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558年-638年5月),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擅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与欧阳询齐名,世称“欧虞”与房玄龄、褚亮等同封为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虞世南的:人物生平、人物关系、主要作品、创作特点、主要影响、历史评价、后世纪念、轶事典故、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虞世南

伯施

别名

虞文懿、虞永兴、虞秘监

所处时代

南北朝、隋朝、唐朝

籍贯

越州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

民族

汉族

出生时间

558年

去世时间

638年5月

终年

81岁

谥号

文懿

封号

永兴县子、永兴县公

追封

礼部尚书

代表作品

《孔子庙堂碑》

主要成就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初唐四大家之一

主要官职

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

简介

虞世南幼时曾跟随顾炎武之祖顾野王、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南朝学者徐陵学习。入仕为官之后,虞世南的安贫乐道、宠辱不惊,使他在各种政治形势下都能全身而退,虞世南的一生经历陈、隋、唐三代的变革,其间征乱不断。先后辅佐宇文化及、窦建德等人,但均未得到重用,最终得遇明主唐太宗李世民,才华得到施展,成为贞观时期的一代名臣。

书法上,虞世南将王氏书风代入了唐代,不仅为初唐书风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引导作用,也为日后唐代书法的发展指引了方向。此外,他私人修纂的《北堂书钞》,在敦煌石室写本古类书残卷发见、《编珠》的真伪问题被澄清以前,是现存最早的古类书。

人物生平

陈隋时期

虞世南出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在虞氏家族中排行第七。

南朝陈文帝天嘉二年(公元561年),虞世南的父亲虞荔因病去世,时年59岁,彼时虞世南四岁。

天嘉五至七年,陈宣帝太建一至七年(公元564年至575年),虞世南跟随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法师学习书法。

太建七至十一年(公元575至579年),虞世南与兄虞世基一起跟随《玉篇》的作者顾野王学习,兄弟二人学习十分勤奋刻苦,甚至连洗脸梳头都顾不上,常常是十天半月不洗脸不梳头。

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陈文帝高荔行召虞世南为建安王法曹参军,此时,虞世南二十四岁。

隋文帝杨坚灭陈后,虞世南兄弟二人同入长安,名声大噪。开皇九年,虞世南初见隋文帝杨广,南朝陈灭亡,虞世南以侍母为由留在建康,拒绝北上入长安。在晋王(杨广)府,做王府学士。

隋大业元年,虞世南被授秘书郎的职位,掌管图书经籍,成为隋炀帝的文学侍臣。隋炀帝喜爱虞世南的才华,但讨厌他过于刚直的性格,因此虞世南始终不受隋炀帝的重用,做了十年的七品小官,在此期间,虞世南翻阅大量的宫廷藏书,在秘书省的后堂编撰了《北堂书钞》。相反,虞世基却因为做事圆滑而得到隋炀帝的重用。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3月,宇文化及发动叛乱,缢杀隋炀帝后,又要杀虞世基。虞世南知道消息后,抱持痛哭,一度请求自己代替哥哥受死,宇文化及没有答应虞世南的请求,虞世基最终被杀害,虞世南悲痛不已。隋灭后,虞世南被窦建德所获,在窦建德军任黄门侍郎。

初唐时期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灭窦建德,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转记室,与房玄龄、褚亮(褚遂良之父)等同封为秦府“十八学士”。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迁虞世南为太子中舍人,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拜虞世南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以知交启用。同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进一步发扬儒教,诏令虞世南撰成了《孔子庙堂碑》。

贞观初期,虞世南已年过古稀,多次以年老为由上表请辞不受。但未获李世民批准,相反,又迁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辞不受,贞观七年,李世民只好将他改任秘书监,封爵永兴县子。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陇右山崩,大蛇经常出现,山东及江淮一带遭遇洪水,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忧虑。虞世南借此直言劝谏,他引经据典,就陇右山崩一事向唐太宗提出要求唐太宗节省开支,利民生活,慎处冤狱的建议。唐太宗十分赞同,"遣使赈饥,申挺狱讼,多所原赦"。后来,彗星出现时,虞世南更是顺势规谏,劝谏唐太宗不要功高自满。同年,晋封永兴县公,故有"虞永兴"之称。第二年,太上皇李渊驾崩,虞世南一再劝阻太宗打算厚葬的想法,严肃劝谏唐太宗不要因为贪图游猎而荒疏政事。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虞世南致仕,仍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的职位,俸禄同于京官任职者。五月,虞世南逝世。他死后,皇帝下诏陪葬昭陵(在今陕西醴泉县九峻山),赠礼部尚书,谥文懿,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虞世南像于凌烟阁。

