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是国民经济五大核算的核心内容,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象,其有关数据就像灯塔一样,帮助政策制定者引导经济向着主要的经济目标发展。GDP在衡量社会福利水平方面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它只能表明产品与劳务的数量,虽然这是提高居民福利水平最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全部因素。
基本属性 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活动的基本总量,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的核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是国民经济五大核算的核心内容。’
理解这一含义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 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产量获得的。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最终产品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继续投入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
3.GDP是一个流量的概念。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不断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GDP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流量变量之一,它告诉人们每一单位时间内经济的循环流程中有多少货币在流动。
4. 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出售的最终产品价值。
5.计算GDP时要剔除非生产性交易。 非生产性交易通常分为两大类:一是纯财务交易;二是旧货的销售。因为GDP要测量的是当年度的生产,所以这些非生产性交易应当扣除。GDP只同新的或本期的生产有关。
实际GDP与名义GDP 概念
名义GDP: 以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销售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 以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报告期产量×基期价格。选定某年为基期,用计算期同基期比较的物价指数的变动来剔除隐含在名义GDP里的物价变动,由此得出的GDP称为按基期货币计算的实际GDP。
区分与关系
一国GDP的变动由价格和产量两因素造成,为弄清GDP究竟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变动,需要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实际GDP和名义GDP通常是不等的,名义GDP会因通货膨胀引发的价格变动而变动,实际GDP则是剔除了物价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多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相差一个通货膨胀率。
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名义GDP-通货膨胀率 = 实际GDP
一般认为,一国生活水平依赖于该国实际人均GDP。实际人均GDP提高,意味着人们能够购买到他们所需要的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进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
用途 作用 1.GDP 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判断其经济总体实力和经济发展的快慢。
对 GDP 衡量经济状况的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给出这样的评价,说 GDP 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2.GDP 可用来进行经济结构分析,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从生产角度看,GDP 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即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使用角度看,GDP 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即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及其具体构成项目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重,对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消费、投资和进出口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GDP 可与相关指标结合,计算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他指标。
首先,GDP 与人口指标相结合可以计算人均 GDP,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把各国的人均 GDP 转换成美元,则可进行国际比较;另外,通过现价 GDP 和不变价 GDP 能够计算 GDP 缩减指数,它通常被视为一个口径更全的通货膨胀率,反映一个国家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
4.GDP 能够影响一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GDP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决定了该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和享受的优惠待遇,决定了该国在国际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近年来,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与中国近年来 GDP 总量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是分不开的。
特性 可比性
国内生产总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它用来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许多国家都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因而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局限性
GDP统计的是一国生产的产品与劳务的总和,也就是统计所生产出来的财富总和。生产的财富越多,人民的生活水平自然就越高,所以GDP是衡量一个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最好的指标。但是GDP这个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很多东西没有统计在内,因此对福利水平的评价是不完善的。
第一,关于休闲的问题。 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时间,投人的时间越多产量也就越大,同时闲暇的时间也就越少。GDP只统计了生产时间内的成果,而没有关注生产者的休闲时间,因此在反映福利水平方面是不完善的。
第二,关于非市场活动的价值。 GDP所统计的是用市场价格衡量的物品与劳务,所以没有经过市场交易的活动就没有被统计在内,而这些虽然没有经过市场交易的活动对于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关于环境的问题。 经济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的污染,而这种污染就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但GDP的统计中反映不出这些问题。
第四,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 GDP只反映出了生产出来的物品与劳务,并不能反映这些劳务在居民之间是如何分配的,而分配是否公平对社会福利水平也有很大的影响。
核算方法 GDP可以从生产、支出和收入三方面来衡量。相应的有三种常用的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支出法”和“收人法”。这三种方法衡量的结果从理论上讲应当是一致的。
生产法 概念: 生产法也称为增值法,是指把各个生产阶段的增加值加总核算GDP方法。增加值是企业在生产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新增加的价值,等于企业产品总价值减去中间产品的成本。
对应的表现形态: 价值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公式: 国内生产总值=
