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09年),姬姓,中国先秦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封地为殷墟一带(今河南北部),先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至曹(今河南滑县东南)、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和野王(今河南沁阳)。第一代国君为卫康叔,后历29代、44位国君,国祚834年,是周代诸侯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也是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卫国的:国号由来、历史、疆域及变迁、都城变迁、人口、官制、经济、货币、文化、外交、卫国名人、君主列表、遗址等介绍
卫国(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09年),姬姓,中国先秦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封地为殷墟一带(今河南北部),先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至曹(今河南滑县东南)、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和野王(今河南沁阳)。第一代国君为卫康叔,后历29代、44位国君,国祚834年,是周代诸侯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也是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卫国的:国号由来、历史、疆域及变迁、都城变迁、人口、官制、经济、货币、文化、外交、卫国名人、君主列表、遗址等介绍
卫国
朝歌、楚丘、帝丘、野王
卫康叔
空首布、方足布
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209年
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周公旦将原属武庚的封底分封给自己的同母弟弟,立他为卫国国君,史称卫康叔,卫国因此诞生,此后嗣代相承。卫武公时期,卫国曾一度强盛,甚至出兵帮助周平王东迁,因此晋升为公爵,成为春秋初期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公元前660年,翟人伐卫,卫国第一次灭国,后经齐国帮助而重建,但也因此沦为小国。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伐卫,卫国不敌,沦为晋的附庸国。春秋末到战国初,卫国卷入晋国内乱,再次被晋国王室讨伐,国力更加衰落,韩、赵、魏崛起后,卫国又成为韩、赵、魏的附庸。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覆灭,完全成为魏国的附庸国,封地仅余濮阳一地。公元前241年,秦国夺取濮阳归入东郡,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县,卫国名存实亡。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掉卫君,卫君角被贬为庶人,卫国世系断绝,彻底灭亡。
卫国的疆域多分布于今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及河北南部,鼎盛时期占有的城池约50 余座,人口约在十万以上;后由于三晋的崛起和自身实力的衰减,势力范围不断缩小。在对外政策上,卫国从主动参战变为投身依附,在强国的庇护之下,以合盟的方式保全国家实力。卫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同样兴盛,在两者的带动下,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实现了商业的繁荣。但卫国由于未能进行变法图强,最终因国家内部矛盾和外交政策的失误,在诸侯国争霸的过程中被逐渐削弱实力,直至灭亡。
