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是由中国新华通讯社主办、参考消息报社编辑出版,创刊于1931年,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报道内容包括世界各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体育、文化、教育、社会及对华反应等各方面的最新情况。

1931年11月7日,《参考消息》正式发源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江西瑞金。在1931年到1934年期间,《参考消息》在瑞金先后以《无线电材料》《无线电日讯》等名称出版。1938年,《无线电日讯》更名为《今日新闻》,为领导提供重要的参考消息来源。1942年,《今日新闻》更名为《参考消息》,在延安正式创刊,报名一直沿用下来。1956年,《参考消息》和《参考资料》合并为上下午出版的《参考资料》,并从《参考资料》中选取要闻,出版为《参考消息》。1957年3月1日,由书刊型改为报纸型。1985年,《参考消息》正式取消报头下方的“内部刊物,注意保存”八个字,成为了一份公开发行的报纸。在1987年到1998年期间,《参考消息》又被限定为国内发行和内部发行刊物,但是在1998年以后,《参考消息》完全成为一份独立公开的报纸,读者可以随时订阅和购买。2011年11月7日,《参考消息》官方账号发布了第一条微博。2012年1月5日,参考消息网(cankaoxiaoxi.com外链)正式上线。2014年,《参考消息》客户端正式上线,人们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阅读电子版的《参考消息》。2017年初,《参考消息》微信公众号推出“锐参考”栏目。2021年9月1日,《参考消息》在其微信公众号上推出“数字报”。

《参考消息》有“国际消息总汇”和“万报之报”之称,是中央唯一授权、独家转载外电、外报、外刊、外网、外智文章的媒体,是中国民众了解国际社会如何看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该报于2019年获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亚洲品牌500强》荣誉称号。2021年6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最新报告,《参考消息》以595.87亿元的品牌 价值位列总排行榜第114位,稳居中国传媒榜前列。《参考消息》 还是唯一的一张作为中国国家礼品送给外国领导人的报纸。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参考消息的:历史发展、现状、重要报道、 知名人物、荣誉和奖励、影响和评价、其他媒体形式等介绍

中文名

参考消息

别名

《无线电材料》《无线电日讯》《今日新闻》

语言

汉语

定价

零售价:1.0元

出版社

参考消息报社

创刊时间

1931年

出版周期

日报

主办单位

新华通讯社

主管单位

新华通讯社

报纸类型

大型新闻报纸

主编

陶德言

国内刊号

CN11-0048

邮发代号

1—38

历史发展

初为内刊

1930年10月到1931年1月期间,红军先后缴获了国民党军的一部半电台,开始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电台把每天收到的新闻专门编在一起以方便领导看新闻。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红中社(即新华社的前身)当天晚上成立并对外播发新闻。同时,红中社将抄收的国民党中央社播发的电讯编印出来,供大会代表们参阅,这就是新华社历史上最早的“参考消息”。

1931年11月到1934年10月,先后以《无线电材料》、《无线电日讯》等刊名在瑞金出版,每期油印四五十份。1933 年夏到红中社工作的任质斌同志回忆:编印“参考消息”是红中社当时的工作内容之一。“参考消息”当时名称为“每日电讯”,主要登载新闻台抄收的中外电讯,油印,每天一到二张蜡纸,一张蜡纸刻成两面,每期四、六、八面不等,印四五十份,送中央机关负责同志参阅。1934年10月以后,因红军开始长征,出刊条件艰苦,停出刊物。

1935年11月25日,《无线电日讯》在瓦窑堡复刊。内容不仅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电讯,还抄收翻译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以及来自解放区的消息,逐步成为综合国内国际和敌我双方电讯的参考刊物。1938年年底,改名为《今日新闻》。

1941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在延安出版大型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此后,《参考消息》重新作为内部刊物油印出版,由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合编。1942年12月1日,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合编的《参考消息》第一号在延安创刊。

