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字良臣,自号清凉居士,延安府绥德军(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  ,南宋名将、词人 ,拜太傅、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封咸安郡王,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并称“中兴四将”。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韩世忠的:人物生平、主要作品、人物关系、人物影响、人物评价、人物典故、后世纪念、文学影视、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韩世忠

良臣

清凉居士

所处时代

北宋末至南宋初

籍贯

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

民族

出生时间

1090年1月26日

去世时间

1151年9月15日

终年

61

陵墓

江苏省苏州市西郊灵岩山麓

封号

咸安郡王

追谥

淳熙三年(1176年),宋孝宗追谥“忠武”

追封

乾道四年(1168年),宋孝宗追封蕲王

主要成就

黄天荡之战、大仪镇之战抗击金人入侵,平定苗、刘叛乱,守卫淮东,为稳定南宋初期局势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父亲

韩庆

母亲

郝氏

原配

白氏

韩彦直、韩彦朴、韩彦质、韩彦古

简介

韩世忠体格雄伟,勇猛过人,十八岁应募参军。他作战英勇,熟知兵事,在西北抗击西夏的战事崛起,后随军征讨方腊、抗击金人入侵,屡立战功。靖康之难后,韩世忠平定苗、刘叛乱,扶保宋高宗赵构即位,又在黄天荡之战、大仪镇之战先后挫败金人,守卫淮东近十年,为南宋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宋金两朝的战争中,韩世忠反对议和,力主抗金,又曾抗疏直言秦桧误国,为此,受到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攻击。绍兴十一年(1141年),韩世忠连疏请辞,于十月罢官,晚年闭门谢客,悠游西湖以自乐,有词作《临江仙》《南乡子》等传世。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逝世,年六十三,追赠太师、通义郡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追封蕲王。淳熙三年(1176年),谥号“忠武”,十五年(1188年),配飨宋高宗庙廷。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配飨绘像讫。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韩世忠是南宋初年战功卓著的一员大将,他帮助高宗复辟,在东南战场上抗击金人入侵,被当时的人称为“中兴第一功”,为南宋政局的稳定做出巨大贡献。韩世忠的忠勇被高宗赵构评价为超迈古之名将,孝宗赵昚为韩世忠追谥时,也表彰他“自建炎中兴以来,辅佐高宗安定南宋朝廷,功勋卓著,位居诸将之首。”

人物生平

生长兵间

韩世忠少时家境贫寒,以勇武见长,能驾驭烈马,嗜酒、有任侠之气。曾有人说他将来当位至三公,韩世忠却认为这人是在侮辱自己,将其痛殴一顿。 韩世忠十八岁参加乡州招募,当时他挽强弓驰射,表现突出,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1105年),西夏骚扰边境,延安郡(今陕西省延安市延州)调兵进行抵御。韩世忠随军到达银州(今榆林市横山县党岔镇北庄村),西夏人环城固守,他奋力冲破关卡,斩杀守城敌将,将其首级扔出城外,宋军趁机发动攻击,拿下城池。之后,西夏重兵屯驻蒿平岭,韩世忠率领精锐士卒鏖战,将其击退。

不久,西夏人又从小道来袭,唯独韩世忠布置敢死军殊死搏斗,战斗中,敌营有一名骑士表现非常勇猛,韩世忠询问俘虏的夏卒,得知这是西夏的监军驸马,旋即跃马冲阵,将其斩首。西夏兵大乱,争相奔逃。战后,经略司将其功上报朝廷,请求破格提拔韩世忠。当时主持边事的大宦官童贯怀疑汇报的真实性,只同意给韩世忠升一级,众将士都深感不平。 

政和四年(1114年)五月,韩世忠跟随鄜延路总管刘延庆到天都山(今宁夏海原西安乡之西)筑新城。当时西夏人于藏底河筑城,已经占据了天都山,刘延庆遂率兵攻城,不能破。韩世忠趁夜登城,斩首二级,割下护城毡献给刘延庆。宋军还师,西夏军又从佛口岭来援,韩世忠先是斩杀数人,补为进义副尉。等到渡过藏底河,西夏军追了上来,韩世忠斩杀三人,因功转升进勇副尉。