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

姓名

简介

曾祖

虞权

曾任梁代廷尉卿、永嘉太守

祖父

虞检

南朝梁朝始兴王咨议

生父

虞荔

南朝陈朝太子中庶子,大著作兼东扬、扬二中大中正、卒赠侍中,通直散骑兼中书舍人,谥号为“德”

生母

孔氏

继父

虞寄

虞世南叔父,564年,因膝下无子,便收虞世南为养子,南朝陈朝中书侍郎

兄长

虞世基

隋炀帝时官至内史侍郎

儿子

虞昶

官至工部侍郎

外甥

陆谏之

著名书法家

曾外孙

张旭

著名书法家,史称“草圣”,其母陆氏为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

主要作品

书法

作品

时间

其他

《孔子庙堂碑》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69岁时撰写,原碑立于唐太宗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无撰写年月

记载了高祖立孔德伦为褒圣侯并新修孔庙的事

《破邪论序》

武德九年(公元626)编撰《破邪论序》的前身《法琳集》,而后不断填充成为《破邪论序》

贞观年间佛教徒不断扩充《法琳集序》,更名为《破邪论序》,以法帖形式广泛传播,《法琳集》的编纂成为高祖、太宗两朝宗教政策过渡的象征

《汝南公主墓志》

传为虞世南墨迹,贞观十一年(公元636年)十一月

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笔髓论》(有争议)

阐明了虞世南学习书法的独到见解,

诗歌

题材

题目

边塞诗

《从军行二首》、《拟饮马长城窟》、《出塞》、《结客少年场行》

咏怀诗

《怨歌行》、《中妇织流黄》、《门有车马客》、《飞来双白鹤》

奉和应制诗

《奉和幽山雨后应令》《奉和咏日午》《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发营逢雨应诏》、《赋得临池竹应制》

咏物写景诗

《赋得吴都》《赋得慎罚》《侍宴归雁堂》《凌晨早朝》《初晴应教》《春夜》《咏舞》《蝉》

以上参考

创作特点

书法外柔内刚

虞世南继承二王传统,书法风格以外圆内方、细大不捐、平和圆融为特点,他的书法折中调和,力道均衡,雌雄同体,中和、中正、中庸、不偏不倚,既柔也挺,分寸感把握并平衡到了极致,温润如玉,含蓄内敛,但恩威并重,反映出虞世南对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谐共存的理解。虞世南真正领悟了书法之"道",并以此来体现君子藏器的理念,即"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诗歌主张革新

虞世南的留存诗歌中,表现出革新的倾向。明代徐献忠在《唐诗品》中认为,虞世南早期的诗歌呈现出婉缛、绮丽、藻饰的特点。隋朝时期,诗歌描写了侍奉炀帝的景象,着重描绘了炀帝出巡的盛大画面,显示出挣脱南朝瑰丽诗风的迹象,如《奉和出颍应令》,就显示出由婉缛向疏秀转化的趋向,用典绵密,词藻丰富,暗含讽谏,含义深远。入唐后,虞世南的作品则发生了描写重点由场面到景物,诗歌风格由婉缛到清新的质的转变,文学观转向雅正,体现出唐王朝的治世气象。虞世南的唐代诗歌出现了许多写景之作,以婉柔的诗句创造雅正的诗歌作品。意境优美,手法老成,语出自然,不着痕迹。在政论诗《赋得慎罚》虞世南主张公正执法,废除严刑酷法。体现仁政的治国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主要影响

诗歌

虞世南留存至今的诗歌作品虽不算多,却体现了诗歌发展的隋唐之变,虞世南作为隋唐之交的代

表性诗人,是探索隋唐诗歌发展变化的重要着入点。

书法

虞世南与褚遂良、欧阳询和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在日本,欧阳询、褚遂良和虞世南被称为“唐初三大家”,其书法含蓄、静穆,蕴藉,蕴含着冲和之美的思想。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历史评价