姬封所封为殷商之地,管辖殷商遗民,其都城朝歌也是殷朝的旧都,古人时称殷地的人为衛,也被称为郼、韦。国学大师刘师培先生在《周书补正》中也认为“殷卫本即一字”,从字面上明示了卫国的地望,同时也因此确立了国号。
周武王打败殷纣后,将殷纣的遗民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䘵父,并让他与诸侯同位,但武庚䘵父并未完全臣服。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趁机与武庚䘵父一起发动叛乱。周公旦平叛胜利后,将原属武庚䘵父殷墟故地分封给幼弟康叔,并以朝歌为都城,立他为卫国国君,使之成为西周时期东方的大方伯、诸侯之长。
周公旦顾忌康叔年幼,难以维持统治,反复告诫他治国的道理,还将治国的经验和准则写成《康诰》《酒诰》《梓材》,指示康叔要统治整个殷地的人民,要认真学习殷人的刑法,按照适当的刑法律令处理刑狱。
康叔以下的六代国君都以方伯著称,分别为考伯、嗣伯、疌伯、靖伯和贞伯。在西周前中期,卫国“六代世袭称伯,为一方之长,代天子出征”。
卫顷侯因德性衰败,不监诸侯,卫国实力下降而一度失去方伯之位。卫顷侯为重新取回方伯之位,厚礼贿赂周夷王,爵位从本爵称“侯”。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无道,导致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彘,西周朝政由前来平叛的共和伯代管,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辅政,史称“共和执政”。卫武公采纳辅政大臣的建议,废除了“专利”政策和名目繁多的赋税,国家渐渐稳定下来。
公元前813年,卫釐侯逝世,太子共伯立为国君。但卫釐侯在世时,宠溺共伯的弟弟卫和,并给了他很多财物,卫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釐侯的墓地袭击共伯,逃亡出来的共伯被迫自杀,卫和立为卫国国君,史称卫武公。卫武公即位后,重新整饬卫国政务,博采众谏,时常自省,卫国因此达到其政治和经济上的鼎盛时期。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打西周,杀死了周幽王,周平王向诸侯求助,卫武公助周平王击退犬戎,因此晋升为“公”。
武公死后,卫扬即位为卫庄公。庄公的正妻庄姜贤惠但没有儿子,抚育了陈国女戴妫所生的儿子完,完后来被立为太子。庄公另一个儿子名叫州吁,庄公对其甚是宠爱,任由其带兵而从不加以管制。庄公死后,完即位,是为桓公。公元前719年,州吁纠结党羽杀掉桓公自立为君。国人不满州吁的作为,不服管束,国内动乱频发,因此州吁便想发动战争来讨好各诸侯国并安定百姓。宋国公子冯因宋国国君宋殇公的迫害而被迫逃往郑国,于是州吁以帮忙除掉公子冯为由,联合宋、陈、蔡三国一起讨伐郑国。郑国并没有被打败,但卫国却因此与郑国结下了冤仇。州吁的目的没有达到,无计可施之下,让他的心腹石厚问计于其父亲、卫上卿石碏。石碏建议州吁去陈国,由陈国国君引荐给周王,请周王安定局面。州吁听从了石碏的建议,刚到陈国便被抓获,大夫右宰丑利用向州吁进食的机会,将他杀害。
卫宣公即位后,立伋为太子,并派右公子负责教导。伋成年后,右公子为他迎娶齐国女,却被宣公收为妾室。后来,齐女为宣公生下两个儿子寿和朔,由左公子负责教导。伋的母亲死后,公子朔在宣公面前中伤诬陷他,让本就对伋颇为忌恨的宣公更加厌恶他。于是宣公安排太子伋手拿白旄出使齐国,并暗中令人在半道截杀他。寿得知此事后,力劝太子伋放弃出使,但伋不愿违背父命,为了救伋,寿夺过白旄率先抵达出发,在半道上被杀手当成伋而杀死。等伋赶到时,不愿苟活,再次被杀手杀害。
宣公死后,朔为国君,是为惠公。左右公子对朔设计杀害伋与寿一事愤愤不平,于公元前696年发起动乱,将其赶出卫国,改立太子伋的弟弟黔牟为国君。
公元前689年,齐襄公率各诸侯共同讨伐卫国,诛杀左右公子,重迎卫惠公归国,卫君黔牟则逃往周避难。公元前675年,卫惠公以周天子收容黔牟为借口,联合燕发兵伐周。周惠王逃走,卫、燕两国共立周惠王的弟弟颓为周天子。
卫懿公在位九年,不理政事,纵情享乐,特别喜好养鹤,甚至让鹤乘轩,封鹤为官,国人对其大为不满。公元前660年,翟国狄人攻打卫国,卫懿公率倾国之师抵御,但国人怨恨懿公好鹤,荒怠国事,因而无心拒敌,卫兵溃败,懿公被杀。翟国士兵攻入卫都,灭了卫国,后又追击卫国的遗民,一直追到黄河。宋国救出卫国遗民,在曹地(今河南滑县)立黔牟的侄子申为国君,是为卫戴公,戴公体弱,继位没久就死了,只能改立其弟毁为君。公元前658年,翟国再次攻打卫国,齐桓公率诸侯伐翟,赶走翟国军队,又派出士兵替卫国戍守曹邑,后又令军队在楚丘为卫国建立新都,并迁至于此。
