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魏国将领姜冏之子,三国后期蜀汉著名的军事将领。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姜维的:人物经历、人物成就、人物评价、人物关系、事迹典故、相关作品、人物争议、后世纪念、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姜维

伯约

性别

身份

奉义将军、蜀汉大将军

所处时代

三国时期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六峰镇)

籍贯

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六峰镇)

出生日期

东汉建安七年(202年)

去世日期

魏咸熙元年(264年)

终年

62岁

去世地点

成都市

封号

当阳亭侯、平襄侯

代表作品

《蒲元别传》《报母书》等

主要成就

北伐中原

简介

东汉建安七年(202年),姜维出生于凉州天水郡冀县( 今甘肃省甘谷县六峰镇)。年少丧父,跟随母亲生活,自幼喜好孙武和郑玄的学问,早年在魏国天水郡太守马遵麾下担任中郎将。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马遵怀疑姜维与蜀国勾结。马遵逃往上邽,但不允许姜维进入城内。姜维无奈返回冀县,但同样无法进入城内,最终投降蜀军。诸葛亮高度评价姜维的才能,任命他为仓曹掾、奉义将军、当阳亭侯。之后,姜维参与诸葛亮的北伐,被任命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返回成都,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军队,并被封为平襄侯。蜀汉延熙六年(公元243年),晋升为镇西大将军,同时兼任凉州刺史,后晋升为卫将军录尚书事。蜀汉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原本反对姜维北伐的费祎被投降的魏将郭循所杀,姜维于是开始北伐,由于蜀军一直不能取胜,姜维也开始受到朝中宦官黄皓等人的不满。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国的邓艾和钟会侵攻蜀国,姜维在剑阁阻挡钟会,但邓艾从阴平道进攻,击败诸葛瞻在绵竹的军队。刘禅得知消息后投降,姜维也接受了刘禅的命令投降。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姜维意识到钟会怀有叛意,试图谋求蜀国复兴,但最终事情败露而与钟会一同被魏军诛杀。

姜维在军事上和文学上都有成就,有作品《蒲元别传》传世,西晋史学家陈寿评价:“姜维稍微有些文武才能,志在建立功名,但率领众将穷兵黩武,没有周密地决断,才最终导致身亡。”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东汉建安七年(202年),姜维出生于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六峰镇),自幼丧父并跟随母亲生活,日常博览群书,酷爱孙武和郑氏的学说,性仁义且有胆识,才能和智慧过人,心存汉室,志图统一中原。姜维最初担任天水郡的上计掾,后被征召为凉州从事。因其父姜冏在平定羌戎叛乱时阵亡,姜维而被赐予中郎将一职,并参与天水郡的军事要务。

归附蜀汉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丞相诸葛亮率军向祁山进发,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外出公干,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跟随太守出行。马遵听闻蜀军将要进攻天水而各个州县都来响应,怀疑姜维等都有二心,于是他趁夜逃亡至上邽城。姜维等人发觉太守已经离开,意图追上但为时已晚,上邽城紧闭城门并不接纳姜维等人。姜维等人想要返回冀县也遭到拒绝,于是姜维等人都前往投奔诸葛亮。

姜维

同年适逢马谡在街亭战败,而诸葛亮也率领姜维和西县千余家百姓班师,因此姜维和其母亲分开,后其母致信姜维回到冀县,但姜维以志趣远大为由相拒。诸葛亮赞扬姜维的胆识和智慧,并任命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掌管军事要务,时年姜维二十七岁。后诸葛亮致信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称赞姜维的同时还要求使其训练军中五六千虎步兵,并使其进宫觐见皇帝。之后姜维担任中监军、征西将军。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困之际命令长史杨仪和司马费祎等人在自己去世后退兵,并命令魏延断后,姜维排在后面。同年诸葛亮病逝,长史杨仪率军后退,而当地百姓将此事告知司马懿。司马懿派兵追赶,姜维命令杨仪将军旗反举并鸣鼓进军,司马懿不能抵挡而率军撤退。姜维回到成都后,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各路军队,进封平襄侯。

北伐曹魏

蜀汉延熙元年(238年),姜维跟随大将军蒋琬驻守汉中,蒋琬升任大司马后任命姜维为司马,并使其多次率偏师攻打魏国,后率偏军从汉中出发前赴驻守涪城。蜀汉延熙六年(243年),姜维担任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蜀汉延熙十年(247年),姜维担任卫将军并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姜维率军平定汉山的平康蛮夷叛乱,又从陇西、南安、金城界进军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人在洮西作战。之后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举部落投降蜀汉,姜维将其迁入蜀中并设法安置,又讨平羌胡馀党。

