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泰州市下辖区。位于泰州市中部,江苏省腹部。全区行政区划面积307.12平方公里,截止2022年末,海陵区常住人口为57.9万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海陵区的:名称由来、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对外交流、著名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海陵区

别名

海阳

面积

307.12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地理位置

泰州市中部

地理坐标

北纬32°26'38 ″-32°34'41″、东经119°48'34″-120°01'57″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江苏省

行政类别

江苏省泰州市下辖区

下辖地区

7个街道,4个镇,1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6个村民委员会

行政区划代码

321202

人口

57.9万人截止2022年末

GDP

733亿元(2022年)

人均GDP

126379元(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50042元(2022年)

邮政编码

225300

政府驻地

泰州市海陵区人民东路26号

电话区号

0523

简介

海陵区位于长江三角洲与里下河平原交界处,地势平坦、南高北低,南部多属平地,北部河网密布,区内可利用的水源主要为长江水。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夏、商时期,海陵隶属于扬州。西汉初年名为海陵。南唐烈祖昇元元年(937),设置泰州,海陵县为泰州州治所在。南宋、元代,泰州进入战争状态,遭金兵攻城掳掠。明清时期,兴工修复州城,在海陵县治旧基营建州治。1949年1月,泰县县城解放,划城区设泰州市,1996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以原县级泰州市的行政区域改建为区,将“海陵”定为新建区区名。截至2022年末,海陵区辖7个街道,4个镇,共11个镇级政区;1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7个城市社区,49个涉农社区)、36个村民委员会,区人民政府驻地位于泰州市海陵区人民东路26号。

海陵区构建了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1+2+3”产业体系。2022年,海陵区地区生产总值73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0:43.0:55.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6379元。海陵区东、北与姜堰区相连,南与高港区接壤,西与扬州市江都区毗邻,是沿海与长江“T”型产业带的结合部,江苏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网的重要节点,京沪高速、启扬高速、泰镇高速、328国道、宁启铁路穿境而过,卤汀河、南官河、老通扬运河等6条航道在此交汇。

海陵区是“好人之城”、中国吉祥文化之乡。区内有凤城河风景区、稻河景区、秋雪湖生态景区3个4A级景区,麒麟湾景区、香草湾景区2个3A级景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1项,其中包含1个国家级、3个省级、6个市级。其中古光孝律寺,拥有全国唯一以“最吉祥”命名的大雄宝殿;安定书院,是江苏省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区内还拥有苏北党校旧址、全国唯一“反四风”党性教育馆、杨延修纪念馆、孙龙珍烈士纪念馆等革命圣地。

名称由来

秦汉时期,今天的泰州地区设海陵县,因其地势高又傍海而得名,“海陵”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5000年前,海陵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夏、商时期,海陵属于扬州。周朝初期称其为海阳地,隶属邗国。春秋时期,吴国灭邗,海阳归属于吴国。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海阳属东海郡。

西汉初年,海阳因其“傍海而高,为海渚之陵”,故名为海陵。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设置临淮郡,海陵是其中下辖的一个县。义熙七年(411年),划广陵郡一部设置海陵郡,海陵县仍属广陵郡。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海陵县归属海陵郡,郡治移至海陵县。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海陵郡,海陵县归吴州管辖。589年,吴州改称扬州,海陵县隶属扬州。炀帝大业三年(607),扬州改为江都郡,海陵县属江都郡。

唐武德三年(620 年)海陵县改名为吴陵县,为吴州政府所在地。七年(624年)吴州被废除,吴陵县改回海陵县,隶属邗州。武德九年(636年),邗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归扬州管辖。开元元年(723年)在海陵等地设盐监,管理沿海各盐场,同时海陵佛教、道教盛行。南唐烈祖昇元元年(937年),设置泰州,泰州州治设在海陵县。后周,两宋延其旧制。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泰州升为泰州路,海陵县为泰州路治所所在地。至元二十一年(1285年),泰州路改为泰州,海陵县归属于扬州路。南宋、元代,泰州进入战争状态,遭金兵攻城掳掠。元至正十三年(1353),盐民张士诚在白驹场起义,攻取泰州。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占泰州城。