张怀瓘书断:“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欣)、薄(绍之),不亦宜乎!是则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也。”

唐太宗李世民:虞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顷刻摹刻虞永兴《孔子庙碑》,甚不厌人意,意也疑石工太远,今观旧刻,虽姿媚而造笔之势甚遒,固知名下无虚士也。

宣和书谱:“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后世纪念

在20世纪80年代,慈溪县政府在虞世南故乡建立了一座铭刻碑以纪念他。1998年,宁波天行书友会、宁波大学和解家村委会共同建造了唐虞秘监故里碑。虞世南的故乡位于宓家棣解家村,走进解家小村,人们会看到一尊蹲立在方池旁的怪兽,这是古代的辟邪之物。在小村的西尽头,两块牌子相对而立,一块写着“虞世南故里”,另一块则刻着“唐虞秘监故里”。历史记载,虞世南曾在长安担任官员,他舍弃了自己的宅子,建造了寺庙。这座寺庙原有一个定水井,因此被称为定水寺,是慈溪的著名寺庙之一。在寺中,曾有虞世南的雕像和颜真卿所书的碑石。但在明朝嘉靖年间,寺庙被倭寇焚毁。清朝嘉庆年间,这座寺庙被重修。然而,在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再次被毁。2017年4月,虞氏后人在虞世南生前的故居——位于宁波市慈溪市鸣鹤解家村的定水寺——建立了虞世南纪念堂,以缅怀先祖,传承虞氏家学文化。

轶事典故

相关事件

虞世南为了学成书法,刻苦用功,数年之间竟不下楼一步,仅写废了的毛笔,就装了一大瓮,即使是晚上上床睡觉学习仍不停止,只要一有心得,就用手指在被子上划,结果被子也被他划烂了好几床。经过数年的笃志勤学,虞世南的书艺终至大成,受到广泛的赞誉。

君臣之谊

《太平广记》卷七十九载,太宗下令虞世南写《列女传》来装饰屏风。尽管当时没有正本可供参考,但虞世南依靠自己的记忆默写了整篇文章,而且没有一个字写错。

《国朝纂记》中载,太宗曾经想要外出,有官员请求副书陪同。然而,太宗表示有虞世南在,不需要副书陪同。

《国史纂异》载,唐太宗计划送给酅公樱桃,但是他觉得用“奉”这个词太过尊敬,用“赐”又会让对方感到自己的地位太低下。因此,太宗向虞世南咨询了这件事,虞世南回答说:“早先,梁武帝曾赠送东西给齐的巴陵王,称之为‘饷’。”太宗接受了虞世南的建议。

虞世南对于李世民,大事上刚正直谏,小事也决不阿从。太宗曾作宫体诗,要虞世南唱和,宫体诗多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私情,词藻靡丽,虞世南读了李世民的诗后就直截了当地说:"圣上大作虽然很工整,但内容并不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我担心您这诗一传出去,天下人都会仿效起来,所以,我不敢奉诏唱和。"

《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载,在多篇诗歌中,可以看到虞世南与唐太宗唱和的痕迹,包括《全唐诗》中的《发营逢雨应诏》、《赋得临池竹应制》、《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以及《待宴归雁堂》等。

《旧唐书·虞世南传》载,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曾撰写《命魏王奉祭尚书虞世南手敕》以示哀悼。诏书中写道:“虞世南对我而言,犹如一体。他曾经纠正我的错误,帮助我补救过失。他是这个时代的杰出名臣,也是道德准则的楷模。每当我有小小的过失,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批评指正我。而今他已经离开,埋葬在石渠东观之中,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了。我对他的离去感到痛心难过,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的悲痛之情。”

以上参考

五绝之臣虞世南

唐太宗李世民对虞世南十分赞赏,称其具备了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李世民认为,只要具备其中的一项,就可以被称为名臣,而虞世南却是这五绝都具备了。虞世南去世之后,太宗曾作“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朕之此诗,将何以示”纪念虞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