各部门增加值= (各部门总产出+各部门的中间消耗)支出法 概念: 支出法核算GDP是通过核算一定时期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来计算GDP的方法。谁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者,经济学家将之归纳为四类: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购买者。与这四类最终用户相对应的是四类支出行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
对应的表现形态: 产品形态。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价值。
公式: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收入法 概念: 收入法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对应的表现形态: 收入形态。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公式: 国内生产总值=雇员报酬+固定资产消耗+生产和进口税净额+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理论上讲,三种算法得出的数据结果应当一致,但由于不同算法的数据来源不同,其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这是正常的现象。
在中国,季度GDP 以生产法为基础进行核算,年度GDP 采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这两种方法进行核算。在实际运用中,生产法和收入法核算的是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农业、工业等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主要运用生产法来计算,服务产业等部门的增加值主要通过收入法核算,因此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的GDP一致,而大多数情况下支出法计算的GDP却与二者不同。
GDP与GNP 关联 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收入
=GDP+本国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如果某国的GNP>GDP,表明:该国公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
由于统计上的原因,GDP比GNP更能体现出一国经济的规模和实力,所以,GNP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从而使GDP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总产出指标。
GDP只是我们社会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测度,它还远远不是人们福利的测度;但是,作为人们一般物质福利的测度而言,它还是一个比较有用的概念。
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简称GDP) 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GDP是指本国与外国居民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 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本国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GNP的一部分可以来自国外。
中国GDP及其核算方法发展史 中国GDP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工业基础仍然薄弱。
1952年,中国GDP总量为679亿元。
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成为工业化的起点。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时,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069亿元,GDP绝对值比1952年时增加了57%。
1960年GDP总量达到1457亿元后,经历了两年连续下行,1962年回落至1151亿元,至1964年才重新达到1455亿元。
1966年,GDP总量达到1873亿元。不过,1967~1968年连续两年GDP总量减少,到1969年得以恢复,达到1945亿元。
1967年至1976年,我国社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6.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5%,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3.3%。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之后连续跨越,1986年上升到万亿元,1991年上升到2万亿元,2001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6年超过20万亿元。
2017年中国GDP总量首次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2018年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202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100万亿元,2022年中国GDP总量为121万亿元。
各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世界排名前40名一览表(现价美元)国家
最新数据年份
最近数值(百万)
美国
2022
25,462,700.00
中国
2022
17,963,170.52
日本
2022
4,231,141.20
德国
2022
4,072,191.74
印度
2022
3,385,089.88
英国
2022
3,070,667.73
法国
2022
2,782,905.33
俄罗斯联邦
2022
2,240,422.44
加拿大
2022
2,139,840.02
意大利
2022
2,010,431.60
巴西
2022
1,920,095.56
澳大利亚
2022
1,675,418.67
韩国
2022
1,665,245.54
墨西哥
2022
1,414,187.19
西班牙
2022
1,397,509.27
印度尼西亚
2022
1,319,100.22
沙特阿拉伯
2022
1,108,148.98
荷兰
2022
991,114.64
土耳其
2022
905,987.82
瑞士
2022
807,706.04
波兰
2022
688,176.61
阿根廷
2022
632,770.28
瑞典
2022
585,939.17
挪威
2022
579,267.37
比利时
2022
578,604.10
古巴
2021
545,217.90
爱尔兰
2022
529,244.87
以色列
2022
522,033.45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022
507,534.92
泰国
2022
495,340.59
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2014
482,359.32
尼日利亚
2022
477,386.12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2022
476,747.72
奥地利
2022
471,400.07
新加坡
2022
466,788.54
孟加拉国
2022
460,201.00
越南
2022
408,802.38
马来西亚
2022
406,305.92
南非
2022
405,869.72
菲律宾
2022
404,284.33
从最新全年数据看,美国以25.46万亿美元的成绩在全球领跑;中国国经济规模大约为18万亿美元,排第二;第三是日本,GDP接近4.23万亿美元。德国2022年GDP略微超过4.07万亿美元,全球第四;印度GDP接近3.38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五。之后是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巴西、澳大利亚、韩国、墨西哥等。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公布的最终修正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2%,较此前第二次估算的数据上调0.7%,GDP扩大至64811亿美元,再度位居全球各国之首。
中国2023年一季度GDP为41620亿美元,继续排第二名。2023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
日本2023年一季度GDP修正值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实际GDP比上季度增长0.7%,换算成年率为增长2.7%,修正后的GDP总值为10792亿美元。
2023年第一季度,德国在高通胀影响下,按市场价格衡量的GDP扩张至9978.6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
2023年第一季度,印度GDP同比上涨6.1%,增幅第一,完成的一季度GDP约为8731亿美元,在全球排第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