明清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陵县归泰州管辖。明清时期,兴工修复州城,将原海陵县治改建为州治,清代王艮创“泰州学派”。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泰州改称泰县,属淮扬道管辖。1927年淮扬道被废除,泰县归属江苏省。1932年,江苏省划为 15 个行政区,泰县为泰县行政区驻地。1934年,江苏省划分成9个行政督察区,泰县属江都行政督察区。1940年,泰州第一个红色政权——泰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1941年2月,泰州城沦陷,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泰县光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月,泰县(今海陵)解放。1950年1月,泰州、扬州两行政区合并为泰州行政区,下辖泰州、扬州11个市、县,在泰州设置专署。1953年11月底,泰州市改为省辖市。1958年泰州市改为专署辖市。1983年,全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州市属扬州市,为江苏省设置最早的县级市。1996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以原县级泰州市的行政区域改建为区,将“海陵”定为新建区区名。

地理

位置境域

海陵区位于北纬32°26'38 ″-32°34'41″、东经119°48'34″-120°01'57″,地处泰州市中部,江苏省腹部,长江三角洲与里下河平原交界处。东、北与姜堰区相连,南与高港区接壤,西与扬州市江都区毗邻。海陵区东西最大距离22.0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1.57千米,总面积307.1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245.56平方千米,占79.96%;水域面积61.56平方千米,占20.04%。

气候

海陵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在13.9℃—15.7℃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49.1毫米,年降雨日平均为116.3日。年间变化很大,1956年降水量为1694毫米,而1978年仅为395.5毫米。一年中有三个多雨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春雨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台风季节。一般3月底4月初进入春季,6月上、中旬进入夏季,9月中旬进入秋季,11月中旬进入冬季。大致上冬季为4个多月,夏季三个多月,春、秋各二个多月。常年风向以东南风居多,春夏雨季多为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多偏北风。平均风速为3.4米/秒。

地质

泰州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为第四系沉积物覆盖,第四系以下地层均无出露,境内中生界以前的地层缺失较多,新生界地层发育齐全。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是一个以新生界为主的大型中新生界复合盆地(苏北坳陷区),自北向南依次为吴堡凸起、溱潼凹陷、泰州凸起与海安凹陷。泰州凸起南边以大泗庄至邓庄断裂与海安凹陷接壤,北边以泰州至安丰断裂与溱潼凹陷衔接。泰州位于扬州—铜陵地震带腹部,地震烈度划定为七度区。有关泰州地震较可靠的记载始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以明天启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624年2月10日)和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的地震较大。

 地形地貌

海陵区地处泰州市中部,江苏省腹部,以通扬公路为界,区内北部属里下河平原区,南部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全区地势平坦、南高北低,南部多属平地,北部河网密布,泰州全市除靖江有一独立山丘之外,其余均为江淮两大水系冲击平原。地面标高2.6-5.5米,最高处岳阜标高20.28米。

水文水利

水文

海陵区地处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交汇处,海陵区现有各级河道732条、全长1043.26km,其中市级河道7条,区级河道29条,乡级河道111条,村庄河道、沟塘总计585条,海陵区现状综合水域面积率18.93%。主要有卤汀河、引江河、新通扬运河、老通扬运河等6条航道在此交汇,水域面积61.5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0.04%。湖泊有龙溪港,西接卤汀河、东连泰东河,流经海陵区华港镇、姜堰区淤溪镇,总面积2.88平方公里。

水利

海陵区共有山塘水库33个,涵闸10多个,堤围7段。2016年,海陵区实施老通扬运河四期整治工程、西北片区生态修复河道整治工程及三村干河三期、苏陈河、老东河支河、东北片洼地二期整治工程等,累计投资1.24亿元。截至2020年,实施完成九岛环湖、鲍马河、庆丰河、纪庙河等一批水系连通工程,打通断头河10处,新增水域面积约40.7万平方米;生态治理各级河道(除华港)290条(段)、长375.63公里,面上水系治理率达45.1%。

