间,东西宽75千米,南北长85千米,东与甘肃省夏河县为邻,西与贵德县接壤,南临泽库县,北连尖扎县和循化县。全市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1.39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450.9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68%。

地质地貌

隆务河纵贯同仁市全境南北,形成东西部山区和中部河谷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相间,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可分为河谷川地、低山丘陵、中高山脑山、高山4个区域。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错地带,境内最高(尕玛日岗)海拔4971米,最低海拔(麻巴峡口)2160米,相对高差2811米。

气候

同仁市气候属大陆性高原凉温、冷温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温度垂直变化明显,地区差异显著,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日照强,降水变率大,雨热同季,有冷温季和干湿季之分。

同仁市年均气温5.2℃,年均降水量125.1毫米,无霜期约67天—152天,属凉温半干旱地区。

水文

同仁县10条较大河流分属于隆务河、大南曼河两个水系。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据国土资源局统计,全县总面积3195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492.80公顷,园地面积29.24公顷,林地53063.48公顷,草地242821.05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984.2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882.8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53.44公顷,其他土地9173.00公顷。全县基本农田面积7828公顷,保护率达83%。

水资源

同仁市有大小河流11条,其中最大的隆务河属黄河一级支流;沿隆务河已建成梯级水电站6座,装机容量1.7万千瓦,年发电量达7500万千瓦时。1996年建成110千伏安输电线路工程,地方小水电与西宁大电网联网。

草地资源

同仁县草场资源丰富,拥有天然草地477.0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1.1%,草地可利用面积450.98万亩,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94.54%。从草地质量综合评定来看,同仁县天然草地质量较好,其中Ⅱ等草地面积最大,占全县天然草地总面积的48.66%,Ⅲ等草地居第二位,占33.62%,Ⅰ等草地位居第三,占13.96%,劣等草地面积较小。平均亩产鲜草207.27公斤,其中夏秋草地平均亩产草210.40公斤,冬春草地平均亩产草204.27公斤。

同仁县

矿藏资源

同仁市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分布广、品位高,是青海省10个资源开发重点县之一。金、银、铜、铅、钼、锡、石灰石矿、石英矿等均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已开发利用的有铅锌矿、石英矿、金铜矿。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同仁市辖3镇8乡,其中3个纯牧业乡:隆务镇、保安镇、多哇镇、兰采乡、双朋西乡、扎毛乡、黄乃亥乡、曲库乎乡、年都乎乡、瓜什则乡、加吾乡,共72个行政村、6个社区、362个生产合作社。市人民政府驻隆务镇。

截止2011年,同仁县辖2个镇、9个乡(其中,3个纯牧业乡):隆务镇、保安镇、兰采乡、双朋西乡、扎毛乡、黄乃亥乡、曲库乎乡、年都乎乡、多哇乡、瓜什则乡、加吾乡,72个行政村,6个社区。

2011年同仁县辖区行政区面积、人口、村(社区)明细表

乡(镇)

面积(平方公里)

村(社区)(个)

隆务镇

105

16

措玉、加仓玛、吴屯下庄、吴屯上庄、加毛、隆务庄、向朝阳、牙浪、乙里、娘洛、阿宁;隆务街社区、热贡路社区、四合吉社区、青年路社区、河东路社区

保安镇

319

15

群吾、卡加、赛加、东干木、新城、浪加、银扎木、卧科、尕则敦、夏尕隆、相曲、全都、城内、城外;保安社区

加吾乡

152

6

加吾岗、吉仓、俄毛、东维、江日、协治

年都乎乡

169

6

曲玛、录合相、夏布浪、尕沙日、年都乎、郭麻日

曲库乎乡

224

8

江什加、江龙、江龙牧业、瓜什则、木合沙、古德村、索乃亥、多哇

兰采乡

408

3

土房、兰采、还去乎

瓜什则乡

406

6

力吉、赛庆、阿旦、郭进、尕什加、西合来

多哇乡

937

6

交隆务、尖德、东卫、曲那、卡什加、直跃

扎毛乡

218

4

扎毛、霍尔、立仓、卡苏乎

双朋西乡

253

4

双朋西、环主、宁他、协治

黄乃亥乡

84

4

日秀玛、琼吾、阿吾乎、奴让村

人口民族

同仁县是一个藏民族聚居区。据统计,2011年末藏族人口65135人,汉族7597人,土族10308人,回族3631人,撒拉族1552人,保安族451人,蒙古族162人,其他183人。农牧业人口60780万人。

