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266-324年),字处仲琅琊临沂(今山东费县)人。东晋大臣、丞相,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之子,司徒王导之堂兄。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王敦的:人物生平、人物作品、人物评价、轶事典故、人物关系、艺术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王敦

处仲

所处时代

晋朝

籍贯

琅琊临沂(今山东费县)

民族

汉族

出生时间

266年

去世时间

324年

终年

59岁

封号

汉安侯、武昌郡公

主要成就

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

主要官职

左将军、镇东大将军、征南大将军、侍中、丞相等

简介

王敦出身士族,眉目清秀,喜好清谈,迎娶襄城公主,被授予驸马都尉,历任太子舍人、给事黄门侍郎。支持晋惠帝司马衷复位,被任命为广武将军、中书监等职。后与堂弟王导辅佐琅琊王司马睿镇守江东,出任左将军,率部平定杜弢(tāo)之乱,因功被授予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爵封汉安侯。西晋灭亡后,与王导等人拥戴司马睿于太兴元年(318年)建立东晋,后被任命为侍中、大将军、江州(治所今江西南昌)牧。因部将兵败杜曾,王敦自请贬职,免除侍中等职,改任荆州刺史。王敦手握重兵,掌控长江中游军政大权,对东晋朝廷造成威胁。晋元帝司马睿重用刘隗、刁协与之抗衡,并派遣刘隗、戴若思统兵征讨外敌,实际为防备王敦。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率部起兵,党羽沈充起兵响应。晋元帝司马睿急召刘隗等人率军勤王,后王敦率部击败朝廷军队,攻入石头城(今江苏南京),诛杀异己。晋元帝司马睿任命其为丞相,进爵为武昌郡公,后王敦率部屯兵武昌。太宁元年(323年),晋明帝司马绍继位,遣使授予其奏事不名、入朝不趋等特权,后王敦率部移驻姑孰(今安徽当涂),并自领扬州牧。次年六月,王敦以温峤担任丹阳尹,欲借此监视朝廷动态,但反被温峤告发谋逆,晋明帝司马绍下令征讨,后因王敦任命的元帅王含兵败越城(今江苏南京秦淮区),王敦闻之病情加重,不久后病逝,终年五十九岁。王敦病逝消息传开后,令其部队军心涣散,最终王敦之乱被彻底平定。

唐朝宰相房玄龄在《晋书·王敦传》中认为,王敦威名显赫,镇守江淮地区,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实现中兴局面,延续晋朝国运,劳苦功高,但却功高震主,架空皇权,杀害忠良。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晋泰始二年(266年),王敦出身于琅琊临沂,字处仲,为东晋司徒王导的堂兄。王敦长相眉目清秀,生性洒脱,能鉴别人才,通晓《左氏春秋》,喜好清谈,深得族兄王戎赞赏。因长有罕见的奇特眼睛,获得晋武帝司马炎的赏识,迎娶襄城公主,拜为驸马都尉,后担任太子舍人之职。永康元年(300年)正月,太子司马遹(yù)被贾后废黜送往许昌幽禁,并命令东宫官员不能前去送行,但王敦与太子洗马江统、潘滔及太子舍人杜蕤(ruí)、鲁瑶等人,却违背命令于路边为太子送行,此举受到当时士人们的称赞。后来王敦又被晋升为给事黄门侍郎。

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称帝。当时王敦的叔父王彦担任兖州刺史,司马伦便派遣王敦前去慰劳笼络。不久后,司马家诸王起兵反对司马伦,齐王司马冏发布檄文,王彦畏惧司马冏兵力强盛,不敢答应派兵响应。王敦劝说叔父王彦起兵响应诸王,于是王彦立下功勋,等到晋惠帝司马衷重登皇位后,王敦因功被晋升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和侍中之职,后出任广武将军、青州(治所今山东益都)刺史,永嘉元年(307年),又被征拜为中书监。当时天下大乱,王敦将襄城公主的上百名侍婢全部许配给军中将士,并将金银宝物散发给百姓,然后返回洛阳。

永嘉三年(309年)三月,东海王司马越由荥阳进入京师洛阳,中书监王敦认为,太傅司马越掌控朝堂,必然会诛杀大臣。不久后,司马越便杀死了中书令缪播等十余人。司马越不顾幕僚潘滔的反对,任命王敦出任扬州刺史,后征召其回朝担任尚书,但王敦没有前往。当时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的辅佐下镇守建康,王敦前去召见,在王导的劝说下选择辅佐司马睿,后被任命为安东军谘祭酒。