1947年3月新华社随党中央撤离延安后分成两支队伍,一支由副总编辑范长江率领随党中央转战陕北,一支由社长廖承志率领东渡黄河,向晋冀鲁豫解放区转移。这一时期,《参考消息》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版本。一为设在太行涉县的临时总社在接替转移行军中的总社工作任务后筹办,1947年4月8日以“新华总分社”的名义编译出版铅印《参考消息》。1947年12月1日,总社接办临时总社的《参考消息》,改为新一期,16开本,每日出版,每期四至六页。一为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新华社工作队同年4月9日,也开始在陕北出版《参考消息》,至1948年3月20日止。

1949年3月新华总社由河北平山迁至北京。当年9月,《参考消息》由赠阅改为订阅。《参考消息》经历了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由于政治处境艰难,物资匮乏,《参考消息》时有停办。但是只要条件允许,工作人员就克服困难,坚持出刊。在革命与战争年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几年,《参考消息》一直是仅供党政军领导参阅的秘密级内部刊物。

1953年前后,《参考消息》除正常出版外,还根据每日《参考消息》摘要编成《参考资料》。1953年3月1日,《参考消息》分成两种刊物出版。第一种为《参考消息》,篇幅少,要求精简、迅速,供领导同志参阅;第二种为《参考资料》,篇幅较多,供有关业务部门及研究部门参阅及使用。

从1956年1月5日起,原《参考资料》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内容改由《参考资料》出版,但为了中央领导的需要和阅读方便,每天从《参考资料》选出约三万字要闻,仍出版为《参考消息》。

由刊转报

1957年3月1日,《参考消息》由书刊型改为报纸型,每天出四开四版,约两万字。《参考消息》的报头来源于鲁迅先生的笔迹。1957年元旦刚过,工作人员就启动了改报筹备工作,这时距中央规定的《参考消息》3月1日正式改报扩大发行已不到两个月,时间非常紧迫。编辑部人员找出鲁迅毛笔字手稿的影印本。四个字中,“考”“消”“息”三个字很快找到了,但“参”字难找,后来在鲁迅的一封书信中找到了。摄影部同志当即用相机把这几个字拍了下来,再翻版、放大、冲印,最后集成了一张“参考消息”四字连在一起的照片。尽管几十年来《参考消息》从编排形式到报道内容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报头一直沿用至今。

公开发行

1949年9月《参考消息》由赠阅改为订阅。从1957年3月1日开始扩大订阅范围,从之前仅供中央领导人和相关机构参读,扩大到县级委员或者相当的党内干部,机关的科级,部队的团级,高校的讲师以及工作需要等人都可以订阅。1970年,报纸的发行范围扩大到了基层的党支部以及知识青年等。1985年1月2日,《参考消息》报头下的“内部刊物、注意保存”8个字经中宣部同意正式取消。《参考消息》由内部刊物成为了一份公开发行的报纸。但这个过程有反复,1987年4月1日起,《参考消息》报头加上“限国内发行”字样。1988年1月2日起,《参考消息》报头再次加上“内部发行”字样。经过了七八年的时间,1998年1月1日,《参考消息》再次取消“内部发行”字样,真正完成了从内部刊物到公开报纸的转换,通过邮局发行,同时还在街头报亭零售。

自1957年改报出版以来,《参考消息》一直以四开四版的形式出报。直到 1993年全面扩版,改为八版,每天四开八版,发稿总字数也从原来的2万字左右增至4万字左右。

1999年,《参考消息》推出《周三增刊》,即每周三出十六版。《周三增刊》覆盖历史事件、社会思潮、文艺名人、科技新知等多种内容。

2001年,《参考消息》再次扩版,推出关注港澳台情况及海外华人世界的《周二专刊》,和以驻外分社记者来稿及自写稿为主的《周四特刊》;原《周三增刊》则改为副刊,内容上也更加强调副刊特色。自此,《参考消息》在八个正版的基础上,每周有3天出十六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三刊”格局。即每周周二、三、四除出版正常八版以外,分别在正常版面以后增出周二专刊、周三副刊和周四特刊三种增刊,共十六版。