截至2018年,同仁市总户数2.2万户、总人口9.4万人,其中藏族6.3万人,占总人口数72.52%,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汉、土、回、撒拉、保安等多民族聚居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同仁市常住人口为101519人。

经济

综述

2012年上半年,同仁县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53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7.2%,完成年计划的32.8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56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2.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16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5.9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281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7.98%。截至“十二五”末(2015年底),同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27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13.28亿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1.69%;完成工业增加值1.05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1.99倍,年均增长24.4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9341万元,较“十一五”末增加7002万元,增长3.95倍,年均增长31.88%;公共预算支出达到18.03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11.46亿元,增长1.74倍,年均增长22.33%;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38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16.68亿元,增长2.93倍,年均增长3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4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1.47亿元,年均增长12.42%;城镇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20元、7205元,较“十一五”末增加10417元、3710元,年均增长11.37%、15.56%。

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0.89亿元,同口径増长19.41%;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19.19亿元,同比増长1.0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12亿元,同比増长27.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亿元,同比増长10.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达29682.00元,同比増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572.00元,同比増长9%。

2019年一季度,同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总价)43190.67万元,同比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3万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133万元,同比增长26.3%。第三产业增加值40954.67万元,同比增长13.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4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9元,同比增长10.4%。

2019年,同仁市生产总值358484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54236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1875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8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8217万元。

截至2020年5月,同仁市涉及教育、住建、水利等领域总投资30.72亿元的61项重大项目及时开复工。扎毛灌区、浪加水库、隆务河防洪综合治理、北区市政道路、北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等157项新续建项目全面开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增速30%。

第一产业

2012年上半年,同仁县实现农牧业总产值13276万元,比2011年增加109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8.95%。其中:农业总产值(现价)9334万元,增加1416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7.88%;农作物播种面积108016亩,增加1043亩,增长0.98%。畜牧业总产值(现行)3517万元,比2011年减少351万元,比2011年同期下降9.08%;牲畜存栏45.80万头(只匹),增长1.67%,其中:大牲畜7.65万头(匹),比2011年同期增长0.66%;小牲畜38.15万只,比2011年同期增长1.87%。

同仁县

2018年,同仁市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1.0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4万亩,油料作物2.1万亩,其他作物2.9万亩。在全县养殖专业合作社深入推广高效养殖技术,开展牦牛“一年一胎”和藏羊“两年三胎”,试验母畜受胎率达85%以上,产羔率在89%以上。全县各类牲畜存栏49.86万头(只),出栏各类牲畜4.87万头(只),奶类产量4238吨,肉类产量1239吨。加快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流转土地1630亩,建成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736栋(其中光伏温棚300栋)。今年上半年,实现全县农林牧业总产值18435.54万元,同比增长4.75%;实现农林牧业增加值10260.31万元,同比增长4.82%。

截至2019年6月,同仁市各类牲畜存栏38.95万头(只),出栏各类牲畜3.68万头(只),奶类产量1850吨,肉类产量974吨。一季度,同仁市实现农林牧业总产值1576万元,同比增长12.56%;实现农林牧业增加值1057.78万元,同比增长12.54%。

第二产业

2012年上半年,同仁县完成工业企业总产值(现价)4345.3万元,比2011年增长23.08%,增速比1-5月提高6.7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的37.15%,其中:完成轻工业产值39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20%;重工业产值3955.3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23.39%。完成工业增加值1738.1万元,比2011年增长25.85%,完成年计划的38.14%。累计实现工业企业销售产值4193.6万元,比2011年增长30.78%;产销率96.51%,比2011年同期增长5.71%。