蜀汉延熙十一年(248年),魏将夏侯霸因与郭淮不和而投降蜀汉,姜维询问夏侯霸司马懿的动向,夏侯霸认为曹魏阵营中只有钟会堪称吴蜀两国的大患。同年秋天,姜维攻打魏国的雍州,并沿着麹山修筑两座城池,同时派遣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又聚集羌胡军队侵犯魏国州郡,与魏国的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史陈泰相拒。郭淮听取陈泰的建议命其率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围攻麹城,将蜀军的运道和城外流水截断。姜维获悉句安等人情况困窘,于是率军来救并在牛头山与魏军对抗,陈泰命令魏军坚守不战,同时派遣使者请郭淮前往牛头截断姜维退路。郭淮进军洮水后,姜维畏惧魏军而遁走,郭淮留邓艾驻守白水北。后姜维派遣廖化自白水南向邓艾进军,邓艾断定姜维会袭取洮城,于是率军连夜进入洮城,以致姜维偷袭时无功而返。

蜀汉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维被赐予假节再次进兵西平讨伐魏国,未能攻克城池而班师,但擒获魏国中郎将郭循。姜维自认为熟悉西边地区的风俗,而且对自己的才干武略很自负,意图诱使羌、胡各部落为羽翼,但每次兴师伐魏之前都遭到费祎的裁制与反对,因此他给予姜维的军队不过万人。蜀汉延熙十六年(253年)夏,姜维率数万人进军石营,途径董亭之后围攻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为南安解围后驻守洛门,姜维由于粮尽而班师退军。次年,姜维加督中外军事并再次进军陇西,致使魏国的狄道守将李简投降,后姜维围攻襄武与魏将徐质交战,期间徐质斩杀蜀汉荡寇将军张嶷,姜维将其斩杀击败魏军,同时他乘胜将河间狄道、临洮三县百姓迁回蜀中。

姜维

蜀汉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维再次上书出军并与征西大将军张翼在朝中产生争议,姜维不听张翼劝告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人经枹罕攻打狄道,在洮西击败魏雍州刺史王经,王经退保狄道城被姜维围困。魏征西将军陈泰解围后,姜维率军驻守钟题。次年春,姜维担任蜀汉大将军,整顿军马之后约定与镇西大将军胡济会师上邽(今属甘肃天水市清水县)。由于胡济爽约未到而姜维被魏将邓艾在段谷击败,蜀军伤亡惨重而四散逃亡,姜维因此遭到蜀汉官员的怨恨,姜维上书后主刘禅请求贬官,于是刘禅将其贬为后将军但行大将军事。次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叛乱,姜维意图趁机攻打秦川,又率数万士卒从骆谷进军驻守沈岭,魏大将军司马望和邓艾皆驻守长城以对抗姜维。姜维前往芒水,靠山扎营并多次挑战魏军,司马望和邓艾依靠固守坚城而不战。景耀元年(258年),姜维听闻诸葛诞战败之后班师成都,再次被拜为大将军。

兵败身死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率军向汉中出发伐魏,蜀将侯和被邓艾击败而退守沓中(今甘肃省舟曲县)。姜维由于多年与魏国征战不胜,被操控政权的宦官黄皓与右大将军阎宇构陷,黄皓私下意图废掉姜维拥立阎宇。姜维也怀疑黄皓的举动,因此感到危险恐惧而不返回成都。次年,姜维上书后主刘禅,请求其派遣张翼、廖化率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止魏将钟会进攻。但由于黄皓相信鬼巫之说,而后向后主刘禅建议按下此事,而群臣对此并不知情。

姜维

同年,钟会率军进攻骆谷,邓艾也同时进军沓中,于是刘禅派遣右车骑廖化前往沓中支援姜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到阳安关口在外围相助。等到姜维到达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境内)后,他听闻魏将诸葛绪攻打建威,于是前往驻守,后姜维被邓艾击败并退守阴平。钟会遣别将进攻关口,守将蒋舒投降,而姜维等人听闻后舍弃阴平,与张翼、董厥汇合退保剑阁以抗拒钟会。钟会致信姜维称其德略并意图劝降,姜维没有回信并扎营驻守。后姜维等人听说诸葛瞻兵败、后主意图固守成都等消息,率军由广汉、郪道查看虚实。不久刘禅敕令姜维在涪军钟会军前投降,钟会在姜维投降后对其礼遇厚待,并将其印号节盖全部归还。魏咸熙元年(264年),钟会构陷邓艾之后,趁机率领姜维等人前赴成都,自称益州牧发动叛乱,同时意图授予姜维五万兵马为先锋。魏将士获悉后诛杀钟会和姜维,姜维终年六十二岁,姜维的妻子儿子都被诛杀。