文公初立,注重减轻百姓的赋税,明断犯人的罪行,劳心劳力,和百姓同甘共苦,逐步恢复了康叔、武公时盛况。
公元前644年,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各国以避祸,路过卫国时,文公并没有礼遇重耳。公元前632年,晋国赴宋而借道于卫,此时卫国的国君、文公的儿子卫成公拒绝了晋国的请求。不久后,卫国大夫元咺攻打成公,成公出逃楚国,卫君瑕被立为卫国国君。此时已是晋文公的重耳为报当年之仇,趁机讨伐卫国,并将卫国的一部分土地送给宋国。卫成公先逃到陈,两年后又去到周,请求周天子在晋国和卫国间说和。晋文公仍不死心,派人在成公的酒中下毒。成公贿赂下毒的人,才逃过一劫。不久,在周王的主持下,卫成公得以返回卫国,杀死了元咺,赶走了卫君瑕,重新夺回王位。
公元前576年,卫献公让乐师曹教宫妾弹琴,宫妾弹得不好,受到了乐师曹的笞打。宫妾怀恨,向献公抱怨,结果乐师曹也被卫献公鞭笞了三百下,乐师曹将此事记在心里。
公元前571年,献公召孙文子及宁惠子赴大臣宴会,却又忙着射大雁冷落了二人。等二人在园林里寻找到献公时,献公没有更换射服就与身着朝服的二人谈话。这在当时是不合礼制的,是对孙、宁两大公族的不尊重。后来献公召乐师陪饮,席间乐师曹借用演唱暗讽孙文子等人是无勇无谋、只会进献谗言、利用诡计祸乱朝廷的小人。孙文子以为是献公授意,遂发动政变,将献公赶去齐国,改立献公的弟弟卫秋为国君,是为殇公。
宁惠子去世后,其子宁喜发兵攻打孙文子,毒死殇公,重新迎回卫献公。溃逃的孙文子在其采邑戚(今河南濮阳)反叛,并将宁喜弑君的事告诉了晋国。晋平公与其他诸侯国组成联军讨伐卫献公。卫军战败,卫献公、宁喜被捉。后,二人先后被释放。宁喜回国后,以功臣自居,趾高气扬。卫献公厌恶他恃傲专权,在公元前546年,借大夫公孙免余之手杀死了他,并陈尸于朝。
襄公逝世后,元即位,是为灵公,并立宋女南子为夫人。南子与太子蒯聩交恶,因谋杀南子失败而逃去赵国。灵公死后,儿子郢不愿继位,于是卫人立蒯聩的儿子辄为国君,是为出公。公元前481年,卫前太子蒯聩勾结内应,赶走卫出公,从戚回国继位,是为卫庄公。
庄公即位不久,晋人两次起兵伐卫,第一次,卫国为齐国所救;第二次,晋国赶走庄公,改立襄公的孙子斑师为国君。晋兵撤离后,庄公又重回卫国为君,却被国人赶走。不久后,齐人伐卫,捉走卫斑师,改立公子起为君,一年后被废,出公再次回国复位。但出公不得人心,终被国人逐出,改立庄公的弟弟公子黔为君,是为悼公。
卫出公、卫悼公时期,宗卿子南氏把持卫国国政,梁惠王时,任命子南劲为卫侯,即子南劲取卫。
公元前346年,卫被贬号为侯;公元前286年前后,卫国又被贬称为君,属邑只剩下濮阳。公元前252年,卫怀君朝拜魏国,被魏国囚禁并杀害,改立卫元君。
公元前239年,秦改下魏国东部领土,设置为东郡,后又以取卫国濮阳一地并入东郡,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县。
公元前209年,卫君被秦二世贬为庶人,卫国世系彻底断绝,卫国最终灭亡。
卫国的疆域在卫康叔时,仅局限在今安阳一带;康伯在位时,卫国向南扩张至今新乡附近。到卫武公时,卫国以卫地(今豫北地区)为中心,疆域面积达到鼎盛。春秋中期,狄人入侵卫国,卫人对中期统治中心的控制力大为减弱。随着三晋的崛起,卫国成为附庸国,疆域日渐削小,主要统治区域在今濮阳市及鹤壁东一区域内。 卫嗣君时期,卫国统辖范围只剩濮阳一地。后濮阳被秦国占有,归为东郡,卫国丧失了所有的辖地。
根据《左传》等史料统计,卫国曾统辖的城邑有近 50 处,多分布于今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及河北南部:
卫国曾统辖城邑区属 | 城邑名 |
今河南境内的卫国城邑 | 顿丘、廪延、牧、共、荧泽、滕、蒲、首止、咸、菟圃、匡、五鹿、敛盂、襄牛、戚、茅氏、丘宫、澶渊、商任、圉、厥慭、瓦、河内、清丘、城鉏、犁、巢、宛濮 |
今山东境内的卫国城邑 | 清、垂、越、鄄、城濮、桃丘、莘、夷仪、羊角、豚泽 |
今河北境内的卫国城邑 | 马陵、商任、新筑、五氏 |
现今地名不详 | 平寿、死鸟、曲濮、铁、鄟泽、鞫居、禚媚杏、外州、郧、少禘、泠、外里 |
时任君王 | 定都 | 历年 |
卫康叔 | 朝歌(今河南淇县) | ?—公元前660年 |
