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又称为夏启、帝启、夏后启、姒启、夏后开,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父亲是夏朝第一代君王大禹,母亲是涂山氏部族的女子。启是“世袭制”的建立者,夏朝第二代君王。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启的:人物生平、人物争议、人物关系、人物成就、历史遗迹、神话传说、文学形象、人物评价、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夏后

一名建,一名余

别名

姒启、帝启、夏后启、夏启、夏后开

性别

所处时代

夏朝

出身

王侯之家

民族

华夏族

语言

汉语

终年

一说78岁,一说80有余

追封

齐圣皇帝

代表作品

《甘誓》

主要成就

建立世袭制,废除禅让制,创立传子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制及奴隶制的君主专制政权

身份

夏朝第二代君王

在位时长

一说为十六年;一说为三十九年;一说为九年

前任

大禹

继任

太康

都城

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

朝代

父亲

大禹

母亲

启的母亲为涂山氏部族的女子,一说名女娇;一说名女娲;一说为女㤭

太康、中康、武观等

孙子

帝相

简介

启出生四天后,大禹就出去治水,启由母亲涂山氏抚养教育长大。大禹即天子之位,巡视东方诸侯的时候,在会稽病逝。死之前,选定的继承人名叫伯益,然而,大禹死后,百姓因为启有贤德的名声,而更支持启,诸侯因为启是大禹的儿子,不去朝拜伯益而去朝拜启,于是,启继承了天子之位,是为“帝启”。有扈氏部族不服,起兵反抗,帝启率领军队讨伐,双方大战于甘,有扈氏部族落败,帝启巩固了帝位,各地的诸侯,都来朝拜。帝启废除了禅让制,建立了夏王朝,并且沿用大禹的规章制度治理夏王朝。之后,帝启开始不务政事,导致家庭内部起了争斗。帝启十五年,发生了“武观之乱”,帝启派彭伯寿率领军队镇压,十六年,帝启去世。

启是中国第一个世袭奴隶制家天下王朝的建立者,也是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王位(皇位)传子制度的创始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追尊夏后启为“齐圣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启,又称为夏启、帝启、夏后启、姒启、夏后开,生年不详,出生地不详,姒姓,夏后氏,父亲大禹与母亲涂山氏结婚时,还只是夏后氏部族首领,启出生四天后,大禹就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治水的事业当中,三次经过家门而不入,启由母亲涂山氏独自抚养教育长大。

启

继承帝位

舜晚年将天子之位禅让给了大禹。十年后,大禹巡视东方诸侯,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病逝。当时,天子之位是以“禅让制”的方式继承的,最初,大禹选定的继承人名叫皋陶,然而,皋陶早亡,之后,大禹又选定了一个名叫伯益的继承人。三年服丧过后,伯益把天下让给启,自己避居到箕山(今河南省登封市)的南面。伯益当继承人的时间太短,天下的人民还没有归心,相反,天下的人民因为启有贤德的名声,而更支持启,诸侯因为启是大禹的儿子,不去朝拜伯益而去朝拜启,于是,启便继承了天子之位,是为“帝启”。帝启即位后,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召开盟会,宴请各地的诸侯,史称“启有钧台之享”。之后,诸侯跟随帝启回到冀都,帝启又在璿台大宴诸侯。

启

巩固帝位

帝启即位之后,“有扈氏”部族认为帝启即位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位行为,不服,于是起兵反抗,帝启率领军队讨伐,双方大战于甘,史称“甘之战”。决战之前,帝启作《甘誓》,召集六军的将帅,举行誓师大会,首先宣布了有扈氏部族的罪状,“威侮五行”及“怠弃三正”,意思是“有扈氏欲用暴力改变天意,背弃天地人的正道”;其次打着“恭行天之罚”的旗号,宣告了战争的正当性,“上天要断绝有扈氏的大命,因此我奉行上天的意思来惩罚他们”;最后申明了将士要遵守的纪律,强调了奖惩制度,“尽职尽责、服从命令的人,战后会在宗庙前祭祖并获得赏赐,不服从命令的人,不仅会被带到社坛前处以杀戮的惩罚,还会辱及子孙。”终于,帝启的军队打败了有扈氏部族,巩固了帝位,各地的诸侯,都来朝拜。