2019年一季度,同仁市各类建设项目163项,总投资50.66亿元。其中续建项目66项,总投资35.2亿元。新建项目97项,总投资15.45亿元。截至目前,集中开复工续建项目66项,新建项目10项。一季度实现工业企业现价产值735.41万元,同比增长70.35%。

2019年上半年,同仁市工业实现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641万元和859.64万元,同比增长19.48%和28.8%。

截至2020年5月,同仁市涉及教育、住建、水利等领域总投资30.72亿元的61项重大项目及时开复工,扎毛灌区、浪加水库、隆务河防洪综合治理、北区市政道路、北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等157项新续建项目全面开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增速30%。

第三产业

2012年上半年,同仁县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843万元,比2011年增长13.9%,完成年计划的48.41%。上半年,累计实现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89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3.88%,占零售总额的70%;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53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3.9%,占零售总额的30%。实现零售业零售额5794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3.4%,占零售总额的58.87%;批发业消费品零售641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6.33%,占零售总额的6.5%;餐饮业零售额3408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4.36%,占零售总额的34.63%。

同仁县

截至2019年1月,同仁市拥有文化企业188家(其中热贡文化企业103家),可参观的景区景点70余处,各类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达24980余人,2018年全县文化产业收入7.5亿元,旅游收入12亿元。

截至2020年5月,同仁市文化产业经营收入为2.36亿元,同比增长13%;旅游人数1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5.58亿元。

文化

同仁县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自明清以来,逐步形成以隆务寺为中心的政教合一体制,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交相辉映,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其特点之一。同仁地区交通相对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古老的原始文化保存较好。

同仁县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是藏族画家之乡,是青海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隆务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藏乡民间“六月会”和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光彩夺目。

保安社火、佛教音乐等6项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热贡马术”和“苯教法舞”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

社会

教育事业

截止2011年,同仁县有中小学90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51所,初小(小学只设1-3年级称之为初小)30所。在校中小学生1362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726人,初中在校生3122人,小学在校生9772人,教职工966人,其中专任教师921人。

2015年至2018年,同仁市共投入1.8759亿元实施校安工程、改薄工程、标准化建设、初中校舍改造等各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薄弱化学校仪器装备项目资金1378.2万元和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1372万元,配备了全市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电脑、触摸电视、电子白板及录播教室设备等,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计算机教室、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截至2018年,同仁市5所学校的征地拆迁工作已全面完成,有效解决了运动场地面积不足的问题。50所学校粉刷、校园硬化开工建设,10所学校图书室项目已全部完成。轮岗交流校长、教师45人,三年累计培训教师3400余人次。

2019年一季度,同仁市扎实推进坚持教育均衡发展,持续加强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巩固提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成果。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在全市推行“村办公助”的学前教育模式。全力推进“控辍保学”清零行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99%。

文化事业

2018年,同仁市鼓励民间投资兴建有规模以上画院18家,培养文创产品开发企业30家。联合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开设热贡艺术专业,以产学研的培养模式,培训各类热贡艺术人才2686人,扶持文化旅游龙头企业4家,建成各类非遗传习中心26个。2017年以来在国内外举办参加各类宣传推介活动49场次,在全国各地开设了200多家热贡艺术窗口。

医疗卫生

2011年,全县共有医疗机构16个,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县政府机关门诊,13所乡镇卫生院,其中有3个中心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5人,其中执业医师55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注册护士3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3人;全县72个行政村,有92个自然村卫生室,乡村医生97人;全县各卫生单位共有临聘人员60人。全县卫生服务人口为8.9万人,共拥有病床68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76张。

2011年基层医药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实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乡村医生补助扶持政策得到落实。新扩建村级卫生室24所,74个村(居)卫生室达到甲级卫生室标准。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开展,建立城乡居民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6.22万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30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一卡通”。新农合参合率99.2%。完成农村改厕1366座。