山河动荡

宣和二年(1120年),睦州青溪人方腊占据帮源洞发动起义,横扫江浙,威震东南一带。童贯受命征讨方腊,韩世忠以俾将身份随统制王禀出征,与先锋王渊在杭州北关堰桥相遇。恰好起义兵蜂拥而至,王渊惊恐不知所措,韩世忠在北关堰伏兵二千,大破敌军。王渊称赞韩世忠为“万人敌”,将随身财物赠予他,并定交为友 。随后,韩世忠穷追叛军至睦州清溪峒,向山妇问得路径,持剑越险数里,直抵叛军大营,斩杀数十人,生擒方腊出峒。但前军统领辛兴宗领兵堵住峒口,抢去俘虏,占据了韩世忠功劳,待到右军都统制杨惟忠回朝奏明此事,韩世忠才因功升为承节郎。

宣和三年(1121年),宋朝决定收复燕山府,调动各路军马攻打,但都被击败。韩世忠前去见刘延庆,与苏格等五十骑抵达滹沱河时,遭遇金兵两千余骑。苏格惊慌失措,韩世忠从容地命令他们战列在高冈,不要妄动,又派人把自燕山府溃逃的宋军聚集船上,让他们停靠河岸,列阵击鼓呐喊以仗声势。然后,韩世忠跃马冲入敌阵,袭杀两名执旗金兵,苏格率占据高地的骑兵自上而下杀来,船上的宋军也击鼓高喊,金兵大乱,韩世忠领兵追击,颇有斩获。 

徽宗末年,山东、河北盗贼蜂起。宣和七年(1125年),韩世忠跟随王渊讨捕,在大名府歼灭水贼,汤村击破强盗,转授秉义郎。随后,韩世忠以偏将身份随捉杀制置使梁方平专讨山东,在尉氏败杨天王、透手滑所部数千,韩王店破临沂叛军武胡所部数万,参与击败沂州徐进、青社张先、水鼓刘大郎、望仙高托山、集路贾进、莒县徐大郎、东海张夔等部,山东盗贼平定后,积功转拜武节郎。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韩世忠跟随梁方平守卫濬州(今河南浚县),金人大军压境,梁方平以为是红巾贼,不设防备。待到金人逼进屯子桥,梁方平脱身逃遁,致使几万人的军队溃散,韩世忠陷于敌围,挥刀力战,突围后焚桥退往开封。钦宗听说韩世忠的武勇,在别殿召见了他,询问梁方平违反军纪的细节,韩世忠汇报非常详细,被升为武节大夫。

同年八月,金兵二度伐宋,胜捷军将领张师正战败,宣抚副使李弥大将他斩首,大校李复鼓动士兵叛乱,淄州和青州的响应者合起来有四五万人,山东再次陷入动荡。李弥大令韩世忠率所部讨伐,至临淄河,士兵不满千人,韩世忠将他们分为四队,布下铁蒺藜自断后路,因此,士兵拼死作战,大破叛军,斩杀李复,李复的残党四散而逃。韩世忠乘胜向北追击,追至宿迁,叛军还有万人,他单骑夜入叛军营地,说大军降至,他可以保全众人性命。于是,叛军纷纷跪地求饶,韩世忠因功升为左武大夫、果州团练使。之后,韩世忠入朝送降,钦宗召见他,赐予衣甲枪牌,并授予单州团练使的官职,命他屯驻滹沱河。

十月,真定(今河北石家庄)失守,韩世忠自忖滹沱形势不利,又得知王渊防守赵州(今河北赵县),便立即前往协助王渊。金兵攻赵州时,得知韩世忠也在,攻势越加猛烈,城中兵少粮乏,军心不稳,有人主张弃城而遁,韩世忠不听。当天夜里,天降大雪,韩世忠当即派遣三百敢死之士突袭金兵营帐,金兵首领受伤而死,士兵惊恐大乱,到天明全部逃遁。战后,韩世忠调迁嘉州防御使,后来返回大名,被总管赵野任命为前军统制。 

