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磨坊》(英语:Moulin Rouge!)是2001年上映的一部美国歌舞片,由巴兹·鲁赫曼(Baz Luhrmann)执导,并与克雷格·皮尔斯(Craig Pearce)共同编剧,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发行,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伊万·麦克格雷格(Ewan McGregor)等主演。影片讲述了红磨坊夜总会头牌莎汀和从英国来到巴黎的穷作家克里斯蒂安的爱情故事。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红磨坊的:剧情简介、角色介绍、影片制作、影片特色、主要荣誉、反响与评价等介绍

中文名

红磨坊

英文名

Moulin Rouge!

别名

情陷红磨坊(中国香港)

最高票房

全球累积票房184,935,320美元。(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22年11月20日)

语言

英语、法语

影片片长

127分钟

获得奖项

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

导演

巴兹·鲁赫曼(Baz Luhrmann)

主演

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

编剧

巴兹·鲁赫曼(Baz Luhrmann)

制片人

马丁·布朗(Martin Brown)

摄影

唐纳德·迈克阿尔平(Donald McAlpine)

剪辑

吉尔·比尔科克(Jill Bilcock)

配乐

克雷格·阿姆斯特朗(Craig Armstrong)

制片公司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发行公司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上映时间

2001年5月9日(戛纳电影节首映)

简介

《红磨坊》影片于2001年5月9日在法国戛纳电影节首映,2001年5月24日在澳大利亚上映。在2002年斩获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两个奖项和七个项提名。截止2022年11月20日,全球累计票房184,935,320美元。

剧情简介

红磨坊是19世纪末巴黎一个非常火爆的夜总会,这里的头牌叫莎汀(Satine),人称“闪耀的钻石”,她一直有个明星梦,想要拥有更大的舞台。表演当晚台下有一位公爵(Duke)对她仰慕已久,而夜总会老板哈罗德(Harold)想让公爵投资舞厅,在演出中莎汀误把年轻小伙克里斯蒂安(Christian)当成了公爵,他其实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来寻求工作的,却没想到能和莎汀有近距离接触。在舞会演出收尾时,莎汀突然失去了意识,从半空中摔下。

当莎汀恢复意识醒来后,不知道自己曾口吐鲜血,便换了一身性感的衣服来到二楼房间。克里斯蒂安以为是面试,因此十分紧张,并给莎汀展示了自己的歌喉,被歌声吸引的莎汀正准备表达爱意,却发现此人并非真正的公爵,惊愕下准备离开时,却发现真正的公爵已经等在了门口。她惊慌下让克里斯蒂安躲了起来,并匆忙敷衍走了公爵,岂料公爵折返正好撞见屋内的莎汀与克里斯蒂安。躲在楼顶的同事与哈罗德及时出现并向公爵解释他们正在排练一场舞台剧,公爵先生并未怀疑,并表示自己会投资舞厅,但条件是莎汀只能属于他一个人。

此时克里斯蒂安与莎汀已经坠入爱河,但他们并不知道哈罗德与公爵的交易。公爵多次邀请莎汀并未应邀,便向哈罗德施压,如果莎汀再不应邀他就撤资。哈罗德便向公爵表示莎汀今晚一定赴约,当公爵离开后,哈罗德让莎汀结束恋情,和公爵在一起,可莎汀深爱上了克里斯蒂安。

莎汀再一次晕倒,此时她也知道自己得了肺结核已无法治愈,因此向克里斯蒂安提出了分手。克里斯蒂安决定带莎汀私奔,但沙汀在收拾行李时遇到了哈罗德的阻拦,他威胁要杀死克里斯蒂安,莎汀为了爱人,决定和公爵在一起。很快到正式演出这天,在公爵的眼下,莎汀不敢直言对克里斯蒂安的爱,只能用歌声来表达,克里斯蒂安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演出最后莎汀病发倒地,死在了克里斯蒂安怀里。而克里斯蒂安按照她的意愿把两人的故事写了下来,让他们的爱这么一直流传下去。