土壤

海陵区内土壤分为潮土和水稻土两大类,其中包含六个亚类,十二个土种,三个变种。通扬公路沿线土壤质地为砂壤到轻壤,以高砂土为主;通扬运河两岸质地中壤,以小粉浆土为主;卤汀河两岸为垛田土;水产养殖场为潜育型水稻土;水产养殖场与新通扬运河之间,以勤泥土为主。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8年,海陵区土地总面积为 37928.93公顷。其中,农用地18069.24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47.64%; 建设用地 15103.64 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 39.82%;其他土地 4756.04 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 12.54%。全区耕地面积 14475.69 公顷,占园地面 积 588.81 公顷,林地面积 96.51 公顷。

生物资源

海陵区主要的经济作物有香菇、木耳、莲藕、棉花等,中药材包括,经济林有苹果、银杏等;主要的牲畜动物有猪、牛、家禽等,水产品。水产品主产鱼、虾、蟹、蚌、龟等。

矿产资源

海陵区地下矿藏种类较少,有石油,矿泉水和地热。矿泉水资源丰富,主要为含锶偏硅酸矿泉水。地热水埋深650-1800米,水温38-70℃,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碘、溴、锶等微量元素。

森林资源

海陵区森林面积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近28%。2019年,海陵区完成植树造林830亩、森林抚育4000亩、四旁植树20万株、新增湿地恢复200亩,同时还建成3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020年,海陵区城东镇唐甸村、九龙镇张坝村、罡杨镇西冯社区荣登“国家森林乡村榜单”。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在海陵的鸟类有53科68属125种以上。其中,东方白鹳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小天鹅、鸳鸯、隼形目、鸮形目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野生动物225种,其中兽类13种、鸟类125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15种、鱼类63种。

海陵区

植物

据统计,海陵区维管植物119科、361属、522种,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5种,裸子植物6科、12属、15种,被子植物108科、344属、503种。发现珍稀濒危植物7种,分别是银杏、水杉、浙江楠、小叶十大功劳、大叶榉树、杜仲、湖北梣;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种,其中I级4种,为苏铁、银杏、水杉、红豆杉,II级6种,为樟、浙江楠、鹅掌楸、莲、野大豆、大叶榉树。截至2020年底,泰州市拥有各类古树名木7102棵,其中一级古树64棵,二级古树112棵,三级古树6925棵,名木1棵;湿地保有量10.33万公顷。

海陵区

自然灾害

海陵区自然灾害有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地面沉降和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灾害。泰州市城区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灾害,沉降中心位于海陵区西部,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沉降速率超过8毫米/年,海陵区东部及姜堰区西部累计沉降量一般50—100毫米之间,沉降速率一般2—6毫米/年,其它地区的累计沉降量小于20毫米,沉降速率小于2毫米/年。海陵区零星分布软土。气象灾害中以潮湖与洪涝灾害最多,占灾年总数的58.1%。只有1954年和1991年的大水,1965年的干旱,1974年6月的龙卷风和冰雹灾情较重。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末,海陵区辖7个街道,4个镇,共11个镇级政区;1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7个城市社区,49个涉农社区)、36个村民委员会,区人民政府驻地位于泰州市海陵区人民东路26号。

行政区划

类别

区划名称

街道

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中、京泰路、红旗

九龙、苏陈、罡杨、华港

资料来源

政治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海陵区委员会书记

孙群

海陵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丁和扣

海陵区人民政府区长

刘剑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海陵区委员会主席

刘    玲

统计截止2023年8月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海陵区常住人口为57.9万人,全区常住人口出生率为4.31%,人口死亡率为6.0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2%。在海陵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全区常住人口为577016人,男性人口为283991人,占49.22%;女性人口为293025人,占50.78%。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1384人,占总人口的12.37%;15-59岁人口为375746人,占总人口的65.12%;60岁及以上人口为129886人,占总人口的22.5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256人,占总人口的17.0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33182人,占总人口的92.4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3834人,占总人口的7.60%。

