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在16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一部富有童话色彩的浪漫喜剧,运用超越时空限制和设置悬念等艺术手法,讲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文主义关怀。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仲夏夜之梦的:创作背景、剧情简介、角色介绍、作品赏析、重要演出、作品评价、价值与影响等介绍

中文名

仲夏夜之梦

英文名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创作年代

1595或1596年

起源地

英国

主要角色

赫米娅、拉山德、狄米特律斯、海伦娜、迫克等

所属剧种

戏剧

编剧

威廉·莎士比亚

简介

《仲夏夜之梦》讲述了古希腊的雅典城中,赫米娅的父亲希望女儿嫁给狄米特律斯,她与相爱拉山德逃至城外的森林里。赫米娅的好友海伦娜爱着狄米特律斯,她将消息透露给了狄米特律斯,于是他们也先后来到森林。在精灵迫克的乱点鸳鸯谱之下,拉山德和迪米特律斯都爱上了海伦娜,后来仙王解除了拉山德的魔法,两对青年都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仲夏夜之梦》是想象和现实完美融合的一部作品,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想象将现实社会转移到古希腊时代以及将仙灵与人融合,创造出了超越时空的奇幻喜剧。是莎士比亚最富有想象力、喜剧最受欢迎的喜剧作品之一,是精彩剧目与舞台艺术的融合, 曾在英国、西班牙、中国等多国剧院轮番上演,并且激发了后世多部精彩电影作品的诞生。

创作背景

《仲夏夜之梦》创作于16世纪90年代,正是英国历史上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英国的政治基本上比较安定、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英国的中产阶层市民文化有较大的发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戏剧的繁荣。戏剧的发展大大宣传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使人们抛弃了中世纪的“原罪”思想,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对人生和现世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当时的人们崇尚人文主义精神,极力想要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通过宗教批判和人类反省方面的思考展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性复苏的欲望和人文主义者的深层集体心理。

剧情简介

  • 第1幕

希腊王爵忒修斯和女王希波吕忒婚礼将至,年轻的赫米娅与拉山德陷入爱海,但在古希腊时家庭对女儿的婚姻有权决定,赫米娅的父亲伊吉斯希望将她嫁给狄米特律斯。此抉择使赫米娅陷入两难境地:嫁给狄米特律斯,或面临死刑或修道院生活。为逃避命运,赫米娅与拉山德决定逃至森林。赫米娅的密友海伦娜曾与狄米特律斯相恋,如今依旧怀有对狄米特律斯的情感。海伦娜将这一情报告诉了狄米特律斯,随后两人也前往森林。

仲夏夜之梦

  • 第2幕

仙女之王奥布朗与女王提泰妮娅来到雅典的森林,远离尘嚣。然而,两位王者之间的情感出现了裂缝。奥伯伦为了惩罚泰坦尼亚,令名为迫克的淘气精灵去采摘一种特殊花的汁液,这种汁液滴在眼睛上,会让人无法自控地爱上她所见的第一个人或生物。巧合的是,仙王得知了海伦娜对狄米特律斯的情感,因此他命令迫克将花汁滴在狄米特律斯的眼睛上。当提泰妮娅被她的仙女哄睡时,奥布朗偷偷靠近她,把花汁淋在她的眼睛上。夜幕降临,拉山德和赫米娅进入森林后迷失了方向,选择在树林睡一晚。帕克偶然发现了这两个人,把拉山德误认为是德米特里厄斯,并将爱情果汁涂在了拉山德的眼睛上。海伦娜偶然路过,唤醒了拉山德,拉山德很快爱上了她。海伦娜认为拉山德在嘲笑她失去了狄米特律斯,便逃跑了。当赫米娅从噩梦中醒来时,拉山德已经不在身旁。

仲夏夜之梦

  • 第3幕

奥布朗察觉到狄米特律斯仍紧随赫米娅,于是不假思索地将花汁滴在了狄米特律斯的眼睛上。当狄米特律斯苏醒后,他的目光扫过海伦娜,立刻陷入了对海伦娜的狂热爱慕之中。在这魔法的影响下,两个男人均深陷于对海伦娜的情感,然而海伦娜却确信她的追求者们在戏弄她。就在此时,赫米娅找到了拉山德,并质问他为何离开她。然而,拉山德却声称他从未爱过赫米娅。此话一出,情况很快演变成了两位女士之间的争吵。海伦娜指责赫米娅戏弄她,而赫米娅则愤怒地指责海伦娜夺走了她的爱人拉山德。突然间,奥布朗干预了局面,解除了拉山德的魔法束缚。这一解咒之举打破了之前的错综情感纠葛。