卫戴公 | 曹(今河南滑县东南) | 公元前660—公元前658年,共2年 |
卫文公 | 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北) | 公元前658年—公元前629年,共30年 |
卫成公 | 帝丘(今河南濮阳) | 公元前 629 年—公元前239年,共390年 |
卫君角 | 野王(今河南沁阳) | 公元前239年—公元前209年,共30年 |
卫国地处三省交界处,最鼎盛时,拥有约50座城池,到战国末期衰弱到无足轻重。战国中期时,卫国的领地就仅剩濮阳和蒲阪(今河南长垣)一块,但这里人口稠密,而且卫国还保有一支可以远征的军队。周显王十七年(公元前352年),卫国还参加过齐、宋联军攻魏的行动,说明其有一定的人口基础,至少其人口数在10万左右。
西周时期,实行官爵世袭制,作为周王室的懿亲,卫国同样执行了这套官员世袭的制度,同时,在公室职官的任用上,卫国以宗卿为主,姬姓官员占有垄断性地位,异姓公族,如宁氏、孙氏、石氏、孔氏、公叔氏等,同样在朝廷中拥有很大势力。
卫国主要职官设置类别 | 官职 | 说明 |
治事类职官 | 司徒 | 卫国执政官,主要治理民事,即民众服劳役及军役、百姓的户口事务 |
司马 | 掌卫国军政大权 | |
司空 | 负责水利、土木工程建设等百工的官员 | |
司寇 | 主理刑法诉讼案及纠察之责 | |
事务性职官 | 宗人 | 主管王或国君的宗族事务 |
褚师 | 管理市场的职官 | |
大士 | 司法仲裁官,掌诉讼审判 | |
行人 | 外交事务官,主要负责出使别国 | |
邑大夫 | 县令 | |
太史、祝(大祝)、祝史 | 均为执掌祭祀的官员,级别不同 | |
卜(卜人、簿史) | 卜人师,仆人的官长 | |
师 | 普通乐师 | |
右宰 | 家政官 | |
旅贲 | 国君卫士 | |
左公子、右公子 | 官职名 | |
寺人(侍人) | 国君近侍,通常由阉人担任 |
两周时期的卫国,以农业为本业,丝、麻及漆树的种植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黍、麦、稷、禾、粟、稻也是卫国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
在生产工具及技术上,卫国已实现农业生产工具的多样性,如斧、锛、铲、刀等,而耒和耜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对提高农业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在战国时期也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如青铜农具、铁质农具等。在农耕技术方面,商周时期的卫地人已掌握了挖掘沟洫、引水灌溉、整治土地、培土除草、观象授时等技术,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还采用了抛荒和休耕的方法。农耕方式也逐步由使用人力的耦耕转变为使用畜力的犁耕。
卫国最主要的手工业当属青铜制造业。在1932年至1933年考古发掘的被盗的卫国墓地中,曾出土地青铜礼器16件;鹤壁市庞村西周墓地出发掘出卫国的青铜器物10余件。这些青铜器物采用金属镶嵌工艺,更加精细美观。卫国另一重要的手工业是纺织业,且在织造、染色等方面的技术都有了提高。漆器也是当时发展旺盛的手工业之一,技术上除了彩绘外,还出现了雕花、镶嵌、贴金箔等新兴工艺。辛村卫地墓出土的大量骨器,表明卫国的制骨业、象牙业和玉石业也很发达。
卫国地处中原,介于鲁、齐、晋、郑、宋等大国的包围之中,拥有发展对外商业贸易的绝佳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卫国手工业兴盛发达,促成了卫国商业的兴盛。一些较大的城邑中出现了市场,交易的商品包括珍贵的“宝货”、兵器、牛马、丝帛及奴隶。卫国的濮阳因其交通便捷,成为三晋和齐货物集散的重要地点,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是当时有名的大城市。
考古卫地遗址时,安阳市出土了两批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安阳市西郊出土了4500余枚小方足布,河南浚县小艾庄遗址发现百枚耸肩弧裆尖足布,汲县出土了数量众多的耸肩平首弧裆型尖足空首布,淇县城关镇发现圆肩布,杨庄大队战国墓中出土60枚战国铜币,鹤壁市石林乡狮跑泉村发现3569枚锐角平首布及圆肩弧裆平首布等。这些货币并非都是卫国的货币,但在卫国辖域内发现,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当时卫地商品贸易的发达。