辅佐中兴

永嘉五年(311年)正月,因扬州刺史刘陶病逝,王敦被琅琊王司马睿任命为扬州刺史,加授广武将军,不久后又晋升为左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并获得假节的权力。五月,汉赵皇帝刘聪派遣部将攻打洛阳,后攻克洛阳并俘获晋怀帝。司空荀藩等人于密县(今河南新密)建立行台处理政事,琅琊王司马睿被推举为盟主,因江州刺史华轶不接受司马睿调遣,于是王敦与历阳内史甘卓、扬烈将军周访联合出兵击败并斩杀华轶。

四川人杜弢(tāo)起事作乱,荆州刺史周顗(yǐ)兵败撤走,于是王敦派遣武昌太守陶侃、豫章太守周访等人率部征讨,而王敦率部驻守豫章(今江西南昌),负责支援各路晋军。陶侃率部击败杜弢后,王敦上书奏请任命其为荆州刺史,不久后,陶侃兵败于杜弢部将杜曾,因陶侃兵败,王敦自请贬职为广武将军,但琅琊王司马睿没有准许。等到陶侃击灭杜弢后,王敦作为统帅因功被晋升为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同时加授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并爵封为汉安侯,能自行选任州郡官员。不久后,杜弢部将杜弘逃往广州,并请求征讨桂林来赎罪,得到王敦的同意,陶侃因此无法继续攻打杜弘,便派人说服零陵太守尹奉投降,尹奉便将杜弘送到王敦面前,王敦便任命杜弘担任将领。

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称晋王,建立东晋,并于次年正式称帝。王敦由征南大将军晋升为大将军,后又担任侍中和江州牧。当时杜曾作乱,王敦派遣部将朱轨、赵诱率部前往征讨,但二人兵败被杀,于是王敦自请贬职,免去侍中,并辞去江州牧之职。不久后,晋元帝司马睿又加授王敦为荆州牧,于是王敦上疏多次请辞,最终担任荆州刺史之职。

举兵诛隗

晋元帝司马睿能够建立东晋,离不开王敦与王导等人的辅佐,当时便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王敦为人崇尚清谈,不喜财色,素有名望,又对东晋建立立下大功,在外手握重兵,拥有专制朝堂的能力,深受晋元帝司马睿的忌惮。于是司马睿重用心腹大臣刘隗、刁协等人,刘隗掌权后,极力离间晋元帝司马睿疏远琅琊王氏,王导等人心中愤懑不满,王敦心中更加不平,于是君臣之间逐渐产生嫌隙猜忌。

太兴三年(320年),梁州刺史周访病逝,晋元帝司马睿将湘州(今湖南长沙)刺史甘卓调任梁州(今陕西汉中)刺史,王敦欲以从事中郎陈颁取代甘卓担任湘州刺史,但司马睿没有允许,同时任命谯王司马承镇守湘州。王敦再次上疏陈述古今忠臣被君王猜忌,多是有人离间是非,欲以此感动皇帝,但此举却让晋元帝司马睿更加忌惮他。不久后,王敦被赏赐羽葆鼓吹等仪仗、增加从事中郎、掾属、舍人等属官各两人,而刘隗被任命为镇北将军,戴若思担任征西将军,两人率领征调的扬州兵表面上去征讨胡人,实际为防备王敦。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借口,上疏列举刘隗的罪状,率部起兵向建康进军。随后王敦同党沈充起兵响应。王敦率部攻至芜湖时,再次上表列举刁协的罪状。晋元帝司马睿非常愤怒,下诏认为王敦恃宠谋逆,是可忍孰不可忍,他要亲率大军,诛杀王敦,并许诺将士,如果斩杀王敦,可以获封拥有五千户食邑的侯爵,又命令戴若思、刘隗等人率部回师勤王。王敦兄长光禄勋王含,听闻王敦起兵后便去投奔。

王敦率部来到石头城时,欲率先攻打刘隗,王敦的部将杜弘认为,刘隗兵力强大,不易攻克,石头城守将周札刻薄寡恩,将士不肯用命,应率先攻打,如果周札败走,刘隗也会不攻自破。于是王敦听从杜弘的建议,果然周札开城门投降,王敦击败朝廷诸将,攻入石头城内。刘隗、刁协兵败后返回皇宫,晋元帝司马睿为二人配备马匹,让他们逃亡避祸,后刁协逃亡途中被杀,而刘隗逃到淮阴,被刘遐率部偷袭,最终携带妻儿及亲信投奔石勒。晋朝官员们逃奔四散,只有两位侍中留下侍奉司马睿,王敦俘获并杀死朝廷将领周顗和戴若思。

