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聃(dān)(公元343年——公元361年7月10日),字彭子,东晋第五位皇帝。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司马聃的:人物生平、施政举措、人物关系、后世评价、影视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司马聃

别名

字彭子

所处时代

东晋

出生地

丹阳郡建康县(今江苏省南京市)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343年

去世日期

361年7月10日

终年

19岁

陵墓

永平陵

谥号

穆皇帝

庙号

孝宗

在位时长

16年又234天

年号

永和、升平

都城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朝代

登基时间

344年11月18日

退位时间

361年7月10日

简介

建元二年(公元344年 ),晋康帝司马岳病危之际,立其长子司马聃为太子。同年晋康帝司马岳驾崩,两岁的司马聃继位为帝。由于新帝年幼,皇太后褚(chǔ)蒜子临朝亲政,次年改年号为永和,并先后安排何充、司马昱(yù)、蔡谟(mó)辅佐国政。升平元年(公元357年)正月初一,司马聃行加冠礼后太后下诏还政,同时改年号为升平。

司马聃在位期间,东晋朝廷多次组织桓温、褚裒(póu)、殷浩等对西方和北方的政权发动战争,桓温率军于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消灭了在四川建立的成汉政权,并于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收复洛阳。褚裒北伐后赵及殷浩两次北伐,均未取得胜利。这一时期,东晋朝廷内部相对安定,士族名士生活自在闲适。

升平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公元361年7月10日),时年仅19岁的司马聃逝世于显阳殿,他在位16年又234天,被葬于永平陵(今南京市和平门外幕府山南麓),谥号穆皇帝,庙号孝宗。由于司马聃并无子嗣,此后由其堂兄琅邪王司马丕(晋成帝司马衍长子)继位。

人物生平

立为太子

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司马聃出生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其父为晋康帝司马岳,其母是出生名门的康献皇后褚蒜子。

次年,晋康帝司马岳病重,车骑将军庾冰、征西将军庾翼欲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嗣君,中书监何充建议立司马聃为太子,得到了晋康帝司马岳的首肯。建元二年(公元344年)九月二十四日,皇子司马聃被册封为太子。

初继帝位

建元二年(公元344年)九月二十六日,晋康帝司马岳驾崩,次日,年仅两岁的太子司马聃,在何充的推奉之下,遵从遗诏继承帝位,并遵奉康献皇后褚蒜子为皇太后。同年,因司马聃年幼、尚未亲政,司徒蔡谟等人上奏恭请皇太后临朝摄政,为使政权平稳过渡,皇太后遂下诏同意众臣所奏,开始临朝亲政。随后,何充被加授为录尚书事、侍中,辅佐国政。

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正月,皇太后在太极殿设置白纱帷幕,抱司马聃坐于殿前,改年号为永和。次年,辅政何充去世,会稽王司马昱及司徒蔡谟开始共同辅佐国政。

军事动向

桓温西平成汉

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十一月,安西将军桓温上表朝廷,以成汉国力衰弱、内部不稳为由,征伐成汉。次年三月,桓温军队先后击败成汉将领李福和李权,逼近成都城下。成汉李势率兵在笮桥(今成都东南二千米)抵抗桓温,不久,桓温军队取胜,进攻至成都城下并烧毁城门。成汉官民失去斗志,李势夜间弃城逃往葭萌(今四川省广元市西南)。随后,李势请求投降,桓温接受其请降,并将李势及成汉宗室送到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褚裒北伐后赵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征北大将军褚裒以后赵内部争权、国家大乱为由,上书朝廷请求讨伐后赵。他先派前锋督护王颐之入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示威,后派督护麋嶷(yí )攻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北古邳镇),后赵守军崩溃,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北古邳镇)被攻陷。同年七月,朝廷任命褚裒为征讨大都督,他领兵三万直入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北方地区投降归附的士人百姓日以千计,褚裒将其一一安抚。