扶保高宗

建炎元年(1127年)二月,高宗赵构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退到济州(今山东巨野),韩世忠率部前来投奔,并上书劝高宗即位。四月,赵构至南京,金人出兵疯狂攻城,人心恐慌,韩世忠占据西王台大战逼退金兵。第二天,金兵酋帅白马三郎领兵数万进犯,韩世忠手下只有千人,便单骑杀入敌营,斩杀白马三郎而还,金兵很快溃散,南京之围自解。赵构即位后,任韩世忠为光州观察使、带御器械。韩世忠请求移都长安,出兵收复两河区域,意见未被采纳。御营重建时,他被任命为左军统制。七月,韩世忠奉命讨伐单州叛贼鱼台,打败鱼台后,又协助刘光世击败黎驿的叛军,群盗平息后,因功入朝庭宿卫。

建炎二年(1128年),韩世忠升为定国军承宣使,率部属跟随高宗南逃至扬州,收编流散兵士万人,被授命在京西等路捉杀内外盗贼。四月,金军再犯河南,韩世忠与翟进合兵夜袭悟室兵营,因别部宋军率先逃跑,反被金兵所趁,韩世忠奋力作战,才得以逃脱。不久后,韩世忠被召回朝廷,任鄜延路副总管,加平寇左将军,屯驻于淮阳。金朝宗室完颜宗翰听说韩世忠扼守淮阳,亲自率领主力来攻打韩世忠,韩世忠抵挡不住,乘夜引兵回撤。敌人追击,韩世忠的部队在沭阳溃散。

建炎三年(1129年),韩世忠兵败溃散,退往海边盐城,金军追袭部队长驱南下,宋高宗仓促从扬州渡江逃往钱塘。韩世忠在阳城收得溃散士兵数千人,听闻高宗南逃至钱塘后,即从海道前往钱塘。当时,将官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杀死了王渊和宦官康履,逼高宗让位给三岁的儿子赵旉。统帅张浚正组织张俊等将领商议平叛,听闻韩世忠到达,张俊振奋不已。

三月,韩世忠率部从平江出发,张俊担心韩世忠兵少,将刘宝的二千兵借给了他。韩世忠乘船到达秀州(今浙江嘉兴)后,诈病休兵,不再前进,实际暗中作攻城的准备。当时韩世忠的妻子梁氏和儿子被苗傅作为人质抓了起来。宰相朱胜非假意屈从苗、刘,劝他们派遣梁氏去劝降韩世忠。苗、刘果然让使者跟随梁氏去见韩世忠。梁氏回到丈夫身边,使者到来后,韩世忠烧了诏书,砍了使者,下令加紧进兵。

韩世忠驻军临平(今杭州市临平区),叛军将领苗翎、马柔吉依山阻河进行拒战,并在河的中流设置鹿角,堵塞舟船。韩世忠弃船力战,张浚、刘光世跟随其后,由于地势险峻,韩世忠等军被迫后撤。韩世忠又弃马操戈向前,叛军并列拉满神臂弓以待,他瞠目大呼,挺刀向前冲,叛军纷纷躲避,来不及发箭便败散了。苗傅、刘正彦率二千精兵,打开涌金门逃跑。 

韩世忠骑马奔入朝廷救出高宗,在高宗的要求下,斩首与吴、苗同谋的中军统制吴湛,又擒获叛军谋主王世修交给官府处置。韩世忠因此被升为武胜军节度使、御营左军都统制。随后,他自请提兵追捕出逃的苗、刘二人,以江浙制置使之职成功抓获刘正彦及苗傅之弟苗翊;苗傅在逃亡途中被擒。苗刘之乱至此平定。高宗亲写“忠勇”二字,镶在旗上,赐给韩世忠,并加授他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

黄天荡大战

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金军元帅完颜宗弼率领号称十万的大军南侵,自马家渡(今安徽马鞍山市东北)突破长江天险。赵构闻讯,向诸将询问对策,张俊、辛企宗劝其逃往长沙,韩世忠反对逃跑,于是,赵构任命他为浙西制置使,防守镇江(今属江苏)。 十一月,完颜宗弼败统制陈淬于马家渡,采石渡江,分数道并进,各处屯守的宋军都被击败。韩世忠为避其锋,将物资装满舟船,焚烧城镇,引兵自镇江退守江阴(今江苏江阴)。完颜宗弼攻破广德,杀入临安,赵构逃往浙东。当时,韩世忠以前军驻守青龙镇,中军驻守江湾,后军驻守海口,他知道金兵不能长久肆虐,便大造战舰,打算等敌人回撤时进行拦截。