语言

新海陵话形成于东晋,是由北方人口迁入促成的。新海陵话已演变成为泰如片的各地话,但古海陵的腹地—泰县方言却依旧在发展中具有领先地位,它的发展也影响了别的一方言的发展。泰如片方言特点是把大量普通话不读送气音的古全浊声母字读成送气音。

民族

海陵区内人口以汉族为主,截至2016年,海陵区共有土家族、蒙古族、苗族、回族、满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29个,共1139人,占人口总数的0.27%。少数民族人口中以回族居多,有319人,各镇街中以城中街道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有415人。

宗教信仰

海陵区现有宗教活动场所25家,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五大教派齐全。佛教于唐朝传入泰州,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海陵区现有南山寺、北山寺等佛教寺庙。基督教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由美国传教士赛兆祥来泰州传教。随着道教的兴盛,泰州道教出现了繁荣局面,明清朝廷在泰州设立了道正司,地点分别在仙源万寿宫和城隍庙。海陵区现有光孝寺等道教场所。同治元年,穆斯林伍承平等人购买城内明瓦巷黄开基的住宅,设清真义学;光绪年间,改清真义学为清真寺;世纪之交,在旧城改造中拆除;2011年,泰州市政府启动清真寺重建项目,项目用地面积9827平方米,建筑面积2560平方米,于2013年6月底落成,位于泰州市海陵区春兰北路。

经济

综述

2022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位列全市第一,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太阳能电池、组件开票占全市70%,海陵工业园区在全省91家省级开发区中跻身前15位。“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连跨500亿元、600亿元两大台阶,构建了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1+2+3”产业体系。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733.0亿元,可比价增长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5.0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3.3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43.0:55.0。

第一产业

海陵区农业以种业、花卉、蔬菜、稻麦产业等优势产业链集群发展,种业产业,以海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水禽和水稻种业产业为主,花卉产业,涵盖罡杨镇杨庄社区、罡门村,以及市农业开发区部分地区,拳头产品是鲜切花、盆栽植物、新优苗木;蔬菜产业,布局于华港镇、城东街道、城西街道辖区,重点发展地方特色蔬菜;稻麦产业,分布于华港、罡杨、苏陈三镇,主要从事优质水稻和小麦种植。2022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1亿元。粮食总产量9.0万吨。其中,夏粮产量3.11万吨,秋粮产量5.89万吨。全年生猪累计出栏4.84万头,全年家禽出栏59.19万只,禽蛋总产量5524吨。

海陵区九龙镇和罡门、周埭、姚家、界沟、唐甸等5个村(涉农社区)通过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村验收。2022年末全区设施农业面积1375.7公顷,有效灌溉面积9653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9.64万千瓦,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1.25万亩。

第二产业

海陵区形成了以新能源产业为地标,汽车零部件、智慧家电为优势,新材料、智能家居、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色的 “1+2+3" 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包括光伏太阳能、动力及储能电池两大产业板块。累计安装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并网装机容量达100MW。2022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4.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4.02亿元。

海陵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三大主导产业。截至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132家,创成星级上云企业20家,实施“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6家,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17家,创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6个、市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5个。

海陵区建筑业平稳发展。2022年末,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44.05亿元。分行业看,房屋建筑业产值291.26亿元,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31.94亿元,建筑安装业产值1.89亿元,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产值18.95亿元。建筑业从业人员数14.3万人,其中,工程建筑人员数4711人。年末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148家,较上年末增加4家。其中,特级、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14家。

第三产业

海陵区第三产业以批发和零售业、投资、旅游、金融为主导产业,全区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点(区)6家。凤城河景区被评为2022年度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静安路商旅文街区入选2022年度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022年,接待境内外游客28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77.01万元。

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403.3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26亿元,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29亿元。

经济功能区

江苏泰州海陵工业园

江苏泰州海陵工业园区位于泰州主城区东部,2006年4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海陵工业园区辖区面积4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1.32平方千米,下辖16个社区(11个涉农社区,5个城市社区),总人口约8万人。海陵工业园大力发展以LG配套、新材料、电子信息、都市型工业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和以信息服务外包、数字媒体制作、全球采购、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影视拍摄服务、文化旅游消费以及总部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