角色介绍

红磨坊莎汀妮可·基德曼饰凭借优秀的歌舞能力被老板哈罗德一路提拔,成为夜总会头牌。红磨坊克里斯蒂安伊万·麦克格雷格饰中产阶级出身的作家,孤身一人来到巴黎追梦,因意外成为三流剧团的成员,拥有极高的艺术天分,在朋友的推荐下去红磨坊面试。红磨坊图卢兹-劳特累克约翰·雷吉扎莫饰克里斯蒂安的同事,在三流剧团里工作,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家。红磨坊哈罗德·齐德勒吉姆·布劳德本特饰红磨坊的老板,想要扩大夜总会,一心拉拢资金。红磨坊公爵理查德·劳斯伯格饰红磨坊中的常客,疯狂迷恋莎汀并想将她占为己有,但莎汀已与克里斯蒂安相爱。

影片制作

灵感

巴兹·鲁尔曼的灵感来自他在印度研究《仲夏夜之梦》的时期,他和两千名印度人在冰淇凌宫里看了一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宝莱坞低级喜剧电影,但影片内容却有着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悲剧性,里面还加入了很多歌曲。看电影的时候,他完全理解电影想要表达什么,他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看电影的人因为电影而凝聚在一起。他就开始思考在西方是否也能做到这样,让观众超越理性和感性的思考,单纯的沉浸在电影带来的情绪中,因为电影需要这种喜剧和悲剧的冲突感转换。在影片《红磨坊》中,他做了更多的尝试,整个团队都想要做出有辨识度的影片,更多的是希望观众在观影时,不管是否知道了解年代背景或者拍摄手法这些内容,都可以理解影片讲述的故事和人物角色。

选角

凯瑟琳·泽塔-琼斯(Catherine Zeta-Jones)和希斯·莱杰(Heath Ledger)曾是扮演莎汀和克里斯蒂安的最初人选。因为希斯·莱杰长得太年轻,不适合作为妮可·基德曼的情人,从而落选,希斯对巴兹·鲁赫曼非常生气,以至于几年后他拒绝与巴兹·赫鲁曼在澳大利亚合作(2008年)。

片中出现的“绿精灵”原本被设计成肌肉长发猛男拿着一把巨大的锡塔尔琴的出场形象,并请来摇滚明星奥兹·奥斯朋(Ozzy Osbourne)献声,但最终这个角色被改成了身材玲珑的美女,由凯莉·米洛(Kyli Ann Minogue)饰演,不过当她发怒的时候,怒吼声依旧由奥斯本配音。

故事背景

54俱乐部是1970年代在美国纽约传奇俱乐部,也是美国俱乐部文化、夜生活文化经典代表,当时很多名人都会齐聚到这里狂欢、跳舞。

道具

妮可·基德曼在片中佩戴的项链是由钻石和白金制成,这条堪称为拍摄电影而制作的最昂贵的项链镶有1308颗钻石,总重达134克拉,价值约为100万美元。

音乐

《来吧,五月》是整部影片中唯一一首完全原创的歌曲,但此前是大卫·巴尔瓦尔德(David Balwald)为1996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的,因此歌曲被取消了奥斯卡最佳歌曲奖的参赛资格。但这首歌仍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2004年美国电影中最伟大的100首音乐之一。

《红磨坊》与我们熟知的《雨中曲》《音乐之声》《歌剧魅影》等音乐歌舞片不同,它既不是由舞台剧演变而来的,也没有为影片而打造全新的音乐,而是采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拼盘式”音乐风格。影片中音乐的主要集中在上世纪70至90年代的流行歌曲,特别是摇滚歌曲,另外还加入了少量古典音乐、民间小曲、异域歌曲和经典的歌舞片音乐。