到了上元节,韩世忠听说金兵撤退的消息,先在秀州城张灯庆贺,然后突然引兵直奔镇江。等金兵到达时,韩世忠的军队已经屯驻在焦山寺,金将李选投降。完颜宗弼派遣使者来向韩世忠下战书,约定时间大战。韩世忠同意,双方大战近十个回合,梁夫人亲自执棒槌击鼓,金兵最终不能渡过长江。大战前,韩世忠认为敌人到后必定登金山龙王庙,观察宋军虚实,于是各伏兵百人在庙中和水边。金人果然有五人骑马闯入庙中,伏兵发动攻击,仅仅抓获两人,有三人逃掉,其中一个穿绛袍玉带的人,掉马后又上马跑掉,正是完颜宗弼。

焦山寺战后,完颜宗弼率军退入黄天荡,进退无门,派使者与韩世忠讲和,韩世忠不许。挞辣在潍州,派遣孛堇太一到淮东援助完颜宗弼,于是,孛堇太一驻军江北,完颜宗弼驻军江南,约定同时冲击韩世忠的舰队。韩世忠率先将海船停泊在金山,等到敌舰冲阵时,分两路绕到敌船背后,用铁索大钩套钩敌船,每一钩出,必定钩沉一敌船,使得金军无还手之力。完颜宗弼势穷,再度求和,韩世忠要求金朝归还徽钦二帝和占领的疆土,完颜宗弼语塞。

两军在黄天荡相持了四十八天,有人向完颜宗弼献计,称在黄天荡内凿开一条直通建康的河渠,即可从水路逃出。完颜宗弼派人,一夜开凿河渠三十里,又在船上装土,平铺在船板上,船穴铺上木桨,等风停时出长江。海船无风无法出长江,第二天风停,宋军船只不能行动,金人用小船放火,箭如雨下,烧毁不少宋军宋军战船,这样便可逃出黄天荡。完颜宗弼大喜,依计而行,果然有效,宋军船只被烧毁许多,将军孙世询、严允战死,金军乘机冲出黄天荡,向北逃过长江,撤回黄河以北地区。黄天荡之战,韩世忠以八千军队围困号称十万的金军长达四十八天,高宗前后六次赐札褒奖韩世忠,在战后更拜他为检校少保、神武左军都统制兼武成、感德二镇节度使。 

南宋初定

绍兴二年(1132年),韩世忠出任福建、江西、荆湖宣抚副使,镇压建安(今福建建瓯)范汝为起义,又招降占据郴州、邵州的广西流寇曹成,随后移师长沙,破白面山(今湖南平江东北)刘忠起义军。湖南平定,韩世忠被授为太尉,率部返回建康后,成立背嵬军。同年九月,韩世忠升任江南东、西路宣抚使,建司建康。绍兴三年(1133)三月,韩世忠升开府仪同三司,充任淮南东、西路宣抚使,置司泗州(今江苏盱眙西北)。当时听说李横出兵讨伐伪齐,朝廷商议派遣韩世忠协同进攻伪齐。结果,李横兵败回师,朝廷也就此作罢。

绍兴四年(1134年),韩世忠任镇江、建康府、淮东宣抚使,驻守镇江,负责江、淮下游防务。九月,金人和伪齐皇子刘麟合兵,从淮阳分兵进犯。十月,韩世忠领兵从镇江到扬州,让统制解元守高邮,守候金人步兵;自己亲自指挥骑兵驻扎大仪镇,抵挡敌人骑兵。碰上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令移守长江。待魏良臣走后,韩世忠立即率大军在大仪镇布下五阵,设伏二十余处,相约听闻鼓出击。