有史料记载的卫国货币主要有两种形态:空首布、方足布、卫釿。空首布是商朝中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首部中空呈銎状。方足布是平首布的一种类型,是战国时期最通行的一种布币,卫国铸造的方足布体型较小。卫釿是卫国首都帝丘铸造的圜钱,圆形圆孔,钱径约34毫米。除此以外,黄金仍是卫国贸易流通和政治活动中的重要媒介。
“郑卫之音”产生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认为是指郑、卫地区的民间音乐,后泛指不同于雅乐、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在《诗经》国风的郑风和卫风的民歌中,不乏有男女逗唱的情歌及描写男女相会或相思之苦的作品,被当时人认为颠覆了礼乐制度;其次,“郑卫之音”源于商地,继承了前朝遗声,又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也因此受到尊崇周礼的儒家学派、魏文侯、齐宣王等多方的批驳。
单从音乐本身而言,“郑卫之音”来源于人民群众广泛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在创作形式、规则、内容等方面更加的丰富新颖,曲调更加优美,反应了当时的人文精神,和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强烈愿望。“郑卫之音”采用新音阶、讲究技巧、多运用繁声促节、音调高昂有力,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一大进步。
卫国受地理环境及频繁内乱的影响,发展缓慢,从建国时的第一流大国,到春秋中后期,沦落为二等国家。此时,寻找盟邦、履行正确的邦交政策对卫国来说尤为重要,但卫国却数次主动发起或参与战争,而又胜少败多,导致国力更加衰败。直到卫文公时,对内恢复经济,对外追随齐国,逐渐扭转了卫国内忧外患的局面,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城濮之战前,齐晋两国自顾不暇,楚国乘机北上,卫国及其他弱小诸侯国纷纷依附于楚国。五鹿之战时,因楚国的援救不及时,卫国退出了楚国阵营,开始坐壁上观。城濮之战后,卫晋两国之间多次冲突,从制裁到反制裁、对抗到和解,在扈之盟后,两国最终走向同盟,卫国以晋国马首是瞻,积极参加晋国主持的每次盟会和征伐。
三晋崛起,晋国实力衰减,卫晋邦交决裂,卫国转头依附于韩赵魏三国,成为其附庸。卫怀君被杀,卫元君继位,作为魏国的女婿,卫国彻底依靠于魏国,成为完整的附庸国,参与魏国抗秦的行动中,直到最终灭亡。
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今河南省),卫国君主的庶孙,人称卫鞅或公孙鞅。后来在秦国因功受封于商邑,被称为商鞅。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第一次主持变法。这次变法主要以恢复农业生产、统一租税制度和人口资源管理为主。公元前350年,商鞅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变法,其内容涉及到废土的复耕、废封建、立郡县、统一度量衡等 。商鞅的两次变法,壮大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也为秦国军事实力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末期的霸主。公元前340年,在商鞅的领导下,河西之战大破魏国,收复河西之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继位后,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