海陵区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海陵区拥有普通中学14所,在校学生11467人;小学9所,在校学生28993人;幼儿园48所,在校学生13086人。年末专任教师总人数3858人,其中普通中学1205人,小学1668人,特殊教育学校8人,幼儿园977人。学前教育入园率保持99%以上,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6.8%,省、市优质园占比96.8%。

医疗事业

截至2022年末,海陵区拥有卫生机构211家,其中医院22家,卫生院12家,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家,妇幼卫生保健机构2家。卫生机构拥有床位8433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8018张,卫生院拥有床位41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941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843人,注册护士3886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海陵区拥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1个。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455.6千册,同比增长26.5%。艺术表演团体51个,全年演出场次308次,观众人数达57.45千人次。海陵区以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乡村覆盖率为抓手,实现全区“三馆一站”覆盖率达100%,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已建成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均能在现有服务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图书借阅、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科技培训、体育健身等活动。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海陵区建成室外健身设施64处。编排“手球操版本草纲目毽子操”,成为现象级融媒体作品,被人民日报等36家全国性媒体转载。组队参加江苏省第二届健身气功网络比赛,获全省特等奖第一名。全力以赴手球、少儿乒乓球、自行车等省运会重点夺金项目备战,获5枚省运会金牌,实现竞技体育自训项目零的突破;输送海陵籍运动员200名,获得21.5枚省运会金牌。

人居环境

截至2022年末,海陵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9.2%,PM2.5年平均浓度33.3微克/立方米;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100%。全年建成2座标准空气站、2座VOCs监测站和27座空气微站。截至2021年,海陵区共有污水处理厂3家,启动中丹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治理修复示范工程。建成全国首个零能耗低碳建筑群—“太阳里”城市客厅。全区21处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水系连通关键节点全部贯通,完成新通扬运河、泰东河等6条河道排污口“队列式”管理排查。海陵区推行“水上农谷”项目,利用生活污水处理合格后的再生水,进行工厂化、智能化的立体栽培养殖。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海陵区参保总人数29.68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4.93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4.75万人。稳步推进长护险经办工作。全年实际享受长护险待遇总人数1658人,结算长期护理费用1938万元。持续完善困难群众救助。全年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7113人次,资助困难群众参保5032人,维护困难人群医疗救助对象2869人。全力打造基层医保服务平台,高标准打造3个省级、8个市级“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积极推进26家定点医疗机构为民服务点建设。新改建兴宏路等4条道路、农村公路15公里、桥梁13座,修补老街巷7条,新增绿地32万平方米,完成农房改善339户。九龙镇姚家社区成功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交通

综述

海陵区境内京沪高速、328国道、宁启铁路以及苏中5条通江达海航道在此交汇,是江苏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网的重要节点。海陵是江苏沿海、沿江T型经济带的咽喉,东西分别承接上海、南京两大经济圈。京沪高速、328国道、宁启铁路以及苏中5条通江达海航道在此交汇,是全省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网的重要节点。

公路

海陵区境内京沪高速、328国道、宁启铁路以及苏中5条通江达海航道在此交汇。十三五期间,新建改造景光路、江州路等12条道路,提档升级五一路、税西街等5条道路,建成智堡路、运辉路慢行系统,全力服务凤凰路东延、青年路北延等市级工程建设。2021年,泰州海陵区公路总里程531公里,有高速公路30条,一级公路111条,公路客运量286。

铁路

海陵区境内有宁启铁路经过,宁启线是中国铁路“八纵八横”路网的主要通道之一,西起南京枢纽津浦线林场站和永宁站,途经六合、仪征、扬州、江都、泰州、姜堰至海安,与新长铁路相连,再经南通、海门至启东。全长365千米,设计速度120至200千米/小时。