魏良臣到达金兵军营后,金将万夫长聂儿孛堇询问宋军的动静,得知韩世忠退守长江,当即引兵到长江口,距大仪镇仅五里,部将挞孛也的骑兵则从韩世忠布下的五阵东边经过。韩世忠挥旗鸣鼓,宋军伏兵四起,两军旗帜颜色混杂,金兵仓促间无法组织反击,宋军不断推进。背嵬军各持长斧,上劈人胸,下砍马足,金军披甲陷于泥淖之中,韩世忠命精骑包抄合击,四面践踏,俘获金将挞孛也等二百余人。当时的人认为韩世忠“中兴武功第一”。

战后,驻扎泗州的完颜昌、驻扎竹塾镇的完颜宗弼都被韩世忠困阻,便派人送书信和钱币向其约战,韩世忠派伶人回报同意。适逢天降雨雪,金军粮道不通,野外没粮食劫掠,只好杀马为食,士卒怨恨不已,完颜宗弼无奈引兵撤走,伪齐军队也随后撤退。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右仆射张浚巡视镇江,向韩世忠颁布诏令,让他率领军队屯驻楚州以图谋山东。

绍兴六年(1136年)加授武宁、安化二镇节度使及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于楚州开置官署。楚州屯军期间,韩世忠斩除草莱,建造军府,与士卒同甘共苦,其夫人梁氏也亲自纺织。将士如果有怯战的,韩世忠赠给他们妇女衣服,让妇女化妆以耻笑他们,因此人人发奋。他又招抚民,鼓励工商,州治山阳成为一座重镇。伪齐屡次派兵入侵,均被韩世忠击败。 

金人、伪齐再度联军南犯,张浚以右相的身份视察军事,令韩世忠从承、楚攻取淮阳。韩世忠引兵先攻宿迁,统制呼延通与金将孛堇牙合拼战,将他擒获,韩世忠乘胜掩击,金人败去,由此围困淮阳。韩世忠攻淮阳六日不克,完颜宗弼及伪齐刘猊率军前来救援。韩世忠势单力薄,又求援于张俊不得,于是结阵对敌,派人大声宣扬说,身着锦衣、脚踏骢马立于阵前的是韩相公。金齐联军中计前来,韩世忠派兵挑战,击杀领兵的两人,再退金军。不久,朝廷下诏班师,韩世忠回到楚州,上万淮阳百姓自愿跟随。三月,韩世忠因功被授为京东、淮东宣抚处置使兼节制镇江府,仍在楚州置司;不久赐号扬武翊运功臣,并加横海、武宁、安化三镇节度使。十月,边报紧急,韩世忠引兵渡淮河,先后阻扼金将讹里、伪齐刘猊。韩世忠镇守楚州十几年,兵力只有三万,但金人从来不敢入侵。

致仕终老

起初,韩世忠移屯山阳,派人去联络山东豪杰,相约缓急相互应援。宿州的马琴以及太行山的诸盗贼,大多愿意遵从约定。绍兴七年(1137年),金人废掉伪齐皇帝刘豫,中原震动,韩世忠认为机不可失,请求率领大军北讨,招纳归附之人,恢复故土。但秦桧主张和议,命令韩世忠移屯镇江,韩世忠极力陈说和议是金人的缓步之计,愿意效死节,率先迎击敌人,如果不胜,再和议不晚。金派使者萧哲以诏谕之名前来,韩世忠连上四道奏疏,还请求到朝廷面奏,没有获得许可。后来韩世忠在洪泽镇设伏兵,准备杀死金使,没有成功。

绍兴十年(1140年),金人果然备弃盟约,完颜宗弼和撒离曷、李成等破东京开封府(即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即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即河南商丘),分道深入,韩世忠在泇口镇迎击,大败金兵。次年,完颜宗弼筹谋再次入侵,宋军在淮西迎战,先在柘皋被打败后,又围攻濠州。韩世忠授命去救援濠州,于淮河岸边再退金兵。金人从涡口渡淮河北去,从此不再入侵。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于是,宋朝主和派占据上风,四月,秦桧奏禀赵构,以柘皋之胜的名义,招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至皇帝行在,论功行赏后,解除兵权,任职枢密院。韩世忠被拜为枢密使,便献上积蓄的军储钱一百万贯、米九十万石及酒库十五座。韩世忠不赞成和议,被秦桧所阻抑。