仲夏夜之梦

  • 第4幕

奥布朗解除了除狄米特律斯以外的所有人的魔法。四名年轻人从森林的空地上被唤醒,由于狄米特律斯不再对赫米娅怀有情感,忒修斯撤销了伊吉斯的要求,改为举行一场集体婚礼。两对年轻的恋人都感到愕然,认为之前的一切如同一场奇幻的梦境。

  • 第5幕

忒修斯、希波吕忒以及那两对恋人欣然观赏了一场滑稽的戏剧演出。演出结束后,奥布朗、提泰妮娅、迫克以及其他仙女一同祝福了在场的众人,祝愿他们好运。在所有其他角色离开后,迫克留下了一个隐晦的暗示,暗示观众所经历的一切可能只是一场梦境。

仲夏夜之梦

角色介绍

角色列表

角色

角色介绍

赫米娅

伊吉斯之女,恋拉山德

拉山德

恋赫米娅

狄米特律斯

恋赫米娅

海伦娜

恋狄米特律斯

迫克

又名好人儿罗宾

奥布朗

仙王

提泰妮娅

仙后

波顿

织工

忒修斯

雅典公爵

伊吉斯

赫米娅之父

菲劳斯特莱特

忒修斯的掌戏乐之官

昆斯

木匠

斯纳格

细工木匠

弗鲁特

修风箱者

斯诺特

补锅匠

斯塔佛林

裁缝

希波吕忒

阿玛宗女王,忒修斯之未婚妻

豆花

小神仙

蛛网

小神仙

飞蛾

小神仙

芥子

小神仙

主要人物

赫米娅

《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是雅典城邦中伊吉斯的女儿,身居上流社会的年轻女性。尽管她的父亲决定将她嫁给狄米特律斯,但她却秉持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拉山德坠入爱河。为了跟随她的爱人,赫米娅毅然决然地与父亲断绝关系,并与拉山德私奔到森林中。

仲夏夜之梦

然而,在森林中,拉山德因为迫克的魔法而误爱上海伦娜,使得赫米娅感到愈发嫉妒。在情感的冲动之下,赫米娅甚至发出了一番怒斥,声称:“虽然身形娇小,但我的指甲依然能够挖出你的眼珠!”然而最终,随着拉山德魔法的解除,赫米娅与拉山德的关系重新修复,两人重归于好。

迫克

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借用了英国民间传说中的迫克这一角色,将其名字和基本特征融入故事中。他将恶童迫克与洒扫精灵好人罗宾合二为一,创造出一个爱恶作剧但性格温和的精灵角色。在剧中,迫克按照仙王的指示施法,原本是为了对狄米特律斯施法,然而却因为误操作而施加到了拉山德身上。不仅如此,他还根据命令对仙后施下魔法,后来还以捉弄波顿为目的,将他变成了一头驴子。

仲夏夜之梦

海伦娜

海伦娜在爱情面前表现得勇敢主动,毫不犹豫地去追求自己的感情。她毅然主动地向狄米特律斯坦露了内心真情,但她也深知这段感情的走向并不完全掌握在她自己手中,而是取决于狄米特律斯的选择。

为了引起狄米特律斯的好感,海伦娜不得不向他透露了赫米娅的下落。然而,在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都因魔法影响而爱上她时,海伦娜却将这一情景误解为赫米娅、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在戏弄她,导致她与嫉妒中的赫米娅发生争执。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狄米特律斯的魔法并未解除,海伦娜最终与狄米特律斯相爱,两人走到了一起。这展现了海伦娜在爱情中的坚持和付出,以及最终获得幸福的结果。

仲夏夜之梦

作品赏析

《仲夏夜之梦》 是想象和现实完美融合的一部作品,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想象将现实社会转移到古希腊时代以及将仙灵与人融合,创造出了超越时空的奇幻喜剧。《仲夏夜之梦》将虚幻与现实相结合,在展现勇敢追爱、突破传统的主题的同时暗讽恋爱带来的理性缺失。莎士比亚始终在告诫读者不要因为爱情而失去自我,一味地陷入理想化怪圈只会显得可笑。莎士比亚运用独到的创造性大胆地实现戏剧情节描述的创新,推动着欧洲文艺复兴进入一个全新的创造性阶段,具有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大作用。鼓励人性的发展,尊崇人性的自由,发现人性的光辉。

