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隶属山西省长治市,地处晋东南地区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经112°41′,北纬36°45′,东接襄垣县、武乡县,南邻屯留区,西部与沁源县毗邻,北部与武乡县及晋中市平遥县接壤,居省城太原与市府长治的中轴线上,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煤海中的绿地”、“北方水城,中国沁州”之称。全县总面积1320平方公里,辖6镇7乡,306个行政村,总人口138578人(2020)。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沁县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经济、交通、社会、旅游、获得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沁县

面积

1320平方千米(2020年)

气候类型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长治市北部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11个乡级行政区划、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18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代码

140430

人口

13.6万(2021年)

方言

晋语上党片

民族

GDP

409238万元(2021年)

著名景点

二郎山森林公园、莱茵湖郡,南捏水石刻馆,永庆寺,漳河源头

政府驻地

定昌镇

电话区号

0355

火车站

沁县站

邮政区码

046400

车牌代码

晋D

外文名

Qin County

所属地区

中国山西省长治市

地方特产

、卤肉干馍、腊驴肉

行政代码

140430

所属城市

长治市

简介

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19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沁县退出贫困县。

2021年,沁县地区生产总值409238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258万元,增长9.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08%;第二产业增加值91121万元,增长11.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27%;第三产业增加值231859万元,增长10.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65%。

历史沿革

西汉于今县城南20千米古城村置铜眧县,属上党郡。

北魏徙治今县城西南20千米故县镇,改属乡郡。建义元年(528)于今县境东南别置五原县,属襄垣郡,北齐废。

隋,铜眧县先后属沁州、潞州。

唐徙今治,先后属沁、韩、潞州。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于今县境置威胜军,县属之。

金天会六年(1128)改威胜军为沁州,元光二年(1223)改义胜军。

元初又改为沁州,县均属之。

明洪武间铜眧县废入沁州,升直隶州。

民国初年降为沁县。

1946年沁县解放,1949年属长治专区。

1958年与襄垣县合并为襄沁县。不久沁源县并入,称沁县,属晋东南专区。

1959年恢复3县原建制,隶属不改。

1967年属晋东南地区。

1985年属长治市。

地理环境

地貌

沁县属黄土丘陵山区,全境地形四周隆起,中部低平,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点为位于西部的棋盘山,主峰海拔1745.5米,最低点为南池乡的二神口,海拔高度为916米。

气候

沁县所处的北纬36°-37°之间,是农业生产的黄金纬度。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74.7小时,无霜期170多天,年平均气温为8.9℃,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为606mm,相对湿度为60%RH。县境地貌多属黄土高原丘陵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区域内空气质量全年保持在二级以上,一级以上天数达到191天,森林覆盖率38.5%。县境内气候特点为春旱,夏秋多雨。

生态

境内有国家级湿地公园一座——千泉湖湿地公园,总面积1054.0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07.24公顷,湿地率为38.64%。有省级森林公园二座——玉华山森林公园和二郎山森林公园。有省级名胜风景区一处——南涅水名胜风景区。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沁县境内水资源极其丰富,主要河流有漳河,庶纪河、段柳河,徐阳河、迎春河、圪芦河、白玉河、涅水河等八条,呈井字型分布,有大小支流126条、633公里,地表水年径流量为1.316亿立方米,有湖泊湿地62处、3.5万亩,源头泉水270多处,形成河流上升泉76处,地下水总动贮量为2亿立方米。其中日流量超万吨的皇后泉、元王泉通过科学鉴定,均为含锶的碳酸钙镁型优质天然矿泉水,可与阿尔卑斯山矿泉水相媲美。境内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北方水城水利风景区,总面积18平方公里,景区内总库容2623万方。

沁县

矿产资源

沁县矿产资源较为贫乏,境内有少量的煤、石油及天然气。截至2010年,初步探明的煤层有两层,煤层厚度分别是2.5米和1.80米。煤炭为优质无烟煤,高岭土、红金石和矿泉水是沁县主要的矿产资源,无论贮量还是利用都在全省独一无二,位于册村镇后泉、郭村镇元王的两股泉水,日涌出量达到万吨,属含锶重碳酸钙镁型优质天然矿泉水。

沁县

生物资源

截至2010年,沁县有宜林面积15万亩,主要树种28类100余种。此外,县境内繁衍生息着200多种野生动物。禽类和500多种野生植物。郭村镇、松村乡、次村乡、牛寺乡、南里乡、南泉乡、杨安乡养殖居长治市第三。

行政区划

2021年,撤销南泉乡,并入故县镇。撤销次村乡,设立沁州黄镇。撤销南里乡,设立南里镇。撤销段柳乡,原段柳乡荆村、霍沟、大良、小东岭、轻城、圪垯上、闫家沟、西河底、黑峪沟、白家沟10个村划归沁州黄镇。寺家庄、双沟、交漳、樊村4个村划归南里镇,段柳、长胜、青屯、南头、泊村、宋家沟、上北里、良楼沟8个村划归定昌镇。撤销松村乡,设立松村镇。

截至2021年,全县设定昌镇、郭村镇、新店镇、故县镇、册村镇、漳源镇、南里镇、沁州黄镇、松村镇、牛寺乡、杨安乡11个乡级行政区划,东苑、西苑、西湖、育才、北关、南关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18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沁县常住人口为172205人,在沁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89893人,占 52.2% ;女性人口为82312人,占47.8% 。0-14岁人口为 31904人,占18.53%;15-64岁人口为126322人,占73.3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979人,占8.12%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8406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 2089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8186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4949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为138578人。