人物成就

军事

等到姜维担任大将军之后,向后主刘禅建议听闻敌军来到,诸围都聚敛军队钱粮,退守汉、乐二城,任凭敌军进入阴平,镇守重关与之对抗,令游军旁出以等待观察敌军虚实。敌军不能攻占城池,野外没有多余的粮食,千里运粮自然疲乏;敌军败退之际,然后诸城军队齐出,与游军联合与之争斗,以此战术来歼灭敌人。于是汉主刘禅命令汉中守将胡济驻守汉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后姜维率军多次与魏军征战,取得不少战绩。

姜维

文学

姜维除了在军事上有成就之外,在文学上也有独特的造诣,其作品《蒲元别传》,上承刘向,后启魏晋,于志人小说领域别开生面。严可均将姜维的文章辑入《全三国文》卷六十二中,姜维的作品今存虽不多,但也有精彩的部分如《报母书》云:“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以草药名作书明志,可见构思巧妙;除此之外,姜维有一“传”流传于世文学作品《蒲元别传》,其中的主人公是三国时期蜀汉真实巧匠蒲元,蒲元是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制造者之一,《别传》叙述他的故事几乎与神相似,可视为一部小说。

人物评价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评价:“姜伯约对时局政事忠正勤恳,思虑精密,考察他所有方面……可堪称凉州上等的名士。姜伯约对军事要务非常敏锐,有胆略和仁义,对行军战事深有体悟。”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钟会评价:“以伯约(姜维)与中原名士相比,公休(诸葛诞)、太初(夏侯玄)都不能胜过他。”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邓艾评价:“姜维,自然是一时的英雄豪杰,但是与我相比,就稍显不足了。”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郤正评价:“姜伯约的屋舍简陋且没有多余的钱财,家中没有姬妾声乐等娱乐。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姜维勤学不倦,清素节约,可谓当时的表率。”

姜维

西晋史学家陈寿评价:“姜维稍微有些文武才能,志在建立功名,但率领众将穷兵黩武,没有周密地决断,才最终导致身亡。”

西晋学者傅玄评价:“姜维为人喜好建立功名,暗中培养死士……想要快速建立功业,有勇略但是不能决断。”

东晋时期成汉学者常璩评价:“姜维的才干不能与诸葛亮匹敌,立志继承宏伟事业,但百姓嫌弃连年劳苦,导致家国丧失。”

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姜维是天水郡的匹夫俗人,诸葛亮将他擒获则对于曹魏没有什么损失。”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评价:“姜维的心思,始终为蜀汉着想……多次失败而不停止,为亡蜀张本。”

民国历史学家蔡东藩评价:“姜维的才能不如诸葛亮,但又想和魏国争胜,连年率军出征,导致民生疾苦,不能说没有失策。”

人物关系

祖父

姜善初(字士游,事母至孝,妻子庞氏与其以孝顺著称)

父亲

姜冏(字仲奕、培仁,号晏公,曾任天水郡郡功曹,在平定羌胡乱时阵亡)

叔父

姜盛安(字培德,曾任天水郡郡功曹,在平定羌胡乱时阵亡)

妻子

柳氏

后代

姜宝谊(唐高祖李渊麾下将领,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后与宋金刚作战被俘身死,追赠左卫大将军)

事迹典故

不在当归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姜维从天水郡投降诸葛亮的时候,正好被诸葛亮派遣防守街亭的马谡被张郃击败,诸葛亮率领大军撤退,而姜维母亲仍在天水冀县。后来,姜维母亲致信姜维回到天水冀县,姜维写信回复母亲表示良田百顷,不在乎其中的一亩田地,而人如果有远大的志向,也不在乎应当回家。

姜维

请谥赵云

姜维曾上书刘禅,请求追谥赵云,姜维认为赵云往日跟随先帝刘备,功劳战绩非常显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事迹值得书写。昔日当阳桥一战,义气可以贯穿金石。保卫主上以示忠诚,先帝一直想要封赏他;待人有礼且对属下宽厚,以至于属下舍生忘死。于是姜维上书后主刘禅,请求其按照《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的记载,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胆如斗大