治理夏朝

“甘之战”后,帝启掌握了夏朝的实权,他废除禅让制,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世袭奴隶制家天下王朝——夏王朝。他治理夏朝,继承了并且发扬了大禹的一些规章制度,让九州的土地都种上了五谷,粮食连年丰收。还派使臣按岁时春秋到越地拜祭大禹,并且在南山上建立大禹的宗庙。等到政权稍安的时候,帝启开始不务政事,整日纵情享乐,荒淫无度,导致家庭内部起了争斗。帝启十一年,武观被放逐到西河,十五年,武观在西河发动叛乱,史称“武观之乱”。帝启派彭伯寿率领军队征伐西河,很快就镇压了武观的叛乱,武观归顺,之后率领部族东迁。十六年,帝启去世,卒年不详。

人物争议

“帝位继承”争议

大禹死后,启继承了天子之位。《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天下的人民因为启有贤德的名声,而更支持启,诸侯因为启是大禹的儿子,不去朝拜伯益而去朝拜启,于是,启便继承了天子之位。但《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意思是伯益篡夺了启的天子之位,于是启把伯益杀了。另外,《上博楚竹书·容成氏》中记载,大禹是按照“禅让制”传位于伯益的,但是启用武力夺取了天子之位。《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战国策·燕策一》《史记·燕召公世家》等史书中的记载与《上博楚竹书·容成氏》的内容相似。《楚辞·天问》则记载:“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niè,同孽),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闻一多先生在《天问疏证》里注释说“大禹死后,伯益即天子之位,启想要谋夺伯益的天子之位却被发觉,于是被伯益拘禁,后来启逃脱后,攻打伯益才夺得了天下。”

“甘之战”争议

“征战有扈氏的是禹还是启”争议

征战有扈氏部族的夏王,到底是大禹,还是帝启,史学界一直有争议,“甘之战”,史书记载了三个不同版本的誓师词。第一个版本出自于《尚书·甘誓》,全文共88字:“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这个版本,没有写明征战有扈氏的是大禹还是帝启,不过,在西汉的时候,《尚书序》中指明了征战有扈氏的是帝启。第二个版本出自于《史记·夏本纪》,内容与《尚书·甘誓》差别不大,明确说了因为有扈氏不服,帝启才去攻伐,双方大战于甘,在决战之前,作《甘誓》,战前动员,鼓舞士气。

启

第三个版本出自于《墨子·明鬼下》所引的《禹誓》:“大战于甘,王乃命左右六人,下听誓于中军,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有曰: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左不共于左,右不共于右,若不共命;御非尔马之政,若不共命。是以赏於祖而僇于社。”这个版本,认为是大禹攻伐有扈氏。《庄子·人间世》《吕氏春秋·召类》《说苑·正理》等史书也认为是大禹攻伐有扈氏。 但还有不少历史学者认为,大禹和帝启都有攻伐过有扈氏部族,帝启伐有扈氏,只不过是禹伐有扈氏的延续。

“甘之战过程”争议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有扈氏”部族不服,起兵反抗。为此,帝启亲自率领军队前往讨伐,并且在甘这个地方与有扈氏发生了大战于甘,史称“甘之战”。战争的结果是帝启取得了胜利,灭掉了有扈氏。然而,《吕氏春秋·先己》中记载,帝启在甘泽与有扈氏开战,却并没有获得胜利,六卿请求再战。帝启没有同意,他认为,自己统治的土地不狭小,统治的百姓也不少,这场战争却没有胜利,是因为自己德行太浅薄而教化不好的缘故。因此,帝启厉行节俭,不施音乐,不设钟鼓,亲近长者,尊重贤良,任用人才,励精图治,第二年,有扈氏就归服了。