吴起是战国初期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人,早年曾在曾申门下学习儒学,后弃儒学兵,以事鲁国国君,之后又辗转于魏国和楚国。得魏文侯重用,吴起与各诸侯国交战七十六场,全胜六十四场,为魏国拓地千里。吴起还创建了魏武卒,被称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第一支具有职业化和专业性质的部队”,开创了后代募兵制的先河。。公元前389年,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从规肃贵族权臣、整顿吏治、到组建强军之师,使楚国在短期内从积弱走向强盛。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吴起被楚国贵族杀害。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人。早年的吕不韦在各地经商,家财丰厚。后在赵国遇到秦公子异人,吕不韦助其广交朋客,使其被立为秦国嫡子继承人。公元前249年,异人登上王位,封吕不韦为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为相期间,对内实行“德政”,对外采用武力征服,灭掉了东周,设立三川郡等,让秦国版图逐年扩大。公元前247年,嬴政继位,尊吕不韦为相国,称其“仲父”。在辅佐期间,吕不韦派兵征战各国,为秦国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吕不韦为相期间,还组织门下食客编著了《吕氏春秋》一书,集中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神核质。后吕不韦因与秦王政生母之间的不伦关系,被秦王政罢相,遣至河南。秦王政担心他反叛,又让他搬到蜀地。吕不韦担心秦王政最后会诛杀自己,于公元前235年喝毒酒自杀。
荆轲是战国时期卫国人,他为人义气,好武,喜爱结交仁人志士,年少时曾游历各国。后在田光的引荐下,结识了燕太子丹,燕太子本是秦国的质子,因不满秦王政的不善对待而逃回燕国。此时秦国正逐步吞并各国领土,危及燕国,燕国力弱,无法正面抗秦,因此燕太子丹想请刺杀荆轲秦王政以缓解危机。荆轲最初婉拒了太子丹的请求,直到秦国吞并了赵国、逼近燕国南境时,荆轲才松口,并提出拿樊於期的首级作为入秦的凭证。荆轲出发去往秦国时,太子丹及一众人身着白衣,在易水河畔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谣为他壮行。到达秦国后,荆轲以向秦国称臣、献樊於期首级和督亢地图为由,进入了秦宫。在秦王为燕国使者举行的欢迎仪式上,荆轲带着装有樊於期首级的匣子进入宫殿,随后又呈上地图。当卷轴打开到尽头时,匕首露出,荆轲趁机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拿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反应及时,挣断衣袖仓惶绕柱而逃,荆轲穷追不舍。经众大臣提醒,秦王抽出背后的剑击伤荆轲,又砍断他的左腿,最后被侍卫击杀而死。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因此迁怒燕国,并发兵伐燕。公元前222年,燕国被灭,只留下了一个“荆柯刺秦王”的典故。
国君 | 名字 | 在位时间 | 在位年数 | 备注 | 大事件 |
卫康叔 | 卫封 | 不详 | — | 周文王第九子 | |
卫康伯 | 卫髡 | 不详 | — | 卫康叔之子 | |
卫考伯 | 卫徂 | 不详 | — | 卫康伯之子 | |
卫嗣伯 | 卫恁 | 不详 | — | 卫考伯之子 | |
卫疌伯 | 卫封 | 不详 | — | 卫嗣伯之子 | |
卫靖伯 | 卫洛 | 不详 | — | 卫疌伯之子 | |
卫贞伯 | 卫奭 | 不详 | — | 卫靖伯之子 | |
卫顷侯 | 卫岫 | 不详 | 12 | 卫贞伯之子 | |
卫釐侯 | 卫甸 | 公元前853年—公元前813年 | 42 | 卫顷侯之子 | 共和行政 |
卫共伯 | 卫余 | 公元前813年—公元前812年 | 2 | 卫釐侯之子 | |
卫武公 | 卫和 | 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 | 55 | 卫釐侯之子,卫共伯之弟 | 前771年 赶走犬戎 |
卫庄公 | 卫扬 | 公元前758年—公元前735年 | 23 | 卫武公之子 | |