泰州火车站(Taizhou Railway Station)位于泰州市海陵区京泰路街道京泰路1号,建设于2004年,隶属上海铁路局新长车务段管辖,现为二等站。办理客货业务。毗邻泰州市京泰汽车客运站,为泰州市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泰州火车站车站主体站房建筑面积12187平方米,车站站房长150米,进深43.6米,高23.6米。楼的候车大厅也有1500平方米,有672个候车座位,配有四台等离子彩电,全天候中央空调,主要是为去往北京、哈尔滨、深圳、南通方向的旅客休息候车。

公共交通

泰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位于泰州市龙腾路20号,现有公交线路88条,公交车1018辆,日客流量12万人次左右,同时承接市区范围内会议、通勤车等业务。涵盖市辖三区商业、文化、住宅、机关、医院、娱乐休闲和所有乡镇的城乡客运网络。

人文

综述

海陵区内始建于晋朝的古光孝律寺,拥有全国唯一以“最吉祥”命名的大雄宝殿;历经八百年风雨的安定书院,是江苏省最古老的书院之一。海陵拥有苏北党校旧址、全国唯一“反四风”党性教育馆、杨延修纪念馆、孙龙珍烈士纪念馆等一批优质红色资源,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海陵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1项,A级景区5个。海陵辖区内的泰州文旅集团,设本部职能机构11个,下辖子公司8家,管理运营11个景区景点。

文物古迹

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拥有2100多年建城史。截至2022年,海陵区有文物省级文保单位1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文物保护单位

级别

名称

年代

入选时间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学政试院

2013年

日涉园

明至民国

2013年

泰州城隍庙

2006年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巷陈氏宅

2019年

涵西街戈氏宅

2019年

岳武穆祠

明、清

2019年

南山寺大雄宝殿

2019年

崇儒祠

1995年

泰州明代住宅

1995年

柱史坊

1995年

北山寺大殿及卓锡泉

明清

2002年

周氏住宅

明清至民国

2002年

林则徐税务告示碑

2002年

泰州城遗址

宋至清

2011年

铜钟

南唐

1982年

税东街明清住宅

明清

1982年

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处旧址

1939年

1995年

泰州城隍庙

泰州城隍庙位于邑庙街22号,相传建于唐代,整个建筑由南向北纵向铺开,两侧厢房对称。城隍庙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模范宗教活动场所”,2011年被表彰为“全省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2015年被认定为省三星级宗教活动场所。

海陵区

日涉园

日涉园位于海陵南路436号,是明代万历二年(1574)进士陈应芳修建住宅时兴建的园林,占地1500平方左右。

海陵区

非物质文化遗址

截止2022年,海陵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1项,其中包含1个国家级、3个省级、6个市级,非遗数量较多、级别较高。非遗类别包含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民间舞蹈8种项目。海陵区东方糕点厂被命名为泰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传承基地。目前,该区共有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1人。

境内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别

名称

类别

入选批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撂石锁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第五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泰州干丝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第二批

孙氏纸扎

传统美术

第四批

泰州丝光薄荷糖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第四批

储巏的故事

民间文学

第五批

海陵唱凤凰

传统音乐

第五批

海陵唐甸庙会

民俗

第五批

撂石锁

撂石锁起源于唐代军营士兵用石锁等锻炼身体,后流传至民间,演变为一项集角力、竞技、健身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石锁举法主要有抓举和摆举,以正掷、反掷、跨掷、背掷等掷法和手接、指接、肘接、肩接、头接等接法组合成各种花色技巧。撂石锁可一人单撂,一人撂两个石锁称之为“双石头”;也可双人对撂。

海陵区

储巏的故事

储巏的故事,泰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项目保护单位是储氏文化研究分会泰州支会。储巏,字静夫,号柴墟,明直隶泰州人。先世居毗陵(今常州),元末时迁至泰州。储巏十六岁考中秀才,时任主考官娄谦预言储巏“他日必魁天下”。成化十九年(1483年)秋应乡试,名列第一,为解元。第二年春赴北京会试,为会元。