拍摄

影片中利用“戏中戏”的技巧再配合倒叙的情节安排,让观众和电影之间的界限感弱化,巴兹·鲁尔曼想要观众在朦胧感中投入故事,让观众在观影时处于半睡眠状态,观众就可以用偷窥的眼光来看待现实,而在影片中他需要做的是要不断唤醒观众,提醒他们正在观看一部电影。事实上,《红磨坊》就是一部歌舞片,但是在影片中出现的所有歌曲不仅仅是歌曲,它们都在讲述一个故事。

影片大部分在悉尼的福克斯制片厂拍摄完成,曾有100多人参与搭建红磨坊的布景。拍摄历时192天,服装部设计了300套服装,一共雇佣了80人来完成,有300多个视觉效果镜头,包括截至发布时完成的最长的数字镜头。

影片特色

配乐

影片《红磨坊》故事背景是十九世纪末的法国巴黎,但运用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流行音乐,作为一部歌舞片,歌舞表演就是演员的对白,需要观众的紧密配合,歌曲在每一个场合中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影片中的歌曲几乎都非原创,而是在各种类型的歌曲中进行截取后改编,比如影片中第一首歌曲“The Sound of Music”是《音乐之声》中的第一首歌曲,充满致敬的意味,还展示出歌舞片中音乐使用的本质——影片中当众人正为剧情创作争论不休时,克里斯蒂安开口唱歌,一瞬间解决了所有的争论。这便是本片歌曲使用的重要目的,除了抒发情绪、交代情节外,利用唱歌可以解决一连串的麻烦。

影片在《康康舞曲》一个乐段的演奏结束后,拉开了序幕。导演用将近10分钟的歌舞表演来向观众展示当时的红磨坊:性感的舞女们跳着奔放的舞蹈,她们用手高高撩起裙摆,嘴里唱着暧昧的歌词,周围是喧闹的人群,人群里所有人都是一副逃避现实沉醉的神情。音乐则采用了“Lady Marma lade”和吉姆·布劳德本特演唱的“At the Moulin rouge you’ll have fun”以及 “The can-can”,两首音乐交替出现,配合着重金属元素的伴奏,音乐与康康舞的双重结合展现出红磨坊内的颓废、放纵与奢靡。

电影原声带

Nature Boy

Diamond Dogs

Lady Marmalade

Elephant Love Medley

One Day’ll Fly Away

Complaninte de la Butte

Your Song

Hindi Sad Diamonds

EI Tango De Roxanne

Nature Boy

Because We Can

Children of the Revolution

Sparkling Diamonds

Come What May

Rhythm of the Night

舞蹈

影片《红磨坊》中通过舞蹈语言的选择来展示人物性格和身份。在莎汀的塑造上,导演通过她与两位男主角的人物关系来表现她的性格。克里斯蒂安社会地位偏低,于是在舞蹈语言的表达上,选择华尔兹为主要舞蹈语汇。从动作形态上,两人从环抱到贴身舞蹈,表达两人不断推进的亲密关系。在后续的眼神交流中,克里斯蒂安一直看向莎汀,表达了对莎汀的爱慕之情,而女生虽然身体向外做延伸但身体的重心还是留在前方,表达出莎婷表面上虽然拒绝,但内心还是心生好感。再加上华尔兹本身是一种轻柔的浪漫风格的舞蹈,音乐节奏抒情缓慢,在这个部分用于表现诗人与舞女间循序渐进的爱情。而公爵身穿燕尾服上身保持直立,抬头挺胸,社会地位高,在舞蹈语言的表达上要始终处于强势状态。莎汀和伯爵的双人舞表达选用探戈为主要舞蹈语汇,在二人的舞蹈动作上莎汀身体没有起伏,没有升降,表情严肃,在加上头部左右的位置变换,表达出莎汀内心的挣扎。因此与克里斯蒂安的华尔兹形成强烈对比。