卫桓公 | 卫完 | 公元前735年—公元前719年 | 16 | 卫庄公之子 | 前723年郑人伐卫 前721年 卫人伐郑 前720年郑人伐卫牧 前719年 州吁之乱 |
卫前废公 | 卫州吁 | 公元前719年 | 未改元 | 卫庄公之子,卫桓公之弟 | |
卫宣公 | 卫晋 | 公元前719年—公元前700年 | 19 | 卫庄公之子,卫桓公之弟 | 前718年北制之战 |
卫惠公 | 卫朔 | 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96年 | 4 | 卫宣公之子 | |
卫君黔牟 | 黔牟 | 公元前696年—公元前688年 | 9 | 卫宣公之子 | |
卫惠公 | 卫朔 | 公元前688年—公元前669年 | 20 | 卫宣公之子 | 前679年鄄之会 |
卫懿公 | 卫赤 | 公元前668年—公元前660年 | 9 | 卫惠公之子 | 前660年赤狄灭卫 |
卫戴公 | 卫申 | 公元前660年 | 1 | 卫昭伯之子 | |
卫文公 | 卫毁 | 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35年 | 25 | 卫宣公之孙 | 前658年迁楚丘 前655年召陵之盟 前651年葵丘会盟 前644年韩原之战 |
卫成公 | 卫郑 | 公元前634年—公元前632年 | 3 | 卫文公之子 | 前632年城濮之战 前629年迁帝丘 前625年垂陇之盟 前620年扈之盟 前612年新城之盟 |
卫中废公 | 瑕 | 公元前632年—公元前630年 | 2 | 卫成公之弟 | |
卫成公 | 卫郑 | 公元前634年—公元前600年 | 31 | 卫文公之子 | |
卫穆公 | 卫遫 | 公元前599年—公元前589年 | 11 | 卫成公之子 | 前596年清丘之盟 |
卫定公 | 卫臧 | 公元前588年—公元前577年 | 12 | 卫穆公之子 | 前578年弭兵之盟 |
卫献公 | 卫衎 | 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59年 | 18 | 卫定公之子 | 前575年鄢陵之战 |
卫殇公 | 卫秋 | 公元前558年—公元前547年 | 12 | 卫定公之弟 | |
卫献公 | 卫衎 | 公元前546年—公元前544年 | 3 | 卫定公之子 | |
卫襄公 | 卫恶 | 公元前543年—公元前535年 | 9 | 卫献公之子 | |
卫灵公 | 卫元 | 公元前534年—公元前493年 | 42 | 卫襄公之子 | 前529年平丘之盟 |
卫出公 | 卫辄 | 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80年 | 13 | 卫庄公之子 | 前484年艾陵之战 |
卫庄公 | 卫蒯聩 | 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78年 | 3 | 卫灵公之子 | |
卫君斑师 | 卫斑师 | 公元前478年 | 1 | 卫襄公孙 | |
卫后废公 | 卫起 | 公元前477年 | 1 | 卫灵公之子 | |
卫出公 | 卫辄 |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56年 | 7 | 卫庄公之子 | |
卫悼公 | 卫黔 | 公元前455年—公元前451年 | 5 | 卫灵公之子 | |
卫敬公 | 卫弗 | 公元前450年—公元前432年 | 19 | 卫悼公之子 | |
卫昭公 | 卫纠 | 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6年 | 6 | 卫敬公之子 | |
卫怀公 | 卫亶 | 公元前425年—公元前415年 | 11 | 卫昭公之子 | |
卫慎公 | 卫颓 | 公元前415年—公元前373年 | 42 | 卫敬公之孙 | |
卫声公 | 卫训 | 公元前372年—公元前362年 | 11 | 卫慎公之子 | |
卫成侯 | 卫遫 | 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3年 | 29 | 卫声公之子 | 前346年,卫国被贬为侯,臣属三晋 |
卫平侯 | 子南劲 | 公元前332年—公元前325年 | 8 | 卫成侯之子 | |