此后,后赵鲁郡(今山东省曲阜市)五百多家人起兵归附东晋,并向褚裒求援,褚裒派部将王龛(kān )和李迈率三千精兵迎接他们,但在代陂(今地不详)大败于后赵南讨大都督李农。褚裒于八月后退驻扎在广陵(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并上奏请求贬降自己,朝廷命其仍返回镇守京口,并解除其征讨大都督官职。

殷浩两次北伐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中军将军殷浩上表朝廷请求北伐,但在攻打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东)时,殷浩部下豫州牧张遇叛变,他关闭许昌城门并派兵占据洛阳,荆州刺史乐弘也叛变并在仓垣(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阻截督护戴施,致使殷浩军队前行受阻。此后殷浩退回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准备再次起兵。

同年九月,殷浩进驻泗口(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派河南太守戴施据守石门(今河南省荥阳市北)、荥阳太守刘遯(dùn)据守仓垣(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并以征集财物供军用为由撤销太学。永和九年(公元353年)10月,殷浩率领七万大军北伐,计划进攻洛阳并修复皇陵。他以姚襄作为北伐前驱,但姚襄已叛变,在山桑(今安徽省蒙城县北)伏兵等待偷袭殷浩。随后殷浩大败,被迫丢弃装备逃至谯城(今安徽省亳州市),姚襄俘杀数万晋军,收缴了所有物资。

桓温北伐前秦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二月,桓温发动北伐,亲率步骑四万余人进攻武关(今陕西省商南县西南),水军直指南乡(今河南省淅川县南),并命梁州刺史司马勋从子午谷(今陕西省宁陕县)北上进攻前秦。同年四月,桓温军队在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击败苻健军队数万人,进驻霸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灞河畔),三辅(即关中,今陕西省中部地区)郡县都向桓温投降,桓温将其一一安抚,并使其恢复生产。此后,桓温未听从顺阳太守薛珍的建议追逼长安,而是等待敌人自溃。同年六月,桓温军队因军粮短缺,裹挟关中三千多户人家开始撤返,撤军途中遭遇前秦军队袭击,死亡失踪者数以万计。

桓温收复洛阳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二月,桓温上表朝廷请求迁都洛阳,修复皇家陵墓,朝廷任命其为征讨大都督,讨伐姚襄。同年七月,桓温率军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出发,并于次月在洛阳南部的伊水击败了姚襄,收复洛阳。此后,桓温亲自拜谒各皇陵,并修复其中被毁部分,他命颍川太守毛穆之、督护陈午、河南太守戴施率两千人驻防洛阳,并将归降的三千多户百姓南迁至长江和汉水一带。

此后,洛阳在兴宁二年(公元364年)再次被前燕攻陷。

临朝亲政

升平元年(公元357年)正月初一,司马聃行加冠礼,太后下诏还政,至此,司马聃开始主持朝政,改年号为升平。同年八月十九日,司马聃立散骑侍郎何准的女儿何法倪为皇后。

此后两年间,东晋多次派兵攻打前燕。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十月,泰山太守诸葛攸领兵攻打前燕东郡(今山东省鄄城县北),被前燕大司马慕容恪率军在武阳(今山东省莘县南)击败。同年,徐州刺史荀羡率军讨伐前燕泰山太守贾坚,后被前燕将领司马悦明击败。次年,诸葛攸领兵二万再次攻打前燕,不久,在东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阿城镇)大败于前燕军队。升平三年(公元359年)十月,司马聃命豫州刺史谢万和北中郎将郗昙共同进攻前燕,郗昙因中途患病,被迫退守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谢万见状立即率军撤退,导致军队在惊慌中崩溃。

此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东)、颍川郡(今安徽省和县、含山县)、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沛郡(今安徽省淮北市)等城池,陆续覆没于前燕。

英年早逝

升平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公元361年7月10日),司马聃逝世于显阳殿,时年仅19岁。由于他英年早逝,并无子嗣,皇太后下令由琅邪王司马丕(晋成帝司马衍长子)接替帝位。五月二十五日,司马丕即位,史称晋哀帝。