饮食

海陵区有“泰州早茶”特色饮食文化,“传统老酵包子制作”已经成为海陵区非遗项目,干丝、鱼汤面等也是早茶主要内容。还有草炉烧饼、油炸臭干、梅花糕、泰州三麻等本地传统小吃。

鱼汤面

鱼汤面浓汤材料是用野生鲫鱼熬制而成,鲫鱼剖肚去血,入锅爆炒,起酥后加水熬汤,加入鳝鱼骨、猪骨一起熬,增加汤的浓味。其讲究长时间地煨吊,这样才能面汤粘稠、色白如乳、肥而不腻、鲜而不腥、美味无穷。鱼汤面的面常用细挂面,又圆又长,下至汤中不多时便可以捞出。

海陵区

泰州三麻

麻油,据资料记载,泰州生产的小磨麻油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泰州小磨麻油,不仅质纯、香浓、味醇,而且对延缓皮肤衰老和烫(烧)伤后的皮肤再生有特效。

海陵区

麻饼,是传统的苏式点心。麻饼兼有甜咸两种口味,质地酥脆。起初是单面芝麻饼,后清朝同治年间,制作麻饼的师傅们精选黑白两种芝麻,分别蘸满两面,于是就有了“双色麻饼”之称。

海陵区

麻糕,采用芝麻粉、绵白糖、胡桃肉、炒米粉等精心制成,色泽呈黄色,桃仁适中,似一只蝴蝶。它传统的形体规格则是长7厘米,宽3厘米,厚1毫米这样。麻糕工序繁多,使用锡烫模子、铜捺子、24目罗筛、糕刀、起糕板子等大小各种工具,经二十多道工序方可制成。

海陵区

习俗

节庆习俗

双墩庙会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海陵民间办庙会的传统习俗沿袭了数百年。双墩社区位于主城区东大门的京泰路街道,由王墩和缪墩两个村合并而成。这里北靠通扬运河,民风淳朴,生活富裕,2019年,“海陵双墩庙会”入选海陵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日祭祀仪式过后,随着“海陵双墩庙会”第四代传人缪来红的一声号令,维持秩序的治安队伍率先出发,马弁、开道锣、开路先锋随后开道,紧接着是古代兵器、龙狮、花船等队伍跟上,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从社区内的普庆庵出发,巡游社区的每条大道。

海陵区

海陵唱凤凰

重大节日,特别是春节,正月初一在本庄,正月初二到初五在周围村庄广场上,旧时进庄后先拜庙,然后到各家拜年,再到广场上向广大群众拜年,随后有花旦、花船等表演。唱凤凰这种音乐表演形式由六人组成,一人端捧盘,一人擎“凤凰”并领唱,四人敲锣鼓并答腔。其歌词灵活性较强,为自编自唱,过桥、进庄先唱一段“麒麟唱”,后一路见景、情、事、人灵活编词吟唱。盛行于清末、民国,尤其在解放后更是成了翻身农民的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

海陵区

艺术

传统美术

海陵雕版刻板技艺

海陵区华港镇宋金荣师从雕版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陈义时、著名版画家顾志军学习雕版和木刻年画传统技艺。2004年4月成立了“宋金荣雕版印刷工作室”,以传统手工雕版印刷为核心的技艺团队,继续承接古版修复雕版刊刻,印刷服务和线装古籍设计制作,运用雕版印刷工艺个性化制订请帖、信笺、印谱、牌匾、木活字等文创品。雕版印刷技艺古称版刻、梓行、雕印等,是指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用以印刷,雕版是雕版印刷的核心与重要环节。

海陵区

传统技艺

泰州干丝制作技艺

泰州干丝,又称泰州五味干丝,是泰州传统的风味小吃,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泰州干丝的制作关键在于“烫”,使干丝捏在手里有“软而不烂、柔里带韧、挺而不硬、爽滑适度”的感觉,待干丝烫到合适程度再用开水冲洗后就成了熟料。泰州拌干丝的佐料也很讲究,要用酱油、食糖、虾仔、胡椒等按一定的比例熬制成汁浇头,另外把生姜丝、辣椒、大蒜、药芹、香菜、花生仁、肴肉丝等配料备齐,把“烫”好的干丝装进“锡烫子”,浇上熬好的料汁,撒上姜丝等配菜,最后再滴上泰州特有的小磨麻油。