蜀汉炎兴元年(263年),后主刘禅在成都投降邓艾后,派遣太仆蒋显携带敕书命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投降,钟会询问姜维为何来迟,但姜维却神色严正表示已经是快速的了,钟会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后姜维劝钟会诬陷邓艾造反,司马昭派人将邓艾收押,钟会进据成都而自称益州牧。钟会依靠姜维为爪牙,想要派遣姜维为前将军讨伐中原。姜维知晓自己失策,又知悉钟会志向远大,于是教唆钟会诛杀北来诸将,之后再意图诛杀钟会,将魏兵全部坑杀,复兴蜀汉大业。但事情败漏,钟会与姜维一同被杀。魏兵对姜维的计策非常愤怒,于是他们剖开姜维的尸体解恨,发现姜维的胆如斗大。

相关作品

文学形象

姜维出现于《三国演义》第92回的最后一章节:马遵正欲起兵,忽一人自外而入曰太守中诸葛亮之计矣。众视之,乃天水冀人也,姓姜名维,字伯约。父名冏,昔日曾为天水郡功曹,因羌人乱,没于王事。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本郡军事。

影视形象

时间

影视剧

类型

地区

饰演者

1985年

《诸葛亮》

电视剧

中国大陆

何玉海

1985年

《诸葛亮》

电视剧

中国香港

李嘉豪/杨得时

1994年

《三国演义》

电视剧

中国大陆

张天舒/樊志起

1996年

《诸葛孔明》

电影

中国香港

王晓东

2006年

《神鬼八阵图》

电视剧

中国大陆

王全有

2010年

《三国》

电视剧

中国大陆

叶鹏

2017年

《虎啸龙吟》

电视剧

中国大陆

白海涛

人物争议

关于姜维归蜀,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建兴六年(228年)丞相诸葛亮率军向祁山进发,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外出公干,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跟随太守出行。马遵听闻蜀军将要进攻天水而各个州县都来响应,怀疑姜维等都有二心,于是他趁夜逃亡至上邽城。姜维等人发觉太守已经离开,意图追上但为时已晚,上邽城紧闭城门并不接纳姜维等人。姜维等人想要返回冀县也遭到拒绝,于是姜维等人都前往投奔诸葛亮。

另一种说法来源于《魏略》,当时天水太守马遵率领姜维等官员跟随雍州刺史郭淮西至洛门公干,正好听闻诸葛亮已到祁山,郭淮对马遵表示诸葛亮来意不善,于是率军东还上邽。马遵顾虑治下的冀县处在偏西位置,又害怕吏民混乱,于是跟随郭淮而去。当时姜维劝说马遵回到冀县,马遵不听姜维的劝告。姜维没有办法奈何马遵,而自己的家又在冀县,于是和郡吏上官子修等人回到冀县。冀县百姓见到姜维等人后非常高兴,便推荐二人拜见诸葛亮。没有来得及遣人迎接冀中百姓,适逢诸葛亮前锋被张郃、费繇等击败,于是率领姜维等人回师,姜维于是进入蜀中。

后世纪念

姜维墓

姜维墓俗称“胆墓”,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魏兵将其胆葬于城东凤凰山(今甘肃省甘谷县),今存遗址,碑书“汉大将军平襄侯姜讳维墓”;甘肃省天水镇黄家坪存有姜维的衣冠冢,铁堂峡内的铁堂庄有姜维的祖坟,也是姜维的出生地。姜维死后,部下偷偷地把姜维的脖子带回去,埋在这里;四川省芦山县也有姜维墓,1985年1月4日被公布为芦山县文物保护単位。

姜维

姜庆楼

平襄楼位于芦山县城芦阳镇南街汉姜侯祠内,始建于北宋,为纪念三国蜀汉镇西大将军平襄候姜维而建造。楼坐北向南,三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斗拱建筑。南北面对应同式。占地202平方米。通高14米,面阔五间14.1米,进深四间10米明间面阔6.1米、次间和补间各为2米。楼四周由18根大柱支撑,檐柱和角柱由侧角,檐柱直径0.37米。内有8根大柱通顶,高7、07米。上下檐施五铺作斗拱38朵。明间补间铺作各两朵,斗拱高为柱高四分之一,泥道拱长于令拱。上层为四架椽屋用二柱,面阔三间,腰檐下有平座,可扶栏远眺。素面台基长12.8米,宽16.8米。正面露高0.2米,垂带踏道二级。自宋以来楼名演变为姜庆楼,历代皆有维修,至今仍雄伟坚实。1961年7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以姜庆楼之名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风格定于元、明。1986年经省文物主管部门同意,恢复原名平襄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维故道

姜维故道石刻题记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杂谷脑镇西2.5公里的朴头山古栈道旁石壁上,石刻题记共两通,右为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之《通道记》,左为唐开元十五年(公元 727年)之战事题刻。其中隋《通道记》记载自三国姜维开凿朴头山栈道以来,因年久道路荒废,会州刺史须达派人重治旧道事,题刻面积 80 ×5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