2011年1月1日,《参考消息》又一次扩版,打破“三刊”界限进行内容改革,开始每周一至周五均出十六版,这一版面数量一直保持至今;

2021年,《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之际再次改版,在版面数量不变的基础上,对版面格局进行全新调整并推出电子报。

全媒发展

2012年1月5日,参考消息网(cankaoxiaoxi.com参考消息)正式上线,形成了较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012年10月,《参考消息》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2014年5月,《参考消息》客户端上线。2017年初,《参考消息》微信公众号“锐参考” ,接连推出 “参考快讯”“参考快评”“参考微评”“参考头条”“参考漫谈”“参考包袱铺”“世界听我叨”等品牌栏目。此外,还打造了今日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搜狐号等一批百万级的渠道号;同时还出现在抖音、快手、B站、喜马拉雅等视频、音频平台上。2021年9月1日,正式在自有微信公众号推出《参考消息》数字报。

现状

采编方针

《参考消息》从创刊之日起就具有十分鲜明的政治属性,始终如一地为党中央服务、为中央领导同志决策服务。定位独特,是中央唯一授权、独家转载外电、外报、外刊、外网、外智文章的媒体,是中国民众了解国际社会如何看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多年来始终为广大读者“经风雨、见世面、种牛痘”服务。这是《参考消息》的最大特色与根本定位,也是《参考消息》的最大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政治方向

《参考消息》的红色基因与生俱来,其办刊轨迹,与中国革命的历程完全同步,在革命战争时期曾为党中央作出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在改革开放初期又为中国的有识之士提供认识世界的窗口。

进入新时代,2021年改版后的《参考消息》坚持“政治家办报”“党媒姓党”,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坚守报纸的品牌定位与报道方针,突出《参考消息》作为“国际消息总汇”与“万报之报”的特点,坚持突出“外国人看中国”和“外国人看世界”的独特视角。

舆论引导

《参考消息》与党和国家共同成长,报史国史紧密相连,同时也是党的重要舆论阵地,一直得到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怀和重视。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参考消息》报道有过大量的指示或批示,《参考消息》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客观真实、有重点地转载外媒文章的基础上,保持政治站位高度,围绕国际国内舆论热点,根据党和国家大局大事需要,及时组织策划专题报道,推出深度解读的系列文章,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内容特点

“种牛痘”

“种牛痘”——这是毛泽东主席形容《参考消息》特点的形象化说法,也是《参考消息》“独一无二”的性质所在。《参考消息》刊登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反面的”,甚至是“敌视我们、攻击我们的内容”。毛泽东形象地把这种用“反面教材”教育干部群众的作用比作“种牛痘”,“增强免疫力”。毛泽东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讲到《参考消息》的作用时说:“为什么要种牛痘?就是人为地把一种病毒放到人体里面去,实行‘细菌战’,跟你作斗争,使你的身体里头产生一种免疫力。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

以政治时事为主

《参考消息》每天从全世界几十个通讯社、400多种报刊以及互联网上采集稿件,内容以政治时事为主,紧跟时代,摘录世界各大通讯社、报刊、智库的重要信息和评论等,提炼国际热点新闻的精华,使读者在短时间可以集中了解全球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等前沿动态。

三个视角看问题

《参考消息》一贯坚持以三个视角看问题,即以世界的视角看中国,以中国的视角看世界, 以世界的视角看世界,以保证报道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参考消息》拥有一批专家型编辑,他们进行深加工,力求短小精悍,从几千字甚至上万字的原文中浓缩提炼成几百字的稿件, 确保报纸“ 精选精编 ” ,内容丰富,为读者在短时间内提供最大的有效信息。有读者这样评价:“ 《参考消息》报纸虽薄,但内容厚重,拿起来有沉甸甸的感觉。