人物关系

称谓

名字

主要信息

天祖父

黄帝

传说中的有熊氏部落首领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在今山东曲阜),长于姬水,居于轩辕(今河南新郑)之丘,生有二十五子

天祖母

嫘祖

黄帝正妃,西陵部族的女子,生有二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

高祖父

昌意

黄帝之子,为诸侯,居若水

高祖母

蜀山氏

昌意的妻子,蜀山氏部族的女子

曾祖父

颛顼

昌意之子,又名高阳,黄帝崩,高阳即帝位,是为帝颛顼

祖父

颛顼之子,字熙,尧封为崇伯,故又名崇伯鲧

祖母

有莘氏

鲧的妻子,有莘氏部族女子,名志,又名修己

父亲

大禹

鲧之子,名文命,字高密,又名夏禹、伯禹等,身长九尺二寸,长于西羌,西夷人也,夏朝第一位君王

母亲

涂山氏

大禹的妻子,涂山氏部族的女子

儿子

太康

启崩逝后,太康即位,因为放情纵欲,喜欢打猎,不理国政,不体恤民众,国家被有扈氏后羿所灭

儿子

中康

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弟弟中康为君王

儿子

武观

在启的晚年时期,引发“武观之乱”

孙子

帝相

中康之子,一名相安

参考资料:

人物成就

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时期,部族联盟议事会是管理人民的领导机构,它实行民主制,为全社会人民服务。最开始,部族联盟议事会由各个部族首领组成,没有什么分工,部族首领只是作为本部族的代表,参加部族联盟议事会,并且在遇到重大问题时,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作出决定。在当时,部族联盟的首领是由联盟议事会成员推举,再经过各种考验,才能正式继任,这就是“禅让制”,舜和禹都是如此成为部族首领的。

然而,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氏族制度的瓦解,到了舜的时期,他对部族联盟议事会进行了改革,议事会成员被任命为“司空”“司徒”“士”“工”等各种职官,以便更好地维护新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和秩序,这使部族联盟议事会有了国家政权的雏形。禹继位之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开始征收赋税,制定了法律,建立了军队,部族联盟议事会初具了国家政权的规模。禹死后,启在部族的拥戴之下,通过暴力夺权,成功取代伯益继位为王,并且通过讨伐有扈氏的巩固了统治地位,废除了禅让制。从此以后,“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传子制”由此诞生。帝启及参战的六卿完全取代了部族联盟议事会,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世袭奴隶制家天下王朝——夏王朝。

历史遗迹

夏代“启”字祭台遗迹

夏代“启”字祭台遗迹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上,在山顶最高处有一块形状如砚台的巨大祭石,仔细观察,这是一块三足祭石,其中一足为原生的石头,其他二足为移来的石头。祭台呈长方形,东西长320cm,南北宽200cm,厚约70-120cm。因为其上平面凿刻了九个坑窝,正中的坑窝为一个盘子形状的凹坑,直径约有40cm,周围八个为椭圆形杯子形状的小凹坑,直径约14cm。所以也被当地人称为“杯盘石”。石面西部近边缘的地方有一个长方形坑槽,长75cm,宽约25cm,深50cm,似是主柱坑,用来立旗、立碑或者立神像的。

启

在祭石的东面约1米处发现有蛇图腾的燎祭石,背北斜向南,约70-80度,高约1.2米,烟燎遗迹严重,在朝向主祭石侧背上有浮雕样的蛇图腾,长约55cm,宽18cm,为一半身横向镌刻的蛇,呈三段式,头部大小圆眼及吻部形象逼真,长25cm,颈部三横两竖,线条精当简约,长15cm,后身长15cm。