遥控朝政

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借口起兵,如今刁协被杀、刘隗北逃,但王敦却手握重兵不去朝见晋元帝司马睿,反而放纵士兵四处劫掠。于是晋元帝司马睿只能向王敦求和,任命其为丞相和江州牧,同时进爵武昌郡公,享受食邑一万户,并派遣太常荀崧前去拜授官职,再授予其羽葆鼓吹的仪仗特权,但王敦假装推辞不肯接受,至此,朝政大权完全被王敦掌控。

当初王敦起兵时,曾派遣使者邀请甘卓与司马承一同起兵,甘卓虽然应允,却保持观望态度,而司马承却将使者囚禁,同时举兵反对王敦,并斩杀王敦姐夫湘东太守郑澹。后甘卓在司马承劝说下决定出兵征讨王敦,但在王敦求和的情况下,选择驻军猪口(今湖北仙桃)停滞不前。等到王敦掌权后,以朝廷名义命令甘卓退兵时,甘卓担忧继续进攻武昌,反而会逼迫王敦劫持皇帝,于是拒绝部将截断彭泽(今江西湖口),使王敦断绝与武昌联系的建议,率部返回襄阳。不久后,王敦部将魏乂(yì)攻破湘州,擒获司马承,荆州刺史王廙(yì)于途中将司马承杀死,而甘卓也被襄阳太守周虑杀死,从此王敦掌控湘、梁二州。

王敦担忧入朝会发生变故,选择回镇武昌,遥控朝政,杀害忠良,培植亲信。同时王敦任命其兄王含为卫将军、都督沔南军事,兼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任命义阳太守任愔为南中郎将、督河北诸军事,而王敦又自领宁、益二州刺史,后又取消司徒之职,将其属官全部并入丞相府。太宁元年(323年),晋元帝司马睿死后,明帝司马绍继位,王敦暗示朝廷征召其入朝,于是明帝司马绍便以手诏征召王敦入朝辅政,同时授予其假黄钺(yuè)的特权,赐予其班剑武贲二十人及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覆上殿的特权。后王敦移驻姑孰,明帝司马绍派遣侍中阮孚前去犒劳,但王敦称病不见,安排主簿接受诏令,同时任命王导担任司徒,而王敦自领扬州牧。

王敦之乱

王敦掌权后,也更残暴傲慢起来,四方的贡献大多收入其府中,朝廷将相及地方州牧也全部来自其门庭,又大肆修建营寨府邸、侵占田宅、发掘古墓、劫掠客商。王敦又将王含晋升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从弟王舒担任荆州刺史,王彬担任江州刺史,王邃担任徐州刺史,同时建立起以沈充、钱凤为谋主,以诸葛瑶、邓岳、周抚、李恒、谢雍为爪牙的集团。王敦从弟豫章太守王棱因劝阻王敦,也被其暗中杀害,而王敦无子,以兄长王含之子王应为嗣子,后王敦病重,任命王应担任武卫将军作为他的副手。王敦与钱凤等人谋划后事,提出三套方案,上策为放弃兵权,归顺朝廷,中策为退守武昌,拥兵自守,下策为举兵起事。钱凤等人认为下策才是最佳方案,于是与沈充定计,在王敦病逝后再起兵。

周札家族势力强盛,深受王敦忌惮,于是王敦杀死周札整个家族,又杀害元帝心腹大臣冉曾、公乘雄等人,通过三番休二的方式削减宿卫力量。等到王敦病重后,明帝司马绍派遣侍中陈晷等人前去询问病情,当时明帝司马绍欲征讨王敦,便微服到芜湖,暗中观察王敦营垒的动态,并多次派人询问王敦的起居情况。接着明帝司马绍晋升王含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其子王瑜为散骑常侍。太宁二年(324年)六月,王敦任命温峤为丹阳尹,欲命其伺机窥探朝廷动静,但温峤却将王敦欲谋逆之事禀报东晋朝堂,于是明帝司马绍欲兴兵讨伐,为打消将士畏惧之心,便谎称王敦已死,下诏制定攻打王敦的军事部署。