同仁县

2019年9月30日,同仁市人民医院挂牌,总建筑面积2485平方米(共6层),设有门诊部、住院部、内科、儿科、中医科、计免科、妇幼保健科、公卫科、功能科等10个科室,有医师14人,护士7人,药剂师2人,影像技师1人,拥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特定蛋白仪等设备,核定床位25张,开放床位36张,承担着全县近4万群众的医疗、保健、免疫预防、社会防疫、卫生监督等工作,年门诊接诊能力可达9000人次。

截至2019年12月,同仁市有多哇镇卫生院(东维村卫生室)、加吾乡卫生院(俄毛村、吉仓村、满仓村卫生室)、曲库乎乡卫生院(木合沙村、多哇村卫生室)、隆务镇卫生院(措玉村卫生室、隆务庄村卫生室)等医疗及研究机构。

社会保障

截止2011年底,同仁县实际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22625人,征缴基金188.37万元,累计为6048人60岁以上的农牧民发放基础养老金436.8万元,参保率达到76%。全县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参保人数1060人,征缴基金63.99万元,累计为805名60岁以上城镇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19.7万元。全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525人,征收失业保险基金306万元。去年全年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410人次27.4万元,发放率达100%。

截止2011年底,参加职工医保的职工达到4840人,参保率为86%;参加居民医保的城镇居民9495人,参保率达92%;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群众59539人,参合率达100%。

2020年1至5月,同仁市城镇新增就业18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54人;举办线上高校毕业生能力提升培训班1期,培训102人;组织引导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431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26.64万元。

乡村振兴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科技发展

2011年获得科技富民强县项目585万元,其中科技部资助258万元。利用科普文化知识普及宣传、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科普大篷车向农牧民群众展出了80余块科普展板,近280余名农牧民观看了展板并参加了科技培训。聘请艺术大师,制定科学研究计划与科技技能培训计划,联合培训热贡艺人200余名,成立同仁县岗坚文化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年产8600幅精品唐卡、5000幅堆绣;同仁县仁俊热贡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年产石木雕3800件。

同仁县

新闻媒体

同仁县广播电视站,现有职工15人,其中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助理职称9人。广播电视覆盖率由原来的71%增加到94.81%,电视覆盖率由原来的60%增加到98.1%。至2011年同仁县广播电视站先后在全县11个乡镇、43个行政村、93个自然村中对20户以上、50户以下的自然村全面实施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工程,解决了5236户自然村农牧民收看电视难的问题。截止目前,同仁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全面实施,广播电视覆盖6779户、40613人,覆盖率分别达到94.8%、98.1%。

基础设施

截止2011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934公里,其中:省道159公里,占17%;县道179公里,占19%;乡道307公里,占33%;村道269公里,占29%;专用道20公里,占2%。公路密度为28.52公里/百平方公里。以县府所在地隆务镇为中心,以“一纵一横七连”为路网主骨架,乡村和专用公路为支脉,外连周边、内接城乡的公路网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86亿元,新建和改造各类公路1079.28公里。

旅游

郭么日古堡

郭么日古堡位于同仁县城北8公里,是热贡历史文化名城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古城堡城墙为夯土板筑,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80米,高为11米,根基厚为4米,开东、西、南三门,其中东门为正门以红铜铸造(故郭麻日意即红色之门)。古堡内巷道相互贯通,每户仅有2分地为土木二层“廊房式”结构建筑,共住189户人家。

同仁县

保安铁城山

保安铁城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安镇保安村河西铁城山上,距离同仁县城12公里。唐景云元年(710年),吐蕃东扩时,在铁城山筑城,驻军设防,作为东进的前哨。唐天宝十三年(754),哥舒翰击败吐蕃,在原址内建“振威军”。唐至德元年(756),复陷于吐蕃,后铁城几易其主。宋朝时又修筑碉堡、门楼、营房、操场等。元、明、清各朝代加修城防,又驻军防守。