追求“原汁原味”

《参考消息》最鲜明的特色是它的参考性。《参考消息》从诞生第一天起就遵循着“原汁原味” 的报道风格。刊登的稿件几乎全部是转载境外媒体报道,忠实于原文事实和风格,追求“原汁原味”地反映原作者看法、立场,真正体现其特殊的“参考”意义。

版面

版面风格

《参考消息》的版式编排是四开小报的形式,很少使用彩版,以普通的黑白编排。报头简约,只占很小一块版面,位于左上方,把更多的版面留给新闻信息。头版编排重点突出、错落有致。标题制作简约集中,清晰明了。标题几乎都是单行题,简洁明确,一目了然。此外,还运用一种独特的手法整合稿件,即将两条意思相反或相同的新闻整合在一起,由一个标题统领成为一条组合新闻,利于读者更好地接受,如《日逮捕炮制 “中国入侵”假新闻制造者》把日本共同社和法新社的两篇稿件整合在一起。图片运用简约,信息突出。1983年,《参考消息》的插图漫画、新闻图片、美术题图,题花、花线、网底、加框等装饰性符号开始增多,版面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一改改革开放前整张报纸只谈政治、内容严肃、版面庄重的版面风格,但仍以文字信息的传递为主。《参考消息 》 很少使用图片,也不像其他报纸以一幅大图片引领整个头版,即使用图片也低调淡化处理,不刻意强化图片的冲击力。另外,其头版上也很少同时出现两幅图片。

2021年《参考消息》改版,大字版《参考消息》改单彩印刷,普通版《参考消息》仍保留传统的黑白印刷特色。

版面结构

《参考消息》在20世纪80年代已出现栏目名称,版面位置固定但并不是每期都出现。直到1993年扩版后,《参考消息》的版块开始固定下来,各个版块才有了自己的名称。2011年1月,《参考消息》扩改版后,周一至周五每天16版,周六、周日8版。“周二专刊”“周三副刊”以及“周四特刊”被取消,但是相关内容被分解到相关的版面。扩版后, 16个版版面分别为:头版动态新闻、二版新闻热点、三版时事纵横、四版经济广角、五版财经透视、六版军事瞭望、七版科技前沿、八版社会扫描、九版文体看台、十版参考论坛、十一版特别报道、十二版副刊天地、十三版海峡两岸、十四版海外视角、十五版观察中国、十六版中国大地。而周六、周日的版面保留了这十六个版中的一至四、六至八版,以及十六版。

2021年改版后的《参考消息》周一至周五仍是16个版,但调整了版面结构,形成“正版+周刊”模式,即12个正版加五大周刊。12个正版分成时政新闻板块(头版、新闻热点、新闻纵深)、涉华新闻板块(中国大地、观察中国、海峡两岸)、专业新闻板块(科技前沿、经济广角、军事瞭望、社会扫描)、评论报道板块(2个参考论坛)。新设的五大周刊分别是:

周一人物周刊:加强人物报道,设封面人物、政坛新星、传奇人生、名人故事版;

周二文化周刊:加强文化副刊报道,增设漫画栏目,设双语天地、封面报道、阅读时间、世界文苑版;

周三新知周刊:加强科技前沿性、前瞻性、趋势性报道,设前沿探索、重大突破、趣味科学、数字科技版;

周四特稿周刊:以自采稿为主,设独家报道、高端访谈、环球调查、特别策划版;