造型

电影在开始康康舞表演的片段中,舞女们的穿着是暖色低胸紧身舞蹈裙,妆面设计为白色的底妆红色的腮红,眼睛处化了烟熏妆,眉毛以黑色的弯眉为主,嘴部为红唇。高饱和度的妆容和高纯度的舞裙,导演塑造出妖艳火辣的康康舞女形象。

莎汀妆容更加具有现代感。在灯光的加持下,白色的哑光质感底妆更为角色平添了一丝孱弱,与莎汀的死亡呼应。出场服装则是身穿镶满亮钻的黑白色吊带贴身短款礼服,导演为了区别于其它舞女服装,莎汀的衣服短小干练,头顶佩戴一顶镶着银色闪钻贴边的黑色礼帽,搭配黑色长款手套给人以利落及神秘的感觉。莎汀衣服上装饰有许多长短不同的闪亮流苏,让短小的礼服在她舞蹈的过程中增添舞动性,使其人物形象更具感染力。

主要荣誉

获奖年份

奖项名称

获奖方

结果

2001

第54届戛纳电影节

金棕榈奖

巴兹·鲁赫曼

提名

2001

第2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年度佳片

《红磨坊》

获奖

2002

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艺术指导

凯瑟琳·马丁/布里格特·布罗克

获奖

最佳服装设计

凯瑟琳·马丁/安格斯·斯特拉西

获奖

最佳影片

《红磨坊》

提名

最佳剪辑

吉尔·比尔科克

提名

最佳女主角

妮可·基德曼

提名

最佳摄影

唐纳德·麦卡尔平

提名

最佳音响

安娜·贝尔莫/冈蒂斯·西西斯/安迪·尼尔森/罗杰·萨维奇

提名

最佳化妆

莫里齐奥·西尔维/阿尔多·锡格纳蒂

提名

2002

第59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电影类 最佳音乐/喜剧片

《红磨坊》

获奖

电影类 音乐/喜剧片最佳女主角

妮可·基德曼

获奖

电影类 最佳原创配乐

克雷格·阿姆斯特朗

获奖

电影类 最佳导演

巴兹·鲁赫曼

提名

电影类 音乐/喜剧片最佳男主角

伊万·麦克格雷格

提名

电影类 最佳原创歌曲

大卫·巴尔瓦尔德

提名

2002

美国演员工会奖

电影类-最佳戏剧电影演员

妮可·基德曼/伊万·麦克格雷格/吉姆·布劳德本特/约翰·雷吉扎莫/理查德·劳斯伯

提名

注:以上只列出部分奖项,本影片共获奖87项,提名132项。获奖信息来源

反响与评价

网站评分

豆瓣网

豆瓣评分:7.9分/10分

131177人评分

好于92%的爱情片

好于91%的歌舞片

猫眼网

猫眼口碑:8分/10分

131人评分

MTA

8.4分/10分

846人评分

烂番茄网

新鲜度:75%

203人评分

爆米花值:89%

250000+人评分

IMDB网

7.6分/10分

286000人评分

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22年11月20日

影片评价

正面评价

一部里程碑式的音乐电影——它是有争议的,口碑有两极分化。这是一部让观众和专业影评人产生分歧的电影——人们要么喜欢它,要么就讨厌它。但是我喜欢它。——迈克尔·威尔明顿《Chicago Tribune》

除了音乐编排上的别出心裁,红磨坊夜总会的“当家菜”——华丽、挑逗的康康舞在影片里得到了比现实中的康康舞更过犹不及的表现;此外,艳丽的服饰也给影片添光加彩不少,欧美乃至台湾的时装设计师甚至已适时推出仿照《红磨坊》的新款时装,反响不错。——新浪娱乐

负面评价

《红磨坊》拍摄手法就像广告宣传片,只注重画面美感,却忽视剧情深度。——《好莱坞报道》资深影评家莫雷

该片一味哗众取宠,令人失望至极。——《好莱坞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