同年七月二十三日,司马聃被葬于永平陵(今南京市和平门外幕府山南麓),谥号穆皇帝,庙号孝宗。

施政举措

政治

永和年间,在皇太后褚蒜子的临朝摄政之下,士族之间以及士族与皇权间得以维持平衡,东晋内部呈现出相对安定局面,士族名士生活自在闲适,他们品评人物、辨析明理,留下较多逸闻轶事。此后司马聃亲政期间,东晋内部稳定的局面仍得以维持。

经济

司马聃在位期间,社会内部相对和谐,经济得以发展。在朝廷的重农政策之下,地方农业经济生产得到便宜。手工业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不断的前沿化,具体表现在纺织、冶铸、煮盐、造船等方面。

军事

永和年间,东晋多次组织桓温、褚裒、殷浩等对西方和北方的政权发动战争,桓温率军于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消灭了在四川建立的成汉政权,并于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收复洛阳。褚裒北伐后赵及殷浩两次北伐,均未取得胜利。升平年间,东晋亦多次派兵攻打前燕,未能取胜。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亲

司马岳

东晋第四位皇帝,谥号康皇帝

母亲

褚蒜子

太傅褚裒之女,谥号康献皇后

妻子

何法倪

散骑侍郎何准之女,谥号穆章皇后

堂兄

司马丕

东晋第六位皇帝,成帝司马衍长子,谥号哀皇帝

司马奕

东晋第七位皇帝,成帝司马衍次子,在位六年被废,降封海西公

堂姐妹

司马氏

成帝司马衍长女,封为寻阳公主,下嫁骠骑将军王述之子王祎之

司马氏

成帝司马衍次女,封为南平公主,下嫁江州刺史刘胤(yìn)之子刘赤松

后世评价

太元元年(公元376年),东晋文学家曹毗(pí)为东晋皇帝宗庙增作歌词,歌穆帝:“孝宗夙哲,休音久臧。如彼晨离,耀景扶桑。垂训华幄,流润八荒。幽赞玄妙,爰(yuán)该典章。西平僭蜀,北静旧疆。高猷(yóu)远畅,朝有遗芳。”

唐代房玄龄等在《晋书》中评价司马聃:“孝宗幼年即位,其母临朝摄政,朝中内外无事,安定了十多年。用如同武安君般的雄才,开拓疆场;用周文王般的风化,施行江汉,此即为孔子所言的没有非议了。”

唐代房玄龄等在《晋书》中称赞司马聃:“帝位虚设,母后当政,大孝为根本。遵循母亲教诲,成就诚信恭谦。可作为西边玉垒之榜样,亦可作为北边金墉之旗帜。迁徒的殷人、追日的僰(bó) 人,没有不来归顺的。”

影视形象

2005年电视剧《侠影仙踪》,张植绿饰演司马聃。

注释

[a]

隆和元年(公元362年),前燕将领吕护进攻洛阳,桓温派庾希、邓遐和陈祐一起守城。此时,桓温再次上奏请求迁都洛阳,扬州刺史王述认为桓温只是以迁都之名威慑朝廷,实际并没有真心想还都洛阳,于是东晋朝廷没有迁都。兴宁二年(公元364年),前燕再次攻打洛阳,守将陈祐被逼出奔。此后,因晋哀帝去世,征讨前燕的计划暂停。同年,前燕攻陷洛阳。

[b]

《晋书》帝纪卷八:“史臣曰:孝宗因繦抱之姿,用母氏之化,中外无事,十有余年。以武安之才,启之疆埸;以文王之风,被乎江汉,则孔子所谓吾无间然矣。”

[c]

《晋书》帝纪卷八:“赞曰:委裘称化,大孝为宗,遵彼圣善,成兹允恭。西旌玉垒,北旆金墉。迁殷旧僰,莫不来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