周五健康周刊:传播健康新理念新知识,设健康封面、健康新知、健康生活、健康科技版。

运营模式

扩大传播范围

《参考消息》从诞生之日起,作为一种内部读物,一直是赠阅,仅供高级的党内外领导干部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参考消息》在阅读范围、发行范围上不断调整和扩大。1957年3月1日,《参考消息》放宽发行范围,从 “高级的党内外领导干部”扩大到 “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当于他们的党内外干部 (简称副科长级干部)”。1958年10月,又将发行范围扩大到高等院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中等学校的教职员工。1970年8月1日起,《参考消息》 扩大发行到工矿企业车间党支部,农村生产大队党支部,解放军连队党支部。1985年1月2日,《参考消息》 的报头去掉 “内部刊物”字样, 变成了一份公开的报纸,全面开放订阅。

完善全媒体传播矩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参考消息》最早介绍发达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情况。2012年,参考消息网站上线。此后又陆续开通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开设参考消息客户端,入驻腾讯、今日头条、百度、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等平台。经过10年发展,参考消息新媒体用户总量达到7000多万。2021年,《参考消息》改版,加强新媒体内容建设,完善自主网端平台,建设参考智库平台,升级海外舆情监测系统,构建《参考消息》“纸媒+融媒+智库+品牌”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传播体系。改版后的《参考消息》新设扫码阅读功能,加强新闻延伸阅读,与《参考消息》数字版、音频版、视频版互通,强化融媒特色。

重要报道

首登毛泽东的“纸老虎”论

毛泽东于1946年8月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并首次刊登在同年9月29日的《参考消息》上。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窑洞前的石桌旁,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采访,提出了这一著名论断。据《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考证,同年9月29日的《参考消息》刊登了斯特朗写的《毛泽东访问记》一文,详细报道了这次谈话内容。在斯特朗提出如何看待美国使用原子弹的问题时,毛泽东回答了下面一番话:

“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参考消息

精准把握时机报道“志愿军入朝”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当年10月,中国政府作出抗美援朝的重大战略决策。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为使志愿军出敌不意,毛泽东主席决定采取秘密过江突然歼敌的策略,他对志愿军参战新闻的发表时机和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并把《参考消息》的报道纳入他运筹的全局之中。在志愿军出国参战的当天,毛泽东向各中央局发出电报说,报纸对志愿军入朝参战一事不作任何公开宣传。10月21日,毛泽东书面指示主管宣传的胡乔木:“外国通讯社如对志愿军有反映,请注意在四五天内不要登载在《参考消息》上。”10月24日,国民党中央社自朝鲜元山空军基地抢在外国通讯社之前发出报道,称根据“美国飞行员报告,美机于今晚出动中发现有络绎不绝的敌军卡车自接壤中国边界的江界南下,其规模之大为韩战以来所罕见”。新华社译电科迅即译出这则电讯,经参考消息编辑组编出后直送党中央。次日,毛泽东发电给朝鲜前线的司令员彭德怀和副司令员邓华,并作出部署。

参考消息

巧妙释放中美关系破冰信号

1971年《参考消息》罕见地独家连载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7篇文章。1971年6月19日的《参考消息》上刊登了一则启事:“本刊从6月17日起,陆续刊登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的访华文章,每隔一天刊登一篇。请读者注意。”1970年,斯诺夫妇受邀重访中国后写了7篇文章,讲述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参考消息》陆续刊登斯诺文章,并详细的汇总综述了外国媒体的报道情况和各方反应。斯诺的文章可谓一盏“信号灯”,预示着中美关系新的发展方向。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亨利·基辛格秘密访华,开启美中双方对话,并为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铺路,中美关系由此迎来了新纪元。

参考消息

记录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1984年7月29日,洛杉矶奥运会比赛第一天,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夺得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获得这届奥运会首金,同时也是中国首位奥运冠军,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参考消息》及时选登外媒反应。路透社报道称,许海峰为中国获得了第一枚奥运会金牌,瞬息间成了一位民族英雄。德新社则披露,由于这场比赛有两名中国选手赢得奖牌,现场只准备了一面中国国旗,颁奖仪式不得不推迟大约30分钟。