海陵区

传统美术

孙氏纸扎

孙氏纸扎铺从清道光年间开设,孙氏纸扎工艺主要有五大工序,包括选材、扎制骨架、裱糊、彩绘、组装。融扎制、贴糊、剪纸、彩绘等民间工艺于一体。纸扎制品分为人像神像类、建筑类、牲畜类、明器类四大类。

海陵区

地区象征

2002年1月,泰州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决定,泰州市市树为银杏树,市花为梅花。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梅花:原产于中国,每年2月开花。

风景名胜

综述

海陵区旅游资源数量较多,共228个资源单体,包含7个主类、13个亚类和34个基本类型。其中包括望海楼、桃园、梅园、乔园、学政试院、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江苏盐税博物、馆凤城河风景区、稻河景区、秋雪湖生态景区、麒麟湾景区、香草湾景区等文化景观。海陵区共有包括凤城河风景区、泰州稻河景区在内的5个A级景区,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

境内主要旅游景区

级别

景区名称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凤城河风景区、稻河景区、秋雪湖生态景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麒麟湾景区、香草湾景区

重要景点

凤城河风景区

凤城河风景区位于泰州市城区中心,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风景区四面环水,景区以望海楼为中心,四面辐射,桃园、老街交相呼应,汇集凤城河畔,望海楼、桃园、梅园、老街等30多个景点。景区内特色活动有凤城河画舫游船等。

海陵区

稻河古街区

稻河古街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泰州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片区,也是泰州率先保护复兴的历史文化片区。稻河景区形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为泰州最大的泰式民居建筑群。涵西和五巷分居东西,稻河和草河贯穿南北,江水和淮水相会其间。201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项目规划范围16.8公顷。景区内有旅美华人的杰出代表曹俊的作品展示馆;有创办于清宣统元年的五巷小学;有从汉唐经两宋直至明清前后两千多年延续不断的古水井群;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先生设计的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泰州科学发展观展示馆等景观。

海陵区

秋雪湖渔业生态景区

秋雪湖渔业生态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泰州主城区东北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总面积12平方公里,核心区主要包含渔业生态园、欢乐世界、童话森林等特色游觅区。渔业生态园可观赏中华鲟、太阳鱼、黄金鲈、匙吻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可品尝全鱼家宴,体验星空特色民宿、参与亲子研学主题活动。军旅农垦文化纪念馆展示了共和国开国将军许世友、尤太忠等人曾在这里创造不同寻常的军旅农垦历史;著名军旅作家石言,是“秋雪湖”的创造者,他以在此三年多的军垦生活体验为素材,创作了小说《秋雪湖之恋》,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秋雪湖童话森林项目一期工程占地近500亩,总投资超过6000万,是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研学实践、休闲度假、户外拓展五位一体的网红打卡地。 

海陵区

对外交流

友好城市

国际友好城市

类别

国家

地区

国际友好城市

意大利

帕维亚省

2015年,意大利帕维亚省与泰州市结为友好城市,中国意大利商会授予海陵区投资促进中心“商会之友”荣誉证书。

著名人物

姓名

简介

袁康侯(1878~1927)

名祖成,号退僧(退生),以字行。清光绪四年(1878年)出生,泰州人,民国烈士,同盟会会员

杨元喜(1956-今)

曾任郑州测绘学院教授、博士导师;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第四委员会秘书;《测绘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科协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专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童铠(1931-2005)

卫星导航测控与卫星应用专家。江苏省泰州市人,是我国卫星测控、定位和信息处理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侯德原(1912-2003)

邮电通信专家。江苏省泰州市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要荣誉

2019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 设示范区”。

2019年,泰州市海陵区荣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22年,海陵区入选“推进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成效明显的地区”。

2018年, 获评江苏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