同年十月,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请求等金使到来后,由他和金使面谈,未经许可,便抗疏直说秦桧误国。秦桧指使言官弹劾韩世忠,赵构为保护韩世忠,将其奏疏留置于宫中。韩世忠还是连连上疏请求辞去枢密使之职,接着又上表请求辞职归乡。几日后,韩世忠罢为醴泉观使、奉朝请,进封福国公,仍兼横海、武宁、安化三镇节度使。十二年(1142年),改封潭国公。十三年(1143年),进为咸安郡王。十七年(1147年),改为镇南、武安、宁国节度使。

韩世忠晚年喜好释、老,自号清凉居士。自致仕以后,闭门谢客,口不言兵,时常骑驴携酒,带一两名女童为伴,纵情游览西湖,即使是昔日的部下,也很难见他一面。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秋,韩世忠病重,上表辞官。八月四日(9月15日),被拜为太师。同日,韩世忠病故于临安,享年六十三岁。获赠太师、通义郡王。 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追封蕲王,位列南宋异姓七王之一。淳熙三年(1176年),追赐谥号“忠武”,十五年(1188年),配飨宋高宗庙廷。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配飨绘像讫。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主要作品

韩世忠有诗词四首存世,分别为《临江仙》《南乡子》《题云居壁》《奉诏讨范汝为过宁德西陂访阮大成》。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曾祖父

韩则

在乡里以侠义闻名,多接济贫病,后增太师、楚国公

曾祖母

郝氏

赠吴国夫人

祖父

韩广

赠太师、秦国公

祖母

高氏

赠冀国夫人

父亲

韩庆

赠太师、陈国公

母亲

贺氏

赠楚国夫人

元配

白氏

封秦国夫人,后追赠潭国夫人

妻妾

梁氏

随韩世忠从军有功,累封安国夫人、护国夫人、杨国夫人,后追赠邠国夫人

茆氏

一作茅氏,本名吕小小,封魏国夫人,后追赠蓟国夫人

周氏

原为妓女,封蕲国夫人

兄弟

韩世旺

韩世良

奉国军承宣使、提举台州崇道观

儿子

韩彦直

以光禄大夫致仕,卒赠开府仪同三司‚爵至薪春郡公

韩彦朴

奉议郎、直显谟阁,早逝

韩彦质

朝奉大夫、直徽猷阁,黄州知州

韩彦古

起复朝奉大夫、充敷文阁待制、知平江府兼节制水军

女儿

韩氏

长女嫁故朝散郎、通判饶州曹霑

嫁宣教郎冯用休

嫁宣教郎、知宣州宁国县王万脩

嫁从政郎刘苜

嫁宣教郎、宗正寺主簿胡南逢

嫁承议郎、充集英殿修撰、主管佑神观张子仁

二人出家修道

孙子

韩梃

奉议郎、太社令

韩杕

奉议郎、直秘阁

韩格

宣教郎

韩枢

承务郎

韩松

通仕郎

韩相

承事郎

韩椿

承务郎

韩楷

承奉郎

韩林

将仕郎

韩森

韩休

韩楫

韩杰

韩本

韩梓

韩樟

人物影响

御虏平叛

靖康之难以后,金兵大举犯境,宋室倾危,叛乱四起,赵构即位之初,君臣更是四处逃亡,朝不保夕。

建炎四年初,黄天荡战役,韩世忠以八千水师阻击完颜宗弼十万人马,于黄天荡相持四十八日,虽然先胜后败,不得竟全功,却也是南宋政权建立以来第一次在战场上给予金兵沉重打击,为此后南宋君臣抵抗金兵入侵赋予极大的信心。此战后,金兵不敢再渡长江,对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和半壁江山的保全,意义重大。绍兴三年(1133年)时,谏臣常同说,现在国家所能依仗的,只有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位将领。

建炎三年(1129年),苗刘兵变时,韩世忠联络重臣吕颐浩、张浚,与张俊、刘光世等起兵勤王,使宋高宗赵构得以复辟。绍兴二年(1132年),韩世忠出任福建、江西、荆湖宣抚副使先后镇压建安(今福建建瓯)范汝为起义、白面山(今湖南平江东北)刘忠起义军。这一系列的战争,维护南宋内部安定团结及稳定政局,也保证了南宋民众能够一心一意全力抗金。