《参考消息》对相关外媒文章进行综述报道,充分反应国际舆论对中国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肯定。路透社著名体育记者汤姆森写道:“中国一举取得4块奖牌是他们出人意料的胜利,中国将以此突出成就要求世界承认它是体育强国。”美联社评论说:“中国以它一天取得2块金牌的光辉纪录赫然登上奥运会舞台,可以说是旗开得胜。”法新社直言:“那些说中国人因缺乏国际经验,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的表现将一塌糊涂的人,必然是愚蠢无知。”共同社则惊呼,日本被“中国旋风”吹得晕头转向。

根据当年《参考消息》的报道,在北京狭窄的胡同里,美联社记者看到各家各户小小的黑白电视机都在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的场面;在北京街头,日本《产经新闻》记者看到年轻人抢购印有奥运会徽章的圆领衫。

参考消息

首发“号外”直击阿富汗战争

2001年10月7日,美英联军打响入侵阿富汗的第一枪,《参考消息》于次日即出版了办报历史上第一份“号外”增刊。这份增刊用4个版面详细介绍了最新动态消息、阿方反应、美英最新武器和国际各方反应。

头版头条直接点明“美英对阿富汗开战”,援引美联社、法新社、中央社等媒体的最新报道,覆盖实地战况、美方和阿方表态、美军开战目的及盟友态度等多方消息。

二版则侧重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本·拉丹的反应——《塔利班说“本·拉丹平安无事”》《拉丹警告美国“从此将永无宁日”》,并介绍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前世今生。

三版将视角对准当时广受关注的美英联军先进武器,详细介绍了包括战略轰炸机、隐形战斗机和巡航导弹在内的各种武器的性能。

四版则汇总了中国、欧洲、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多方反应。总体来看,西方主要大国尤其是美国盟友对美英军事行动表示坚决支持,呈现“一边倒”的局面。中国则表态“支持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但有关军事行动应针对恐怖主义的具体目标,避免伤及无辜平民。

2001年的这次增刊是《参考消息》办报历史上的一次创新,开创了《参考消息》为重大历史事件出版增刊或设立专版的先例。

知名人物

林迈可

林迈可,原名迈克尔·林赛, 1909年出生于英国, 毕业于牛津大学。1937年12月来华, 在燕京大学任教。1944年在延安,林迈可成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通讯顾问”,利用延安通讯部的材料建立了一台功率大约600瓦的发报机。同年,林迈可被分配到新华社英文部做顾问和英文改稿专家,参与创建新华社英文广播部。当时林迈可和中国太太李效黎负责编译新华社和海内外主要新闻机构的通讯稿,其中就包括《参考消息》。林迈可一直精心保管在延安时期留存的《参考消息》,并在抗战结束后带回英国。后来他赴美国工作定居,将这批《参考消息》带到美国,最后捐献给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获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授权,将这批《参考消息》在国内影印出版。

廖承志

1936年12月,廖承志被派到新华社前身的红中社工作。他曾在日本、德国、苏联等国学习、工作和生活,通晓多种外语。当时延安外语人才短缺,由廖承志负责翻译全部国外电讯。作为红中社负责人之一,廖承志翻译外电的工作持续了10个月左右,直到1937年10月被毛泽东主席派去香港筹建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1946年7月,中央任命廖承志担任新华社社长。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全能翻译”的廖承志和《参考消息》再续“前缘”。在担任新华社社长后,廖承志仍然非常关心参考消息的报道和外电翻译工作。1947年春新华社从延安撤出后一路几经辗转,但廖承志一直坚持组织出版参考消息等刊物。

荣誉和奖励

1973年9月13日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周总理把当天的《参考消息》报纸送给了他。报纸作为礼品送给外国领导人是没有过的,这是《参考消息》的特殊荣誉。

2005年5月31日,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58届世界报业大会上公布的报纸排名中,《参考消息》 以262.7万份的发行量位居2005年世界日报发行量第八位、中国日报发行量之首。