启

启

在主祭石东南下方约0.5米处有一立石,东向壁面上有一龙图腾,长约30cm,宽约40cm,是一个龙首平面像。东南下坡7-8米处还有一块巨大的“女阴石”,呈圆形,直径约150cm,厚30-40cm,黄色沙岩。山下还有一块巨大的石蟾蜍图腾,长240cm,宽220cm,高90cm,卧于一块直径约290cm的圆盘形大石上,身体镌刻有鳞片状纹饰。

启

启

东侧下斜面上,发现有一个镌刻而成的文字,呈长方形,上窄下宽,字长26cm,宽13cm。石质坚硬,灰赫色 ,笔迹清晰 ,刻痕明显 ,可以肯定系金属切痕人工凿成。经过仔细辨识考释 ,发现是一个“启”字,这是一个大发现 ,结束了夏朝无文字的历史 ,将中国有文字之论提前了 700 多年 。

启

启

神话传说

“启母为九尾白狐”传说

《吴越春秋》记载,大禹年三十还未娶亲,当他到涂山的时候,看见了一只九尾白狐,大禹说,白色是我的服色,九条尾巴是我要成为王的象征,这是上天呈现的吉兆啊。涂山人歌唱说,大大的白狐啊,九条尾巴长又长,愿你早日结婚,子子孙孙永繁昌。九尾白狐化为女子,于是,大禹就娶了这位名叫女娇的女子为妻,娶亲四天后,大禹出去治水,十个月后,女娇生下了儿子启,因为出生看不见父亲,白天黑夜呱呱哭叫。

“启母石”传说

《随巢子》及《淮南子》记载,大禹跟涂山氏结婚后,嵩山南面的颖河发洪水,大禹准备开挖萼岭口(即轩辕山),希望把嵩山南面的洪水引入到北面的洛河、黄河里去。大禹在凿山的时候,化为一只巨大的黑熊,黑熊的力气大,这样河道的工程就能够加快速度。因为他每天忙着开山凿石,没有时间回家,为此,大禹跟妻子涂山氏约定好,当涂山氏听到鼓声时,就前去送饭。某一天,落下的石头意外击中了大鼓,涂山氏送饭时发现了大禹化成的大熊,又惊又怕,提着饭篮就逃回家,就地化为石头。大禹知道妻子已经有孕,要求归还孩子,石头开裂,一个孩子跳出来,大禹将其命名为“启”。

安徽省“启母石”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涂山南坡有一块“启母石”,又名“望夫石”。相传大禹娶了涂山氏,不久就去了南方治水,十数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病死在会稽,涂山氏由于想念大禹,坐在涂山南坡上等待他并唱歌“候人兮猗……”然而,涂山氏望穿秋水,大禹都没有再回来,久而久之,涂山氏化为一块石头,巨石宛如人形,远望恰似一妇人沉静端坐。

启

河南省“启母石”

在河南省嵩山南麓的万岁峰下,有一块高十余米的天然巨石,就是“启母石”,它形状奇异,斜立在山坡上,倾向地面的一侧,支满了长长短短的木棍,石脚处更是排列得密密麻麻。在神话传说中,化石的启母,成了灵通无边的神灵。据说,在这里支一根棍子,可为有疾痛者祈求祐护,对于腰痛者,尤为灵验。

启

《山海经》传说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在西南海的海外,赤水的南岸,流沙的西面,有个名叫“夏后开”的人,他的耳朵上挂着两条青蛇,乘着两条龙,三次上天做客,将美妇献给天帝,于是窃取天乐《九辩》和《九歌》到人间,在高一千六百丈的天穆野上,夏后开把天乐改编成《九招》,开始歌唱。

文学形象

文化学者龚维英认为,“夏启”是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的人物“孙悟空”原型之一,孙悟空有不少经历与夏启相似,例如夏启自启母石中出生,而孙悟空自花果山灵石中出生;夏启登天为天帝嘉宾,窃天乐下凡,大肆享乐,而孙悟空被玉皇大帝请上天,授以官职,窃取蟠桃仙丹回花果山,尽情享受;夏启珥两青蛇,乘两龙,而孙悟空降伏四海龙王,山精海怪;夏启的父亲大禹可以化身为熊,而孙悟空有72般变化。