隆务老城区

隆务老城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隆务河北岸一级阶地,城区干净、整齐、紧凑。是西藏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会地,各种文化曾在这里冲突、渗透、交流、吸收。“隆务”是藏语,汉译有“集中,汇集”之意,还有将其意译为“良田多多”或“从事农业的藏族”云云,归纳而言,定义为“良田集中之地”。

同仁县

卧科寺

卧科寺:藏语称“托加扎西群培朗”,意为“卧科吉祥宏法洲”。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的保安镇下庄村的背侧山坡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安多政教史》称之为“托加噶尔”,与年都乎、郭麻日寺、尕沙日寺并称为“四寨子寺”,有第一世全都堪布初建。该寺于1958年拆毁,1983年重建大经堂55间,舍19院95间,现有寺僧40人(内完德20人)。

热贡艺术馆

热贡艺术馆始建于1982年,1985年6月成立了“黄南州热贡艺术馆”“黄南州热贡艺术研究所”,是青海省唯一的藏画研究机构。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于1986年视察黄南时为该馆题写了馆名,著名美术家朱乃正先生题写了所名。其主要职能是对热贡艺术的历史发展,艺术人生和作品分布,失落情况调查研究,挖掘、搜集、整理、征集艺术精品,作好热贡艺术的宣传,积极开展工艺美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负责培养艺术后备人才。

同仁县

秀关寺

秀关寺藏语称“秀关德钦却吉颇章”(秀关寺大乐法殿)或“扎西宗(吉祥寨),意为“晶寺”,得名于寺院所在山体多晶体岩石。寺院坐落于隆务镇东北31公里处,在今双朋西乡北10公里还主村后的秀关山坡上。约建于清初,据记载由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1607~1677)的上首弟子曲玛贡钦·罗桑嘉措倡建,初建有普见佛堂。曲玛贡钦(亦作初麻仓)为本县曲玛村人,以修行得道著称,获得转世资格,其第二世罗桑丹增,亦曲玛村人,曾修建该寺大经堂;第三世根敦赤列伦珠,曾任循化文都寺法台,成为文都寺十大活佛系统之一;第四世罗桑托美楚臣,双棚西村人,学经于扎西其寺,博通佛学,兼通藏医,晚年苦修于乙格等寺,有弟子代赤活佛、喜饶嘉措、阿饶仓等;末世名隆柔嘉措(1922~1986),双朋西宁他村人,五十年代主要负责文都寺寺务。

修关神洞

修关神洞位于同仁县城东北38公里处双朋西乡环主村秀关寺后山。此处山势陡峭,有一岩洞,谓之“仙人洞”,名列同仁“八大神洞”之首。是热贡地区大活佛夏日仓一世曾经修行之地,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曾亲自为该洞开光。相传,凡进入此洞者,通过聆听诵经念佛等千奇百怪的自然灵异之声,可知为人善恶及因果报应。故成为周边地区信教群众朝拜的神洞。洞内垂直深度约200米,洞内有大量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钟乳石、水晶石等,是避暑、旅游、探险胜地之一。

同仁县

吾屯寺

吾屯寺坐落在同仁县隆务河东岸的吾屯寺村,分上、下两寺。吾屯寺上庄寺、年都乎寺、郭麻日寺、保安镇的卧科寺等并称“隆务四寨子寺”,吾屯寺上下寺是青海省留存珍贵文物较多的寺院之一。吾屯寺上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务寺的附属寺,藏语称“华丹群觉林”意为“吉祥法财洲”,建于公元1645年。寺院内有距今200多年的大经堂、宗喀巴殿等,属格鲁派。吾屯寺上寺被誉为“热贡艺术学校”,这里的僧人擅长绘画、泥塑、雕刻,曾产生过诸多名家高手。殿内珍藏有释尊头发、法贤佛牙、宗喀巴大师灵骨、各种规格不一的塑像、间唐、浮雕以及《甘珠尔》经卷等珍贵文物。