语言特色

荒诞对话

《仲夏夜之梦》并非单方面强化喜剧元素,而是将喜剧凌驾于剧作空间结构之上,提升该部作品整体的艺术格调。尤其对荒诞幽默、黑色幽默对话内容设计,使该部作品承载一定时代愿景。这其中,莎士比亚并未采取较为强势艺术表达方式,而是基于含蓄、委婉的艺术创作,实现对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画卷的描绘。

语言铺垫

《仲夏夜之梦》对于人物的性格及角色特点的刻画,通常采用语言铺垫的方式加以修饰,通过第三方视角的语言陈述,对事件本身的复述,在确保观众能充分理清人物的关系的同时,更好保持喜剧艺术多元化语言特点。这一方式,既提高喜剧艺术观赏效果,又让观众能从不同角度欣赏喜剧艺术对语言内容应用,通过前期阶段语言铺垫,突出事件整体主体节奏。

艺术手法

环境烘托

《仲夏夜之梦》浪漫环境氛围烘托,并非单方面强化对观众的环境感染力,而是利用浪漫环境氛围提高喜剧作品的沉浸感,传递作品的中心思想,这也为艺术表演预留了足够的实际空间,从而加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森林精灵迫克对于烘托浪漫氛围起到关键作用,而虚幻梦境的呈现,恰恰对应女主人公的理想与现实。因此,《仲夏夜之梦》对于浪漫氛围的烘托,其目的不仅是引起观众思想共鸣,同时也是其融入多元化喜剧表达技巧的重要切入点。

仲夏夜之梦

以物喻人

《仲夏夜之梦》中以物喻人尤为常见,其中蛛网、飞蛾等生物存在,其意义在于对人性善良的比喻。精灵扮演的角色,并非单方面叙述自身目的,同时也是对人性价值的反面隐喻,善良与爱慕同时存在于蛛网、飞蛾的角色背景,精灵充分契合调和氛围及控制喜剧节奏的作用。正是由于《仲夏夜之梦》通过精灵这一语言介质对信息传递,使该作品的反讽效果得到充分提高,对后续阶段更好进行语言艺术呈现进行充分铺垫。

暗喻、隐喻及比喻,是文艺复兴时代戏剧艺术主要表达方式。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对于暗喻及比喻等艺术表达方式的运用,则是采用分段式设计。在通篇的对话方面,该戏剧作品对于暗喻、比喻运用相对较少,但对部分重点人物对话内容方面,则大量运用高密度语言比喻,使该戏剧整体结构更为紧密,对于事件本身的叙述的也更富有艺术色彩。

情节设置

超越时空限制

《仲夏夜之梦》写作于16世纪90年代,虽然故事背景是古希腊时期的雅典,讲述了在古希腊雅典城中追逐爱情的喜剧故事。但是剧中处处体现出莎士比亚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因此,这部戏剧使用了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手法,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封建统治与人文主义的冲突,突出了莎士比亚要表达的是女性有权利追求自由的爱情、享受平等的待遇的中心思想。

三重世界

《仲夏夜之梦》 中,出现了具有奇幻色彩的仙境、精灵以及各种各样的仙灵。奇幻色彩也可以称之为“童话色彩”。精灵、仙王与仙后,再加上主角赫米娅、拉山德等人物以及驴首人身的怪物都在同一时空、同一场景中出现。这种三重世界以及仙、人、怪的融合让整部戏剧超出了现实世界,最后由“梦”来解释。不仅 《仲夏夜之梦》 的故事人物充满了奇幻色彩,其故事情节也充满了奇幻色彩。例如,淘气精灵将花汁滴错了对象,“乱点了鸳鸯谱”,差点将相爱的赫米娅和拉山德拆散。《仲夏夜之梦》 也许就是个充满喜感的梦,梦醒了梦中的感觉还在,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爱情谁也不能左右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

巧设情节

《仲夏夜之梦》 一出场就直接展现了女儿与父亲的矛盾、自由与封建的冲突以及爱与不爱之间的碰撞,让戏剧一开始就吸引人继续看下去。其次,海伦娜的爱情,让她不惜出卖朋友而将赫米娅准备逃走的消息告知狄米特律斯,从而导致精灵将花汁滴错对象,造成一些荒诞的情节出现。这种百转千回的情节设计,被人们称之为“戏剧性的变化”,体现了戏剧情节的多变。