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大仪镇战役,韩世忠哄骗使臣魏良臣假传军情,在设大仪镇伏兵击破金军前锋,俘金将挞孛也等二百余人。此战是宋军首次主动出击,以伏击战大败金军,极大鼓舞了南宋君臣的斗志,也为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树立了榜样。当时的舆论,把 “大仪镇之捷 ”列为南宋政权建立九年来最大的胜利,称作 “中兴武功第一 ”。

兵器战法

韩世忠对兵器设计独具匠心,曾改进克敌弓、连锁甲等武器,此外,还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提出骑马跳涧、洞靶射箭等作战方法。

人物评价

韩世忠的忠勇被宋高宗赵构评价为超迈古之名将,元代丞相脱脱也认为韩世忠性格憨直忠义,勇猛过人。

南宋初年名相张浚在诸多将领中,特别欣赏韩世忠的忠勇,认为可以托付朝廷大事。高宗朝宰臣秦桧评价韩世忠和张俊是两头猛虎,他说朝廷只要倚仗韩世忠、张俊两员大将守好边关,外敌便绝对不敢入侵。

宋孝宗赵昚为韩世忠追谥时,表彰他自建炎中兴以来,辅佐高宗安定南宋朝廷,功勋卓著,位居诸将之首。

南宋宰臣赵雄赞扬韩世忠轻财好义,为官廉洁,性情耿介,不阿附权贵。南宋史官章颖还认为韩世忠知人擅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这些韩世忠的旧部起于行伍,最后却都能为将任帅,镇守一方。

明末文人王世贞称赞韩世忠是良将,又有古代大臣的气度,晚年悠游闲适,颇有存身之智,不逊色于汉时的张良。

清朝史学家朱轼认为,韩世忠义勇猛远胜旁人,朝堂上不以祸福而退缩,行伍间致生死于物外,中兴诸将当以他与岳飞为首。近代史学家蔡东藩同样评价,韩世忠在平定苗、刘叛乱中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中兴诸将中,他仅此于岳飞。

人物典故

面斥秦桧

岳飞父子遭受冤狱,朝中摄于秦桧的威势,无人敢出言力争,唯有韩世忠深感不平。他当面诘问秦桧,”岳飞父子犯了什么罪?为何将其关押?”秦桧回答,岳飞之子岳云与张宪(岳飞部将)私通书信之事,虽然没有查明,但未必没有(莫须有)。韩世忠斥道,“‘莫须有’三字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吗?”韩世忠又反对和议,触怒秦桧的地方很多。好友劝他,得罪秦桧日后难逃报复,而韩世忠满不在乎,说今天我害怕遭到报复附和秦桧,他日死后,岂不是要遭太祖的铁杖鞭笞。当时的大将多数依附秦桧以求苟全,韩世忠虽与秦桧同在朝廷,但除了见面后正常的礼节,并不曾有过交谈。

后世纪念

诗文

韩世忠及其夫人梁氏的英勇抗金事迹,被人们广为歌颂,宋朝曾极《金陵百咏·黄天荡》、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以及清代历史学家兼诗人赵翼《黄天荡怀古》都赞扬了韩世忠黄天荡抗金的功劳。此外,明朝高启、沈周、周灿、释梵琦,清朝吴伟业、潘耒等人也有纪念韩世忠的诗文存世。

庙宇

镇江

嘉泰四年(1204年)四月,宋宁宗下诏在镇江府为韩世忠立庙,以表纪念。

绥德

韩世忠蕲王庙,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城南五公里之一步岩,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道光十八年(1838)、同治十一年(1872)先后重修。原正殿为拱卷式窑洞,窑内正中坐韩世忠塑像,正殿对面系乐楼,乐楼西侧有石牌坊1座,牌坊横额分上下两段,上段书刻“韩蕲王故里”,下段书刻“中兴佐命”,正面与背面同。正面石柱上刻对联一副:“恢复中原志同诸葛,再扶宋室功迈汾阳。”背面的对联:“东南半壁仗孤撑,至今江水滔滔如闻鼙蔹;西北一天崇血食,抚此山川郁郁隐护风雷。”“文化大革命”中,除石牌坊、石碑、题刻外,其余均遭破坏。今存清代石碑九道,道光年知州江士松题刻两块。八十年代,群众集资重修了庙宇。现有蕲王庙、关帝庙、戏台、菩萨庙等。