同仁县

吾屯寺下寺

吾屯寺下寺藏语称“噶丹彭措曲林”(意为“具善圆满法洲”),位于同仁县隆务镇东7公里的吾屯寺下庄。始建之处(公元1648年)属宁玛派小寺院,后人称为“玛贡娘哇”,意为“古老的母寺”,明崇祯年间,隆务寺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的经师东科多居嘉措扩建该寺,并改为格鲁派寺院。17世纪中叶,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弟子智格日俄仁巴在今吾屯寺村下部塌山处建投毛寺,成为吾屯寺上下两庄群众所供奉的寺院,后因寺址滑坡,投毛寺与“玛贡娘哇”合并,称吾屯寺下寺。

同仁县

年都乎寺

年都乎寺位于同仁县城西北1公里处,由丹智钦建于明末,建寺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第三世夏日仓根敦赤列(公元1740~1794年)时期成为隆务寺属寺,除了独占鳌头的大型精美的壁画、堆绣外,还有不少宗教文物弥足珍贵。根敦群培故居:位于同仁县东北部的双朋西乡双朋西村,距同仁县城33公里,故居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土木结构,典型的藏族民居风格。故居内留藏有群培先生的许多著作及曾经用过的生活用品。是同仁县著名的人文旅游景点之一。

同仁县

阿米夏琼山

阿米夏琼山位于青海省同仁县西南15公里处。被藏区群众信奉为“神山”。峰顶常年积雪,川壑环拱,山势陡峭,最高海拔4767米,是同仁县境内最高点。盛夏季节,山脚下溪水淙淙、苍翠欲滴,峰顶却是白雪皑皑、山舞银蛇,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同时呈现在游人眼中,形成特殊的自然奇观。当地群众每年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山神活动,偶有藏传佛教密宗高僧在此闭关修行。每年有大量的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前来探险。是同仁县未来重要开发景区之一。

同仁县

麦秀国家森林公园

麦秀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同仁县南部与泽库县交界处,距隆务镇32公里,是原始森林自然风景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区内群峰叠翠,林海苍茫,流水清澈,鸟语花香。春天繁花似锦,夏天浓荫蔽日,秋天枝头挂金,冬天玉树银花,是一处幽静的避暑胜地。

同仁县

曲库乎温泉

曲库乎温泉位于县城以南18公里的麦秀森林东北缘,这里风景优美,交通便利,树木葱茏,每逢夏季,鸟语花香,更使人心旷神怡。从西沙沟的变质岩裂隙中流出。当地人叫它神泉,圣水。自古羌人、叶蕃人至今的藏、汉、土,蒙古等民族,都接受过它的洗礼。

代表人物

夏吾才让,男,藏族,1922年生,2003年去世,吾屯上庄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生前名列热贡地区唐卡艺人中的“四大天王”及吾屯地区“四大唐卡艺人”之首。他的14幅作品收入《热贡艺术画册》,作品多次参加过国内大展。1984年,被国家授予“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同仁县

西合道,男,藏族,1946年生,吾屯下庄人。通藏、汉、吾屯语,信仰藏传佛教。1953年拜吾屯下寺著名的唐卡艺僧赫贾·尕藏为师,学习唐卡绘制技艺。1957年出师。2005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该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2005年11月获“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特殊贡献奖”。《上海财经日报》、《中国文化画报》和《法制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英国、法国和台湾的新闻网站对他做了宣传报道。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指导下,热贡唐卡已成为国内首批以个人名义(西合道先生)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获得荣誉

2018年7月11日,同仁入选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名单。

2020年8月,被列入“2020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榜单,排名第79位。

2020年10月,获评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2021年1月18日,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1月3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1年12月,入选青海省2016—2020年全省普法工作先进集体拟表扬名单。

交通

同仁市境内交通十分便利,阿赛公路贯通全境,同仁市至循化县、甘肃省夏河县为三级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