制造悬念

如果说“人文主义”是《仲夏夜之梦》的灵魂,那么“悬念”就是整部剧的精髓。《仲夏夜之梦》故事主线不仅是赫米娅和拉山德的爱情,整体结构还分为海伦娜与狄米特律斯,以及仙王仙后、公爵和女王多个支线,不同支线之间存在一定内容联系。在整部剧中,海伦娜的爱情故事不仅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赫米娅和拉山德是否能够逃跑成功也让人不禁担忧。此外,由于仙王和仙后的矛盾,万物生灵受到严重的摧毁,也为“和平”埋下了伏笔。《仲夏夜之梦》对于悬念的制造,是对喜剧背景及情境的阐述,使语言悬念运用在戏剧中,发挥多个方面引导作用,使《仲夏夜之梦》语言表达呈现通透、紧凑的艺术效果。

重要演出

演出时间

剧场/场地

编剧/制作人

演出团体

备注

1594年5月2日

骚桑普顿庄园

莎士比亚

/

首演,为托马斯·赫尼奇爵士和骚桑普顿伯爵夫人即将举办的婚礼献上的特别礼物

1895年7月9日

戴利剧院

莎士比亚/奥古斯丁·戴利

马克辛·艾略特(饰演赫米亚)

弗兰克·沃辛(饰演德米特里乌斯)

艾达·雷汉(饰演海伦娜)

/

2014年6月10日至15日

国家大剧院

/

美国洛杉矶演员班剧团

2014年11月26日至30日

国家大剧院

/

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

2023年8月1日至9月10日

云杉剧院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公司

作品评价

“我这辈子看过的最平淡无奇的荒谬剧”“一些好舞蹈和一些英俊的女人,这是我所有的乐趣”——1662年塞缪尔·佩皮斯日记

《仲夏夜之梦》是精彩剧目与舞台艺术的结合。将不同的人物与情节,通过巧合、误会交织在一起,形成层次丰富、跌宕起伏的故事,引人入胜。《仲夏夜之梦》的舞台艺术包括空间的开放性、多重性,布景与表演的假定性,舞台效果的游戏性和观赏性。——国内戏剧权威学者,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宫宝荣教授

《仲夏夜之梦》的序曲与剧本中想象的仙境场面巧妙贴合,优美典雅的旋律展现了月光如洗的夏夜,树林里、梦境中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新民晚报茅亦铭

价值与影响

作品地位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第一部比较成熟的浪漫喜剧”。也是莎士比亚最富有想象力、最受欢迎的喜剧作品之一。

《仲夏夜之梦》也在英国、西班牙、中国等多国剧院轮番上演。例如2007年3月14日,西班牙马德里的青年演员在排演莎士比亚名剧《仲夏夜之梦》;2016年10月布里顿的《仲夏夜之梦》登陆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中国首演;2023 年3月1日至5日,话剧《仲夏夜之梦》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

仲夏夜之梦

思想价值

16世纪的英国,受到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影响,英国人民对待爱情和生活的观念已经发生变化。但同时封建势力依然很强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莎士比亚在此大背景下创作了《仲夏夜之梦》,并在剧作中对于“封建主义”进行了典型化的刻画。借赫米娅、海伦娜、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四位年轻男女的爱情纠葛,展现了人文主义爱情的美好。同时又对比性的借忒修斯和女王希波吕忒的政治婚姻、仙网仙后这对夫妻之间的相互猜忌,展现出封建婚姻的荒谬。莎士比亚运用戏剧文学的艺术魅力,不断为文艺复兴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衍生作品

美术作品

约翰·西蒙斯 (John Simmons) 在1860年代和1870年代初,受到《仲夏夜之梦》启发,完成了一系列受莎士比亚的的场景图。

仲夏夜之梦

英国画家埃德温·兰西尔(Edwin Henry Landseer)以威廉·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创作的《提泰妮娅和波顿与白兔》,1851年首次在皇家学院夏季展上展出,维多利亚女王曾在日记中称赞了此画。

仲夏夜之梦

影视及舞台剧

《仲夏夜之梦》曾被多次改编成影视、音乐剧、曲艺作品。1959年,捷克斯洛伐克动画电影《仲夏夜之梦》。1999年,著名导演迈克尔·霍夫曼执导美国影片《仲夏夜之梦》上映。2008年,天津人艺推出的音乐剧《仲夏夜之梦》,于同年2月1日在天津人艺实验剧场首演。上海戏剧学院将《仲夏夜之梦》改编为越剧版本,将故事结构修改得更为线性,通过仙王仙后的视角,再次讲述这个美丽梦幻的故事。

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