2006年,《参考消息》发行量达到了380万册,在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全球日发行量前100名”的名单中位列世界第八,以50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品牌价值最高的报纸。

2007年6月4日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世界报业协会第60届年会上,协会公布了2007年世界日报发行量排名前100位的报纸,中国有25家报纸入选百强,《参考消息》排名最前,位列第五。

2010年,世界报业与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巴黎发布了“2010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参考消息》名列第六位,并为中国上榜第一名。

2018年3月获得“2017年百强报纸”荣誉。

2019年获得《亚洲品牌500强》荣誉称号。

参考消息

2021年6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最新报告,《参考消息》以595.87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总排行榜第114位,稳居中国传媒榜前列。

影响和评价

影响

决策参考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参考消息伴随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诞生,成为中央的“耳目”和“喉舌”,此后为中共中央领导了解敌情、判断形势和作出决策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

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集结大量兵力,向延安发动重点进攻。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武的一条线”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线”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而无论指挥打仗,还是指导舆论,都离不开《参考消息》等刊物及时提供国内外情况。

东北版《参考消息》从1945年12月创刊到1949年4月终刊,为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刊登的稿件大都具有很强的决策参考性,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局领导和野战部队高级将领了解国内外大事必读的重要参考资料。

影响一代人的世界观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认为,《参考消息》可以说是让我们睁眼看世界的一个启蒙导师。它展示了中国之外的世界,《参考消息》影响甚至是改变了一代人的世界观。

著名作家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多次提到《参考消息》。书中主人公为看当天的《参考消息》,主动申请去

大队值夜班。而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消息》并从此打开另外一个天地,是《参考消息》在那个年代一纸风行的真实写照。

新华社前秘书长张国良曾回忆说,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非常强烈地希望看到《参考消息》。“因为想了解外

国人怎么看中国,以及外国对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有什么评论,有什么观点。”

中国最具品牌的报纸

2012年,《小康》杂志调查显示,《参考消息》居全国公信力最强报纸排行榜第一位,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品牌的报纸。

2021年6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最新报告,《参考消息》以595.87亿元的品牌

价值位列总排行榜第114位,稳居中国传媒榜前列。

发行量大

《参考消息》是中国发行量最大、受众最多的纸质媒介,也是全国最早进入市场由受众自费订阅的报纸。据2005年6月1日报载,全球日报百强《参考消息》排名世界第八,日均实销售量300多万份,高居中国第一。

在2010年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 “世界付费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榜单中,《参考消息》以325.4万份发行量名

列第六。

评价

毛泽东主席非常关心《参考消息》,要求通过《参考消息》的新闻给全党同志“种牛痘”,并称赞《参考消息》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

1971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外宾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一种最好的报纸就是我们的《参考消息》”。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称赞《参考消息》“办得很好”。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工梁鑑老人,曾是中共西北局地下党成员,他说:“《参考消息》是我70多年的政经耳目。我1953年访问苏联前,迫切需要了解苏共的情况,但只有在《参考消息》上才找到了所需信息,让我感受到《参考消息》的重大价值。”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查良镛)评价他所了解的《参考消息》——“供全国干部和教师、工农中的知识分子阅读,取材很广,态度开明”。

其他媒体形式

2012年1月5日,参考消息网(cankaoxiaoxi.com参考消息)正式上线,日均访问量曾高达1500万。

2012年10月,“参考消息”微信公众号正式注册上线。2020年总阅读量高达10.5亿,位列国内报纸媒体微信公众号新榜排名前列。

2014年5月,《参考消息》客户端上线。此外,《参考消息》还打造了今日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搜狐号等一批百万级的渠道号;在抖音、快手、B站、喜马拉雅等视频、音频平台上,也都能看到《参考消息》。

2021年9月1日,《参考消息》正式推出数字版,呈现的版面内容就是原汁原味的改版后的彩色印刷的大字版。随后不久数字报音频功能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