北京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修历代帝王庙于南京,取韩世忠在内的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至嘉靖年间迁建于北京,清顺治时,韩世忠被选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历代帝王庙于乾隆年间再次修缮,新中国成立后,由北京一五九中学(原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使用。为满足教学需要,除将各座殿宇用作教学工作外,又逐年添建了许多配套用房,对寺庙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文革时期,地下甚至挖了防空洞,其中一道横穿景德崇圣殿地基,而且为了砌筑防空洞将院内的地面铺砖基本拆除。2000年底,进行了大修工程。2004年,历代帝王庙腾退、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

历代帝王庙是个群体建筑,历代帝王庙坐北朝南,前临阜成门内大街,占地面积2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单体建筑30余座,中轴线上的几座建筑有影壁、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正殿为景德崇圣殿,建筑等级与紫禁城太和殿相同,位于第二道大门景德门后,两侧有四座御碑亭和东西配殿。正殿与东西两庑殿组成完整的祭祀体系,正殿内供祀上自伏羲、炎帝、黄帝、夏禹、商汤开始至明代帝王共188位,东西庑殿供祀历代名将贤臣79人。

祠墓

韩世忠墓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郊灵岩山麓。淳熙三年(1176年),孝宗亲书“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十字,命礼部尚书赵雄撰《韩忠武王世忠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碑文共13900余字,分88行,每行150字。书写者为南宋右丞相周必大。神道碑通高8.26米,其中碑额高1.1米,龟蚨高1.7米,碑身高5.46米。额饰夔龙纹,碑边饰云纹。

1939年6月,蕲王万字碑被飓风吹倒,碎为十余块,至1946年才由灵岩山寺妙真和尚邀集地方人士与韩氏后裔请工扶正,将原碑拼合后分为上下两段,左右并列以水泥筑框固定。石碑原来立在石龟趺上,重建时移置在石龟趺的西面。因年久风化,碑文多有缺失、模糊难以辨认。在蕲王万字碑的南面,还有一座祭祀韩世忠的祠庙,宋时敕建,面阔三间,原祀韩世忠像,后悬有清林则徐谒墓时留下的对联:“祠庙肃沧浪,更寻来一万字穹碑,新焕岩前榱栋;威名镇吴越,还认取七百年华表,遥传江上旌旗。”

文学影视

文学形象

明清之际的小说,韩世忠的形象多以忠臣贤臣为主,如明代梅鼎祚《青泥莲花记》、明代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清代钱彩《说岳全传》、清代周颖芳《精忠传》等,都记载有韩世忠黄天荡抗金的事迹,与正史基本相同。但宋人小说《碾玉观音》中,却也有其作为咸安郡王形象拆散崔宁和秀秀姻缘,并把秀秀杖毙的负面形象,后来,冯梦龙将此话本改为《崔待诏生死冤家》,收入《警世通言》。

戏曲形象

明清戏曲,如明代张四维《双烈记》、明代陈与郊《麒麟罽(jì)》、清代杨潮观《翠微亭卸甲闲游》等,都是以韩世忠为主的作品,近代也有京剧《战金山》《梁红玉》等作品涉及韩世忠。

影视形象

影视

时间

演员

《梁红玉》

1940年

梅熹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

1956年

新马师曾

《梁红玉血战黄天荡》

1961年

李凤声

《梁红玉》

1963年

马荣祥

《十二金牌》

1984年

郑雷

《八千里路云和月》

1988年

龙隆

《满江红》

1992年

王振江

《岳飞传》

1994年

潘志文

《梁红玉》

1996年

王绘春

《精忠岳飞》

2013年

邵兵

注释

[a]

《宋史·王渊传》则称王渊劝韩世忠伏弩袭击叛军。

[b]

《忠武王碑》作宣抚使李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