人物评价

历史学者金景芳在所著的《中国奴隶社会史》里评价:启是中国奴隶制国家的开创者。

历史学者许兆昌在所著的《夏商周简史》里评价:启是夏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也是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王位(皇位)传子制度的创始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墨子·非乐篇》引用《武观》评价夏启:“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用弗式。”意思是“夏启淫逸纵乐,在野外吃喝,奏响管磬用以助兴。他沉湎于酒,荒淫于野外,组织盛大的万人舞蹈,声势响彻云霄,连上天都没有办法容忍。”

注释

[a]

关于启的终年,《古本竹书纪年》里记载,说启享年七十八岁;而《帝王世纪》里记载,说启享年八十有余。

[b]

关于帝启在位的年数,《竹书纪年》记载为十六年;《古本竹书纪年》里记载,说帝启即位三十九年亡,享年七十八岁;而《帝王世纪》里记载,帝启在位只有九年,享年八十有余。

[c]

启的母亲:《吴越春秋》记载为涂山氏部族的女子,名女娇;《帝王世纪》记载,说涂山氏女名女娲,但注解里说有误,还说有白狐九尾之瑞至,是为攸女,这种说法带有神话传说色彩,所以注解里也说有误;《帝王世纪》的注解引用《路史·后纪》,说《世本》《世纪》里记载涂山女名为女娇,但《帝系》里记载为女㤭 。

[d]

据《帝王世纪》记载,夏启还有五个儿子,号五观。《国语·楚语》《尚书·五子之歌》《史记·夏本纪》《汉书·古今人表》《路史·后纪》的记载与《帝王世纪》类似。然而,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等人都认为《墨子》里的“武观”与《楚语》里的“五观”,五、武读音相同,实际上就是同一个人。

[e]

启:又名夏启、帝启、夏后启、姒启,《帝王世纪》记载帝启还有两个名字,一名建,一名余。到了汉朝,因为要避汉景帝刘启的讳,又名“夏后开”。

[f]

《史记·夏本记》说大禹娶了涂女氏后四日就出去治水了,涂山氏生下启后,大禹没有尽到抚养的责任,意思也是涂山氏独自将启抚养长大。

[g]

皋陶:亦作“咎繇”。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偃姓。相传曾被舜任为掌管刑法的官,后被禹选为继承人,早死未继位。春秋时英、六等国之君即其后裔。

[h]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化益”,亦称“大费”。古代嬴姓的祖先。东夷族领袖。相传善于畜牧和狩猎,被舜任为虞,掌管草木鸟兽,供应鲜食。又掌火,烈山泽而焚,禽兽逃匿。为禹所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禹死后,禹子启自继王位,他与启争斗,为启所杀。一说由于他推让,启被选为继位。

[i]

伯益把天下让给启:这是一个传统的避位举动。之前尧死三年服丧后,舜曾经把天下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避居到南河的南方;舜死三年服丧后,禹也曾经把天下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避居到阳城;但天下的人民却都不认同丹朱和商均,于是更贤德的舜和禹能够即天子之位。

[j]

历史学者们对于武观的身份,也有争论。《竹书纪年》中记载:“帝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这段话,大部分历史学者的解释为:“武观是启的儿子,帝启十一年,被启放逐到了西河,帝启十五年,武观发动叛乱,启于是派大将彭伯寿镇压,武观落败归降。但历史学者郭泳在其所著的《大夏史》中认为,武观是大禹的小儿子,是启的弟弟。而历史学者全祖望、周书灿等人则根据《左传》《吕氏春秋·先己》等史书中的记载,认为武观根本不是夏启的儿子,而是夏代的异性诸侯。