王敦病情有所好转后,便上疏言明温峤的罪状,以诛杀奸臣的名义再次起兵,但王敦仍不能统率大军,便以王含为元帅,派遣钱凤、邓岳、周抚等部将统率三万部众攻向东晋都城建康。王含统率大军行至江宁时,司徒王导写信劝说王含,但王含没有答复,于是明帝司马绍派遣中军司马曹浑等人于越城大败王含。王敦听闻大军战败的消息后,欲强撑病体亲赴前线,但因身体困乏再次卧床。钱凤等人率部进驻京师,屯兵于秦淮河南岸,明帝司马绍亲率大军迎战钱凤,连续击败钱凤等人。

身死兵败

王敦临终前告诉亲信羊鉴及王应,他死之后,要王应立刻继位,先册立朝廷百官,然后再安排他的丧事,不久后,王敦病逝,终年五十九岁。王应选择秘不发丧,用草席包裹尸体,外表涂抹白蜡,然后埋葬于厅堂之下,又继续于诸葛瑶等纵酒为乐。沈充从吴地率领一万余人起兵响应,后与王含等部汇合,沈充司马顾扬献上三条计策,但都未能被沈充采纳,于是选择逃回吴地。王含率部渡过淮河,遭到苏峻等人的阻击,再次战败而回。不久后,朝廷将领周光斩杀钱凤,吴儒斩杀沈充,王含父子乘船投奔荆州刺史王舒,也被王舒溺杀于江水中。明帝司马绍将王敦尸体挖出,焚烧其衣冠并斩首,最终彻底平定了王敦之乱。

人物作品

文章

《全晋文》收录王敦文章有十篇,为《表庾亮为中书监》《表王舒》《举贺循为贤良、杜夷为方正疏》《辞荆州牧疏》《上疏言王导》《上疏罪状刘隗》《上言父子生离服限》《与刘隗书》《与王导书後自手笔》《书》。

书法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先秦至唐朝的历代法帖编为十卷,即《淳化阁帖》,前五卷收录十六位王姓书法家的作品,其中包括王敦。根据《宣和书谱》卷十四《草书二》记载,王敦初以工书得家传之学,他的笔势雄健,书写草书犹如击鼓一般,震袖扬袍。王敦现存书法作品为《蜡节帖》。

王敦

人物评价

唐朝宰相房玄龄在《晋书·王敦传》中认为,王敦威名显赫,镇守江淮地区,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实现中兴局面,延续晋朝国运,劳苦功高,但却功高震主,架空皇权,杀害忠良。

晋元帝司马睿认为,王敦恃宠而骄,竟然放肆狂逆,起兵作乱,这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情。

晋明帝司马绍认为,大将军王敦身为肱骨重臣,无论朝政还是军事上,都建立了功勋,因缘际会,才能位居宰辅之位,却劫掠城池、放纵士兵、违背信义、屠戮朝臣、结党营私、危害国家社稷。

唐朝名臣虞世南认为,晋朝自从迁都建康之后,国家被大臣把控,政令皆非出自皇帝之手,王敦凭借豪门望族的宗门力量,掌握兵权,恃才自负,心怀问鼎皇位之心,如果不是明帝司马绍英明决断,王导的忠诚,晋朝的皇位就要被王氏夺走了。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澈在其作品《晋论》中认为,王敦与刘聪、石勒等人,都是奸诈雄武之人,也能够称得上是一时的豪杰。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从东汉末年开始,权臣中的篡位者,成功的是曹操和六朝的开创者,失败的则是王敦、桓温、王僧辩这些人,侥幸成功却快速失败的有桓玄和侯景。

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王敦为人,残忍暴虐、傲慢狠辣,残忍暴虐让他敢做不义之事,而傲慢狠辣让他不肯位居人下,而王敦临终前想要让其子王应归顺朝廷,保全家族血脉,这是他的自知之明。

历史学家田余庆认为,在中国古代的王朝政治中,统兵作战类似于周勃、灌英、卫青、霍去病这类大臣,历朝历代都有,这种人行事风格都不像东晋的王敦,而王敦之所以为王敦,东晋之所以总是出现王敦这类权臣,其历史原因,一是皇权不振,二是士族掌兵,如果皇权追求振兴,士族无法掌握兵权,那么门阀政治就会出现变化,当然这是淝水之战后的事情。

轶事典故

误食澡豆

王敦刚迎娶公主的时候,某次,前去上厕所,看见箱子里面放满干枣,原本是用来堵塞鼻子的,王敦不知道,便将干果吃掉了。出来后,有奴婢手持金属盆盛满水,用玻璃碗装满澡豆,王敦不知道,将澡豆倒入水中喝掉了,奴婢们看到后全部掩嘴大笑。