民族

沁县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土家族等民族分布。

经济

综述

2013年,沁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2亿元,比2012年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亿元,比2012年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完成1.46亿元,比2012年增长1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41万元,比2012年增长1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9亿元,比2012年增长3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亿元,比2012年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18元,比2012年增长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325元,比2012年增长12.7%。

2019年,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14853万元,同比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336万元,同比减少1.9%;第二产业增加值61618万元,同比增长27.9%;第三产业增加值196899万元,同比增长9.3%。

201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239万元,占年计划11122万元的101.05%,比上年同期10405万元增长8.02%。2019年,沁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050万元,占年计划12008万元的100.35%;比上年同期11222万元增长7.38%。2019年,沁县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48366万元,占调整预算154556万元的95.99%,占上年同期158717万元的93.48%。

2021年,沁县地区生产总值409238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258万元,增长9.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08%;第二产业增加值91121万元,增长11.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27%;第三产业增加值231859万元,增长10.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65%。

第一产业

2013年,沁县第一产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6.1%。新发展沁州黄种植面积2万亩,设施蔬菜6000亩,核桃经济林2万亩,小杂粮1万亩,中药材5000亩,畜禽养殖达到589万头(只),粮食总产量达到1.8亿公斤。完成14个企业、34个品种、4万亩有机认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年建成省级示范合作社5个,市级示范合作社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55个。农产品“513”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沁州黄农业园区16家企业入驻、21个项目落地建设,5家企业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二产业

2013年,沁县第二产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15%。实施了潞宝金和生肉鸡屠宰加工、小杂粮加工、沁州黄醋业万吨米醋、沁园春矿泉水有限公司百万吨矿泉水开发、襄矿集团华安焦化公司焦炉二期,唯思可达公司优质果汁生产线、沁州绿公司蔬菜配送加工等财政增收项目,并有部分项目具备了开工生产条件。与中科院遗传和生物研究所、碧水源公司、协鑫潞安电力、国新能源、汾酒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华安焦化130万吨焦炉二期工程点火烘炉,6.8万吨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项目顺利实施。沁园春矿泉水开发二期工程试产出水。协鑫、国新能源投资的4个加气站项目均开工建设。

第三产业

2013年,沁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7.2%。成功举办第五届端午民俗文化节。节庆期间,拉动社会商品零售收入1020万元,签订投资意向16个;依托民俗协会、清韵戏曲盔饰合作社等文化团体,开发出麦杆烫画、木刻、石雕、戏曲盔饰等一批别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以打造城乡一体物流服务体系为方向,启动并实施了葆源公司为农服务体系、万强商贸物流配送中心、龙飞蔬菜公司500吨气调库等项目。

交通

沁县交通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新旧208国道和太焦铁路穿城而过,省道沁涉线和沁沁铁路横贯东西,太(原)洛(阳)公路纵贯南北,二沁(沁县、沁源)、沁武(沁县、武乡)公路横亘东西。

沁县地处长治到太原的中轴线上,208国道穿境而过;太长高速武乡出口距离沁县15公里,正在开工建设直达沁县的八车道快速路,建成后10分钟左右就可到达县城;

太焦铁路纵贯沁县南北,正在建设的太焦高铁已在沁县东部的松村乡设站,通过快速路8分钟就可到达沁县县城;

在建的霍黎高速在沁县新店镇、故县镇均设有出口,距离县城仅15公里;沁县距长治机场约45分钟车程,距太原机场约1.5小时车程,机场有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三亚、深圳、南宁、桂林、长沙、重庆等地的航班。便捷的交通资源,织成了一张互通便利、省时快捷的交通网。

社会

教育

2013年,沁县高中教育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1%;改扩建村级幼儿园8所。中专类学校:沁县师范、职业中学、沁县卫校,中学类学校:沁县中学、沁县二中、城关中学,小学类学校:育才、红旗、师范附小、城关小学等四所县直小学。

卫生

2013年,沁县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有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计生服务站等4家医疗机构。

文体

2013年,沁县农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入户安装2万余户,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3700多场。县体委有400米标准跑道,室内灯光球场、门球场等设施。

社会保障

2013年,沁县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000户,易地移民搬迁95户299人,210个行政村亮化任务及乡村清洁工程全面完成;新增就业人数182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308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月提高15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30元、24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

旅游

当地特产

鸡蛋

沁县鸡蛋,个大皮红,黄少清多,营养价值高。

瓜子

沁县南瓜子则个大仁满(长2.2厘米、宽1.3厘米),含油量高。

小米

“沁州黄”小米色泽蜡黄,颗粒圆润,状如珍珠,晶莹明亮。煮成饭后松软可口,味道清香,遂起名为“爬山糙”。在1919年参加印度国际博览会便饮誉海外。在国内连续被评为一级小米,获“全国最佳小米”称号。

旅游景点

圣天寺

圣天寺在山西沁县城东30公里东郎村北侧。始建于晋,宋、元、明、清各代有修葺。前后两 进院落。有山门、中殿、后大殿、东西配殿、左右廊庑等。

沁县

大云禅院

大云禅院在沁县城西13千米的郭村镇郭村村中。四周民舍毗邻,林木掩映。寺院坐北向南,共有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前殿、后殿,两侧有朵殿、配殿、廊房等建筑。现仅存前殿、后殿等主体建筑。

普照寺

普照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沁县城西8公里的郭村镇开村村东。寺院依山傍水,林木掩阴,视野广阔,景色优美。寺坐北向南,原为西进院落。中轴线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观音殿(后殿),两侧配殿、厢房、节义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等石刻造像多尊。现仅存大佛殿(中殿)及部分石刻造像。

著名人物

沁县有吴琠、王尧士、王猷、王偀、王杰、王沁、韩万金等著名人物。

获得荣誉

2020年7月,入选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级平安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