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疱疹(pompholyx)又称出汗不良性湿疹,是一种手足对称性、复发性水疱脱屑型疾病,属于手部湿疹的特殊类型,多见于青中年。好发于掌跖和指(趾)侧缘,对称性分布。皮损为深在的针尖至粟粒大小水疱,内含清澈或浑浊浆液,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脱皮,常露出红色新生上皮,薄而嫩,此时常感疼痛,周围皮肤正常。汗疱疹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刺痛及烧灼感。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手足多汗、汗液潴留于汗管内,接触镍、铬等金属过敏、精神因素等有关。病程慢性,常每年春、夏、秋季定期反复发作。一般于春末夏初开始发病,夏季加重,入冬自愈。一般通过临床症状,结合皮肤镜、斑贴试验等检查可确诊该病,治疗包括内服药物和局部外用药物。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汗疱疹的:病因、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预后、历史等介绍

中文名

汗疱疹。

外文名

pompholyx。

主要症状

皮损为对称性分布的水疱、干燥后脱屑等。

医学专科

皮肤性病科。

常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手足多汗、汗液潴留于汗管内,接触镍、铬等金属过敏、精神因素等有关。

诊断指标

皮肤镜检查可确定是否存在真菌;对镍、铬等金属系统性过敏的患者,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

相关药物

泼尼松、炉甘石洗剂等。

ICD10编码

L30,1

ICD11编码

EA85.0

病因

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手足多汗、汗液潴留于汗管内,接触镍、铬等金属过敏、精神因素等有关。

  • 汗疱疹是湿疹的一种特殊表现。

  • 精神因素:是发病因素之一,焦虑不安或情绪紧张可引起汗疱疹出现,患者常有由于精神紧张所致的手足多汗症。

  • 藓菌疹:约10%汗疱是藓菌疹的表现之一,尤其手汗疱疹常由于足癣的存在。

  • 出汗不良:由于汗管不通畅,出汗过多而潴留于汗管内,于是形成汗疱。

  • 金属过敏:与镍、铬等金属的系统性过敏有关。

流行病学

  • 该病多见于青中年,好发于掌跖和指(趾)侧缘,对称性分布。

  • 该病常每年春、夏、秋季定期反复发作。一般于春末夏初开始发病,夏季加重,入冬自愈。

病理生理学

该病一种组织变化是类似湿疹,棘细胞层显著水肿而有水疱,真皮浅部有炎症浸润。另一种组织变化是水疱和汗腺管通连。

临床表现

该病皮损好发于掌跖和指(趾)侧缘,对称性分布的水疱、干燥后脱屑,常每年春、夏、秋季定期反复发作,入冬自愈。

主要症状

  • 好发部位:好发于掌跖和指(趾)侧缘,为分散或成群发生于手掌、手指侧面及指端,少见于手背、足底,常对称分布。

  • 皮损特点:皮损为深在的针尖至粟粒大小水疱,内含清澈或浑浊浆液,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脱皮,常露出红色新生上皮,薄而嫩,此时常感疼痛,周围皮肤正常。汗疱疹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刺痛及烧灼感,病程持续数周或数月,可自愈。常每年春、夏、秋季定期反复发作。

其他症状

患者往往手掌或足底多汗,少数患者因搔抓而有化脓性继发感染。

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汗疱疹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对镍、铬等金属系统性过敏的患者,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

体格检查

该病常每年春、夏、秋季定期反复发作。皮损好发于掌跖和指(趾)侧缘,为对称性分布的水疱、干燥后脱屑、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刺痛及烧灼感等症状,可伴手足多汗。

检查项目

实验室检查

  • 皮肤镜检查:该病常是一种癣菌疹,皮肤镜是一种能放大数倍至数十倍,观察活体表面及其下亚微结构和病理变化的相关表现。比肉眼所见的形态更为精细。通过皮肤镜观察是否存在真菌。

  • 斑贴试验:斑贴试验是将少量接触性变应原直接接触皮肤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在局部诱发轻度的接触性皮炎,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对该变应原过敏的检查项目。对镍、铬等金属系统性过敏的患者,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水疱型手癣

  • 相似点:二者都有水疱。

  • 不同点:水疱型手癣常先有足癣再有手癣,多为一侧性,一般不对称,可侵犯指甲引起甲癣,侵犯到手背,引起边缘清晰成弧形的皮损,真菌检查阳性;而汗疱疹好发于掌跖和指(趾)侧缘,对称性分布。水疱内含清澈或浑浊浆液,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脱皮,常露出红色新生上皮,薄而嫩,此时常感疼痛,周围皮肤正常。斑贴试验可用于检测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有助于诊断。

疱疹型皮癣菌疹

  • 相似点:二者都有水疱。

  • 不同点:疱疹型皮癣菌疹水疱较浅,疱壁较薄,常有活动的皮癣菌病灶,病灶治愈后癣菌疹即自愈,癣菌素试验阳性;而汗疱疹对称性分布,水疱内含清澈或浑浊浆液,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脱皮,常露出红色新生上皮,薄而嫩,此时常感疼痛,周围皮肤正常。斑贴试验可用于检测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有助于诊断。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 相似点:二者都有水疱。

  • 不同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皮损表现主要是表皮剥脱,无明显的深在性小水疱;而汗疱疹水疱内含清澈或浑浊浆液,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脱皮,常露出红色新生上皮,薄而嫩,此时常感疼痛,周围皮肤正常。

治疗

治疗包括内服药物和局部外用药物。

内服药物

  • 抗组胺药:瘙痒者口服抗组胺药来控制。

  • 糖皮质激素:汗疱疹严重时,短期口服泼尼松可迅速起效。

  • 镇静药:对情绪紧张的患者可适当应用镇静药。

局部外用药物

  • 早期水疱性损害的治疗以干燥止痒为主,可外用1%炉甘石洗剂外搽。

  • 开始脱皮时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或软膏、曲安奈德尿素软膏等。

  • 局部反复脱皮、干燥疼痛者,可外用2%~5%水杨酸软膏、10%尿素脂等。

  • 手足有汗疱尤其多汗时,每日1:5000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半个小时可有益。

预防

  • 汗疱疹属于手部湿疹的特殊类型,常每年春、夏、秋季定期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发生和复发非常重要,尽可能寻找本病的发生原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避免热水烫洗、暴力搔抓等)。

  • 注重个人卫生,改善卫生环境,减少出汗。

  • 避免接触镍、铬等金属,出现过敏。镍可存在于食物中(如茶、罐头水果、蔬菜及某些海鲜),汗疱疹偶然是对某种食物过敏的表现。

预后

  • 该病入冬自愈。汗疱疹一般在发生后数周就会痊愈,只有少数患者会一年四季反复发作,甚至留下慢性湿疹或者细菌、真菌感染等并发症。

  • l该病常是一种癣菌疹,治愈足癣等后,汗疱可自然消失。

历史

汗疱疹属于手部湿疹的特殊类型,湿疹这一名词已沿用很久,中医也早有描述。

湿疹源于公元543年从希腊词ekzein而来。意为“沸腾”,“冒气泡”。历史上,皮肤病学家是从形态学的描述来命名并认识皮肤病的,而且绝大部分命名仍沿用。“湿疹”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科学的发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许多有湿疹样表现的疾病,病因查清或有特定的表现,而逐步从“湿疹”区别出,成为独立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