卫嗣君 | 子南玉 | 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84年 | 42 | 卫平侯之子 | 前286年左右,削侯为君 |
卫怀君 | 子南成 | 公元前282年—公元前253年 | 30 | 卫嗣君之子 | |
卫元君 | 子南髡 | 公元前252—公元前230年 | 23 | 卫平候之子,卫嗣君之弟 | 前241年迁居野王 |
卫君角 | 子南角 | 公元前229年—公元前209年 | 21 | 卫元君之子,被秦二世废为庶人 | 前209年,二世废卫君角为平民,卫国灭亡 |
辛村遗址位于河南浚县,首次发掘是在1932年,直到2017年,共经历了四次发掘,发掘出大型墓 8 座(均为带双墓道的中字型土坑竖穴墓)、中型墓 6座、小型墓 54 座及车马坑 2 座、马坑 12 座。考古专家从出土的甲泡上的铭文“卫师昜”推测出,此墓群应为西周时代到东周初年卫国公室的埋葬地。学者张应桥则认为,该墓地是卫国第二代国君卫康伯的陪葬墓地。
辛村遗址在以辛村墓地为中心的淇河沿岸地区,这片区域有明显的的功能分区:制骨作坊区(辛村天桥西地点)、铸铜作坊区(福兴寺南地点)、一般性居住遗址(草莓园地点)、周人军士墓(辛村北地点、西大坡墓群、杨晋庄墓地)等,各个区域间以空白地带相间隔。在辛村遗址,有西周时期铸造青铜鼎的陶范及炉渣,马坑等祭祀类遗存,还有陶支垫、陶拍等大量制陶工具和牛骨、鹿角等骨料及骨制工具。学者陈康认为辛村遗址应是卫国第二个都城“淇卫”的所在地。
高城遗址位于河南濮阳县城东南五星乡高城村,是一处总面积约 916 万平方米的东周时期城址,后经专家认定,该城应是东周时期卫国的都城帝丘。整个城址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保存高度约6—9米。大城内有内城,内城内有多处宫殿遗迹。发掘时分别在城址北墙和南墙开挖 3 条及 2 条探沟,探沟内出土有龙山、二里头、殷墟及东周、汉代的文化遗存,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陶具遗物。
戚城是春秋时期卫国边陲的军事重镇,其遗址位于濮阳市,整体平面呈长方形,四角为圆形,城内总面积达14.4万平方米,遗址地面仍保存有当时的古城墙遗迹。遗址内发现了龙山文化的遗迹和遗物。
又名淇卫。
[b]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
[c]《毛诗·邶风·旄丘序》:旄丘,责卫伯也。狄人追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黎之臣子以责于卫也
[d]《史记》载为:釐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据后世考证,此事发生在釐侯十三年,卫国派出的共和行政者为共伯和,即后来的卫武公。
[e]卫国的官名。
[f]《左传·定公四年》: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阎之土。
[g]《韩非子》: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因事关市,以金与关吏,乃舍之。
[h]曾申,春秋时期学者、思想家,儒家古圣先贤曾参第二子。
新亚洲娱乐(英文名:ASIA ENTERTAINMENT GROUP LIMITED,全称:新亚洲娱乐联盟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从事戏剧制作人及杂项戏剧服务为主的企业,成立于1999年,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旗下分公司包括虎威艺能创作有限公司(TGS HK)、稻草人娱乐创作社(Scarecrow Entertainment)、虎威王朝音乐创作股份有限公司(TGS Music)、虎威活力娱乐传播有限公司(TGS Taiwan)、AK Entertainment(Korea)以及AEG Korea等。
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又称孟买敏感指数)为印度最被广泛使用的指数,为投资印度的重要参考指标,是由孟买证券交易所发行。由于各类媒体提到的“印度股市”,实际上都是孟买股票交易所,因此,该交易所的SENSEX-30指数几乎成了印度股市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