王敦击鼓

王敦年少时,有个“乡巴佬”的绰号,说法口音很重。某次晋武帝司马炎召集贤士讨论伎艺之事,大家都有各自的见解,只有王敦神色紧张难看,他说他会打鼓,于是司马炎便让人拿鼓给他,王敦便从席子上面站起来,扬起木槌奋力击打,鼓声节奏非常快,神气豪放,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在座的人无不赞叹他的雄武豪爽。

处仲散婢

世人给予王敦(王处仲)高尚的评价,他曾经沉迷于女色,导致身体十分虚弱,旁边的人便劝诫他,王敦认为他竟没有想到这些,这样的话,要做出改变也很容易。于是他打开阁楼,放走了数十名婢女,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行为十分称赞。

蜂目豺声

王敦年轻时,潘滔曾对他说过,认为他蜂目已露,但是豺声未发,这种情况下,今后一定会吃人,也一定会被别人吃掉。

击缺唾壶

王敦每次喝完酒后,便会高声咏诵魏武帝曹操的乐府歌,大声高喊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一边唱,一边用玉如意敲打着打唾壶,最后壶边全部都是缺口。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祖父

王览

字玄通、曾任清河太守、太中大夫、宗正卿、光禄大夫等

王基

字士先、治书侍御史

伯父

王裁

字士初、抚军长史

叔父

王会

字士和、侍御史

王正

字士则、尚书郎

王彦

字士治、中护军

王琛

字士玮、国子祭酒

兄长

王含

字处弘、卫将军、荆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

堂兄弟

王导

字茂弘、王裁之子、曾任右将军、扬州刺史、侍中、司空、司徒等

王颍

王裁之子

王敞

王裁之子

王舒

字处明、王会之子、荆州刺史

王廙(yì)

字世将、王正之子、尚书郎、濮阳太守等

王旷

王正之子、王羲之之父、淮南太守

王彬

字世儒、王正之子、江州刺史

王邃

徐州刺史

王棱

字文子、王琛之子、豫章太守

王侃

王琛之子、吴国内史

妻子

司马氏

晋武帝之女襄城公主

子侄

王应

王含之子,后过继给王敦、武卫将军

王瑜

王含之子、散骑常侍

注:以上信息资料来源于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明朝徐復祚的《投楼记》中,王敦为丞相王导之弟,早年被拜为驸马都尉,累迁镇本将军、都督江南等八州诸军事,驻扎姑孰。王敦凭借累代雄威,借八州士军,与其兄丞相王导参军钱凤里应外合,颠覆晋室,拥兵石头城下四处骚扰,并在新亭设宴,酒宴前故意寻恤,杀掉戴渊等人,后病死于姑孰。

在南朝宋国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王敦是一个少时粗豪雄爽,仰慕曹操的为人,常常酒后吟诵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并以如意唾壶,至壶口尽缺。某次,晋武帝问他有什么技艺,他说会“鼓吹”,于是便振衣而起,扬槌奋击,旁若无人,在座的人无不惊叹,再也不敢小看他。但他性格刚烈无情,某次与王导前往石崇家喝酒,石崇因为婢女劝王敦喝酒没有成功,便直接连杀三人,王导责备石崇,王敦认为杀自己家仆人,不关王导的事情。此外,石崇家厕所内常常站立一队侍姬,许多客人看到后,便回头就走,只有王敦泰然自若,后王敦担任大将军,在武昌举兵起事,兵败而死。

影视形象

影视剧

类型

扮演者

《书圣王羲之》

电视剧

丁海峰

注释

[a]

建兴五年(317年)西晋灭亡,同年司马睿改元建武,自称晋王,次年(318年),正式称帝。

[b]

兖州为古九州之一,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掉东吴后,将全国分成十九个州部,后又增至二十一个,兖州便为其中之一,治所在今山东郓城。

[c]

假节,是指古代使臣出行,驰节为符信,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胁一方。晋朝时,使节拥有不同的全力,假节代表使臣平日没有处置他人的权力,但战时可斩杀触犯军令的人。

[d]

从弟,是指同曾祖父,但不同父亲的弟弟,介于族弟与弟之间。

[e]

顾扬献上中下三策,上策为掘破堤坝,引湖水倒灌京城建康,利用水军攻城,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中策为汇合东南众军,十路大军共同攻打京师,以众击寡;下策为斩杀钱凤投降朝廷,转祸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